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2-11-04 19:09:58 论文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发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1

  1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方式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我国农业和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药化肥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和废水等物质直接排放到了生态环境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长期存在着掠夺式开发的现象,导致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2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2.1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应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工作,都离不开人,需要以人为本。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有效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努力组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农业生产队伍。同时,对于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不断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创意,发现新的技术,因此,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有助于找到农业发展新的突破点。

  2.2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应该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换而言之,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将科技成果利用起来,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利用科学手段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发展模式,使农业生产的收入得到全方面的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农业信息站。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建立农业信息交流点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前期考察和调研农业市场,及时将真实有效的农业信息公布于广大农民群众。二是应该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实施合同的管理机制,鼓励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应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建立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

  2.3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使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还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另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走向国际化,有效突破国际贸易的壁垒,使农产品的出口量得到大大增加。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发展,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和方式,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测评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我国的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有利于生态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严格遵循合理开发的原则,对农业资源进行有序、稳妥、积极地开发,严禁采取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形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迫切需要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以及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农业发展论文2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现在“3R”原则上,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从宏观上来说,循环型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子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微观上来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型农业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循环型农业及其特点:

  1。1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可概括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体现的是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有了经济效益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3R原则是循环型农业的精髓,零(最小)排放则是循环型农业具体的可操作目标。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两者对立起来,而循环型农业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是循环型农业的创新。

  1。2循环型农业的特征首先,循环型农业作为循环经济有其一般特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次,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②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③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④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要素耦合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

  2。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效益

  虽然社会十分关心农业的生态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

  2。1通过区域大循环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经济循环型农业要求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废弃物特征和分布状况,实现区域范围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无疑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效益。首先是规模效益,由于农业生产加工过程相对较分散、废弃物也较分散、规模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者往往无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或至少处理成本太高或根本没人关心,如果在区域内有相应的处理中心,将废弃物集中处理,这便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废弃物得到清理,另一方面废弃物也可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结构效应,循环型农业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及区域范围的大循环,在实现污染最小化和集中化的同时,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会产生一种“结构效应”,即不需要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而只是调整其配置的方向,就会产生比原来更多的产出。例如通过调整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内部的配置,不但各业的产值会发生变化,而且农业的总产值也会增加。

  2。2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关键是能否有经济效率,因为这是经济主体(涉农企业和农户)更关心的问题,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尽量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减少了水污染,同时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

  3。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3。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同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

  3。2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三是在农业科研运行机制与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传播。

  3。3建立适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转变政策目标导向: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之中;结合国情、资源能源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成果,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我们的农业生产还必须应对全球产品绿色化的需求,和国际标准接轨,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9

  [2]朱铁臻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xx—4—20

农业发展论文3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日前,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围绕“十一五”期间壮大发展我市农业经济的思路、重点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加强对农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到突出位置,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目前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得到改良,优质高效农产品比重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增加明显;区域经济特色逐步显现,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林牧渔业在农业中比重、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均有所增加;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农产品流通市场比较活跃;农产品质量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据统计:全市xxxx年作物总播种面积196。69万亩,复种指数217。82,全年粮食总产量52。20万吨,油料作物及蔬菜产量43。72万吨;生猪饲养量154。5万头,家禽饲养量1754万羽,山羊饲养量63万只,奶牛饲养量1062头;养殖水面6。53万亩,水产品产量1。64万吨;全市有林地面积32。3万亩,林木覆盖率17。2%,活立木总蓄积量60万立方米;常年白果产量40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银杏树占地面积26。6万亩。各项指标与2000年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xxxx年农民收入4093元,比2000年增760元,增加22。8%。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农民的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这几年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增效显著。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近几年来,全市在大农业内部着力提高多种经营及林业的比重。据统计:目前,多种经营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5%,比2000年增加9。3%;农民人均来自畜牧水产业收入450元左右,占来自农业收入55%左右。种植业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面积扩大较多,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有较大的压缩。粮经比例达到59:41,种植业效益年均增长8。4%。

  (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

  各级、各地积极优化种植、林、牧、渔各业的品种结构,加快了传统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稻麦油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三元杂交瘦肉商品猪推广面达65%,优质率达到50%;家禽良种覆盖率达100%;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1。32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0。2%,特种畜禽、草食畜禽、优质果品、时鲜蔬菜也得到明显的发展和提高。

  (三)区域经济特色明显,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经过前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几个具有较大规模和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各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项目,全市优质稻米、优质油菜、优质小麦、无公害及草食畜禽、银杏经济林发展迅速,渐成规模。其中双低油菜、优质小麦面积比2000年扩大了近15万亩和10万亩,草食畜禽增长50%左右,其中奶牛饲养量是2000年的12倍,银杏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万亩,扩大近8万亩。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看好,投资创办、经营订单农业生产、畜禽和特种水产养殖、林果园艺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人越来越多,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加,产业范围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全市的优质粮油开发、特种水产、经济林果、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主导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典型。如:市水产良种场的水产品加工;兆胜集团等银杏系列产品的开发;市农科所的外向型蔬菜订单生产;弱筋小麦订单生产;“三零”面粉、“金太阳”、“宏达”乳业、猪副产品加工;“恒鑫”肠衣等。

  (五)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

  农产品质量建设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生死存亡,近两年来逐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重视。市农业局在强化农产品基地、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市场准入等方面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创建、申报、认证、检测工作。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个,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9个;对8个农贸市场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7项、泰州市农业地方标准10项,有机农业标准7个,企业标准40多个;正在建设和申报的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19个。

  (六)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持续正常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培训机构35家,20xx年上半年共培训8250人次。全市劳动力总数51。3万人,已转移34。8万人(女性11。9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7。9%。仅市农干校近几年就举办电子操作工、电动缝纫工、家电维修、机电、农产品加工贮藏与营销等培训班共三十多期1708人,均实行了转移上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七)农业行政执法打假护农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资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严打农资违法行为,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等部门依法执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各类农业违法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市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无证照经营农资的现象明显减少,农资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逐步增强,假冒伪劣产品得到有效遏制,农资产品质量明显好于以往。

  二、存在的不足和主要制约因素

  (一)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

  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对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上缺乏深度和广度,还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农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和挑战。思想上的差距导致行动上的滞后。一些地方的传统农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打破,结构调整单纯依靠总量扩张,面积增减,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

  (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原料或初级产品进入市场,难以参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的竞争,难以抗御市场和自然风险,效益较低;二是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还不能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弱;三是农产品产业化项目规模小,特色项目少,由于生产规模小,销路不畅,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增收增效的效果不显著,空间不大。除近两年发展的大田银杏外,上千亩的高效种植项目、几百、千万元产值以上的高效养殖项目还不多见;其它高附加值项目也比较有限。

  (三)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市围绕贸工农、产加销诸环节创办的各类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运作灵活的社会化服务。政府部门对市场调查、市场引导、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还不够到位,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还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尚未完善。如一些有合适项目的农民因缺乏启动资金而不能实施,农户贷款因无人担保尚难操作;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政府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农产品收购过程中“优质优价”难以实施等等。三是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中介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一方面,目前我市农业科技队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事粮油和大宗多种经营的技术指导,对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相对缺乏,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一些农技事业单位、乡镇农业服务部门在实业化、系列化上探索不够。另一方面,以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领导相对弱化,指导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缺少最直接的抓手,多数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无着落或不按时发放,有的忙于经营,致使技术指导、服务到位率也有所下降。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强化。

  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情况与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还远远不相适应,放心菜、放心肉工程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也迫切需要全市上下引起更高的重视和关注。

  此外,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投入不足等都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推进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

  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对各类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需趋势的预测,对本地优势潜力作综合分析,确定主体发展项目,逐步形成区域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实施龙头带动、名优品牌和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占领和开拓市场,取得长远的市场优势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基本思路:

  按照中央、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我市农业经济升级换代步伐。充分发挥我市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把准市场需求与发挥优势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加快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特色经济的培育。以绿色产业起步,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社会化服务。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重点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着重是集中力量围绕本地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特色经济制定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协调服务。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几大优势主导产业如优质稻米、优质小麦、优质油菜、生猪、银杏,有的优势和特色还相当明显,但是发展重点不突出,未形成明显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名优主导产品不多,而且往往是有生产优势,无商品优势或经济优势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1、培大培强优势主导产业。

  产品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一种优势的竞争。今后应突出重点,大力培育我市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特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产业区、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2、提高农产品的转化能力,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主导产品的培育和壮大,大力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信息、流通、服务业,延长产业链。着重抓好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产业优势。

  第一,要培育造就市场主体,全面建设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不可能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难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更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最大效益。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拓展窗口市场,加大产销地批发市场的开拓力度,探索各种现代营销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第二、抓好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实践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要重点解决我市龙头企业偏少偏小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

  第三、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产加销”一体化组织。着力形成“一个小组一个运销大户、一个村一支运销队伍、一个乡镇一个运销公司、一级政府一套市场专班、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市场”的格局。

  第四、鼓励、吸引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部门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专业基地合作,或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提倡工农、工商联手,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直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

  3、创新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一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既要搞好规范、引导、服务、监督等工作,又要运用政策法规来规范订单农业,使之健康发展。各职能部门应紧密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群众做好政策咨询、处理合同纠纷等服务,为订单农业开辟一条快捷的行政通道。

  二是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是市、镇两级。要形成覆盖全国、上接农业部信息中心,下联各批发市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外通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大网络。通过建立起高效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促进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是全市上下采取市场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对结和市场促销活动,把本地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如银杏、生猪、稻米、优质弱筋小麦等打出去,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

  四是积极推进农技服务产业化。要通过创新服务产业机制,使现有农技服务无论在服务领域、内容、方式和水平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加快实行全程服务。通过发挥农技服务部门自身专长,与农户实行联营制、股份制,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目前,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只有通过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检测、动植物检疫工作的力度,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要确立优势专业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加工水平。通过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提高品质和档次,争创名牌,扩大影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增强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要把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一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人才、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二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三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成熟适用农业技术等示范技术。四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条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发和推广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五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掌握和熟练使用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素质。

  四、主要措施和工作目标

  (一)继续抓好粮食生产,优化和调整种植业结构

  根据国家和省今后农业工作的总体规划与要求,首要的是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江苏省既是产粮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粮食用作畜牧业和副食品工业的原料,粮食转化量大,当前粮食过剩只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必须保持粮食稳健发展。当然,粮食增长主要不是靠扩大播种面积,而是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近年来,我市粮食种植比例下降,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农产品优质品率不断提高。但是,种植业及其品种结构调整的潜力仍很大,目前价低滞销主要是种次质劣和大路货品种,而质量高、品种优的一般还供不应求,所以要尽快提高档次和品质,增加科技含量。今后要本着稳定稻、麦、蔬菜面积,抓好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优化调整现有作物的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名、优、特、杂粮生产,尽力扩大优质油菜、优质稻麦、优质蔬菜的种植面积,做大做强优质水稻、优质小麦、优质油菜及地下农产品产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粮油豆肥蔬菜化生产,培植和发展本地名优经济作物,以此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十一五”期间作物布局上总体建议是:三麦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水稻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蔬菜面积稳定在20——2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2——3万亩;优质小麦扩大到30——40万亩;油菜扩大到25万亩左右;花生面积10万亩;鲜食玉米2——3万亩。但是,根据我市各地的具体情况,既要认识到粮食生产的重要,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抓粮食生产的倾向,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

  畜牧业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农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一般超过60%,有的甚至达到70~80%。虽然我市畜牧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但总的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发达地区,发展层次也较低,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和畜牧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生产经营方面的灵活性,可以分散到农民各家各户进行,也可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我市部分畜牧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增加畜牧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2)深入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动物,搞好农作物秸秆过腹利用,可以充分发挥植物秸秆资源的效能。禽类生产具有饲料报酬率高的特点,应积极发展禽类养殖,为市场提供种类多样的蛋、肉食品。

  (3)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调整畜禽结构,改革饲养方式,全面推进畜牧业品种更新和技术更新。

  (4)要坚持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经营。

  (5)加强畜禽防疫治病工作,开展重大畜禽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建立健全科学的防疫体系,有效控制畜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养殖户的生产风险。

  (三)挖掘水产养殖业潜力,搞好渔业生产经营。

  重点是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加大水面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产量;抓好水产品包装、冷藏、运输、保鲜和销售工作,延长水体产业链;大力发展水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产业,提高水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着重围绕江水养殖、稻田养殖、鱼池混养特水、水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工作,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即:以江水暂养鲢、鳙鱼为突破口,探索一套成熟的暂养技术;以南美白对虾养殖为突破口,形成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以池塘设置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斑点叉尾鮰产业化经营;以池塘混养特水为突破口,提高常规养殖效益。着力建好沿江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

  通过努力,力争十一五期间畜牧水产业年均增长6%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畜牧水产业产值达15亿元,全市畜牧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上市无公害畜牧水产品占总量50%,三元商品瘦肉猪推广率达90%,占生猪总量的60%,规模生产比重达60%以上。全市建立10个二元母猪扩繁场,以苏太母猪为主的二元母猪占栏存母猪60%以上;建立2个良种山羊繁殖场,全市波尔山羊种公羊100头以上,山羊改良率达90%;建立5个地方优质家禽种禽场,优质家禽占家禽总数90%。全市建立30个畜牧园区即5个万头猪场、10个20万羽禽场、5个300头羊场、5个300头奶牛场、5个100亩渔塘养殖场。申报25个无公害畜水生产基地及产品。

  (四)大力发展林业,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市的林业生产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虽然近几年发展势头较猛,林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仅为4.2%,低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与建设林业大市的要求也不相适应,特别是作为我市优势主导品种和特色产业银杏的经济优势并不明显,开发利用还任重道远。部分果树存在着品种老化、单产低、果品质量差等问题,所以要尽快实现经济林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目标,提高林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根据各地林业生产特点,在全市区分高沙土地区、沿靖地区、沿江地区和城郊四大区域,实施分区突破战略。高沙土地区以银杏生产为抓手,在挖掘宜林地资源,千方百计扩大林地面积的同时,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古银杏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沿靖地区重点抓好银杏幼林抚育和银果间套种工作,加快建设名、优、特、稀果树生产基地。沿江地区的重点是抓好生态防护林建设,并做好江堤绿化、美化工作,发展江堤旅游。城郊地区以城市林业和花卉业为突破口,巩固提高现有林业建设成果,扩大花卉生产面积,提高生产水平,做好主城区的后花园。在搞好林业绿化的同时突破林业加工和产业化发展。通过努力,力争“十一五”期末有林地面积:37。6万亩;森林覆盖率:20%;活立木总蓄积量:93万立方米;森林采伐量:年均952立方米。主要产品产量:银杏:年均10万株;杨树:年均100万株;白果:年均4000吨;蚕茧:年均287张。加工白果2000吨,银杏叶1000吨,产值2亿元;林产品加工产值达3亿元以上;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到8%。

农业发展论文4

  再保险是保险大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大进行保险的行为。农业巨灾再保险是将承保的农业巨灾保险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分保给其他保险大。而关于农业巨灾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上将洪水、暴风、干旱和地震等具有系统性并造成严重损失的风险归于巨灾风险,依此我们可以将由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农业、种植业生产巨大损失的事件定义为农业巨灾风险、

