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2-12-01 16:41:55 论文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1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当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正确定位和开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大力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发展,早日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是人快乐、幸福和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拥有健康则是人们最大的愿望。对于什么是健康,长期以来,对其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健康就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有学生认为健康就是没有思想上的问题。而早在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成立时,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职教育迅速崛起,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受到关注。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这样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如何与高职学制相匹配,如何与高职的专业课相衔接是今后要深入研究的重点。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型,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超过一千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据了半壁江山[1]。但是,目前对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严重滞后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仅有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实践研究,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突出,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和成长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例如:①大一新入学的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的症状。大学教育由中学时代的“填鸭式”的被动教育转变为了大学时代探索性的主动学习,许多学生原本就基础知识薄弱,而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高职阶段的学习特点――学制短、课程多、知识与实践并重,因此不少学生觉得学习的压力很大。在这个阶段,学生极易引起厌学或焦虑等心理问题。②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当学生之间的友谊度过蜜月期进入磨合期的时候。当代的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这部分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自控力差,不能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容易与舍友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③处于青春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渐渐成熟,逐渐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关注。因此,恋爱问题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易陷入感情旋涡不能自拔。当对异性有好感时,不知如何表达与处理;当被对方拒绝或恋爱失败时,学生常常出现精神萎靡,自信心下降,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

  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探索适合高职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这是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3.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1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有许多特殊性。而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普通本科教育,面对在校学生人数已经占据高校总学生人数一半的高职生,相关的以高职生自己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却很缺乏。因此在实际高职教育教学中,大多数院校采用高度浓缩、大综合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课的效果确实不好。

  未来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在遵循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多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学业成长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从“案例心理学”到“理论心理学”再到“实践心理学”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适合的范式[2]。具体来说,每节课程都可以按照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环节:开篇。通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心理学经典实验、典型案例、相关的视频等,破题明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第二环节:授课内容。介绍相关心理理论及心理知识。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应对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达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第三环节:心理感悟。通过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游戏、名言警句,视频等,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巩固课堂知识,强化习得行为[1]。

  3.2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人际交往心理、学习心理、自我意识、健全人格、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以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在校园中的深入展开,必须建设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师资队伍[3]。这支队伍可以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者甚至在校的学生组成,主要是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危机干预和咨询。同时也要加强对专职、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课程培训,努力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定期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展相关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鼓励专职心理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组织教师开展成长分享活动,定期选派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多举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讨论会;鼓励教育教学工作者选择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以进一步推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快速、稳步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上,应该渗透在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单单是专职心理学教师的工作,应该发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校园中。本文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希望找到一条真正符合高职学院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让高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彭赛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国职工教育,20xx,(20),

  [2]邱开金,周晓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心理科学,20xx,(5).

  [3]鲁挥,何宪平,邢国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模式研究,20xx,(22).

心理健康论文2

  一、数据统计

  中职生目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检出率超过50%的因子有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而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检出率也超过了50%,说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至少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对不同性别中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进行t检验,出现的差异的因子有强迫症状(t=-2.49,P<0.01),抑郁(t=-2.86,p<0.01),焦虑(t=-2.87,P<0.01),女生在这几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对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以年级为自变量,出现显著差异的因子有偏执、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总均分,P值都小于0.01.进一步LSD事后比较发现,出现的差异的因子上,高一年级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说明高一年级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值得关注。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总体上,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效能感得分都高于理论均值3,但都不超过3.5,说明职高生的效能感只是中等水平,并不高。而男女生差异检验,我们可以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差异不显著,在自我调节效能感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的自我调节效能感更高。对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效能感都没有出现年级差异,说明不同年级的两种效能感水平差别不显著。

  二、两种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以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为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进行回归分析,从中可以发现,自我调节效能感负向预测了心理健康总均分3%的变异量;进入回归方程最多的是自我调节效能,能显著负向预测偏执、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敌对、情绪波动性7个因子,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共同预测了偏执2.8%的变异。而对强迫症状、抑郁和心理不平衡性的预测上,学业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效能都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中得到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100.61,对比前人用同一工具测量普高学生的数据结果,如长春696名高中生样本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05±0.56[3]。枣庄1749名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88±0.43[4],可以发现,本研究样本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要比普高生得分略高,总体上呈轻度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上的检出率都超过50%,说明中职生中也有很多的压力,这同由于中考失败的经验形成的较低的自我概念、不会处理同学关系、职校生活的适应困难都有关系。针对这些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必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由于女生更为敏感,对自我要求高,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行为和心理问题,在学生工作中更要关注女生。

  年级差异的检验表明,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严重,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也一致。其原因可能高一新生刚刚进入高中,对高中学习尚未适应,而且高一学生处在从初中向高中的过渡阶段,仍带有青春期的波动性,因此会表现出一些心理和行为的问题。而在两种效能感上,年级之间没有出现差异,说明中职生总体上的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没有因为年级的升高出现显著变化。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希望的状态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中职生自我意识趋于稳定,学业自信心更强,同时自我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而本研究的样本结果表明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也是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不同性别效能感差异的检验表明,女生和男生的学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而自我调节效能感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对此的解释是独生子女构成本样本的主体,而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女孩的关注和期望并不低于男孩,女生在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自我期待、成就动机等方面已经与男生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男生,这从近年高考上榜的男女生比例上可见一斑。相对而言,无论普高女生还是职高女生都可能比男生更珍惜自己上学的机会、学习上更加努力。因此男女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再者,女生相对男生发育成熟较早,心理更为成熟,更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在自我调节效能感上明显高于男生。

  本研究的的回归分析表明,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有显著预测作用的主要是自我调节效能感,学业调节效能感也同自我调节效能感一起预测了偏执因子的部分变异。这给我们以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往我们会注重提高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不断激励学生,但往往效果比较短暂:给与学生鼓励后,可能会有短暂的情绪饱满,充满积极性,但是不能持久,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来的状态。因而考虑效能感的针对性是有必要的。学业效能感是学生个人能力效能信念,是对自己能否达成预定学习目标的期待和体验,但是在学生的发展中除了强调认知效能外,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效能。因为在个体学习中,除了认知方面外,还必须发展调节动机、情感和智力活动等因素的技能,自我调节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运用各种调节技能调节学习活动或其他活动能力的信念。很多学生并不是不能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往往没有这样一种调节的信念,一种使自己能够持续调节的力量。在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行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下一个人生目标。

心理健康论文3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化,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团体辅导教学活动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创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唐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01:115-117.

  [2]李雪,潘乐,魏鑫,杜冰洁.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世纪桥,20xx,02:69-70.

