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3-06-14 10:52:54 智聪 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38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3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38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

  摘要:龙泉青瓷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龙泉青瓷注重人生,长于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圆满中和之美。

  关键词:龙泉青瓷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0、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陶瓷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蕴藏着中华民族卓绝超凡的才智华彩,折射出东方文明的神光异彩,成为世界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被称为瓷中至尊的龙泉青瓷更以其高超的烧制技术,超凡脱俗的釉色,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文化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既有观念文化(思想理论,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历史文物(如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等),也包含社会制度和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可以说,有将进两千年历史的龙泉青瓷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其以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记述着中国文明的进程,时刻昭示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整体上看,龙泉青瓷注重人生,长于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圆满中和之美。

  1、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哲学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学说

  儒家思想往往以玉比喻人的许多美德,玉几具有了特殊含义,龙泉青瓷的“类玉”则是该类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孔子论玉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龙泉青瓷滋润敦厚,委婉含蓄的秉性,闲散清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诚如民过是古玩家赵汝珍先生所云:“古代视玉之重,几乎物可与争衡,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拟举,凡国家重要典信无不以玉为之,重要典礼无不以玉成之。社会人文庶民活动往往以玉为中心,故国家玺印、祭礼乡宴,朝会征聘、盟誓歃血、乐器律器、男女发饰服饰、男人冠饰带饰、女人耳饰腕饰、文房用器、酒器、食器、饮器佩饰、笏版等无一不用玉。在众多的八仙、祥瑞(福、禄、寿)以及凤凰(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和鹤(象征长寿和气节),竹(竹与祝谐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岁安寿)等题材中,类玉的龙泉青瓷自然深受古人的欢迎,其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玉器的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由此可见,在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审美境界的构成问题上,龙泉青瓷艺术是极为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

  2、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融进了中国人对宇宙和生活的特殊体悟

  中国古代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天下事物是由道中产生的',而道则是本乎自然,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中“观物取象”的命题的扩大延伸。《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材料的自然美感,人工的巧作这四因素才能创造出精良的器物,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者的相合,就是自然因素(“天”)与人为因素(“人”)的相合,龙泉青瓷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所组成层翠欲染,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釉色是青瓷艺术形式美的极重要因素,釉色之中饱含着窑匠们对大自然独到的感悟。这融和着山水之色、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青绿,一旦沾染附着于瓷器,立刻提升了青瓷的品位。且看古人对龙泉青瓷釉色美的评价,“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亲自去过龙泉,见过瓯江源头之水后你就会赞叹,原来青瓷的颜色与这瓯江之水色相似,青碧如水。龙泉青瓷色本自然,有着大地之美。

  中国陶瓷艺术的“自然”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这种“自然”是自然现象的直接表现。许多的龙泉青瓷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作品中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艺家们从自然物象中体会到宇宙自然的韵律,他们逐渐意识到怎样的形式美化器物,才能使器物与自己的心灵相通,才能体现自己的情感。南宋中晚期出现过一类黑胎开片瓷器,裂痕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每件器物开片不一,绝无雷同,更符合自然美的审美观念,格外珍贵。这种追求主体身心节律与对象自然节律之间的契合协调,从自然造化中吸收营养的美学思想,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生活的真情体悟,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3、讲究锚物我同根船、韶以圆为美骨,体现圆满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圆整、圆融、圆妙、圆成等,追求心物同圆,“以圆为美”的自我生命与宇宙生命统一的审美思想。《礼记》提出“中和”一说昭示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看来,“中和”是最高的美德,同时,“中和”也概括了一种极具东方色彩的思维方式。中和之“和”,意味着不同质的配合,讲求在把握整体和谐中的变化,在追求圆满效果中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中国人对中和之类的美学精神的体现,同时还讲究相反或相成之“和”清浊、大小、短长、刚柔、迟速、出入、疏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青瓷作品的烧制过程中造型、款式、颜色等大量的因素均衡彼此穿插,虚实相生,辉映成趣,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它既充满了历代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时代信息,又是各时期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领域的曲折反映。器物造型连贯和谐,上下呼应对昭,左右对称均衡,形体变化适度,主次关系明确,比例匀称,细部精确,求静不求动,求正不求奇,平稳、平实、蕴蓄着深厚的韵味,刚柔相间,变化无穷,蕴涵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展示出中国悠久的文明。如同青铜器反映了中国的商周文化,龙泉青瓷从特有的审美追求中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可以说,龙泉窑青瓷是最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独特的青瓷文化个性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伸着人类进步的足迹,传承着人类智慧和文化意蕴,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强调天人合一,以及中和之美作为自己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能为现代人走出自我心性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我们坚信通过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文化精神,寻找到更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个性元素,从而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文化道德对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将这份珍贵遗产融入到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够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找准传统文化美德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点,本文主要分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以及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对策。

  【关键词】:传统美德。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对策

  传统美德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几何对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均可以起到积极的效用。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不仅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古到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之中,这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思想、谭嗣同挽救国家的英勇献身精神等,这些追求与行为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

  1.2 为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

  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1.3 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也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爱”的体现。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爱人无差”、“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尊敬父母、尊老爱幼

  早在《尚书》之中,就提出了“义父、母慈、凶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这些道德思想,除了维护封建等级思想的糟粕应该抛弃之外,其他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思想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随处可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1.5 吃苦耐劳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张,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舍身成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等均是传统道德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精神均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质。

  1.6 尊师重教的精神

  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在封建社会之中,几乎每个人家庭的正厅都摆放着天地君亲师位,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永恒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谦逊礼貌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成就卓然的为人都依然保持着谦逊礼貌的.美德,他们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闪光点之中,积极的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创造成就显著,但是依然赞赏初唐四杰的成就,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称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美德。

  1.8 强调正身,为民执法

  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却有着公正执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便是公正执法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也曾经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国的转型阶段,弘扬公正执法的精神,严格的依照法律来办事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方式

  第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的区别,在历史的变革下,两者都是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必须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正确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取精华、去糟粕。

  第二,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党政干部建设工作,党政干部需要意识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只要正确的处理好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继承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精华,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定能够全面的推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先锋.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A]. 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2

  [2]靳志高. 当代中国的认同危机与公民教育的历史性复兴[A]. 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3]蓝荃彬. 简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地位

  正文: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3、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受其影响,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人文,以致于不少学生对传统的记忆日渐淡漠,人文知识几乎一片空白“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的开设,为学生学习本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打开了一扇窗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典雅高贵,意境深远自然与社会,形式与内容,往往表现为高度、美妙的统一不只是具有映入眼帘的外在形式上的艺术之美,更可贵的是格调高雅、陶冶情操的主导精神闪烁其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品味大有裨益。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关注,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具有许多的优点和特点,如敢于挑战传统,乐于接受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关注时势,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强,等等但是,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爱因此,大学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儒家注重涵养“君子”品格,倡导“仁爱”精神;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道家强调“无欲”、“无为”、“无争”这些思想主张,提倡人与人和谐相处,互爱互助,蕴涵了无尽的人文关怀,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健全人格的珍贵资源。

  思考:

  我想必须经过一番寒彻骨,中国传统文化最终还是要发展成一个主流趋势,在将来的发展中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这股趋势中更好的发展自我?《中华文化概论》中说到:诵读国学文化经典应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从政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真理,只要少年儿童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就会逐渐变成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好人才。

  总结:

  总之,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不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龚红月等,《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新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年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4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它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更是我们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既重大又深远,从古至今,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高深的、值得我们研究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甚至全世界去学习的。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生存的各个角落都有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传统品德等。当然,传统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在艺术设计的各方各面。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艺术文明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简单的俗语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但是别小看这简单的八个字,这八个字当中不光蕴藏着人生哲理,它还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艺术之中。中国人喜欢方,也喜欢圆,我们的桌子、椅子甚至是文字都是方方正正的,给人一种严谨、规矩、正气凌然之感,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方方正正、有菱角的艺术品往往给人一种严肃、规矩之美。方桌四边,这就形成了饭桌文化,根据人们地位等级的不同,其所坐的四边位置也会不同。延伸到艺术设计中,这一点为现代的公司会议桌奠定了基础,公司会议桌的设计一般为矩形,老板单独坐一边,员工两边散开,这是传统文化,也是艺术文明。

  2、中国人不光喜欢方,也喜欢圆

  人们常说:“说话要能圆场,做人要圆滑,声音要圆润等等”。“圆”是一种生活技巧,更是一种生活能力,说话办事圆滑的人往往能交到许多朋友,从而达到自己办事的目的,而说话耿直有棱角的人往往会得罪他人,让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国有个词语叫做“外圆内方”,这句话就很有哲理,很有艺术,外表圆润,不与人争吵,事事左右逢源,内心有自己的原则,不允许别人践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为人处事,说话办事艺术中的明显表现。这两点仅仅是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国语言、文字既方方正正,又耐人寻味。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人喜欢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吟诗作赋,寓情于景。他们的内心是高雅的、是清澈的、是放荡不羁、片飘飘欲仙的。中国传统古诗词在描写山水景物上是十分卓越的,诗人、词人往往能把景色描写的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置身于景中。王维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也是我们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中常常提及的案例,我们在学习美术绘画的时候要能够描绘出自己想要的意境,能够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心境。比如王维有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叶扁舟,自由自在地在河中飘荡,不知不觉小舟竟然走到了水的尽头。既然无路可走,那不如就地欣赏那云卷云舒罢了!看到文字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美丽的景色,而当现实生活中我们泛舟湖上,抬头望云时,也一定会想到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术设计就是这样,在美术教育中,老师一定会交给大家什么是意境,什么是印象,这些艺术设计知识都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文化当中。

  2)我们都知道“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的字写的清新秀丽,那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人亦是如此,清新脱俗,干净整齐,如果一个人的字写的歪三扭四,乱七八糟,那我们一般会觉得这个人,办事不靠谱,为人不利索。其实,绘画也是这样。我国古代文人大多喜欢泼墨山水画,喜欢有禅意昂然的作品,因为他们大多心胸豁达,想要脱离凡尘俗世的干扰,隐居在那山水之中。所以,在美术设计教育中,泼墨山水画的元素无处不在,也在影响着每一位学着的思维和行动。再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在我国,以对称为美,以成双成对为佳,所以不论是在建筑方面还是在绘画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对称美。环顾我们现在生活的四周,到处都是绘画艺术设计当中的对称美,不管是包装封皮、墙体广告,还是其他的平面设计,都存在着传统的'对称元素。在我国古代,人们喜欢对称的东西,喜欢成双成对的东西,尤其是在帝王之家,皇亲贵族之中,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国家在绘画艺术教育中仍然会把对称美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方式和高雅的绘画水准。

  三、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教育中的运用

  1)相信建筑工程专业的同学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我们不说深奥的建筑学原理,就拿我们都熟悉的故宫来说,故宫就是古时候的皇宫,是皇家居住的场所。在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了上千年,所以等级制度非常明显,这也毫无保留地表现在了我国的建筑工程上。乾清宫是皇帝的居所,它的位置在整个故宫的中心线上,表示皇帝是整个国家的中心,而后宫所在的几所宫殿则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代表着后宫的身份和地位。在现代的建筑艺术中,传统文化仍然很明显地存在,比如我们国家新盖的房子都会在房顶上放一块泰山石,“泰山石敢当”,这既是祈求平安的意思,也是建筑设计中很重要的元素。

  2)现在流行复古建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古香古色的旅游区,比如公园的凉亭,小区的门楼,饭店的装潢和牌匾的设计等等,这些都会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气息和韵味。旅游区的复古凉亭往往能够让人心旷神怡,语言谦和,这都是因为在古代,好友知己往往在凉亭中把酒言欢,吟诗作赋,以文会友,所以现代设计的凉亭也会带给人谦和、温驯之感。饭店的装潢更能体现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教育中的运用,饭店想要打造什么样的气氛,就会模仿哪个朝代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教育教学中,教师会把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教授给学着,也会把这中建筑风格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教授给学着,所以在饭店或游乐场所的建筑设计中,一定要请专业的、受过建筑设计教育的设计师来为自己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四、结语

  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潜心研究,总会发现其中的奥秘。传统文化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去研究和学习的。传统文化存在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总会发现美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陈略清.浅谈中国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5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发展 文明 精神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么伦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风采呢?如果我们自己连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抛弃了,何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是否还活在人们心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看看他国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体会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读到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充满罪过。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顺利的发展。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两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

  另外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西方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 文化与文明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前者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积累起来的一种自然意识,有着显著的时空局限性;后者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

  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6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精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采用一定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很有必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中国五千年以来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重要精神财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内涵概述

  众所周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髓,以思维、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形式一代一代的流传至今,仍能成为指导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主要在于其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特点内涵。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依旧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不断改变的社会时代下,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继承创新,逐渐成为中国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而这种时代相传的继承性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由新一代年轻人将其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其次,在道德伦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尤为明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伦理道德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具有积极影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师重道的道德观念也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直接影响,利于创建一个文明、守礼、尊师的注重人伦道德的和谐精神家园。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对 “和”的重视可见一斑。从古代社会的家族利益中逐渐延伸出了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等,当人们在和谐整体性的引导下,共同努力、齐心合力才能打造一个完美和谐的家园。这样的传统文化,在当前个人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当道的社会环境下,犹如一股清流,对大学生的视野、三观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利于帮助大学生抵抗不正之风、消极思想的侵蚀,共同向着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相当少,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还有的大学生连饮食习惯都偏向于西方,相比较粽子、月饼,更喜欢可乐、汉堡、牛排。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就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观念意识,具体表现为:

  1、在高校中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可以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出现在大学生的面前,或是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努力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结合联系,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总之就是最大程度的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2、针对大学生热衷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例如: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或是设定传统文化的相关专题,组织学生以专题报告或辩论的方式来参与; 也可以举办中国传统优秀名著阅读、爱国歌唱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尤其可以在特殊的传统节日,或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日时,开展各种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

  (二) 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青睐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来获取咨询,成为大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鉴于此,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都大大的利用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工具,组织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扩大大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渠道,高校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并将其巧妙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 在高校校园局域网内构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以管理,务必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以达到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目的。也可以大范围的利用校园广播、QQ 群、论坛、微博、校园文化宣传栏、微信群等方式来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更多思想道德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三) 打造高素质的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且综合素质能力强,才能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因此,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阅读大量的古典文化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传统文化。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还必须定期参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培训,认识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树立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观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周晓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 [J]. 高教学刊,2015,15: 169 -170 +173.

