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时间:2023-08-31 10:54:10 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论文 1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汉语言文学论文 15篇

汉语言文学论文 1

  就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点看,其更多是一种人文理念和思维精神的传递与表达,尤其是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完善的文化元素,所以在文化传递和精神诠释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有着重要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其更多是一种素养上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引导,所以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较差,因此,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从而提升该专业建设的理想效果。

  1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不足

  客观地看,目前所实施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活动中,其中过多关注的是理论内容的传递与交流,所以整体教学缺乏文化内涵和思维理念的充分诠释,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机制的完善性和目标性看,理性认知该专业建设的问题及不足,就至关重要。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其问题不足可以集中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该专业的名称过大、较空,所以无论是招生活动的开展,还是具体的学生就业活动,都存在较大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尤其是我国有着几千年文化和汉语应用,所以,该专业中包含了诸多内容元素,因此,这就加大了该专业建设活动的系统化实施。其次,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但是存在相应盲目性,尤其是专业定位也不成熟,加上特色理念相对不足,从而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高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从而使得整个专业与学生教育,乃至市场应用形成有效匹配,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多数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较大盲目性。所以,这就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性建设。最后,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其中所使用的内容则偏向理论建设,整体缺乏应用性。当然,这客观上看,也是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性所具体决定的。与其他实用性专业所完全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更多是一种基础人文素养培养和文化传递的专业,所以,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应用色彩,就影响了该专业的科学建设。

  2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分析

  2.1茶文化体系是大众生活习惯的集中展现

  茶本身只是一种生活元素,后来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但是,真正使其实现价值力的则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属性。从茶文化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精神理念,都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正是不断实践创新,才造就了极具竞争价值和优势的文化机制,就茶文化来说,其由大众创造,因此大众属性也发展成为认知茶文化的前提所在。

  2.2茶文化体系与汉语言文学发展之间有着重要关联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精髓与核心,我们在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所能感受和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体系,更重要的是其中也彰显了浓厚的文学特色。从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关联性看,其中有着深层次融合体系,尤其是在我国,有颇多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因此,在当前我们具体认知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表现状况时,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诸多优秀的文化描述和语言应用,此时,也可以借助经典的茶文学作品来品读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和文化素材。就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力看,我国的`茶文化是由文人所创造和传播的,所以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

  3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全新诉求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活动来说,其关键任务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形成作为基本的语文技能,同时也可以形成积极、良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基础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诉求,因此,在当前该专业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完善而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并且细化专业教学活动中所承载的具体内容,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应用诉求,从而具体构建完整的语言实践与应用机制。尤其是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特别是选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理解和感知的兴趣元素,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该专业将教学与学习之中。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诉求来说,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语言习惯这一前提,通过文化内涵的充分融入,从而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层次化诉求。事实上,语言是文化的外在传递,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习惯,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恰恰是文化推动的结果,所以语言的交流与应用,都需要从客观的文化视角出发。从一种机械、客观的语言交流机制出发,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很难有效感知其中所诠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思维,因此,在教学体系日益成熟的今天,其对学生自身的参与要求日益增加,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优化教学机制,也需要从文化思维出发,通过诠释合理的文化观,从而实现最佳教学。

  4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茶文化应用机制

  4.1立足文化诉求———构建极具人文气息的专业机制

  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多样,可以说,其中所具体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思维,更重要的是融入和表达了客观、具体的文化环境,甚至是应用氛围所形成的文化理念。无论该专业如何完善与建设,其本质目的未曾变化,文化传递与交流是该专业的基础所在。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看,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诉求,同时也能够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4.2增强实用特性———构建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专业体系

  从当前该专业建设的问题看,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实用性内涵,尤其是其应用性不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和影响该专业的重要问题,因此,从增强使用特性内涵出发,通过丰富该专业的实用特性,从而提升其专业建设的完善度。在这一过程中,其需要:其一,优化专业内具体的知识结构,处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外,也要积结合文化发展进度,及时丰富补充教学素材。其二,要注重及时根据时代特征,运用新技术和媒介来进行专业建设,在提升和教学效率的同时,优化教学传播。其三,必须注重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内容诉求进行完善,尤其是丰富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技能,以及语言表达技能,从而让学生自身能够适应社会诉求。

  4.3彰显创新色彩———构建与时代同步的专业教学机制

  创新是优化教学机构,完善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当前该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时,必须充分注重创新教学机制。首先,要注重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专业局限性。客观地看,尽管该专业是以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但是传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践色彩,这实际上也与社会诉求之间存在较大不足。其次,在该专业教学中,必须充分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在以文化精神诠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专业的培养技能。最后,应该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综合趋势,补充教学内容,通过塑造创新性专业发展机制,从而满足该专业的理想建设。

  5结语

  在当前高校教学体系日益成熟背景下,各个专业也实现了丰富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也成为整个高等教学机制发展完善的实质性表现。但是在该专业建设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潜在诸多问题及不足,因此,我们也理性认知该课程的建设诉求的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和机制思维,从而实现该专业建设的整体诉求。

汉语言文学论文 2

  论文题目: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16]。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白话文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 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 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 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 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 基本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 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 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 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 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 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 国语文教育 24-26

  (2) 古文教育 26-27

  (3) 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 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 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 论阅读教学 30-32

  (1) “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 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 论写作教学 32-35

  (1) 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 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 作文的批改 35

  3. 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 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 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 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 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 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 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 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 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 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 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璘.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xx.132.

  [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xx.

  [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4-258.

  [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

  [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xx,43(增):288-290.

  [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xx,5(4).

  [8] 温建萍 . 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1(1).

  [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2(1):62-64.

  [11]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

  [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

  [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

  [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510.

  [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1-518.

  [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00-1568.

  [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78-1632.

  [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xx,28(10):200-203.

  [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113.

  [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46.

  [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8-111.

  [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312-340.

汉语言文学论文 3

  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时,看着眼前的那些孩子们,想着他们就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心里难免忧虑。忧虑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有限课时的教学,不可能把有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思考悉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是纸上谈兵的时候多,演练的机会少,学生缺少实践的磨练,很难将所学知识直接转变为教学能力;三是学生经历过的语文教育方式其负面因素难免带给学生的束缚,使他们习惯于沿袭父辈的观念与教学方式。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使他们一旦走上岗位,就能独当一面、独树一帜地开展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角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意味着对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我们的人才培养力度呢?下面我想从四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新观念的获得

  目前我们在校的师范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刚好赶上了新课程改革开始的号角,也正是由于改革刚刚开始,一切都尚在争论与徘徊、摸索与探寻中,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也由于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有些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于是干脆换汤不换药,以不变应改革的万变吧,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也基本上是接受一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教育模式能给学生带来语文能力的提高,但也更不能否认,这种模式也带给学生负面影响——他们会习惯地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种。如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多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段落划分——主题分析——写作特点”的程式进行,我们的学生也在了解了课文相关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认为阅读文本就该是这个过程,语文教学就该是这个模式,而事实上呢,这种模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其中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蹩脚的一种。而如果我们在今天的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获得对新课程的理解,获得关于语文教育的新的观念,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重复他们曾经接受的语文教育模式,语文课程改革或许就会在这种习惯的力量中被无形地消解。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而言,理解新课程、获得新观念是如此的重要,这里所说的新观念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包括课程观、师生观、教材观、知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教师观念的进步意味着师资水平的提升,我们寄希望于我们的学生能有别于他们的父辈的语文教师,开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改变改变语文学科的现状,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二、思维方式的转变

