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论文

时间:2023-06-06 01:50:41 论文 我要投稿

服务业论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服务业论文15篇

服务业论文1

  为帮助旅游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稳住行业发展基本盘,经国务院同意,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将旅游业作为重点扶持行业,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揽子纾困扶持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推动《若干政策》落细落实,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政策落实工作。同时,不少地方也结合当地实际陆续出台了具体帮扶措施,积极支持旅游企业恢复发展。今天本报对《若干政策》中可适用于旅游业的纾困扶持措施进行摘编。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并编发各地出台的适用于旅游业的纾困扶持政策措施,以便于广大旅游企业了解并用好用足相关政策。敬请关注。

  一、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

  1.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2022年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继续分别按10%和15%加计抵减应纳税额。

  2.2022年扩大“六税两费”适用范围,将省级人民政府在50%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的适用主体,由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

  3.鼓励各地可根据条例授权和本地实际,2022年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4.2022年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

  5.2022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在2022年度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

  6.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各地可统筹各类资金,对承租非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适当帮扶。鼓励非国有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担疫情带来的损失。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2022年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鼓励各地可根据条例授权和地方实际给予减免。因减免租金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业绩的,在考核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认可。

  7.2022年引导银行用好2021年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2.2万亿元资金,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优先支持困难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8.2022年发挥好支持普惠小微的市场化工具引导作用,对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用好4000亿元再贷款滚动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困难行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倾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续贷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按正常续贷业务办理,不得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保持合理流动性。

  9.2022年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减费让利,落实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推动实际贷款利率在前期大幅降低基础上继续下行,督促指导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减轻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压力。10.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研究实施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完善整治涉企乱收费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防止对服务业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效果被“三乱”抵消。鼓励服务业行业采取多种手段开展促销活动。

  二、旅游业纾困扶持措施

  1.2022年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维持80%的暂退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提高暂退比例。同时,加快推进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工作,扩大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范围。

  2.允许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省份对旅游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提出申请,经参保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3.加强银企合作,建立健全重点旅游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重点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加大信贷投入,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4.政府采购住宿、会议、餐饮等服务项目时,严格执行经费支出额度规定,不得以星级、所有制等为门槛限制相关企业参与政府采购。5.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符合规定举办的工会活动、会展活动等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等交由旅行社承接,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细化要求,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合理确定预付款比例,并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旅行社支付资金。

  6.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增加旅游业有效信贷供给。建立重点企业融资风险防控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降低新发放贷款利率,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主动让利。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旅游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7.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良好的旅行社、旅游演艺等领域中小微企业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发挥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的积极作用,建立中小微旅游企业融资需求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旅游相关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主题民宿等个体工商户分类予以小额贷款支持。

服务业论文2

  摘 要: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突出岗位技能操作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现代服务业人才市场大多以胜任岗位工作来进行招聘的,只有完善港口物流专业考评体系,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服务业 港口 物流人才 培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港口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港口城市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港口作为城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必将成为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枢纽。高职办学就是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因此,积极探讨、重新审视高职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满足现代服务业对港口物流人才需求的重要课题。

  一、适应地方现代服务业发展,突出物流技能教学

  物流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突出技能教学重点。针对港口物流业不断扩大、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能否胜任物流工作岗位的双向对接问题,高职院校就必须在物流技能教学上认真加以研究。

  1.港口物流专业设置要适应物流专门化的需要

  应进一步细化港口物流专业的设置,使之针对性更强。要把现有开设的港口物流专业细化成如物流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形成港口物流专业群,满足现代服务业市场对各种物流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也可以按物流工作岗位来进行设置,专业设置越接近岗位越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

  2.物流专业教学要立足于岗位教学

  高职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只有结合物流工作岗位进行施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明白。授课中要结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讲解如何掌握物流业的职能,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把物流职能的全过程展示出来,特别是港口物流的操作过程更能体现出来。结合课堂上的讲解,应让学生掌握物流模拟软件,去虚拟经历物流作业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港口物流业的模拟教学环节,按物流工作岗位进行轮换模拟操作。例如“包装——装卸搬运——运输——仓库管理——流通加工——配送”全过程模拟学习,学生通过在学校模拟物流岗位操作的学习,就能很好地掌握物流各项作业技能。

  3.教学内容要突出港口物流业务操作

  操作的水平、效率直接影响着物流质量。在港口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而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港口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小时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并且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大量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市场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迅速提高,因此,港口物流业务操作是专业必备的'一项技能。例如,港口货物入库和出库的办理,船代、货代的办理等。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结合岗位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智力保障

  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港口物流专业必须突出技能操作教学。

  1.以岗位教学促进港口物流专业群实践活动的开展

  岗位教学就是把课堂搬到港口物流企业之中,开展校企合作,借助港口物流企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由于学生顶岗学习,接受操作技能传授就易于掌握,岗位教学方法能够带动港口物流专业群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开展岗位教学中,一是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根据港口物流专业群的业务特点,编制好教学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目标。二是要突出岗位教学的应用性和自主性,紧密联系专业要求进行技能操作,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岗位之中,在工作岗位中进一步印证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同时在岗位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进行各种岗位角色的转换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能力体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三是要具有岗位教学的整体性。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过程来进行,真正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学到技能操作的本领。

  2.实施专业实训一体化,综合提高学生港口物流业务技能

  专业实训一体化就是为了满足港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整合港口物流专业群业务教学内容,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业务操作技能进行综合、系统的一种实际训练。以学生所学的现代集装箱运输管理为例,可把各种单证、货流、箱务管理、多式联运等实际管理业务集合成一个实训整体,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考证技能训练等。实训一体化内容:一是船代、货代业务,主要有海运出口整箱委托及完整流程、海运出口拼箱委托及完整流程、海运进口委托、货主委托、报关报检、船代单证流程、船代进出口业务;二是堆场管理业务,如代码维护、进场计划修定、场地计划制定、场吊调度、进场场吊转堆作业等;三是CFS管理软件应用,有空箱进场、货物信息录入及入库、内装箱预配、确认、出场、散货出库;四是集装箱码头管理业务,如道口管理、港务管理、船舶配积载、进出口业务等。实训一体化形式可以由多名学生充当不同的港口企业工作岗位职员,按照岗位工作技能操作流程进行业务办理,同时适时开展轮换岗位实训,使每一名学生的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完善港口物流专业考评体系,满足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

  现代服务业人才市场大多以胜任岗位工作来进行招聘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现代港口物流服务业的人才要求,是学校全面考核学生的金标准。

  1.综合考核学生岗位业务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考核要突出岗位技能操作,进行全方位考核,真正全面检验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所掌握的港口物流业务能力。首先,对港口物流综合实践过程考核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实习报告,以检验学生通过在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对港口物流业务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其次,模拟多家港口物流企业业务流程技能操作作为毕业作业,看其对港口物流企业相关业务的处理能力如何,业务数字不能千篇一律,防止相互抄袭。在考核上既要看业务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又要看业务处理的完整性。最后,在顶岗实习考核上要同港口物流企业有关部门协作,由物流企业相关部门给出每一名学生在岗实习的操评。在此基础上,要对实习报告、模拟作业、顶岗实训给予不同的权数,综合定性、定量出每一名学生的综合实践考核总成绩。

  2.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答辩要以胜任岗位为标准

  高职港口物流专业毕业答辩,要依据学生综合实践过程考核成绩来进行,要求成绩在60分以上方可进入毕业答辩环节。学生答辩的最终目的就是看其是否能够胜任港口物流岗位工作,是否具有一定的业务技能操作能力。首先要组成港口物流专业综合实践答辩委员会,成员应由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物流专业教师、企业在岗高级物流师、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组成。其次,学生答辩自述部分要包括实习报告、模拟作业、顶岗实习三部分内容,并向答辩委员会提交这三部分书面材料,答辩委员会成员就其三方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和提交的综合实践过程书面材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评价,给出毕业总成绩。由于港口物流企业参与了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考核和答辩环节,真正保证了港口物流专业学生的“出口”质量,就能够满足现代服务业港口物流工作岗位专门人才的用人需求。