  [2] 姜志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中小企业教育与科技,2016,6: 109 -11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7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对不同民族和地方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一方面我们加强了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给我们文化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很好的继承,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实现更好的创新,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文化带来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优势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关阔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传统文化曾由开放走向了闭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脱节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为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因素重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洗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有着5000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久存不衰,不仅仅得益于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也和世界文化相互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这给世界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机会,同时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中华文化走上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这些不良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人们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的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在汲取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霸权的目的,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实行所谓的“知识产权战略”,利用互联网传播美国的精神和文化,使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例如“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电影等。学术界和艺术界也是如此。西方的文化在传播方面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再加上其丰富的知识性,使其文化往往被广大人民接受,所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才能够风靡世界。西方这种强势文化“示范”效应,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根基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的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创新。

  (一)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中华文化历来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在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左右”,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根基。一个国家的独立,不仅仅是要保持经济、政治上独立,还要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民族文化及认同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才不会在世界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创新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坚持,但是不是一味的僵化,更不是抱残守缺。对待不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文化,我们要果断抛弃;对合理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既要保持文化独立,又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我们要拓宽弘扬传统文化的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的媒体、电影和电视进行很好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引导。

  其次,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之中,使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于内个人的心中。再次,还可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文化熏陶。例如,采取电影、小品等方式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比如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定期开展各种亲和力较强的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多方位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喜欢和热爱。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体制,同时更要保持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创新弘扬方式,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8

  摘要:现代中国书籍设计发展至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但却过于的追求国外设计方式,而忽略了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承。本文对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并对当代中日在传统文化书籍设计上的区别进行分析。在对比中找出日本传统文化书籍在设计上的优点并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实际相结合,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找出一条新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现代语境;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

  1、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书籍得以出版,传统文化元素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是传统元素的直接“拿来”,没有和现代设计相结合,这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书籍的想象。同时文化元素的重组过于随意,没有根据它的历史背景进行考量然后组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元素的运用到清朝,这种随意的使用,不仅会让书籍显得没有内涵,同时也会让现代读者文化错乱。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中要想书卷美,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赋予了书籍崭新面貌。

  2、现代语境下的日本传统书籍现代设计启示

  在体现现代语境下的书籍设计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设计。日本设计在经历过几个大的设计革命后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设计师们,将日本设计发扬光大并影响着世界,其中书籍设计也得以迅速发展,并为我国的书籍设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2.1传统意境的传承

  日本的思想大多源于中国的禅宗,所以他们也讲究“空无”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悟化的禅意,他们享受感悟的过程,从“有”到“悟”,慢慢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道义”,如茶道,花道等。日本设计中的形式强调平面性、注重留白、追求平淡意境是日本传统构图的一大特征。杉浦先生对留白的设计解释道:“举个书法的例子,一张白纸虽然之写一个字,留白之处却显得气势恢宏,而这些均是传统的审美习惯。”其设计的《陀螺女》一书中,一幅与内容同时代的日本风景画从护封、封面、环衬、切口一直贯穿到封底,随着翻阅书页,画景就会渐渐移动,形成气韵的流动感。

  2.2字体符号创新重组,构成新突破

  汉字一直是最凸显出东方特色的符号。书写的每一笔都呈现出不一样的节奏与韵律更凸显出东方语言的生机。汉字讲究“天圆地方”,每一个字都能体现出中国讲究的“和谐”精华。日本的文字由汉字演变而来,加入日本自身特色,相较于汉字的端正和繁琐,其更为圆润和简单。在日本的书籍装帧艺术中,日本设计师不仅能将文字进行合理的“线”性排列,同时他们会将文字作为“点”符号运用起来。设计师们通常会打乱原有的文字秩序,将其重组或是调整文字大小与间距。在视觉上形成了“点”状构成了空灵的网格。文字不再以原本的符号形式展现,而是作为一种装饰性的底纹展现出来。

  3、现代语境下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新思考

  如今的中国设计界“泛西方化”的现象尤为严重,这与日本现代设计所走过的道路有相似之处。如今我国的设计缺少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如何拿起我们的民族精髓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这是当下最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的一大课题。

  3.1传统文化元素纹样需巧用

  中国传统纹样是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梅,兰,竹,菊是对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等。将其融入书籍设计之中必定能突出东方韵味,但并不是鼓励直接运用。中国传统纹样背后所代表的的寓意是作为设计师必须要理解的。假如只是知道而不是理解的话,就容易死板硬套,而设计出来的书籍也就缺少了中国内涵。像吕敬人先生在设计《家》这本书的时候,在封面的四角设计了四个中国古代的门环,这种古老的门环代表着封建时期的家们,从图形中反映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这种图形的精巧设计,使得读者能更快的进入到书境。

  3.2注重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科技的发展,文化之间的不断交融,现代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的书籍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化的传播,其受限于市场,更受限于读者需求。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要体现出中国的民族性,成为值得书籍设计师的一大课题。吕敬人先生设计的《贺新春十二生肖画册》最大亮点在于书脊缝缀方式,采用的是线装,但在传统线装基础上加以交叉以及缝缀形状的改变,让整本书显得即传统又要有新意,传达喜庆和律动韵味。创意不仅可以体现在书封上,同时一些细节上的精心处理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趣味。当然书籍设计单单有创意,没能与实际书籍所表达内涵相结合,也会让读者无法真正进入书境。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获得了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其设计者刘晓翔先生说:“书是要人读的,一定要让人沉静下来,感悟书中的内容。”以书籍的内涵以及整体风格作为出发点,选取唤起读者共鸣的阅读片段作为设计要素成为设计思路的主线,使设计中的各种元素应有针对性,细节更加符合主题。设计师应建构一个书籍语境空间,帮助读者在阅读中与文共鸣。

  4、结语

  在当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文化元素最能够显示出中国独特的气质它以独具一格的魅力。设计师们应在书籍设计中提取民族的传统图形符号并根据元素背后蕴藉深厚的意义去设计和创造,同时应带有自身独特的设计风格,设计出中国性格鲜明的视觉样式的书籍设计,使得中国民族文化继续源远流长并得以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田珂.“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新中式风格书籍装帧设计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吕敬人.书艺问道—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牛怡晨.杉浦康平设计中的东方意蕴研究[D].河南大学

  [4]方燕.融古贯今,书卷之美-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5]撒文静.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

  [6]吴一东,付海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9

  【摘要】长笛音乐作为一种西方基础乐器之一,要想根植与中国这一新鲜的土壤中,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达到形、神、气、韵的完美契合,才能得到发展与创新,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长笛音乐与中古传统文化元素的相互融合与发展,更好的传承本土化的现代形式中。

  【关键词】长笛音乐;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发展

  在中西方民族、文化、音乐融合过程中,作为西方极具代表性的管弦乐器-长笛传入我国,长笛以其独特的音色、意境之美收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为我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迎合了当时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然而,在一味的追求西洋乐器演奏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形式化的、一致化的注重演奏表现力与效果,达不到人们对其多样化、生动化的期许,尤其是无法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相契合匹配,在这种形势下的演奏毫无情感与生机,因此,追求融合与传承创新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更好的加入中国当地特色传统元素,推动其发展更广大的舞台,成为一直探讨的话题。

  一、长笛艺术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糅合

  长笛是具有独特艺术性的音乐乐器,长笛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其优美动听的音律、宽广的音域、独特的情感传达、使听奏者沉醉其中,这从某种程度上正好切合了我过追寻艺术的意境美,无论是中国的写意山水画、传统书法、中国民族乐器-丝、竹二胡、琵琶等,都在追寻一种意境的传递,这也形成了西方写实,中方写意的艺术分类。长笛动听而兼具情感的曲调与独特的音色,加之追求传统的艺术特色、表现与传递方式,来更好的体现与传递意境之美,弘扬民族元素,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生曾提出“将中国古老的、有特色的东方音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新的意识,发展到它最高的形式而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民族音乐……”例如我国神话故事七仙女与董永,如何将生硬的长笛嫁接在我国本土特色中?作曲家陈礼旺开始利用长笛独特的音色音律结合中国传统的戏曲黄梅戏独特的花腔,不仅更能体现与表达主人公那情深意切的情感,将初识、热恋、分离幽怨等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烘托了意境之美,营造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听众能够切身感悟其中,设身处地的体会其情感的纠缠与命运,这就是民族元素结合的典范,如何更好的实现两者的文化拼接、情境融合、表现手法、技巧气息等处理,依然是一个需要关注与值得探讨的元素。只有根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认知与发扬。

  二、长笛艺术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的方式探究

  (一)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播

  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要注重对于教学模式的培养,学习西方的长笛要将其赋予到其创作本土化的背景之内,根据其当地的特色更好的体会与感悟长笛所赋予的艺术魅力,然而与要讲长笛更好的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中,就要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艺术,达到历史的具体的情境的统一。去开发与尝试不同的艺术拼接的新形势。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提到我国的艺术意境之美,不得不提到的中国传统古诗词,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每首诗词都被蕴含了一定的情境概念,例如对古诗《夕阳箫鼓》的改编,就是两者体现结合的表现。更能深入的了解其所要表现的意境。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掌握不仅会培养学生一定的族音乐情怀情操,将民族的音乐文化孕育到西洋乐器的演奏中来,也会拓宽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宽度,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二)传统音乐元素的植入

  多角度的看待传统民族元素,一方面它能更广泛的发展与创新了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使得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性。植入的音乐元素作为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体现,带有烙印强烈的民族的艺术特色,这种只有将对民族的热爱与情感与综合知识的素养尤其是音乐的基本功能力相互促进,才能体会与领悟到民族发展的独特艺术性。目前对于音乐的发展开始注重节奏的起伏变化,注重多样性,作为传统的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却很少存在这种变化,适当的植入,在保持原有艺术形式不变的前提下,使得作品更加的生动与饱满。长笛的音色特点与中国的传统民歌的契合,就要经过丰富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在保持民歌的基础上,利用长笛实现特色与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对表现手法与情感技巧的训练。让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传统民族元素的植入前提是深入了解中国的特色文化元素与中国本土化的情感特色、艺术形式,根植与本民族的土壤中。民族文化作为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只有具备独立特色与风格的作品才能久久不息,更好地流传。

  (三)民族文化的传承要迎合大众需求市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对于民族融合的不同政策,允许多种艺术特色共存,也促使了其传承与发扬,社会不同时期,人们普遍对于长笛的兴趣爱好也会相对有所改变,从一味的传承到后期探讨如何与中国文化元素、民族艺术魅力、大众认知感受相结合,到现在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曲目层出不穷,推动了音乐领域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民族元素的传承。,创作要迎合大众、市场的需求,依然是目前需要探讨与长期关注的重要元素。

  三、长笛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意义

  音乐色融合作为国际间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之一,通过更好的旋律、节奏、等方式诠释民族的特色,取长补短,互惠共赢,长笛与中国传统元素尤其是跟住与文化地带的融合代表着国际间的互通合作,寻求交流的意愿。民族融合作为一中客观的独立存在,具有这重要的意义,民族融合不是所谓的同化现象,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接受,在其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变,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束语:民族元素的传承与融合发展,是目前对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策略,在发展长笛这一音乐的过程中,找到其可以融合与结合的切入点,从而完整且完美的融合在民族的血液中,达到民族大融合。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与特色。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其审美艺术性与文化传播性。

  参考文献

  [1]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9.

