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论文

时间:2022-12-07 16:45:45 论文 我要投稿

专升本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升本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专升本论文15篇

专升本论文1

  摘要:随着现今社会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常规病症的实际诊断能力、对严重和手术操作能力越来越看中,为增强基础医学的临床医疗服务性能,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临床实际。针对目前基础教学存在过多的理论教学和缺乏实际临床实践的现象,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增加时间经验,成立双向教学体系,来实现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来掌握基础技能。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在临床医学类专业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为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在校期间,学生要学习40多门专业课程,且各个课程之间缺乏关联,且教学内容繁重和存在重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不关联性和枯燥性,实际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临床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教学,它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操作的根本依据。然而,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临床实践,对于学生及以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一、基础医学教学的现状

  (一)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脱节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课程中,同学们作为新生步入课堂,在学校学习的五个至六个学期的时间,大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性的内容学习,大部分的时间也仅仅被局限在黑板之上,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解剖学中接触到的人体标本外(而这类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实际上课次数也是相当少的),对于此外的病情等并没有具体的接触,更无从谈起与其他病人的接触,同学们唯一可获得的,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病因等,大都仅仅是凭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描述或参考教科书的形式来产生模糊的印象[2]。因此,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现象,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做法,愈发突出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诸多疑虑,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便可能是遇到较为简单的病情等无法有效的运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可想而知,当遇到稍微发杂的病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无从着手,这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医护人员,都是非常不希望遇到的情况。

  (二)基础医学的教学课时少

  在调查的几家医类学校中,我们发现目前大都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数量较少,这也直接的导致了理论无法和临床进行适时恰当的的相关实践结合。虽然目前大部分的医学课程和课时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而进行了缩减,然而我们知道,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本的知识内容点等,却没有因为课改的缩减而缩减,个别情况反而越来越多[3]。新课改的目的虽好,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现实却背道而驰。一方面,缩短课时不减课程内容的做法,对于学生无疑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原本一节课的时间并不多,老师现在需要利用更短的时间,讲解与之前一般的内容,有些甚至需要讲解更多的内容,这对于老师也是一种教学负担,且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往往是,作为老师不得不牺牲一些知识要点,对于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也不会那么的充分和全面,对于课程要点等原本需要着重精讲的内容,有些甚至不得不精简一笔带过,这对于老师他们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某些知识要点的遗漏等,对于日后同学们技术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

  (三)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

  以往的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教师一般都来自一线,他们大都是在临床实际医学中等都有丰富的经验,遇到的问题等都比较多且复杂,正因为如此,诸如此类医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往往能够很好的将学生们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操作等进行很好的总结,并且将这一总结经验很好的传达给同学们,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能得到多次的时间操作的机会,但是通过聆听诸如此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护人员的现场教授和分享,同样可以达到直观有效的基础医学教学,对简单或复杂病情的处理和应急处理有很好的概念和了解[4]。而现今的医学院校所选用的基础医学教师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往往接受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上的教育,而实际真正给他们的临床亲自操刀的机会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样势必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理论知识教导,缺乏与临床结合而形成了脱节现象。除此之外,导致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的基础医学师资所具备的知识构架并不完善。基础医学师资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都来源于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积累,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断更新,过于老旧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已无法适应当代人的需求,再加上教师过多的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化先进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新发现等知识的积累并不足,所掌握的的技能,也只是过多的徘徊在医疗基础上,不够超前的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都导致了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的严重脱节[5]。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师资中更是存在跟医学专业无关的生物类专业的教师,他们教育的侧重面更多的是与自己所学内容有关的,偏生物方向,可想而知,对于医疗医学等内容,他们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更不用说临床经验,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严重缺乏,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入临床医学进行教学。

  二、完善基础医学教学的措施

  (一)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增设临床课程

  通过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医学教学课程学习的同时适当的增加临床见习课程能起到以下三种作用:1.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和患者接触,及早了解患者的感受,可邀请临床医生来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可通过观看临床医生的操作流程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度和责任感。2.在基础理论、解剖和生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临床见习,来有效的加强医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3.增设的临床课程能增加学习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解剖学课程中的门静脉对应有三条侧枝循环,当发生肝硬化时,这三条侧枝循环的静脉会出现曲张现象,假若学生能通过临床实际接触到肝硬化患者的脐周静脉曲线,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二)调整师资配置,提倡基础临床教师交叉上课

  在医学院校中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存有弊端。基础教师的长期理论教学中缺乏实际临床案例,而临床教师由于长期临床工作而对基础理论意识浅薄[6]。医学课程来自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服务临床,是后续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因此,为加强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应加强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建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模式。基础教师定期从事临床工作,以具备治疗和处理医疗事物的基本技能,掌握新的临床技术。通过自我临床经验的丰富,将亲身经历增加到基础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础教学质量。而对于临床教师则应定期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基础教学培训或科研,以加深和巩固自我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临床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充分结合。如哈佛医学院中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职位中就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来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教学课程,能最大程度上的加速学生对基础医学的掌握,同时也能促使教师的科研选题范围拓宽,针对临床需求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提高科研成功的实用性。

  (三)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案例分析

  现今的大部分医学类专业的教材的编写重点大都是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缺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因此,在基础课程教材中应增加与临床关联、病例分析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案例式教学,可增设《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和渗透。除此之外,在教学课程中应增设含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并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从动物实验所得的实验指标与人对应的病状、体征和检验指标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处,从中得到启发。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较强的工作能力,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医学人才,应将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在基础教学中增设临床课程、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问题以有效的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大力提倡和鼓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学长和学姐,每年返校,与师弟师妹分享临床经验,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新一代的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与现代先进的医疗医学技术的脱节上,学校可以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和联系,经常性的聘请在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建树的先锋人物,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分享和技术经验总结。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医学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xx,17(12):1054-1056.

  [2]刘军,郑碧英,赵祖国,等.基于实际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xx,18(6):464-466.

  [3]李萍,姚晓爱,姜涛.思维导图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xx,18(6):472-474.

  [4]宫丽平,刘玉婷,杨慧,等.病理学病例讨论库建设及教学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xx,18(4):269-271.

  [5]陈洁,邱慧颖,徐茂锦.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xx,23(1):22-23.

  [6]丑赛,赵峻,潘慧.教学反馈的发展与特点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特点[J].基础医学与临床,20xx,36(4):574-576.

专升本论文2

  [摘要] 目的 研究引起小儿腹泻的相关因素,总结对小儿腹泻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xx年5月~20xx年9月收治的312例腹泻患儿的资料,根据312例患儿的不同病情状况进行适当地饮食调整、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 结果 在312例患儿中,显效56例,占17.9%;有效216例,占69.2%;无效40例(包括重症脱水死亡1例),占12.8%;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87.2%。 结论 小儿腹泻病因繁杂,临床上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到对症护理及对因护理,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小儿腹泻;相关因素分析;护理体会;细菌

  小儿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它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的发病率居于第2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1]。发病季节主要以夏秋季节为高,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其原因多是因为细菌、病毒感染所致,也有部分患儿是因为喂养不当、气温变化等因素引起的[2]。本文对本院20xx年5月~20xx年9月入院治疗的312例小儿腹泻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患儿312例,其中,女124例,男188例;年龄1个月~7岁,平均年龄5.8个月,其中,2岁以下168例,2岁以上144例。在这些患儿中,并发轻度脱水132例,中度脱水45例,重度脱水3例;伴随有发烧98例,呕吐76例。患病的感染因素包括有:(1)由于滥用抗生素所致的患儿肠道内菌群失调;(2)患儿消化道内发生感染和消化道外发生感染;(3)由于患儿体质虚弱等原因。在本院收治的这些患儿中,感染痢疾杆菌8例,感染大肠埃希菌32例,感染轮状病毒145例,其他病原菌感染127例;添加辅食喂养的患儿有146例,牛奶喂养的有86例,普食喂养的有73例,母乳喂养的有62例;伴随小儿腹泻疾病的过程中,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有136例,营养不良的有16例,败血症的有4例,佝偻病的有10例。在发病季节上:1~3月62例,4~6月82例,7~9月60例,10~12月108例。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

  观察患儿脱水的程度: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儿面色、意识、精神状态、眼窝和前囟门是否有凹陷、口腔黏膜和口唇是否有干燥、有无尿液及尿液的颜色、量、气味,皮肤是否有弹性、哭时是否有泪流出;观察判断患儿是否存在电解质失衡,如低血钾、低血钙等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的观察:如果患儿出现腹胀,则应注意患儿有无大便及大便的次数、性质、量,并注意观察其排气情况。如果患儿有呕吐的表现,要观察呕吐的次数、时间,呕吐物的量、颜色、性质、内容物、气味等[3]。