心理健康论文4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论文5

  1、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高校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与发展

  4、铁路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基于医患关系浅谈对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研究

  6、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7、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诊断与改进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问题探讨

  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研究

  10、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

  11、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12、幼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3、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

  14、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5、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点及提升策略探究

  16、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17、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文化融入

  18、高职新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探析

  19、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20、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1、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22、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研究

  24、高校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25、系统论在高校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中的运用

  26、新媒体时代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27、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28、军校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

  29、长治市中学生抑郁情绪与学校教育相关因素分析

  30、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

  31、高职生消极学业情绪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的探析

  32、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时代转向的理论条件探析

  33、近三年某军校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34、医学院校三本学生心理资本与自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以包头医学院为例

  35、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3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

  37、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意义

  38、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39、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0、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

  41、当代大学生网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

  42、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43、职业中专学生社团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44、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特点分析及对策

  46、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47、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剖析与引导教育方式研究

  48、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49、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解

  50、浅谈新形势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51、护理本科生边缘型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分析

  52、医学生实习阶段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

  53、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5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55、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56、高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运行机制的多学科对策辨析

  57、中小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及其应对策略探析

  58、成都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59、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与应对策略

  60、心理弹性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1、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62、校园安全视角下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辅导员工作案例:走出抑郁症的迷雾

  63、中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

  6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65、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体系构建

  66、抗逆力理论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对提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研究

  6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管理与实施

  69、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思考--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7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探讨

  71、浅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结合原则

  72、家庭因素、母亲角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7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元论

  74、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政效果的研究

  75、科学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研究

  76、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77、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78、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

  79、网络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策略

  80、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研究

  81、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与对策

  82、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83、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84、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前的心理状况分析

  85、军校学员消费心理及教育引导的基本原则浅析

  86、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87、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88、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89、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90、某高校医学生自卑情绪的影响因素调查

  91、团队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

  9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新疆地区高中生习惯养成教育状况分析

  93、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价值中立策略探析

  9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探究

  95、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研究

  96、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

  97、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创新培养研究

  98、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与干预措施分析

  99、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

  100、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01、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体系的构建

  102、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相关性

  103、大学生手机使用和学业倦怠关系研究

  104、体验式心理咨询教学对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我接纳影响的研究

  105、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

  106、从存在主义谈免费师范生积极健康人生的构建

  107、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以宿迁学院为例

  108、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0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构建分析

  110、浅论心理预警视角下高职新生心理约谈模式的构建

  111、积极心理资本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112、大学生无聊倾向干预机制研究

  113、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14、校园欺凌与暴力是社会之殇

  115、西部某高校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116、大学生隐性自杀行为的概念辨析、识别工具及方法

  117、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途径

  118、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

  119、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高职生心理健康预测方法

  120、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系统的构建

  121、文化的多元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

  122、音乐教育对引导重构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23、自我效能感在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24、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浅析

  125、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

  126、浅谈书院制模式下如何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肇庆学院为例

  127、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局与多重突围

  128、聚类分析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129、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

  130、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

  131、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框架研究

  132、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3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本投入及其效益探讨

  134、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

  135、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36、社会阶层背景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分析

  137、在职专升本教育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现况及相关性研究

  138、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及扶助策略研究

  139、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引导与校园暴力策略--以民族高校为例

  140、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141、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回顾与展望

  14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与方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

  143、新媒体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构建及功能

心理健康论文6

  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在心里健康方面受益良多。主要是关于“目标”这个问题上的充分理解与认识、确立与冲突。高中时,我只有一个具体目标:考大学。随着“上大学”这个直接、实在、确定的目标实现,我开始寻找新的目标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但是由于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所以,确立目标时产生了许多心理冲突。首先,“理想的大学”同“现实的大学”之间的矛盾使我产生了深深的目标失落感。以前在我心中大学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殿堂,刚入大学时也十分兴奋、愉快。但兴奋和激动之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原来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无限循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冲突。其次,大学培养目标的“高”与“空”使我对目标难以把握,觉得很困惑和迷茫。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可我却感觉目标的内容比较空洞,目标的阶段性也不明确,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标来设计和规划自己。我不免会产生产生心理冲突。刚开始面对这一切,我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它教会我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正视人生舞台后面的许多真实情景,领悟人生的哲理。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步骤一是发现或搞清楚主要人生目标是什么。在不断的自我提问中确定自己的目标。步骤二是当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我的人生目标了,那么就可以着手准备实现这项目标了。在这方面,职业的选择就是我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职业是一个工具,是帮助实现终极目标的工具。规划自己的职业的重要性,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从自身性格、能力、优势与不足、情绪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分析。)

  我认为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我喜欢笑,性格活泼,在自我认识方面,我善于反思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从小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我经常会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这让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对自己不会有过于苛刻的要求。经常性的反思也让我思考问题比较深刻,看待问题较为全面,所以给人印象比较稳重。在社交方面:我喜欢与人交往。我待人诚恳,为人善良。与人交往时能处处尊重、信任他人,重感情。能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人立场审视自我的行为,体验别人的心理感受。并且善于洞察别人的情绪与情感,乐于帮助别人。因此我的人缘也很好。对待事情方面:我会“三思而后行”。遇事冷静分析,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不轻易下结论。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工作上有上进心,做事认真、勤奋,思路清晰,有条理。 4、我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如书法、绘画、唱歌、打球、旅游、跳舞、写作等等。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个方面素质,充实自己,享受人生乐趣。但同时,我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做事不够细心,不够有耐心等很多问题,这也是需要

  我不断努力克服和改善的。

  3.根据自己的成长史,分析在成长过程中什么人或什么事对自己发生了重大影响,是如何影响到自己的。

  在我过去二十年里,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小学的班主任郑老师。小学时的我是个内向害羞的人。回望过去,曾经有那么一块玻璃,牢牢地禁锢着我的心灵,让我无法释放自己,我那时候性格孤僻,只爱躲在教室最后靠窗的一角,那是我个人的天地。朋友们不愿意和一个声若蚊蝇的伙伴玩耍,几乎只会嗫嚅着说话的我让所有老师都懒得提问。“许多人围成一个圈子在游戏而我却被锁在心灵的黑屋子里,远远地望着,永不可能冲破枷锁。窗外温暖的阳光下,

  我的心,寒冷如冰。”这句话是我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

  五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位新的班主任,她教语文。在她的第一堂课上,不知多久没被老师搭理的我竟被第一个叫起来回答问题。全班哗然。我呆住了。我甚至埋怨她为什么要和安分守己的我作对,让我承受巨大的压力。然而我还是鼓起勇气站了起来,喃喃着我的答案,然后又偷望了她一眼。

  “同学,你的声音能不能再大一点,大一点"她还在坚持着.

