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论文

时间:2022-07-22 18:47:08 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也越来越多得应用到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简单地说电子政务就是政务工作的电子化。是指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办公业务的政务工作中,或者应用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政务工作中。电子政务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公共关系管理的成效,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和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的成效。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对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冲击和影响。电子政务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来提高各个领域的管理效率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电子政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政务的优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政府服务也有新的要求,例如希望以自己选择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与政府打交道,这是各国政府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电子政务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发展而来,也是现代政务的主流发展趋势,顾名思义,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网络实现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并为人民大众办理高效、优质的服务。电子政务中的顾客关系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转变,实践证实,电子政务有以下优势:

  (1)电子政务在政府结构的设置和政府工作流程上起到了有效的优化作用,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交叉、审批功能结合地更加紧密

  (2)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工作的运作更加透明,避免了人为的黑箱操作,遏制了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同时公众的参与也加大了对政府的监督力度。

  (3)电子政务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应用。电子政务为政府信息提供了共享交流的平台,使得资源得到了统筹管理,有效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重复建设,节省了工作成本。也有利于资源的传播和存储,为我们的政务工作带来更多的便捷性。

  (4)电子政务有效提高了政府的监督力度。电子政务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利用网络快速地、大规模的提取数据,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实现了跨区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

  (5)电子政务大大加强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电子政务有效促进了政府由管理控制职能向宏观指导的转变,推动了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6)电子政务有效降低了管理陈本,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网上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异地交通、食宿的成本,有效帮助政府部门节约开支。同时,政府通过网络与公众直接交流,及时搜集公众意见,可以提高政府的反馈速度。

  二、电子化服务的主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为电子政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网站服务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大众家庭获取各种网络服务的主要途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借助Internet网成立各种服务网站,通过这种方式,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到政府政策的变动,关注政府发布的新闻资料。政府也可以调查公众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增进了政府和公众的交流程度,打破了政府和公众交流的空间限制,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电子邮件(E-Mail)服务

  电子邮件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它最突出的有点就是通信快捷、方便,价格低廉。而且与传统的信件相比,电子邮件增加了对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功能。这些特点都使得电子邮件迅速发展起来。

  三、电子政务模式下公共关系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电子政务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于政府办公和管理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好处,它的运行特点也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但是电子政务模式下的公共管理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了公共关系管理效率

  公共关系管理要想与公众之间沟通信息,必须借助大众媒体和公众传播方式来沟通和交流,利用网络媒体播放丰富多彩的内容。“网络空间”的兴起,使人们之间沟通实现了零距离、零时差互动能真实体验。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广,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将会呈现高效、互动、参与和低成本的特点。

  (2)公共关系管理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电子政务模式下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开辟了一条参与公共关系管理的新途径,而且具有传统公共管理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公共关系管理复杂性、困难性。

  (3)透明回应型政府开始显现出来

  民主和效率一直是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中对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必然要求。实现民主就是要实现,变政府控制为“受众控制”,以利于公众对公共权力的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公众能通过政府公开政务信息,了解各部门机构工作状况及进展,也可留言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电子政务的发展拓宽了政务公开的途径和范围。使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有了清醒的认识。高速、高效的网络也决定了电子政务时代的政府必然会成为透明政府、回应型政府。

  (4)革新了传统的政务形式

  电子政务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改革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虽然电子政务已经在多个地区得到实施,但是其成效依然不容理想。电子政务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高度普及的网络技术、人们成熟的心理机制等。从本质而言,电子政务无疑有效促进了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成为了公共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实践显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会还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举例来说,在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的农村与偏远地区,电子政务的实施还任重道远,且现实与虚拟心理因素的反差也让人们对电子政务的时效性产生怀疑,因此在这一阶段,还需要重点解决上述问题。

  四、结语

  总之,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将原先的公共管理与时下流行的信息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时代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也需要人们不断摸索和改良,最终打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形态,构建一个服务型的管理社会。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2

  1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可以达到政务业务系统之间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的要求。除了许多系统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这些部件之间的操作接口同样也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如果接口标准和规范无法达成统一,则很可能对整合系统的顺利运行造成影响。因此,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充分保证来自不同厂商的系统能够在统一的接口标准规范下很好地协同工作。

  (2)能够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对于电子政务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而言,标准和规范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框架下,可以促使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来,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基本的产业规模,使整个产业链快速闭合。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可以使得产品的成本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有助于技术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3)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直以来,标准和规范是保护关键技术所有者权利的关键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在IT产业方面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因而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尤为强调产品在系统中的全面应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许多核心技术仍然需要依靠国外,因而采用这些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全面保障。

  2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框架

  2.1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技术路线方向

  以下两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技术路线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建立起标准规范框架,并确保其完整性。首先应该经常关注国外相关领域内的所取得的新成果,并且将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结合起来,努力建立起完整的通用框架体系和电子政务业务规范标准体系,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严格遵循紧密结合应用和急用先行的基本原则。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密切结合重大专项工程和国家级的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以便及时将应用成果转化为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使其上升为正式标准,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将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能够使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得到有效缩短,从而能够更加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

  2.2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内容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规范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在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指南和体系结构是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主要内容。电子政务服务的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的重点是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变得越来越规范,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的数据格式标准系列和安全技术标准系列等等。对外服务业务规范体系。从该体系的重点来看,主要是规范对外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并且应该在政务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使业务的通用流程规范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为外部政务服务系统之间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提供重要支持。

  2.3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政府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将以现行的政府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标准化为纽带,发挥自己的最大努力构建出我国的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同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所有的电子政务业务规范和相关的技术标准都应该为建设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有效的标准支持,并确保其正常运行,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产品研发工作和所必需的而各种关键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互操作。同时,由于业务技术标准规范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因而我国电子政务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不断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发展。

  3电子政务中的标准化技术

  3.1总体标准

  以下几点是总体标准所包含的的具体内容主要:术语标准。设置术语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所获得术语集更加标准化,使术语集当中所包含的所有术语和相关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对应,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歧义,使人们产生误解。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当中,术语标准主要是将该领域所涉及到的技术和所使用的通用术语汇集起来,比如数据处理、各种信息技术以及汉语信息处理等等,并且对其进行定义,不仅需要定义术语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解释。中文信息处理标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为了便于应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制定都已经制定出了相应的内码体系,并且设置了相应的编码标准。要想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对中文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尤其是汉语信息和汉字信息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部分。

  3.2信息安全标准

  以下两个方面是信息安全标准的具体内容表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交互双方可以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交换信息阶段使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密码技术属于一种交叉性学科,该技术将众多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最主要的有通信、科学以及计算机等等,除了具有确保信息机密性的信息加密功能以外,还具有系统安全、秘密分存、身份验证以及数字签名等功能。密钥管理标准。密码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基本要素,密钥管理是其中一大要素,另外一大要素则是加密算法。由于密码系统通常会被反复多次的使用,因此,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密码算法根本无法充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密钥是对解密算法和加密算法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信息,密钥系统能够为加密信息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

  3.3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网络建设规范。网络建设规范的基础是建立“三网一库”,具体而言,就是在政府机关的内部建立起办公业务网,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办公业务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最终建立起一个地区级的政务专网,从而使政府内部的涉密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因此,网络建设规范除了需要包括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建设规范以外,同时,还必须包括电子政务办公业务网建设规范。网络维护管理规范。通信网络的建设是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电子政务运行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必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建设。目前,国家电联、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部分民间团体均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标准,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管理标准化的进程。当然,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具有特殊性,因而应该在充分借鉴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制定出对电子政务外网、内网以及专网等的管理标准。

  3.4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换指的是软件与软件之间的通信。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不断朝着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方向发展,归根结底,所有关于电子政务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和政府与政府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一种交换。建立起信息交换总格服务平台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各种复杂的电子政务变得更加的简单,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服务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存的各种网络有着不同的信号机制和通信协议。因此,作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应该通过更加简便的信息交换机制来完成复杂的电子政务。标记语言标准。顾名思义,标记语言指的是一种用来给文本添加标记的语言,从发展历程上来看,这些标记语言依次经历了“标准通用化标记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和“可扩展标记语言”三个发展阶段。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在我国信息化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安全保障影响到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电子政务重点研究的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等级保护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与应用,发现目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合理的应用方案。

  【关键词】等级保护;电子政务;应用

  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高速发展,同时安全防护问题日益凸显,hacker入侵、信息泄露等危害信息安全事件频发,这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应依据电子政务等级保护这一信息安全系统规范对这些安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探讨应对策略和实施等级保护的方式。综合平衡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从而对高效、安全防护的方法进行应用和部署,最终实现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目标。