  1.2.2 合理饮食

  治疗患儿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饮食调整:

  (1)鼓励并提倡母乳喂养,但是过程中要对母亲的饮食情况加以指导,母亲应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多喝水,注意饮食卫生,缩短给患儿的每次喂奶的时间,这样更有利于患儿的消化吸收,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2)对于6个月以上已添加辅食的腹泻患儿要注意辅食的调整,多给予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半流质食物,如汤面、小馄饨、肉末、菜泥等。辅食切不可一次吃过饱,做到少量多次。而6个月以下的患儿需要暂停添加任何辅食。

  (3)普食的腹泻患儿应注意不要喂养生冷、坚硬难消化的食物,应以清淡为主。

  (4)对于那些呕吐频繁的患儿,需要禁食6~8 h,但是在禁食的过程中不需要禁水,从而达到休息胃肠道的目的。

  (5)正在牛奶喂养的患儿,应对牛奶加以调整,可稀释牛奶或者减少奶量,或者改用豆浆、米汤、酸奶等其他食物。(6)那些患有病毒性肠炎的腹泻患儿,大多伴有双糖酶缺失,应该暂停给予患儿乳类食品,可以改用酸奶或者豆浆之类食物替代[4]。

  1.2.3 用药护理

  大多数的小儿腹泻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来的,医务人员应该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抗生素滥用。如果患儿在诊治过程中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水、电解质紊乱情况时,医务人员需要给予患儿及时静脉补液。补液时要遵照“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的原则。同时应注意要见尿补钾。补钾过程中要切记将钾盐静脉推注予患儿。

  补钾的浓度要不超过3‰。补钾的速度不宜过快,禁止静脉推注。在补液的过程中,要定时观察患者补液后反应,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滴数,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同时,也要记录补液后第一次排尿的时间,来估计血容量的补充情况。实时根据患儿的皮肤弹性、精神状态、脱水情况而选择适合的调整治疗方案,做到因病制宜。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口服补液。在使用抗菌药治疗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腹泻时,要在治疗过程中加用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金双歧)等微生态制剂,从而有利于患儿腹泻的尽快恢复[5]。

  1.2.4 心理护理

  对于患儿的家属,医务人员要及时说明病情和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工作,消除患儿与家属的疑虑恐惧情绪,取得他们的配合,有助于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护士巡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那些不会用语言表达的患儿情况,对于他们的病情要更加深入了解,针对各个患儿不同的病情,制定适合他们的合理护理措施,只有做好了护理工作,才能使患儿早日康复。

  1.2.5 健康教育

  应该重视防病于未然。要向患儿家属交代预防的重要性。积极向患儿及其家属宣传预防腹泻的知识,如何在饮食生活上做到有效避免腹泻的诱发因素。告知他们母乳喂养的优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多的还要提醒他们要加强体质,增强锻炼[6]。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腹泻疗效判断标准,结合小儿特点将腹泻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大类。显效:经过治疗及护理后的72 h内粪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与正常同龄儿一致,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护理后72 h粪便性状趋于正常,次数有所减少,全身症状有改善;无效:治疗护理后72 h各项指标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专升本论文3

  一、国内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现状

  临床医学的功能是减轻患者的病痛并恢复健康,公共卫生的功能是保持和促进人民的健康。医学的目的就是为病痛患者提供恢复健康、减轻病痛、保持健康的有效帮助。目前国内医学界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出现了分离,随着医学界出现“病菌理论”,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致病微生物,从而忽视了病菌宿主和周边环境在疾病爆发中的重要性,对社会因素和病菌环境不够重视。同时公共卫生环境监督管控人员缺乏,公共卫生环境有待改善,导致在疾病研究过程中寻找病菌来源和治疗疾病两个重要手段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分离,使治疗病痛的整体能力有了明显的降低。照料患者、研究病菌、治疗病症是医学院的重要使命,研究病毒机理是临床医学的工作重点,而公共卫生管控职能部门的使命是研究社会人群疾病和健康的科学,增强公民健康水平,提出环境健康指导策略。探究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公共卫生的工作核心,公共卫生是采用医学预防手段来增强公民健康和改善公民生活环境的科学,实际意义就是促进人民健康和预防疾病发生。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不能够有机结合的现状,对当今社会公民的健康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与临床从业人员之间不能够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程度并不能够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但是临床医学又恰恰是公共卫生的参与者,若没有将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有效结合,要处理好国内环境和群众的健康问题的难度是很难想象的。临床医疗的学习和训练对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公共卫生教育在医学院常常不被重视,实践操作和训练较少,医学院的教学手段单一,导致临床医护人员缺少公共卫生相关技能。而在校期间公共卫生课程的教育模式是比较重视学术性的知识的,因而忽略了学生们日后工作中实践操作的培养,使得国内公共卫生职能部门组织实施有效活动的能力匮乏。政府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不足,公共卫生常被民众忽视,只有在发生重大突发疾病时才会想到加强公共卫生,但是疾病退去时公共卫生又重新淡出人们视线。

  二、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健全适应社会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医疗卫生队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医疗卫生体制也已经基本成型。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的有效开展,大部分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消除,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如今群众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日常保健支出占比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对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和增强人民体质取得了共识,领会到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强民富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持健康是医学的最终目的,公共卫生的目的也是如此。公共卫生通过优化健全社区活动来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进而延长群众寿命。医学应该在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改善环境卫生、进行个人健康教育、完善传染疾病控制体系。医学不单要研究疾病,也应该提高对健康研究的重视,通过改善卫生环境来提高人民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医疗科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将会是修复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裂痕最有效的办法。公共卫生服务是以基层百姓为服务对象,卫生机构为主体,全民参与的一种社会服务方式。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合理的使用社区医疗资源,以家庭为服务单位、社区为服务范围、健康需求为导向、健康无病痛为中心,以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深入了解社区人群卫生条件,以满足人民卫生条件为目标,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将会成为一种更为有效、可持续、经济、方便、综合、亲民的卫生服务。临床医学应该增强群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同时公共卫生也需要临床医生的支持。

  临床学除了需要照顾患者,还需要加强患者病痛预防的措施,这在如今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出现裂痕的阶段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必须增强公共卫生学院、医科学院的教员和学员以及公共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卫生政策指导职能部门等相关人员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培养。医学院同时应该为在校学生提供患者保健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教学指导。河北省定县成立了农村居民卫生环境实验基地,为农村当地居民提供了基础的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实验区也成为了农村公共卫生的示范教育基地,多所医学院定期安排学员到当地实习,提高当地的卫生医疗水平。北京市的协和医学院就曾在北京西城成立了“第一卫生事务所”,这不仅是当地百姓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地,也是协和医学院医护人员的实习基地。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政府应该将一定规模的财力、物力、人力投放到公共卫生健康的相关工作中去,促进公共卫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乌正赉.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xx.

专升本论文4

  基于专科和本科培养目标的不同,针对专升本农学专业遗传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围绕遗传学课程体系,统筹兼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本科教育的需要。

  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再提高的过程,不但缓解了目前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为更多优秀的专科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顺应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才发展的要求[1-2]。目前,专科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必须通过选拔考试后才能进入本科阶段学习,遗传学是农学专业专升本选拔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遗传学的纵深发展使其从个体水平深入到基因和单核苷酸水平,并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个分支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尤其是随着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遗传学的内容[3]。因此,遗传学不仅是生物科学中一门基础理论科学[4],也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中农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而对于农学专业专升本学生来说,原有的遗传学知识已不能满足农学本科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本科阶段开设了遗传学课程。笔者根据农学专升本的特殊情况,分析了农学专升本遗传学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提高农学专升本遗传学的教学效果。

  1现状分析

  1.1遗传学知识层次不齐近些年,每年都有大量的专科毕业生通过专升本选拔考试进入更高水平的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接受再教育。而对于农学专业专升本招生的学生,除了专科是农学专业外,也可以报考种植专业、园艺专业、种子专业等多个相近专业。根据考试大纲,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掌握了一些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由于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每个学校和专业在遗传学教学计划、学时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任课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这种遗传知识的差异性给目前的专升本遗传学教学增加了难度。

  1.2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水平不同遗传学具有较广的基础知识面,涉及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尽管国家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要求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所学专业与所报考专业应一致或相近,但是大专教育阶段,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专业开设了植物学和生物统计学等遗传学的先导课程,但有的学校和专业就没有开设这些课程。不同学校即使开设了相同的课程,但在教学计划、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教材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使得进入本科教育的学生在遗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起点上很难一致。

  1.3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能力较差遗传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践性强。由于专科的教学往往以记忆为主,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以便应对相应考试,很多专科学校在遗传学教学计划中缺少实验教学的内容,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遗传学实验,也只是利用玉米果穗等实验材料对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进行验证,在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只是买些玻片供学生观察。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动手操作的训练,再加上学生学习的遗传学知识都比较肤浅,基础较为薄弱,这成为他们利用遗传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和育种实际应用的“瓶颈”。