  观念的更新能适应一段时期的变化,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一辈子受益的。知识是学不尽的,真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等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时,或许已经不适用了;如今尚处于学习和推广中的新课程,若干年后也一定会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因而在教学中,我常对学生说:我们这门课程与其说是要使大家获得一些专业知识、获得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如说更重要的是使大家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善于分辨、善于接受、善于为我所用的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有学者认为,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本身,而且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也都会带来教学效果,只是人们很少能意识到而已。比如传统的语文教学因为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作为知识的持有者有着绝对的权威,课堂上更是说一不二的王者。这种师生关系的定位很容易造就教师自己说了算、甚至固执己见的封闭型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而学生长期处于教师的话语霸权之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师生关系的常态本该如此。这个“效果”就是教学内容以外所生成的副产品了。那么有一天当这些学生成为教师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复制这种师生关系,进而也养成自我封闭型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长此下去,必然造成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迫切需要培养一种开放型的思维方式,以中止这个恶性循环的链条,才能保证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进展。

  只有保持着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我们才能拥有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用一种高于我们父辈的眼界,敏锐地检测到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细微变化,并让这种变化进入我们的思考范围,进而对其进行识别、分析和融通,为己所用,使之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

  三、教学能力的培养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语文教师是其明确的职业指向,教学能力是其能力构成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是多方面的,除了各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状况的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教学评价能力等,还应该具有在其他学科看来可能不是特别强调而对于语文学科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有:解读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较强语言运用能力等。

  语文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的不统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解读和使用语文教材的能力,如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内容的,教材又将建议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我们该如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去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进程和达成教学目标等。

  同样,由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的不同一,语文教学中就存在着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再加上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征,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之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科,使得语文教学总是面临着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能力也显得特别重要。还有,由于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师高超的语文运用能力会让学生产生艳羡和敬慕之情,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就明显高于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求了。

  四、教学反思的习惯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教书匠”的角色,更应该向着“研究型的教师”的方向努力,这就是说,语文教师不能把教学当作机械的操作,而应该让思考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本来是说学习的,如果用在教学上也还是适用的:教学和思考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一味教书的人是会走进没有前途的死胡同的,而不将思考付诸于教学实践的人其所思所想也无非是没有意义的空想。做研究型教师亦即离不开思考,我们要成长为不同于父辈的语文教师,还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在短短百年的发展中,语文课程尚不成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寻了。比如同样一种教学方式,为什么有的老师教起来效果很好,有的则很糟糕呢?优秀教师的教学个案为什么无法复制和推广呢?如何将优秀语文教师的个案推广?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性、教师个体的差别性,这些也都造成了我们语文课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反思,从近处说,有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从长远看,则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前者毋庸多言,我们说说后者吧。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教师是蜡烛,是粉笔,这说的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换句话说教师的价值是要通过学生来实现的,但是如果我们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进而能够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自我价值了,这就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对于我们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则是为做一名有前途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做好准备。

  以上所说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应该学习并具备的几种关键素质,而真正要获得这些谈何容易?记得在教学中,常带着学生看李镇西、余映潮、韩军、袁卫星等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学生会佩服不已,然后问我:“该如何才能成为他们这么优秀的语文教师呢?”我会告诉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书。新观念的获得、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都是可以在读书中获得的。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参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训练教学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教育实习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最好学习基地和锻炼舞台。

  读书和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与大家共勉。

汉语言文学论文 4

  摘要:在教育部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审美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学生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学生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向来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之一。早在古代,贵族阶层便重视采用礼、乐、射、御、书、数,来对他们的后代进行审美教育。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审美教育一直没有被各级学校所重视。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所以审美教育也就自然而然被摆上了台面。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方面的教育,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这个载体,启迪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懂得审美、有品味的人。

  一、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作为素质培养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教育,也越来越为教育界所重视。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有: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下,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子,常常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头脑里流露出一些并不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也左右了他们的日常行为。比如一些学生把衣着暴露当成“美”,一些学生把怪异的发型当成“美”,一些学生把那些庸俗肤浅的歌曲当成“美”,等。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培养,才能让他们有良好的审美品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2、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教育,促使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能有效地熟悉汉语言,并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汉语言基础学科知识[1]。许多高职学生有一个误区,就在于认为读高职仅仅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就可以了。导致了他们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出现匮乏。有的学生甚至连古代的文学名家都答不上来。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焉有不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之理?通过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美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包罗万象的学科。学习汉语言文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通过对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2]。我们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案有:1、图文并茂发掘课文中的美感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美”,本质上是一种通感。文字是一种抽象化的记载。教师要把这种对美的发掘分享给学生,就要化抽象为形象,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语言文字中的美,用美丽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心灵能与画面产生共鸣。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首先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制作成PPT,并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然后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面对着PPT感受课文中的美。甚至可以让学生放下课本,走上讲台来以自己的语言来描述PPT所播放的风景,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看看自己的描述,跟作者的描述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再引导他们思考:哪里是作者的写作亮点之所在?哪里是作者寄情于景的抒怀?2、引导学生不仅要发现自然界的美更要发现内心的美“美”这个词是多角度的,不仅仅是涵盖自然界的一切美景,同时还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一个内心里唯美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处处发现美,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情趣,才能在生活中处处让他人也能够感受到美,分享到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的美,而且还要启迪他们发现内心世界的“美”。比如,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发掘文中主人公的心灵美。让学生明白,正是母亲用自己内心的唯美一面打动了作者,才使作者在母爱的感召下,走出了身体残疾的阴影,获得了新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发地去发现课文中的“美”。

  三、结束语

  在我国,一向有着重视和践行审美教育的传统。比如,古代的贵族阶层便重视采用礼、乐、射、御、书、数,来对他们的后代进行审美教育。同时,中国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去了解,去传承。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加强审美教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主动去了解,学习和传承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魏玉珍,徐红.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xx,6(1):131-135.

  [2]张艳艳.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建设,20xx,8(21):55-58.