  一、电子政务等级保护

  1、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政务信息化,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原来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将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省、市、县以及乡镇之中,建设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政府,这可以方便政府办公,提高政府公信力,让公众一起来监督政府的工作;还可以进行网络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利用电子政务改变行政的管理方式,达到优化政府业务处理流程的目的,从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保证民情、社会热点信息、经济运行信息以及城市运行管理信息能够及时的上传到信息系统中。2、等级保护。等级保护是电子政务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保障方式,在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上,提高了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核心思路就是等级化,根据电子政务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安全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同时,结合网络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系统要求和成本开销等因素,划分成不一样的安全保护等级,从而采用相应的安全保护方法,来保证信息或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其主要分为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前者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方法、基本安全要求以及对电子政务等级保护工作的管理等方面,还可分为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后者的工作主要就是依照管理层的要求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网络安全、应用安全、主机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的确认,然后,确定系统要采取的保障措施,接着就是进行系统的安全设计和建设,最后进行监控和改进。

  二、等级保护的技术应用

  等级保护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电子政务系统的使命、目标和重要程度,对系统的保护程度进行划分,设计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1、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指为电子政务业务应用提供可靠安全系统服务的一组工程设施,其中有物理机房、设备设施和场地环境等等。可以分为两类:数据中心机房、机房环境;其中要保障数据中心机房的安全,首先要做到机房访问控制,也就是进入机房的人员一定要经过申请或审批,监督访问者,记录进出时间,并且仅允许他们访问已授权的目标;其次在机房重要的区域需要配置电子门禁系统,用来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然后机房环境的安全问题要注意机房的门、墙壁和天花板,以及装修应当参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的相关标准进行实施;并且要安装防雷系统和防雷的保安器;安装精密空调;电源线路和通信线路隔离铺设,避免发生故障,最后一定要安装机房环境监护系统。2、通信网络安全。首先要保证网络结构的安全,依照业务系统服务的重要次序来分配带宽的优先级,比如网络拥塞的时候要优先保障重要业务数据流。所以,应当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业务流程等重要的因素进行划分。若是重要的业务系统及数据,其网段就不能直接与外部进行连接,要单独划分区域,注意要与其他网段隔离开。其次,网络安全审计主要是用来监控和记录网络中的各类操作的,并检测网络中是否存在现有的或潜在的威胁。这时要安装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审计系统,从而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最后要想保证通信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一定要利用安全隧道,然后进行认证以及访问权限的控制,从而保障政务网络互联安全、移动办公安全、重点区域的边界防护安全。3、计算机环境安全。第一,要统一身份管理和授予管理系统。第二,对主机入侵防范要布置漏洞扫描系统,进行系统安全的监测。第三,要防范主机的恶意代码。终端主机和服务器上都要部署防病毒系统,将系统扼杀在源头上。同时,不但要制定防病毒策略,还要及时的更新升级病毒库。第四,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要想检验存储的信息是否具有完整性和保密性,可以采用校验码技术、密码检验函数、消息鉴别码等相关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现状,分析了电子政务等级保护的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阐述了等级保护在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中的安全设计及应用的方法。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电子政务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各级政府逐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所以,对于其存在和不断涌现出来的安全问题急需研究者加以解决,让电子政务更好的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4

  摘要:

  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缺乏足够认识,项目人员随意,组织架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旦风险发生,将会给项目进度、成本、效果等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如何依据识别的潜在风险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已成为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本文对电子政务常见风险进行识别,提出标准化的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三方治理结构模型,通过多层次分解,规范每一层级中相应角色所需承担的职责,以期通过明确规范化的项目组织架构来控制相关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的影响程度。

  一、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软件开发项目,更是一项影响甚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民生保障都息息相关。开展风险管理,使成功率得到提升,能够进一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和民众满意度。本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依然需要科学的改进。由于收入原因,政府部门较难拥有一支自己的专业开发团队来进行系统开发和运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信息技术的投入成本并专注于核心业务,所以目前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采取了外包的形式将系统建设外包。另外,深入研究风险及后果,通过理顺组织架构的方式避免部分风险发生,对于指导本市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政务项目风险识别

  与一般IT外包项目类似,电子政务系统的外包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外包项目、客户方及供应商三个方面。另外,项目中也存在一些自身独特的风险,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相比较企业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以下为电子政务项目可能的风险因素,风险后果及作用机制。

  1、政府自身IT能力不足

  目前,由于政府部门薪水的限制,难以聘请到高水准专业的IT人员,自身也并不具备系统架构、开发、运维管理的能力,只能外包,但又因为能力,无法有效监督建设过程,也难以准确评估绩效。正因为如此,借助外脑,与供应商形成良好组织架构,充分调动发挥供应商的能级至关重要。

  2、资产专用性

  政府部门对IT外包部门相对依赖。电子政务系统大部分是针对政府对社会、经济、金融、房屋等管理用途,这些管理都是长期性的,政策一直在更新的,所以项目一般建设周期跨度较长,需要反复修改,应用范围狭窄。如此造成供应商的深度介入,难以替代。

  3、沟通不畅

  电子政务系统开发过程中,受限于我国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政府工作人员IT技能和政府领导自身问题等,可能导致各方沟通不畅。轻则导致项目范围反复修改,成本增加、进度拖延,重则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4、政策与管理变革

  相较于欧美国家数百年的发展,我国目前无论是社会、法律还是政府自身都处于相对不稳定的高速迭代阶段,国家鼓励创新,绝大部分领域的政策也年年有所修改,带来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建设有所影响。

  5、外包方能力

  我的电子政务外包市场兴起不久,大部分供应商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相关经验少,专门针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项目的外包也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资质要求标准。电子政务系统领域的广泛也造成系统比较客制化,如此在选择时也难以有效评价供应商的能力。

  6、绩效考核

  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正如同政府自身绩效考核系统落后企业一样,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以为企业带来了多大的利益为考核目标,但电子政务却不同,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效应,但这部分产出却往往难以精确测评。

  7、信息安全

  在外包的过程中,政府必定需要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系统数据提供给供应商进行开发、运行和管理,许多公共管理数据涉及机密或个人隐私,供应商的人员可以轻易接触到数据,使项目面临着信息安全的潜在风险。Khalfan认为,公共部门对安全的关注已超过其他风险(比如失控、隐性成本),电子政务IT外包的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8、既得利益

  电子政务上线后会使原有管理流程发生改变,甚至业务流程重组,如此必然会牵涉到组织机构的调整、权利再分配和人员变动,触及部分业务部门或人员的既得利益,造成项目建设和推广可能面临巨大阻力。

  三、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型

  设计良好组织架构能够有效避免诸多风险并降低影响程度,如沟通不畅、绩效考核、项目需求理解不一致、政府IT能力不足、IT战略与业务规划冲突等风险因素,因此是项目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

  1、角色和职能的重新定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选择将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外包,目前政府方面的外包项目管理架构一般为三层或两层架构,三层架构包括用户部门、信息部门、承包方,两层架构则是系统用户和发包机构整合在一起:

  (1)用户部门: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业务部门等;

  (2)信息部门:各级政府部门下属的信息中心、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等;

  (3)承包方:承接电子政务项目的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企业等。相较于政府自行开发系统,外包一旦实施,身为发包机构的政府信息部门将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维等职能转移到了承包方。与此同时,信息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都变成了对合同管理和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考核。电子政务项目实施外包后,政府的领导管理层面和中层管理层面的任务将会大大增加,原本只是内部事务的沟通变成了需要放上台面开会解决,如

  (1)业务规划和系统规划的设计制定;

  (2)业务规划和电子政务规划的相互协调;

  (3)业务需求的管理;

  (4)电子政务外包合同的管理。而相应的,部分职能则转移到了承包方。

  如:

  (1)IT需求管理;

  (2)IT基础设施管理;

  (3)IT架构设计;

  (4)IT解决方案设计;

  (5)具体项目管理。

  2、联合组织机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许多工作需要协同完成,所以应当在准备阶段,共同设立联合的工作小组,将责任落实到专人,以建立有效沟通和协作的平台,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中必须确定管理架构,用合同约束力将架构下各方权利义务固定。管理架构中应当有联合工作小组,签订合同之前讨论确定成立事宜,并在合同内对其赋予相应的职能,以更好地进行跨部门协调。签订合同时是组建这类机构的最佳时机。整个架构如同企业管理,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其中高层负责战略制定,作为战略层;中层负责具体管理,作为管理层;基层负责执行任务,作为执行层。联合工作小组中,战略组一般由各方的高层领导组成,如政府分管信息化的领导、分管业务部门的领导、供应商的CIO。战略组在达成合作意向初期,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战略目标,明确共同的责任、设立项目治理原则等。另外,战略组由于都是高层领导,在项目遇到重大风险难题时,管理组应将问题提交由战略组进行讨论。战略组的成员组成和意志是否一致对于项目至关重要。管理组一般由各方的中层领导组成,如信息部门的项目经理、用户部门的处长或科长和供应商的项目经理、技术经理、项目总架构师等。管理组负责保持对项目的风险监控,按照既定里程碑定期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估,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各项资源制定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协调分配;总体规划设计项目的IT架构。执行组一般由各方小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组成。执行组负责实时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定期向管理组汇报;管理电子政务项目具体建设层面的日常沟通协调管理。以上的成员组成、职能、沟通机制(如沟通形式和时间)应当在电子政务项目合同中加以明确规定,以确保能够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涛、电子政务外包风险管理与标准化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5