  2教学改革方法

  2.1注重知识衔接专升本的学生既具有当前普通本科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现行统一的本科教学计划无法适应专升本学生复杂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学期开学对开设有遗传学课程的农学专升本学生进行初步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大专阶段是否开设有遗传学课程及遗传学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情况;二是在大专阶段是否学过植物学、生物统计等前导课程。根据调查结果,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目的地调整教学内容,使专科遗传学知识和本科的新内容有机衔接,避免授课内容过多重复和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农学专业专升本遗传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学内容上在重视经典遗传学内容的同时要突出学科最新发展趋势,既重视专业深造需求,又注重社会就业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中避免内容与相关课程的重复,及时将一些新知识及时补充到课堂和实验之中[4]。据此,充分考虑遗传学自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建立了以遗传物质为主线,由浅入深,从经典遗传学到现代遗传学,从理论到应用的新课程体系。由于大部分专升本的学生经过专升本的遗传学考试,或多或少对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都有所了解,因此在经典遗传学方面适当压缩内容,减少与植物学内容的重复性,又照顾到没学植物学的学生。精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部分,重点讲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几个重要的细胞器及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细胞核内染色体的行为,在经典遗传学规律上侧重于在育种实践中的运用。在现代遗传中,介绍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通过这部分内容整合优化,有利于学生对“变异”形成整体的印象,最后是数量性状遗传和细胞质遗传。除了讲原理外,重点是理论的应用,结合杂肿优势和近亲繁殖讲数量性状遗传,结合雄性不育利用讲细胞质遗传,使学生对本课程形成条理清晰、内容连贯的整体知识体系。

  2.3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由于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特别对遗传学抽象的内容,通过可视化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学生只通过书本和实验是看不到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过程,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把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偶线期染色体的联会、粗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以及细胞分裂时其他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展现给学生;在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由于缺失、重复和倒位都会形成“圈”,但各个圈的形成是不同的,通过动画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中间缺失杂合体圈的形成是在同源染色体中正常的那条染色体,而重复杂合体是发生在重复的那条染色体上,而倒位杂合体是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都参与了“圈”的形成。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讲课速度较快,学生记笔记较难,复习也很困难,特别是一些推理方面更是难以理解[3]。因此在上课时要结合板书,尽管板书信息量小,但板书推理细致、容易理解。比如在狭义遗传估算中所利用的公式,通过板书推导,可以让学生更明白如何利用F2、B1和B2 3个不同世代的群体来估算狭义遗传力。所以,通过多媒体和板书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有图文并茂PPT和可视化的视频,又有推理与演算过程的板书,可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地讲述出来,让学生乐于接受,加强对知识的吸收。

  2.4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案例并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这种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实践经验,增强实践的能力,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5-6]。遗传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专升本的学生有一部分理解能力还比较低,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比较抽象的理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如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一章中,以无籽西瓜的培育为例,讲解同源三倍体的形成、育性和应用,以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为例,通过单倍体育种程序的讲解,对孤雌生殖的形成、单倍体的育性以及单倍体的应用加深理解和记忆;在雄性不育的利用中,以玉米品种豫玉22为例,讲述其母本综3不育系和保持系及父本87-1恢复系的选育,三系配套的利用以及在甘肃张掖进行杂交种的生产。

  2.5采用启发式教学由于专升本在专科期间已进行了相关农学专业课方面的学习,避免专业课的简单重复,扩大专业视野,加大课程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在专科基础上加强理论,拓宽思路,增加深度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熟练应用。因此,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让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比如在讲到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的遗传效应中,缺失常常会造成假显性现象,以玉米第六染色体长臂上有控制紫色植株的基因Pl,如果以正常绿株为母本,以X射线照射纯合紫株的花粉给正常绿株授粉,杂交F1代就可能会出现两类植株,一类是由于X射线照射造成含有Pl基因的片段缺失后与含有pl基因的雌配子结合,由于缺失的假显性形成绿株,另一类是正常含有Pl基因的雄配子和含有pl基因的雌配子结合形成紫株。在这个案例中,杂交后出现的绿株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如果在X射线照射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话,即Pl突变成pl,也会造成杂交F1中出现绿株。怎么判断杂交F1中的绿株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学生围绕案例中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方法进行思考,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拓宽视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逐步从“老师教”向“学生学”转变。

  2.6加强实验教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因此,在本科遗传学教学中开设有遗传学实验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验证理论知识、学习遗传学领域中相关实验技术的机会,也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理论课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已成为遗传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目前大专期间所开展的遗传学实验大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老师先做好,再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再做,其结果是每个人的结论都基本相同。由于验证性实验的可预测性,如果开设此类实验过多,往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因此,有必要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从事实验的兴趣与积极性[8-10]。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压缩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如花粉母细胞的涂抹制片技术,通过学生自己配制固定液、自己去田间取样、然后压片观察,找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分裂相,最后老师给予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全程参与到实验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遗传学与农业密切相关,因此在注重综合实验的同时,还增加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实验,实现室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相结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3],如增加玉米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的田间观察,了解不同倍性的形态特征和育性,在田间了解各种遗传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学会鉴定和保存这些突变体,通过具体的实物加深理解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表现特点。通过室内实验和室外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3结语

  农学专升本教育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中一种本科学生的教育模式,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其对遗传学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研究和把握农学专升本对遗传学学习的现状,通过不断探索,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农学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农业人才服务。

专升本论文5

  实践教学临床医学论文

  一、国际高等教育、高等医学教育的新视野

  (一)“标准化病人”项目的建立与应用

  参照欧洲、北美的有关模式,开展“标准化病人”项目,培养出60余位标准化病人志愿者,广泛应用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的课程与考试。由于标准化病人胜任“病史与体检提供者”“评估者”和“反馈者”等多重教学角色,对学生临床思维、知识掌握、临床技能、职业化程度、人文关怀素养等能力的教学与评估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医学在线考试与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发与使用

  在交大生命学院的帮助下,设计并形成一套利用网络终端的考试与教学系统。学生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测试,并得到反馈。通过对知识掌握的评估,了解自己的程度及对知识盲点的及时提醒。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程度的医学生,均可利用该系统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式学习。

  (三)人文类选修课医疗沟通与职业行为等的开设与发展

  20xx年起,关注医学生特定能力的人文类课程纳入交大医学院的选修课:医疗沟通与职业行为课程在职业礼仪、医疗情景中的沟通、不同医疗阶段的伦理特征、发声和语言技巧等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形体塑造课程则关注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与理解、日常形体姿势等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设置与推广

  随着标准化病人项目的建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各模块的出科考试和毕业考试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考试可以根据具体的能力要求设置考站内容与规模,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公平、全面的评估,并且考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都起到了积极的反馈作用。

  (五)虚拟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应用

  虚拟仿真教学(Virtualreality)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兴教学模式,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点。相较于传统的模具和在线考试系统,虚拟仿真有其明显优势,例如:高仿真可以提高操作的真实感,计算机系统可以记录并统计操作中的所有记录和数据等等。

  (六)序贯化教学模式的架构和形成

  在原有临床实习模式基础上,增设以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内容(心肺听诊、影像学读片、心电图阅读、化验单阅读)为主的实习前培训,并实施实习前考核;同时,在入科培训后增设实习入科考核。

  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效果

  (一)评估模式的改变,为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和测量手段

  用“结果性评价(OutcomeEvaluation)”逐渐取代“过程性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为医学教育评鉴的主流,关注医学教育“产出”的趋势也进一步导向着对环节质量(即医学生基本能力)的注重。20xx年,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也指出,要“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样突出了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是临床教学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序贯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符合临床医学教学规律

  根据正常的学习遗忘规律和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完成临床课程的医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时,许多在一年多前学习的临床必须的基本知识已经生疏,直接进入病区工作会因无法迅速有效进入角色,从而减少了有效实习时间,也会对临床医疗安全形成一定的隐患。同时,对带教老师而言,只有学生的“基本功”扎实,才能向其传授更多更深入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影响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在临床期间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升实习医师基本能力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进入实习前进行集中培训,符合教学规律中的重复原则;也使学生临床技能明显得到提升,以更高的初始水平开始实习,也必然会实现更迅速、更显著的成长,从而达到更高的程度,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序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实践教学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