汉语言文学论文 5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学科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其传播方式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还有其未来的发展传播将会沿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下更好的传播汉语言文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继而优化汉语言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

  现如今网络已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冲击,其自身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会极大程度冲击人们已有的汉语言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则是本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之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借助网络开放信息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普通话的学习逐渐引起重视,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目前形势分析,网络环境下对现代汉语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这必须要在教学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例如:学生在学习汉语言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口语,练习普通话,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必然能够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资源,还能够通过视听及模拟练习,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学习汉语言相关知识,这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构建存在极大的作用性,未来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搭建网络平台,锻炼口语能力

  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网络课程,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随机筛选教学内容,并且按照设定好语言情景组织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能力,与此同时,还能使其具备应变能力,这样还能克服实际教学课堂中遇到的困境,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必然能够提升他们汉语言学习的效能,由此能够推动汉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搭建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所以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必然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3组织合作教育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单方面知识的传输无法增强课堂效果,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显现出教学的弊端,特别是针对其应用性极强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个性化及多样化的并且是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网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网络中汲取更多的资源,借以弥补当前学习上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并且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教师,在教师的有效辅导下,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尽善尽美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以下活动类型:辩论、评论等话题性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并且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相对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4编制网络教材

  网络环境下汉语文学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传统教材资源,其显现出极大的落后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正是因为以往汉语言文学教材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容量及传播形式备受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教材与网络资源融为一体,有效吸收彼此的优点,形成全新的网络化教材,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从某种层面来说,编制网络教材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能够彰显出其自身的优势性。例如:大容量、超链接、数字化、互动性等等,针对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他们可以筛选适合他们的层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都能够提升。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材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逐步向网络教材方面过渡,这样才能将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有效发挥,这使得网络教材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学逐渐累积教学经验,并且越来越成熟,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把握机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从而有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本文中将重点阐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需要完善的方面,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鞠松男.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OL].北方文学(下旬),20xx(01):130.

  [2]李小丽.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1(06):77~80.

  [3]郭华坚.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电子测试,20xx(12):80,72.

  [4]李永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07):352~353.

  [5]多杰东主.关于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分析[J].中国报业,20xx(16):115~116.

汉语言文学论文 6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科复合;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1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2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些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3.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同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3.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的教育方法

  3.3.1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各大中院校都在提倡“应用性人才教育”,但是基本都是“纸上谈兵”,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教育方式的陈旧问题。高校教师的教育思维不应该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层面,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好的方式,推陈出新,将汉语言文学推向一个社会适用层面,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衍生物,比如,文秘,广告,媒体,传播,文化产业管理等等,既然汉语言文学可以衍生其他学科,就说明它有深入浅出的能力。

  3.3.2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教学相长”高校教师应该着力于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精深融入新的时代语言,积极的开创新的教学格局,广泛的争取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建议和从业标准的要求,让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学生的兴趣学科,而不是负担教学。

  建立一个良好的汉语言创新氛围,并将这样的氛围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探讨上,给学生更多的想像空间和选择余地,在理论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和就业指导。同时,教师也应该教学相长,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善于发现课程中的问题,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与学生深入交流,可以借助时下的网络媒体,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表达心声,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心得体会,更好的开展工作。

  3.3.3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

  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在当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必须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通过对大学生从业志向的建议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毕业实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审核也应本着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出发,高校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都应该与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单位交流沟通和反馈。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要通过学校的意识教育和行为教育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专业的认识,只有学生真正发现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价值,才能定位好自己,不走弯路。

  4汉语言文学应用性

  教学的前景展望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科院校或普通大学学科体系中不可回避的专业。它是承载与传播中华文明的核心专业,是国家或民族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是其他众多学科的工具性专业,也是提升全民人文素质的核心专业。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与汉语言发展的热爱和需求,汉语言的教学工作也会随着时代的洪流不断的向前迈进,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只要不脱离理论基石和实践活动,配合教育单位的创新意识和体系改革,借助社会的力量以及党和政府科学的指导方针,一定能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下去。

  虽然当今国内大中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现状有很多弊病,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汉语言发展的新春天,多数的院校都在寻求积极稳妥的教学改革方式,以促进中文教育的优化工作,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为手段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变革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参考文献

  [1]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4.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6.

  [3]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xx,11.

汉语言文学论文 7

  摘 要:汉语言文学选修课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在司法警官高职院校该类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管理,现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对提高司法警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司法警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管理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司法警官高职院校也开设了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师资力量不够,学生的出勤率不高,课程建设主观性大,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使得课程的管理比较困难。因此,如何对这类课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该类课程的应用性,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有所帮助,是文中探讨的重点。

  一、 司法警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现状

  根据课题组对司法警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调查情况,现就其现状分析如下:

  (一) 具体的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具体课程设置比较少,文学艺术类的课程只有书法、文学欣赏和艺术鉴赏,语言应用类课程的设置有:应用写作、司法文书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等,但大部分司法警官高职院校只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和文学欣赏这三门课程,而且这类选修课开设时都会限制人数,学生的选择范围狭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学校对这类课程的忽视。

  (二) 教学模式单一

  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一直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课程的应用性,实际的口才训练和写作训练比较少。因为警校的语言文学选修课不是专业课,所以学校和学生都对其不够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积极性。

  (三) 师资力量薄弱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师多是由学校语文教师兼任,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对课程缺乏专门的研究,且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手段传统,没有吸引力,课堂氛围不活跃,导致教学效果差。而且这些教师很少有机会进行培训,因而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的知识,应用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对这门课的需求。

  (四) 学生上课不认真,出勤率低

  许多学生因为自己不是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所以并不愿意对该类选修课进行学习和了解,选择这门课程也是为了混学分。因为大部分学生不健康的选课心态,导致他们在课堂中不愿意认真学习。调查发现,有32.8%的同学上课时在玩手机、抄作业等,进行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活动。还有不少学生逃课,使得课堂的到课率低,不足80%。

  二、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学校方面

  学校对汉语言文学选修这类课程不重视,对其性质认识不清,仅将其视为一般的课程教学,因而在制定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编写课程教材时,都不够科学和合理。课程建设缺乏规范性,在专业课程服务方面也有局限性。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开课随意,科目陈旧,无法与现在的汉语言文学发展接轨。在考核方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的开卷闭卷的考核,没有新意,起不到该有的激励作用。

  (二) 教师方面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的.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師的配置也不够完善,缺乏专业性,人文素养方面也需要提高。教师多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够新颖,教学方式单一,对于现在的信息技术运用少,没有对选课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使得课堂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到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又很少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使得教师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差。

  (三) 学生方面

  司法警官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课程接触较少,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态度上有所忽视,也难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选课。而且在选课时,往往抱着随便选选,混学分这样的观念,所以在课堂中很少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学习,有的同学甚至不去上课,在观念上对这一课程有所偏见。

  三、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的管理措施

  为了对司法警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进行有效的管理,现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 健全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的设置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践,可以增加一些面试技巧、文学鉴赏、演讲之类应用性强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该类课程的应用性。同时,还可以在校园中设置一些语言交流区,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可以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表达。

  (二) 配备专业的教师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对其专业水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学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创新;教学模式要及时更新,课堂管理要到位;教学手段要新颖,与现在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进行微课的开展;定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实际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三) 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司法警官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与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校应成立选课指导委员会,为学生合理选课提供指导和帮助。如在选修课开始前,选课指导委员会可以对不同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师的资料、课程的考核等情况进行展示,让学生在选课前就对课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减少了选课的盲目性,也可以对一些特定的课程进行试讲,邀请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选课。

  (四) 健全教学考核机制

  司法警官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套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并就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在教学中,建立课堂评价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教。同时,对学生在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考核进行完善,结合课堂的性质及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