  1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问题的确立,即政府对全球信息化建立目标的确立、资源策划问题的确立和发展实施战略问题的确立。政府在分析自身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可以与政府各个部门顺利的沟通和交流。在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之前,必须要做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第一调查研究国家相关信息化政策,明白电子政务主导的中心思想,了解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发展的策划方案,掌握国家某些电子政务示范单位的信息。向他们学习丰富的经验,为将来规划电子政务系统做准备。

  第二,把调查好的结果作为依据,开始制定实施策略,把好基础关。制定实施方案必须要考虑到信息技术、信息应用以及各个机制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为了更快速的实行网络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推出了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的中心环节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策划、制作和管理。本文就针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应对每个环节的主要方法和建议。摘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本着统一策划、统一达标、统筹合作的原则,把各要素之间的层次缕清、突出中心、有条理的实施方案。依据各地方现实中的调查结果,设计出实施方案,并作出统筹计划。

  第三,聘请专家组来验证结果。政府部门可以聘请有关信息技术的专家或者有关的资深人士组成专家组,对结果进行充分的论证,保障最终规划方案是最合理、最科学、最切合实际的。

  2电子政务设计建设

  2.1应用原则电子政务系统的设立是为了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所以,电子政务的主要指引方向是需求。在实践活动中,广泛的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就越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应用的过程是优化电子政务系统最佳的方案,也是设计电子政务的基本前提。我们必须坚持应用的原则,落实相关部门管理、使用以及问题反馈等综合业务与职能。

  2.2发展方向每个国家和地区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同时,都会决定建立电子政务系统。从宏观角度来说,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指引未来政治发展方向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说,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2.3效益原则目前国内和国际上都开启了电子政务评价系统,评价系统中最重要的三大指标就是关于电子政务的建立、运行以及成本费用,关于电子政务带来的经济成效和社会利益,社会大众对电子政务服务的满意度。电子政务是不是建立的成功,主要看电子政务的效益,电子政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好,证明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所以在建设电子政务的同时,应该把效益作为基本原则,把最大化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价值作为终极目标。

  2.4规划、实施、监理相结合原则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并且具有一定的战略性。电子政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所以,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好、监管好、运行好,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迅速的持续下去。电子政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规划,规划好才能指引电子政务向快速的发展方向前进,才能具体的实施规划战略,电子政务的建立是否成功,直接由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决定着。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需要顺利的实施和长期的维护,那么,具体如何使之持续发展下去呢?据研究证明,电子政务具有可行性,其可行性不但包括系统本身具有可行性,而且包括业务也具有可行性,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的。电子政务的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赋予系统生命力、促使健康快速发展、完成基本功能。很多因素都决定了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状况。稳健的组织,系统需要人来操作管理,需要更多的人组织成团队来进行管理;建立激励的制度,通常情况下,采取激励的措施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运转的更好,可是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时候付出加倍的努力也换不来成果,这样直接打消了政府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忱度,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带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保障电子政务工作顺利的实施。

  3结束语

  目前,电子政务管理中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员管理问题。把各个方面的用户、参与者都团结起来,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大家拧成一股绳积极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发展的当代,各个国家的政府积极的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是必然的趋势。而且,电子政务不仅可以让政府更快捷的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是对信息资源的调节和整理。构建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大家组合成一个大家庭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和才能,为构建良好的电子政务系统共同努力,使电子政务系统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6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行政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为载体进行集成,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电子政务也被认为是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政务的施行打破了传统行政机关的办公环境,重塑了新的公共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和工作流程的程序化,电子政务的全面推进,在提高政府办公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的同时,也给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变化。

  1.档案管理对象的变化。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档案管理对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于档案本身的管理已经极大了延伸了,拓展到了档案形成的前身,即现行文件的生成背景、生成过程以及归档等等全部环节。随着网络技术和数码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新型材料的使用,档案载体由传统的纸质、文字形式为主逐渐向光盘、磁带、移动存储设备等磁性材料为载体的记录存档方式转变,档案内容也由以依赖文字记载为主逐渐向生动的声音、图像等全景展示转变。档案管理不再是档案部门及其档案生成部门之间的业务范畴,档案管理已经渗透到了与档案管理职能紧密联系的软件部门以及软件设计开发公司等第三方,与电子政务相关联的业务应用软件大多都与档案管理部门联系起来,设置了相应的档案存档功能,极大地便捷了档案的生成与归档等工作。

  2.档案管理模式的变化。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从面对面直接档案管理与服务,拓展到了可以直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为管理和服务对象提供间接的管理与服务功能;档案管理也从原来的档案生成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到了管理者综合协同各部门共同管理、利用的发展形势;档案管理也由当初的建制式向建议式管理转变,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信息技术,利用不同的信息服务软件系统及时与档案用户进行沟通和联系,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功能,可以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部门所需的档案信息进行及时配给,满足政府各部门的档案信息利用需要。

  3.档案管理观念的变化。电子政务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向自动化转变,档案管理也由依赖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式管理转变,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具体从事档案工作的管理者来说,既要立足现实需要,也要从更高眼光出发,自觉加强档案资源的存储、加工、传递和共享,牢固树立信息服务理念和资源优势理念,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管理、创新中的巨大潜能,把政府在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变成“活”资源,主动地开展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提高档案服务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的原则。

  1.“端口迁移”原则。与传统的文书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有易逝性、易改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电子档案的管理不能按照旧有档案的.管理,即按照文件的生成、鉴定、立卷,再到归档、分类、着录等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归档和入卷的管理,这样难以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容易造成一些重要的电子档案流失或因操作失误而删除。这时,因考虑电子档案的生成和管理特点,落实“端口迁移”原则,即,把原来纸质文件管理系统中后期阶段需要控制的具体措施提前,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来说,就是要对电子公文的管理介入提前,从文件的生命周期的一开始就控制整个文件的归档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电子政务行文系统的初始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把后期需要归档的文件管理需求提前至成文初期,把归档工作纳入到工作的全流程,以保障文件程序完成后能够实时地实现归档。对于管理者来说,则要求其及时地进行文件信息鉴定,并做好文件着录、鉴定以及电子档案之间的衔接,以保证电子档案与相关信息能够完整地发送或移交至档案管理部门,实现统一归档。

  2.“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档案的产生、保存、利用以及销毁全过程都应纳入到管理工作中,以保证整个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电子档案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选择,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以及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和运行等等方面都需要纳入到管理范畴中。以电子档案对文件流程阶段的管理和监控为例,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智能特点,设计的系统应结合机构内部各部门及其应用系统中的电子档案进行统一的归口登记、分类、鉴定,并对文件中的创立、登记、修改、审核以及签署和发文等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和记录,对该份档案文件的任何技术性操作包括存储位置的变更都应准确详实地记录下来,实现全过程的记录和管理。

  3.“分工负责”与“优势互补”相结合原则。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档案管理不再是档案管理部门的“独角戏”,无论是档案生成部门还是管理部门都应该在立足本职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具体来说,作为档案部门来说要加强档案管理传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电子政务的运行部门或具体操作人员熟悉并了解一定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和要求,以补充其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保证电子政务的运行机制符合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而档案信息化管理者则要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更好地协同完成基于网络为基础平台的政务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实现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档案管理的优质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4.“价值取向”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原则。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档案管理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档案工作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信息平台归根到底是一种工具,信息网络的应用延伸了档案工作业务,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服务水平得以提高。但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依然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好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效用,这一价值取向是档案工作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不同主体围绕自身目标开展工作,都应该是属于有所为的范畴之内,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化而忽视了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的措施。

  1.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的作用,其首要任务是必须做好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档案管理部门的网络系统属于涉密计算机网络,不能简单地建立一个大而全的网络,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内部的办公业务网络平台,支持档案局(馆)内各项办公行政业务和档案管理业务;其次是要建立电子政务专网平台,以实现党政机关内部网络的横向联系和信息共享,满足档案管理部门上下级之间的数据传递,再次是建立本单位与公众信息网的联系,实现档案部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