  所有的视线火辣辣地集中在我身上,一股热浪从长眠的心灵冲顶而出。泪如泉涌.我不顾一切地大声喊出了我的答案。

  我不敢抬头,更不敢看她的脸."啪,啪,啪",接下来分明是她的掌声。为我鼓掌是的,为我鼓掌!她走到了我的面前,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说:"你有如此的勇气,喊出自己的见解,难道就没有勇气推开你心中的窗吗?"

  我呆住了,热血凝固在发烫的脸颊,耳边震荡着的是方才轻轻震撼心灵的声音——不,那绝对是一声感召!我听到了来自心灵窗外的召唤!是的,是这个声音,打碎了我的精神枷锁;是这个声音,重新铸就了我内心的刚强;是这个声音,让我的内心充满了自信与希望!

  后来的我,逐渐打开了心墙,变得开朗外向,回望我踏下的成长的脚印,无不充满了自信和阳光.除了"感激"二字.真的,我从里感谢这位重生我的老师。

  4.幸福源于什么?你怎样挖掘生活中的幸福?

  我认为,幸福只是一种个人的感觉罢了,看你自己怎么看待它了。很多时候,简单就是一种幸福。生活本来就太多的诱惑,太多的追求和渴望会让原来简单纯粹的人生变的迷茫与困惑起来。什么是幸福?这是个太老套的问题,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和标准都不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活着就是幸福,可以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阳是一种幸福,可以听家人在你的餐桌唠叨个没完那也是种幸福,可以和好朋友插科打诨也是种幸福,幸福很多很多,多的就如你身边的空气,充盈在你的周围而你懵然不知。

  幸福,好比时光老人给每个人每天24小时一样均等,只是,因每个人的态度不同而使幸福变得不公平,悲观的人认为,幸福是那遥不可及的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及;乐观的人认为,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开心度过每一天,很轻松;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很满足;把握时光,不留下遗憾,很充实。这,也许就是一种幸福吧。一个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风度。很多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像野草一样蔓延疯长,像空气一样弥散于每个空间,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实很简单。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但凡福祸相依,苦乐掺半,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

  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觉就会接踵而来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时空的分秒间。

  5.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你觉得自己面对挫折的方式正确吗?

  在遇到挫折与失败时,我们应当沉着冷静,不慌不怒。增强自信,提高勇气。 审时度势,迂回取胜。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要勇往直前。既定目标不变,努力的程度加倍。同时,倘若原来太高的目标一时无法实现,可用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来替代,这也是一种适应的方式。 再者,寻找原因,理清思路。当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彻悟人生的大度。一个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你受挫时,先静下心来把可能产生的原因寻找出来,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风得意,事事顺心。面对挫折能够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境,就需要升华精神,修炼道德,积蓄能量,风趣乐观。

心理健康论文7

  1 归因方式概述

  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重要的群体,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重视。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性格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归因是个体通过相关信息的积累和经验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方式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自身特有的归因认知,也可以说是个体对事件或者行为发生的原因的认知和解释,个性的不同,对事件和行为的归因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生活中,人们可以说时刻都在对个体或者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价,对成功、失败、行为结构进行归因,而这些认知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后的行为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青年人的归因方式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归因灵活性是个体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之下,对事件灵活地做出归因。专家研究认为,归因方式与归因灵活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面对负面事件的时候,归因灵活性较低的个体相对于归因灵活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2 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本文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60名青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自评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乐观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

  正性事件的内外维度、持续维度和归因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指标中的正性情绪和乐观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心理健康指标中的焦虑、抑郁和负性情绪呈负相关的关系。另外,从研究中发现,在归因方式上是具有性别差异的。青年群体中,男性比女性在对负性之间的归因方面更倾向于归因于自身。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有责任感,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而且在归因灵活性方面,男性也优于女性。

  3 正确引导和教育归因方式,促进青年群体心理健康发展

  3.1 加强归因意识教育,促进科学的归因观的形成

  人们使用的归因方式多是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归因方式,是在下意识的状态下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或者事件的判断和推理。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使用,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良循环,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对于青年群体,加强归因意识教育,促进科学的归因观的形成尤为重要。在归因方式的教育中,引导青年人在意识层面上加强正面认知,遇到事件或者问题,从内部归因着手,首先进行主观归因,逐渐形成内外统一、主客观一致的科学归因观。这样对于青年人掌握积极的归因方式,使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3.2 加强归因指导,矫正不良归因

  青年人的认知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受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加上青年群体所面对的学习、就业方面的较大的压力,使得青年人在情感和品质方面容易被误导,出现问题。无论是哪方面出现问题,都要对其所具有的归因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分解,寻找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归因进行指导矫正。以大学生的归因指导为例,大学校园是青年人的聚集地,学业问题是困扰很多青年学生的主要问题。但是因为归因方式的偏差,很多青年学生将学业失败的问题归因为运气差,以为结果的好坏跟运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这类青年人,要从自我能力的认识入手进行归因指导,在对成功的归因要引导他们是因为由于能力较强,在对失败的归因要引导他们肯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归因为努力的程度还有所欠缺。通过这样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努力的决心。人际关系对于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人际关系方面的缺失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困扰。对此,应该引导他们首先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和特质,增强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学习,引导他们将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功正确地归因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和付出。

  3.3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促进青年人正确归因

  青年人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经验积累不足,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出现偏差也是正常的。不良归因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归因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青年人心理机能还不够成熟,对青年人归因方式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全社会各个元素都应该形成一股正方向的合力,关注青年人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善于发现青年人的闪光点,对其进行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尤其不能片面地对优势群体进行关注,使青年人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中。

心理健康论文8

  摘要:目的:探究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和对学生访谈的方式筛选研究对象, 并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干预。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小群体干预, 即观阁小学15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干预,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和自我调适。在干预结束后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进行第二次测量。结果: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与后测在8个分量表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音乐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 农村; 留守学生; 干预; 效果研究;

  一、引言

  近些年来, 各类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露, 相当一部分可以溯源至年幼时的留守经历, 这使得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倍加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 亲情缺失、沟通困难、监护弱化、教育失衡、儿童健康安全较难保证等诸多问题都是诱发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留守学生就是这一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但是专业的心理干预仍显苍白无力, 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学科教育资源, 促进学科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功能发挥, 各地各校也开展广泛的研究和尝试, 音乐教育就是其中比较理想和可行的途径之一。本文就尝试对心理健康异常的农村留守学生, 进行音乐教育干预, 通过调查分析, 并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探析维护心理健康方法, 以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1]。

  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通过对广安市前锋区三所中小学4—9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学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得分在56分以上) , 并通过征求访谈, 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意, 选取观阁小学五六年级共15人作为音乐教育干预对象进行研究[2]。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及相关书籍的查阅, 了解已有的相关研究情况, 掌握相关理论依据。

  2。 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及进度安排, 对有关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谈, 收集资料一手, 并进行加工整理。