  结束语

  针对司法警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的现状,可以健全该选修课程的设置,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健全教学考核机制,并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让学生、教师和学校都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选修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改进和完善,提高司法警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学素养。

汉语言文学论文 8

  摘 要: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凝结了我国数千年的文化成果,研究这门课程不但对于继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明结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指导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应当如何与之有效的融合,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就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信息化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xx)11-00-01

  信息化是如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信息化的应用。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只有这两者的有效整合才能促使汉语言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结合的价值、现状、对策几个角度来论述,期待能够为类似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融合的价值分析

  1.顺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面来看[1],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是教授学生如何听课,往往会让我们觉得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十分无聊、枯燥,而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引入课堂,使之与汉语言文学有效的整合起来,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应用十分广泛,与各个领域都有关联,那么就提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十分广泛[2]。而为了找到合适的岗位,我们必须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掌握现代信息化科技,并利用其与我们的知识相结合,逐渐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将来更进一步的学习或者工作奠定良好的条件。

  3.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教学界的整体水平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开拓人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汉语言文学中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如果能够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融合,对于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在“人心浮躁”的当下,让人们沉淀和内敛起来。

  二、现状

  1.对这两者融合的重视度不足

  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是,由于从本质上来讲,大部分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和信息化的重视度不足,使得这两者得不到有效的融合,且发展进程缓慢。

  例如,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仍然有部分高校没有实现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的目标,其原因在于缺乏资金,究其根本,在于对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融合重视度不足,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2.汉语言文学发展背离社会,实际应用不足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4]。那么,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应当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如果想要实现这个最终目标,就应当“动态的”完善教育过程,就汉语言文学学科来说,应当注重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然而,国内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尤其是汉语言文学实际应用不足,不符合信息化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有效融合的对策

  1.完善教育体系

  当今社会需求的.是综合型人才,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一定的信息化科技能力。这就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的要求是新的挑战,但无疑也是新的机遇,如果高校能够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信息化有效的整合起来,充分重视这两者的融合,将不仅仅能够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就業率,对于学生将来将知识学以致用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2.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以“就业”为方针指导汉语言文学,只有这种方式的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未来找到适合的岗位。而这些工作还得要从最基本的元素入手,即汉语言文学的听说读写,首先,听和读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和沉淀,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在这两个方面,可以在课堂上结合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我们自己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听一听新闻等。其次,读和写是语言信息的输出和应用,随着全新的阅读和检索方式的出现,我们应当掌握信息化时代的新方法,而学校也应当重视这些方法的传授,进而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3.强化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总的来说“重理论、轻实践”,这似乎是所有学科教学的“诟病”,为了实现汉语言文学和信息化的融合,需要改善这一局面,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更加的“柔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注重“体验式”、“实践式”教学,重视个性化发展,通过这种“留白”艺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效、信息、自主化发展创造条件。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学科”,我们学习这门学科可以了解自己的历史、研究自己的文化,进而指导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与现代社会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的应用略显苍白,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和东.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研究[J].小作家选刊,20xx(4).

  [2]李娜.阐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的经典汉语言文学的阅读与感悟[J].时代报告:学术版,20xx(2).

  [3]陈长.浅析《飞鸟集》译本差异流变现象及成因[J].中国信息化,20xx(6).

  [4]余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J].南风,20xx(11).

  作者简介:张钰洁,女,(20xx.6-),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人,高中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

汉语言文学论文 9

  摘要:本文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教学需求,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后期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

  作为语言文化学科,汉语言文学所着重强调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实践应用的途径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前现代教学资源不断整合、教学结构不断调整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方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短板便开始不断显露,尤其在人才要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不能够从灵活创新的方向着手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将会造成专业价值的一定贬值。本文特从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特点出发,阐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要领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学习环境的优劣也可成为关键的先决条件。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可理解为一种传播途径,学习环境则是这一途径的重要媒介,因此,只有对这一媒介进行不断的优化,才可为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创新平台。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我的意愿可得到充分激发;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踊跃提出具出视角独特、观念新颖的意见,使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参与课堂的成就感;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合理利用,以对学生的奋进意识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例如,教师可在授课之余,以限定题目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便围绕着题目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所进行的演讲注入新颖的元素,以打破常规演讲的陈旧性与局限性,在教师所提供的平台上通过自身创新能力进行自我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这一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无形间得到锻炼,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学习环境的优化及创新平台的搭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灵活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与连贯性,教师可从这一方向着手,对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3-4]。例如,古代汉语言文学与近代汉语言文学是该学科中两个主要的版块,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行古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古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进行近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近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除此之外,还可对古代史向近代史逐步迁徙的渊源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拓展,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在素材更为丰富的平台之上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更优化。在进行教学内容拓展时,教师应当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创新欲望的进一步提升,既可避免陷入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僵局,也避免了学生在被动式教学中思维出现僵化现象,有助于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发展。

  3.优化改良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

  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优化,就需从教学体系的改革着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中尤为如此。一方面,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必须对足够的创新空间与创新性的实践条件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除了理论方面的指导之外,同样不可忽视实践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才可实现教学概念的融会贯通。基于上述教学需求,在针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良时,就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操作性相对较弱,因而便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以实现其专业价值的根本提升。例如,可通过创办校刊等方式激励学生踊跃进行投稿,通过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来进行稿件写作,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中获得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从评价体系的方向着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进行可观的评价与指导,并由此引申出更为广泛的相关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突破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局限性。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作为教学体系优化改良的一大表现,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推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勇于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突破模式化教学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为社会输送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锐,闫诚.汉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xx(28):148.

  [2]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xx(02):66-67.

  [3]时红霞.浅析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J].科技资讯,20xx(30):142.

  [4]李玲.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20xx(02):40.

汉语言文学论文 10

  【摘 要】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卓越教育人才,须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主体全面发展:要基于生命和谐性的母语教育;主体自由发展:着重于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养成。

  【关键词】 全面自由发展;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培养;意义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教育的独特领域,所培养的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卓越教育人才。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公民,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人才强教”战略已成为许多教育者的共识。而师范院校是教育人才孕育的摇篮,也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教师培育的重要场域。教育最本质的目标导向就是塑造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师范院校本科大学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担负着塑造未成年人群体成为未来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导师角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目标性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理念是相通与一致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切入口,论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性。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念与文学的力量

  尽管素质教育在中国已实施多年,但对何谓“素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何在,依然是个回答未尽的问题。而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或许正是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最好注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彻底解放,人的志趣、思想、道德、审美等精神层面的自由发展。[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从不完全人变成为一个社会关系的完全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他赋予“发展”含义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点:一个是个人能力或才能的发展,另一个是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二者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概括而言,“发展”既包含能力,又包含“社会关系”,所谓能力是指人的潜能素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觉醒,外化(对象化)和伸展所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2]人的潜能素质是沉睡的一股自然性力量,它并不是自然显现的,形成为能力必须经过后天的开发和挖掘,而后天开发的唯一途径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而言还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实现未来所任教的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对处于成长期学生的浸润与侵袭,客观上要求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与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才能担当起人格处于形成期学生的人生引领者角色。各个学科的教育人才均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与工具理性的束缚,实现学生精神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尤其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感化。