  2.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化建设。加强对电子政务标准化制定,国家档案管理部门连同工信部门以及政府联合加强对文件、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的制定,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嵌入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标准化成果,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合理和健全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对电子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日期、归档要求、归档主体等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要求。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拓展档案管理部门职能,规范电子政务各机关的档案工作行为,严格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和标准建设要求规范机关管理行为,实现政府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

  3.推进电子档案复合型人才培养。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与档案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对于广大从事具体档案管理者以及一线具体工作的人员来说,要求其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熟练应用各种计算机办公系统和档案软件应用系统,并且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参与到电子文件管理、检索系统的规划设计中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高电子档案系统的科学性。从短期来看,要抓紧对现有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尽快掌握电子政务中各种涉及与档案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从长远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应在高校设立相应的档案工程信息学科,专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工程学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以不断满足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的需要。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7

  采纳Java Script 必备的这类脚本,在用户端衔接着的端口之处,能够直接控制。由此可以知道,本篇电子政务论文技术进展之中,电子政务特有的多样网站建构都适合采纳这一脚本语言,便利各时段的网站编程。

  1 简要概括网站的特性

  设定区域以内的政务网站,应当辨识网站的特性。通常情形下,电子政务的这类网站,含有如下的特性:

  1.1 网站凸显了地区范畴内的政务形象,带有社会性

  电子政务特有的平日工作,是全面宣传多重的政务信息,包含专门项目、常规特性的平日服务、其他关联资讯。民众应能随时接纳新政策,接纳这一时段的新法规。网站原有的内涵,应被随时更新。

  1.2 明确各类服务,针对多层级的民众群体,拟定多重业务,以便分类管理

  采纳便民准则,让区域之中的群众体悟出电子网站独有的便利。各层级架构内的政府部门,应能协同监管,及时协调沟通。

  1.3 建构最佳平台

  建构最佳平台,不断接纳反馈得来的民众建议,随时解惑答疑。增添在线沟通,布设专用特性的留言板。

  2 Java架构下的新式网站

  电子政务建设,应能筛选专用情形下的脚本语言。除此以外,还应考量多层级的侧重点。设定网站架构、设定细化模块,是应被考量的。具体而言,设定总体架构之时的考量要点,涵盖总体范畴的体系分层、物理架构及关联的开发框架、给定拓扑结构。网站必备性能涵盖双重模块:本源的功能模块、带有交互特性的新式模块。

  根本功能模块,显示着本地范畴的实时新闻、多层级业务、科教类别信息。在这之中,基础框架内的根本性能,整合了平日内的发布新闻、经济进展指引、法规及政务、社会热点衔接、本站之内搜索、投资必备热线等。着手设计时,应考量真实情形下的政府功能。

  带有交互特性的新模块,侧重沟通互动。采纳在线路径来接纳留言,搜集更广范畴的建议,同时予以作答。多重性能整合了在线情形下的事务办理、举报及投诉、下载必备文件、在线解答困惑、调研得来的建议反馈。

  3 分析应用细节

  3.1 拟定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也称UI,它被涵盖在宏观架构内的网站之中。电子政务特有的常见网站,后台常常采纳asp,或者惯用的J2EE等。但展露给区域以内的用户的,只有用户界面。设定最优的UI,可以吸引网民,让群众乐于去接纳随时变更着的政务信息。常常见到的这类UI有着扁平化的表征,例如折叠菜单、带有滑动特性的下拉菜单、某一焦点图。脚本语言关联的某一属性,可以凸显某一元素,也可以隐去它。

  3.2 信息提交反馈

  电子政务特有的若干网站,常会采纳表单。这类页面用在常规情形下的用户登录、填写提交建议、反馈各类留言。网站经由衔接着的客户端,应能获取信息。这种状态之下,随时判别数值的合法特性,就显得很必要。这是因为,非法范畴的若干信息,会添加额外耗费;电子政务特性的网站也很易被攻击。为了辨识信息特有的合法属性,常会采纳设定好的服务器端、配套客户端。

  例如:拟定好的某一代码,含有用户名、初始设定密码。对于数值原有的长度,应当予以查验。具体而言,脚本之中的某一文件辨识途径,获取了对应情形下的元素数值。在这之后,脚本可以判别初始的长度。唯有合法数据,才可予以提交。

  3.3 新式交互途径

  伴随不断摸索,政务网站关联的多重体验也渐渐拓展。用户在拟定出来的网页之中,实现某一功能。例如:搜集所需信息,把它存留在网页架构内的某一部分;增添关注信息,弹出带有提示特性的某对话框。从原理上看,Java特有的脚本语言,考量了惯用的上网步骤,例如双击及拖拽,凸显了技术进展。

  添加新式交互,包含数据交互。网站框架以内的政务信息,可被随时评价,分页予以显示。带有政务特性的多重服务介绍、某规格特有的异步参数,都能够被运用。这些成套技术,变更了传统情形下的同步交互,增添异步互动。这种路径下的数据加载,提快了原有的速率,缩减服务器范畴的偏重负担。

  3.4 精确书写代码

  代码书写依托的途径,密切关联着筛选出来的脚本语言。建构在技术根基之上的这种类库,便于常规书写,兼容了多重浏览器。这就提升原有的成效性,只要拟定某一方法,即可传递数值,同时获取信息,凸显了便捷性。网站增删设定好的某一信息,无需刷新界面。这种新颖网站带有人性化的凸显优势,侧重特色服务。设定必备后台。随时查验网站特有的健康状态,维持平日之中的网站稳健运转。

  4 结语

  Java Script 特有的运用水准被提升,在这种技术根基之上的政务网站带有扁平化的优势,正被用户接纳。伴随技术进展,电子政务范畴内的网站平日之中的访问也递增。应被注重的是,这类技术潜藏着某些弊病,例如它把某一代码拟定在客户端,这就添加了宏观架构内的体系负担。某些恶意代码,辨识了客户端架构之中的信息,侵犯用户隐私。未来进展中,还应接着去完善,提升网站原有的技术水准。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8

  1 概述

  IT厂商和咨询公司引导了大数据发展的潮流,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研究昭示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在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新机。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下文简称“政务信息资源”),即为数字化的政务信息资源。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政务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文件的形式,而是逐渐向着数字化信息形式转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集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处理、检索、挖掘、分析与服务等过程的管理活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作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开展其他管理环节的基础。我国国家重点学科——情报学学科带头人苏新宁在其著作中提出:“政务信息采集是指根据政府部门的特定需求和工作规划的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将蕴涵在不同位置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信息收集、积聚起来的过程。”[1]本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以广义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为采集对象,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探寻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发展。

  2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特点

  大数据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带来了新的特点,加大了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难度,但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发展。在分析采集特点、采集原则的基础上研究采集对策,有助于因势利导,发挥大数据的助推作用,促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工作。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信息资源的一般特性外,在大数据时代,还具有大数据的一般特征,如大数据量、非结构化、社会化等。随着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云存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工作带来了如下新特点。

  2.1 采集内容多样化。从采集内容看,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所谓多样化,主要是指采集内容具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的特点。传统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以来自关系型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如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政策法规、会议资料等)为主。然而,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指出,在20xx年,非结构化数据在所有数据中的比例已经高达85%,并且比结构化数据增长更快。[2]在大数据时代,大量动态的半结构化数据(如政府人事管理资料)和来自互联网、社交媒体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与政府站访问日志以及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微博、音频、视频文件等)不断增长,并有着逐渐取代结构化数据主体地位的趋势。

  2.2 采集来源多元化。从采集来源看,大数据时代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不仅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并且采集来源有着与新兴技术不断结合的趋势。按照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的表现形式划分,传统采集来源主要以个人、机构、文献、新闻媒体、数据库等信息源为主。在大数据时代,除传统来源外,出现了一些新的采集来源并有发展成为主要来源的趋势,如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定位数据不断增长,成为危机类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如,随着社交网络(如微博、论坛等)逐渐发展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参与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交网络数据呈每年迅速增长趋势,对社交网络数据的采集分析是政府舆情监测的重要途径,社交网络逐渐发展成为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主要来源。

  2.3 采集方式智能化。与人工采集为主的传统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相比,大数据时代的采集方式应实现以智能化采集为主、辅以人工采集。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数据是由消费者产生和使用的,政务信息数据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工采集为主、辅以相关信息技术,实现对政府机构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的收集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学者作出预测,20xx年~20xx年,大部分数据将不是由人类产生的,而更可能是由带有传感器的智能设备产生并传输,即机器与机器对话(Machine to Machine, M2M)。[3]可见,在大数据时代,实现智能化采集是必然趋势。一方面是因为人工采集无法承受大数据时代与日俱增的巨大信息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数据时代具备诸如智能设备、云存储、元数据等数据产生、传输、存储、描述的技术条件。