  一、农业巨灾再保险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全国及安徽省农业巨灾再保险的现状

  我国的再保险事业起步较晚,199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并于200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再保险(集团)公司,作为“保险的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发挥再保险主要渠道作用。但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大,相比之下再保险市场规模较不,再保险主体缺乏,导致再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没有统一的制度,政府在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明确,面对农业灾害时政府承担的赔偿责任没有统一的安排,大部分省市区承担无限责任,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则政压力、 2008年安徽省启动农业保险,中央保费补贴扩大了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区域,安徽省成为试点区域。 2008年6月安徽省建立了巨灾风险准备金,种植业保险品种按当年保费收入25%比例计提,保费结余亦全额转入风险准备金;养殖业保费盈余不作为利润进行分配,逐年滚存,以备大灾2年赔付。2011年全省保险承保面积超过一亿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其中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每年承担的风险责任达到300亿元、)2008年《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管理哲行办法》规定,当年种植业保险赔款在当年种植业保费收入100%以上的,保险超赔资金(扣除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历年结余)由市县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按协议规定承担。不仅范因较窄,而且对于具体承担比例及政府和保险机构的责仟额度分配不明确。

  (二)安徽省农业巨灾再保险必要性分析

  农业再保险是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是保险服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巨灾风险不符合大数定律,虽然发生概率较不但造成的损失很大,商业保险公司大多不愿意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再保险的发展完善了巨灾保险分散机制,对固有、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公司累积的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将原保险风险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因和时间跨度上分散,单个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再保险公司根据对原保险公司提供的信息分析确定合理的再保险费率价格,是保险产品科学定价的重要依据。

  二、国内外农业巨灾再保险成功经验

  (一)国外农业巨灾再保险成功经验

  农业再保险一般由政府及商业再保险公司提供,国际上有许多农业再保险成功案例,给我国及我省的巨灾再保险提供宝贵的经验、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比例再保险和超额损失再保险保障,保险公司既可以参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农作物保险和再保险并独立承担风险损失责任,也可以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代理大不承担风险。保险公司可以从政府获得各种费用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同时可向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进行分保。日本是由农业共济组合直接向本地区所有成员承保,然后再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分保,最后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形成两级再保险,降低非常损失造成的巨额赔偿责任。法国成立了政府控股、社会参股的股份公司—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下设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非农业财产保险公司、农民寿险公司和农业再保险公司,形成一个农业保险系统。

  (二)国内其他省份农业巨灾再保险发展探索

  我国要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再保险形式,可以借助现有中国再保险市场,政府拨专项基金或者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也可以采用在中国再保险集团的基础之上与各地区保险公司或者政策性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我国各地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制度以农业巨灾风险准备基金为主,农业巨灾再保险方式使用较少,河北省提出政策农业保险经办机构要积极利用再保险等市场化方式分散经营风险”;陕西省提出“保险公司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后,应根据自身偿付能力和赔付能力,将超自留部分向再保险分保,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保险市场分散巨灾风险,保障有效赔付,确保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长期稳步推进、健康发展”;浙江省独创由政府推动、商业保险公司按股权认购方式共同组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以分摊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损失

  三、安徽省农业巨灾风险的再保险安排

  (一)安徽省农业再保险安排方式

  2008年安徽成立了专业型的农业保险公司—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保监会批准其从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并且规定公司农业保险及其他涉农保险保费收入总和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 2012年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再保险为纽带,在再保险安排、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以期再保险分保难、分保贵问题,健全农业巨灾再保险体制。针对安徽省的市场行情,可以增加政府的支持,依托国元农业保险公司,采用商业运作模式,向国内外再保险市场进行再保险。具体再保险分保比例可以借鉴北京市,但安徽省的农业生产面积及农业产出占GDP比重明显高于北京市,要根据安徽省的具体情况安排农业再保险。

  (二)赔付率超赔分保的费率测算

  本文采用度国柱等的方法对安徽省农业再保险中赔付率超额分保的费率进行测算。此方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赔款的统计分析,即对赔付率规模及等级、赔付发生年数和年平均赔付率和赔付额进行统计;其次,赔付率超赔的比率分析,主要计算赔付率在100%以上的各层损失总额赔款的比例,以及各级起点赔付率以上的超额赔款及其占总赔款额的百分比;最后,计算在不同层次接受分保的分保费率。

  四、安徽省建立农业巨灾再保险模式相关措施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巨灾再保险发展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公共品或者准公共品的性质,私大保险参与容易产生市场失灵,政府作为非市场化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巨灾保险管理。第一、安徽省财政应对农业巨灾再保险投入资金,建立巨灾再保险预备基金,对国元保险等经营巨灾再保险的单位给予减税免税政策,拓宽再保险参与渠道;第二、建立健全巨灾再保险的法律法规,将再保险纳入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各个省市区可根据再保险法律要求,结合地方农业及农业再保险发展状况制定政策;第三、加强全省农民的巨灾再保险意识,提高再保险覆盖率,政府部门加强对农业巨灾再保险监管。

  (二)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完善农业巨灾再保险市场参与主体 商业保险公司是我国保险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作为专业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安徽省的农业巨灾再保险中占主导地位,其它保险公司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巨灾风险:第一、完善保险公司的农业巨灾核灾和分散技术。对安徽省近年来的巨灾风险进行统计核算,确定再保险费率,建立农业的各种巨灾档案和数据,培养和引进专业大才,更好服务于再保险;第二、完善省内的再保险市场主体,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我国目前只有中再保险集团一家专业的再保险公司,起步较晚,可引进国外实力雄厚的再保险公司进行分保,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第三、开发多样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证券化手段分散风险,由中再保险集团设计、发行,或者由各省市区政府发行,安徽省可由安徽省财政发行,将债券发行募集基金设立再保险基金或者以国元保险根据中再保险集团设计和要求发行,并且结合安徽省的经济水平及农业发展状况,对保费给予补贴。

  (三)加强农业巨灾再保险市场监管

  建立健全再保险相关法律使再保险发展有规范的约束,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安徽省保监局应加强对再保险的监管,虽然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但仍需严格控制再保险市场进入与退出,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使市场在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下稳定运作。证券化分散再保险风险方法将再保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因此对保险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农业发展论文5

  摘 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战略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如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互联网+时代;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农业”战略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受科技、政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在初级时期,主要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投入多而产出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此以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一直停留在农耕时期。建国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才真正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农业机械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集中作业方式逐渐推广,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新的科技因素融合,必须借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要素进行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当今,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农业战略是实施是对农业全产业深度改造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互联网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业智能设备,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1。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互联网+农业”的模式的出现,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开放性:也就是互联网中的许多信息内容都是对外开放的,用户只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就能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查询。那么农户就可以根据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料,来及时了解当前农产品的价格、了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2)综合性:是指互联网包罗万象,不仅仅是能够提供农业发展方面的信息,还可以提供与农业有关的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可以提供工业、信息技术产业等信息,可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用户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综合性这一特点,及时了解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2。实现了向技术型农业转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将信息网络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促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能够突破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发展模式,逐渐的转变为技术型农业发展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以及核心技术成为其中的重要衡量指标。现如今,我国的农业发展主要还是以资源型为主,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这就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实行“互联网+农业”的这一发展模式,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3。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运用“互联网+农业”的这一发展模式,能够促使农业的发展成本的节约,能够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第一,互联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高效化、实时化、畅通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其中,能够促使农业生产者与经营者及时的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动态,现如今,市场环境可谓是瞬息万变,只有及时的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动态,才能够去应对这些市场的变化。第二,有助于农业流通成本的节约,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通过建立网络为主的交易平台,能够使交易的程序得到了较大的简化,这对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提高农业技术提供了便捷,使农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的加快,这对于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

  1。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业订单业务,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要加强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各方面的联系,互通有无,通过签订农产品订单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是立足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其目的在于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2。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三种可供参考的重要模式。模式一,充分利天猫、京东等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模式二,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自主开发互联网平台,借力互联网资源。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用户进行广泛的沟通互动。模式三,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这种模式的准入门槛低、使用的程序简便,对操作者没有过多技术上的要求,是我国目前阶段发展农业的适宜道路,适合我国农业经营分散化的特点。