  3。 实验法

  对选取的被试进行音乐教育干预的实验研究。

  4。 统计分析方法

  对前后两次测验的统计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推导结论。

  (三) 测评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 该测验是根据日本学者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 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内容量表是按照焦虑反应的表现方式和场合来分类的, 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效度量表用来检验测验结果是否可信。该测验的折半信度为0。91, 结构效度>0。516, 信效度指标良好。是目前国内用得比较广泛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四) 音乐干预措施

  1。 方法

  小群体干预。

  2。 手段

  音乐干预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被试每周进行1次音乐课的基础上, 增加课外音乐活动2次, 每次45分钟左右, 时间为一学期。课外音乐活动主要依托校内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 在探索少年宫音乐项目及活动安排上, 我们将研究组的专业教师、学生自身兴趣爱好、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音乐指导教师的特长等有机结合, 选取音乐欣赏、节奏练习、组建乐团、学生演唱、课堂音乐游戏、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等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注重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喜好合理安排,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体验关爱、增强交流、磨练意志、提升信心、获得自我效能感。音乐干预涉及课堂内外, 需要研究组、学校、学生、指导教师等多方积极及时的协调配合, 动态设置目标和创设活动。

  一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干预结束后, 再对学生进行测试, 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3]。

  三、结果

  (一) 音乐教育干预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1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干预前)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2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干预后)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3 心理健康异常学生音乐教育干预前后测差分比较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被试的前测心理健康状况与高分标准比较, 在4个分量表上显著高于高分参考标准, 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 其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上的差异极显著。

  (二) 音乐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被试的后测心理健康状况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显示, 学习焦虑因子, 由之前显著高于高分参考标准变为没有显著差异, 但仍然高于标准。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症状、冲动倾向等七个因子及总分上均显著低于高分参考标准, 整体干预效果明显。

  (三) 心理健康异常学生音乐教育干预前后比较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与后测之间有显著差异, 体现在八个因子及总分上, 且均为极显著。

  四、讨论

  对于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 环境影响十分重要, 尤其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就心理发展特点而言,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协调性等特点, 不会伪装、易受环境影响并且积极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积极心理形成。处理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应局限于专业的心理干预, 更应该积极拓宽教育渠道, 音体美教育等都可以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或方式[4]。本研究通过尝试小群体音乐教育干预,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 通过干预, 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等因子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P<0。05) , 但是学习焦虑因子, 干预后仍然存在严重的焦虑状况, 可能与音乐教育涉及的项目活动未能直接助益学习, 甚至个别学生监护人过程中有异议、甚至反对态度, 认为耽搁了时间, 影响了学习。大量研究表明, 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心理保健功能, 通过开设音乐教育课程、创设音乐欣赏环境、组织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等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压力, 引导发泄消极情绪, 促进人际情感交流, 打破自我封闭状态, 提高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和谐, 增强意志品质, 提升自我效能等。从研究结果看, 音乐教育干预对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效果。这不仅得益于干预过程中的音乐元素, 也与其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农村留守学生较低层次的缺失性需要如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 由此会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不适。干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关注关爱和耐心指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良好环境的创设, 个人能力的展示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需要的缺失。但即将进入青春期的五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较快, 具有不稳定性。因此,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只能说明是干预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也未能排除适应、成长等自然发展因素及取悦研究者保护自尊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准确把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和研究。但是, 从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 多举并措纵深推进素质教育, 主动寻找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综合多方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此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减少问题行为发生,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经过对观阁小学15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留守学生为期一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干预, 取得了预期效果, 干预对象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说明音乐教育干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有效的, 可以作为学校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韩骥。音乐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xx (08) :154—155。

  [2]陈威龙, 陈天刚。音乐教育干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效果研究[J]。智库时代, 20xx (05) :188—190。

  [3]高卫丽。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xx。

  [4]陈威龙。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xx, 8 (01) :46—47。

心理健康论文9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虽然没有形成对“心理弹性”概念的统一认识,但却基本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个体发展结果的角度界定,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遭遇严重挫折和威胁的情境下,仍能获得适应和发展良好结果的心理现象。二是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或素质,指“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三是侧重于动态理解的过程性界定,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在这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中,过程性界定实质上包括了前两种观点的核心内容,强调了个体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发展变化的结果,其同时描述了危险性特征和保护性特征之间的动态性。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这种概念界定基础上进行的。

  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国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与‘危险性因素’相对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那些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受伤害或导致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都可以称为危险性因素。而保护性因素则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个体性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如:儿童的个体因素有智力水平较高、社会技能高、有内控制力、有吸引力、计划能力强、对心理弹性能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好等;家庭因素有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支持型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良好;社会性因素则有社会支持网络(亲戚、社会团体的物质和情感支持)、成功的学校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体现了外在环境、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后的研究可能还需要注重从学科融合、交叉的视角,开展多维度的研究,要注重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更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弹性建构与发展的影响,要注重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生态性、系统性研究。

  三、心理弹性的测评以及干预研究

  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也由早期的质性研究、个案法、访谈法等转变为以量化评估研究、实验研究为主。比如运用成熟的已有量表、问卷进行测查,或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采用经验效标法、因素分析法等编制新的心理弹性量表、问卷进行调查。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量表和问卷有:CD-ResilienceScale,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中的学生心理弹性问卷,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徐家华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等。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进展,许多具体措施也在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应用于实践。与传统的旨在改善危险性因素不同,许多干预工作对个体自身和个体所在环境中那些发展性、保护性的资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如生活技能训练是一项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目的在于帮助提高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技能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训练。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以发展与提高个体的自尊、人际交往等有关的认知行为技能以及减少焦虑。国内的学者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弹性的训练和干预研究。如滕秀杰设计了以认知行为为导向的心理弹性团体辅导方案,实验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长期效果”。曾红以农业院校学生为被试,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弹性训练,发现“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效果显著”。还有学者研究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系数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系数。建构和扩充动态内在因素的对于提升个体心理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心理弹性研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弹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这一目的是与心理健康教育殊途同归的。如何有效帮助处于生理、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更好地适应与成长,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题和中心任务。所以充分借鉴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参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已有心理弹性研究充分表明,儿童早期和青春期是心理弹性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些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往往是不稳定的和比较弱的。因此注意避免让个体经历高危事件、减少危险性因素,降低心理弹性损害十分关键。同时,要注重保护性因素的增加和拓展,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安全感的提升都有利于为心理弹性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抓住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要做好学生入学、升学等关键节点的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目标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预防、消解与应对,通常是处于一种被动或消极应对的模式。而心理弹性理论则更倾向于注重个体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和塑造,如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积极评价以及自我调节、意志力等个性品质的养成。这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建构学生的乐观认知、体验积极情绪,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体洞察自我和心理成长的活动,更要成为发现、获取和培养心理弹性的活动,其目标应为帮助个体形成积极个性品质、不断追求个体人格完善、促进个体达到自我的完满状态。

