- 相关推荐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1
【摘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能力方面的重点提升内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日渐增强的竞争压力,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大一新生为例,分析出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以及人文素养缺失原因。并且针对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有关于人文素养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达到提升整体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目的建言献策。
【关键词】
人文素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虐猫事件”“彭宇事件”等相关新闻时不时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人们对“道德观”的讨论。的确,在我国居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有关精神文化的讨论却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素养,是个人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及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当知识内化到人的生活和行为中,才能称其为素养。本文所写的“人文素养”指大学生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内在涵养所外化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生活价值观、心理素质、法律素质、情感取向八个方面。每方面包含基本常识、基本观念与基本行为三个层面。人文素养即人们的内在人文精神修养、精神品质与基本涵养同时也包括内在品质精神所外化出的行为,可以说人文素养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这一群体的人文素养情况如何,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主要以甘肃农业大学2016级新生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除去预科生以外的4223名2016级大一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调查。
(一)整体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由图2-1可知,参与调查的同学们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一般的同学有65.9%,认为好的同学占18.7%,认为较差的同学占10.6%,认为很差的同学占有1.6%,而认为非常好的同学仅仅占比3.2%。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一般,而且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非常好的几乎没有,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偏下,严重影响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竞争极为不利。
(二)审美素质过于单一化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增进人的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调查发现,在艺术领域中,有75%的学生认为“具有崇高个性、深远意境、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最美”;15%的学生认为“色彩绚丽,节奏明快的作品最美”;10%的学生认为“抽象、怪诞、讽刺、滑稽的作品最美”。由此说明,在艺术领域,大多数学生的审美偏向于艺术作品具有崇高个性、深远意境、丰富内涵,虽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延伸至审美素质层面,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艺术领域中的审美倾向于具有崇高个性、深远意境、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比较极端,从而反映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较差,主要是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进而使得审美素质美中不足,方式单调,缺乏丰富度。而艺术素养偏低,直接影响的是审美素质,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文化素质水平较好
“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晰自不待言,存在偏执倾向的人占有十分之七,只有十分之三的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当代多数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但其认识呈现向好趋势。调查发现,有44.6%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经典对培养人格大有裨益,应该大力弘扬,千古流传”,有27.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禁锢人性的封建思想,应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有25%的学生认为“每个人兴趣爱好志向不同,应尊重个体选择,而不应做统一要求”,而认为传统文化不重要或者有没有都无所谓的学生不足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经典持有肯定的态度,应该批判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值得继续传承和学习的地方。所以绝对多数的同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是认识比较清楚的,相比之前懵懂的状态,有了很好的改善,其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四)科学素质水平一般
自1988年国家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紧接着中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将科技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都说明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科学技术与学校、与学生的重要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提高其科学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调查发现,有13.9%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有42.8%大学生表示喜欢,有37.1%大学生表示一般,有5.0%大学生表示不太喜欢,有7.0%大学生表示很不喜欢。说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对学习科技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表现出一般兴趣,对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没有想象中的浓厚,并且有部分的大学生对科学技术表现出缺乏浓厚兴趣。对待科学技术史的态度反映了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一般,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法律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民人权的注重与保护,公民不再对侵害忍气吞声,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才能更好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及别人。图2-2可清晰地反映出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程度。只有8.25%的大学生“很了解”,71.35%的大学生“大概了解”,15.02%的大学生“只明白违法与否的区别”,仅仅有2.9%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权力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力可以放弃,义务不可放弃,二者功能上互补只有履行义务才能享受相应的权利,因此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只是大概了解,说明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对提高其法律素质不重视,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只有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制约人文素养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主流导向影响,学生忽视人文素养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价值观的有关报道并不鲜见。社会缺乏强有力的正面价值观的常态化引导,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学生们思想认识,造成思想混乱,导致在当今的社会主流的影响下,更少的关注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课业负担较重,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有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当今对学生的培养中更加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了解、知识获得的固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很难分出精力或拥有时间去进行人文素养的学习。这对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家庭贫困,造成培养的缺失
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为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物质基础,这不仅为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学习材料,同时也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贫困家庭对人文素养培育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较少,对个人的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培养有所缺失。
三、人文素养发展对策
(一)改革课程结构,开展人文科学课程
传统的课程教育结构给学生们提供的学习有关人文素养知识的课程渠道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文素养的发展。学校应该在专业课外提供给学生们更多学习人文科学的课程选择,在课程要求上提升人文科学课程的比重,让学生们认识到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二)严格行为要求,开展社会公益实践
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通过各种规章与纪律条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要求,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实践是提升个人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各种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公益实践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内在精神修养的提高而且对个人的外在行为也具有很大的提升。
(三)学校培育高素质教师,加强人文思想教育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周围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巨大,其中父母与老师是个人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重要角色,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教师对学生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素质的人文思想教育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自己人文素养的兴趣。
四、总述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建设和谐主义社会。本文在甘肃某高校的调查基础上总结了一些问题。整体道德素质较低、审美素质单一化、科学素质水平一般、法律素质落后等等问题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研究过程中仍有不足。对人文素养的八个方面的调查不全面;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调查人数较少,代表性不强等不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文素养的研究空间无限广阔,需要社会的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A],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91期,2014(10):83.