  3。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平台,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首先,我国地方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要不断的完善农民培训机制,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养,进行规范化管理,进而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其次,可以建立农民培养制度,使农民能够接收先进的教育,促使农民再教育体系得到贯彻落实。最后,可以成立“互联网+农业”的专家团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农民遇到了难题,那么就可以邀请这些专家来进行解决。要让广大农民都能够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农业发展的意义,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互联网技术知识,以便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综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农业经济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紧紧跟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发展资源进行高效整合;要重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要不断推动我国农村互联网建设的进程;要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如此,就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逯家英。城鎮化进程中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xx。

  [2]张峰。中国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xx。

农业发展论文6

  【摘要】农业产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良好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阶段,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策略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之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在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在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基础上,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农业发展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农业的特征,之后提出了几点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1生态农业园的特点

  1.1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开发性,亦有其局限性

  想要保障生态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就要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从而更好的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则较为落后,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进行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对我国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和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资源开发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提升经济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模式

  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农业资源开发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就是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生态农业正是将这种模式进行发扬,加强对植物生长规律的利用,结合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农作物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因此,想要实现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对农业产业生产使用的设备以及工具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能够更好的使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并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生态农业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1.3生态农业经济系统的有机性

  生态农业发展强调了多种资源以及生产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有效的协调实现各方面因素的高效配合,实现农业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行。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农业资源与生产技术的有效结合,以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推动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得到保障。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得到贯彻落实,还能够推动我国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是相对于我国传统农业产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是在借鉴国外成功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的一套包含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理论的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其开发使用的效率,大大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生态农业有效的杜绝了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肆意浪费的现象,使得农业资源实现了可再生化,加强了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效率方面也实现了巨大的提升,保障了农业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普及能够提升农业生产劳动的有效性,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生态农业还极大的促进了生态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了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

  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1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这正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生态农业还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阶段,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渐渐凸现出来,面对农业产业发展停滞的情况,生态农业的出现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针对农业生产活动效率低下的问题,生态农业实现了先进技术的的引进和使用,通过国外发展经验的有效参考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针对农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生态农业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效的落实了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生态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此外,针对现阶段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生态农业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态农业的适应性更强,可以满足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实现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推动了农业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发展。这样就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生态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生态农业强调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致力于构建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体系。生态农业的在生产技术的运用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先进技术的有效融合,以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构建了一套生态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3.3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以及规划

  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态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采用合理的措施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①在发展思路方面,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示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善,切实的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②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在整体发展上要采取稳定推进的方式,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③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可以根据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其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扭转人们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观念,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xx,02:14.

  [2]林彬.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xx,17:30.

  [3]魏元珏.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17:148.

  [4]李春华.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J].江西农业,20xx,17:109.

  [5]魏丽.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河北农机,20xx,03:26.

农业发展论文7

  摘 要:农业保险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它被视作推动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农业保险不仅能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品供给,还能减少农民收入波动,增进农民福利。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保险;财政政策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支柱,这个支柱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就会动摇。连续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落实好这一决策,应从现实分析人手,从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上有所突破。

  一、 我国农业保险概况

  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近几年,农业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都十分严重。广大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脆弱,急需提供风险保障。长期以来,谈到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无一例外地归结为农民缺乏经济实力,农民缺乏保险意识,农民缺乏信用等。这些判断与实际符合。

  商业性农业保险模式并不适应农业保险的特点。一是商业保险的高收费与农民的低收入存在矛盾;二是农业保险存在高风险率、高费用率、高赔付率的特征,追逐利益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规避也就不难理解。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使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对农业保险采取商业性经营模式会导致市场失灵。

  二、 我国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方式

  (一)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农业保险模式

  纵观世界,农业保险的制度中支持农业保险的主要财政政策有低费率高补贴政策、政府分保、承担部分费用支出、超额补偿、税收优惠等。农业保险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模式:一是政府垄断经营模式,如前苏联模式,政府设立专门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并提供部分基金以及大量的管理费用。二是政府主导模式,如美国、加拿大模式,是国家和私营、政府和民间相互联系的双轨制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模式。三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如日本模式,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而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扶持。四是民办互助模式,如西欧模式,是相互竞争的互助保险社和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政府不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但给农业保险以税收等政策优惠。五是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如亚洲发展中国家模式。

  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对我国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的农业保险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管理.负责对全国性农险险种的费率厘定,对经营农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进行指导和检查,提供管理费补贴,国家对农险给予免税和法律支持。这种模式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和使用,但是,受益的只有少部分人。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很不平衡,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农业保险做法,但也不宜过于多元化。设计中国农业保险模式,应坚持农民买得起、保险机构微利、政府合理补贴、适度竞争的原则。在设计支持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自主自愿、政策扶持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在形成中国农业保险的新模式过程中要考虑到5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但不包办;二是由若干专业性保险公司办理,但不垄断;三是农民自治组织中介;四是农户和农业企业自愿投保,但不放任;五是商业性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并给予优惠。

  (二) 对投保农民提供保费补贴,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鼓励其参加农业保险

  美国对不同险种给予不同比例的保费补贴政策。日本保费补贴比例则依费率不同而高低有别。我国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和政府的财政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险费补贴。保费补贴比例太低则调动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更体现不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太高则会加大政府的同定补贴支出,其他利益集团有意见。目前。可将补贴的范围限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生猪、奶牛等的保费补贴上,平均补贴额为保费的50%为宜。

  我国可在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健全和发展的基础上,将农业保险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即将农业贷款与农业保险相结合。初期,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在贷款额度和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待条件成熟时,可将是否参加保险作为贷款发放的条件之一,这既有利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银行信贷资金质量,保险公司又可以借此扩大承保范围,实现农业保险的良性发展。

  (三) 对保险公司提供保险费用补贴,减轻专业保险公司和商业保险公司的费用压力,鼓励其经营农业保险

  美国政府承担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业务费用补贴。我国政府也应给专业保险公司和商业性保险公司以适当的管理费用补贴,以鼓励其经营农业保险。设立更多专门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由于我国农民收入低和保险意识有待提高,因此,由政府成立专业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是比较切合我国实际的。政府支付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一切经营管理费用,采取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并享有免税待遇。

  (四) 建立农业风险准备金,用于发生巨灾时的大额保险赔付

  农业巨灾风险专项基金,是用于应付特大自然灾害而积累的专项基金,用于巨大灾害发生时的大额保险赔付。我国可根据政府的财力,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同出资,也可以向社会募捐,设立农业巨灾风险专项基金,确保巨灾发生时的巨额保险赔付。上述资金来源可以从涉农的国家转移支付中调剂,具体可以研究通过调剂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税减免份额、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出等渠道筹集。补贴标准、实施办法应由财政、税务部门负责研究。由于自然灾害伴有偶然性和周期性特征,农业保险当年核算所形成的利润可作为风险准备金封闭式管理,以丰补欠,专款专用。此外,税收优惠、对农业保险再保险提供支持也是很好的办法。

农业发展论文8

  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 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论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这一过程中显现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和食品安全及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借助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稳定快速地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解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富裕。

农业发展论文9

  一、都市农业及其相关概念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临近都市以及都市辐射区域内的传统农业,受城市发展理念、发展形态和产业特征的影响,借助城市化发展成果,利用城市提供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依托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在发展方式、内涵和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转变且形成了独有的特征,在服务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概念界定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他认为,都市农业是“与城区内的各功能区域或围绕在城市周边的特殊形态的农业,与城市功能相互依存和影响,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复合经营,面积大多为城市面积的2-3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及周边,充分利用耕地、山地、水面等资源,开展种养殖业等生产经营活动,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生态、旅游等产品的现代农业。目前,多数学者都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大都市中心及边缘区域,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核心,以满足市民多种需求为目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和文化于一体,为城市提供良好服务及产品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