  3.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形式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课程、讲座等知识传授形式为主,辅以活动课程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而心理弹性理论表明,个体的自我体验、调节能力和认知评价能力、个体应对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对于心理弹性的生成与发展密切相关。自我调节和体验能力的增强可以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增加他们行为的稳定性和行为的可控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个体的切身体验和主动性、参与性,要以心理训练、团体活动的教育形式为主,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体验,强调技能的训练和养成。

  4.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力量

  心理弹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内部(个体特质)和外部环境(家庭、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具体来讲,构成心理弹性动力系统的有:个体特质系统(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策略、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及心理防御机制)、家庭环境系统(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等)和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生活、师生关系、朋辈交往等)。而目前我国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号称“三位一体”,但实际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也只有学校教育人员,家庭尤其是父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广大家长真正转变观念,勇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努力营造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成长需求,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学校、教师也要给予个体积极关注和关怀,注重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当构建关心和保护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合力。

  5.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重点

  心理弹性的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认识模式对于缓解、削减高危经历带来的损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压力或逆境,尤其是在特殊压力体验时期,更要及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以帮助其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评价,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与提升。另外,应对方式、应对策略在心理弹性缓冲压力,促进适应中起积极作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并培养个体应对方式、应对策略的运用技能,使个体能因时、因地、因事制宜,采取有效应对,增强心理弹性。再有,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系统的一种重要资源,它需要在生活中逐渐地提升和扩充,而且适度的危险性因素、压力有助于激发个体心理弹性的生成与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关注挫折的运用,要搞好挫折教育,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总而言之,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理念、一种新标准、一种新手段、一种新资源都应值得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参与者去重视、去学习、去体验、去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10

  有氧舞蹈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健身健美操的一种,在遵循有氧运动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将爵士、拉丁等风格舞蹈很好地与传统健身健美操相融合了独有的风格模式,使运动乐趣重生。它是融合爵士与拉丁风格的有氧舞蹈运动。有氧舞蹈它融有多种操化风格,舞蹈时所散发出愉悦氛围和快乐的精神体验及具感染力,具有提高人的创造力、感染力、表现力和艺术气质等综合能力的特点,音乐节奏强烈又不乏柔美。有氧舞蹈不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女生是包头师范院校比较集中的群体,在包头师范学院进行有氧舞蹈的练习,对于提高女生自我价值、自我定位、自我超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最终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包头师范学院 20xx 级、20xx 级、5 个公选女生班共 192 人

  1.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 面对面访谈与讨论,电话交谈与讨论。

  问卷调查法。

  跟踪反馈。

  2 结果与分析

  2. 1 高校女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女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一项以全国126 万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发现有 20. 23% 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11. 7% 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过心理危机的占 75%.

  通过上述调查表的研究与分析,我院常见的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2. 1. 1 孤独

  刚步入大学,大多数同学都远离家乡、亲戚和朋友。在女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外界环境的陌生和不熟悉,使她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强烈的孤独感使她们不愿交流、不善言谈、封闭自己。在行动上被动、退缩。在生活和学习中难以客观、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以至于茫然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怯懦、自我评价太低,从而产生自卑心里。

  2. 1. 2 人际关系

  高校女生在高中阶段,通常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老师喜爱,同学羡慕,父母疼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进入大学后,遇到各地方的“高手”同学的出色表现,自己“失宠”引发的不满、嫉妒、愤恨等人际关系不协调,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变得尖酸刻薄,置身于集体之外,人际关系僵化。

  2. 1. 3 人情冷漠

  社会节奏加快,女生自我调节能力差,易陷入冷漠的心理状态。冷漠是一种戒备心理、不信任心理、是防范和提防心理,是结在心灵外面的疮痂,是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是缺乏爱心和耐心的表现。看似身体距离变短,心理距离却在拉大。

  冷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对诸多现实原因不满,备受压抑、煎熬和扭曲而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2. 1. 4 焦虑

  焦虑是师范院校女生经常出现的心理体验,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焦虑,在学习中对考试成绩的焦虑,对就业前途的焦虑。另外,身处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焦虑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又使她们产生了自我意象焦虑。

  2. 1. 5 敌对心理

  做人做事考虑的角度偏执、敌意。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不可信,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偏激固执。

  2. 1. 6 挫折

  由于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交流不够,教师对女生各种不良心态不能很好的掌握,使女生在一种偏执消极压抑的气氛中去生活和学习,当她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个技术动作不能完成或不能达到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和紧张的受挫心理。

  2. 1. 7 临阵脱逃

  由于动作难度大或惰性心理造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担心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责难,所以干脆逃避或拒绝学习动作,女生以生身体不舒服为由充当见习生。长久以来其他同学也会效仿,极大的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1. 8 抑郁

  女生通常会感到多重压力,自我掌控能力差,从而使得自身心理超负。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她们感到燋头烂额,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抑郁的消极心理。

  2. 2 有氧舞蹈练习可以培养师范院校女生心理调控能力

  2. 2. 1 营造快乐教学模式与师范院校女生的心理调节

  有氧舞蹈是循序渐进的进行一种美的、艺术的教育与熏陶。通过艺术形式营造学生的良好心态,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桥梁,打造和谐而愉悦的气氛。教师用严谨的教态传授有氧舞蹈技术要领、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同时,特别要加大精神、感情的投入,理解她们辛勤的付出与努力,加倍体贴、关心和爱护她们,使她们在严谨、认真、愉悦、轻松快乐中接受技术动作学习,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当某一女生出现动作频频失败且心情急躁时,教师不能批评和表现出厌烦,这会让学生不自觉的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大大降低对此项运动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具有亲和力的鼓励语言督促学生努力练习,经过一段精心指导,针对性指出问题的存在,将会很快的建立正确动作。那么她们自然而然增强自信心去克服困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调动她们积极性,积极创造增加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增加她们的团结协作互助的集体观念。既有利于提高她们对有氧舞蹈的学习、比较、观察、评价等能力,又能增进她们的竞争和团队意识。

  2. 2. 2 有氧舞蹈乐感的培养与师范院校女生的心理调节

  在有氧舞蹈动作练习中,必须重视不同风格的音乐所表现出的不同动作风格,音乐风格转换动作风格随即转换。技术动作配以夸张的表情、拉丁风格的有氧舞蹈动作展示激情奔放的感染力、较现代化的有氧舞蹈动作配以较酷的表现力、较跳跃欢快的有氧舞蹈动作配以活泼可爱的音乐风格来表现、街舞风格的有氧舞蹈动作配以放松很酷的表情等。