  [2]刘超.《独奏曲<夕阳箫鼓>中的音乐内涵与特殊技巧运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6.

  [3]高秦平.《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研究综论》《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0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有着复杂的原因,本文试从审美媒介的演变来解读。根据不同时代的主导审美媒介笔者将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工艺和口语媒介时代,文学样式为口口相传的神话、史诗、歌谣,和流言等形态;文字媒介时代,文学主要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手工印刷媒介时代,文学样式主要以宋词,戏剧,小说为主;现代大众传媒时代,文学为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应用类文学;网络媒介时代,影像和网络文化兴起,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了。

  关键词:主导审美媒介; 传统文学; 内在规律; 影像文化; 网络文化

  传统文学的兴衰有着复杂的原因,本文试从审美媒介的演变来解释当下传统文学的兴与衰。笔者根据不同时代的主导审美媒介将社会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工艺媒介和口语媒介时代,从远古到先秦。此时的社会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中国社会的审美媒介的主导是工艺媒介和口语媒介。此时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没有分离。先民通过文饰的工艺品如彩陶,青铜,面具,服饰等来创造文化和审美现象。此时人们主要通过工艺器物和口头语言作为主要的审美媒介,使众多氏族成员之间达成沟通。在文艺审美活动中,口语媒介主要是一种文学媒介。借助口语媒介,原始先民在舞蹈和音乐的伴随下喊出了最早的文学。如远古歌谣《候人歌》:“候人兮猗”只是在兮和猗两个感叹词前加了两个具有体验意味的词,却体现了快捷而起伏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1】此时期的文学样式主要有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史诗,歌谣,和流言等。

  文字媒介时代,从先秦到唐代。此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发展步伐较早期历史时期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大量使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此时期的审美主导媒介为文字媒介。文字的高度凝练,简洁,为诗歌的写作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在手工印刷媒介未出现以前,文学一般以简短为基本的一个规则。此时期是诗歌写作的黄金时期,借助文字媒介,中国创造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而诗歌是其中的中心文类,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一个高峰。此时期的文学主要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

  手工印刷媒介时代,从唐代到清末。从唐代到清末的中国文学属于手工印刷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大约北宋中期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开始普遍流行起来。以雕版印刷媒介为主导的审美媒介为文化典籍的'流行和保存,宋代市民文化和明清长篇小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宋代至明清文学的繁荣。一般来讲,宋词,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较前代的诗歌,简短散文,史诗,神话的字数篇幅要多。正是由于印刷媒介的作用,类书和小说等都可以进行批量复制,因而为它们在读者中批量发行和迅速流通提供了媒介条件。完全可以试想,如果没有印刷媒介,白话长篇小说的繁荣是不可能的。此时期的文学样式主要以宋词,戏剧,小说为主。

  现代大众传媒时代,从清末到改革开放。此时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过渡时期,传统文化的夕阳和现代文学的朝霞在这里交相辉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大众传媒比较复杂,分类标准很多,若从技术层面,可以分为机械印刷和电子播放媒介两种。机械印刷比手工印刷快捷,而且前者使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这大大促进了书籍的生产传播和阅读,其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着巨大的意义。电子播放媒介主要有电影,电视,广播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的出现使现代应用文特别是新闻,通讯为代表的应用文繁荣起来。而且这三种形态以强大的综合写实和表现能力,超越了以往各媒介。它们把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综合为一体,至此文学已经很难保持以前的优势地位了。此时期的文学主要为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种剧本,以及其它应用类如新闻通讯,合同。

  网络媒介时代,从改革开放至今。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感叹的那样: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2】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不仅“语”“文”混杂,而且出现了批量影像的生产和消费,近年来出现了网络文化。这样文字媒介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和文字文化的垄断格局被打破了,影像文化力量全面抬升,整个文化格局开始转型。现代社会已经转变为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时代,视觉影像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多。

  【3】现在,也有人读或者写神话,唐诗宋词但通俗化消费化的时尚读物急剧膨胀;有人热爱古典戏曲但比起流行歌曲,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现代社会视觉影像遍布生活,大量复制和急剧发展的影像越来越多地占用了人们的阅读时间。电影,电视,时尚读物,仿真雕塑,街头广告无不裹挟着巨量的影像和信息冲向大众,以文字媒介为依托的传统文化急剧缩小领地,它们正在被新兴的巨量影像排流到边缘地带。此时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化成为了新时代新兴文化的装饰品或者附庸。

  从审美媒介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衰与审美媒介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兴也媒介,衰也媒介,兴衰都是审美媒介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1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集思想、教育、美学等于一体,符合幼儿教育需求和幼儿身心特点,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推动作用入手,对传统文化在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音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开发幼儿教育资源。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资源;传统文化;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幼儿智力开发、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向来倍受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应利用现代技术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开发建设幼儿教育资源,提供给幼儿教育助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日益深化,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内容,其开发建设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幼儿园组织开展文明礼仪、道德修养、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开发建设了新型的幼儿教育资源,利于推动幼儿教育发展[1]。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以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为指导,以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通过开发各类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来满足幼儿教育的主体化、社会化、多样化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及品质,推动幼儿教育发展。此外,由于幼儿教育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教学资源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开发幼儿智力、培养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为今后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恰好适应以上要求,对幼儿教育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幼儿教育主要包括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音乐等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以上幼儿教育活动,提高幼儿教育品质。下面从这些方面着手,针对幼儿特点及发展需求,对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文化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建设幼儿朗诵、欣赏等课程,将文化、历史、语言、礼仪、道德等融入到幼儿文化课中,开发幼儿国学经典课程。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朗诵、欣赏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古诗》、《千字文》等,丰富幼儿的文化底蕴,在以后成长中有所得、有所悟[2]。与此同时,对国学经典课程的呈现方式、呈现载体及应用模式进行分析,从幼儿兴趣入手,使国学经典课程既保持文化底蕴又贴近幼儿生活,建设喜闻乐见的国学教育资源应用形式。

  (二)幼儿游戏

  幼儿游戏是幼儿园主要活动之一,是幼儿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民间游戏在漫长时间内一代一代的'流传,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游戏中,开发符合幼儿个体成长和群体发展需求的游戏活动,利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增强幼儿群体生活的能力,让幼儿在多向交流中身心健康成长。利用常见的民间游戏开发老鹰抓小鸡、踢鸡毛毽子、滚铁环、骑竹马、跳四方、抛沙包等幼儿游戏,将幼儿成长与文化连接起来,建设利于幼儿成长的游戏文化背景,为幼儿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如,滚铁环游戏玩法:准备与水桶大小差不多的铁环,1m长的竹竿。将竹竿一头弯成U字形钩,将铁环放入弯钩内。玩游戏时,手握着竹竿一头,通过竹竿弯钩与铁环的连接推动铁环前进。多人玩时,看谁跑的快,铁环不倒下。

  (三)幼儿手工

  幼儿手工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开发,开拓幼儿的创新与创新思维,对幼儿全面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民间工艺活动有剪纸、陶艺、布贴、书画等,将这些手工技术融入幼儿手工活动以建设民间工艺幼儿手工活动,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一直以来,幼儿手工都是幼儿教育的特色活动,在幼儿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民间手工工艺活动开发幼儿手工活动时,尊重每一位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接受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肯定幼儿对美的表现方式,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手工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满足幼儿在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还能从不同角展示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手工工艺,增强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幼儿日后发展。如,将彩陶工艺引入到幼儿手工活动中,聘请专业技师为幼儿进行陶艺授课,让幼儿动手制作瓶子、碟子、碗等物件。

  (四)幼儿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丰富多样,每一个地区都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为幼儿音乐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大量素材。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它的舞台表演以演唱、跳舞、科白等为主,可以深入挖掘戏曲中蕴藏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幼儿音乐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挥戏曲本体价值。第一,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激发幼儿兴趣[3];第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幼儿表演欲望和歌唱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幼儿教育资源,提高幼儿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用于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游戏等多个课程,将优秀文化渗透于幼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开发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同时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瑶群.让游戏浸润乡土气息——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225-228.

  [2]蓝丽梅.基于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10-111.

  [3]燕精晶.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培养出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师、艺术家。本文将结合当下国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发展进行剖析,以便使中国传统文化良好地融入于艺术设计教育,从而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改革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紧密相连。但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化倾向显著,普遍存在重设计实践,轻设计理论,传统文化缺乏等问题。长此以往,艺术设计教育也将成为一潭死水,毫无新意与活力。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变革迫在眉睫。艺术设计教育应扎根于传统文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标,灵活创新,而不是生搬硬套所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结合当下国情,认清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发展历程与重要性,方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境遇

  当前,我国在文化交流层面,西方的价值理念、教育模式广受众多国民的追捧、模仿,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同时,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缺失,使得设计师难以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适宜于当下社会的理念进行创新。因此,设计师应当正确认识、尊重、挖掘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传统文化所处的劣势境遇,实现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性之间互补共生的良性关系,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新生机,新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开源的世界,设计师的作品要想独特且卓越,就必将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而中国的`古典文学、哲学、美学,“匠人”精神等文化资源,其中所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都可以为艺术设计人员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1],提供永续的创作源泉,进而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生活理念等渗透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使其更具有传统风貌。纵观中国当下的设计大师,如韩美林、靳埭强、吕敬人、陈幼坚等,其作品之所以能够享誉天下,无一不是凭借着自身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反观现今,传统文化教育则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难以延续,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文化,乃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魂”之所在。

  三、设计教学体系中构筑传统文化的优势

  一位国外设计师曾说:“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其实在中国,自古中国就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教育体系,自古中国就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教育体系,只要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容与形式。”因此,我们要细心剖析我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语言,将其纳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2]。目前,我国诸多的艺术设计类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已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形式语言方面进行研究。从近年来的毕业设计、竞赛作品中已有体现齐鲁文化、藏文化等地域特色的设计语言。学院的课程体系中也已经出现夯实传统文化基础的的理论课程,对传统习俗、生活环境、民间装饰等课题进行田野研究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去认识并理解传统文化,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意点。从近年来的一些国内设计师所获得的“重量级”奖项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创作与教育中的运用优势已经凸显。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所获得的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还有张永和,刘家琨等人,都已经凭借着其设计作品中深厚的传统文化韵味,在国际上广受好评。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教育中的运用误区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从业者们都有所意识。但这并不等于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度理解。在我国的艺术设计圈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还存在下列几大误区。一,单纯的将传统文化元素简单拼接。这将导致文化异化现象,歪曲误解传统文化的本质思想。从而造成文化糟粕沉渣泛起,创意文化品位低下,影响全民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二,单向的传统思维方式,对现代的优秀设计理念进行隔离封闭。这将导致艺术设计的创意受到禁锢,阻碍艺术设计与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无法顺应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互融的趋势。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改革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既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的诸多教育需求,又能够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追求。然而,在目前单一的艺术教育模式中,如需充分展现出上述价值,还需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改革:

  1、宏观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提倡“教以养学,学以为己”。在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个人兴趣,让其沉浸在学习,考察,创作,再学习的道路上,反复揣摩,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教育体制才能“多元灵活、富有弹性”,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2、微观过程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应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有选择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教育方式上,追求“教学相长,和谐共赢”。例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新的知识以几何积数的形式增长,当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的同时,难免会出现教师向学生学习的现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并行的过程。同样,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也加深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似乎可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时代已经来临了[3],这些新理念与新现象,艺术设计教育者们都需由衷的接受并消化。

  六、结语

  诚然,对于如何良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艺术设计教育中,还需要做太多的努力。不仅需要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当下所处的境遇,还要把握新兴文化现象与其深度融合,更需要全民的支持与传播,创造出一个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发展的社会氛围,让这条道路走得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王宇.谈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美术大观.2010

  [2]王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基础教育.2010

  [3]朱关法.中国古代劝学名篇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3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历史长河沉淀出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集民族艺术之精华,汇民族特征、观念形态和思想意识于一体,结合西方现代派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将其注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以现代风格,而且使得人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传统、传承传统、弘扬传统。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的内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陶瓷;创新应用

  0、引言

  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审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日益增长,依仗独特的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优秀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立足于世界环境艺术设计之林。借鉴西方设计理念而不靠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和发展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1]例如,环境陶瓷作为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的理念受到人们的重视。陶瓷作为中国令世界瞩目的一项承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其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因独特的材料特性,陶瓷越来越成为现代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环境设计中运用传统陶瓷艺术,达到了生动传奇的艺术化效果。