  3.立足港口物流工作岗位,综合检验物流人才培养成果

  高职院校要对走上港口物流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定期进行抽样调查,随机抽选若干名已在物流岗位工作的毕业生为样本,对他们就业后能否适应所在单位物流岗位工作的情况进行走访,看其物流岗位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能否得到发挥。对于调查中搜集到的毕业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以便对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符合港口物流工作岗位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评估院副研究员高职院校评估,企业应有话语权[N/OL].中国青年报,20xx-05-16。

  [2]方照琪港口物流专业群实训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xx((10)。

服务业论文3

  摘 要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一种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及提升区域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政府开始实施调结构促增长的新型战略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带,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占 GDP 比重不断上升,然而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却存在盲目性、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和统筹思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本文在外部性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专业化集聚以及多样化集聚指标,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本文首先从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次从马歇尔外部性与波特外部性视角出发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后从雅各布斯外部性角度来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和多样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而集聚专业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则视专业化程度而定,当专业化程度较低时,集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专业化程度较高时,集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即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知识外部性和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中,生产性服务业厂商的集聚能够有效的促进同一产业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知识的扩散和传播,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计量模型,通过建立面板数据 OLS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 28 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专业化和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集聚专业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由于专业化程度的较高,其影响逐渐有正向变为负向作用。而集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则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集聚专业性;集聚多样性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目 录

  摘 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结构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4.1 预期的研究成果

  1.4.2 创新点以及不足

  第 2 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1.3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产业关联效应理论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第 3 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研究

  3.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3.1.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

  3.1.2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3.1.3 生产性服务业特点

  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3.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概念

  3.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研究

  3.2.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势分析

  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研究

  3.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增长

  3.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增长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及变量与数据说明

  4.1.1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与数据说明

  4.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4.2.1 OLS 参数估计方法

  4.2.2 描述性分析和单位根检验

  4.2.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4.2.4 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

  4.2.5 回归结果分析

  第 5 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服务业论文4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大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严重滞后。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1996年仅为31.2%,接近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一个薄弱环节,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第二,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表现在服务贸易上,我国服务贸易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而且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服务的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农村落后于城市,内地落后于沿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广东、四川、上海、河南、北京等省市的服务业比较发达。

  第四,服务业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一些重要的服务部门如旅游、卫星发射等领域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此外,已有的法律法规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对在华外国服务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规定较少或没有规定。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入世”后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意味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将向前推进,会给我国服务业带来重要影响。具体到每一个行业,由于开放程度、竞争力、劳动、技术、资本密集程度不同,因而受影响的强度也会不一样。

  (一)电信。电信产业是我国通过引进、开发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高新技术特点的新兴工业,基础电信由政府垄断经营,其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的电信产业主要集中在以南京、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区,特别是南京的电信产业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至1998年年底,包括移动电话在内,我国拥有电话用户总数1.1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 10.64%,1998年通讯业务收入达2295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94%的全球电讯市场已经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直觊觎着我国巨投资研究2000年第4期3大的电信市场,急于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兼并我国电信工业的精华。“入世”后,电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例如目前仅可以进行设备交易的美国电话公司,在中国“入世”时可以拥有中国电信企业49%的股份,两年后这一比例可增至50%。可以预见,“入世”将对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国内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外商进入不会承担“普通服务”的义务,不会去边远地区架设电线,为获得丰厚的利润,他们将在大城市开发业务,因此,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通等处于主导地位的电信运营商就会面临转变观念、提高竞争力的紧迫问题,关键技术的缺乏和管理机制的转变,将是困扰我国民族通信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可为设备制造企业创造新的商机。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透明度都很高,在引进设备和技术时遵循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在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著名跨国企业的合作中,中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因此有助于设备制造企业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扩大效益;三是由于产权明晰、服务质量的提高将使用户受益。从国际电信发展经验来看,电信市场自由化进程将导致电信资费迅速下调。如1994年,英国的前国有企业———英国电讯在实行开放和民营化的.过程中,电话费平均下降50%。

  (二)金融业。按规定,“入世”后两年,外资银行可以为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可以向个人提供服务;允许外国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3年后增至4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多家股份制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比较弱,监管范围窄,力度小,标准不统一,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远未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资产回报率远低于西方银行平均2%的水平,国际竞争力与外资银行相距甚远。因此,“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将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第一,导致中国金融格局呈现巨大的变化。开放后中国金融市场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剧变,因为现有商业银行在全国拥有14万个网点,国企在改革期间和中资银行的依存度较大,预期外资银行不可能在短期内从中资银行中抢走大量客户。但是,在华外资银行在税务、经营体制和管理经验以及分配激励制度上较国内银行享有优势。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国民待遇,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意味着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将不断增加。预期外资银行进入大陆市场,在今后5至10年将改变我国的金融格局。第二,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进入,将促使我国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增强机构和个人的守信度,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应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企业,推动我国金融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加入WTO将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在外资银行不断进入的同时,加快中资企业和银行“走出去”的步伐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通过海外中资银行业的发展来促进海外中资企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中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第四,加入WTO可能会使我国商业银行遇到强大的人才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熟悉银行业务、拥有众多客户关系的资深银行职员,他们会以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收入方面的巨大差距将导致许多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而人才的流失又将恶化中资银行的相对竞争地位。

  (三)旅游业。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这些都是难以转移到国外去的,因此吸引消费者前来我国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流动”的旅游业前景将十分广阔。从目前旅游业开放程度来看,我国加入WTO对于一些开放程度相当高的行业特别是饭店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对旅行社行业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目前获利颇丰的入境和出境旅游业务。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入世”将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在开放中深化改革,规范秩序。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而开放可以为我赢得更有利的外部国际环境,这就为体制、管理与经营尚有差距的旅游企业带来了调整和完善的机遇,有利于我国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服务4投资研究2000年第4期贸易秩序,将国内旅游贸易与世界旅游贸易融为一体。第二,有利于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对环保产业有各种保护条款,我国环保产业将因此进入黄金时代,从而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此外,“入世”后,国外企业会抓住商机,进军中国市场,由此带动商务旅游的繁荣。第三,我国旅行社行业受到冲击,将会影响旅游业效益。WTO要求国际贸易对等服务,在旅游业表现为人员要有进有出,因此我国将逐步放开公民出境旅游。同时,随着旅游业的扩大开放,行业竞争加剧,外方旅行社将撇开我方旅行社,形成海外客源一条龙服务体系,这些都会引起收入的境外转移,从而影响我国旅游业的效益。

  三、“入世”后我国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

  (一)认真研究和掌握WTO的各项规则,特别是《服务贸易总协定》,认真调查、研究各成员新的贸易保护措施。WTO是一个大的竞技场,要参加竞技,就必须懂得它的竞技规则。另外,WTO虽要求各成员国实行市场准入和公平贸易等各项原则,但并不反对对本国市场进行合理的保护。我国过去是封闭的,并不谙于设防,因此需要向贸易保护主义的鼻祖们学习,了解他们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鉴于中国经济市场化中的时空差异,我们应对电信业进行必要的、有力的保护与扶持。电信业是集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于一身的行业,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因此国家应自主开发和经营如通讯卫星、程控交换机等事关国家和经济安全的电信工业部门,不能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要大幅度地增加对国有电信企业等民族电信产业的投入,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电信工业发放风险贷款;国家要加强对电信服务业发展的规划、调控和监管,制止无序竞争和行业垄断。