  夏丏尊在《文学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力量是事实,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就知道拿文学来做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工具”。他进一步指出,《黑奴吁天录》一书使黑奴得到解放,青年人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因而自杀者,因此必须明确三点:第一,文学的力量从何而来;第二,文学力量的特点;第三,文学对于读者发生力量需要什么条件。[3]我们逐一展开来说,首先文学的力量来自于“具象”、情绪,鲁迅《阿Q正传》假了名叫阿Q的人,就把中国人胆子小、爱面子、爱虚荣这些人性的劣根性写尽了。其次文学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教训的力量是带有强迫性的,文学的力量是没有强迫性的。文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这种力量看似绵软却极具渗透力,能够触碰与震撼人的心灵。最后是文學对读者发生力量的条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共鸣于学生而言具有个体差异,若要产生群体性的文学共鸣效应,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在文学世界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必须具备深厚而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完成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打造。

  二、主体全面发展:基于生命和谐性的母语教育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承担着美育、德育与智育的人生发展的多重任务,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是和谐发展,身心高度一致的生命和谐性,基于生命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科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形式。

  近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浪潮中,关于卓越教师的探讨较多聚焦停留于教学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在塑造人,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的教育核心。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审美、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须从施教者接受师范教育时开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未来语文教育人才的重要专业,起着塑造学生人格、引航人生道路的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师范院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卓越教育人才,才能最终落实基础教育阶段对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终极目标。因此,“主体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共同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师范”也,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陶行知主要从教师知识储备与道德养成两方面对学生的引导角色进行定位,而对后者因为要求的模糊性、笼统性往往容易被搁置。语文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被拆分,语词与常识教学的碎片化所导致的语文教学“去意义化”问题日益严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与理性思考力惊人地匮失。语文教育缺乏对后者心灵与现实人生的观照,会导致语文向碎片化的困境沦陷。爱因斯坦认为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将无法使人类获得真正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因为生活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却无法造就和谐的人格,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一条受过良好训练的狗。[4]卢梭也反对教师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做人的观点。实现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从知识、人格两方面都进行着力。传统学校教育多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等智力层面素养的形成,对情感、品德以及人文素质等社会化内容关注不够,不利于教育实现培养有知识、有智慧、懂节制、有完善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因此,语文教育要从常识化教学向内涵式教学发展,解放语文教育,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重新阐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时代使命。从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生命精神启蒙,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高尚的审美观与豁达的人生观,成为现代社会知识与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三、主体自由发展: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养成

  古往今来,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力与自由精神的论说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一命题蕴涵着深刻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打破固有的师生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让学生从师道威权的强者意识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应该成为未来“卓越教师”的基本价值标识之一。在基础教育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教育毫无疑问担当着塑造学生人格与平等意识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显与隐两方面的道德渗透,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对人类灵魂的塑造功能愈益突显。但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的要求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与教育自身的强制性产生冲突。如何协调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教育规训的冲突,让学生在教育规则内实现主体自由发展,这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卓越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教师是塑造自由行动者的人。为人师者须保持心灵的充盈与丰润,才能让充盈与丰润撒播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用富有生气的思想震荡学生的心灵,用机智与幽默唤醒和解放学生的思想。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自由思考才是通向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但思想的自由与学校规训的强制性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康德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师对学生驯服的强制性和儿童自由能力的运用相悖,所以“人们怎样才能把服从于法则的强制和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因为强制是必需的。我怎么才能用强制培养出自由来呢”。尽管康德并未言明问题的出路,但他却谨慎地提醒,“教育必须带有强制性,但绝对不能是奴役性的”。[5]卢梭尖锐指出,传统教育很可能得到的是“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6]如前所述,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碎片化教学扼杀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质疑精神,教学无法唤醒与解放人的心灵,教育工具化趋向的强化正是对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精神的限制。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教育推崇理性与科学的力量,与日常生活、人的自由世界已渐行渐远。教育陷入极端功利主义话语危机,拯救与解放人的心灵,恰恰是当前卓越教育人才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牛利华指出,现代人的异化状态已被确证为一种事实,在教育中体现为:人被教育所驯服,被迫直至甘愿堕落为手段,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缺失了自由和创造的维度;在现实生活中,功利化的教育追求置换了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内核。[7]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本应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要实现起来却是举步为艰的。我们须切记,教育不是让人匍匐于教育威权之下,变成一个奴颜婢膝的被施教者,让人思想空洞与机械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尽管富有知识,但却是一台内心残缺的知识机器。语文教育应该通过种种文学或文化现象的探讨,允许学生发出思辨、质疑的声音,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卓越教育人才,须将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培养卓越教育人才不唯功利性,以高远的教育目光放眼未来,造就一大批精专而又基础扎实、思想解放自由的教育人才群体。在卓越教师的培养探索中,我们还必须打破一种固有的思维与成见,即认为“卓越教师”就是教师群体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教师,仅是少数者的荣耀与专属。卓越教师培养,应追求教师行业整体的卓越化,招募与集聚优秀的教育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并以此产生附带效应,使教师群体普泛性地追求卓越,从而形成整个教师人才队伍向高素质、高层次的渐进与蛻化。

  【参考文献】

  [1] 王新宏.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启示 [J].高教探索,20xx(2).

  [2] 王友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多重视域的研究[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55.

  [3] 夏丏尊.夏丏尊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xx.106.

  [4] 谢延龙.西方教师教育思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xx.156.

  [5]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光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29.

  [6]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

  [7]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省察--兼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样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7.

汉语言文学论文 11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了能系统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其运用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其综合能力的一项评定。但是由于电大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写作质量上出现良莠不齐,整体水平趋于形式的情况,令人堪忧。现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解析其论文中出现的问题。

  一、现今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选题针对性差

  选题是毕业论文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后面的开题与写作,甚至于影响整篇论文质量的好与坏。论文选题针对性差是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好充足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对于所要去阐述的选题都是观其形不通其义,随便抄袭照搬,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没有其创新意识,只是流于形式。选题的针对性差也由于学生对其本身专业的理解程度不够深,立意比较浮夸,不能着眼于现实,这就导致其文章空洞,词语不通,自身难以驾驭。论文的选题一定要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入手,这样才能使其观点明确有针对性。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电大学员都是社会人士,本身都有其各自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在校学生,所以其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是不够重视的。在思想上存在着敷衍,在态度上是无所谓,这就使其论文变成了一种形式,就相当于平时的作业一般,变得无关紧要。思想的不重视,行动上就不会去认真的完成,于是毕业论文就流于形式了。

  (三)论文格式不规范

  普遍学生会认为我已经修满学分,毕业不过就是个时间问题,论文只不过就是个过程,于是也不去认真的了解论文的格式与要求,只是凭着想当然的去写作,这样的结果就是论文肯定是不合格的。由于电大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并没有对其论文写作开设专门的课程辅导,也由于学生多教师少等原因,在学校方面就存在着不足与缺憾,很多学生专科并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论文的写作也没有针对性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匮乏,让其对论文的选题、格式都处于陌生的茫然状态,不知该从何入手。