  1、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

  1.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绘画、建筑等中。其独特的民族风代表着民族形象和国家尊严。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行着讲究无为的道家思想和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学派。

  1.2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行为学、设计美学、环境生态学等。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达到依存环境、融合环境的艺术效果。环境艺术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运用各种布置和造型设计语言以及各类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随着传统文化的推动,起步较晚的环境艺术设计集艺术、科技、经济以及传统文化于一体,与时俱进,并实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2.1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师们不断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以良好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以体现,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例如,在日本美秀美术馆的设计案例中,著名的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就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陶渊明的诗作《桃花源记》,借助西方的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机结合,并进行重组和重建,不仅给予现代人舒服的视觉享受,而且释放了传统文化。[2]以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手段,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然后将其充分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2.2在显要位置突出传统文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显效的位置,即在显要的位置突出传统文化,可以产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独特艺术效果。如一个房间的设计,虽然到处充满着现代艺术设计元素,整体呈现的是现代艺术风格,但是如果在显要处恰到其处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便能传达出传统灵魂的思想。例如,南京诸子艺术馆内景的设计案例,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设计原则。从艺术馆的整体布局来看,不管是屋顶的圆形大灯池还是富有立体感的木皮地板等,都洋溢着现代气息。独具匠心的设计者将一个扇面形的硬景花窗样式的传统漏窗用于自然采光。在传统漏窗的陪衬下,室内充满着大量的现代环境设计元素,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漏窗为主,现代环境设计元素为从的主从关系,并在古色古香的艺术馆内达到了和谐、自然、舒适的统一。

  2.3融入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亦是博大精深。作为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中国文化也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适应于中国社会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经济结构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殊性。例如,早已形成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伦理纲常的精髓就可以注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国的设计师集思广益,以美学为标准,发挥审美的作用,采纳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恰到其处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3、传统文化之陶瓷创意的应用于环境设计

  陶瓷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形式,除了发挥着装饰和点缀环境的作用,还具有审美艺术价值,更是以实用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陶瓷艺术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传达着一种独特的美感联系。环境空间如室内空间,由诸多材料和设计元素组成,各种材料和元素之间既要彼此有联系,还要在整体布局上达到风格统一。陶瓷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品之一,它是一门古老而深沉的艺术,亦是一门现代而动感的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赋予了环境设计以生机和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之陶瓷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在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艺术情趣和艺术思想。[3]通过对传统陶艺和陶瓷材料的研究,能够发现其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具有的应用优势。在生活节奏和工业化进程快速的时代,将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给人带来自然、原始的感觉。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是传统精髓的精神内核的自然反映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运用创造性思维,借助现代环境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重组或重建,最终设计出既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不断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构思,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肖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6).

  [2]郑曙扬.新旧碰撞的启示——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情结[J].装饰,1999.

  [3]姚素媛.艺术瓷砖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及发展[J].佛山陶瓷,2011(7).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4

  摘 要: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标志无处不在,标示设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标志不仅仅传递着企业文化信息,而且还传递着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具有很强的民族情感,是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不管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它都是难以替代的,其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更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现代标志设计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赋予现代标志的民族时代感,丰富积极的生命力,使现代标志设计形式丰富,含蕴深邃,在平面设计内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现在标志设计;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璀璨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我们生活中,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还都是受到它的影响,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髓。

  二、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

  标志,也称作LOGO。具有功能型、识别性、显著性、多样性、艺术性、准确性、持久性。是信息传达的一种独特方式,表现形式多样,一目了然,方便人们认知和记忆。标志最初的形式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的初始阶段,那时我们的祖先在居住的洞穴里、劳动工具上就开始以图形符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后来有些符号被作为图腾成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逐渐演变成为租旗、族徽。国家产生后,又将其变化成为国旗、国徽。如今标志设计也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不仅在社会企业气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有着极其独特的独特功用。如: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

  标志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手法简练、概括。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或图形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含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吸引人们的视线,使人们在看到标志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各个中华儿女的自豪。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至今,从未中断,这是一个奇迹。当世界四大古国中其他三个古国文化渐渐没落之时,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傲立于世界的东方,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如果将这种具有深厚历史气息的文化完美的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那将是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能力迈入世界标志设计强国之列。在现代社会中,标志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更新.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厚重和博大精深的底蕴给现代标志赋予浓厚的文化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现代标志设计的理想境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因素的简单堆积或叠加,而是通过图形创意、文字编排、色彩冷暖等视觉元素的运用,使各元素之间以有机的整体性来呈现不同的视觉形式美感,同时也能够使它们更准确、有效的达到为主题概念服务的目的。中国的传统美术最求意境美,有别于西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下面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分三方面介绍:

  1、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图形化”及“符号化”是标志设计的原始形式,中国的标志设计不重视些事,而是看重传神,即具体又抽象,一般就是将几个传统图形提取精华,再把一系列元素进行变形、打散等形式从新组合成新的标志重组,使其既保持传统图形的形体特点,又含有现代设计的韵味,进一步表达出某种情感和思想。目前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大量运用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崛起。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在火炬、标志、志愿者、礼仪小姐服装等都不同程度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又具有现代设计所具有的时尚感。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标志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太极图”也经常被设计师借鉴,这种互补的构想具有层次感和厚重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助于设计理念拓展延伸。

  2、书法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书法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现代设计师常常会用到文字的组合编排进行设计,书法字体运笔的'轻重、虚实、强弱、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设计形式,在现代设计中也是非常有效的设计元素。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标志以及我们生活当中常吃的“康师傅”。

  3、印章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

  印章艺术是以汉字或图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包含的是民族的风格,还体现了文化与艺术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印章已经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印章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不仅可以产生惊人的视觉效果,也可以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

  小结: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璀璨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我们生活中,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还都是受到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髓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将使当前的世界潮流形式美感也趋于丰富和个性,也体现了国际化标志的发展趋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元素设计出具有文化性、社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成功标志,为现代标志设计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郭振山《标志设计》(设计改变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5

  【摘要】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比较广泛,特别是绘画艺术、传统的图文样、书法等具有中华特点的元素,提升了平面设计的中式风格,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平面广告;设计;运用

  现代中国是一个具有多元化文化特点的国家,古今中外的文化不断的引入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特点的多样性,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往往利用文化的多样性去体现设计的独特性,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同时,还能在审美视觉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广告的设计应用体现在多方面,本文主要分析绘画艺术、传统图样、书法的运用。

  一、绘画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绘画艺术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绘画艺术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文化内容的载体,通过绘画艺术来体现绘画者的心志和情操,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时代感非常强。而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特点的绘画形式,将艺术特点很好的以平面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绘画的表现力,将产品的特点与绘画的意境相结合,达到平面视觉传统。通常来说,平面视觉的文字内容相对较小,由于对平面视觉的观看时间非常短,所以需要利用视觉特点给消费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那就要求平面设计具备一定明显的特点。绘画形式多样,风格不一,所以在平面设计中,可以根据商品的不同调性来利用绘画艺术,例如设计上的中国,就利用了非常多的中国绘画元素特点,山水画,自然风光的写意,将绘画的视觉传统与平面设计所要传达出来的自然与美食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平面设计中利用中国的绘画元素,一方面是一种民族情感的传达,另一方面绘画的表现非常直观和形象,而且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画面的解读,特别是对中国的山水写意画或者抽象画等,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对颜色、线条甚至是意境心情的特点来进行画面解读。

  二、传统图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中国的`传统图样应该说是最具有民族文化调性的一种中国元素,通过长时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才能形成具有一定文化特点的传统图样,而且每一种图样都有其不同的内容传达与寓意,根据时代背景和经济特点,反应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一种时代特点,例如中国皇家的龙凤纹图样,传统的中国结图样,不仅仅体现的是一种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时期,都是一种喜庆和祝福的意思表达,象征着欢乐和祥和,因此在运用过程中,不需要解释,在用到某个中国传统的图样元素的时候,大家顾名思义的就明白了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红灯笼表现了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大红喜字是婚礼的欢喜美满,红旗飘飘代表的是国家的喜庆庄严……中国传统图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情节和文化特点,与社会时代背景密切相连,能够让消费者具有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因此在广告传达上能够很好地产生共鸣,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三、中国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特点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审美以及思想意境传达的一种最高境界,是与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元素都不具备的一种文化特点。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书法中的运用,具有形态、结构和意境、气势的传达。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传达,具备某种思想情感境界,而书法同时又是一种文字组合的形式,其文字寓意也能够体现情感特点。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中国书法,可以将灵动的线条和遒劲的风格进行不同的意境传达,体现不同的画面风格及文化内涵。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舞动的中国”的设计,就是书法艺术与广告的完美结合,将奥运的精神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体现其深远的寓意,体现了对中国平安美好的祝福和炎黄子孙对奥运会最真诚的期盼与祝福。所以说在平面广告中运用书法艺术是一种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视觉传达,中国书法发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特点,不同的书法形式体现的是不同的情怀,运用在平面设计中,一目了然,引发共鸣。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可以运用的元素多样,设计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也具较为广泛的意义。但是广告设计一般具有一定的商业性,通过广告创意,促进商品的营销销售,提高其产品的经济效益。另外广告设计也需要符合大众需求消费,利用中国元素的运用,可以让消费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切符合其消费习惯。中国元素具有较长的发展过程,能够较快地获得人们的认同,再加上中国元素的多样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平面设计的广告创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广泛的,而中国元素在经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汇集了各种文化精髓,对人们的影响至深。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的设计,能够较好的引起。

  参考文献:

  [1]姜列思.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8).

  [2]付印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4(7):113~114.

  [3]于璐.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7):10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儒道两家文化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认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万物在不断变化,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来自道家的祖师——老子。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方向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使它转向自身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掌握“度”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那么,怎样衡量事物变化发展的“度”·事实上,没有人能划出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的绝对界限,必须依据客观不断变化。例如过去人们认为海南不能发展工业,而现在,我们提倡“生态立省”和“一省两地”战略,就是考虑到海南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发展工业的优势等现实情况,合理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谐观——内心自我的和谐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文化——禅宗,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影响深远。

  佛家文化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佛教的平等和谐观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从自我的心理上寻求突破。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倍加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和谐理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7

  1、现代广告设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含艺术哲学、宗教信仰以及文学文化等,这些组成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本质上特别注重和谐统一。例如:道家文化主要表现为淡泊飘逸、古朴天真,儒家文化主要表现为崇高肃穆、尊奉天命以及庄严典雅。从整体上来看,不同文化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艺术文化,这种艺术文化对于现代广告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呈现逐渐加快的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商业性质。广告设计作品在初期传播的时候,就已经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性元素;现代广告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必须具备相应的审美观点与文化特性,因此,广告设计作品若是想要获取大众的一致认可,就需要与传统民族文化审美观点相符。传统文化在广告设计作品中主要阐述的是精神意识与主观思想,广告设计作品需要面向的是社会群体,是经济效益的一个具体体现。现代广告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相应的思想文化,还能够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所以,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广告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必须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广告设计的合理性。

  2、现代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现代社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与精神生活中构架了一个桥梁,中国传统文化具备的艺术魅力,增强了现代广告设计对于时代信息的传达。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仍旧有着一定的影响。从某个方面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意识文化中已经有所渗透,对于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均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因此现代广告设计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存在。

  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情与特色,文化呈现多元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特性,从石器时代开始追溯,由彩陶纹样→两汉石画像→壁画,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放至今日,仍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因此,现代广告设计人员应当充分重视这些古老文化元素的合理运用,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具备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得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标准,特别重视天人合一、神气合一,同时也重视现实道德规范与生活欲望的有机结合。这些传统美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广告设计。

  2.1现代广告设计中中国画笔墨艺术特点的应用

  中国画笔墨特别重视神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赋予绘画作品事物生命。现代广告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水墨艺术特点逐渐增多,正处于一个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笔墨绘画艺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是现代广告设计追求艺术性的主要体现,广告设计作品中对于中国画笔墨的应用,能够给大众在视觉上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达到的艺术效果十分精湛。例如:我国著名运动品牌李宁的一个广告设计作品中,通过中国画笔墨中的顿笔与挑笔的形式效果,与广告主角的中华武术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几乎无与伦比。

  2.2中国书法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是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一种汉字文化,也是世界古老文字历史中唯一一个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从汉字符号自身具备的特点来看,汉字符号有具有独特的性质。中国书法特别重视线条美,线条美主要体现在书法的气势力量与形体姿态上,不同书法中蕴藏着不同的情感意境,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我国很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均应用了书法,有效借鉴了书法中的艺术魅力,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微,五个大字“舞动的北京”的设计完全结合了书法与艺术。中国书法具备的文化艺术魅力对于中国现代广告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广告设计中对于中国书法的应用,充分展现了现代文化气质内涵,使广告设计作品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3、结语