  随着医学教育需求的增加和教学理念的发展,模拟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模拟设备、计算机设备、标准化病人普遍介入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许多原先只有从患者身上获得的体验、只有接触真实病例时才能得到的经验,都可以通过模拟教学获得。以往由于每一位实习医生轮转的经历不同、带教教师不同,学习的结果明显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局限性;而模拟教学则保证了教学的公平性、一致性和标准化,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到更多的临床病例资料,也使影像学读片、心电图阅读、化验单阅读、理论多选题、心肺听诊等临床基本知识技能都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供给每一位实习医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综上,同伴教学→模拟设备教学、SP教学→模拟场景教学→临床实践教学的序贯化人才培养程式,由于引入人文理念、关注临床思维、提倡循证医学、强化职业行为,成为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也为怎样培养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这个高等医学教育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作出了有益探索。

专升本论文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的激烈,为了加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只有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才能够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关系

  企业要想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对工作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依然不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没有实际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的重视,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然后针对当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欠缺采取有效的举措和策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并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企业人力管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辩证理论认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工作人员为基础的,因此为了使得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须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性,尤其是端正其工作的态度,使得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在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确保企业能够在投入最少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回报。最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为了获取长足的进步,必须要充分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及时的解除企业员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以及精神压力,所以为了减小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十分必要,同样只有做好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人力资源能够更好的发展,从而解决思想上的困扰,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人力资源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人力资源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相同点。一方面,人力资源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在当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都非常的大,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心里工作,及时的消除工作人员的内心的忧郁和烦躁,所以,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所以,两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了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任何工作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作为必须要做好人的工作,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职业规划和心里工作,都必须要全方位的满足工作人员的不同需求,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人力资源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针对企业的工作人员来展开的具有共同的根本目的。第二,人力资源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不同点。其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以及各个方面的,而政治思想工作则主要从员工的思想方面做工作,主要做好精神工作。其二人力资源管理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的工作方法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相对“硬邦邦”,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在“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通常采取的方法过于简单,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对员工的奖励,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显得独特,细致入微,有过人之处。如国外现代企业常常奖励给员工本企业的期权股票,这样可以让员工懂得企业经营好坏,与自身的利益相关。再比如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管理层与员工的沟通。第三,要求管理者要先学会沟通,才能进行沟通,沟通是无意识的,通过表达与被表达两种模式呈现,沟通双方而获取信息,形成对彼此的印象,对沟通的时期、方式、语言等等有诸多的要求。这样细化的管理显得生动活泼,易被接受,而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很难见到这么细化的东西。

  三、当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存在的不足以及劣势

  第一,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效果不明显。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加注重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而对于员工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员工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其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样就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无从开展,一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都严重不足,二来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更加顺利开展。第二,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分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工部门,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融合。与当下快速经济发展的时代,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往往忽视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因此,无论是在职能分配上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都明显不足以支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与思想政治的开展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接,这样难免会浪费一些人力、物力,而且二者的分开开展难免影响到效果。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更加注重于人才的招聘以及竞争上岗和技能培训、人事酬劳等工作,但是对于员工的思想、情绪、行为等问题,却缺乏教育,这样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落后。

  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首先,加强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面对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企业高层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力度,通过完善人员结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够真正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的水平,并且能够让工作人员充分的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尽职尽责,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性。能够把刚性的管理办法手段和制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手段办法措施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效果。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须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说人才是企业的发展之基。为了充分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够使得人才能够使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规划,并且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地为每一位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的调整各种薪酬以及福利待遇。

  五、总结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过程当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也主要是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企业中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因此面对当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将二者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同时存在着思想工作、教育比较落后的现状。需要采取有效的举措,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涛.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联性[J].现代企业文化,20xx(21):175-176.

  [2]德格吉日.如何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1):177-177.

  [3]吴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xx(23):51-51.

专升本论文7

  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构成了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近年来随着大批专科学生的毕业,专科升本科的需求逐年增大,“专升本”教育在迅速发展, 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将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如何克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专升本科成人学生多数在职工作不能脱产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困难,并结合药学成人学生工作实践,提高学生创制新药和合理用药的能力,积极探索适应“专升本”科成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组织与考核模式是高等院校研究的一个新课题。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型,社会对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定位提出了迫切要求。新时期医药专业的中心任务将是创制新药和合理用药。

  创新药物的研究永远是药品研发和生产的主题,是药学学科发展的前沿。而合理用药是药学教育的另一主题,目前医院药学工作正面临着“从面向药品到面向病人”、“从以药品供应为主到以合理用药为主”的两大转变。同时零售药店在目前社会条件下,也将合理用药提高到一个新的重要高度。药学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对象多数来自医院药房、药店、医药公司、药品零售批发及生产研发等部门,是受过大学专科教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专升本”教育属于专科后的继续教育,“专升本” 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基础、专业课的教学上,应重点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药学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检验。北京大学药学院成人教育历史悠久,自50年代末就开始招收夜大学专科学生,20xx年开始招收夜大学专升本科学生,目前有夜大学专科、夜大学专升本科两个办学层次,在校学生1200多人,为北京市医药行业在职人员素质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笔者结合本院多年的成人教育办学经验,发挥北京大学文、理、医、工的学科优势,对药学夜大学专升本成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组织与考核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探索成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单位与学校共同指导组织管理模式 1。毕业论文(设计)单位的确定药学夜大学专升本科学生均应在工作所在的单位完成不少于18~2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院对承担毕业论文单位提出基本要求和条件,对一些有部分困难的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院帮助联系暂时没有工作的学生解决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单位。

  2。导师的遴选学院选派讲师以上教师与学生所在单位指导人员组成导师组共同承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如在三级(甲、乙)以上医院(包括三级医院) 工作的学生,可选本单位副主任职称以上的药师担任单位导师;在三级(甲、乙)以下医院工作的学生, 可选本单位副主任药师职称以上或科室负责人担任单位导师;从事药品研发、生产领域的学生可选本单位副高职称以上人员担任单位导师;在药品零售、药品批发等流通领域工作的学生,选本单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或部门负责人担任单位导师。暂时没有工作需在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由学院教师担任导师。

专升本论文8

  文化艺术生产也属于一种生产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生产的关键在生产对象的不同,它的生产对象是精神产品,能够对人们精神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属于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

  大部分文化艺术产品是为创作者自己或他人服务,有明确的目的性。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意识不断强化,对于文化艺术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艺术生产由量变到质变,造就了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兴起。

  1 文化艺术生产中的问题

  1.1 文化产品平面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被现代技术所包围,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各类、样式越来越繁杂多样,使整个社会更趋向于寻求一种平面化的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艺术生产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其内容更注重娱乐性,缺乏内涵,没有深度和广度更不存在历史感,使文化艺术产品发展逐渐平面化,而且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都是文化产业化造成的影响,如果不对其加以制止,会严重影响人们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1.2 文化艺术生产者面临的困扰

  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艺术生产逐渐走向市场,文化生产者虽然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环境的带来的严峻挑战,文化生产者要想在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需要顺应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在考虑到价值观和经济效益后,文化生产者在进行创作时就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从而影响其艺术水平的发挥,使文化艺术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从而也会影响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1.3 传统民族文化处境并不乐观

  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是在长期生产和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特色。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包括工艺制作、表演等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和源泉。在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与市场文化间存在着鲜明的矛盾,由于其带有一定的特性而缺乏一定的共性而不被大多数消费群体所接受,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甚至难以融入到文化产业化发展之中,严生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文化艺术生产的作用

  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点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冲突和矛盾不再受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源于文化层面的差异,所以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建设对于国家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的表现形式,将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具有传播和表现意识观念的功能,所以文化艺术生产与主流意识建设关系紧密,但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来说,文化艺术生产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宣传途径,这是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是由处于统治阶层专门负责从事思想领域活动的部门的人员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国家级刊物、杂志、报纸等渠道进行传播。

  文化艺术产品也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这部分属于大众文化生产,其文化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流通,有其自己的价值和魅力,起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但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作用不同,它更具趣味性和普遍性,更能够顺应人展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消费心理,这主要是由于文化艺术生产是服务于大众,为了追求市场销售量,会考虑人们才精神需求,即使在实现其教育、审美、知识等功能目标时也会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会增加适合于大众的平面化功能,更注重娱乐性、休闲性和安抚功能的体现,而不以意识形态的宣传为主,但还是要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而不会因为味的追求市场发展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国家的核心利益。所以,要调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认清文化艺术生产的作用和责任,通过正确处理文化艺术生产多样性和一元化的关系,坚持在以国家的利益中心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文化艺术生产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

  3 文化产业背景下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前景

  3.1 商品化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势必要走商品化发展道路。文化生产艺术商品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文化产品不是物质产品,却要与物质产品拥有同样的流通手段,都需要依靠市场得以生存发展,而且只有通过将文化产品商品化才能实现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间的结合,即是文化艺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消费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的成本,所以需要通过补偿、回报等形式支持其正常运转和顺利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商品化发展为文化艺术生产提供了发展平台和空间,使文化生产者获得相应的收益,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保障。

  3.2 注意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扶持和保护

  为了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认识到文化艺术生产的经济利益外还要着重保留文化艺术产品自身的特性,尤其是要保护那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和精英艺术等一些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的文化艺术形式,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即关乎大众的利益更关乎国家的利益,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护,对于文化艺术生产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健康的观念意识,并使其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服务。

  3.3 文化艺术生产要遵守国家的调控和管理由于文化艺术生产关系着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意识形态的构建以及社会公共产品的传播与提供等多方面内容,所以需要国家对其进行统一的调控和管理,通过政策、社会引导形成健康、积极的消费观,为其营造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相关法律保证文化艺术生产的规范化发展,采取有效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对文化艺术生产进行适当地调节,以保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涛 .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文化艺术生产问题研究 [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xx.