[2]杜署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之一[A],教育与职业第32期(总第600期),2008(11):172.
[3]杨发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
[4]陈明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88.
[5]王石径,顾肃.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与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6):179.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2
引言
大学是知识的宝藏,有歌声、笑声、读书声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能学到好多的知识,结识很多的朋友。可是有一件事是,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我是大学生了,上了好多年的语文课,到了大学了,还要让我们学习语文,真是不理解,就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不重要,所以就轻视,甚至厌烦大学语文,果真是这样吗。下面谈一谈大学语文在那些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有益处。
一、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大学语文课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发利用,虽然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可是这种进程本身也造成了我们今天为之苦恼的环境问题,比如说,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等。因此,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就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而大学语文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大学语文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大自然之美。《大学语文》的课本里选编了好多篇描写大自然美色的文章,其艺术效果可谓达到了晶莹亮丽、明朗清澈、生机勃勃。反复的诵读吟咏,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宋代大文豪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诵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晚秋之际,新雨刚过,月光透过松林的间隙,照在溪水之上。自然美与心境美那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水月交辉,人、物两忘的意境。
二、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很少能真实的感受生活的艰辛,一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想不开,甚至更有甚者,拿自己的生命做儿戏,大学语文的学习就能帮助同学们培养乐观、豁达的胸怀。比如,大学语文里苏轼的作品,通过对苏轼本人的了解就知道,苏轼一生坎坷崎岖,在遭遇“乌台诗案”以后,他被贬黄州,可是他并未觉得凄苦难忍,反而在《定风波》一词中发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情怀。此后被贬岭南,他依旧乐观。几次的贬谪,并没有使他觉得人生的绝望,反而还促成了他创作的高峰,他的佳作不少都是在贬谪期创作出来的,比如说《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等。当代大学生可以用温室里的花朵来形容,经不起大的挫折磨难。大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珍爱自己生命生这方面,应该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教给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旷达潇洒,积极乐观。
三、大学语文可以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孝”的含义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是很少离开过自己的父母的,他们大多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大小姐。在他们的意识里,好像“孝”这个字离他们很遥远,有好大一部分同学就认为,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把学习成绩搞好,就是对父母的报答。这样的理解当然没错,可是只是这些就足够了吗,平时课余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他们,在学校不乱花钱,身在外地求学,照顾好自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孝,并不是说我现在还是学生,等我将来毕业了,工作了,挣了钱,到那个时候再好好地孝敬父母。大学语文课里《论语》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四、大学语文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交友理念
大学语文课里选编的先贤的名言名句,在当下的这个时代仍然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论语》里有句话说“勿友不如己者”,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说,交朋友,要交比自己优秀的人。细细品味确实很有道理,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可不慎重,和比自己无论是在德行上还是知识上强于自己的人交朋友,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观看他人,类比自己,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慢慢地也向朋友看齐。这个并不是说你要就交的朋友,他是多么富贵,而关键是看他的德行才华如何。
五、大学语文可以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看待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是啊,爱情是个千古不变的话题,谈论了千年,还会这样长盛不衰的谈下去,究竟爱情是什么,好多人都在谈论,可是没有人能非常明晰的谈清楚,大学语文当然对这个话题也不能给出自己很好的答案,可是它蕴含一种大多数人接受的理念。舒婷的《致橡树》给我们说明了爱情应该独立,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爱理念。《孔雀东南飞》给我们描述了什么叫做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爱的方式,等等。这些显然能够启发我们当下的大学生。某些大学生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都在谈恋爱,自己如果不谈恋爱,就是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的谈恋爱是只看外表长得如何,家里是不是有钱,是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这样的意识想法和大学语文里那种描写的纯美的爱是不是相差甚远。
结语
大学语文课的功用远不止与上述的几个方面,比如,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等,总之,它能教人如何更好的做人,做事。所以无论是大学语文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大学语文的学习,都应该重视起来。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3
一、人文精神的意蕴及其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的典籍《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飞”(《易·责》)原意是指礼乐教化。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既是古代先贤圣哲心灵历程的形象化历史,又是塑造炎黄子孙人生观、价值观的珍贵教科书,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古人“关注民生”的“人本”思想。勤政爱民的民本意识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狐“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认同,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人文精神的财富。中国古代文学还体现了古人“人生不朽”的价值追求。早在先秦时期,先贤就已经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了。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肉体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思考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来提高生命的价值,以达到精神的“不朽”。中国古代文学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古代文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甚至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很多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家对天地自然的精微体悟以及天、地、人之间圆融统一的和谐之美。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人文精神的宝藏,如何将其挖掘出来,传播给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在文明社会中传递正能量,是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并完成的课题。