  (四)写作周期短

  电大与普通在校大学生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普通在校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搜集整理关于毕业论文的素材与资料,且在大四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规划写作毕业论文,而电大的学员基本都为已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士,在时间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身电大课程的学习都是在工作之余抽空来完成的,到毕业时写论文的时间又比較短,一般也就是3个月左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无疑是对电大学员的一项重大考验。

  二、针对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性

  重视的提高,效率才能提上去,质量也才能保证。在学校方面,要加强对指导教师、任课教师以及学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比如学校可以设置一门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时间的需求,把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一起授课,给予学生系统的讲解,使其明白毕业论文写作是为了什么,怎么去写才是正确的。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员提高重视,对毕业论文有个总体的把握,在前期就做好准备工作,方便学员在后期的写作。同时提高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端正态度,对论文写作有个前瞻性。在学业期间的不断积累与沉淀,为论文写作打下稳定的基础。

  (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重视教学的实践性

  毕业论文是对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所学专业的课程知识的总结与升华,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其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时应注重与教学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不拘泥于形式却又不脱离现实,真正的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进去。电大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远程教育,与学员面对面授课机会很少,那么就要掌握好教学规划,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毕业论文的要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技巧与选题方式,不至于到最后需要写时变得慌张无分寸。

  (三)毕业论文进行合理的集中管理

  毕业论文的集中性管理与之前所提到的专设一门课程的指导是有区别的,现在提出的集中管理是指学员完成相对的学业课时后进行统一的毕业论文撰写。集中就是为了杜绝分散时写作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大量的抄袭等。汉语言文学是语言类的专业,本身对于语言方面就有比较特殊的要求,无论是文体还是内容,都要有针对的去体现,这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可以积累,从小论文的单一到大论文的系统。任课教师在指导其论文时要注意把握“三关”,内容如下:1.“抄袭关”,在初稿中尤为常见;2.“修改关”,在初稿到定稿的过程中修改很重要;3.“沟通关”,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意见一致才能文笔流畅。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大毕业论文写作是为了证明学员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是否相结合,也是为了培养具有合作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社会人才。虽然毕业论文写作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但是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改进的越来越好的。

汉语言文学论文 12

  【内容摘要】 陆游是我国文坛上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侵,抒发壮志未酬,揭露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之多。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本文就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探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词。

  【关键词】 诗词 爱国主义 渊源 具体表现

  一、追溯陆游爱国情怀的渊源

  处于南宋的文学家有很多,但为什么独有陆游的爱国情怀是如此的炽热呢?这不由得让我想去追溯其中的根源。

  (一)家庭文化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朝廷出力不少。他以国愁为念,常与主战派的士大夫在家谈论国事,这样使陆游从小就对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言行,为国献身的精神,对敌、对叛臣疾恶如仇的鲜明态度耳濡目染,对爱国英雄充满了崇敬之情,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 陆游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及言传身教亦是一个重要方面。陆游的老师大多是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其中曾几对他的影响最大。曾几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分子,写有不少抗金诗篇。他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赠陆游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陆游亦以曾几为榜样,并向老师保证“名节倘全则是不辱门下”。 在这种熏陶之下,陆游把读书和救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终成一名“中兴之冠”的大诗人。

  (二)社会现实

  北宋末年,女真贵族所建立的金政权逐渐强大,占领了北宋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宋朝只得偏安一隅。南宋初期,金统治者继续挥兵南下,国家严重分裂,百姓过着流亡生活。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强裂的爱国呼声。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爱国主义风格成为了许多进步作家追求的共同倾向。伟大的文人总是能自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并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其作品总是能自觉地反映时代的主题,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正是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战斗年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造就了陆游这样一位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三)个人遭遇

  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为力主抗金而被罢黜。正是因为这种崎岖的人生遭遇,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二、陆游爱国情怀在诗词内容上的具体表现

  陆游的爱国主义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内涵丰富,具体表现为:

  (一)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由于诗人反对投降,要求抗战,使他一再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这样他的报国理想长期遭到冷酷现实的扼杀,因此他的诗歌在回荡着昂扬斗志的同时又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带有沉郁,苍凉的色彩。如:《谢池春》中“壮岁从戎,朱颜青鬓,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度。”这首诗是作者罢官归山后所作。词中写自己蹉跎佛意,忆昔抚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阕回忆壮年时参与军机的往事。下阕写回乡山居的闲散生活,怅恨“功名梦断”叹息“流年”虚度,充分表现出诗人自伤朱颜已衰,岁月蹉跎,有杀敌之心,却无报国之路;有抗金之志,却无用武之地。词中将当年军中的战斗生活和目前乡居的处境和心情作了对比。强烈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既伤感又悲愤的复杂心情。

  (二)对当局和投降派的揭露与抨击

  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对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签定丧权辱国条约,苟延残喘的统治当局和卖国投降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 词《桃园忆故人》(题华山图)的“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揭露了南宋王朝不愿收复失地的卖国行径;《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揭露了统治阶级刻薄寡思、卑鄙地打击坚持抗金的爱国战士们的罪行。在《醉歌》中,他揭露了“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的投降政策,因而造成了“穷边指淮肥,异域视京洛”的危险局面。他的《关山月》更是反对和议、批判苟安的名作: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首诗陆游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诗人以悲愤的.笔触谴责绍兴和议,谴责南宋贵族的荒淫误国陆游对于这些误国的权奸满怀愤恨。

  (三) 表现反抗外侵、统一祖国、创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就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于是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他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夜读兵书》中陆游也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的确,陆游的爱国之情是很强烈的,他以社稷为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富国强兵,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所施展,可以创功立业,为受欺的祖国,受苦的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

  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他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例如他在公元1195年写的《农家叹》一诗,就是通过农民悲惨遭遇,勾勒了一幅阶级压迫图:“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梗。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豚?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概括了农民处处种庄稼,辛勤耕田地的情景。诗人通过对人民生活现状的描绘,深刻的揭示了官府苛取,豪绅兼并掠夺的情状。形象地描绘了老百姓处于朝廷、官吏和豪绅互相勾结,层层压榨的悲惨境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寄予无限的同情,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掠夺劳动人民的暴行。

  三、陆游爱国诗词的艺术特色

  陆游的诗词在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样,在艺术特色上,也呈现多样化,现结合他的诗词就此作些浅显的探讨:

  (一)意境雄阔,气象浑成

  雄阔浩壮是说诗境的特点,气象浑成才是立足点。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陆游的绝句上。陆游绝句有攀唐人高峰,模仿相同意境的迹象。此过程中,体现出雄浑的气象,厚实有力,表现而不张扬。作者社会生活丰富,作品内容充实,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切体验与关注。语言上表现出精炼、清新流畅和含蓄的特点,并用以概括深刻的思想感情,厚重的感受,形象鲜明,内蕴深沉,呈现出与唐人极为相似的情况。他在凭吊前代历史,诗人结合历史(时间)、地理(空间)、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用激宕的情感、敏捷的才思,娓娓抒发,又慷慨激昂。