  (三)加强金融监管,加速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努力拓宽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面,抢在外资大规模进入前占领制高点和新阵地。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特别报告制度,建立科学的金融业内竞争规则,以消除恶性竞争带来的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应该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这样既可以减少存款人因为金融机构倒闭而造成的损失,防止金融机构因经营困难发生挤兑而失去渡过难关的机会,还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保险机构开拓新业务的经验。

  (四)摒弃传统式工作思路和常规化工作方法,在营销理念、金融工具、管理体制、传导机制等方面推陈出新。随着WTO范围的扩大,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银行业要在这个大潮中勇立潮头的唯一出路就是抓好金融创新,这样才能构建新的操作模式,才能形成自身经营特色,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才能开拓生存发展空间,也才能应付WTO带来的许多挑战。当前,首先要面向市场积极开拓,在经营理念上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整体营销体制,加大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主动向客户推荐和出售自己的服务;其次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金融工具上创新。

  (五)积极创造条件,使上海、深圳、香港等地成为外资银行和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集结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是中央最近作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吸引跨国公司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也是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知识与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上海、深圳以及香港等地应把吸引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技术与自己的地域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结合起来,鼓励大跨国公司与自己的大企业联合。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快为外资银行和大的跨国公司落户、云集上海、深圳等地创造条件。

  (六)根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规定,完善立法规范问题,把原来主要依靠内部行业部门行政条令进行管理的做法,向国际通行的依靠公开的行政法规和法律来管制市场的方向靠拢,使中国服务市场管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七)抓紧人才培训工作,尽快拥有大量符合电信、金融保险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并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外部条件。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建立服务业人才高地是当务之急,而健全人才政策来保护人才以防止人才流失是重中之重。

服务业论文5

  随着社会化生产需求变化,生产化的快速发展, 工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的逐年扩大,社会现代化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工业化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生产服务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而且通过企业内部分工或外包等形式,与社会的各个行业的交集已经日益紧密,并逐步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对发展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并让其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我们就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科学运用政策、经济调节手段,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调整区域实体经济结构,从而有效促进和壮大区域实体经济实力,拨高区域经济实体发展质量。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经济实体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独立的行业,它不单独的,而是与其他行业并存在且息息相关的,也是重要实体经济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对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依托实体经济主体为基础,凭借其创新的高度性,渗透的广泛性,产业的深层次关联性和效率倍增性的优势,达到促进优化实体经济的升级。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实体经济整体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并能够增加实体经济的知识水平,扩大实体经济的赢利能力,为实体经济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会促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的地位。在世界国际产业链条中我国一直都处在一个中低端层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取得了支配权,从而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直接获益。

  4、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可以得到全方面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产品出口能力,优化区域整体生产供给和出口产品结构,增加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在产品非价格竞争力,使我国的经济实体彻底摆脱依靠价格竞争的不利局面。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偏低。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太高, 新兴服务业比例偏小、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后劲不足,发展势态受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与总体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还有很大差距。

  2、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从表中可以看出, 金融业比重在历年的表现中不升反降。租赁、商务、信息传输、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等产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

  3、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度还较低。从生产性服务业绝对值来看,其创造的生产总值实现了逐年增长,但体现到整个第三产业中,在第三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却上升缓慢,甚至在个别年份不升反降,对于整个经济的贡献力量还不突出。

  4、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作用还不够明显。如今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动力还是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不明显,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还较低。虽然近年来,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行业等行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其他的金融、科研等行业就业人数增减反复。

  三、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分析

  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的科技含量,推动实体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提升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改进实体经济的生产迂回度,从而使实体经济实现生产专业化,最大限度提高劳动和其它要素的生产率。

  3、提升企业生产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在为企业提供紧缺的资金和技术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规避生产风险,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信心,带动产业整体就业率的增长。

  4、加快优化城市结构。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生产服务业发展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影响作用非常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提升城市整体能力,并能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各产业之间的信息和交易成本,进一步健全完善和促使城市功能。

  四、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1、要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大力深化服务领域市场化和服务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彻底放开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给其营造宽松、积极、公平的发展氛围。

  2、要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紧密结合经济实体发展共性需求,全方位为其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还要生产性服务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结合当前实际需要完善服务的流程和环节,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化程度。

  3、要紧密结合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结合区域实际,大力吸引海外服务业人才,吸引国外中高端服务企业经验,在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从而在当地培育一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龙头服务供应商,实现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实现当地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升级。

  4、要提升生产性服务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就要积极利用规划布局、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搭建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各种政策引导,对生产性服务业中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国家给予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区域性聚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体化的发展,提升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实力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并要求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作用,就必需要结合人才战略实施更多的措施, 面向国内外广泛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中高端人才能的发挥, 积极服务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安云飞。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J] 。经济研究。20xx, (12) 。

  [2]常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J]人文 地理。 20xx, ( 2)。

  [3]高大海。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中国统计[J] 。20xx,(5)。

  [4]顾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经济学家, 20xx, ( 6) 。

  [5]姚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点关系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xx, (9)。

服务业论文6

  【论文关键词】简单劳务;服务业;员工

  【论文摘要】所谓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主要指技术含量不高、从业人员门槛较低的服务业类型。本文从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人员特点着手分析,接着阐述了该类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行业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论述了要发展这类服务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类型也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业、家政业等这类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务业,以及银行业、保险业等满足人们高级需求的服务业。这两类服务业发展的成熟度不同,从事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分析时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我们把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务业称为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主要指技术含量不高、从业人员门槛较低的这类服务业,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餐饮业、休闲娱乐场所、家政行业等。本文主要谈谈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的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低,资本要求很小,无严格的组织形式要求。通常这类型的企业规模很小,多为个体民营企业,资金人员都不多,真正形成规模经营的企业很少。而且发展也不稳定,成立得快、解散得快,经营状况有好有坏。

  1 简单劳务型服务人员中存在的问题

  简单劳务型服务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特点及用人规律。虽然这类型的企业为社会解决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其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1.1 非正规就业问题严重

  从总体上看,这类服务业的就业人员非正规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1)很多没有正式劳动合同,雇佣关系不稳定;(2)劳动时间的弹性较大;(3)工资不固定且较低;(4)法律保护力度小,权利救济途径少;(5)就业门槛低,吸引了大批半文盲、低素质的求职者,80%左右为初中以下学历。

  1.2 员工流动率高

  据调查,餐饮服务业员工流动一般在15%~20% ,最高可达到30% 左右,而且流动在加剧,流动速度、频率在加快。员工流动率大让企业不得不不断引进新员工,这使得管理难度加大,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经过严格的招聘、认真的培训,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工作人员, 然而随着员工的流动和不断的重新培训, 久而久之, 在经济效益上也会大打折扣。

  1.3 忽视人的发展

  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人的发展,把员工只当是维持正常经营、赚取利润的工具。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这样做是很不利的。管理者队伍也通常是从底层慢慢提拔上来的工作出色者,这种员工对工作的了解是很透彻,但是通常学历偏低,没有经受过管理方面的培训,仅凭个人理解去领导和激励下属。

  2 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人力资源发展措施?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更快更好地发展简单劳务型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服务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能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另外,打工者通过接触、学习城市文化,能提升农民的素质及文明程度,推动其家庭及下一代的'发展。可以说,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壮大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2.1 搞好招聘工作

  企业不应该只看重应聘者的外貌特征,而应更多地考虑应聘者经验、技能、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只要本身对其工作有一种正确的心态, 即使自身外表形象略差一些,也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招聘渠道来讲,企业可以同教育部门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大中专院校建立联系, 按实际需要提出用人计划, 便于学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层次人才。对于厨师之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有意识地从其它企业中退下来的或停薪留职的人员中招聘一些,并给予待遇上的优惠。还可以适当招聘下岗员工。因为下岗员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虽然名义上是临时工、季节工, 但流动率远远低于正式工, 有利于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