  (二)功能特点

  都市农业不仅为城市提供粮肉蛋奶、花卉蔬果等有形产品,还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农事体验等服务性产品,具有生产保障、生活供给、生态建设、休闲农业、科教文化、出口创收、就业增收等多种功能,呈现城乡区域联动、生产经营一体、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复合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高效性[1]。

  (三)布局特征

  都市农业不仅分布在城市之中和城郊,也分布在城市之间和远郊以至更广泛的区域,其形态往往呈块状或片状,表现为“城中有田”“田中有城”“城田相融”,农业地带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形态来说,既有分布在城市内部的以景观农业为主的插花状、镶嵌型都市农业;又有分布于若干紧密联系的大中小城市之间,将都市和农村连为一体,以提供园艺产品为主的蛛网式都市农业;还有分布于交通干道沿线,物流条件完备、市场联系便捷、服务设施配套,以批发市场和农业服务业为主的条带状都市农业。

  (四)产业体系

  各国各地区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尽相同。总体来看,都市农业常常表现为一、二、三产相衔接、产加销一体化、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特征。其产业主要包括:1、都市园艺业。通过现代化的园艺生产基地和生产中心,生产应季和超时令的蔬菜瓜果与优质花卉,丰富产品供给,美化居民生活,繁荣城乡市场。2、都市养殖业。以技术水平高、投资密度大的高效和特种养殖为主,在为居民提供肉、蛋、奶、毛皮、野味、药材等消费品的同时,提供休闲垂钓、宠物饲养与观赏等服务,改善居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都市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城市的人才、资金和技术,进行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满足市场需要,提高产品附加值。4、都市休闲旅游业。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旅游业结合起来,使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渗透,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5、都市农业服务业。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装备以及人才和教育培训等服务,通过建立物流基地、运输中心、批发市场等,为城市间、城市内以及城乡间提供物流服务,提升种、养、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

  都市农业始于1919年德国创造的“市民农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特点

  美国的都市农业成熟于1970年左右,形式以市民农园为主。市民农园的经营者和城市居民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打造稳固的销售渠道,为周边市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最终实现双赢。这种类型的都市农业强调其经济和生态功能。以现代化、集约化、低成本、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不断减少各类农资及人工投入,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理念,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此外,美国农业的物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达,全国庞大的运输网络、完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储运设备为都市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基础,市场网络遍及全美,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类型为主,经历了由单一食物供给向生产、耕作体验等多功能的转变。中小城镇的市民农园生产者达83万户,总面积3万hm2左右,其主要分布在中小城镇周边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以及居民私有土地上。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合作组织,负责粮食、蔬菜、瓜果等种养经营,使广大市民参与农业生产,享受农耕文化的乐趣,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获得安全又富含生活情趣的劳动成果的需要。同时,德国政府于20xx年颁布了《联邦市民农园法》,20xx年颁布了《关于市民农园解约赔偿管理条例》等法规,确立了都市农业的地位,明确市民农园的发展模式,并对其予以扶持。政府规定,承包人要与政府签订约30年的合同,市民农园不以经营为目的,政府对其生产活动不加干涉,但规定其产品不能出售,承包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转让。荷兰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大都市区域土地比一般地区更加稀缺,实现都市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成为荷兰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荷兰都市农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展工厂化农业。园艺业和奶牛业是荷兰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径,大力发展设施精细农业,通过实现都市农业的工厂化、专业化、自动化,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不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而是重视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功能,提出和推行农业的“绿色生产力”理念,增强“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产力。日本都市农业形成于战后经济高涨期。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税收制度,使市区保留了部分耕地,成为都市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其主要特点:一是分布形态呈现点状和片状。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和中京三大都市圈内,呈5hm2以下的点状和10hm2以上面积的片状分布。二是食品生产、农业增收和生态保护功能兼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淘汰了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业产业,大量发展绿色、保健食品,提高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也充分保障了各类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生产装备现代化。通过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蔬菜等农产品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其中80%的蔬菜与园艺产品实现了现代化栽培,商品率超过90%。四是观光休闲农业已经成为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民农园、科学教育园地和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展览,挖掘农业蕴含的文化资源;建设供游客住宿、休闲体验的“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有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五是以立法的方式,加强对都市农业的保护。日本政府于1961年、1966年分别出台了《农业基本法》《日本蔬菜生产上市安定法》,支持果蔬、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1974年的《生产绿地法》,将城市土地区分为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并提出农业用地的保护办法。

  (二)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1、政府大力支持和规范管理。各国政府都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投融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发展予以支持;同时,在农业土地、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实施了有效的管控。

  2、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目前,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不再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机械等的高投入来提高效益,而是转为主要依靠生物科技、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先进措施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产业目标。

  3、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在强化产品、效益和促进就业的同时,逐步丰富和完善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和农耕体验等功能,已经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4、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都市农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包含生产要素供给、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特征日益明显。

  5、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不同区域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条件不同,都市农业的发展也不尽相同[3]。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都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点,科学规划、有序发展,从而呈现出特色各异、互竞互促的发展格局和良好态势。

  三、我国都市农业的总体状况

  (一)发展现状

  经过近20年的'实践,我国都市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呈现出如下特点。

  1、农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各省、区、市坚持把提升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作为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任务,加强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完善物流体系、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城镇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例如武汉市通过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提升“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淡水产品和蔬菜自给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2、优质生产要素不断汇聚。充分利用大中型城市资金充裕、技术先进、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大各类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都市农业聚集,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北京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种业,着力打造“种业之都”,初步确立了以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及世界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国种业交易交流中心为核心的“三中心一平台”地位。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各地区把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量,有效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显著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促进了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为加快推进符合国际化大城市配套的现代农业,上海先后制定多项行业规划,提出统筹城乡、经济、文化、区位协调发展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政策体系。

  4、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各地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培训、资金支持、政策投入等试点探索,不断增强都市农业发展活力。成都通过试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多种类型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让农民过上了“拿着产权收租金、坐在门口搞经营、进入园区挣工资”的好日子;广州通过实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年均培训农业劳动者1、1万多人次,使当地99%的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

  5、理论探索不断深化。各地在积极开展都市农业实践探索的同时,有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20xx年,农业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和南方重点实验室,为国内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政策支持、技术保障和人才储备;中国农学会成立了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分会,通过组织召开全国性都市农业学术会议,加强国内都市农业理论交流;北京、湖北等地成立了都市农业研究院和规划设计院等机构;武汉市创办了都市农业专刊和网站;西安举办了全国都市农业发展论坛,了有12个城市参与的《发展都市农业西安宣言》。

  (二)主要模式

  各地在推进都市农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了各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1、北京的圈层发展模式。北京将都市农业总体空间布局确定为五个发展圈层。一是中心区域的展示型农业。发展以农产品展示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4]。二是郊区景观农业,重点发展绿化农业、休闲农业、田园农业和科普农业,美化城市环境。三是优质高效型农业。配合观光农业,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化优质种养殖业。四是郊区、山区生态休闲型农业。主要发展环境依托型、资源节约型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快速发展。五是环京合作型农业。发展合作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和服务农业,通过优势互补,辐射和带动北京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2、深圳的园区型发展模式。深圳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建设了一批具有产品生产、科普教育、观光休闲和农事体验功能的农业园区,打造都市农业发展的要素集聚平台,实现由传统都市农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变。

  3、上海的网络式发展模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上海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五区十带”网状空间发展格局。“五区”即崇明、长兴和横沙三岛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片区,杭州湾北岸粮菜及特色瓜果生产片区,黄浦江上游以水稻、水产养殖和水生经济作物为主的“三水”农业片区,沪北远郊菜粮设施化生产片区以及以蔬菜、瓜果、经济果林和水稻生产有机组合的环城都市田园农业发展片区。“十带”是指市中心通往10个区县快速干道两侧的都市农业展示示范带。