  3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

  苏新宁将政务信息的采集原则概括为“六度”原则,即广度要大、向度要准、精度要高、真度要强、融度要深和速度要快。[3]“六度”原则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了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要求,这与大数据时代要求打破“信息孤岛”、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共享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六度”原则在大数据时代仍然具有适用性。如广度原则要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避免信息采集的遗漏,换言之则是要做到跨时间、跨学科、跨组织、跨部门、跨地域、跨系统、跨平台、跨数据结构等要求。

  国外对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美国《政府文书工作消减法案》将“使联邦政务信息采集、维护、使用与发布的费用降到最低”列入政务信息采集的原则之一。加拿大政务信息资产管理(MGIH)政策第3条规定:“政府应使采集、产生和接收信息的花费最小化”。[4]因此,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六度”原则的基础上,大数据时代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还应权衡信息采集的投入与产出比,应增加效益性原则,尽量使采集费用低于采集投入,权衡投入与意图获取的收益。

  4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发展思路

  4.1 预测需求,按需采集。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实现预测需求、按需采集。“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务系统的核心就是‘感知’”,[5]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利用等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对所采集的海量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实现对公众政务信息资源需求方向和内容的感知与预测。根据预测制定政务信息资源采集规划的同时,可推出专题政务信息资源采集项目,量身定制,实现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4.2 注重自媒体信息的采集。从采集来源来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应注重自媒体信息的采 集。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和数据处理构成了大数据主要的三大来源。其中,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不断融合,来自自媒体的非正式数据逐渐增长成为交互数据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相对于来自官方渠道(如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的数据而言,自媒体信息属于非正式数据,其内容可能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可信度较低的情况,但是,自媒体传播迅速、高效,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日本公共卫生数据挖掘平台——“发现病毒”的开发者奈杰尔科利尔(Nigel Collier)认为,“从自媒体采集的数据与官方发布的数据相比享有更多的优势,比如地理覆盖面更广、语义信息更丰富、成本更低”。 [6]因此,笔者认为,来自自媒体的信息对于政府进行舆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农村等缺乏官方的数据采集渠道但手机拥有率较高的地区,可作为官方数据的有益补充,是构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注重大数据时代新兴技术的应用。海量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要求低成本、智能化的采集技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大数据时代新兴技术的应用。例如,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据仓库,采取列式存储方式,可解决传统数据仓库行式存储在面临海量异构数据存储带来的时间与空间高成本的困境,为多媒体数据处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同时,云计算还为信息采集提供了分布式采集技术,有学者指出:“因为云计算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和容错能力,可将数据池相同或者相似的数据同构化。”[7]此外,移动传感设备、智能电表等技术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也具有重要意义。

  4.4 可尝试采取“众包”模式。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可尝试采取“众包”模式。“众包”模式是大数据时代出现的一种生产组织模式,通过“众包”模式,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分配出去,采集工作不再全部依靠政府工作人员来完成,而是同时依赖于网络上收取小额报酬或无报酬的志愿员工来完成。该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解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推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但是,在对大数据助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发展前景给予充分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数据应用存在的局限。如,数字跟踪平台的新型数据采集方式只能作为传统信息采集的补充方式,不能取代传统信息采集方式。再如,机器可辅助数据分析,但实际上数据分析仍然需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及知识结构,基于信息的决策不能达到绝对客观。此外,采集过程中 “信息过载”、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也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3] 苏新宁著.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政府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34~35.

  [2] 郭昕,孟晔编著.大数据的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13~15.

  [4] 刘家真,许洁. 建立基于共享的政务信息采集机制的对策建议[J]. 信息化建设,20xx(7):16~18.

  [5] 宋伟东,孙尚宇,耿继原,王崇倡,. 用大数据思维建构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J]. 测绘科学,20xx(5):18~22.

  [6] 转引自:郭晓科主编.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13~14.

  [7] 迪莉娅.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xx(12):49~52.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9

  摘 要:政府信息化已被公认为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在许多国家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五大应用领域中,作为政府信息化的重要标志--"电子政府"被列在首要地位.而"电子政府"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电子政务.

  关键词:电子政务论文

  一、电子政务的概述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利用互联网优化重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向社会提供全方位、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已经建成了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横联市级各部门,纵联各县市的政务网络体系,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的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得到推广。以政务办公网、政府站为标志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推进了“电子政府”建设,网上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初步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同时,政府部门进行内部协办后,市内的情况核查均可在网上进行,填堵了管理漏洞,体现了社会公正。各市级结合自身特点,先后建成了一批综合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各机关单位的办公业务信息数据的流转,由自动工作流平台和办公事物管理平台两部分组成。

  自动工作流平台主要由工作流定义平台、工作流执行服务平台及工作流监控平台三部分组成。工作流定义平台具有图形化定义流程的功能,流程的定义由用户通过简单拖放完成;工作流执行服务平台是自动工作流平台的核心,主要功能是为过程实例化、执行过程模型、为过程模型和活动提供执行导航以及与外部资源交互并完成各项活动;工作流监控平台的作用是监控所有文件的流转状态和办文情况,可按各种监控条件对文件进行组合式检索,也可对正在流转的文件进行催办和回收。

  办公事务管理平台提供的功能模块主要有公文管理、事务管理、应急管理等等。公文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各委办局、市领导以及大型企业的文书之间公文的收发文管理;事务管理模块实现的是个人待办事宜提醒、工作日志管理、委托代办设置、文档管理、短消息和全市统一的电子邮件等功能;应急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是针对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进行的预警、跟踪处理、总结及结果公示功能。

  (二)数据库资源平台

  数据库资源平台是通过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以及数据交换式两种形式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交互共享的。

  数据库资源分为基础数据和专业应用数据两类。前者,如人口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等,这类数据是全市各部门都需经常使用的,对这类资源采用集中式处理的方式建立中心数据库;后者,如医保信息、社保信息、低保及困难户救助信息等,这类数据通常是各部门自身特有的,对这类资源采用分布式处理的方式由各部门自己建立本地数据库。

  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数据库资源平台的枢纽,提供相关应用接口,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管理和维护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方面在数据交换设计中,通过采用可以定义适配器的中间件产品,实现数据的灵活定义和转换,能够提供数据的转换、过滤、压缩和加密、例外处理等功能;另一方面在传输设计中,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配置消息的传输路径,即消息路由,以实现消息传输的灵活配置。

  (三)网上在线服务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含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另一个是业务审批子系统。

  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用户登录、接受服务请求以及事务办理状态的查询等。用户可以亲自或者委托窗口人员进行提交服务请求,系统接收到经过确认的服务请求后,按照预定流程,由工作流引擎确定当前工作环节所使用的服务器的位置,通过可信Web Service平台,将所接收请求自动流转到政府相应受理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中。

  业务审批子系统是各个部门结合自身需要而定义的业务审批和服务系统,具有个性化,当窗口业务系统将请求传达到相关部门的审批系统之后,其内部的业务系统就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窗口业务系统,即时反馈用户或供用户查询。业务审批子系统将对每一次服务请求的处理进行记录,相关处理情况和操作痕迹将被全部保存,并对外提供查询。

  四、结语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加入WTO,全社会对政府工作电子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0

  一.一选题违景

  跟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刻利用,电子文件的数量猛增。因为电子文件拥有与传统纸质文件的不同特性,其管理的理论、原则、法子以及模式也不尽相同,其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门问题。《全国档案事业发展“105”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作为1项战略任务肯定下来,电子文件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1,瓜葛到档案事业的可延续发展。在新的技术前提下档案工作有着新的目标。一九九五年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钻研所提出展开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钻研,并患上到国家档案局批准。一九九六年九月一八日国家档案局专门成立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钻研领导小组,加强对于钻研工作的领导。《全国档案事业发展“105”规划》强调电子文件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迫切需要从理论以及实践探索新的管理法子以及模式,如从新设置电子文件公道的工作流程,在电子文件出生之时便对于其生成时的不同稿本、运转处理的进程、应用的方式、归档时间等予以必要的记录以及跟踪,避免文件被无心或者歹意更改、烧毁,保证由此转化而成的档案能够称患上上真正的历史记录以及完全的机构记忆等。