  2.2 重视培训,提高素质

  简单劳务型行业服务人员人力资本的缺少是导致其工资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服务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因为中高级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初级服务可以仅凭经验劳动,中级服务需要较多的知识和技能,高级服务则要求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而简单劳务型员工的求职主体是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与失业工人,这些人的素质普遍偏低,通过培训使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增加其人力资本,就变得十分必要和急迫。

  2.3 全方位激励员工

  在服务业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应该实行人本管理,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重、尊重人、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发展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比如可以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并使其认识到其所提供服务的重要性;提供员工一个参与决策的机会;营造适合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等。

  参考文献:

  [1]徐金宝浅议饮食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5

  [2]陈淑君,赵毅重庆饭店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xx. 1

  [3]孙先民,崔亚丹浅议我国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商业研究20xx.21

  [4]尚晓玲柔性管理在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xx.23

  [5]彭李科试论当代酒店服务业厨房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职业圈20xx.06

  [6]李晓丹,吴杨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酒店忠实员工[J]商场现代化20xx.05

服务业论文7

  【摘 要】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可以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相统一。这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最有效率的经济路径。而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的教育服务业,与新兴的低碳经济的紧密关系也不言而喻。全球学者与专家都对低碳经济做出了全面研究,并配合政府在实体经济中对低碳经济作了不同程度的尝试。文章从教育服务业的属性分析入手,以人力资本为中介点,分析天津地区教育服务业对低碳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服务业;低碳经济;影响

  一、教育服务业

  教育的服务性分析:

  (一)教育产业“新释”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循环中,教育服务业的投资和产出都具有强大的外溢性。教育服务业的生产过程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由教授者向被教授者传递,所培养的人力资本能再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种无形商品相比物质生产领域往往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回偿率。

  与此同时,劳动力本身通过教育转变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相应能得到经济酬劳和社会地位,因此教育又从生产性服务转变为一种消费性服务。由于这种利国又利己的双重属性,教育更应该在公益性的外衣下加一层个人投资,使教育服务业更加具有效率和效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财政与个人投资双管齐下

  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是其首要的属性。教育作为全民性质的产业,不可能脱离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政府优化教育发展格局,消除教育机会不平等,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颁布优待与引导政策。但与此同时,宏观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事业不可能只依靠财政做到系统支持和面面俱到。

  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消除一定程度上的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关乎教育大发展的关键模块。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双重属性角度来看,还是从我国国情国力来看,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教育投资层面必须做到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支撑,应实现非义务教育在政策引导下合理化有偿收费,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服务业。

  (三)教育事业正名:教育服务业

  教育不仅产出人力资本,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和知识技术等的无形资产,更能为受教育者本身带来回馈和收益。教育事业强大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溢出性和为个人自身带来的丰厚回馈使得教育投资必然只有呈现二元化才能激发产业本身的潜力和效能。

  将教育事业正名为教育服务业,使教育本身即能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均衡地域发展格局,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政府多渠道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待,更能在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的投入下拔高国民受教育层次,培养多批次的专业人才和顶尖人才,并按照个人意愿自由发展,丰富人力资本格局。

  (四)我国教育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学术界对教育服务业的认识,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经济属性和服务性,对投资收益关系给予了更清晰的界定,使现代教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产业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

  二、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国情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行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占领发展先机的保障,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碳强度高且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正相继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巨大的环境效益、能源效益。低碳经济的出现和低碳经济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对能源的使用强度,更为能源使用结构提供了新的选择,缓解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提高国家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作为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低碳经济可以带来诸如贸易条件、国际市场份额、技术竞争等的优先因素,增强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三、教育服务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本身为低碳产业

  不同于其他高碳产业,教育产业从事知识、科技以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产业本身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属于服务业。服务业的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平均万元GDP能耗,同量能源在第三产业的效率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教育服务业从一般的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属于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教育产出占GDP的比重,可以从更长远的观点带动经济的新模式转轨。

  因此,由教育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向低碳化转型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何利用教育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人才结构的转型和绿色就业,是进一步的体制问题和流程实际操作问题。就教育服务业本身而言,能源投入基本上是供应教育服务业的环境在产出方面,教育服务业所传授和研发的知识与科技则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基石。

  (二)教育产出技术与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经济的质量

  我国工业化处于无法跨越的重化工业阶段,高碳发展是此阶段的特点之一,虽然经济总量攀升较快,但当前的经济结构无论是地域结构还是经济实体本身的产业结构,都具有较强的二元化差异,使得转型的经济基础不甚牢固,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强度够但纵深上问题较杂。城乡二元化和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内地的二元化发展差异使得经济低碳问题也不得不考虑二元化的风险,即广大农村的低购买力不能承担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城市也未必跟得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想要跨越这些瓶颈式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技术使用成本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经济和产业的低碳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的创新进步和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京都议定书》基于这个认识,在初期并未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碳排放限制指标,并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援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相关联的产业链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新能源汽车等的消费产品。利用科技研发对第二产业部门中的高碳行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也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技术为先导发展低碳经济,从能源使用的源头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从研发阶段到终端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低能耗。以基于技术革新的能源多元化来淘汰落后产能,可以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改变能源现状的结构性缺陷,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使产业结构转型更加顺利和高效。

  (三)教育服务业通过培养人力资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不论是科技降碳、产业降碳、还是低碳化生活,归根结底都是依靠人运作整个流程,最终达到低碳化生产生活的目的。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应的低碳教育体系,一方面树立人民的低碳理念,通过理念的普及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来普及、带动生活方式的真正低碳化;另一方面利用高等教育来培养低碳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开发低碳技术,提高高新科技的实际应用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模式必定有其内生的与之相配合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一种社会经济模式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媒介作用,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形成“低碳意识”,拥有“低碳素质”是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人力资源的“软资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特性与绿色低碳相悖,社会环境中的低碳教育可以通过在全社会持续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来引导;从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抓起向灌输低碳观念是可以改变一代人价值观的教育工程。

  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科研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唯有发挥教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使高校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第一平台,利用高等教育为低碳领域直接培养专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本。各个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前景。如新兴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环保技术专业都能直接培养高专业能力的低碳领域人才,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人才基建,并提供人才争相竞技的场所。而各个高校所成立的低碳研究中心、低碳技术研究课题等,通过和著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和试验基地,“高校研发―企业实验”成为一些低碳技术出炉运用的模式。

  由此,教育服务业在产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即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着力为低碳经济塑造劳动者的低碳意识,普及低碳价值观;在人力资本形成的职业教育阶段着力为低碳经济培养专业对口的低碳行业人才,通过在劳动力身上凝结低碳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使高等教育培养行业专属的人力资本,创造绿色就业。通过教育优化国家人才结构,是实现国家劳动力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先导。

服务业论文8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发展思考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逐渐提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纷纷加快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步伐。

  一、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服务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服务能力,总体来看,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还处于初步成长阶段。

  1.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持续扩大。目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主要由科技服务载体,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研发机构、专业检测机构等组成,包括孵化器、工程中心、综合服务机构、各类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地方经济贡献率日益加大。

  2.服务载体不断加强,空间布局日趋扩大。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骨干的综合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不断聚焦,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迅速,实现了市县区的全覆盖。

  3.服务能力不足,区域差异较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产业集群提供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但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仍然不到位。从市场规模和完善度看,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出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成化服务模式,个别区域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普遍面临着诸多瓶颈制约和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

  1.总量偏小,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不足,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在产品检测、科技评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交易、高层次人才培训等专业领域,只有少数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机构,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服务、审计、风险投资等业务机构较少。区域性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

