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时间:2022-07-31 20:36:42 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1

  小小的一片茶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等,它们是人体必需并具有一定营养及功能的物质。茶是一种健康的天然饮料,喝茶有益健康是很多人越来越认同的事情,随着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许多同学越来越认识到喝茶的好处,认识到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以振奋精神,兴奋中枢;强化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强心活血,帮助消化等;茶多酚物质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解毒、抗辐射及防癌抗癌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绿茶中含有的维生素C,能有效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茶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饮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药用、养生价值,对人体的健康有着积极作用。[1]喝茶是一件优雅的事情,经常喝茶之人身上都有一种恬静泰然的气质。可见,茶人受到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大。另外,茶文化还涉及到一些戏曲、小说、诗词等等,其中可以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茶文化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内涵

  茶道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发扬传统美德等方面。茶道“五谛”的内涵:廉-清廉自律;美-崇尚美德;和-和睦相处;敬-敬人爱民;勤-勤劳朴实。通过学习茶道文化,达到弘扬廉洁自律、勤劳朴实、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睦相处等传统美德。中国的茶道,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茶文化中蕴含的知识和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品位,让大学生在茶文化的熏染下,感悟到茶的清静之美,理解了今后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时都要泰然处之,才能正确的解决。同时通过学习茶文化,大学生会渐渐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地远离低俗和暴力,综合素质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茶的礼仪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温、良、恭、俭、让、孝、悌”。通过对茶礼仪的学习,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礼仪,引导学生知礼、习礼、重礼,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通过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和道德观来辐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倡“茶味人生”,茶味入口时先苦涩而后甘甜,启示人生像茶一样,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风雨,人生如茶,有甘甜亦有苦涩,茶味不管有过怎样的甘甜与苦涩,终将归于平淡,正如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辉煌,终不失质朴与平凡。

  二、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进一步探索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品德,提高内心素养,学习茶道、茶艺,能够让大学生更为系统地领略到祖国茶文化的内涵。茶德所倡导的“廉、美、和、敬”精神,[4]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大学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急功近利”,才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茶,犹如君子,君子性情高洁,重情重义。品茶,就像和君子对话,学习君子的性情。我国从古至今十分崇尚君子的风骨,因此茶文化也推崇君子的高尚品德。大学生在接受茶文化的教育时,自然就会领悟到茶文化中所蕴涵的高尚品德,所以说,茶文化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修养。

  三、弘扬校园茶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展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活动,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可对大学生起着多方位的教育作用。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茶与健康”宣传活动,可引导学生科学饮食,喝健康饮品,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定期邀请茶学专家开展“茶科学、茶文化”的专题讲座,可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茶文化、茶历史,以及茶叶对人类的贡献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开展系列的茶艺、茶道表演及“以茶会友”活动,帮助学生增进友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以茶艺社为载体,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以及开展茶艺技能大赛等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加强同学间交流、协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密切相连,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和茶事活动,大学生感到提升很大、受益匪浅,同时学校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育人环境也不断得到优化。

  普及茶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对茶的了解。茶文化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添加,其中包含的内容,总是某个时代最推崇的、可以传承的文化。茶文化主要包含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茶在被赋予了这些文化知识以外,还保存着自身的文化,即茶本身的知识。比如茶的原产地,茶的种类,以及每种茶本身带有的故事等。因此,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普及茶文化,开展茶文化课程,可以加强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同时对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文化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体现。茶文化所包含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很多的领域。茶作为传播祖国文明的载体,在高校通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可达到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联谊,增强同学之间友谊,增强团队和协作精神,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通过茶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把茶文化渗入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中,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2

  摘要:民族的未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建设,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想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必须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模式的办学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3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以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在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测评的关键在于建立激励机制、沟通机制,与市场需求接轨,进行发展性测评等测评机制。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完善测评方法。

  关键词:以人为本。综合素质测评。测评机制。测评体系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对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

  1、以国家发布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

  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

  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xx,(10):133。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xx,(5):6。

  [3]虞丽娟,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xx,(7):4—8。

  [4]李晖,李正刚。基于价值人假设的人才综合素质三维测评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457,227—228。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4

  本文对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旨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切实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 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结论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内,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变化引起外在行为表现变化的外化过程,是需要施教者带着潜移默化的意识耐心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是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5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大学生择业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04-23

大学生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论文11-04

综合素质物理实验论文03-30

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分析论文08-06

化学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12-04

综合素质室内设计论文04-23

学生管理综合素质培养思考论文10-27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论文04-25

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01-12

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