  一.二钻研现状

  本文依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相干资料的分析比较,对于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相干问题进行探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是信息时期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来自理论以及实践方面延续不断的探索。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不同于传统文件、档案管理,面临管理理念、管理原则以及管理业务的变革,需要构建全新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需要法律规范的束缚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时,政府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及加强其元数据管理方面的技术变革。政府电子文件的呈现是1场记录革命,也引起了包含文件、档案管理在内的记录管理的革命。与传统的文件、档案管理相比,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拥有相干因素多、各因素间相干度高、变量多、目标繁杂、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等新的特色,从而对于管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请求,需要在科学的管理思想以及原则的指点下,从政策、轨制与技术法子的不同方面采取新的对于策。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信息公然轨制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档案资源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乏的首要公共信息资源,政务信息的公然、大量电子文件的发生,档案资源的开发应用成为电子政务的首要组成部份,档案资源是政务信息公然的主要信息资源。档案是1种首要的信息资源,它拥有信息的1般属性,也有其本身的特色,即原生性。原生信息是信息加工的基础,档案信息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之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利用,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创造了前提。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分析

  二.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概述

  主意由文件构成部门1直保管自己的电子文件,而不是将进入档案阶段的电子文件移交档案馆,档案馆对于电子文件的管理只采用业务上的宏观节制。电子文件构成机构受档案馆业务上的指点、监督。此模式主要出于电子文件技术管理的请求,技术以及资源的有限性使许多档案馆不可能保管所有机构的文件,档案馆无力安装以及保管各机构电子文件的运行装备。力主此模式的首推澳大利亚档案馆。澳大利亚《档案法》第二七条明确规定:档案馆其实不请求联邦机构将拥有持久价值的电子文件的载体送交档案馆保留,当电子文件保存在它的发生部门时,应由档案部门对于这些电子文件进行登记并加以节制。电子政务是相对于于电子商务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国内学术界还没有1致的意见,国外称为电子政府(EG,Electronic Government),其核心内容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建构1个虚拟政府,即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与我国的信息化历程同步,是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条主线开展的。一九九三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95”计划以及二0一0年远景目标(纲领)》,国务院请求当时的电子部与有关部委鼎力调和,抓好几项重大的信息工程,这些工程分别被命名为“金”字系列利用系统工程,由此拉开了建设我国电子政务的序幕。一九九九年一月,国家四八个部委倡议展开政府上网工程,当年被誉为我国的“政府上网年”,政府上网工程在政务及公共管理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就。从二00一年开始的“105”规划中,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构成连接中央到处所的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流、信息发布、信息服务,己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圈定的10大重点领域之1。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络化建设己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1大批内容丰厚、服务良好的政府站点。如何应用互联网进1步改善政府部门的管理以及服务,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1个首要目标。从二00一年三月开始,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数10家政府接踵提出了相应的电子政务规划②。

  二.二政府电子文件概述

  电子文件具备文件形成3要素:内容、违景、结构。内容,指文件中所包括的表达作者用意的信息;违景,指能够证明文件的构成环境、构成进程、存在状况和以及文件之间互相关联的信息;结构,指文件内容信息的组织表达方式。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一八八九四1二00二)给电子文件的定义如下:“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装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情势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装备浏览、处理以及存储,并可在通讯网络上传送的文件”。②电子文件是由电子计算机等数字装备生成以及处理,其信息以2进制数字代码记录以及表示的,因而又称为“数字文件”。“数字信息”是电子文件的技术属性;“文件”是电子文件的功能属性。电子文件是文件的1种类型,是数字信息与文件两个概念的结合。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1

  摘要:目的助力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进程。方法对某地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进行调研。结果与结论提出了在不改变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前提下,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治理信息孤岛问题及改进现有信息系统的思路:一是在基于本地需求的大数据平台上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现有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性;二是在平台上利用共享数据为现有子系统增补新的功能模块;三是在各子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基于平台开发新的子系统,最大程度地利用共享后的大数据信息。

  关键词:大数据;药品监管;信息系统;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31(20xx)04-0001-03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快速发展,信息化使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但我国的电子政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1-2]。20xx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在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中,我国排名第70位[3]。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各政府部门间对各自所有的信息不交换、不共享,从而形成信息海洋中的孤岛,即信息孤岛[4-6]。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大多建立和使用了较完善的信息系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7-9]。其中,由于诸多原因,许多系统互不兼容,自成一体,各个数据信息单独存放,不便于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效能的发挥。笔者就此问题对某地药品监管信息系统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在不改变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平台治理信息孤岛问题及实现现有药品监管信息系统改造升级的对策。

  1某地药品监管信息系统现状与问题

  1.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不良反应资料的收集、管理和上报,目前使用的信息系统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需查询实时更新的药品说明书方面的信息,但现有系统内不能提供实时更新的信息,工作人员只有利用外部零散的数据库资源查找信息;

  2)需查询药品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的主体资格、进货渠道、药品批号时,只能通过纸质件人工查找,效率不高;

  3)需查询药品使用情况、患者记录时,只能工作人员到医院去查询,与医疗卫生系统的数据库之间无信息共享,影响了工作效率。

  1.2药品生产监管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生产、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依授权组织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承担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核发工作。目前使用的系统是药品生产企业许可系统和GMP认证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GMP认证和生产许可时,需查询企业在药品注册部门注册的药品品种信息和工艺信息,目前本部门与药品注册部门的药品信息还未共享,现场检查时是根据企业提供的工艺资料进行核查,但该资料可能与企业在药品注册部门注册的信息不一致。GMP认证检查中的缺陷仅包括了该缺陷类型的结果说明,药品生产监管部门需要了解更详细的检查结果说明时,目前尚无这些信息。在确定抽检企业对象时,可能需要对在较短时期内发生多次不良反应的品种进行重点抽查,但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不能实时传递到抽检计划部门,且未形成针对抽验计划需求的专题分析报告,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技术支撑能力尚未充分实现。对于国家总局指定抽检项目的抽检结果,直接上报了国家总局,未形成本地抽检结果数据库,不利于利用历年抽检结果的对比分析来确定需要本地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企业,变被动监管(国家总局下达任务)为主动监管(主动抽检)。

  1.3药品注册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药用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注册工作,承担药品再注册及不改变药品内在质量的补充申请行政许可工作。其使用的是注册受理审查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提供GMP认证情况,但目前只有纸质报告在部门间传递,信息传递与分析效率不高;

  2)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提供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情况报告,目前也只有纸质报告在传递,信息传递与分析效率不高;

  3)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的生产资质、生产范围等,但目前药品生产监管部门尚无关于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信息难以共享,影响了工作效率;

  4)还未建立药品再注册信息数据库,对本年度已再注册企业及药品、剩余未注册企业及药品、应注册时间等信息无法进行动态统计,不便于对本年剩余工作量进行预判,也不便于对应再注册企业进行提前通知与催告。故药品再注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需有本地药品品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作支撑。

  1.4药品流通监管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核发药品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许可证等。其使用的是药品零售企业管理系统、电子监管网、特药网、药品零售企业抽检系统(本次调研主要考察了药品零售企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工作中通过日常监管、举报投诉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等渠道来确定重点监管对象,但目前主要是根据纸质报告作人工分析,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则可更科学、准确地确定重点监管对象;2)流通监管部门系统中无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的主体信息系统,仅有零售企业的主体信息,需补充完善。

  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孤岛治理对策

  2.1信息系统改进策略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信息孤岛问题,笔者提出了构建基于本地化需求的大数据平台,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升级的对策,改进架构见图1。

  2.2平台建设建议

  2.2.1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促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药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医药企业主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医药企业行为基础信息数据库三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以促进各子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具体包括:

  1)建立本地药品信息基础数据库,即本地药品注册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药品再注册相关的品种、工艺信息;药品说明书信息数据库,包括实时更新的药品说明书信息;本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估信息;本地医药企业药品流向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医药企业药品供销存流向信息。

  2)建立本地医药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即药品生产企业信息数据库;药品批发企业数据库,药品零售企业主体数据库。

  3)本地医药企业行为数据库,即本地药品企业抽检信息数据库,根据国家总局指定的质量抽检项目及本地的质量抽检项目的抽检结果,建立本地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抽检结果信息数据库;GMP检查结果信息数据库,从GMP认证中心获取更详细的GMP检查结果信息。

  2.2.2利用共享数据为现有子系统增加功能模块在本地药品品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基础上,根据药品注册部门的需求,在平台上建立再注册信息分析与通知功能模块,对本年度已再注册企业及药品、剩余未注册企业及药品、应注册时间等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本年度剩余工作量进行预判,对应再注册企业提前通知与催告,该功能模块由药品注册部门进行使用与管理。

  2.2.3基于平台共享数据新增子系统基于平台的共享数据,在平台上新增本地医药企业信用监管与评级系统。从本地药品企业行为数据库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的信息中,提取本地医药企业违规行为信息,对本地医药企业进行信用监管与评级,最大程度地利用共享后的大数据信息。

  3结语

  在不改变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情况下,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需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及改进升级现有信息系统[10]。具体措施:一是在平台上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现有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性;二是在平台上利用共享数据为现有子系统增补新的功能模块;三是在各子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基于平台开发新的子系统,最大程度地利用共享后的大数据信息。本次调研结果对于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升级具有借鉴意义。作者简介:罗莉(196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品安全监管,(电话)023-68810518;陈勇(1969-),男,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药品安全监管,本文通讯作者,(电话)023-63739997。

  参考文献:

  [1]薛明轩,杜晓翠,杨思思.大数据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变革研究[J].现代情报,20xx,35(10):107-110.