  2.内容单一,服务程度较低。科技服务业中的政府背景比重较高,民营科技服务机构相对较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科技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单一,综合性、高层次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相对匮乏。

  3.管理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淘汰机制尚未建立,缺少行业机构评估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同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服务信用参差不齐。科技服务机构自律组织、自律机制发展相对滞后。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为实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1.建设新型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后盾,加强产学研金(金融)介(中介)的有机结合,全力构建“以研发业为主体,设计、检测等技术服务业为支撑,科技中介业为补充”的新型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

  2.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发挥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鼓励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通过科技计划引导,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化工程,支持企业开展难题招标等方式,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建立起产学研联盟。支持大中型企业,到“十三五”末期应全部建成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3.加大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总结和借鉴先进地区产业聚集区公共研发平台经验和做法,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实力强的研究所、大学,在优势产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为产品升级换代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积极发展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把加快解决小企业“技术力量弱,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难”的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加大扶持力度,整合、集中科技服务机构力量,选择一批工业产值过百亿元、小企业密集的行业,建立一批面向小企业为主的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并通过资助、奖励等方式予以支持,为小企业技术创新开拓新局面。

服务业论文9

  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近期目标出发,提出了服务业关系营销理念,并分别论述了服务业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重要作用,以及搞好服务业关系营销的对策,以便推动我国快速地进入服务型社会。

  【关键词】服务业关系营销;顾客价值资产;品牌服务;服务补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20xx~20xx)计划期间,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40%,其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已达到31.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xx~20xx)规划期间,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重和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将分别达到43.3%和35.3%。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社会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超过60%,部分国家已达到70%或80%,其受雇于服务业的员工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率达70%。我国服务业与西方发展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服务业是满足他人需要的活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服务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民族,以至和谐国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因此,为应对21世纪面临的挑战,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服务业健康向前发展,除了深化我国服务行业体制改革以外,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从服务业的角度深刻理解其关系营销的内涵、作用,并在搞好关系营销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服务是一种本质上无形的活动或利益,它在服务提供者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同步生产和消费。服务营销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优质服务使组织和顾客保持良好的长期关系,而以发现、建立、保持和强化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为目的营销就是关系营销。为此,本文试就服务业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重要作用,以及搞好关系营销的对策加以论述。

  一、服务业关系营销的特征

  由于服务本身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具有无形性,即买者无法在购买前试用,如尝试、感觉、试听等;二是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服务本身无法和服务提供者分割开来,很多的服务、创造、传递和消费是同时进行;三是具有异质性,指企业很难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四是具有易逝性,即服务无法储存。因此服务业的关系营销既具有其他产业的关系营销的共性,又具有本身的个性,即具有双赢性、稳定性、过程性、无形性、公平性。

  (一)双赢性

  获得双赢是服务业关系营销的基础,双方在进行交易时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将对方利益摆在优先的位置上,让对方利益得到满足,如银行对企业提供贷款时,考虑的是资信较好的企业,反过来资信较好的企业又为银行带来较好的贷款利息收益。因此关系营销的关键也就是双方找到利益的共同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稳定性

  由于关系营销注重与顾客的合作,注重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注重保持和顾客改善关系,因此自交易开始建立的这种关系会更加稳定,顾客需要提供服务时会产生一种惯性,而这种惯性正是关系营销稳定的基础。如虽然顾客得到另外一家证券公司更优惠的交易佣金的许诺,但该顾客可能选择继续留在现有的证券公司,这是因为该顾客与公司有着长期的信任利益,这种长期的信任利益很难改变该顾客产生的惯性心理。

  (三)过程性

  这是服务业营销最重要的特点,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这些活动消耗各种资源,包括了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通过服务型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寻求找到顾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服务过程中,顾客亲自参与,顾客的这种参与构成了服务过程重要组成部分。如医生对病人进行手术时,在手术过程中,都要询问病人的感觉情况。因此服务业的关系营销应更加关注其过程性。

  (四)无形性

  因服务是一种活动或利益,而不是实物,所以服务业的关系营销不像其他营销一样,有产品去看,有感觉去触摸,通常是以主观的方式来感知服务,如坐火车旅行时,乘客只拥有一份将被安全送达目的地的承诺。

  (五)公平性

  为了与顾客建立更为密切的互信关系,取得最大的顾客价值让渡,服务业的关系营销还具有公平性的特点。首先是结果的公平,指顾客抱怨的结果,能够与其不满意的水平相匹配。其次是过程公平,即顾客在投诉后,马上会有人在规定时间里进行处理。最后是对待公平,即顾客在投诉过程中会被诚实礼貌地对待。

  二、服务业关系营销的作用

  (一)降低服务业的成本,增加服务业的利润

  通常讲“不要回头货,只要回头客。”由于关系营销带来的是忠诚的顾客,从而为降低服务业的成本,增加服务业的利润创造了条件。首先节约了成本,据调查获取新顾客的成本是保留一位顾客成本的5倍。由于与老顾客沟通起来容易,服务业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促销,从而减少了运营成本。其次顾客的忠诚不仅可以拒绝同行服务业促销的诱惑,而且还会主动向亲朋好友和周围的人推荐该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成为不花钱而最具有价值的广告,从而为稳定现实顾客,增加潜在顾客打下基础。据有关资料表明,顾客保留率提高5%,其利润就能增加25%~85%,良好的关系下,顾客对服务业感情越深,他们投入这家企业的货币、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这家服务业的收入就越稳定,利润也就越多。最后是关系营销可以克服服务易逝性所导致的供需矛盾,减少了因服务能力过剩或短缺造成大量利润损失的机会,增加利润,减少成本。如海南的旅游公司正是通过与全国旅游公司建立这种关系营销来平衡因季节不同造成的需求矛盾的。

  (二)减少顾客非货币成本支出

  一是时间成本,大多数服务要求顾客亲自参与,因顾客要花费时间,这主要表现在往返路途、等待等接受服务过程花费的时间,建立这种关系营销可以减少这种时间成本支出。二是搜寻成本,即指顾客为确定和选择所要接受的`服务以及估计服务的价格而付出的脑力劳动,关系营销可以减少服务的无形性和服务价格不可见性的搜寻成本。三是便利成本,指顾客为前往服务场接受服务所付的各种代价,包括了时间、体力和金钱等。四是精神成本,这主要是对顾客购买和消费一些服务时所付出的精神成本,如担心被骗、担心被拒绝、担心被敷衍等,关系营销减少由于顾客关系不熟悉所带来的精神成本支出。

  (三)提高顾客满意率,为顾客获得更为优质服务创造条件

  由于服务本身的过程性、无形性和易逝性,顾客在服务过程中,心理愉悦感是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关系营销可以满足顾客受尊重、社交及消费心理的需求,从而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超值享受创造条件。如一个旅游者和导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旅游者获得旅游方面的心理需求,就会大有益处。

  三、搞好服务业关系营销的对策

  (一)提升顾客价值资产

  服务业的盈利能力不但取决于服务本身,更重要的取决于长期顾客关系的维系,而要取得更加忠诚的顾客,关键是要给顾客更多所得,减少顾客付出,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提升顾客价值资产。价值资产由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服务便利性三个要素构成。提升价值资产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使顾客更便利,这也是搞服务业关系营销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提高服务质量,服务的质量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有形产品成分、无形服务成分、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环境。在这四个部分中,有形产品成分和无形服务成分的质量控制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服务提供过程则非常难以保持稳定,成为最重要的竞争砝码,服务的环境,在零售业中尤为重要。如走进美容院大厅给人以美的享受,顾客就会对服务质量产生较好的感觉。其次是降低价格,对争取很多顾客,维系关系营销也非常重要。最后是使顾客更便利,包括了地理位置、方便使用和可获得性三个要素,地理位置对服务业非常重要,如麦当劳开设了为过往开车顾客服务的便利窗口,使得司机不用下车就可以购买食品,成功地吸引了大量顾客。