二、互动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一)变教师主导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探讨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中,教师还是采用单一讲解的方式,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和激情,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事实上,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价值并不完全局限于文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视之为流动的人生课堂。教师要合理地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主动探求文学知识之外的人文精神,如古文的美学律动、古人的心理文化等。学生甚至可以直接点评现代作家的创作和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积极互动,深入研讨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还古代文学课堂以温情脉脉和生机勃勃。
(二)变知识灌输为情感体悟和审美,增强学生和古人之间的精神对话与互动
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堂普遍存在注重文学史基本知识的简单讲解,轻视甚至忽视作品的朗读、分析和体悟。戴建业通过对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31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认为目前大学中文系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偏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和常识的灌输,相对忽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和体悟。这个结论值得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多年来,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古代文学教学舍本逐末,将原本富有哲理意蕴内容的理解和体悟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默写、文句简单翻译及层次结构分析。这种做法忽略了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生命精神和生活哲理,扭曲了学习文学的真正意义,导致的结果就是青年学生兴趣的萎缩、心灵的枯竭和情感的荒芜。我们认为,古代文学教学应摒弃泛泛谈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的讲述模式,而应更多地关注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存状况及其思想形成,深刻体悟作家独特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思想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作家、感受作品,通过作品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再现一段段形象的历史,接受各种富有认识价值的思想与观念,实现从文学到思想、再到人生的飞跃。
(三)变就事论事为紧密结合现实,古为今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双向循环、互动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就事论事、割裂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今天的情况已经不同于古代,但是,古代文学蕴含的很多人文精神具有普世价值,可以超越时空,照亮当代人们的心灵。这种精神是有一定高度的,不是就事论事式的,它要求通过对某事、某物的认知上升到对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关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体悟这些崇高精神并能够运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贫富也很悬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教化。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委婉地否定了子贡满足于“贫而无馅,富而无骄”的态度,并提出了“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生追求。这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是,我们能够决定自己对待人生和贫富的态度:贫困病患,不忘安贫乐道;富贵安康,仍能温、良、恭、俭、让。这样,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能不抛弃,不放弃,用平和之心坚定地走向预定的目标。
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
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传授给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提升其人格,以高尚的精神净化其灵魂。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培养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经世致用。古代文学中既有对社会所有阶层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同要求,也有对某一个阶层提出的“仁以为己任”的要求。与此相关,关怀民生、建功立业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子普遍的心理期待和人生追求,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反复歌咏的重要主题。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佳作,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其对景物本身的描写上,而应重点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照自然,领悟人生的哲理和诗意。关照自然就是要引导学生体悟天地之大美,战胜生活中的苦难,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幸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对自然的关照中追求人生宇宙的真、善、美,积累生存智慧。党月异说:“人文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执着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寻求一种人生的信仰,让人们不因生活困苦而失望,不因环境改变而沮丧,不因遭受挫折而萎靡,不因生活优越而没落。”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古代文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趣味,培育其高尚、完美的人格,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4
摘要:
当今大学生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育成与写作能力提高。因此,大学生要在思想和实践上改善阅读现状,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自身修养。本文针对大学生阅读现状,试从学校以及学生方面给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
阅读;人文素养;写作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他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感受的知识点。人文可以分为: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等。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常指,大学生通过对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内化为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的总和,具体涉及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行为等方面。具体而言,人文素养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知识层面上,要博古通今、熟知人文基本知识,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在内,精通人文基本知识是具备人文素养的基础;精神层面上,要将积累的人文知识内化为相对稳定的人文气质,原因在于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不单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如人文态度、人文精神;实践层面上,要付诸实际行动,并取得积极效果,由此展现出的人文素养的外显表现可称作人文行为。