  [2] 李涛 . 商品化 : 文化艺术生产的必然选择 [J]. 艺术百家 ,20xx.

  [3] 马兴越 , 马英霞 . 文化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J]. 前沿 ,20xx.

专升本论文9

  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理性思考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行政和管理机构,对高校科研和教育的有效完成与实现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因此,现代高校管理要体现科学化、现代化和人性化的一面,同时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1)部门职责权限存在漏洞。在我国当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但由于这种部门设置中存在着工作权限上的分工漏洞,界限不能完全地清晰,所以也使得在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过度强调自身的权限职责,而忽视各部门之间应有的整体协调合作关系,从而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2)岗位工作设置存在缺陷。当前高校采用的是定岗定编的行政管理方式。这种岗位设置的缺陷在于,由于工作性质的影响,各科室各岗位以及同科室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任务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人浮于事与超负荷运行的状况对比鲜明。

  (3)管理方式缺乏科学和可操作性。高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各岗位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行政管理中各类规章制度和其岗位职责的规范和约束。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1)岗位职责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严重缺乏。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也使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思想政治觉悟降低,组织纪律涣散,在对待国家和学校利益、理想与现实以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基本关系上不仅存在理解模糊,处理混乱的问题,而且忽视自身职业道德,不再提倡奉献精神,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强调个人利益。

  (2)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管理现状的要求。行政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优秀教师同时兼职行政管理,导致行政管理效率失衡。教师相当繁重的日常教学和学术科研工作任务,使得教师既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行政管理和管理理论研究,也很难很好地实现行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化,他们更多的管理工作只能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

  二、对高校行政管理进行有效改进的措施

  (1)更新行政管理观念。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和管理观念的改进和更新,是行政效率有效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行政管理应当适应和符合现代市场化、全球化和科学化等一些特征要求,用一种新的观念转变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和工作,改变“一等、二靠、三望”的工作作风。

  (2)加强行政管理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其缺乏,而现有行政管理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或培训,因此,将高校现有管理经验与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是提高管理人才专业水平的重要方法。

  (3)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督导考核机构及机制。模仿现代高校中教学督导考核的方式,建立对行政管理者的考核监督机构和机制。从管理机构内部、教师、员工以及学生等多个对象,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信息收集,以此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评估考核的机构和机制,同时也为更好地发现行政管理人才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4)促进部门中人员的合理流动,加强沟通,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近几年伴随高校规模的扩张以及高校合并,高校新增部门以及人员也明显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行政管理工作也随之难度加大。这一矛盾出现的重要原因是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5)建立适当的行政管理激励机制,对人员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推动教职工发展的有效手段。它能提高和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效率。

  三、结语

  总之,当代的高校行政管理应当符合教育以及社会进步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创新、改革和发展新型高校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将民主、科学、法制、人性化的思想深入现代行政管理观念之中,逐步建立职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顺利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改革。

专升本论文10

  一、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摘要]

  高校行政执行力的提高,有助于高校在落实上级相关部门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效果,促进科学化、合理化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因而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满足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

  1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内涵

  执行力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是有效利用资源,并引导企业内部员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执行力延伸到高校行政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高校决策而言,主要内含高校严格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开展管理教育工作,综合评估高校落实战略决策的能力;二是针对管理者而言,执行力代表各个级别的管理者根据公共目标落实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执行力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高校要将执行力融入实际行政管理活动中,以实现快速且内涵式的发展目标。所谓“执行力”,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所谓“行政执行力”,就是相关行政部门在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实际能力。“执行力”一词,起初是应用于企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执行力”一词也逐渐应用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中。

  2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客观要求

  2.1实现战略目标

  为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目标,除制定合理有效的高校发展战略外,还应具备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执行力。在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扩大规模的目标,就要根据现有条件和水平,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做好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高校执行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将发展战略与执行力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综合水平提升。

  2.2提高工作效能

  行政效能的增强,可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突破传统行政管理瓶颈,促进高校的行政建设。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过低的执行力难以落实高校上级管理层的决策,使得战略目标与实际管理工作脱离,且难以最终实现高校的经营管理目的。

  3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决策机制,保证执行效果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具有其客观必要性。为实现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对高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提高决策机制的科学性,了解教育市场发展走势,在外部环境的视角下客观审视自身优势和不足,以提升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其次,坚持人本化管理原则。更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引入民主管理理念,并且将其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高校行政管理中;强化被管理者的意见和反馈,优化决策议题和决策方案,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最后,要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对过失管理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提供高校决策机制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有效防止滥用决策权力的情况发生。

  3.2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执行效率

  高校管理措施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优化管理流程。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高校要强化人员流程、运行流程以及战略流程。在人员流程方面,一方面,要结合绩效指标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将管理人员和高校发展战略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其建立合理的运营联系和依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高校人员培训体系,建立领导层培养机制,实现高素质高校管理队伍的组建。对此,高校要明确流程目标与主题,将相关制度融入其中,进而建立一套与执行力匹配的行政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重视管理人员间的个体差异,完善激励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将定量考察与定向考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体现出评价制度的公正性。第二,优化运行流程。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运行流程,在运行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行政工作的操作流程,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依照运行流程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优化战略流程。战略是高校长久稳定发展的主要依据,为了在现时代教育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战略流程。要根据高校现有行政管理模式和发展水平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同时要对当前教育市场进行一系列调研工作,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走势,使得高校发展战略与市场运行情况紧紧贴合,提高发展战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3.3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为保障高校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高校亟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行政管理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考察,提高高校与国家政策制度的沟通程度,营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进而有效提高高校综合管理执行力。首先,要在每一项任务完成过程中,确定每项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加强对任务完成进度的控制,根据预期计划对各个管理工作和管理任务进行跟踪考察,以寻求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差距。其次,做好行政档案的管理工作。利用书面方式或电子方式对高校行政管理和评价进行记录,做好相关资料的储存工作,使得高校行政管理评价过程可进行验证,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监督作用。最后,高校要拓展监督途径,在发挥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管作用的同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并将民主理念融入监督管理中,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各个措施和方针的落实。同时,高校高层管理者要公开听取教职工对高校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促进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全方位提升。

  3.4提高人员素质,促进高校发展

  高校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管理者引入门槛,考察管理人员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二是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多元化培训活动,培养管理人员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

  3.5加强对高校教职人员的思维引导,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加强对高校教职人员的思维引领,与高校的发展特点和自身特性相符合,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职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调动,促进行政管理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行为,只有加强思维上的引领和思想上的教育,才能够有效地改变人的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思想上的引领和指导,促使人们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工作状态,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意识到高校执行力的提升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不断在高校工作中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认真地参与到高校工作中,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得到整体的提升。应当积极营造专属的文化氛围和高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教职人员进行影响,建立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高校教职队伍,促进积极做事、积极创新的状态形成,促使高校教职人员自发地投入积极工作中,进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高,促进高校的文化发展,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黎晶婷.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6).

  [2]周梅芳.浅谈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xx(2).

