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21 16:23:39 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教育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育论文

数学教育论文1

  高等数学不仅能够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提供数学基础,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体系下得到长足发展。但事实上,当前的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教育改革标准,符合当今社会对于高等数学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总的来说,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具有一定的弊端和问题,严重阻碍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影响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趋势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少客观性和科学性,导致高等数学改革后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障碍增加,教学效果不理想[1]。

  二、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问题

  (一)各种教学模式的滥用,忽视高等数学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当前,高等数学改革教育滥用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教学的形式,而忽略形式作用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例如,某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进行数列极限的概念教学,学生对情境产生的兴趣,而对知识原点过目即忘,这是由于数列极限知识的情境转移再现性不强,教师浪费了大量的课堂实践进行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导出。但实际上,这堂高等数学课中只要对数列极限的概念进行解说,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数列极限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即可。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具有实质性作用。

  (二)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忽略高等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改革中,当前高等数学改革教育中出现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而导致教学活动中教师地位的缺失、教材的忽视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数学改革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展开教学活动、问题解答。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对已设定好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高等数学学习,现实中,计算机技术展开的高等数学教育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但计算机技术缺少对高等数学课堂的柔性管理,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分析探究。总之,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但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电子课件的使用。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改革教育推动了电子课件的产生,但是忽略了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在运用课件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活动时,学生同教师,教师同课件之间的联系变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究[2。

  三、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优化思考

  鉴于上诉的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问题,可以发现对于高等数学改革教育的认识过分片面化,同时急于求成,没能深刻理解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改革教育是改进。

  (一)正确认识高等数学的基础性课程地位,合理利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

  虽然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但是要求正确认识高等数学的性质,一方面高等数学是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所服务的基础性课程,可以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构建情景模式,提高微积分知识的再现性和转移性。但同时要考虑高等数学对于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作用,在文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培养文科学生运用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习或生活上遇到的繁琐数学计算能够通过数学软件有效解决。

  (二)提升高等数学的师资力量,增加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挖掘探究能力

  高等数学的改革教育主要依托于高等数学的`教师来完成,因而针对当前高等数学教育改革中对教学内容挖掘理解不够的现象,可以通过增加师资力量的方式来实现。一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加教学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对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认知,了解高等数学的动态发展。最终实现高等数学课堂改革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推动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例如,某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中,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分配了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等数学教师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该校充分把握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体制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实现对文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最终该文科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采用科学的数学思维和感性思维有机结合的方式高效的解决问题[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课程重要的组成环节,目前,高等数学改革教育出现认识片面的情况,导致在高等数学教育中过分依赖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而忽视传统中教材、课堂笔记、听讲的重要性,因而要求高等数学改革教育要正确认识高等数学的地位,提升师资力量,实现高等数改革教育的最终目的

数学教育论文2

  一、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在观察和游戏中学习数学

  我们将数学活动的课堂搬到大自然,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知身边形象的事物,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是幼儿园本土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举措。我们带孩子观察农村的动物,及时引导幼儿进行加减法、数数、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等练习;带孩子观察农作物和果树,进行认识形状、比较高矮、粗细等练习;带孩子到河边玩,进行数数、比较大小、序数等内容的练习,通过比赛扔泥巴可让幼儿掌握空间方位如前后、左右、远近、上下、高低等。我们常带孩子到长寿湖大坝去游玩,让幼儿数数大坝上有多少面彩旗、多少个石狮子、多少盏路灯、多少种树和花,练习数数;让幼儿认一认大坝上标记路灯、石柱以及大坝长度的数字,认识数字,了解序数;让幼儿比较树的高矮、粗细等;让幼儿捡树叶并观察树叶,比较树叶的异同,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树叶分类,把同种的树叶放在一起,说一说每种树叶各有多少,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策略记录树叶的种类和数量,相互交流各自记录的结果,学习同伴的不同记录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带幼儿参加田间劳动,在劳动中学习数学

  一天,我拿来了一盒豆种,有黑豆、绿豆、黄豆。我带着孩子们去种豆,我问他们“这豆子有黄、有绿、有黑,怎么种呀?”孩子们开始争论起来,有的说绿豆和绿豆一起种、黄豆和黄豆一起种,有的说绿豆、黄豆、黑豆一起种。接着我又请他们思考,如果三种豆子一起种,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种?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不少办法。“可以一颗黑豆一颗黄豆一起种。”“可以两颗黑豆三颗绿豆一起种。”……他们边说边怀着极大的兴趣下种,忙的热火朝天。种豆活动中,孩子们既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分类,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排序方法。在种植蔬菜后,可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例如,记录播种的日期,第几天种子发芽了,第几天长出1片(或2片)叶子……在收获蔬菜后,可引导幼儿按蔬菜种类、食用部位、颜色等进行分类统计,引导幼儿比一比它们的数量的多少,比一比它们的长短、粗细等。