二、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一)青睐带有功利性的阅读内容
进入大学后,学生面临找工作与社会竞争的压力,将课余时间分配给考各种证书、考研等。由此造成大学生阅读的书籍种类主要为外语类、计算机类、专业参考书、考研、各种考证的相关书籍,而图书馆中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常常无人问津。此种阅读习惯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学生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对自身的长远影响。
(二)浅阅读为主要阅读方式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类似于公众号的浅阅读平台应运而生。大学生在学习闲暇之余,都喜欢阅读各类公众号、微博等推送的文章,达到浅阅读的效果。这类碎片式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也可以说,此类阅读方式仅供娱乐休闲,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等作用不大。而且阅读网络上推送的短文章,还会消耗学生阅读其他书籍的时间,这样学生阅读人文类书籍的时间会变得少之又少。
(三)阅读经典书籍的人甚少
据统计,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未完整地阅读过四大名著等经典书籍。图书馆中文学类、哲学类、史学类等书籍借阅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此种经典之作,阅读起来有难度,需要深度思考,也许学生们普遍认为,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经典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他们没有意识到深入阅读一本经典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经典作品带给他们的理性思维与深度思考。不读经典,导致文化积淀与写作功底的匮乏,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四)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偏少
当今的大学生在上课学习之外,娱乐时间,社会实践时间,交友时间较多,留给阅读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阅读时间。有的学生宁愿把时间花在娱乐、社会实践以及交友上,也不会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特别是人文类书籍。由此导致现在的大学生一学期甚至一年都不能完整地读完一本人文类书籍。缺少书籍营养的滋补,学生的文化积淀太少,写作功底得不到提高,将妨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人格气质的形成。
三、阅读习惯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对学生人文素质育成的影响
大学生当前的阅读习惯等因素影响着其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知识层面上,如果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基本人文基础知识缺乏,易导致学生写作素材积累不够,写作过程中语言组织不到位,妨碍论文的写作。在精神层面上,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意识淡薄、急功近利以及浮躁的心态,学生的精神世界匮乏,缺乏书籍营养的滋补。“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名言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无法得到体现。由于阅读的书籍偏少,其身上的内在气质与人文精神缺失,从根本上说就是缺乏底蕴。这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实践层面上,大学生缺乏对于人文素养的积淀,缺乏阅读经典书籍的习惯,在实际行动中缺乏主动性,这都不利于其人文素养的育成与写作素材的积累。
(二)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学生现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对于学生写作时的思维逻辑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信息完整度不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就会下降,逻辑思维就会混乱,对于学术性要求很高的论文来说,此种阅读方式一直在降低学生本就不高的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就是借鉴,在阅读的基础上,有利于产生自己的思维与想法,之后用语言表述出来。可是阅读量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在提笔之时,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缺乏对写作素材的积累,缺乏完整严密的逻辑思维,其实就是缺乏写作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普遍感到自己的写作水平未能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与进入大学后的写作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更为主要的原因应该是阅读量少,且缺乏人文书籍的熏陶。
四、改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学生之所以不阅读除专业书、考证类书籍以外的其他书籍,是因为他们从思想上根本没有意识到阅读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没有意识到阅读对于其自身内在气质的养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还有对于他们写作能力的影响。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到阅读对于自身修养、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而在思想的指导下付诸实践。2.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娱乐时间比较多,有些大学生宁愿花时间娱乐也不愿花时间来阅读一本书,尤其是阅读经典,这已成为大学生的常态。因此,学生应该合理分配学习之余的时间,要每天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来提升自己。日积月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要把阅读培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养成之后,假如今天没有阅读,就会感到今天有什么事情没做,达到这样的状态就不怕写作的时候会感到提笔困难了。
(二)学校方面
1.帮助学生合理分配阅读与学习时间。尽管目前有些学生已经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还是不懂得如何分配学习之外的时间。学生迫于竞争压力往往无暇顾及阅读时间的分配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在课业之余,多组织读书与阅读活动,设立每周读书汇报活动,保证学生每周有一定的阅读量。读书活动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阅读,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学生既放松了身心,又可以提升人文素养。2.开设阅读国学经典课。写作能力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是学生学任何专业都必须用到的,因此,要加强对各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如国学经典阅读课程,毕竟阅读经典有难度,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开设阅读经典的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书中的内容,丰富其内心世界,塑造其人文修养,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文教育缺乏有效的培养途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育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与积累过程。文化积淀与人文素养在培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如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这样易导致学生中途停止或放弃对人文书籍的阅读。老师和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人文类书籍,使学生明白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不能轻言放弃。一旦学生能够坚持阅读人文方面的书籍,到了一定的时间节点,有了量的积累,定会形成质的飞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亲身实践阅读一本好书带给他们的深刻思考与文化积淀。有了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的支撑,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培霞.关于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14).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5