  在调查中女生表示,有氧舞蹈的音乐和动作非常符合她们的身体锻炼的实际需求,和对健康、时尚的追求。在练习中体她们还自备不同风格的服饰,自配喜爱的音乐来展现不同风格的有氧舞蹈技术动作,能够使她们身心放松、敞开心扉、心情愉悦。充分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

  2. 2. 3 有氧舞蹈的团队精神与师范学院女生的心理调节

  有氧舞蹈是一项集体合作项目,利用集体的智慧打造团队精神。要求全队成员协调一致,共同建立良好的集体氛围。以相互自然、理解、信任、和谐、融洽、默契来共同克服学习技术动作中的困难。如在有氧舞蹈动作编排中,集体的队形变换、路线变换、动感造型、静态造型都需要集体协作配合,一个集体的配合动作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成流畅、舒展、默契。这些就培养了队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彼此宽容、彼此忍让的团队精神,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在团队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大家运用集体智慧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顾全大局,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2. 3 有氧舞蹈产生的心理效应

  2. 3. 1 有氧舞蹈有利于提高师范学院女生的认知水平

  有氧舞蹈是一项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音乐氛围中陶冶情操,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在运动强度稍大时,大家都在坚持,因此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塑造果断、自信、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练习技术动作的安全系数高不易受伤,深得女生喜爱。

  2. 3. 2 有氧舞蹈有利于培养师范学院女生的创造力

  有氧舞蹈是一项动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运动项目。它的风格迥异千变万化,动作编排新颖独特,需要发挥集体智慧,进行创编极富音韵美。集中体现对人的心理、智慧、创造力的挑战。

  2. 3. 3 有氧舞蹈有利于师范学院女生的身心愉悦

  经常参加有氧舞蹈练习,使心情愉悦,则对运动产生更加显着的积极效应。这种积极效应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从被跟踪调查的女生参加动机、功能够使人产生轻松感和镇定感,能激活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美形体是她们追求的目标。而每次练习后所产生的愉悦感是她们长期坚持的主要动力。她们之所以长期坚持这项练习,是对有氧舞蹈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参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愉悦了身心。

  2. 3. 4 有氧舞蹈有利于师范学院女生社交能力和自我价值体现

  我们所处是一个高科技飞跃发展时代,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受到挫折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学女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力、不合群,人际关系僵化日益严重,甚至走向极端。而通过参加有氧舞蹈运动既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强相互友谊,又能缓解因学习或生活所造成的不良情绪或压抑心理,满足女生的精神需求。曾有心理学家指出过,当人们投身于群体活动时,往往具有较强的“从属于集团”的心理趋向。通过我校院访谈、跟踪调查表明: 在练习中做到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使团队精神增强。因而使整个练习中保持和谐的、积极地、相互尊重的心理状态女生都期望通过参加有氧舞蹈运动来扩大身心交往,满足自己结友乐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由此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相互信赖和相互交往亲和感,自我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

  2. 3. 5 有氧舞蹈有利于增强师范学院女生自信心

  从我院参加有氧舞蹈的女生跟踪调查与访谈来看,以单纯追求获得一种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学生几乎没有,都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塑造优美形体,强身健体,使自己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从而产生一种饱满的情感体验,产生轻松的、愉悦的、获得幸福的感觉。参加一段时间练习后,体型更加健美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就感。因而增强了自信心,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2. 3. 6 有氧舞蹈有利于师范学院女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的事物人人都喜欢,无论在那里,美的人或事,总能吸引别人的目光,为特有的气质而陶醉。长期的有氧舞蹈练习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可以使自己更健康、健美、当心情郁闷或受到挫折时,找到一种好的宣泄的方法,让自己尽情置身于有氧舞蹈当中,享受音乐节奏的振奋,产生心灵上的激情与震撼。进而迸发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怯懦心理,使不愉快的情感得到宣泄,产生愉快体验,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时刻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拥有一切的基础。针对师范学院女生较多的特点,和当今学生有诸多心理问题,在师范学院进行有氧舞蹈项目的健心效应显而易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使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享受一种被感染的情绪,深受高校女生喜爱。

  有氧舞蹈对不良情绪有积极影响。对她们自信心、感染力、表现力、团队精神、意志品质、审美观、成就感、幸福感等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女生长期坚持这项运动的根本动力。以此来促进女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2 建议

  建议各师范院校开设有氧舞蹈课,在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模式。

  在有氧舞蹈的创编过程中,应尽量多展示不同风格特色的操化动作,以供女生有广大的选择空间。

  要重视女生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和练习中培养她们的团队精神。

  女生在必要的外界因素介入的同时,注重自我心理的介入。

  已开设该门课的师范院校应增加投资,完善场地、器材,定期举行赛事,推动有氧舞蹈在高校之间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张力为,等译。 运动生理学-概念与应用[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xx.

  [3]佟立纯。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 北体师院学报,1999,3.

  [4]殷晓旺。 论全民健身的心理效应[M]. 体育与科学,1993,2.

  [5]王刚。 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临床康复,20xx,( 10) .

  [6]戴晓敏。 有氧健身操对女青年的身心影响[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xx,( 3)

心理健康论文11

  摘要:人生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喜怒哀乐。我已经踏入人生第20个年头了,借心理健康课的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家庭、学校、教会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今天的我。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我是如何生活到现在的,我的现在如何,以后怎么发展,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很重要。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分析

  (一)发展史之高峰低谷

  个人发展史的过程为:

  1、开始对社会、人文、科学等有一个简单的接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的选择等。

  2、开始规划并努力实现梦想、愿望,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活方式。

  3、发展潜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多方位发展个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学习并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精神生活,丰富个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长、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个人发展。

  5、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 我想我的发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阶段吧,那时的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理解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难处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斗嘴,不再

  叛逆,不再惹他们生气,学习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到如今,自我感觉低谷就在高中阶段了,那时的我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不一样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动力和目标,尽管最终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状态,但始终都觉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识到自己成为成人

  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成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初中阶段,当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现在已经快16岁了 ,应该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吧。当时一听这话瞬间觉得自己似乎真的长大了,该懂事了。其实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便是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吧,说也奇怪,仅仅一天之隔,18岁前和18岁后就是不同的两种感觉,从此肩上无形地多了一种压力,不,是责任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我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安心、放心、舒心、宽心、关心。而体现我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等等特点。

  (三)最好的五个品质

  我觉得应该是积极、乐观、有耐心、幽默、虚心。

  在我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乐观的心态,在经过人生最低谷之后,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不值得一提,自然,这就造就了我乐观的心态,成为了我最引以为豪的优点。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情绪比较稳定,

  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乐观地应对。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会固执己见。活泼好动,为人幽默,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