  (二)开辟多种渠道,维系顾客关系

  在服务业竞争越演越烈的今天,提高顾客的价值资产来进行关系营销,远远不够,还必需开辟多种渠道维系顾客关系,进一步提高顾客保留率。首先是常客回报活动,常客回报是综合性关系营销和顾客保留中一种最基本的层次。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绩,更重要的可以提高商誉,如航空公司和酒店采用免费机票、免费住宿、价格优惠,对奖励忠诚的顾客有较大作用。其次是特殊赞赏和特殊对待。最后是进行联谊和感情交流活动,将顾客的兴趣、财务刺激和情感交流相结合的联谊活动,可以建立顾客对服务组织及其供应品的依恋之情,并加强顾客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为顾客提供品牌服务和特色服务

  在追求生活同质化的今天,要满足顾客的消费期望,消除服务中异质性所带来的差异,关键是要为顾客提供品牌服务,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快递市场的领导,其重要原因是隔夜包裹快运品牌服务得到顾客的认同。此外为满足丰富多彩的消费需求,为顾客提供特色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美国的著名丽嘉酒店,增设“技术”岗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全天候命,帮助客户解决各种电脑软硬件问题,商务旅客认为这是一项价值很高的服务。

  (四)进行服务补救

  一方面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服务很难标准化,顾客缺乏有形的标准作为参照,对服务的感知总是比较主观,难于把握。另一方面由于服务的异质性,因而其产生的问题不能确定质量的一致,顾客没有一定的评定标准。此外由于服务不可分割性,要求顾客和服务人员都必须了解整个服务传递过程,才能实现顾客的真正满意,但是在服务中很难实现两者之间的全过程的不可分割。基于上述原因,服务中产生差错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是对产生差错进行服务补救。首先重视顾客问题,承认问题的存在,分析失误的原因,对服务失误进行评估,并能在恰当的时候对顾客道歉。其次是建立一个服务补救预警系统,在问题出现前预见到问题并予以避免。再次有效处理顾客抱怨和投诉,顾客投诉是发现服务失误的一个重要来源,须设计方便顾客投诉的程序,引导顾客投诉。最后尽快解决问题,一旦发现服务失误,服务员必须在失误发生的同时迅速解决失误,防止失误升级。

  (五)建立服务业关系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已成为服务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改进服务质量、搞好客户关系、进行服务补救的前提和基础。组建关系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质,就是采用数据库和交互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广泛收集和积累各类公开发表的数据和消费者数据,然后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从而为深入了解每一位客户的需要、爱好及质量服务要求打下基础,达到改进服务体系,进行服务创新,并提升服务业关系营销层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M.J.埃策尔.B.J.沃克.W.J斯坦顿著.新时代的市场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xx.

  [2]梁颜明.服务营销管理[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

  [3]郑宏峰.顶尖客户服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xx.

服务业论文10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自身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其也对于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新的要求的挑战,并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服务标准,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其自身也应该意识到自身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需求,并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进行合理的改进。

  关键词:物业管理;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业主自身的服务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在当前时代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以往传统的物业服务工作理念和方式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升级,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

  1物业管理和现代服务业的分析

  物业管理主要是业主委托物业公司来对自身的环境设施、场地、卫生安全等社区服务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而展开的管理。物业管理旨在为业主提供便利性服务,在遵循满意标准下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提高业主的满意度。当前,我国物权法也明确表明:业主所用的合法区域,可由其自行规划管制,并对相关物业公司加以管理委托和交接。物业企业提供物业管理服务,是为了满足业主管理小区需求的实现,同时其本身也是为广大业主提供服务的。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说,其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满足实际生活需求的重要的行业。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快速的.满足,而如何更好的获得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并且提升自身居住的舒适度,这已经成为了广大业主的心的选择。针对于这方面的需求,物业管理方式也应该进行更好的改进,同时融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征,通过合理的升级与改进,更好的提升自身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果,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新需求。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其自身只有更好的实现现代服务业的有效转型升级,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良好的收益,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众所周知,现阶段物业管理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物业企业本身如果在展开物业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不能给予广大业主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那么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弊无益的。

  2转型升级的思路

  第一,对新技术的合理应用。面对当前愈发复杂和丰富的业主的需求,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对于新技术进行更好的利用,通过对当前科技技术所带来的福利的利用,更好的满足新世纪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新需求。例如,对于当前物业管理工作开展中信息共享与交流方面的需求,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平台来构建一个远程管理体系。只需要通过利用物业管理系统的软件,就可以完成相应的信息的查询和录入。物业管理软件系统本身,通过满足含客户、房产、收费、办公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秩序维护、清洁绿化等不同功能,为每一位业主提供更加精准的管理方面的服务。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于这些信息的分析,为他们提供更加具备针对性的定制化的服务。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物业企业的整体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业主提供更加完善丰富的物业服务。另外,物业管理企业在展开日常服务的工作过程当中,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有效的实现与业主之间的快速沟通,提升沟通工作的开展效率和开展深度更加,构建一个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有效联系。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物业服务工作的有效性,让物业服务工作的开展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并且即使对于业主的投诉内容进行反馈和处理,提升服务工作的及时性和响应能力。第二,特约服务的实现。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应该为广大业主提供更加具有特色的特约服务。管理工作开展中,应该对业主的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和业主进行充分的沟通,让业主的需求得到更好的体现,并且结合业主的需求,物业企业对于自身物业管理服务的种类进行不断的拓展。留物业企业可以结合业主的,保姆服务、日常烹饪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家政方面的服务,同时更加充足的给予其相应的保证。对于业主的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来说,物业企业也可以和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充分的联系和沟通,并且和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开设相应的房屋代管服务。这样业主本身在进行房屋出租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消除很多麻烦和困扰,同时也能够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基础上,让物业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物业企业来说,特别服务的实现和发展,是当前物业管理工作开展中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成长的一个新的热点。

  3结语

  总的来说,面对当前业主的物业管理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的形式,物业服务企业本身在展开物业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的提升自我,融入更加先进的服务理念,并且从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角度,对于自身的服务工作进行更好的升级与改造拓展服务业务,让物业服务工作具备更高的服务质量,满足当前广大业主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小芳,邓福康.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粗浅认识[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xx(02).

  [2]杨萌.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中物协《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课题开题会发言摘要[J].中国物业管理.20xx(05).

  [3]朱红.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xx(32).

  [4]杨婷.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J].新西部.20xx(25).