在国际交流不断增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潮涌入我国,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社会大众的怀疑,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减弱。虽然西方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主导作用,但其中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观念并没有处理好各国之间的发展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而备受追捧,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国得以建设。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推动作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道德层面现状
德行是儒家文化孔门四科之首,反观当代大学生的德行,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从公共道德方面来讲。许多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利益,大声喧哗,在公共墙壁上乱涂乱画,说脏话,乱扔垃圾。这些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其次,从人际交往道德上来讲。父母、教师、同学与朋友,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存在与同学关系紧张或者对人冷漠的问题。一个宿舍舍友之间关系决裂,很容易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不尊重教师与父母,不懂得基本礼貌,路上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课堂中说话睡觉。不能孝敬父母,亲和待之。
2.知识层面现状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许多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完成。首先,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科学。在儒家思想中有这样的观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将学习作为乐趣,也不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结果,存在不懂装懂的现象。其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强,只学习对考虑有帮助的东西,不能平等对待知识。
3.人生观层面现状
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让大学生具有正确处理成长问题的能力,从容面对挫折。但当代大学生往往都是各地的优秀学生,一下进入到人才济济的大学,优越感消失,自卑心理产生。大学生自杀问题频繁出现,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让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关注大学生的人生观问题。
二、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与应用
1.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建立爱国主义精神,就具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能够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爱国主义元素。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观念,以及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爱国之心。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德修养大学生成长之本,没有规范的道德观点,大学生很难成长起来。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文化的诸多道德观点,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推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义轻利与见利思义的观念。与功利相比,道义更重要。这与许多学生的人生观是相反的,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名利观与道义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应用
第一,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发挥其作用,就要彰显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需求,才能促进学生认可传统文化,发现中华民族珠宝的魅力。传统文化不是部分学生思想中的枯燥内容,而是服务于历史、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社会中讨论较为激烈的老人倒了扶不扶问题,教师可以将其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二,运用现代技术统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表现上看起来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但要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需要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像在讲解道义观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近些年来反腐案例,让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更清晰地了解反腐案例,从中意识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三,用良好的校园环境传播传统文化。校园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形成有直接影响。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管理者要利用校园广播或者学校内的橱窗做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引导相关社团组织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或者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积极利用传统节日,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像在端午节,学校可以对屈原的个人事迹以及端午节的意义进行宣传,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伟人的爱国之心,以此来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建立。利用校园环境这一无形的工具,帮助大学生的成长,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快速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面向世界范围接受文化精髓的同时,必须要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结合起来,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激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发挥。明确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发更多应用传统文化的方法,才能让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得以实现。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篇6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摄影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论文09-29
探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论文09-29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02-19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精选16篇)04-26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02-27
人文素养读本心得(精选15篇)11-14
人文素养课心得体会(精选19篇)11-30
学生人文素养心得体会05-19
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