  (三)突出问题

  1、我国都市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有待提升。总体上,大家对都市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对其功能作用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比如,《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xx-20xx)》中提出在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未明确我国都市农业的功能及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部分地区过于重视非农产业,都市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忽视,部分城市过分依赖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来解决自身农产品供应和销售问题,没有充分认识本地都市农业在农产品供给、生态改良、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功能。

  2、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加剧。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可避免,农业劳动力、资本加速向城市及二三产业转移,未来“在哪种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另外,近几年社会资本进入都市农业速度较快,但他们进入的主要是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和休闲农业,而畜牧养殖、观光休闲等所需的用地指标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而且还造成了都市农业经营的筹资困难。比如在上海,目前冷库、办公用房、休闲农业设施的临建时效仅有3年,固定资产形成难度大,难以获得融资。

  3、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近年来,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各地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倾斜力度有限。南昌设施蔬菜生产中劳动力成本占60%,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急需在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生产补贴、农业保险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5];成都地区大部分农产品的供应主体还是分散化经营的农民,规模小,实力弱,推进规模化经营的相关扶植政策有待创新。

  (四)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都市农业也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主要功能转型提升。随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作为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农业,其功能定位也将有别于传统农业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提升经济功能。通过合理布局,保障居民粮食、蔬菜、肉、蛋、奶等基本农产品供给,同时为其它产业提供优质充分的原材料,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强化社会功能。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加,城市在稳定市场供应、优化社会管理方面的需求日增,都市农业在吸纳就业、农民增收、科学普及、人才培训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将更加凸显。三是完善文化功能。除了承继农耕文化,都市农业还有利于培育市民的孝亲文化、节俭文化和勤劳文化观念,使先进文化在城市郊区推广,传统文化在市民心中扎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与融合。四是突出生态功能。都市农业创造的生态系统,能够为城市提供优质空气,调节小气候,给市民提供旅游、休闲、教育和锻炼的场所,有利于改善市民的居住和休憩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培育市民的生态观念。

  2、多种产业相互融合。“融合一产,做强二产,拓展三产”将是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创新农业生产要素构成,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推动都市农业加快在第一产业内部融合、向第二产业有效延伸、与第三产业紧密结合,朝着产业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通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围绕“从田头到餐桌”“从产品到商品”“从生产到生活”的营销脉络,有效整合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使不同产业合理匹配与有机衔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内部收益率。比如推行粮食种植业、花卉园艺业和畜牧养殖业紧密结合的农牧一体化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或者建设养殖—屠宰—副产物精深加工相配套、一二三产有机衔接的新型产业链模式,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化、要素资源集约化、产业效益内部化,克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确保都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经营管理不断创新。从发展趋势看,我国都市农业将呈现以农户和各类企业为主体,以农村集体为补充的新格局。各类经营主体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合作,将进一步改善都市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随着返乡农民组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组织日益增多,工商资本快速进入农业领域,都市农业经营主体和资本投入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外部观念、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日趋深入,农业生产组织的企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特征日益凸显,经营管理的设施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准日益提高,品牌推广的指向性和物流配送的精细化程度显著提高[6]。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将使都市农业与城市共同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推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都市农业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推动都市农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完善政策法规,强化都市农业支持保障

  出台有针对性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在《农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与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修改完善《预算法》,进一步明确乡村公共产品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地位,扩大公共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开辟和扩大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贴。修订完善工商、税收、卫生等方面的制度规章,对都市农业经营者在企业注册登记、经营税收减免、银行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创设更加有利于保护和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二)科学编制规划,引导都市农业有序发展

  组织编制全国性、区域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衔接、相互配套的规划体系,明确不同区域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与重点,引导都市农业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完善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和管理办法,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增加都市农业的内容,将都市农业土地开发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用地优惠政策。建立城市保护性生产绿地制度,转变国内城市绿地单一的绿化和生态功能,通过经营各类形态的都市农业,强化绿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事体验等功能。

  (三)优化投资机制,增强都市农业发展动力

  优化都市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按照各地都市农业的特点和任务目标制定差异化的投资支持政策,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科技研发推广、市场流通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等领域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破解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发挥金融在都市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引导、调控、支持和保障功能,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才培育,吸引和鼓励各类资本有序进入都市农业相关领域,促进都市农业转型升级。

  (四)明确任务目标,提升都市农业供给能力

  立足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将粮食生产、“菜篮子”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作为都市农业建设的重点目标。在城市周边,要从保生态、保安全的角度,稳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供应水平;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合理划定园艺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区域,逐步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现代化水平,提升都市农业“菜篮子”生产的综合能力和质量水平;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宏观调控,确保农产品产销平稳和市场稳定。

  (五)加快主体培育,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

  按照都市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优质化的要求,培育一批适应都市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有实力的农业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现代家庭农场,发展一批有资金、技术、管理和产业优势的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现代化的经营主体引领都市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经营服务、品牌营销、信息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提升都市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水平。

  (六)搞好基础建设,健全都市农业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抓好产销衔接和联防联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健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连接城乡的道路运输体系和市场网络,提高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流通效率;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起资源丰富、信息面广、辐射力强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为管理者、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实用技术、农业投资、产品供求等信息。

  (七)加强宣传交流,凝聚都市农业发展力量

  加强都市农业宣传教育,使都市农业生产者树立起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经营理念;重视都市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宣传,打造都市农业知名品牌;举办各类展会活动,推介都市农业优质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分享都市农业建设经验,开展产业与市场等多领域合作;引进现念、先进技术、品种和装备,提升都市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支持多种类型经营主体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都市农业建设,加快都市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发展论文10

  摘 要:众所周知,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一旦遭受重大风险,将严重影响农民的正常收入。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来规避和分散风险。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本文基于我国当前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对策

  一、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

  1.农业保险对农民个人的影响。农业保险可以使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农业保险可以通过转移和分散风险,以赔偿支付的方式保障农民生活的相对稳定。

  2.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它可以使大额的不可控的农业风险损失,转化为小额的固定和可控的的农业保险费的缴纳。

  3.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因而农业保险在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农业保险的介入将使农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会使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平衡,进而影响社会其他阶层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一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无法支付较高的保险费用,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农业的分散化经营也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加之农民对政府救济的过度依赖又降低了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较低难以支撑起农业保险的商业运作,农业保险的收益率低甚至负收益使得众多商业保险公司纷纷推出农业保险市场。

  2.国家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一是缺乏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专门立法和相关条款,也没有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的性质。二农业保险缺乏财政支持。一方面农民因收入水平的局限,无力支付昂贵的农业保险费用,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因高赔偿率而丧失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这使得我国农业保险陷于两难境地。

  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的矛盾。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也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更重要的是,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一直处于保险人才奇缺的现状。

  4.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尚未成熟。巨大的灾害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农业保险往往难以承担,一般都需要再保险来分散风险。而我国的农业再保险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主体较少,且操作较不规范,与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存在使得风险过度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一身。

  三、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

  1.激励农民保险现实需求。一是政府应给予农民保费补贴。由于农业保险带有正的外部性,农业保险费用由农民全部承担不尽合理,政府可以将农产品出口补贴、农业生产性补贴等的一部分,转移到农业保险补贴,降低农民投保的成本。二是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保险公司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讲座、电视、广播等, 加大宣传力度, 让农民了解农业保险的意义、作用, 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等保险知识, 充分意识到保险能够分散风险、分摊损失。

  2.增加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一方面,要开展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形成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 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 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健全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转变经营观念, 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商业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 在产品上创新, 在服务上创新, 在销售渠道上创新, 不断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面。