  (二)激情满怀,格调高昂

  在陆游的优秀作品中,是充满激情的。激情是指诗人本身具有的情愫和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深情厚意。中国传统诗歌尤其要求作者情感丰富。作品是作家认识的升华,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概括和提炼。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积累、感情因素会直接在作品中得以反应。陆游为人赤胆忠心,为文当然气格高昂了。

  (三)善于记梦、以梦述怀

  由于诗人破敌卫国的宏愿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所以他常常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如《楼上醉书》中诗句:“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月茵席留余起潸。”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致使他不能施展宏愿,所以他深沉地感叹年华虚度。“松亭关”只有在“梦中夺得”真令人悲叹不已!怪不得要“茵席留余潸”了。这一悲叹之句反映了作者收复河山的壮志虽屡遭挫折,但他的爱国雄心始终不泯。诗人常常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象自己出师北伐时征讨金兵,穷追猛打的壮举和敌人。

  (三)善于记梦、以梦述怀

  由于诗人破敌卫国的宏愿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所以他常常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如《楼上醉书》中诗句:“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月茵席留余起潸。”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致使他不能施展宏愿,所以他深沉地感叹年华虚度。“松亭关”只有在“梦中夺得”真令人悲叹不已!怪不得要“茵席留余潸”了。这一悲叹之句反映了作者收复河山的壮志虽屡遭挫折,但他的爱国雄心始终不泯。诗人常常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象自己出师北伐时征讨金兵,穷追猛打的壮举和敌人词的开篇,便推出了一组凄清的镜头,冷清的驿站旁,自开自落一“外”字,一“边”字,让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接下来,镜头更近,苍茫的黄昏笼着浓浓的愁绪,凄风苦雨交相侵袭。大有不推残至死绝不罢手之势。一“更”字,不仅写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狼和仇视之深。同时也反衬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这样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黑暗现实。从而暗示了自已政治上遭受的强大压力和沉重打击。词的下片,进一步咏物明志。“无意”“苦争”不正是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么,这不也正象这梅花虽先百花而放,却不为争早斗宠吗?“一任”写出了梅的孤傲脱俗,坚贞自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说即使凋落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这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丹心可鉴。 时代的特点,社会家庭的影响,加上多歧的人生遭遇,使得陆游诗词中充满了战斗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非凡的才华,使得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内容丰富而又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意义。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陆游作为一个多产作家作品数量之多令人叹服,他对中国整个文坛所做的贡献也令人赞叹。然而在质量上出现的内容贫乏、用意重复、词句雷同等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而且陆游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难免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这些并不影响后人对他作为一代伟大爱国作家的评价。

  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竖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的旗帜,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学上的瑰宝。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湖南文艺出版社

  《陆游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全宋词鉴赏辞典》(十七),中国妇女出版社

  《陆游诗集导读》,严修巴蜀书社19XX年版

汉语言文学论文 13

  摘要::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随着教育的大力改革,翻转课堂模式已经在各大高校的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效果显著。以高校普通话教学为落脚点,剖析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课堂模式教学的必要性,最后,重点探讨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展开教学。

  关键词::高校;普通话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

  20xx年,在美国的教育中兴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称作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的兴起,迅速得到各国教育界的关注,逐步发展成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我国也深受翻转课堂模式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模式,在西方又被称为颠倒课堂。传统的教学结构是,教师白天在课堂上传授新知识,晚上学生在家里完成作业,对知识进行消化与巩固[1]。翻转课堂模式是白天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回家后再自主学习新知识。翻转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结构,同时还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主体以及任务[2]。以下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

  1.1教学结构方面

  教学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将之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完全翻转。白天,组织学生在教室集中起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完成作业、复习已学知识等,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知识难点进行讲解与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晚上,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进行独立学习。

  1.2教师角色方面

  教师角色的特点主要是由之前的主导转变成了指导者与督促者,在指导与督促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学生的情况,再根据其个体的差异性,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1.3学生角色方面

  学生角色的特点主要是由原先的接收者,变成了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来有效调整学习的场所、时间、学习量以及内容。学习的过程其实并不是独立完成的过程,而是在利用学习工具的基础上,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帮助与讨论相互协作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增强了团队意识,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巩固。

  1.4课堂时间方面

  翻转课堂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应增多,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与时间也开始增多。

  2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于普通话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地使用与引进网络技术、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构建出适合学生自主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在充分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们的协作学习能力[3]。许多教师也在朝着新要求的方向努力,但是理论与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自身原因。由于生源差异,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他们的方言较重,平时普通话练习也较少,普通话基础差导致了他们对普通话的学习没有多大兴趣,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也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普通话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控制往往非常紧张,主要以讲解知识为主,完全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所以听不到学生的想法与观点,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非常被动,没有参与感。如何使目前枯燥的课堂氛围以及内容得以改善,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使得教学效率有所提升,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课程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与挑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应用

  为了确保翻转课堂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把普通话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运用,具体如下:

  3.1信息传递阶段

  信息传递阶段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就普通话教学来说,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制作教学视频,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3.1.1教学视频应做到短小精悍,作品的选择应贴近生活教学视频在课堂中的使用被称作微课,即微型课堂,是把简短的教学视频作为载体,教师再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来设计的一种情景教学,其中知识点可以是重点、难点与考点。教学环节一般是学习的主体、任务以及活动等。微课相比传统的课件与教材自带的光盘[4],内容更加丰富,并且短小精悍,深受学生的欢迎。以往普通话教学中教师选择的视频存在着数量多、内容长的缺点,导致学生刚开始观看时很有兴趣,但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8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视频时,时长最好也控制在8分钟之内。除此之外,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培养语感相当重要,现在很多普通话教材都是选取优秀作品,这固然有很好的语言示范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这些作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应该更多地选择一些时下关注度很高,并且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话题来作为教材内容。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视频的素材时,在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搜集相关的直接交流的普通话语境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进一步锻炼语言的发音准确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1.2教学视频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注意力往往容易被视频中的背景所分散,因此,教师在设计视频时,要注意视频的背景不要过于花哨[5],可以隐去视频,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语言、音调为主。3.1.3教学视频的定位要准确,并且难易适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存在着较强的自主学生能力,部分学生存在着知识基础与自学能力比较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视频教学内容的定位要以教学大纲为标准,难易也要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的难度与数量。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最好循序渐进,教师在讲解难题时,也要重新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时刻跟上教学进度。

  3.2课堂互动阶段

  高校大学生的重点学习任务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6]。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话课程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信息传递阶段反馈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再把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甄选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辩论等[7]。课堂互动阶段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在此阶段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2.1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课堂的互动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校学生大都来自不同地区,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来自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的讨论内容时,不可以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课堂互动的内容。3.2.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讨论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探究与独立解决,即时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普通话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互动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去尝试学习;学生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以后,教师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消化与知识体系的巩固。3.2.3灵活运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在分组探讨时,教师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开放课堂;学生不必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而是每一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围成圈,根据本组的题目各抒己见,一起讨论研究,在每个小组成员的协助下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上成果展示的环节,即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名义对思考与探讨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辩论以及小型比赛等。展示结束后,教师再对每一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肯定成绩并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3.3评价反馈阶段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评价与反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前提,对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反馈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呈现多样化。只有合理的评价,才会激发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具体主要表现在考核标准的完善以及考评人员的多样化两方面。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普通话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仍然只是一个简单测试,并未深入考察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认知。把翻转课堂运用在教学中,也应该灵活运用在评价反馈上。对学生的评价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性质,评价的结果要结合学生在信息传递阶段与课堂互动阶段的表现。比如,学生在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能指出某些词语发音的重要性,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并能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纠正和帮助。评价模式不再是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而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组成的多元评价模式。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普通话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备课与上课,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促进学生的普通话交际能力;同时,翻转课堂模式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与教育。尽管翻转课堂模式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它极有可能是普通话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2):148—149.