  二、环境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

  环境行政管理在我国历来是以地方为单位进行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当下环境管理的需要,但是现状总是不太尽如人意,本文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探究环境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可以改善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环境行政管理;现状;对策

  环境行政管理指的是我国相关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在中央相关部门的部署下,对地方、部门、企业等组织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管理职责、相互利益和关系协调。因为牵涉的主体较多,所以,各个部门的关系协调成为核心部分,因为不同的组织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

  一、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现状

  在环境行政的管理上,我国采取的是地方辖区对当地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看重的。政府需要积极地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样的管理模式非常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积极参与环境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部署,可以将我国相对薄弱的管理手段与贫乏的自然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所以在环境行政管理建设的工作中,这样的模式一直被沿用下来。但是,环境行政管理的地方模式,也容易造成部门松散、区域保护、条块分割的现象加重。这样就为实际的管理带了了较大的阻力。

  1.区域为主,中央地方两差异

  中央政府对环境行政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从国家和法律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因而成为基本国策。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与提高都是国家环境的改善与提高。所以并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但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则立场完全不同。例如当地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不一定是在当地发生作用,很可能是邻近区域获得的效益比当地还要大。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直接导致地区环境的保护陷入停滞状态,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远超过对于环境的保护。这就是因为治理的立场不同带来的具体行为实施上的差异。再有,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法律法规时,常常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所有应对行为以不伤害地方经济利益为核心,地方可以接受中央的指导,而不是领导,这就使得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流于形式。

  2.机构设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被独立出来,大多是城市建设系统下的一个部门,这就给实际的执法工作带来了障碍。环境保护工作的不独立性使其不具备因为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管辖权,另外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也不能单独划拨,造成物质基础的难以保障。进一步的细化,当下的环境行政管理应该分为环境保护和监督监管两个部分,有一个部分不完善不健全,都会出现“一瘸一拐”的现象。有的省市地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不设置或设置的不作为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在这些部门是不会设置专人进行工作与管理的。

  3.行政区划,造成跨区域协调障碍

  环境问题的区域性越强,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就越大。在环境污染的类别中,有许多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的问题,这些类别在发生时,是不会受到区域的控制的,更不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这为地方政府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互相推诿埋下了隐患,擦了很多政策法规的擦边球,损害的却是国家整体的利益。所以要想完成这一方面的管理,是必须要在立法上落实的,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以水资源为例,国内的几大江河流域虽然建立了联合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是就部门属性、部门职责和法律地位来看,其并不具有强制性,他们除了联合成一个部门组织,在实际的管理上还是以当地政府为主,这种条块化的分割会使联合保护委员会的功能形同虚设,加重了各地的区域保护倾向,再加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又进一步为实际工作带来了难度。

  4.监督乏力,从中央到地方缺乏机制

  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的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但是就如何进一步履行责任,以及具体的细则实施,《环境保护法》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办事得力不会得到奖赏,同时,办事不力也不会造成惩罚。所以,各地仍然将经济建设当作第一要义进行发展,在关键时刻,以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屡见不鲜。官员的政绩考核是以GDP为第一指标,各种经济指标被当作是第一要义,而在法制建设、党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指标的设定就灵活的多了,责任。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一来,执行不执行没区别,怎么执行也不强制,身处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部门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搞建设的力量是轰轰烈烈。而在环境保护上则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过去改革开放的经验也为政府的经济建设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要牺牲环境。这种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现状,暴露出我国长久以来就缺乏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

  二、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发展对策

  1.政企分开,职能确立

  要想真正的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中。在环境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改微观管理造成的区域条块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改由从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指导与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来自于观念意识的动力,政府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为公众进行服务,需要和各个组织机构进行工作上的接触,他们的意识理念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拥有了先进的意识理念,才有可能实现决策权的扩大化,并在实现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权利异化。从而真正达到由上自下的环境行政改革。其次,涉及的主体越多,就越要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理顺了,这个关系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社情需要的一种理顺。以中央统摄管理的同时,还要善于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权毋庸置疑是属于中央的,但是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要真实的报送上来,有助于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政策。上文所提到的,严重的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应该集中到中央地区,然后对环境治理的各个区域再做出进一步的详细规定,例如,涉及到国际合作的环境保护,中央拥有统摄权,环境保护的具体合作则需要依靠各地政府的力量,环境的主管部门应该起到指导和调控的作用。

  2.人员机构,加强建设

  在这里所说的人员机构的加强建设,指的是对涉及到的机构和人员要进行精简。在人员形式上的精简是以加强各个人员的实际职能职责为依据的。为了避免机构冗余带来的人浮于事,人员的精简还是必要的。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职能部门,而政府职能部门则不能精简,反而要加强建设。从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对于环境的重视总是屈从于经济建设之下,从而使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环境欠账越来越多。所以,未来的治理方向中,仍然需要沿着资金投入和问题治理的方向前进。政府部门要清醒的认识到,环境的恶化并不是朝夕之功,当然,环境的治理也不会通过短期的治理得以改变,可能需要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才能使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稍稍有些改善,所以,要想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必须不遗余力、坚持一贯的进行环境保护。

  3.多地协调,健全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上需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制保证,下需进行经济上的宏观调整。全社会都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去完成,这样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环境要想真正的治理好,一些重要的指标必须要纳入到硬性规定中,例如容量指标、能耗指标、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等,这些指标不仅仅体现的是国家内部治理的质量,也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最好的方法是把环境管理指标和经济发展的指标统一在一起,两股指标共同作为当地干部治理发展的测评依据,既要公平合理,又要有强制保障,体现出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决心。把环境治理从计划到实行,从个体到整体的推进。在涉及到多部门共同合作的内容上,每一个部门都要不遗余力的全力配合,将局部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使协调发展变成一件紧迫的事情,不能因为协调造成效率的下降,反而要增强凝聚力。

  三、结语

  环境的管理不应该是经济管理下的副产品,而是应该和经济管理并行的政府重要的行政管理内容。我国当下正面临着激烈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如何在符合国情社情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相互辅佐,彼此借力的两个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消除地方主义、完善规章机制、明确职能确立、加快建设步伐是解决和应对的正途,也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邓志强,罗新星.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现代化,20xx,153(5):19-21.

  [2]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xx,221(5):91-96.

  [3]张玉军,侯根然.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xx,(9):44-48.

  [4]游霞.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xx,27(10):58-59.

专升本论文11

  摘要:在目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在过去的陈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和调整,然而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依然有很多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难以辅助企业在当代的经济条件下站稳脚步。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完善和调整。本文分析了当前影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因素,总结了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在新时期下,经济社会不断飞速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都开始越演越烈。在如此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促使企业开始进行变革,唯有经营管理好自身企业,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获得一席之地。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影响,是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不具备较为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方法模式。导致大多数企业不能吸收到先进的人才,造成人才匮乏,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因此,目前国有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有效地改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切实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实力,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一、影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1.外在国际文化、经济因素。当前的时代发展具有多个明显的特征,无论在经济上、信息上、文化上都开始进行全球化的大融合。因此跨国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其经营和运行的区域范围也越来越大。以上现象都在预示着这是一个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然而面临世界各地存在差异的经济体制、地域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问题,企业更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处于如此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之下,国有企业更应当改革和建设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新管理工作方法,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夺得更大的市场优势。

  2.自身生产经营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满足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开始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实力,从企业的生产力、产品的质量、对外经营运行渠道、对客户的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善。这一系列的工作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辅助。因此,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3.员工自身需求因素。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演变进程,和不断革新的经济体制,企业一方面要不断充实员工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给企业的未来发展预留更多的选择余地。人力资源是一项专门管理人才的工作,也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进程不断改变工作方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管理体制的冲击之下,很多国有企业自身的管理者并未与企业自身的利益之间建立十分紧密的关系。这种现象就会导致管理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不具备十足的动力,仅仅是为了完成某种行政任命才进行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能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缺陷,在管理人员时仅看中人才的政治性能力,而忽视了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考核。而且,很多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虚工作,这种理念严重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开展,影响国有企业业务的发展。

  2.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定位缺乏远见。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之下,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展企业管理时将短期内的企业利益作为管理的第一目标,而未能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的发展问题。这种落后的管理思想会严重阻碍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即使有预先制定的管理目标,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未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下来,这一现象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都有出现。

  3.只看重财务指标而忽视了人才的管理。大多数国有企业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在衡量和评比企业的工作业绩时,将重点放在财务指标上来,强调财务指标的重要性。虽然财务指标很重要,但是其存在滞后的问题,且不能持续展现企业的运行情况。仅能反映出企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而不能展望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经营情况。人力资源是从根本上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因素和动力,却被很多国有企业忽视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一现象是当前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个亟待改正的问题。

  4.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企业外部环境,一部分国有企业仅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日常杂物的管理工作上来,未能深入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阻碍企业发展。很多企业不能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缺乏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造成管理工作水平落后。

  三、国有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法

  1.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定远期战略目标。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提升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以自身企业的远期发展目标为工作基点,规划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外,还影响适当地开展对内部人才的培训工作,合理有效地稳定企业内部人才,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助力。另外,国有企业还要多培养和储备先进的人才。根据各员工的自身特点和其职业规划,调动其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培训员工的业务能力。只有把企业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2.采取“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面对不断变化着的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坚持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同时,不断强化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写作,降低和对面人际冲突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用。

  3.加大人力资源工作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企业还应当改变过去被动的、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一重要转变,需要多方面的管理人员来配合。从目前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培训和考核,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

  4.完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各项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制度,并切实的按制度来完成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可起到规范管理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是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基础保障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必然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式,转变管理理念,革新管理方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需求,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了解时代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善工作方式,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给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彦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5):77-77.