  现阶段,我国广告设计艺术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设计艺术的重要支撑。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源泉,是广告设计创意产生的重要来源,大多数广告设计方案均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的相关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现代广告设计应当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确保广告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在现代广告设计理念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8

  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师德水平建设越来越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中,针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构建和谐师德势在必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来规范和引导当代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促进当前师德建设的有机载体。

  一、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主流引导思想与现实环境差异的错位。

  结合当前诸多高等院校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谦虚谨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价值坐标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并不被所有老师所重视。思想宣传中的“蜡烛观”、“安贫乐教”和“义利观”,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难以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普遍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个体素养的错位。

  《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由于高校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差异,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个人素质的结构看,高学历并不一定等于高素质,因为文化代沟差异和个人经历不同,带来思想上的共识性偏差,对师德的理解也会出现失衡。所以从长远来看,高校师德的建设既是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又是一个长效机制问题。

  (3)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操作的错位。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很难对师德进行量化考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评价以外,社会对他的师德评价往往受到教师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评价指标来评判,因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师德体系监控带来了弱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作为师德的要素,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将对学生人格、各种能力的培成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向标。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

  (2)有利于高校教师追求高尚的和谐师德境界。

  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体悟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善利万物而不争”中感悟师德的无私性;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洞悉师德的旷达性。和谐师德境界之无私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借用老子讲水性,这里以水的性格比喻师德,因为水有两大善性:善利万物——就是奉献精神;处下不争,是指奉献精神之上的一种更高境界——无私,这正是师德的生动写照。

  (3)有利于规范高校师德制度性建设。古人云,“国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政”,“国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由此来看,道德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仅仅依靠舆论宣传和教师的自我修养,一定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目标的指向性和理论的引导性。作为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符合当代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建设长效的师德教育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等具有普遍的规范和引导价值。

  三、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应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师德培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在坚持尊重差异、提高能力的同时,加强“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以教师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格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2)创新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和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把师德培养作为与日常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相结合、相匹配的长期素养教育和品性教育。

  (3)师德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这泓深潭要澄碧如镜,藏珍蕴宝,就必须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师德境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9

  悠悠中华五千年,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上也不尽如人意,对传承下来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只会指责别人,不会反省自己,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道德意识薄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揭示出当代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只能迅速的消化当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正所谓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树德务滋中化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因此,面对这种现状,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的经典文化著作如四书五经了如指掌。从而在读书史中构建自己的成长史。其次,语文老师要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课程,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再次,教师每教授一篇传统文章,必须先钻研教材,援疑质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深情投入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感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一)设文化课堂情境。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

  (二)挖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品传统文化意蕴。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

  (四)建传统文化平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语文教材出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平台,以求加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为此,我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0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

  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由于很多学生的文字书写方式和教师的差不多,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书写的美观、大方,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书写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书写知识,还能够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诗文时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的.相关知识。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此在诗文的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课本内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书籍进行学习的,然后再经过现代作家的改编成为教材。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开天辟地》主要是讲解万事万物的由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又如在《司马光砸缸》中主要讲述的是七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成年人的思维,当别的孩子在玩时,他却在读书。当有个孩子玩耍掉进水缸里时,别的孩子都比较紧张,只有司马光想到用石头救出落水的孩子。这个故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从这个故事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结语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将识字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另外,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1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

  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临摹经典范本,由此学生在学习书法时既了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学习了文字与文化的结合,可谓一举两得;三是不能忽视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师讲得再多、再精彩,对于学生而言不如现场具体示范效果显著,最主要的是现场示范更直接,往往许多难以口头讲明白的知识点现场一演示学生就悟到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示范的好处,千万不能省掉。

  总而言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最终还是要回到根源上来。现在,有的人不愿拿笔,不谈文化只谈名利,沉迷于手机、网络,看到这样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时作出应有的反思与行动。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以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希望大家共同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2

  一、大学生面临的文化信仰缺失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很多大学生片面的追求非主流文化,不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内涵,导致了文化信仰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一)认识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当今的教育体制与社会不能很好的接轨,大学学习的结果是用一麻袋钱换来一麻袋旧书,这是一种文化价值信仰的扭曲。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要有远大的抱负,而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实用才是真理,才是真正的价值,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文化信仰离自己太遥远。显然,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自我,没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希望,应该为国家做一些作为合格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典型认识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二)战胜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面对挫折是一个人成长的润滑剂,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让我们学会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去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一些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最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去自己主动想办法,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毕竟父母不能永远都成为大学生战胜挫折的万能法宝。从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来看,一些人存在思想的`瓶颈,往往会把自我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面对挫折发生时,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不能实现自我突破,在骨子里缺少一分战胜自我的信念和文化力量。

  (三)尊重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交往过程中,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更多的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体谅他人的缺点,努力去发现对方身上存在的优点,用自尊来主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礼让观念。然而,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过分斤斤计较,没有一种大度的心态,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不是偏激就是自由散漫,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总是先考虑个人问题,不能把尊严摆在突出的位置,使大学生在尊重自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弱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青春力量

  面对大学生存在的传统文化信仰缺失现状,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我,通过领悟传统文化集聚青春力量。

  (一)志存高远,用文化的价值信念认识自我

  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远大的志向是我们成功的保障和价值导向。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志存高远,厚积薄发,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所在,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执着付出。中国传统文化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把未来的事业做好,即做事,而把事业做好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只有能够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向远大,渗透的就是对自我客观认识的信息,也体现出高尚的文化价值信念。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我们做了什么,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精神和价值信念在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当我们都不缺乏一种年轻人应有的干劲的时候,价值信念的力量应该是更为强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这方面的元素。

  (二)自强不息,用文化的刚毅品质战胜自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表达的是一种进取境界,大学生如何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能够客观的面对挫折,需要的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努力战胜自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在困境中练就刚毅的文化品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战胜自我,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拨开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在困难面前,应该表现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我们不能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不断去审视自我,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弱点,去战胜它,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我们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当地平线上第一缕阳光升起的那一刻,我们才能面对自我欣然的笑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经意间我们就能发现刚毅的符号,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成长的标签。

  (三)文明礼让,用文化的道德准绳尊重自我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礼。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能否做到文明礼让,是人综合素质的鲜明体现。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来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礼来要求自我,坐公交车也好,出入公共场合也罢,不能用我们强壮的身体来战胜那份作为合格大学生所应该拥有的道德底线,学会尊重自我,把自我的形象上升到群体形象的高度,做到团结友善,文明礼让,用文化的道德准绳尊重自我。大学生习惯被作为高素质青年的代名词,当社会上的人们赋予了我们这种高标准的评价后,我们要无愧于这种评价,尊重是相互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奉献我们的爱心,做出我们的风范,体现我们的道德水准,在尊重自我的同时,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同时,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更加文明,我们才能成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文明的标尺。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3

  一、工业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涵义

  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历来所尊崇的思想,因为这不仅是儒家与道家所接受与赞同的观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渊源的体现,其中包容性与和谐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展现,其中包容性的衍生就体现为多样性。将“和”的思想融入进工业产品设计中,就能体现出工业产品功能的统一性与造型的多样化,并使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展现出来。而工业产品设计的平衡、对比、对称及统一等都是为了将视觉方面的和谐体现出来;工业产品中色彩的运用则是体现出色彩的和谐性;工业产品造型中几何化形态以及线条比例的处理则能体现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

  二、工业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基础

  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而成的,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华,而且它也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灵魂,但凡是优秀的产品设计,总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在其中。作品设计不光是物化一件产品的形态、一幅广告,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将一种新的文化与新的生活方式生动的体现出来。

  2、工业产品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不断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载体,其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工业产品设计就是一种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载体。工业产品设计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体,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精神,也将地域、时代、民族等文化特色与文化的面貌反映了出来。工业产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为了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将历史的文化现象在这样一条“发展”线索下连缀成一个体系,且这个体系能够有效的将联系与发展体现出来。

  三、工业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实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其精神追求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使我国设计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其中也有许多设计成功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工业产品,比如:

  1、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

  曾经在设计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时,总共经历了北京奥组委的三次筛选,最后在全球的388个竞标方案中成功脱颖而出,并成为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在08年这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中,不仅火炬整体的`设计元素采用的都是“祥云”这样一个传统纹样,同时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卷的造型来设计火炬的形态,将火炬设计成为了一个“卷起来”的形态。其中,此火炬中,书卷代表了中华文明,祥云代表了祝福,有机的将两种设计元素进行结合,产生了一个同时饱含本土化与全球化特征且优秀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除此之外,奥运火炬的包装中也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韵味,其包装是一个木质的盒子,中国传统的木箱是其形态设计元素的来源,外加两个金属的搭扣,显得古朴而又厚重,用金黄的丝绸作为盒内的软装饰,不但对火炬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体现出了皇家的高贵。这样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不但中国人自己看了喜欢,而且全世界的设计师也都认可这项设计,且这样的设计也将北京奥运会的喜悦与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了全球人民。

  2、联想的奥运“祥云”笔记本

  在以前,不管是国内的笔记本,还是国内的笔记本,外观都是黑色面板、方盒造型的。但是这款由联想推出的奥运“祥云”笔记本,整个产品都是利用传统的贵族金黄色云纹作为点缀,并运用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漆红作为其整体色彩,是想将吉祥的语意传达给人们。而且这也是一个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成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标志性作品,在此现代产品中结合了传统的色彩及纹样符号,改进了传统的笔记本造型,成功的让奥运“祥云”笔记本成为了奥运的一个艺术品及珍藏品。

  3、中秋月饼的包装

  在我国,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亲人们团聚的时候,且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月饼就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来,月饼的包装不仅越发的精美,而且种类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不管月饼的价格如何,包装效果如何。月饼的包装始终都是将蓝色、黄色或是红色作为包装的主色调,其中蓝色表示夜色,黄色表示月亮的颜色,而红色自古以来在中国表示的就是喜庆的颜色。除了包装的颜色之外,通常也会有几句古人的诗词印在月饼包装上,对节日的气氛进行进一步的渲染,也体现出节日的重要性与传承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工业产品设计中,能将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气质有效的体现出来,虽然我国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要不断的探索并发掘其中的文化精髓,更好的将我国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4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陶艺、京剧脸谱、皮影艺术、壁画艺术、剪纸艺术等,绚丽而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设计素材。综观我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年画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201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看,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设计的,使“门神”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动画故事上讲,是对门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国民间关于门神的传说。这就使影片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温馨回忆,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这部影片反响热烈。近年来,动画业界重新研究将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根据现代动画造型审美特征,运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造型设计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改造和运用,既能够将其以新的、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承,又能够使我国动画的造型富有民族韵味,从整体上提升动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动画创作的前期工作是动画造型设计,主要是设计动画角色的造型,从角色的形体与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塑造。在造型设计中,设计者应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形与色的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作品个性鲜明的艺术神韵。

  1.中国式“形”之传神艺术审美表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学派的思想,将其体现在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中,能够使我国的动画作品从思想上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形表意,这与西方遵照现实、追求形象逼真的创作原则不同,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创作出来的动画形象的艺术风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西方绘画讲求透视关系和逼真写实;中国绘画中对人物的表现遵从“肩担两头,立七坐五盘三半”之说,对人物面部有“三庭五眼”的划分,脸型则可用八个汉字概括,即“国、目、田、甲、由、申、用、风”,生动又形象,更加注重以形写神。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动画形象设计,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机灵聪慧,造型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并借助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设计,在孙悟空的面部中心用心形的红色色块将其鼻子、嘴巴和眼睛统一起来,加之设计出长腿细腰、虎皮短装,将孙悟空的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中国式“色”之传神艺术审美表达在动画造型设计中,色彩对于表现动画角色的个性特征和传情达意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色彩的使用上,东西方也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原则,西方艺术家讲求对色彩和光线的严格把握,任何微妙的光线变化都不容忽视,对逼真性、写实性有着近乎苛刻的重视;而中国传统艺术更加重视韵味的主观表达,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画家可以不考虑光色等方面,更加注重以笔墨塑造形象,通过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起承转合、笔触的轻重等抒发情感。如,《小蝌蚪找妈妈》就利用了传统水墨画元素,将游动的小蝌蚪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我国动画只有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索,才能在世界动画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者只有充分、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体现在动画造型设计中,才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式传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引领中国动画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5