  [2]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xx(5):123-127.

  [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国家行政学院.20xx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电子政务成就我们希望的未来[Z].20xx:80-81.

  [4]符晓薇.如何走出电子政务信息孤岛[J].商业时代,20xx(13):81-82.

  [5]罗卫.电子政务“信息孤岛”新探———基于信息生态的视角[J].情报科学,20xx,31(1):31-35.

  [6]李希明,土丽艳,金科.从信息孤岛的形成谈数字资源整合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xx,23(6):121-123.

  [7]陈锋.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启示[J].中国药事,20xx,22(11):969-970.

  [8]潘丽霞,徐信贵.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J].中国行政管理,20xx,334(4):29-31.

  [9]曹阳,徐丽华.中国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xx(1):51-54.

  [10][英]维可多麦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艳,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xx:15-16.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2

  摘 要:本文首先对电子政务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以往研究经验,设计了针对北京市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并根据该评价体系对北京市所辖的各区县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到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之处以及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北京电子政务论文

  1.发展现状

  随着电子政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逐渐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是根据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在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运行、管理和效果等几个方面对电子政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政府电子政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然而,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忽视社会效益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缺乏定量评价、评价方法不够灵活等误区[1],极大地影响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进而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评价角度

  2.1 基于公众满意度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是基于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因此,确定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程度是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基础。学者们依据技术接受模型方法得出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自我服务能力、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互动等方面[2-5];史达[6]根据顾客满意度理论确定了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互动性、公众满意、政府形象和公众忠诚是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关键指标;C.Lee[7]等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从政府的公众关系角度出发,提出在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中,需求的满足程度、互动交流和分段服务可以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陈强、赵钰[8]对推荐净值理念(Net Promoter Score,NPS)进行分析,认为NPS可以作为绩效评价的补充指标;刘燕、陈英武[9]同样依据技术接受模型确定了公众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不同的是,二位学者运用神经网络偏最小二乘法进一步证明了公众满意度同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较低的预测误差。公众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公众满意度的评价指标

  选择方法 评价指标 补充指标

  技术接受模型 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自我服务能力、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互动 推荐净值

  顾客满意度理论 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互动性、公众满意、政府形象和公众忠诚

  客户(公众)关系管理理论 需求的满足程度、互动交流和分段服务

  2.2 基于服务能力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是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政府服务能力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电子政务发展以及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不同的方法,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有不同的选取方式,H.Hussin [10]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选择服务透明度、服务质量、信息质量为评价指标,尹怀琼等 [11]同样基于这个理论将评价指标选为企业认知维度、企业互动维度、企业价值维度、企业满意维度;K. Karunasena [12]从公共价值理论出发选取公共服务、服务效果、公民信任、服务的有效性为评价指标;胡广伟[13]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政府服务分为服务内容、服务方法、动态能力三个维度;闫培宁[14]根据技术接受模型,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功能的构成与公共服务需求角度出发,将评价指标选为信息咨询、政务服务、沟通反馈以及网站应用情况。具体指标选择如表2所示:

  表2 政府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选取方法 评价指标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 服务透明度、服务质量、信息质量

  企业认知维度、企业互动维度、企业价值维度、企业满意维度

  公共价值理论 公共服务、服务效果、公民信任、服务的有效性

  专家意见 服务内容维、服务方法维、动态能力维

  技术接受模型 信息咨询、政务服务、沟通反馈、网站应用情况

  2.3 基于成本效益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基于成本效益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是指通过对政府应用电子政务所投入的成本和所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来检验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对于电子政务成本效益的评价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更好地监督政府行为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政府自身和社会公众的需要[15]。

  对电子政务成本效益指标的选择,则要注重政府在电子政务上的投入以及由这些投入所得到的收益。陈岚[16]从平衡计分卡理论出发,从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选择了能够体现电子政务收益的指标。另有学者根据专家意见选取评价指标,张新香[17]从绩效评价的本质出发,选择系统成本、效益以及系统本身的性能质量三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江超等[18]从电子政务绩效的关键域及核心评价指标出发,选择了基础建设、保障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投资绩效和应用效果作为评价指标。具体指标选择如表3所示:

  表3 电子政务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选取方法 评价指标

  平衡计分卡理论 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专家意见 系统成本、效益、系统本身的性能质量

  基础建设、保障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投资绩效、应用效果 2.4 指标选取方法的评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经典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如技术接受模型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公共价值理论以及平衡计分卡理论等;另一类是根据领域专家的意见进行选择。下面将从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19]4个方面对两类评价方法进行评述。

  2.4.1 全面性

  由于经典的理论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基于经典理论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全面性,能够较为完整的覆盖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各个方面;而专家意见可能存在主观性和零散性,基于领域专家意见的指标选取方法在全面性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2.4.2 科学性

  由于经典理论是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验证的、成熟、客观的理论,因此,基于经典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更具科学性。而基于领域专家意见的指标选取方法所涵盖的专家主观因素较多,其科学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4.3客观性

  就客观性原则来说,基于经典理论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包含领域专家的意见,基本上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客观性方面要明显优于基于专家意见所选取的指标。

  2.4.4实用性

  指标选取方法的实用性主要表现为复杂度,基于经典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的复杂之处在于如何将经典理论科学地同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相结合,而基于领域专家意见的指标选取方法的复杂之处在于如何将众多专家的意见有效地整合,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进行的过程中,如评价客体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而评价主体拥有较为专业的评价专家,可以采用基于领域专家意见的指标选择方法;对于客观性要求较高的评价客体或评价角度,采用基于经典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更为合适。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指在构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模型中所采用的构建方法,是整个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支撑。根据评价方法中是否加入评价者的主观因素,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

  3.1主观评价法

  主观评价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在进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加入了专家的主观因素,通过专家的先验知识对评价模型中的评价指标赋权重。层次分析法是根据指标的层次结构,按照下一层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程度分配权重,张向宏[20]、张亚明[21]、庄成桂[22]、杨兴凯[23]等学者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费军、余丽华[19]、张新香[17]等指出了层次分析法的不足,进而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梁丽芝、白文静[24]用专家自信度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了修正。除层次分析法外,王芳等[25]应用德尔菲法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赋权重;朱红灿、陈能华[26]、唐美丽等[27]应用粗糙集方法构建了基于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何海波等[28]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基于电子政务成本效益的评价模型。

  3.2客观评价法

  客观评价法主要依赖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应用中不受评价者主观意向的影响,是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在客观评价法中,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方法,如李虹来[29]应用只有输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政府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进行了评价;陈岚[16]结合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成本效益评价模型;Luna[30]、王立华等[31]同样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成本效益评价模型。由此可以看出,数据包络分析在对电子政务成本效益的评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焦微玲[32]应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刘燕[33]分别将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同广义最大熵(Generalized Maximum Entropy,GME)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相结合,构建了基于GME-SEM方法的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和基于NN-SEM方法的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刘燕,陈英武[9]应用(Neural Networks Partial Least Square,NNPLS)方法构建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模型;江超、冯向前[34]应用熵权(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法为基于成本效益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中的评价指标赋权;何彦彬、白庆华[34]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构建了电子政务成本效益评价体系。

  3.3评价方法评述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评价方法众多,而各评价方法的特点与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保证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3.3.1 可靠性

  基于主观评价法建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由于加入了专家的意见,在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容易受到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可靠性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相比之下,客观评价法排除了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可靠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对于绩效评价中涉及较多客观数据的评价,如基于成本效益角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较为适用。

  3.3.2 复杂度

  主观评价法主要基于专家的建议,因此无论在指标权重赋予还是数据处理方面,理解难度、操作复杂度和计算量都比较小;而对于客观评价法,由于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不利于评价主体的理解和操作,而且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加以辅助,实现难度较大。

  3.3.3数据收集

  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主观评价法所要做的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在于专家调研,即通过采访专家的意见来构建评价模型,操作相对较为容易;应用客观评价法进行模型构建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数学模型的建立,因此需要以大量的基础数据为依托,在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量较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较为依赖专家先验知识的评价角度,如公众满意度角度、政府服务能力角度,应用主观评价法更为合适,而对于客观程度要求较高和对专家依赖程度较低的评价角度,如基于成本效益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则应选择客观评价法。