服务业论文11

  问题提出:当今人们追求的不止是物质生活且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企业和学术界不断的在研究着怎样让顾客满意并且达到行为上的忠诚,因此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是人们一直热论着的话题,虽然二者的关系不断的被研究再研究,但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到底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方向。

  选题意义:在现今进行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参考了很多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文献,然而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很多,但关于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的却很少。

  本文参考整理文献后,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只有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带水而过的点了一下,并没有具体的研究过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所以本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在进行具体的阐述和总结,让企业清楚的意识到顾客种定义,但始终都没一个统一的界定,本研究对顾客满意做出了综合的整理,并认为顾客满意是消费者在购买选择产品过程中,由于产品本身的`属性、价值;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态度或周边的环境等影响,给消费者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评价、判断态度。顾客忠诚也有很多不同的定义,然而整合后本文得出顾客忠诚是顾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不断高频率的重复购买或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保持选择偏好,甚至将该企业产品或服务视为唯一的选择倾向。

  第二、本论文论述了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在定义、价值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在美国B2B信息提供商Walker Information在五大通信行业部门服务的“通信服务行业顾客忠诚度报告”调查结果发现,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二者的关键性区别可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说明:没有一个被调查的通信行业企业敢说自己的客户哪怕只有一半是忠诚的,但几乎所有通信行业的企业都声称自己的客户满意度至少达到75%。

  可以看出,满意并不等于忠诚。最后本论文再用满意程度和忠诚类型来区别开来两者和衡量预测来区别。第三、影响顾客忠诚的因素很多,顾客满意只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顾客满意会直接影响顾客忠诚的形成。另有间接的顾客满意感会通过顾客的情感性归属感和持续性归属感,间接地影响顾客的忠诚感。顾客满意是促成顾客忠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有一点在学术界研究形成了共识,就是顾客满意是影响顾客忠诚最重要的因素,顾客满意驱动顾客忠诚。根据以往研究中满意对忠诚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侧重于满意一定会带来忠诚。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顾客满意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在销售过程中满意对忠诚的影响;顾客群体的满意对忠诚的影响;在双因素理论中满意对忠诚的影响等。

  论文安排

  时间 任务安排

  收集资料

  确定论文题目方向

  文献收集

  文献阅读、摘要

  文献精读

  整理文献目录

  参考文献

  1、魏文忠,陈梦媛.零售品牌形象与顾客满意度、忠诚度研究【J】.商业研究.20xx(9)总第401 期

  2、何艳,欧绍华.满意顾客的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J】.求索.20xx(4)

  3、赵延升,谢出本.替代性选择对满意顾客的忠诚度影响———来自餐饮业的实证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8)第10卷第4期 :01- 07

  4、姜涛, 文娟.双因素理论在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xx(8)第4期第27卷

  5、范秀成,郑秋莹,姚唐,穆琳.顾客满意带来什么忠诚?【J】.管理世界(月刊).20xx.第2 期:83-91

  6、文/高昉,余明阳.顾客忠诚从何而来?———顾客忠诚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 市场营销导刊20xx.第4 期

  7、马钦海,李 艺.服务消费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关系调节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xx(10).第5期第20卷

  8、马锁生.从顾客满意到顾客忠诚———浅析中国服务业顾客忠诚度培养策略【J】.社科纵横.20xx年11月总第22 卷第11 期

  9、张新安, 田澎.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报.20xx(8).第10 卷第4 期

  10、陆娟.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关系中的调节因素研究*———来自北京服务业的实证分析

服务业论文12

  一、贵州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加快贵州省企业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主辅

  业分离的改革,优化业务结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随着“营改增”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贵州省整个服务行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快推进企业主辅业的细化、升级和分离的步伐,有利于培育贵州省服务业的市场主体,扩大服务业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企业通过主辅业分离进一步扩展市场,能够解决服务性企业投资拉动乏力、转型压力突出等问题,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二)促进贵州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营改增”试点工作为贵州省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有利于促进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三)增加贵州省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20xx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xx年全省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3.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贵州就业稳定性不高,部分就业人员可能会重新失业,因此,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当前解决就业压力的主要任务。二、贵州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20xx年贵州省全省服务业增加值4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低于全省GDP10.8%的增速。从该表我们可以看出,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的是服务业,达到了44.6%。其次是非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9%、9.0%和6.7%。可以直观地看出各行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从增速来看,金融业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14.2%,其次是非营利性服务业、营利性服务业以及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分别增长12.0%、11.4%和11.8%。从贡献率来看,除了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2.5%,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贡献率为9.1%,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近年来,贵州省的服务业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全国进行比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从表2贵州省与全国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情况统计表可以推断出以下情况:首先,20xx年至20xx年间,贵州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与全国同期一致,但在20xx年至20xx年,贵州省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于全国,产业结构为“三、二、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高;其次,20xx年至20xx年间,贵州省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39.1%上升至41.6%,而第三产业则由47.3%下降至44.6%;最后,20xx年,在“营改增”试点的全面推行下,全国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贵州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反而低于全国水平(48.2%),这与预期目标相悖,虽然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2.68%),但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也可以从折线图直观地看出这个现象。

  二、贵州省“营改增”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国家“十二五”税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营改增”试点必然导致贵州省税制结构的变动,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不同的税制结构往往又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绩效,对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营改增”对贵州省服务业的影响主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实证分析,也就是税制结构的变动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首先,先对数据来源和变量进行描述。

  1、税制结构是指构成税制的'各税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分布状况及相互之间的比重关系。“营改增”试点导致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本文的税制结构用增值税与营业税的比例来衡量,设税制结构为M,VAT表示增值税收入,BT表示营业税收入,则:M=VAT/BT表3是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xx-20xx年)推算出的增值税与营业税结构比重。2、从表2可以看出,自20xx年在上海市实行“营改增”试点后,我国第三产业占全国占GDP比重在不断增加,由20xx年的44.6%上升至20xx年的48.2%,说明“营改增”能够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用贵州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来衡量贵州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用T表示,贵州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采用ADF方法对以上变量(M、T)作时间序列平稳性检测,M的数据来源表3,T的数据来源表2。通过以下三个模型来进行:△Yt=δYt-1+ε……………………(3-1)△Yt=α+δYt-1+ε………………(3-2)△Yt=α+βt+δYt-1+ε…………(3-3)其中,t为时间或趋势变量,βt为趋势项,α为常数项,εt为残差项。检验顺序从3-3模型开始,其次是模型3-2,最后是模型3-1,何时检验拒绝虚拟假设,即原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序列为平稳的,何时检验停止。原假设都是δ=0,即存在一个单位根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若虚拟假设被拒绝,在模型(3-1)的情况下意味着yt,是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在模型(3-2)的情况下意味着yt,是一个均值非零的平稳的时间序列,在模型(3-3)的情况下意味着yt在一个确定性趋势附近是平稳。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原有的时间序列数据都不平稳的,而两阶差分后的序列检验结果表明,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M(-2)、T(-2)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其两阶差分是序列是平稳的序列,即二者都是I(2)过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下面再进行协整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上述的单位根检验,得出了M和T都是I(2)阶单整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采用Enger-Granger两步法检验T和M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以M为解释变量,T为被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根据结果估计的回归方程为:Tt=53.2465.-17.22880M+et接下来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对et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t检验统计量值为-1.845206,小于10%水平下的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M与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结构比例变化对贵州省第三产业的影响出现正相关性,也就是说,“营改增”能够促进贵州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个结论我们从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可以得到实证:20xx年8月贵州省实行“营改增”试点,交通运输业是第一批试点行业,20xx年贵州省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实现增加值775.09亿元,比20xx年增长12.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5%,拉动GDP增长1.3%;20xx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贡献率为9.1%,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由此可见,“营改增”试点导致税制结构的变动与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变动相吻合。四、结束语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导致营业税在税制结构中所占比例减小,而增值税比例增加,消除我省服务业的重复征税问题,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这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改革。但是,“营改增”试点只是影响贵州省服务业诸多因素中的一个,由于贵州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单从税制结构的变化来研究服务业的发展也是片面的,“营改增”改革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涉及到各个行业、各区域和各部门,很多方面还值得深入研究。