  3.健全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首先,要依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和地位,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保险制度中的职能与作用,确立国家的投入和政策保护措施,如税收优惠、保费补贴等,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农业保险的支持。其次,明确规范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此外,对农民的投保方式,农业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设立程序、经营范围、保险金额的确定、赔偿办法、等也要给予制度保证。

  4.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可以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以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部分费用和经营亏损。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可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经营重点、费率厘定, 增强经营主体的内控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我国的再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完善业务数据系统,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为完全的商业再保险

农业发展论文11

  农村经济发展在国际上的任何国家和地区,均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国家所面临的农村经济发展上的阻碍也不尽相同,但各个国家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大体可分为三点,即农村与农民以及农业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我们常常谈论的“三农”问题。在国际领域中,三农问题存在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产生的差别,或不同国家领土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的。在我国,由于领土面积较广,因此“三农”问题独具特色,只有搞好“三农”问题,才能对农村的经济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自身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在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在中国,从古至今,均十分注重农业经济发展。在古代,农业所占得比重更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对于农业问题的研究,我国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直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开放,农业逐渐缩水,在农村的务农人员已经逐渐减少。但农业所占国家整体产业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比重。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6倍以上。这样大的比例令国家xx必须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提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只有农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才能够带动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经济。

  在过去,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土地的归属问题。二十世纪时的中国,地主横行,贫农受地主压榨,难以维持生计,导致农业问题较为严峻。自新中国成立,实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地主制度,令每位农民都得到了土地,从而解决了上个世纪农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土地。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即农村闲置人口过多,导致有效劳动力的浪费以及就业问题等等。过多的闲置人口,导致农村人口的平均GDP难以快速提升,整体的生活水平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较低水平。我国政府对此现象极为重视,并作出了一些列的举措,鼓励农村闲置人员进城务工,并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领导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创建特色经济体制等。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实现我国所有农村都达到小康水平,仍然有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存在,任重道远。

  我国的农村、农业以及农民这三者之间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点:1、农村人口由于闲置过多,社会进步较为缓慢,创新思维较为匮乏,导致人均收入极为低下。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质需求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逐渐提高,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均有着不错的提升,但农村却由于经济落后的原因,无法跟上城市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从而导致城乡人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所享受的物质水平以及精神文明越拉越大。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从而导致了较为严峻的“三农”问题发生。2、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迅猛,各种非农业产业不断崛起,迅速发展,令我国的城市整体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交通逐渐发达,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医疗卫生逐渐与世界接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农村由于发展较为缓慢,交通与城市相比不够发达,农村医疗环境的恶劣以及农村服务行业的缺失,导致农村的整体服务水平以及所享受的资源与城市难以比拟。从而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有进一步的拉大。

  面对我国当前如此严峻的“三农”问题,只有进行有效地农业经济改革,才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从而达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的,全民达到小康水平。

  1、贯彻落实农村的土地改革,进行规范化管理。令我国农村的土地归属清晰化、明确化。在我国现有的有关农村土地的法律条款中,仍存在许多漏洞,这种不够健全的法律体系导致在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土地转让交易时,产生了许多摩擦和矛盾,令土地拥有者的自身财产受到侵犯。对于拥有土地的农民,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规章制度,维护其土地有所权,令土地拥有者能够有效地在一定条件下保护自身的切身利益。这种法律制度上的完善,会大大减少由于农民之间土地转让时产生的矛盾,从而争取保证每位农民的利益都不受到侵犯。与此同时,加大对农村人口的扶持政策,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令每位农民能够在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得到生活上的稳定。

  2、对农村户口进行完善和改革。我国目前所实施的户籍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由于不同地区的户籍所享受的待遇不尽相同,致使人们盲目追求对自身有利地域的户籍,从而出现户籍的遗漏和假户籍的出现。我国的这种现象十分严峻,其他国家基本看不到这种现象。这种户籍制度上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于人口的划分,从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许多人口流动方面的问题。导致农村人口不明的流失以及黑户的出现。只有对这种制度进行改进,将户籍和利益彻底断离,才能解决农村人口流动所产生的问题。

  3、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服务行业,提升农村的医疗上水平,从大的方面,提高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以及保障。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有着一定的差距,卫生水平也较为底下,导致农村人口疾病的发生率较城市人口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农村人口得经济负担。只有将农村人口的卫生水平进行提高,并完善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才能够令农民得到更好的保障,争取做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保障达到一致。

  4、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从根本入手,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并在此期间,加大农村城市化,从而实现我国走城镇化得宏观战略。

农业发展论文12

  摘要: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见证了很多的科学技术带来的有益之处,不论是在计算机的发明和各种软件的开发,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特别大的效益。区域的农业经济还是要靠农业的科技进步来推动发展,在我国古代的农业因为工具的局限性,粮食的产量和付出的劳动力都较弱,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我国政策重视农业发展以来,有了播种机、杂交种子、农药化肥、大鹏培植等科学化的专业种植技术。科技的进步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的不断进步给农业经济带来了更高的收入,给农民也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其实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现在,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我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不够了解,受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和传统种植经验的限制,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改革。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进城务工的潮流,这样农民就几乎没有时间来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上研究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来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标,加上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人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业科技的这一专业,往往不会选择。

  3农业科技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其实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发展行业,国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挖掘农业科学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学开设农业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农业科技相关职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同时更要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研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设立相关的可研证书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给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让其可以成功的实践应用到我国农民的农作中。相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定会日益精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在我们的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定要深化农民的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农村体制的创新,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发现新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农业发展中不仅仅是对自然作物耕种和管理上的一个改变,也包括对农业耕种体制上的一个改革。我国自古以来都偏向于传统的“小农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是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让专业的人士测试土质来确定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来进行大批量的种植,这样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样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区域农业水平也就会上升,新的体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临创新改变,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极大的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早我国历史发展的农业潮流中,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农业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再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时,应该看到如何利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道路,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国农业产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农业科技的知识普及上,可以为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刚.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撑机制及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xx.

农业发展论文13

  环境问题已经逐渐的演变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以往我国工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是将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为了能够使得工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农业等相关的领域其实都是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的,但是现在,以往我国工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逐渐的演变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主要阻碍性因素,为了能够使得我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使得我国各个行业中的相关企业逐渐的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就需要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这个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1.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

  1.1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农业生态环境其实是人类生态和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得以向前推进的基础,能够在农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1.2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农业生态环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要求中的一个,指代的是既能够满足当代人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又不会使得后代人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受到负面影响。

  2.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2.1使得农业占据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得到发展之后反哺农业这样一种模式,工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是一定需要得到农业的支持的,假如说缺少了农业这一个基础,工作发展的持久性想要得到保证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所以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相关人士予以三农问题充分的重视情况之下,一定要为农业生产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提供充分的支持。现阶段我国提倡的是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想要解决三农问题是需要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的,从而就能够使得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

  2.2能够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三农问题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三农问题也是能够从直接的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速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的,因此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在致力于找寻到一种能够使得三农问题得到解决的有效的方法。三农问题涉及到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农民增收,想要使得农民获得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是需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在农民的收入增长之后就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活动中去,从而就能够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这样就逐渐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三农问题从本质的层面上得到解决。

  3.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要想从根本的层面上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促使农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就需要依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农业生产方式。比方说黄土高原以及南方丘陵等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的地方,就应当科学合理的选择农业生产方式,适合开展农业就开展农业,适合开展林业就开展林业,科学合理的对耕地资源加以利用,这样做既能够使得经济层面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也不会加剧本就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此外在北方土地荒漠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不适合过度开展农业的地方是可以发展耐寒性比较强的林业的。重视出来的树林不单单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也是可以为农民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的,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这种措施的有效性是比较强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只有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好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在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增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力度。所以,要想使得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就需哦啊对生态资源展开保护,也需要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农业发展论文14