  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随着以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中,思想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各国逐渐认识到,在和平发展的年代,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无形的争斗中,思想、意识形态,起着决定性作用。西方打算用和平演变,也就是用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通过文化渗透,去取得资本主义世界的胜利。特别是在当今文化产业兴起,这种文化渗透,通过文化产品以及各种媒体,潜移默化的把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渗入中国,而给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带来严重挑战。这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批判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些积极成果,但不能全盘吸收,盲目借鉴,我们要不断增强抵御西方思想渗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4.1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丰富的民族性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宝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思想、和谐思想、民本思想等。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4.2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中华民族为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拼搏。价值观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促进了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点的中国化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成果,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们必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6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在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根据旅游企业特色构建一套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论,在推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我国作为历史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发展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的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是对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旅游元素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只有在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中注入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抛弃,采用含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过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理论构建的影响

  (一)加强旅游资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也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区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对旅游企业管理理念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投入资金,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历史建筑,应当注重定期进行维护,在挖掘其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将历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对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

  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区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贸、住宅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出当地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性的建筑进行规划或者扩建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不是对古城本身进行改造。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景区内部的绿地率与森林覆盖率设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对旅游区域进行实质规划,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管理理论的推广工作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精髓,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者、居民与相关工作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旅游推广融入到传统文化当红总,通过开展展会、文艺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节假日对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宣传,将传统节日当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绍给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人文。

  四、结束语

  旅游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旅游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宣传工作,通过完善景点建设,不断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促进旅游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7

  随着我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朴素以及自由等特点都被利用到设计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造型以及色彩等元素,实现了现代包装的多元化发展,对包装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型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形态各样的造型也与 包装设计有所融合,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造型艺术给了人们良好的视觉享受,例如,传统的民间立体造型,在陶器以及瓷器等容器设计中的应用,都体现了容器饱满以及厚重的造型风格。朴素中却不失大气,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造型风格,民间造型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实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艺术中的回归,促进了包装产品良好视觉形态的展现。例如,在酒鬼酒的酒瓶造型设计中,利用了拴麻绳以及土陶瓶设计,带给人一种粗犷和豪迈的感觉,不拘一格的同时却一点也不觉得粗俗。同时,酒瓶造型中的麻袋造型设计,正是对我国传统湘西文化的借鉴和利用。这些别具匠心的造型设计,都很好的利用了传统文化元素,让人们在现代都市社会中,也能找到一丝传统和民间的温暖,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祥和气息,从而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群的精神需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劳动人民是最富有智慧的群体之一,他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借助自己的智慧,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开发出了很多天然材料,例如竹、木、草、藤以及茎叶等,还掌握了各种容器类物品的制作工艺,例如筐、盆、壶等。利用这些材料和工艺,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包装和容器方面的艺术形式,在注重材质的同时,也对物品的审美和功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了劳动人民生活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粽子,就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将糯米主食用具有清香气息的芦叶包裹起来,形成三角形的样式,然后用彩线捆绑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个小巧玲珑、样式美观的粽子。粽子的包装就很明显的凸显出了传统文化中自然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粽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直到现代社会,仍然深受群众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的味道,还应为它独特的外形,以及包装材料在粽子蒸煮过程中发挥出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自然材料给包装艺术带来的活力和生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包装容器例如竹盒、竹筐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体现现代气息的塑料、铝铁以及复合材料等逐渐利用的多了起来。但是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现代包装设计时,同样借助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包装理念。例如在进行一些节日礼品的包装过程中,尽量利用一些自然材料进行包装,或者将现代包装材料的外形打造成比较古朴和传统的形式,让人们在进行物品选购的时候,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从精神上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慰藉。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利用了传统民间包装材料纯朴、自然、人情以及乡土味的特点,实现了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了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包装设计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理念。

  因此,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又重新被包装设计者重视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消费理念的变化,消费者往往会对那些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等产品更具有兴趣,自然包装材料也会带给消费者很亲近很自然的感觉,这些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元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利用各种民间传统色彩元素进行包装设计,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国传统的中国红色彩,体现的.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红火热闹的整体氛围,人们对红色也会产生积极的吉祥和喜庆的象征心理。因此,将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红色彩融合于包装设计中,可以让受众人群产生很好的共鸣。例如,在喜盈门酒的包装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红色色彩设计,就是为了营造一个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不仅是喜宴酒,在很多现代食品包装中,都喜欢运用红色等暖色系包装设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些都体现了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色彩元素。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很广泛。随着我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朴素以及自由等特点都被利用到设计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造型以及色彩等元素,实现了现代包装的多元化发展,对包装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包装设计同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包装设计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主体是儒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響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丛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2008:171.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29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积淀后形成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将传统元素提取并应用于现代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将传统文化发扬并传承,而且对其也是有效的保护。本文通过对现代玩具中传统元素设计理念方式的实例研究,旨在对玩具设计师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关设计者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复古文化”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愈演愈热。那么,在这样一个良好的背景下,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以此推动产业的发展并弘扬中国传统特色与风格,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按照表现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平面艺术和立体艺术两大类。对于现代设计来说,在设计过程中完全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很多元素进行再创造,例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纹样的造型进行提炼并塑造,然后将其运用到装饰设计上,以表达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产品的设计理念是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产品实现“存在”的基础。现代的产品承载的不再只是单单的功能和形态,它更是成为了设计理念的.载体。下面仅以产品设计中的玩具设计为例,进行4种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的分析:

  (1)表现传统元素的设计理念。玩具的形象感,是它本身给予人最直接的感受,或英姿飒爽,或憨态可掬。这些形象一直被赋予着特定的象征代表意义,将它们进行玩具化的设计,设计出的产品能够更被消费者所接受,产品也可以使其产生形象背后的联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设计是典型的代表。五个形象中有四个都是来源于中式的动物形象:熊猫,燕子,羚羊,鲤鱼。福娃贝贝的设计灵感源自传统年画,鱼纹纹理,水波纹理,寓意着繁华景胜;福娃晶晶自然是大熊猫的形象,而它头上的配饰形象取自于传统瓷器的莲花形态,寓意着欢乐;福娃迎迎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藏羚羊,寓意着健康;最后的妮妮的设计灵感是传统的雨燕,寓意着幸运。

  (2)材料选用的设计理念。材料的选择运用是现代玩具设计环节中需要十分重视一项,对于材料的选择及其运用,都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中国传统材料元素包括竹材、木材、陶土、丝绸等,其实我们小时候在街边经常看见有竹编手艺人,用竹子在进行各种动物,植物形象的编织,这便是传统材料在玩具中最原始最基础的体现。所以在人们的心里,传统材料大多和传统手工艺联系在一起,但现在有了高科技的生产水平,再结合传统的文化底蕴,工业产品也和老式的手工艺品一样精致和富有情趣了。

  现在在北京三里屯商业中心里,矗立着很多中国设计师和德国阿迪达斯公司合作的玩具人偶雕像,这些雕像无一不时尚可爱,充满现代流行的元素,但是他们的材料全部是用中国传统瓷器烧制的,这样的玩具设计,就是把传统元素和现代玩具最完美的结合。

  (3)融入历史故事的设计理念。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许多的传说、故事,以这些文化资源为素材将其与玩具设计相结合,能够使儿童在游戏中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起到学习的作业。同时对传统文化也有起到了传承作用。

  风靡桌面游戏界的一款名为“三国杀”的桌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三国的历史为文化背景,将其融入进桌面游戏,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向玩家展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三国人物形象和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三国故事。“三国杀”中每一位游戏角色的技能都能在他的生平事迹或性格特点中找到设计原型。很多游戏玩家本身并不了解三国知识,但却从游戏中获知了诸如“刮目相看”、“草船借箭”等典故。

  (4)体现思想的设计理念。其实,传统文化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思想,也是一种文化,中国文明中有很多深藏其中的文化,艺术及哲学内涵,例如那些著名的古代哲学思想。所以,传统文化元素并不能仅只是简单的复制挪用到现代玩具设计当中,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其中的精髓,然后通过现代设计方法给予它全新的内涵。

  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鲁班锁是智力玩具中的典型代表。启迪开发智慧是玩具功能重要的一项,而智力玩具中包含的“以退为进”、“此消彼长”等哲学思想,而这些思想通过人们对玩具的把玩,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人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结语

  本文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入手,归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玩具设计的融合运用,总结出了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玩具设计的四种设计方式理念。

  玩具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艺术所共有的普遍特征,同时还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玩具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将玩具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从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并在其中耳濡目染,从根源上进行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是为了创造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玩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0

  一、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分析

  就当前来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其价值取向呈健康向上的状态。与所有受过一定教育的90后年轻人一样,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效率,法律意识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如在人生观上,有些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从利己角度偏向于选择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物质利益,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动摇、困惑及焦虑。在价值观上,有些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将金钱和地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社会上一些人不择手段赚取金钱持赞赏的态度。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现代社会中贡献大小决定着收入高低”,与人攀比,不能正确看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道德观上,有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偏离了正规,导致道德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道德,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考试作弊、随便旷课、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有小偷小摸行为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并且已经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

  一般认为,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比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顽强的再生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第二,“大统一”与文化的多元性并存。第三,以发达的政治伦理学说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秩序。四,实践理性和入世思想淡化了民族的宗教意识。五,重政治,轻科技。六,朴素的整体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探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哲学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有着儒墨道法释等众多流派,但其中对我们后世最具影响力的又莫过于儒家思想。

  四、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大学生价值观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的形成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土壤中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大学生,其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所影响。

  (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早期的诚信与宗教密切联系。《尚书·太甲下》中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处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公民——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二)以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事业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文言》中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拂违,后天而奉天时。”《象传》中则进一步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敢于进取。《易经》所反映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终身奋斗。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刻苦学习、接受现实、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对大学生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可以使大学生不屈服,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于教育当代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光大,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1

  消费群体最先对一个服装企业或者对一个服装品牌的了解、接受与认可,是在认知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一个服装企业、服装品牌,其文化内涵对应企业形象的塑造、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乃至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动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如下几点:

  (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任何一种服装设计,不管是中国的服装设计,还是西方国家的服装设计,都是在它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上孕育、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中国服装设计在文化内容上主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并为之努力奋斗,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标语、企业的品牌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的形象、标语以及品牌去深入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整个企业状况。在这一点上,为什么国内很多知名服装企业如波司登、七匹狼等,要比国内的很多普通服装企业知名度要高呢?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企业文化更具有文化韵味,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服装界能引领一个时代潮流。中国服装设计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服装企业的企业文化来呈现,企业文化是中国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文化元素。

  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中国服装的发展一般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服装企业的形象塑造、服装企业的服装产品系统、产品的推广与营销系统、产品的服务跟踪系统、企业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企业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及消费理念、企业所处的外在投资环境以及品牌的文化历史等。中国服装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应该处理好企业所处社会环境,正确地分析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地了解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总而言之,企业的各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而这些因素中,文化内涵是最为关键的枢纽中心,对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二)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升华服装设计形象:在中国的服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设计方向上直接统领着服装企业形象设计的方向、风格和格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服装形象设计的'方向盘。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泉,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力量依据,也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素材和参考。服装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时,在设计理念上,首先考虑的都是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的设计之中。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使服装设计形象得到很大程度的升华。

  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的应用策略

  (一)在服装设计上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可以给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很大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对一个时代的服装设计起到导航的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中,可以使我国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元素和古典气息。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服装在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上,独具民族风味和民族风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为服装设计师设计服装提供了良好的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

  (二)在服装设计上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各种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时尚信息正在快速地传播。各种流行服装杂志、时装表演以及时装晚会,不断地涌入人们的眼帘,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由于大众传媒对消费者服装审美偏好的导向作用,人们的服装审美偏好和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要根据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消费意识,对自己的设计思路及时地作出调整,以设计出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服装作品。服装设计在满足人们在服装穿着的实用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三)借鉴后现代文化,提倡服装设计上的新颖独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文化价值观念上,追求文化的不确定性、多元性以及新异性。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服装设计师们在设计理念上,也开始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灵活地采用各种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规则,颠覆了服装的设计传统,创造出了各种个性新颖、风格各异、造型夸张、独具民族风情的服装作品。

  结语

  服装设计是一门融设计、艺术于一体,极具人文气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我国的服装设计在文化内容上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也可以升华服装设计的形象。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应该采取各种策略,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借鉴后现代文化,提倡服装设计上的新颖独特,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2

  [摘 要]在辩证唯物主义领衔下,有一个包括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在内的策略论群体,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策略论,这些策略论是相互联系的,他们的结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和完善。

  [关键词]策略论 辩证唯物主义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策略论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导策略的理论,与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相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一个复杂的策略论系统,我们一般可以从哲学流派上粗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策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定论的策略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一门具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要课程和领衔课程。但是,在文化哲学的视阈里,我们还可以借鉴别的策略论,如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从而获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策略论群体,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

  一、文化、文化哲学和文化教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理论)、制度和器物(技术)三个领域;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在这里,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着知识、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处于灵魂地位。