服务业论文13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Makun(1997)立足于生产服务业的增长,从竞争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外部化问题。其主要思想是,面对不确定性,企业会通过外购或者分包方式分散风险、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FalkandKoebel(20xx)认为,影响生产服务业增长的几大要素有:①服务和产品的转型;②产品周期的削短;③短期的顾客货物的生产正在取代大批量生产经营方式。Juleff(1996)强调了生产服务业对于专业化生产的协调和控制功能,贸易则有助于市场扩张,进一步刺激了生产服务业的成长。GuerrieriandMeliciani(20xx)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角度上强调,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Park(1994)从分工角度将生产服务业的`功能同分工和贸易的作用结合起来,探讨了生产服务业促进竞争力提升以及经济增长的机理。Marrewijk(1997)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比较理论以及Markusen的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考察了生产服务业、规模经济以及要素市场之间的一般均衡关系,重点分析了生产服务业的分工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开始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生产服务业的前后联系,以便更好理解生产服务业在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国内研究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对生产服务业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顾乃华(20xx)基于分工视角、高传胜等(20xx)从降低区域交易成本的视角研究了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在不同地区不同表现的原因。徐学军等(20xx)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共生理论,对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共生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刘靓君(20xx)具体分析了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利用1997-20xx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生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周鹏余珊萍等(20xx)从生产服务业与现代经济增长关系来分析生产性服务是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丰志勇、何骏(20xx)在对我国生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和发展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服务业的三种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二、文献评价及启示

  无论是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生产服务业的研究更偏重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缺乏结合本地特定经济情况的相关研究。基于收集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偏重于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忽视研究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服务业。而事实上生产服务业作为现代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巨大。从理论上看,对生产服务业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细化区域内部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充实理论界对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生产性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生产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发展的机理机制出发,分析中原经济区生产服务业供给和需求能力,将规范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满足新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生产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生产服务业理论地域特色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的扩展。

  三、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与生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路径

  中原经济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中原经济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如规模总量不足,质量效益不高,所占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体制机制创新等。《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但是新型工业化依赖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服务业将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源泉。中原经济区要实现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就必须坚持新型工业与生产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国务院在对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为中原经济区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中原崛起。目前中原经济区生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体系。因此,需要对中原经济区生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生产服务业供给和需求能力,剖析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重点领域,探寻生产服务业促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机理机制,提出推动生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服务业论文14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就业;城市化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xx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论文15

  [摘要] 产业的空间重组包括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两种不同的形式,服务业的空间重组形式主要由服务的市场区边界决定,根据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区位的不同要求,两者的空间重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服务业 产业链分工

  一、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涵盖的门类众多,依据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大致可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指以服务人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为目的的行业,包括餐饮、销售、旅游等,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低。现代服务业则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管理、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通讯服务等,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高。

  传统服务业虽然技术含量较低,但它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传统服务业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就业。有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外来低技术劳动力从事最多的产业除了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以外,其他诸如餐饮、零售、运输等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而当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必然会因土地、交通、环境等成本的限制而放缓,在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建筑业的零增长,但传统服务业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部门,其需求会随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一般不会出现降低的现象。其次,传统服务业可以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服务业虽然不象现代服务业那样直接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但传统服务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分工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从而间接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而传统服务业从业者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必然会带动对工业品需求的数量扩展和层次提升。

  最后,发达的传统服务业可以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传统服务业的丰富与发展会直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可得的服务种类和质量在高技术人才选择就业区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发达的传统服务业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服务业本身的竞争力。总之,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集聚经济效益,进而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从宏观角度观察,产业的空间重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产业扩散是指产业的生产(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区位不断增多,但新增生产区位的发展并未淘汰原有区位该产业的存在;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新区位上发展而在原有区位上衰退甚至消失,生产的区位发生了更替,而生产区位的总数未变或者变化不大。

  由于生产区位数量变化的多少只是相对的,因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的界线往往无法绝对清楚地划分。在现实中,产业转移的规模较大,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因为这个原因,在现有的绝大部分经济文献中,“产业转移”与“产业扩散”往往被不加区分的混用,或者用“产业转移”概念涵盖产业空间重组的所有形式。但是,两者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对两者的区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两者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同。产业扩散表现为产业在不同区位的复制,并且新老区位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因此产业扩散的空间利益效果往往表现为帕累托改进。而产业转移则涉及生产区位的更替,其空间利益效果更为复杂,在此过程中,新老区位之间可能是双赢的,也可能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双赢的产业转移方式主要是原区位向外转移“边际产业”,一般来说,这类产业转移可以同时增进新老区位的利益,有利于区域分工的形成。存在冲突的产业转移主要是由原有区位竞争优势的减弱而引起的产业转移,并且该产业的转移又会进一步削弱原有区位的竞争优势,即令原区位加速进入“区域生命周期”的老年阶段,产业向外转移使区域经济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尴尬境地;另外,对转移地点的不当选择也会对承接转移的区位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第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发生的途径不同,对于不同特性的产业,其空间重组形式(产业扩散或产业转移)也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两者的区分有利于考察不同产业的空间重组规律。

  三、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由于服务业的消费者一般呈面状分布,因此,基于市场区分析的中心地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从服务业产业扩散和转移的实现形式来看,又分为市场竞争和企业区位调整两种形式。

  位于不同区位的企业之间通过竞争,往往就会造成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的效果。对于市场区边界足够大的产业,不同区位两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初始阶段表现为产业扩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有一方被挤出市场(对于市场区下边界大到足以覆盖两个区位市场的产业,这种结果则是必然的),如果是新区位企业获胜,则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转移。对于市场区边界较小的产业,不同区位之间可以存在多个实力相当的企业,它们之间竞争的结果一般只是彼此市场份额的消长,理想状态下各企业在其六边形的的市场区内具有了垄断势力,新区位上的企业通过向原区位企业的学习,在本地发展新产业并占领本地市场,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扩散。

  与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产业空间重组一样,由大公司主导的企业区位调整,其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及其空间重组方式的选择,本质上也是依据市场区边界的大小而做出的,区别只在于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取代了一部分市场需求,企业内部决策取代了市场竞争。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多采取产业链区位分工模式,现代产业链一般包括管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区位环境的变化,垄断企业将主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为各环节寻找最佳区位,从而发展成为多区位企业,甚至跨国企业。其中:(1)管理、研发功能的服务机构市场(包括企业内部市场)边界较大,往往设置于中心城市,垄断企业这种区位战略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转移;(2)采购、销售及服务业的生产等功能的服务机构要求尽量靠近消费者(居民或其他企业),多为分散性布局,即企业在不同地区进行同种功能机构的复制。具体的实现方式包括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同业收购等。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扩散为主,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转移为主。传统服务业是直接为居民服务的,而居民的分布结构一般与城市等级体系一致,并且这些服务往往只有在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接触中才能提供,具有不易保存、不易运输的特点,即其市场区边界较小,因此,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扩散为主。这可以从我国销售企业(超市、商场等)的布局现实中得到证明,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一般都存在以本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本土销售企业,而同时沃尔玛、加乐福等跨国销售企业在各大中城市也设置了功能、结构几乎完全一样的分支机构,与各城市的本土企业展开了激烈的区位争夺。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服务的,而生产企业不仅要靠近市场,也要靠近要素来源地,因而其分布结构与城市等级体系并不一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部门(工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发挥作用,即其市场区边界有扩大的趋势,这就使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技术、人才和聚集效应,从而更多地表现为产业转移,其本质上是不同区位上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可以我国各中心城市之间对于“总部经济”资源的激烈争夺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四、启示

  对服务业产业扩散和转移的分析,为我国各类城市制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思路。对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应努力培育壮大本土现代服务业企业,适当引进海外现代服务业直接投资以强化竞争激励;对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应首先夯实工业和传统服务业,待基础条件具备后再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区位的竞争,而不应盲目地追求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应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将主要精力放在扶持工业和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服务业项目上,强化与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而不宜与其在现代服务业上展开“以卵击石”式的恶性竞争。

【服务业论文】相关文章:

服务业论文11-18

服务业口号08-10

服务业口号05-08

服务业的工作要点09-07

服务业调研报告02-01

服务业发展总结03-21

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1-03

服务业自我鉴定03-16

服务业实施方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