  [2]谭群瑛.翻转教学模式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xx,31(2):128—129.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xx(8).

  [4]仇慧.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xx.

  [5]罗敏捷.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xx.

  [6]陈李艾伦.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xx(1).

  [7]朱红.构建“翻转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20xx(1).

汉语言文学论文 14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汉语言文学论文 15

  一、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论文指导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确定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限制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是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质量的需要。二是实事求是确定论文指导报酬。中央电大有“对每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0学时”的工作要求,但没有相应的统一报酬标准。可以这样说,科学确定报酬标准已成提高论文指导工作质量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是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以抽查论文指导工作、邀请学生评议等方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精神表扬和适当提高报酬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最终实现以考核促提高,引导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指导工作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之目的。

  二、突出重点环节指导,严把三个关口

  1.突出起始指导,严把选题关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仅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选对了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突出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选题应该特别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原则。但开放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非普通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非精英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学者为目标。因此,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不能片面追求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一样的标准,而要建立与自己办学特点相适应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突出重实践、重提高的选题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坚持三原则,首先是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贴近专业实际选题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硬性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经济或法律方面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其次是应用型原则。开放教育学生基本为在职人员,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有关联。因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应用型研究。再次是难易适中原则。怎样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课题呢?一是方向对路。避开自身弱项和盲点,少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些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二是大小合适。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论文质量。相对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尽量做到选题要小,挖掘要深。

  2.突出初稿指导,严把抄袭关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首先要判断初稿是否具有抄袭嫌疑。判断标准一看初稿质量,二看初稿水平。其次是鉴定初稿是否真正抄袭。一是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二是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在方法上,一般先用题目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全文抄袭的论文。后用段落语句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部分抄袭和杂凑抄袭的论文。再次是处理抄袭论文。对上交抄袭论文的学生,不仅要退回论文,责令其重新选题和写作,而且还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学术诚信教育。而对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初稿,则就论文观点、材料、逻辑结构、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改指导。

  3.突出修改指导,严把质量关

  对毕业论文修改的指导务必要抓住三个环节:首先是初稿检查环节。全面、系统地检查初稿,清楚其错误和缺陷,是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修改的第一步。对论文初稿的检查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整体后局部。即先进行全篇检查,然后再按照各部分、段、句子、词语和标点这样的顺序进行检查。二是先内容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起草初稿要根据内容选择形式,修改论文也要根据内容调整形式。同时,初稿检查还要关注论文的四大要素,即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全面、明确,材料是否充分翔实、具有说服力,结构是否完整、合理、科学、均衡,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简洁。其次是论文修改指导环节。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后,如果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确认论文不必推翻重写,就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论文修改一般都要经过几个来回,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进行修改,二是按照从大问题到小问题的顺序进行修改。再次是论文格式指导环节。关注的重点是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特别是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够规范则要予以纠正,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定稿。为提升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指导。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初稿指导比较认真,但在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后就很少过问了。二是“保姆式”指导。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修改意见过于细致周全,就连每个词语和标点的错误都一一列出,甚至觉得反复指导十分麻烦,干脆自己帮助修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优化论文指导策略

  开放教育无论是生源特点,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应该选择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

  1.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更多地属于个别化教学活动,即由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仅有个体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安排至少三次的集体指导。一是选修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宏观指导。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精神劳动,对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有要求。而论文写作作为比一般文章写作更为复杂的写作活动,对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开放教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不知如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知识,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规律和技巧,引导学生尽可能将毕业论文写得规范、得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集中辅导,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在即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选派论文写作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以往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就毕业论文如何确定方向、选题,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规范论文格式进行全面辅导,尽可能淡化理论阐述,强化方法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趁机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动员。三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集中辅导,及时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前两次的集中辅导,学生虽然对毕业论文写作中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为了提高指导效率,也为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召集自己指导的全部学生,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至于具体次数可以视情况而定。

  2.面授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

  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方法,而应采取以远程指导为主、面授指导为辅的方式。除论文写作前夕的集体面授指导,以及遇到必须通过面授指导才能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确保接受面授指导外,其他一般都应采用远程指导方式。首先是运用电子邮件指导。其优点是只要指导教师有时间,随时都可以进行。不足之处是由于师生之间不能实时交流而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完全领会甚至误解教师的指导意见。指导教师一般在学生写作时间比较宽余、且指导意见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指导方式。在进行电子邮件指导时,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指导意见,指导教师除说明清楚外,还要在修改稿中加注必要的符号。二是运用QQ指导。其优点是如果师生双方都在线的话,能够实现实时交流,确保学生全面正确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如果学生不在线,就不能运用。进行QQ指导时,最好能事先预约,确保指导教师能够实现有效指导。再次是进行电话指导。其优点是指导教师能够随时联系学生,只要学生有时间就能实时交流,且能够比较清楚的接受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会产生交流时好似已经领会指导意见,但修改时又不知所云的现象。电话指导方式一般多在指导意见较为原则且条理清晰时运用。对毕业论文进行远程指导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组合式指导。

  3.写作指导与答辩指导相结合

  指导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学生论文答辩的指导任务。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提高对毕业论文答辩重要性的认识。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写作环节,而答辩环节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只要论文写作通过了指导教师的审查,答辩环节也肯定能够通过。为此,指导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真实性并考察论文学生对研究题目的把握程度及综合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全面评定论文质量的一个途径。”从而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在完成论文写作任务后尽快进行论文答辩准备工作。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一般性问题准备。通过集中指导的形式,提示学生在熟练掌握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撰写一份答辩提纲,内容包括阐述选题的意图、意义和价值,论文的成文过程和主要参考文献,论文的基本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等。同时,提醒学生在参加答辩时可以携带的材料,以及应该注意的态度和礼貌等。再次是指导学生做好个别化准备。由于每位学生论文的选题和内容不同,答辩时需要回答的问题也自然不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论文内容,提示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甚至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总之,指导教师要通过答辩指导,让学生不仅意识到答辩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够了解注意事项,掌握答辩技巧,作好相关问题的准备,为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打好基础。

【汉语言文学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03-18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开题报告04-01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论文02-22

汉语言文学简历06-01

汉语言文学实习报告12-29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05-23

汉语言文学实习总结03-07

汉语言文学自我鉴定11-24

汉语言文学的求职信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