  文化哲学是哲学角度的文化研究,其研究要求以哲学的方式面对文化。文化哲学是一种功能性哲学范式,它不是把对象世界看成是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存物,而是把它们看作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成果。在文化哲学范式中,对象世界摆脱了其直观性、外在性和僵化性。文化哲学认为,不同的文化形式不是给定之物的映象,而是人类精神实践的客观化形式和人类创造性的显现。

  文化和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全面与片面的关系。文化教育就是把教育的内容当作文化的教育,这是对长期以来把教育当作知识传授的一种颠覆。在文化范畴谈教育,就是变知识传授为文化宣传、变知识灌输为文化探讨、变知识授受为文化交流、变真理服从为思想理解,如怀特海所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二、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策略论。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历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重点课程以领衔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策略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就是要把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策略上。辩证的教育,就是要注重无所不在的辩证法,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灌输与接受、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教书与育人、求知与做人的关系,创造出讲授法和自学法、灌输法和探讨法、科学实证法和情感认同法、应试教育法和素质培养法等一系列的具体策略。

  把辩证唯物主义用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策略论,要懂得用好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因材施教的观点等是这个策略论的具体阐释。

  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毛泽东提出了教学十原则,俗称“十大教授法”,其内容是: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十大教授法”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这些原则和策略目前仍不过时。

  三、用实证主义指导思政教育实践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上的先决作用,排斥形而上学传统,在本体论作用上是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作为一个策略论能够独立存在的理由,在于它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和视角的独到性。马克思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学说与实证主义的联系,但是他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这正是他的实证主义态度。何以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如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践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策略,广泛应用于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但是它同时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近现代史,本身就是实证的历史科学,我们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主要应该采用的思想策略就是“是什么”的事实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导。

  当然,这并不等于对于这些政治理由,我们不能找到历史的必定性,回答“为什么”。实证主义策略论的自觉,就是要求我们知道怎样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注重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导和假设。太多的假设不但与实证主义的态度相左,而且也容易滑向唯心主义。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本身就经得起实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因为学校的工作,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以知识,还包含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证主义策略论可以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与实际表现结合的策略依据。

  四、用人文主义引导学生理解思政

  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策略论传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策略”。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针对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构建文化哲学理念下人文主义的思政教学策略论体系,就能重新审视逻辑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实地教学和文献教学法等思政教学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悠悠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史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足以让我们所有中华儿女引以为豪,激发着我们不断探索它的决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不论是它的产生根源,还是在以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形态。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过着群体打猎的生活,渐渐地也就人们相互之间一种凝聚力,也形成了文化的一种基础,人与人之间注重和谐,把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相结合起来就是当时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也使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它包罗万象,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各种文化,是中国文化拥有了广度,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发展的一个邹形。

  随着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传统文化变成了一种奴化的文化,为奴隶社会服务。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现了文字,也就是第一种文字——甲骨文,这后来是历史记录奠定了基础。还有的就是在奴隶社会末期,也就是春秋时代,奴隶社会的文化达到鼎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最为繁荣。期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步伟大诗篇《诗经》,描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文化背景,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君主制度,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在各代君皇的统治历程中,儒家文化渐渐地被确立为主导思想,深受历代君主的提倡,慢慢的演变成宗权族权文化,提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等级制度。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发生改变,直到明朝以后以八股科举考试为主,这成为科举考试的一次败笔,毒害了无数学子积极追求文化知识的心态,制约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在漫长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占据主要地位,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残酷的剥削着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由于受着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人们养成了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以至于中国慢慢的从世界文化中落伍,成为晚清政府深受列强欺压的根源。总的来说,虽然封建社会极大的束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但也形成了封建文化独特的一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取吸取,取传承。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说不明道不尽,既爱之又恨之。我们爱她得的精髓,恨她的糟粕。

  二、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起到了一定得的影响作用。首先,在人文素养方面,她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各族文化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人文素养,养成我们热情,好客,淳朴,勤俭的良好风俗习惯。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建筑风格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崇尚人与自然的相处,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各种建筑物的周边都或多或少的与自然地的花花草草相互依托,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本质,直到现在这种建筑风格依然影响着现代的建筑物。再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都已各时代的'文化特点统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点在封建时期尤为突出,他们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大力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几个鼎城时期,如:汉朝的汉武帝时期,大唐的贞观之治,清朝的乾隆年代,这些时期都是经济的顶峰,也是儒家文化盛行的时期。同时这时候,各个不同文化也很流行,比如佛教,这点尤其在唐朝尤为明显,在南宋和北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沿者无罪,不杀文人成为铁的规定。再到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因为由于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不同的民族文化开始与大汉文化撞击,相互融合,出项繁荣的现象,把不同的文化一起融入到生活,政治,经济当中,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对我们有利的一面。

  三、阻碍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中的弊端

  每种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也有其暇陋,一些文化中的陋习制约着文化前进的脚步。这当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的焚书事件了。秦始皇驰骋战场,以扫六国,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开辟封建社会。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秦始皇导演史上著名的坑儒焚书事件,史书中除《秦纪》外,六国史书全部烧掉,此外,秦始皇还屠杀大量的儒生,造成人才流失。这对后来的统治政策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实行文字狱,制约文人学者们的言论自由,文人大都为达官贵族作辞赋乐,供他们娱乐,极大的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时期多种不同文化争鸣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独尊儒术,尤其是在汉代将儒家学说明确为基本统治思想以后,其他各派的学说都遭到遗弃。虽然说当时的这种做法对汉朝的统治有利,但对于中国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以后的进程中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在封建后期,中国逐渐在世界文明中落伍,使中国在近代科学在迈进是举步维艰。个人觉得,中国开始在世界文明中;落伍应该算是从明朝开始,明朝时期,开始实施八股科举考试,想尽一切束缚学者们得思想,使得他们整天沉迷于四书五经之中,而此时的西方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各种思想文化盛行,出行了盛行一时的文艺复兴,为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说在明朝时期也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当时的治国方针下是不容存在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攻击,在世界文明的浪潮中落伍。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很多陋习,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改进,将其完善。

  正如培根所说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它既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也可以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教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展望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4

  在对商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积极应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质量的同时,可以增强商品包装的应用价值,保证能够提高商品包装设计的经济效益,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商品包装设计概括

  在商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全面遵循商品包装设计原则,并且掌握商品包装设计元素的构成技能,以便于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质量与效率,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在对商品包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包括:首先,商品包装设计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从宏观角度上讲,商品包装设计人员要全面分析我国资源条件、政治情况与居民文化水平等之后开展设计工作,保证可以提高设计质量。其次,商品设计人员要全面考虑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可以积极了解我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商品包装图片,同时,还要根据对人们经济能力的分析,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最后,商品包装设计人员除了要考虑到美化商品外观之外,还要重视商品包装价值,从促销角度分析设计工作,保证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提高其经济效益。只要商品包装设计人员遵循这几点设计原则,就可以有效开展设计工作,并且发挥商品包装在商品销售中的优势,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包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视觉吸引力与销售力,在对其进行美化之后,不仅可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还能有效提高商品的经济效益,达到良好的销售效果。商品包装是商品的“推销员”,在对其进行构造与设计过程中,可以有效向群众传达商品的信息。在商品包装设计人员执行工作期间,必须要保证商品包装的经济性,促进其受众效果得到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商品包装设计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很多商品包装设计人员开始应用西方的设计元素开展设计工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减少,导致商品包装设计出现西方化现象。这就需要商品包装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应用效率与应用质量的情况下,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保证可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商品包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措施

  在商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应用,保证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质量与设计效率。具体设计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一)包装造型的设计

  商品包装造型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商品包装设计期间,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商品包装造型的设计。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会利用美学知识与艺术元素等对商品包装造型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诠释出商品包装的设计主题,借助物质形体揭示商品包装的文化意蕴,同时,也可以与消费者产生良好的心灵感应,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然而,当前人们的需求呈现个性化的发展形态,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全面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促进人们消费的基础上,提高包装设计质量与效率。例如:在药品包装设计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将药品造型设计成为酒葫芦。同时,在设计饮料造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三足鼎元素对其进行设计,进而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质量。

  (二)现代化包装设计中传统色彩的应用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是设计工作的语言,巧妙应用色彩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并且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使消费者愿意购买相关商品。因此,在现代化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色彩的应用,保证可以发挥色彩的抽象作用,凸显出包装设计的灵魂。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分析人们的色彩心理定势,在对产品进行色彩渲染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有效的推销给消费者。例如:在设计年货包装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红色对其进行设计,在体现出喜庆的红色风格情况下,可以衬托出新年的喜庆氛围,有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三)商品包装设计中中国传统图片的应用

  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还要重视中国传统图片的应用,保证可以将其作为商品的视觉符号,传递设计人员的意念,并且利用图片提高商品包装装饰性效率,揭示出商品精神层面的内涵。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商品包装图片的设计,将真挚的情感传递给消费者,建设属于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沟通体系,在提高消费者视觉欣赏质量的基础上,引导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同感。同时,商品包装设计人员还要重视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的分析,并且科学、合理的应用在包装设计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图片的作用,例如:在商品包装设计中添加剪纸图片、纹饰图片、金石图片等,可以有效提高商品包装设计效率,增强商品包装设计效果,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商品包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字的应用

  中国独特的汉字是能够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设计人员在进行字体设计的时候恰当加入中国符号,让包装中的文字合理的传达产品信息。书法字体在商品包装中应用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书、楷书、甚至是篆书的应用,可以让商品包装具有浓郁的中国味。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字体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也要注意文字的识别性,例如草书和篆书,普通消费者较难识别,需要经过设计让文字简单易读而且又具有“草书味”“篆书味”,增强商品包装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结语

  在商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在提高商品设计质量的同时,增强商品包装的销售价值,保证可以充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商品包装设计人员还要遵循相关设计原则,不断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5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若要保持良好的持续的发展势头,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支撑。而要建设好现代企业文化,除了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外,还需要对本国传统文化进行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分析。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成分,以达到现代企业文化的有效的整合。论述了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义利并重等优秀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只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才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义利并重

  0、引言

  俗话说,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生产力。企业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推动力,是生产进一步发展,使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保证。当前,许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都大力加强企业文化以及形象的建设,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实践证明,文化力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我国企业应该加大吸收国外文化以及本国优秀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文化。

  尽最大努力改造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环境,完善企业管理,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活力。充分利用文化的作用力和推动力,将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及规范功能,使之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服务。

  企业文化是“产业史上的完善革命”。现代企业的领先地位不仅要体现在先进的机器设备、发达的科学技术等物质及经济因素上,更是体现在心理状态、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企业文化的大胆构建和创造上。可以肯定地说,企业文化将成为21世纪企业界的灵感妙药。

  由此可见,离开了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哲学信仰,离开了强大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是不会成功的。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够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1、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

  的关系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企业价值观为实质,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精神现象、规章制度的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经济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其历史渊源久远。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才在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比较研究中提出了将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主题上升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他们认为这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它又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与其他文化相似,同样具有继承性、个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民族性。每一种科学理论都具有继承性,作为管理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累积起来的,它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吸纳了外国文化的积极成分。因此企业文化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还是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2、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

  2.1仁爱思想与“以和为贵”的企业文化

  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即以和为贵,比较注重和谐统一,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更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儒家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主要侧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是调解和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有效的儒家伦理之一。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儒家认为只有以爱人为出发点,才能够达到人恒爱之的境界。在个人修养上,要讲礼貌,恪守信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诚实诚恳,在为人处事上,要讲礼仪和礼节。孟子提倡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和儒家的贵和伦理道德思想“礼之用,和为贵”是一致的。同时,荀子也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消除是用巨大作用的。同时,以和为贵的思想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此,以和为贵表面是指和气生财,实质上,是指群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力求为企业的商业活动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要重视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谐,其次,企业要重视与同行、竞争对手、顾客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和谐。

  2.2“民为邦本”的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要从“民为邦本”的思想中学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了民为帮本的思想,当时就已经有把民意当成天意的思想。

  总的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可以理解为“民众是国家的主体,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应重视民众,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惠民;民心向背决定了国家的盛衰存亡”。正如孟子所说的“得乎丘民而为天子”。通过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可将“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运用于现代企业中。

  因此,现代企业文化可以被看作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所谓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的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且尊重人才,尽量满足人才提出的合理要求,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现代的企业,如果想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地位,首当其冲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调动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向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2.3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

  “义”与“利”关系的辩论已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了,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主张重义轻利的,孟子将义和利对立起来,扬义贬利,这种思想显然是不可取的。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只讲义不讲利。因此,企业必须正确的看待两者的关系。企业当然应该追求利润,但是必须要以“义”为前提。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乃是服务的报酬”。要获取“阳光下的利润”,就不能见利忘义或者为利弃义。否则,即使企业在某一次经营中获了小利,企业的形象也会严重受损,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企业必须把对社会的奉献放在第一位,当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宁可牺牲自身的利益也要维护国家利益,这就是义。

  3、结语

  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重新创造传统文化,而是要契合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求,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去发掘、继承和发扬传统中的积极、进步的部分,如“义利并重”、“以和为贵”、“以人为本”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表现出时代的精神。总之,现代企业文化要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从中获取充足的养分。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6

  论文关键词:继承 和谐 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是个几千年文明艺术古国,有着更多自己优良的文化艺术文明,所以在我们的书籍设计中更能对自己国家的艺术特,点触手可及,同时也让它更好的给我们指引设计之路,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展现自己的内在气质!