  (四)心目中的英雄

  在个人兴趣爱好上,我喜欢音乐,但只是喜欢,从其中获得快乐,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和梦想,我认为一个人喜欢一种东西,并不是极力地去追求和崇拜,而是从中获得一种心灵及精神上的养分,从而获得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拥有亿万家产却始终靠自己努力奋斗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林峯 ,一个是新加坡歌手,新四大天王之一,金曲奖歌王——林俊杰。毋庸置疑,他们都有惊人的天赋,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光环背后的努力奋斗和一次一次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最终功成名就。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谣言的光环,而是一种坚忍不拔,勇敢向前的毅力和决心。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最终走向成功、“功成名就”。

  (五)基本人生观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无论是在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很多书,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然后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到,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好处,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集体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自身不足、他人的批评意见

  自身的不足:一、没有自信,很多时候开会时,都要求大家尽力地想出办法和方案,即使我想出一个方案,但由于没有自信,也只能默默地听别人在那儿侃侃而谈,这就导致了朋友都说我仅仅是去凑数的,在我这里没有寄予多大的希望。二、压力很大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特别表现在考试前。现实中,考虑的东西太多,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反而产生了副作用。自然,这些不足我已经慢慢在改进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就能逐步摆脱他们,使自己更优秀。

  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为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还是有收获的。我一直觉得,我的心理很健康,尽管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我在一次次困难挫折面前,学会了如何坚强,所以在短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并解决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与人相处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以及以后的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懂了那么一点点,我更想知道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非常感谢同学朋友的关心和老师对我的教导,我也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

心理健康论文12

  摘要:赏识教育就是以适当的语言巧妙的夸大学生的优点长处, 以赞赏的语言表情及动作来欣赏赞美学生, 以唤起学生在人格上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唤起他们学习的动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何为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赏识教育等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赏识教育,尊重,需求,教育方法

  赏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唤醒。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满足内心深处的需求。虽然我们的教育还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但我们能从生活中来就能到生活中去, 就地取材, 因时而教,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潜移学习的方法;能做到在课堂上不流露鄙夷的眼神, 不说尖酸刻薄的话语等, 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 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赏识教育是根据儿童的社会性需要, 在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他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

  二、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

  赏识教育为何能激发出这么大的潜力?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 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 是一种高级需求, 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 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

  可是, 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 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 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 吃的、穿的、住的、玩的, 都是最好的, 对孩子来说, 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 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 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 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排山倒海, 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 都是微不足道的。

  三、教师如何开展赏识教育

  1. 学生自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 可以召开“我就是我”、“我欣赏自己”、“我能行”等系列主题班会, 开展特长展示, 如“星光闪闪”等系列个性展示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 从而树立自信,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 学生互赏。

  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人性如果得不到这种需求就会像得不到太阳的庄稼一样枯萎, 为此我们可以开展“我心中的榜样”、“我的偶像”、“我最欣赏的一个同学”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自由发言, 寻找身边同学的闪光点, 涉及范围包括学习、纪律、卫生、体育、劳动、做人等诸方面。

  3. 家长欣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自信心的培养与家长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 使家长不再是孩子生活上的保姆, 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有一定赏识教育理论的初级教育者。为此我多次召开家长会请家长观看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讲座录像, 讨论交流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 使人人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学会与孩子沟通, 懂得信任, 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孩子, 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让家长每学期两次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考核, 请家长给孩子分配固定的家务劳动, 在劳动中发现孩子的优点, 从而欣赏孩子、鼓励孩子, 同时也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 充分感受成功的愉悦, 更坚定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4. 教师欣赏。

  有位心理学家这样比喻:孩子需要鼓励, 如同植物需要水一样, 而老师的鼓励则更为孩子所期待。因此教师的赏识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 即用心温暖学生, 用情去激励学生, 用爱去鞭策学生, 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适时赏识每个学生的点滴之长, 时时注意对每个学生赋予积极的期望。为此我坚持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等方面观察了解学生, 把握他们的思想脉络, 掌握他们的心态变化, 了解他们对不同事物各种现象的评价, 注意他们的自我表现, 及时归纳他们的成长点和激活点, 为激励他们成长寻找客观依据。每天早读时, 及时总结表扬好的方面及个人, 并提出希望, 让学生感悟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和希望, 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

  四、结语

  总之, 沟通、平等、赏识是朋友;鼓励、帮助、启发是良师。让我们为了学生的美好明天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用我们的激励的语言, 让学生充满自信, 用赞美的语言让他心存感恩;用嘉许的语言, 让他们爱人爱自己、让学生在教师的认同中掌握目标, 公平中维护正义, 友善中关怀世界, 祥和中平和待人。为了学生的将来, 为了将来的学生, 让我们从“心”开始, 用“心”对待, 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滕修海.浅析“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池州师专学报, 20xx (20) :6

  [2]王安兰.适当的劣性刺激是“助长剂”.山东教育, 20xx—33.

  [3]石华恒.奖励幼儿要恰当.学前教育研究, 20xx (1) .

  [4]林裕辉.不妨来点“惩罚教育”.班主任之友, 20xx (11) :22.

心理健康论文13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1.1外部因素

  (1)社交网络的盛行。21世纪无疑已经变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已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和快乐。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正是伴随互联网兴起一同成长的,无论相同的还是不同款的手机,每个人的客户端中可能都包括几种社交网络软件应用。显然当代大学生已然变为了低头族。课余、饭后、闲暇时只见他们总是拿着手机,柳a是棚醒、補人賊#小说。当然手机本身带来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辐射,但在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在悄然的浮现了。

  (2)生活环境变化。大学生,即迈入了社会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青年群体。在以往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这需要学生自己来处理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和人际交往等复杂问题。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否适应也取决于学生个人。

  (3)教育模式改变。大学教育与以往教育方式不同,除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也可按照自己意愿加人丰富课余生活的社团。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特长,这与以往寒窗苦读十余_?