  [2]李薇.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20xx(11Z):54-54.

专升本论文12

  内容摘要: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转折。其实,他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竞争的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孩子们就像一艘艘小小的船,正等待着起航。学校正是培养学生习惯的沃土,扬起风帆的港湾。如果教师能在这个时期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指导他们尽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科学方法、遵循原则、持之以恒。

  一、引言

  十年的教学工作,我接触了数不清的孩子,每次新接一年级都让我觉得身负重任,尤其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丝毫不敢懈怠,我深知一个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而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又要重要得多。在他们入学之前,很多家长都对培养孩子的习惯这一方面做得不够,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所以,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应该怎样做?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被动阶段先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然后是由团体管理。主动阶段是自己管理。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这一漫长时期内,家长和老师,包括孩子自己都要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才有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保障。作为老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二、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就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敷衍了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考试不作弊等。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一般来说都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开学好长时间了,但还有一部分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按时上学,什么叫迟到,什么叫遵守课堂纪律,随便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无疑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刚入学时,我们教师就应注重培养教育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以便在今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何为习惯?习惯是儿童后天所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如早晨起床穿袜穿鞋,然后上厕所、洗脸、吃饭、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如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就进教室,拿出课本和铅笔盒,等待老师上课等等现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俗话说:xxx没有规矩不成方圆xxx,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何进行规范训练呢?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下面我分6个小点进行阐述。

  1.要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就拿这件事来说吧,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可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说下课,就飞一般地跑出去玩了,早就忘记课前准备这一事。可想而知下一节课要等学生们都拿好书,起码要浪费3到4分钟时间,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35分钟,要做那么多事,时间多宝贵啊。而一年级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就必须要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每个孩子都自动化去进行准备。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如: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0页,再拿出铅笔。一定要让学生在听清、听完要求之后再行动。否则学生将一盘散洒,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如在组织孩子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当孩子们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教学时说:“一二停”学生就必须停下,并马上坐好,准备交流。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2.加强读书习惯的训练。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读书姿势。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学前教育中我就向学生特别强调读书的姿势;身坐正,脚放平,两足着地书向前方倾斜,眼离书本一尺,这些知识,对于现在聪明的孩子来说,三五分钟就学得很好。可是在以后的读书实践中,仍有绝大部分学生做得不好,这不仅影响了身体的健康,也影响了读书的效果。开始时,我给他们做示范,对不规范的学生个别指导,但效果仍然不佳。于是我自编儿歌来纠正坐姿。“挺直----小身板,书离------一尺远,胸脯课桌------有一拳,养成读书好习惯。”当出现坐姿不正确时,我一提“挺直--------”孩子们会接上“小身板”,自觉地坐直了。在阅读时,我还适时提醒孩子放松一会儿,以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更重要的还应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什么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让孩子爱上读书,首先我多读一些儿童读物,从有益的儿童读物中找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趣闻,结合语文课、数学课和阅读课讲给他们听,他们都喜欢听。有的故事就来自他们手里的那些课外读物。有时我干脆就讲一半,另一半告诉他们出自哪里,让他们自己去读,利用早自习再接着让他们讲。同时让家长配合去买、去借,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读,当给大家讲出下半个故事时,那种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更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欲望。对那些表现并不积极的孩子,我也有办法,让他和爱读书的小伙伴结成读书小组,组员之间互相带动,发现哪怕有一点优点我及时鼓励。这样组与组比读,课内读,课外也读,全班形成了爱读书,比读书的良好风气。其次,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教给他们学会阅读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低年级的孩子首先要让他们学会用各种符号画记的方法;可画生字、生词、好句子,标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等,再教给他们可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学习的成果等。让他们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

  3.加强写字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写字习惯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常见的不正确写字姿势是偏头、侧身、匍伏等,也有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编写儿歌。把正确坐姿及握笔的要点编成儿歌,如:“写字时,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让学生熟记成诵,并印发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做写字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做到每次写字前先做“写字操”,(闭眼、吸气、头正、肩平、身直、臂开、睁眼、握笔、写字、足安)真正做到“练字先练姿”。

  (3)学生体验。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应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自悟问题的缘由,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过去抓学生的坐姿,握笔,只要求做到“三个一”,至于为什么要“三个一”,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常常难以坚持,可以试着把工作做到细微处。先让他们执笔写字时靠近笔尖,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到笔尖,身体就得往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学生感到很不舒服。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人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再让学生手指离笔尖稍远些,他们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就能与桌沿一拳的距离了。这样,使学生在体验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4)拍照鼓励。结合教学给坐姿和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拍照,展示给大家看,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

  (5)家长配合。让家长把自己孩子的正确姿势拍照放大,贴在孩子的书桌前,时时提醒自己。这样老师、家长、齐抓共管,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坐姿的训练。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要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费事,只须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这也是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之一。

  5.加强注意力的训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可以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把课堂教“活”(活而不乱,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醒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授),“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下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同样可以巧妙地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1)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不好静,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根据生字特点编一些知识竞赛题、谜语,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开展竞赛活动;开展“声母韵母手拉手”“给生字宝宝找音节妈妈”“给生字宝宝找词语朋友”等游戏;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动手画;按照课文的情节组织分角色表演等等。

  (2)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悬念是艺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状态,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可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悬念最具有诱惑力,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比如,学习《乌鸦喝水》,只让学生观看“天气炎热,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情景,不出示结果,“乌鸦喝到水了吗,它是怎样喝到的?”让学生带着悬念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3)余兴未尽的拓展创新。一节课上完了,如果收场时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想象力的问题,就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完课文《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自编一首小诗。他们可能会说:“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听海水哗哗哗,那是风儿和大海在欢笑。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浪花在舞蹈,那是风儿在海面上走。”

  6.加强听、说的训练。

  学会倾听。倾听,是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只有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没有听清就发表,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是口话交际的大忌。因此,我们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很好地引领,准确把握,围绕这个重点来组织教学。(1)可以采用听后复述的方法,先复述一个简单的句子,先复述老师的语言,因为作为学生首先必须要听清老师的意思,领会其意义。再复述学生之间的交流语言。(2)让学生边听边想(如某某小朋友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用听后评议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乐于表达。要有表达自信心,善于抓住一切当众说话的机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以及不同谈话内容,说恰当的话、得体的话。在课堂上能经常性地发言,在小组交谈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大胆地面对全班小朋友进行表演。使课堂变得灵活、开放,学生的思维自由伸展,个性得到张扬。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按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叙述,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二)、个别接触,个别谈话。

  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知道事实的真相,师生双方才易于接近。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采用强化办法。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

  就说做课前准备这件事,要求学生把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说下课这一词,就飞一般跑出去玩了,老早忘记一课前准备这一事。可想而知下一节课,要等学生们都拿好书,起马要浪费3到4分钟时间,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而一年级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每个孩子都自动化去进行准备。

  (四)、培养习惯的方法要科学,应遵循原则

  教师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做到及时谈话,耐心教导,反复磨练。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培养习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大人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的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小孩子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感觉的,还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任何事情做父母和教师的,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为此,应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总而言之,只要老师心中有规范,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严”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专升本论文13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专科毕业生的特点,从专升本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形式、案例教学、教材改革等方面展开研究,为专升本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专升本;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会计专业专科毕业生要求提高学历层次。普通专升本是解决专科生现实社会问题的一个理想的途径。然而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针对专科毕业生的特点,如何培养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本科教学目标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1.普通高校专升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升本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普通本科院校专升本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类:含有专科会计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不含有专科会计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含有专科会计专业科的课程体系主要选择专科学习阶段开设过的《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选用普通本科教材再次开设。学习过这些课程的专科毕业生,会有重复学习的感觉,学习积极性不强。另一类是不含有专科会计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主要选择专科学习阶段没开设过《高级财务会计》、《资产评估》等课程。非会计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会计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这些课程感到比较吃力,教学效果不好。

  学生专业水平差异化较大。会计专业性强,掌握好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专科学校中大部分采用专科教材教学,少数专科学校采用本科教材教学,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深度不同。还有一部分来自专科学校非会计专业。这些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又分为财经类专业和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如财务管理专业等)大部分学过《基础会计》课程,少数学生学过《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如计算机专业等)没有学过会计专业课,对会计专业了解不多。学生专业水平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教学与工作实践要求有差距。专升本层次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具有多门会计课程专业知识。单一课程的案章节的案例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形式的要求。授课教师在选用教学案例时,也会发现大部分案例并非实例,学术理性取向性强,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独立性,过分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而缺乏灵活性、整合性和选择性。