  [摘要]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实际工作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思考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工作创新进行作为农村事业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滞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构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结构和规模与现代化农业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当前农村大部分种植户对于农业资源利用忽视了二次价值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搁置浪费,且农户未能够站在长远发展基础上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仍然是停留在原先的农业生产层面上,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先天发展存在严重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则是我国农业发展向着产业化、市场化转化过程中,以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广阔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弱的发展趋势,给后来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阻力。且本身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我国在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控制遇到了很大问题,主要表现是农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比较低下、农业经济风险控制和抵抗能力比较低下,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那么整体上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将会很难抵抗风险,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而我国农业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程度上,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先天发展不足再加上后天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

  1.2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与农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密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且农业生产是否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程度高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这一方面而言,当前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则是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式、现代化方式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的总体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在立足于市场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尤其是,我国分布在西北地区或者西南山区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依靠劳动力,而对于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的应用率还是比较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导致在适应农业经济市场大批量生产发展过程中,无法取得最优化投入产出效应,给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竞争效应的良好获得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整体创新发展。

  1.3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果说农业生产方式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那么农业资源存在及利用则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如果没有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充足的发展,农业经济是否能够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资源利用而言,能够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导致了大量的农业经济资源浪费。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就必须要从农业资源上着手,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资源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在积极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对农业资源进行创新使用,力图能够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4后天农业投入不足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切实意识到,既然将农业生产发展当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那么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图能够从市场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角度,通过投入层面为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最大的发展优势。就当前农业经济投入,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充足使用对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而如果现实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投入存在很大不足,那么将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制约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投入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使用等方面受到了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影响。

  2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新形势下,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辅助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向着创新化方向进行。此外,在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科研体系,强化资金投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力图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产业化,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力度。

  2.2提高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做法。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数量和规模,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等促使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积极对农民进行生产机械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水平和技术应用力度,力图促进农民机械化应用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工作的并驾齐驱。

  2.3促进农民科技水平提升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通过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不断强化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投入,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养护,积极对农民进行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培育和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在相应机械设备使用之后,如何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实现投入产出效应的最优化实现。

  2.4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农业种植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在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对实际情况分析,选择发展优势和发展市场比较广泛的农业;另一方面要能够积极将特色农业与市场发展相结合,保证产销相互通合,力图促使特色农业产品销售出去,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2.5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投入力度

  首先,不断去强化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通过政府等各级部门强化农业经济保险工作的进行,落实农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其次,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救助补助制度,积极给予农民发展支持和激励力度,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充足的群众动力基础;最后,农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强化多渠道、多元化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能够在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前提下,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科学技术水平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向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成.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xx(10Z).

  [2]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xx(2):48-49.

  [3]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xx(2).

  [4]刘振军.新形势下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措施探讨[J].中国市场,20xx(13).

农业发展论文15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构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核心目的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价值,为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伴随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作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基础,在我国经济体系建设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将全社会的发展作为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并满足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需求。但是,结合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问题,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在社会运行的背景下,为了实现未来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应该转变以往的经济形式,形成集约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并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消耗,同时,也应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为现代农业经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科学研究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现阶段农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作为一种创新性、本职性的发展内容,可以将农业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结合农业的创新内容,进行发展道路的规划。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以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并使经济形式全球意识形态得到国际认可。因此,在现阶段农业经济运行中,如何尽快实现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样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科学研究成为提高我国进出口贸易质量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在近些年发展中,呈现出迅速性的发展特点,但是,在该种背景下,农业经济在进出口贸易中国所占比例相对薄弱,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为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重点,结合进出口贸易现状,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改革,以便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的稳定运行。

  3.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实作用明显。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状况,在制度构建中,应该构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便有效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并逐渐提高我国经济的贸易水平。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在近几年取得长足性的发展,但是,整体水平依然相对较低。为了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应该结合进出口贸易的特点,进行优化策略的构建,以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信息收集不灵活。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发现,通过信息化资源的支持,可以实现对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引导。通过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存在着信息指导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特别是市场信息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中,存在着信息资料较少的现象,最为明显的信息不明显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乡两级以及村民之间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沟通机制,一些城乡较容易受到相关农产品的信息影响,但是,对于农民而言,难以获得农产品市场供应信息,导致信息在农民群体中存在着不流畅的问题。第二,农民与企业之间信息存在断层问题,在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中,与农民之间很难建立起合作关系,导致农业经济难以得到有效发展。第三,在信息传播空间以及实践确定的过程中,存在着断层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市场信息存在着关联性,严重的出现农产品供求失衡的问题。

  2.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例如,在小麦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分析的过程中,存在好则进出口交易逆差逐渐增加的问题,我国小麦贸易之中,长期以进出口为重点,在20xx年-20xx年小麦出口量大于进口数量,处于顺差状态,在20xx小麦的贸易顺差状态达到最大状态,之后的每年都处于出口低于进口的贸易状态,具体结果如表一所示。在20xx年到20xx年进出口量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贸易逆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现象。但是,在20xx年-20xx年贸易逆差逐渐突出,在20xx-2015年间,逆差逐渐减小。

  3.资金相对短缺在农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农业经济的运行状况,增强农民收入,应该将资金的获取作为重点。农业经济发展中,若缺少经济投入,会出现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的问题,因此,应该逐渐增加农业信贷机制,让更多农民参与到金融服务管理之中,明确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中,大部分银行信贷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缺少统一规划,导致很多乡镇、企业以及农户都线进行发展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资金相对缺乏,严重影响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

  三、农业经济在进出口贸易发展中的优化策略

  1.积极调整我国农业产品进出口结构。在经济常态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为了逐渐提高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水平,应关节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产业的调整以及产品策略的优化,并做到以下内容:第一,农业经济运行中,为了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水平,应该逐渐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充分满足多国家以及多地区的消费需求;第二,在我国农产品加工及时创新中,应该将硬件条件的运用作为重点,对多数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以及深加工,满足农产品进出口的附加值;第三,在地域性农产品发展中,应该积极打造特色化的农产品种植方法,提高生产加工的整体价值,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2.积极开拓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农业产品进出口的贸易水平,不仅应该调整产品的优化结构,而且也需要进一步开拓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实现农产品多流通、多覆盖的现象。通常状况下,在我国农业进出口发展中,应该做到:第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区域农业产品市场运行的稳定性,消除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第二,深入欧洲农产品市场,通过农业技术的运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欧洲农产品市场的运行需求。

  3.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及资金投入。伴随农业经济的运行及发展,为了逐渐提高农业技术的创新价值,应该进一步拓宽农业产业的运行途径,实现资金的有效运用。首先,在农产品现代化生产法中,应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其次,逐渐扩大农产品的加工技术,采用全新性的生产工艺,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科技化发展;最后,在各地政府运行中,应该增加农用资金的扶持力度,提升农业产品运用以及产品加工的合理性,使农民经济得到充分性的保障。

  4.提高农产品进出口的风险防范意识。结合农业经济运行以及发展状况,在农业经济运行及发展中,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应该做到:第一,农产品进出口中,企业需要增强对国际农产品出口风险的认识,并时刻保持警惕状态;第二,在农产品进出口发展中,应该建立专门性的风险防范机制,并通过对数据收集以及调研工作的确定,规范法律规范,及时获得从农产品进出口信息,逐渐形成农产品的信息提示;第三,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发展中,为了提高企业运行及发展质量,应该将风险控制作为重点,提高市场运行的整体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农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为逐渐提高农业经济产业的运行状况,应该将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结合农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产业运行模式的规划,以保障农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问题运行,提升农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通常状况下,在农业经济体系改革中,应该结合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进出口贸易状况的调整,转变以往的农业经济运行理念,提高我国进出口农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促进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02-12

生物农业发展的论文06-13

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论文02-04

农业发展思路分析论文02-04

电力对农业发展的帮助论文02-12

县域发展休闲农业论文02-13

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论文02-04

机械发展设施农业论文02-08

休闲农业发展途径论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