  1.2内部因素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奋战苦读,每一个学子都是自己中学年代中的佼佼者,他们进人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发现周围充满着才华横溢能歌善舞的同龄人,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自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选择接受这种变化,努力适应眼前这个与之前平淡学海生活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他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活动,他们选择参加学术竞赛、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文艺汇演,门门成绩优异;相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欠缺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没有社交活动的世界里,他们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满足于这种生活安逸的状态,选择停步不前;就业率的降低显然没有唤醒大部分学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可实行的职业规划,认为大学毕业文凭是自己的保护伞,所以将自己沉浸在抽烟酗酒、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亚健康状态中,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2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2.1针对学校措施

  (1)鼓励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综合性大学常常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实践等,这要求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学生主流意愿方向开设相关选修课,做好前期宣讲工作,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投人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喜欢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为他们成立志愿者工作部,医学院校可以成立急救员小组。

  (2)鼓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据一些在校大学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巳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相应的心理调查问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育讲座旨在提醒大学生客观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3)建议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和精神心理科。成立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方法。有关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好的办法和途径,解开学生的烦扰和困惑,免于学生陷入迷途。心理咨询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学生可以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处咨询老师,有的学生不愿意泄露隐私,也可以采用互联网、书信的方式与专业老师沟通。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学习、食宿、运动、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场所,在这里不仅需要容纳百人学术报告厅,还需要设备齐全的体育馆、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多功能大学生活动室等设施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这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埋下了良好的铺垫。

  2.2针对大学生自身条件

  (1)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信仰。有了目标,便不再迷茫;有了信仰,便不再孤独。当代大学生有很少的人能够在早期就确定好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变化,他们停步不前,原地彷徨。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早期树立人生规划,其中包括职业规划,只有前期工作准备好,学生才会有更坚韧的毅力与更饱满的热情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培养优良的品质。面临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褪去大学青葱年代的稚嫩,迈人真正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一个问题就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连同期末考试、论文答辩等过程是富有极大挑战的,有的学生发挥失常,学业进行地不是十分顺利,此时需要学生自己心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下次我多了一些经验,我的胜算更大!!”等。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低头族”、“夜猫子”等,皆因不健康的作息方式造成。如之前所述,社交网络的盛行使学生花费了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等互联网产物上;学生偏向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早已打破“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模式;课堂教室晨读的和操场上晨跑的身影更是少见;甚至很多大学生酗酒、抽烟、逃课、聚众、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这些现象已经不算罕见,高等院校也采取了很多规章制度制止此类行为,但效果都不算好,学生应当从自己真实想法出发,唤醒自己心中被理想充实的地方,遏制贪图安逸的贪恋,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梦想彼岸才会到达。

心理健康论文14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压力分析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心理压力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民办高校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之一。由于其办学时间短、规模小且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再加上社会对于民办高校认识的片面化以及认可度不高,导致辅导员工作难度增大且容易产生自我成就感缺失。

  (二)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1.学生难教。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心理问题突出等特点。90 后的他们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有部分学生特立独行、恃才傲物,不服从辅导员的管理,易与辅导员产生冲突;部分学生头脑灵活,但意志力却十分薄弱,不能很好地坚持做好一件事;也有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因素都给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压力。2.工作内容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党团建设、学生科技活动、“奖、勤、助、贷、偿”、寝室管理等内容,各项工作都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同时,辅导员还要对所带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解,以便能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指导。3.工作任务杂。除了基本工作外,辅导员还要随时对信息进行上传下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断地接受各种检查、评估、考核。大量繁杂的临时任务让辅导员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开展工作。4.学生人数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按 1:200 的比例配备,并且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而由民办高校的现状所决定,每位辅导员所带的学生基本都超过了 200 人。5.工作时间长。辅导员的工作时间不分早晚,从早操、早自习到晚上查寝,24 小时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即使节假日也不例外。6.安全责任大。安全工作是学院的头等大事,为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保障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民办高校一般采取“问责制”,而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事务管理者,是所带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俗话说“: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这些都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三)自身因素带来的压力1.自我期望值高。部分辅导员对自己和工作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和期望,当对某件事情有较高的期望值而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又难以达成时往往会形成一种压力,甚至挫败自信,导致自卑或者忧郁。2.经济压力大。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以及银行贷款,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加上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不长、职称不高,辅导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而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开支、房贷、车贷等一系列问题都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与他人的收入与待遇进行横向比较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部分辅导员无法安心本职工作。3.其他方面的压力。辅导员的年龄多为 30 岁以下,正是适婚年龄,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恋爱、结婚、生子、两地分居等。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私人时间比较少、人际交往面窄,没有过多时间去考虑婚恋问题,而已婚辅导员也可能经常面临两地分居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或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都会给辅导员带来压力。

  二、负向压力对辅导员产生的影响

  如果辅导员不及时正确地疏导这些负向压力,极有可能对身心造成巨大的危害。负向压力过大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身体疾病,如头痛、肠部不适、感冒、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各种恶性肿瘤。心理学研究表明,负向压力过大会使人高度紧张,导致情绪不良等问题。致使辅导员对职业产生倦怠感,难以集中精力开展日常工作,对工作和生活缺乏热情,整日情绪低迷,愁眉不展,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在面对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容易失去自信进而产生自卑感。有时会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消极、抑郁,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杀倾向。如果不对负向压力进行积极管理,可能会将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中,经常无故发火,增加管理学生的难度,扰乱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减少家长对其的信任感和配合度。辅导员的不良情绪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的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破坏学生心理健康。

  三、压力管理及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提升

  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社会上有人际关系的压力、在单位有工作上的压力、在家有家庭方面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需要一些好的方式排解与释放。(一)学会正视压力,做好自我调适要认识到受到压力不是人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它来自方方面面。总之,人生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压力,学会驾驭压力,并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做好自我调适。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帮助自己有效调试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以及内心冲突带来的困扰。(二)掌握高效工作方法,适当缓解工作压力首先,对于学生管理不能盲目地追求统一,应该多分析、了解各类学生的主要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管理不能流于表面,只是将工作安排下去,但没有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应当多尝试了解内心想法,多关心内心变化,是老师更是朋友。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从而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其次,应多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让他们多参与班级基础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帮助辅导员减小工作量。对于工作上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查阅报刊杂志、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三) 善于调节情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全民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不肯停下脚步,享受一下生活,但长此以往,势必给身心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辅导员应学会如何高效工作、学会如何放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放松可以化解脑力和体力的紧张,让人摆脱烦恼和焦虑、肌肉松弛、内心宁静。在面临压力时,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使自己在每日忙碌的工作中能缓解紧绷的神经。放松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迅速放松法和心灵放松法,迅速放松法有听音乐、阅读、深呼吸、做运动、放松肌肉、情绪性发泄、与朋友交谈、放慢工作步调、适时休息等;心灵放松法有香味疗法、瑜伽运动、旅游、按摩、收集幽默、洗个热水澡等。在放松的同时,还要注意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生活规律、科学饮食、适当锻炼等。(四)民办高校应建立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辅导员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任务重、奉献多,高校如果不能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予以保障,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必然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在辅导员的级别待遇、职称评定、住房、津贴、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五)寻求社会支持,发挥潜在能力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意味着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付压力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其恢复信心。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因此,要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和亲朋好友的交往。压力不是搬不动掀不掉的高山磐石,只要学会如何应对,压力自然也会成为动力。

心理健康论文15

  摘要:文章从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等方面研究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促进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习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适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xx(01).

  [2]卢飞.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xx(01).

【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论文03-23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04-27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内容04-06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4-06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06-10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本06-10

精选心理健康论文范文06-1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2

心理课题心理健康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