  缺少专升本会计专业教材。

  目前,专升本会计课程教材

  选用随意性较大。虽然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教材多,种类繁多,内容各异,但极少有针对专升本层次编写的会计教材。在高校多数是选用本科会计专业教材代用。专升本教学与本科教学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时安排不同,教学起点不同。选用本科教材,难以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重点,了解本科学习与专科学习的区别,也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2.普通高校专升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专升本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第一学期课程设置中需要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衔接。满足一部分会计基础知识薄弱同学的需要。同时,提高会计专科毕业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本科层次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专升本教学应针对学生具有专科毕业证,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这一有力条件,设置与注册会计师考试关系比较密切的《审计准则》、《审计案例》等相关的课程。

  引导基础薄弱学生巩固会计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执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变化,引入职业资格教育。针对学生来自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特点,鼓励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参加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初级职称考试。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初级职称资格的成绩纳入培养计划,丰富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督促学生参加并通过考试。

  开展跨域融合的会计案例教学。目前,专升本教学中开展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一门课程某章节的案例教学为主,学习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丰富知识结构的要求。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以图片、新闻、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现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组织起来编写共用的会计教学案例。在编写案例时,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和应用上。案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教师加以引导分析,开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案例讨论。

  加强专升本会计专业配套教材建设。目前,适用于专升本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很少,大部分专升本会计专业都是选择与本科会计专业相同的会计教材,知识面面俱到,不利于提高专升本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为了达到高校会计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的,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尽量选择会计专业专升本专用教材。确实没有针对专升本的专用教材,选用普通本科通用教材时,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和授课时适当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难点和重点,增加与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和实际案例。

  综上所述,教育水平是培养和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衡量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专升本会计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从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形式、案例教学、教材改革等方面加以改进,对开展专升本教育的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专升本论文14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动机、需求及文化层次、认知能力等多元化,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也是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总结和综合应用,又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实际工作铸就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与药物的生产实践、新药开发等具体工作联系紧密。学生毕业后(尤其是脱产生)面临企业的选用,社会的认可。因此,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加强成人药剂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对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重点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实用型人才

  培养学生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际是使学生形成熟练地从事生产实践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实验的成败,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仪器的使用寿命。成人学生基础薄弱,实际操作少,动手能力差,毕业后又多从事生产、检验等操作性工作,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又把基本操作如移液管取液等作为面试的一项内容。因此,学生一进科室后,我们会跟学生更加强调基本操做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规范化操作示教,并为他们详细地介绍本科室的各种制药设备、 检测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比如电子天平使用前应调平,预先开机预热半小时到1小时,不能超载,称量过程应关好天平门,使用完毕后,应关闭天平和门罩,切断电源,罩上防尘罩等等。虽然基础课老师讲过如何正确使用移液管,而且我们实验课也强调过,但不少学生操作时仍然右手拿吸耳球,左手拿移液管,并且操作很不熟练。为克服以上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空暇,以蒸馏水为溶剂,进行移取练习直到熟练为止。在实验中从实验准确性、实验速度及实验习惯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养成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的习惯。此外,在监督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进行一些仪器的安装比如回流提取、打片机冲头的安装调试、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的拆卸安装等。为保证实验中其操作的正确性,对学生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并且严明可能带来的后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验中做到“放手不放眼”,使学生获得较全面、较系统、较扎实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二、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具体问题,不可能在书本上找到完全合适的、现成的解决方案,只有把所学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解决好实际问题。这也正是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之所在。对成人学生,他们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完全在校内进行脱产学习,不同的是他们入学成绩较低,基础较差,个体差异大。并且好多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保证学生的质量,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全程跟踪”,对各个环节认真把关,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和异常现象,多引导和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并鼓励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我们认为对于成人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验问题,还要培养解决实验仪器故障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旋转回收乙醇过程发现,两个旋转蒸发器连接到一个水泵,水泵有一个的压力表的压力上不去,而此之前使用时还正常。遇到这种情况,起初多数学生就会放弃,只用一个旋转蒸发仪继续实验,根本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时我们就会鼓励学生查看旋转蒸发仪的密封部位、胶皮管是否漏气,压力表有问题,还是水泵里面连接的胶皮管有问题,之后想办法来解决。通过分析最后确定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水泵里面连接的胶皮管老化。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都很兴奋,调动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统筹安排实验的能力

  合理的时间安排,将会事半功倍,实验亦是如此。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实验。比如让学生进行黄芩苷的提取,有学生竟然等把药材粉碎完了才去找蒸馏水配制60%乙醇和打开水浴锅加热,结果发现没有蒸馏水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最后他到了将近傍晚才开始做。事实上该实验比较合理的安排应该是先看看有没有蒸馏水,如没有,就应先打开蒸馏水器烧蒸馏水,再打开水浴锅加热,之后开始粉碎药材,等粉碎过筛完毕,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实验了。为培养学生学会统筹安排时间的能力,我们将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分解为若干个小实验,每个小实验又以一天为单位,让他们学着统筹安排一天的实验内容。指导教师严格监督,适时加以指导。通过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时间统筹安排带来的快捷。

  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整个实验开始前,强调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以事实为依据,必须将实验记录直接记录在实验本上,如有修改,需注明原因及签字,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验开始后,及时督促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及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作为指导教师,应随时抽查学生的记录,对于记录不规范之处,及时指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五、培养学生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滋生了“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缺乏敬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节俭的精神,眼高手低,不愿做具体务实的工作。针对该情况,老师和学生一起工作,同时用实例讲解敬业的好处,让学生在实验中领悟到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增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也是获取社会的谋生手段和自我发展的条件。

  六、重视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科学创新的主要途径,它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设计并推理及计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由于前几年,各高校没有重视成教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更没有开设论文写作课。因此他们绝大数人的写作基本功很差。但目前,我们国家的晋级、评职称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其发表论文情况。因此,有必要教学生使用科学术语将所做试验写成论文,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总结能力。

  总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查阅文献、设计实验、仪器的准备、试液的配制到完成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分析、统计处理、毕业论文的书写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得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综合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这些训练不仅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参与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工作,同时也为他们以后从事科研,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如何因此施教,利用每一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尚需进一步探索,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药学人才。

专升本论文15

  1周末专升本学生特点

  相对于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和七年制学生,周末专升本学生有以下特点[1]:

  (1)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但因年龄偏大,相对理解力较强而记忆力较差。

  (2)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但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知识和技能因教学要求不同而处于一知半解状态。

  (3)学生规范化操作意识差,基本实践技能操作缺乏严格的统一标准。虽然临床医学教学己有全国统一标准,但受不同风格授课教师的影响,加之各实习医院及带教医师或多或少存在各自的习惯,学生“依样画葫芦”的学习方法必然导致基本实践技能操作不标准规范。

  (4)由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常因值班耽误上课且课后复习时间少;英语基础普遍差,专业英语几乎为零。

  2本课程教学实施方法及经验体会

  2.1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分别是本校20xx~2009级周末专升本学生,每年级学生人数平均为105名,这些学生主要来自重庆9区12县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单位的临床科室,少数来自主城三甲医院医技科室。

  2.2经验体会

  2.2.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日常教学已成为常规。多媒体具有将抽象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视觉、听觉还原的功效,能使原来必须依赖抽象文字才能表达的内容完全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手段生动呈现。因而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生动、具体、真实、形象化、多维化和情境化地呈现宏观、微观、过于抽象和机制复杂的,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贵的事物[2]。多媒体的这些特点使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能达到内容直观、材料丰富、抽象理论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并留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参与教学,达成教学过程的互动,这样不仅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2.2.2恰当应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法1969年首创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主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根据急诊医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始终以“患者急、病情急、患者家属急、医生应急切处理”这4个“急”为主导,除传统教学方式之外,恰当引入PBL教学法。如讲授心肺复苏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提问:何为心搏骤停?如何判断、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相应解答,通过解答问题传授给学生相应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患者急诊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使其心肺复苏抢救操作更加准确。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疾病抢救成功与否与病情的综合判断、抢救时间、操作流程密切相关,越早争取时间抢救,成功率就越高。

  2.2.3充分引入病例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周末专升本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各基层医院的临床科室,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临床经验,对临床实际病例普遍有深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充分引入病例,保证每个章节选取1~2个典型病例,简明扼要且重点突出地介绍病例,通过分析病例,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诊断依据,同时,亦可分析该病例诊治经过中的得失,告诫学生应特别注意和高度警觉的关键。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有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急诊临床思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急诊医学课程对临床专升本学生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临床专升本学生的理论与实际诊疗水平,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专升本论文】相关文章:

专升本论文12-07

专升本论文致谢08-05

自考专升本毕业论文03-30

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本04-12

专升本电大毕业论文06-09

安全工程专升本毕业论文04-11

专升本论文致谢词4篇12-08

专升本论文致谢模板(通用14篇)04-19

专升本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