  4.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方向

  国内外学者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从某些评价角度已经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用性,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仍有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4.1拓展评价角度

  就绩效评价的角度来说,目前国内外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众满意度、政府服务能力以及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效益三个方面,对于电子政务外部绩效的评价要明显多于对电子政务内部绩效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广泛性,进而影响了评价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展评价角度,在兼顾电子政务外部服务绩效评估研究的同时,将评价角度扩展到电子政务内部的绩效评估,完善整个评估体系。

  4.2统一评价体系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研究各有偏重,使得应用不同评价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也各有侧重,造成了评价结果无法进行对比的问题,给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逐步提高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认识,从整体上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统一的覆盖面广、适应性强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奠定完整的理论基础。

  4.3完善验证方法

  对于绩效评价模型合理性的验证,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政府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评价,验证所构建绩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评价者的主观性,不利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建立科学的计量模型,对各指标进行相关度分析和效果回归分析,进而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型进行验证,使模型更为科学、合理。

  4.4增强评价指导

  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绩效评价,发现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政府电子政务,强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效果。目前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着重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对部分政府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了评价,而对于得出评价结果以后所要进行的合理改进并没有提出理论性的指导,从而影响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针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结果以及表现不足的指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增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实施的意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作用。

  此外,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评价模型的构建上,而评价模型只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电子政务评价机制,即评价主体、评价规模、评价客体以及评价方式等,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完善,是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结语

  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项目的不断扩大,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得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工作更加有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是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在评价角度的拓展、评价体系的统一、验证方法的完善、评价指导的加强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3

  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在政府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政务应运而生。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我国由于深受传统的集权式决策模式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共决策系统很不完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严重缺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较低。因此,应立足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实践,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传统政务模式与电子政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具有很多显著的区别,可以将这些区别归纳为在办公手段、行政业务流程以及与公众沟通方式方面的区别。

  1.办公手段的不同。传统政务模式下管理层次多且管理的跨度较小。层次管理结构导致了繁琐冗长的操作流程,使政府系统内部的信息容易失真。传统的办公以纸质文件为主要信息传递的介质,效率极其低下。实现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必通过高成本、低效率的纸质媒介进行,传递信息的速度快、形式灵活。电子政务模式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利用的频率。

  2.行政业务的流程不同。传统政务的科层结构和分工细化,造成其机构臃肿,处理政务的模式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再加上手工操作,办事成本高而效能低,造成信息失真的几率较高,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电子政务的出现,使公众、科员及领导都在一个信息网络上工作,使政府机构趋向扁平化,减少了行政层次,缩短了办事流程,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利用率,也减轻了政府部门人员的管理劳动强度。

  3.与公众沟通方式的不同。传统政务模式下,政府主要借助各种公共传媒来发布政务信息,公众主要借助信件等传统手段向政府表达诉求;交流方式速度缓慢,政府和公众之间无法及时沟通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方式;而电子政务的扁平化结构,缩小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政府对公众的需求能做出迅速的回应,能提高公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参与政府决策面临的困境

  在电子政务环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条件越来越具有科学化及民主化,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政府和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因此,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政府层面。

  1.1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对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目前,电子政务作为实现政府信息化的手段,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很多时候,政府更侧重政府上网或者办公自动化,而对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内容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1.2保障和规范公众参与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中国加大了对互联网的规范力度,但全国性的立法目前尚未出台,主要规范来自国务院和部门主导的法规和规章,在部门主导立法的模式下,这些法规偏重于网络,对网络公众参与设置了一整套的管制措施。如对于规范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细则尚未出台,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网络暴力、网络匿名制和网络谣言等也不断充斥于网络,这容易误导公众的思想,甚至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2.公众层面。

  2.1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薄弱。受传统的“官本位”“臣民意识”以及自上而下的进行公共决策的思想的影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愿望、信念一直受到压抑,甘愿成为公共政策的被动接受者。此外,许多公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经历的限制,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意识不到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当中的参与权利,限制了公民的参与行动。

  2.2公众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缺乏。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和硬件设备落后等因素,目前并不是所有公众都有能力来操作电脑,尤其是落后农村地区的公民。公民信息权的缺失阻碍了公民通过电子政务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致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无法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线。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网络-互动”模式研究

  1.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公众参与机制。为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应为公民搭建更多的参与平台,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人员对于群众呼声要耐心倾听、对于群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要进行及时的整理汇总,并对这些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以建立—个良好的双向互动机制。另外,对于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公众比较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对政府的一些宏观长远性的项目规划和政策制定充耳不闻。因此,政府对于这种状况要结合公众的自身利益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而扩大让公众的参与范围。

  2.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和能力。为了使公众能够更有效地参与电子政务,必须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培养公众的主体意识;公民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会意识到自己控制自己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参政议政。其次应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努力提高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使公众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知识,以更好的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当中。最后,公民应自觉践行作为国家主人而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责任感,不断提高参与热情与意识。

  3.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国家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要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大多数公众能得到免费接受信息化知识的机会,力争使每一个具有初级文化程度的人都会使用计算机,使不同阶层的公众都能与电子政务“零距离”接触。还应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努力提高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储备和计算机技能,使他们熟悉电子政务的应用环境,掌握通过网站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方法,从而达到缩小数字鸿沟的目的。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正确的参与政策制定。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言的平台,但是毫无节制的自由必将导致这种权利被滥用,进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配套的规范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制度,将政府、社会公众和媒体等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从法律上保证公众参与的有序进行。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能保证公民参与的规范有序,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四、结语

  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大规模的、全新的政策诉求的窗口和政策参与的途径,并且强化了政策过程的监督手段。从整体上看,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还是会受到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电子政务公众参与的状况还并不成熟,整体的参与程度和层次都比较低,在具体的参与活动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政府与公众的进一步努力。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4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现状,并从构建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推进标准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希望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安全保障

  电子政务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将公务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进行流通,降低了政府运营成本,让政务信息实现无差别交流,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频出,给政务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如何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模式和国家信息的安全。

  1新时期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现状

  政府的各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事务处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电子政务的特点就是政务信息在网上完成远程审批,公文流转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信息容易遭到窃取和篡改,因为信息交流复杂,需要接收、存档、分发等,每个过程都可能受到不法分子的恶意破坏。为了保证信息不存在危险,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完好,内容准确无误,就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集网络技术、信息系统和国家安全为一体紧密连贯的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和政府部门能够有效抵御网络的威胁和侵害,运用信息手段保卫国家安全。

  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2.1构建保障体系

  要在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基础上,构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应该注重对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因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保障主要是技术保障,要从根本上独立自主,改变以往依赖外国先进技术的情况。这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科研力度,形成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化,营造信息安全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够科学合理地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在安全操作、软件运行、风险处理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和有所提高。保障体系还应该侧重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建立专门的病毒库,实时更新,能够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2.2强化安全管理

  对信息进行安全管理才能确保信息安全得到落实,在组织上保障信息安全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年内,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之后地方政府也开设相关单位,服从统一管理,这就从地方到中央,能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只有从制度上进行严格要求,才能够发挥管理的作用,让管理机构切实保障信息的安全,尤其是系统运行的管理、文件资料的管理、安全检查的管理、信息通信的管理,需要全面地进行管理,不留遗漏。

  2.3推进标准建设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流变得日常化和迅捷化。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交流、网络的通畅、资源的共享、业务的便捷,就需要对信息安全进行标准化建设。虽然在信息安全保障上,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法案,比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形成了正规体系,但是在具体的信息安全领域,还存在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这就容易造成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日前,山东发布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6项标准,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应用迁移、应用部署、服务目录、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则、核心元数据、目录编制指南予以详细解读。这些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利于提高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2.4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就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队伍。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的电子政务信息共建与共享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所以一定要加强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够保障信息安全。近日,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专题培训班在广州开班。本次培训班采用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全国网络安全领域知名专家授课。学员将围绕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解读国家和广东省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构建广东省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主题,全面展开学习和研讨,努力推动全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结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政府工作部门更要加强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刘林源.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电子政务,20xx(06):91-98.

  [2]王琳琳.江苏海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xx.

【电子政务的论文】相关文章:

电子政务与商务的相关论文04-25

电子政务发展探究影响论文04-08

关于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安全的论文04-08

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思考的论文10-28

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探讨论文11-26

电子政务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论文01-07

电子政务人员培训的问题和建议论文12-14

电子政务系统数字化档案管理问题论文10-25

电子政务自我评价03-02

电子政务的实验报告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