  中国的书籍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是随着文字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中国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在经历了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正在向传统回归,正因为把握了这种时代特征,才使得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更具迷人的魅力。发展自己独有的特色就须有自己的东西,所以在中国发展书籍设计更需认真学习和融合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体现自己的个性与气质。

  1、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书籍设计

  任何一种文化或学科都是在传承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书籍设计是一门艺术学科,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我们对书籍设计的继承认识是非常不够的,导致目前书籍设计方向混乱不清的状况。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但很多从事书籍设计的人,已经理不清设计的路子该怎么走了。一所谓新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头脑,在迷茫中,自觉不自觉地倒向了完全商品化的方向。对于书籍设计来讲,这个趋势是非常危险的。书籍设计丢掉了传承的观念,而去模仿一些流行的东西,看起来这很省力气,能够吃饱饭。但是,如果这种状况一旦成为一种普遍,并在设计界扎根的话,终究会被读者所抛弃。

  设计师们必须经过图形、色彩、文字等诸多设计元素的组合与编排来传达设计的某种意念,全方位的了解、学习、发展传统文化,注重对传统艺术语言的继承,同时又必须掌握现代的审美趋向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实验性探索。书籍设计无疑需要带着民族文化的自尊,但也应该尊重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精神,汲取各国之长,使图书版式设计保持创新的态势,走向现代的书籍艺术世界。我国著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的《朱熹大字千字文》和《梅兰芳全传》;张守义先生的《春明外史》;王序先生的《意匠文字》;张志伟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等,像这些优秀的书籍设计经典之作,它们的创作根基就是来自传统,又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传统的而不是古板的',是时代的而不是浮华的。这样的作品是可以使读者读时悦目,品时赏心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脊梁,将优秀的中国文化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2、把握书箱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继承间的和谐统一

  艺术设计需要追求创新,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创新离不开对国外先进设计思想的学习与借鉴。然而盲目的抄袭,只能是简单粗放的模仿和放弃自我,只有拥有自主、民族特点的设计才能在国际设计领域获得成功和认可。现代艺术家马哈蒂尔曾在他的讲演中指出,亚洲人如果盲目地学习和模仿西方,就会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文化。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艺术设计的民族性才是一个国家设计文化的生存之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古代艺术思想、美学原理博大精深,其中所蕴涵的许多艺术理念、哲学思想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和可贵的前瞻性影响。在设计中寻求传统文化与创新借鉴的平衡是每一个设计者需要关注的间题。 与文化传承有着最密切联系的装帧艺术设计应当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应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从中寻找属于自身文化标记的设计特质,建立对传统设计文化的自信。我国传统书籍装帧文化从书籍形态到印制工艺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传统设计思想和经验是我国装帧艺术文化的灵魂。仅以装帧形态为例,在已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古籍的装帧形式就有卷轴装、梵夹装、绳装册叶等多种样式,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装帧形式还有龙鳞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袍套装、线装、毛装等多种形制,每种装帧形式都各有其特点,如明末清初的学者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中记录:“卷册用旧锦做囊或紫白檀做匣。匣内衬宣德小云鸯白绩。以檀末掺新棉花为胎,不但展舒发香,且能避虫”。由此可见这种纸板木胎的古代锦囊匣不仅工艺精致而且极具艺术内涵与实用价值。这些凝结了古人设计智慧的艺术构造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形态参考。

  其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局限于简单地使用几个中国元素;而学习国外先进设计思想,也不是照搬几个外国纹样。在学习与继承中,真正的核心是文化。我国著名设计师赵健对此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表述:“对于当代的设计师来说,传承不是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而是借鉴西方人对现代设计原理的理解,来挖掘我们中国人原来没有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完全整理好的中国的视觉遗产。”原“世界最美的书”评委、德国柏林出版社、布鲁斯帕瑞出版社制作总监雷纳特?斯蒂芬女士在评论中国书籍设计时曾说“我认为你们国家有很好的书籍设计师,并且我希望他们不要受太多的西方国家书籍影响,而要注意你们有自己的文化的书籍设计。”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才是创作优秀设计作品的根本。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文化,应当学习运用国外设计领域内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来完善传统设计思想、丰富技术工艺表现。设计者只有把自己的作品纳人社会的文化系统中进行考虑,体现艺术设计的个性特征,将会给设计作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这将有待于设计者从认识上不断升华、积淀。只有明确所担负的文化责任,并站在历史的基础上来设计未来,才是新的时代赋予广大设计者的光荣使命与职责。我国著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结合传统装帧形式和现代工艺创作出的函套装《子夜》和夹板装《朱熹千字文》,是完美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科学的设计作品代表,特别是《朱熹千字文》,将三分册大型版本统一装在由两块木板组成的夹板装中,这种夹板装是从古籍梵夹装演变而来,运用现代理念加以创新变异,使传统艺术形式得以再生,同时设计师还在封面封底两块木板上用激光雕刻了反相的1000个汉文字,这不仅是图书主题“千字文”最直观的体现,更是以现代设计工艺完成了对古代木板印刷形式的演绎和致敬。

  每个国家的书籍设计都要有自己的与众不同,否则就会被异国的设计而同化,从而失去自我。书籍本身的含义就是一种艺术,要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文明进行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个几千年文明艺术古国,有着更多自己优良的文化艺术文明,所以在我们的书籍设计中更能对自己国家的艺术特点触手可及,同时也让她更好的给我们指引设计之路,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展现自己的内在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优秀经典、传统的手工艺等优秀的宝贵资源。在幼儿园时期,学前的教育教育阶段是关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在幼儿园时期中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能让孩子初步的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对于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孩子的一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传统文化培育了传承者。

  幼儿教育是学校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同时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建设,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设计的营造,并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人的毕业设计是通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元素,对墙面色彩、物品的摆放、装饰材料器具选择等艺术装饰手法能够做到切合幼儿心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中华传统统游戏文化中的围棋、蹴鞠、迷宫等特色元素与幼儿园环境氛围相协调。

  幼儿园环境创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比亚杰曾经说过:“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学习”,认为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在幼儿园创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匹配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有文化根基、文化自觉、文化自豪的中国人,这同样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关理论,以期进一步完善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一、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营造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当我们在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世界优秀的先进文化时,更应深刻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一部分人们脑海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这种遗忘、淡漠正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幼儿一代,造成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而言更加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能够起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义。本课题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氛围,营造切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本次方案设计前,收集了一些国外的大量资料,比如西班牙贝莱斯卢比奥第八幼儿园,此方案把幼儿园设计在一个安静祥和的老年社区,把幼儿园设计在这里的原因是:孩子代表新的活力和希望,位于这个社区的老人可以把许多来来往往的孩子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来欣赏。而整个建筑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是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见的现代主义功能建筑,而建筑的外围是有黄色,绿色,蓝色组成的教室区域。设计师也明白建筑必须满足儿童的运动能力,心里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幼儿园的家具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社会心理认知能力,在小空间中大桌面的围和而组成的家具是促进儿童的活动协作和相互交往,同样在大桌面结构初设计,要圆形变为主,是对于儿童的安全性设计的考虑。他们更会凭着他们的聪明头脑,从迷宫里走出来,享受成功的喜悦。迷宫里有成语,在玩耍时促使幼儿学习民间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词等,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幼儿园色彩预想

  在幼儿园的色彩设计中,色彩在儿童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童年时代都是用颜色来区分拼图和构造句子的。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和活动作用,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来改变环境温暖的感觉,暖色调可以刺激儿童的心理活动,蓝绿色为冷色,明度越高越有清凉的感觉,所以我们要用明度低饱和明度高的颜色去装扮儿童交往的空间,同时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在本方案设计中,把教室的空间颜色设计成为蓝色,代表了放松、大海、世界和梦想,是对于刚入园的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和好奇心的刺激。同时在空间设计一些绿色,是为了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意愿。当然,幼儿园室内空间的场景颜色的构建,还要考虑到材料光泽质地对色彩的影响,甚至光环境对色彩的的补偿作用。从而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丰富的色彩环境。

  三、光环境预想

  在幼儿园的室内设计照明中,要更多的体现出独特的装饰意味,空间格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在现代室内照明中,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在创造幼儿园室内自然环境设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审美与视觉舒适度的要求,运用设计美学法则等对光进行构图,力求使自然光以均衡的呈现,带给幼儿园室内环境最好的照明。

  而人工照明是幼儿园室内环境中夜间的主要光源,人工照明具有装饰和功能两方面的作用,人工照明不仅可以组构空间,还可以改变空间、美化空间,她直接影响物体的色彩、视觉大小、质感和形状,从而影响到幼儿园室内环境艺术的整体效果。

  四、选材分析

  空间环境以木质原色为主,结合室外环境中的自然色彩使用,使整个空间拥有家的温馨感觉,而装饰物和玩具的饱和明快颜色,实现了幼儿的感官刺激。对于幼儿来讲安全感和新奇感应该是两个重要的感知需要,而材料是与人的感官知觉密不可分的物质,所以材料的良好运用其实就是对于良好感官知觉的追求。从幼儿的心理感受层面来讲,因为幼儿大多缺乏安全感和对家的依恋,使得幼儿园室内空间中要求使用更多的柔软材料,比较类似“家” 的材料。

  五、结语

  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可以从环境当中吸取很多的东西,并从而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全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让儿童从小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文化的氛围成长。因此,将中华文化渗透到环境中去,从而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知识,使儿童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环境空间营造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儿童的发展两者有效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创设。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38

  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绘画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以充分的体现。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是一种神韵,不是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庄子的思想与禅宗思想,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庄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领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无为”,以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庄子的人生观是最为通达,束缚最少,同时也是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恰恰体现了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中所说的气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在各方面展现的“道”无所不在的艺术境界与精神世界。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飘渺。于是“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便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在中国画的表现意境中“无画处皆成妙境”、“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无不充满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老庄”学说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不在于站在客观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别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对恃,天人合一,才会昭示出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便有了中国画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艺术追求。

  “老庄”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支柱。“老庄”的宇宙观是混沌而神秘的,是难以琢磨的,是意像的。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融入绘画创作中,会使它成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儒、释、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它们共同的美学意义在于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这种影响正可以诠释哲学与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归根到底在于它们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对人生意义的`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种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础上,开始其对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这种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过程出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中,从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自然艺术体现方式,一种内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恬淡清幽的审美情趣和空灵澄澈的艺术境界。随着佛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在思想领域获得的胜利,众多艺术家更加强调作者本身的主观作用,强调艺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境。在这种艺术追求思想的熏陶启发下,唐代“意境说”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步入高峰。“意境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它是中国艺术和哲学在高度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是在不断地吸中国传统儒、释、道家各种哲学思想砂断给予艺术大量营养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中国艺术中的意境,其最高层次是禅境。“禅”,是在中国人学习了大乘佛法教义后,通过自身努力与实践所认知的。禅既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二者合一,才能直达生命的本源。当其体现在艺术境界中,飞跃的生命与静穆的观照构成了艺术的两元,这也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用佛教的语言能够详实的描绘出中国绘画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使主张“意”派的“文人画”迅猛的发展起来,在宋元时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经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感染,中国绘画艺术哲学的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即由繁变简,反璞归真,从而更加强调作品的空灵意境。由具体事物的写实变为抽象的哲学意境的展现。老庄主张“五色令盲”,“无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观成为文人画家们对中国绘画的最好的表达,黑色成了斑斓色彩之后的平淡。追求墨色高度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代王维把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技法改变为水墨画技法开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在精神层面上是为达意的需要。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重要核心,这正是在以“老庄”、“禅”的哲学思想为内在基础,以自然的审美观念把作者的深层艺术哲学思想通过作品得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展示出审美活动的另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深层意境。

  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流传,其对绘画艺术影响的更大一面,是它的哲学、艺术和审美。正如有位学者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从认识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达到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当然,画家要创造出来好的绘画作品,更要有好的技艺与适当的媒介完美的结合,才能准确地在作品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8-08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500字02-03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论文2500字12-16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03-22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05-16

中国传统文化的初中议论文04-03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500字02-03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通用33篇)12-08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选作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