  三、让幼儿收集当地的自然物品带到幼儿园

  数学活动的学具、玩具、用具一年四季,农村可利用的自然物品还真不少,比如瓜果蔬菜、种子等。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动每位幼儿收集这些自然物品,带到幼儿园,制作成教玩具,为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种子很感兴趣,我们就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数学游戏活动:利用实物黑豆、玉米、黄豆、花生,让小班幼儿按种类、大小、颜色分类,认识1和许多;让中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排序;让大班幼儿进行数的组成、加减运算、单双数的练习等。我们把玉米瓤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小朋友可以用它进行穿珠,穿完以后数数穿了多少个,既发展了孩子的小肌肉,也培养了孩子数数的能力。这些玉米瓤有红的,有白的,小朋友还可以在穿的同时进行排序,如一个红的一个白的或两个红的'一个白的等等,规则由孩子们自己来定。农村还有泥土和石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利用泥土和成泥,让孩子们自己制成长方体、正方体、球等,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认识了这些形体,并且也能直观的区分出形与体。利用石头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引导幼儿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头进行分类练习,在小长方形的石块上写上数字进行数字接龙等。

  总之,我们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农村地区地方性、季节性的特点,充分挖掘农村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选择幼儿常见并且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作为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在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农村的美,感知自然界中的数学知识。将数学活动贯穿于日常活动之中,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以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育论文3

  数学教育哲学是数学教师走向卓越的理念支撑。本文通过阐述增设哲学课程,倡导运用研究;开展哲学阅读,开阔哲学视野;躬身教育实践,习惯反思批判等几个方面,在实践中建构个性化的数学教育哲学。

  一、数学教育哲学是数学教师走向卓越的理念支撑

  数学教育哲学,即对数学教育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立德树人下的数学教育,一线数学教师对数学教育哲学关注三大问题:学什么(即数学知识的价值);怎么学(即怎样去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学得怎样(即对数学教育教学的行为与效果进行理性反思)。数学教育哲学是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压舱石。中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哲学思辩”的新时代。数学教育哲学的精髓已经渗透到数学课程标准和课标教材中去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中国数学经典中的题目时常进入数学高考试题。据报道,新高考还要加重“数学文化”考核比重。20xx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将“数学学科本身、学生数学学习、数学教育教学”等各自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考虑,巧妙蕴藏了数学教育哲学的精髓。卓越的数学教师必定有自己个人的数学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讲,真正的和有造诣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必然有深厚的哲学素养。李吉林(情景教学)、邱学华(尝试教学)、吴正宪(儿童数学)、徐斌(无痕教育)等等,这些小学数学名家都是自觉学习运用数学教育哲学的典范。他们将各自的数学教育哲学观念内化在各自的教育主张之中,体现了各自的个性和时代特色。

  二、教师建构数学教育哲学的路径

  数学教师应以阅读内化为基础,以课堂实践运用为平台,建构富有个性的数学教育哲学观。

  (一)增设哲学课程,开展课题研究,优化个性化数学教育哲学生态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培训什么样的学生。要培育理性思维,锻造数学教师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就要将哲学纳入教师培育的课程体系。建议有三:其一,提升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数学教育哲学素养。师范类数学教育要加快数学教育哲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将数学教育哲学素养作为培育合格毕业生的必备要素。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数学文化》就为渗透数学教育哲学作出了努力。随着各高校在数学教育哲学课程建设与培育质量的重视,未来我们的数学教师数学哲学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目前一线的数学教师,大多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数学教育哲学培育,教育部国培项目、省市师培项目及其地方师培项目,就要把哲学纳入培训课程体系,作为数学教师进修的内容,用行政手段“逼”一线数学教师填补哲学空白。其二,将数学教育哲学作为重要科研课题选项,鼓励一线数学教师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习、内化、推广数学教育哲学。目前,数学教育哲学进入科研课题,更多地是从“数学文化”或“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切入的。例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铁安博士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国家级名师宋乃庆教授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重大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文化的编写与实践探索”;华东师大汪晓勤教授主持的“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等等。这些课题如同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全国十多个省市参与宋乃庆主持的“数学文化”课题;由汪晓勤教授担纲,上海市“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成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工作室,从整个上海市招募成员。这种以团队的力量开展实践研究,将会加快数学教育哲学在基础教育课堂上的真正落地。当然,将“数学教育哲学”作为关键词,纳入教育部、各省市重大课题的教育科研项目还需要增加;同时,要为一线教师畅通研究通道,为一线教师创造便利条件。其三,将数学教育哲学纳入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从评价上引导一线教师重视数学哲学的运用。

  (二)开展哲学阅读,开阔哲学视野,夯实个性化数学教育哲学基础

  阅读哲学,如同与哲人对话。教师多读教育哲学书籍,尤其多阅读数学教育哲学类书籍,才能逐渐形成明确的教育哲学信仰,奠定个性化的数学教育哲学基础。其一,提供相关书籍,解决有书可读的问题。如学校提供张景中院士的《数学与哲学》;郑毓信的《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新数学教育哲学》《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180例》;斯图尔特夏皮罗的《数学哲学:对数学的思考》;曹一鸣的《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30年》;孙洪安的《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等等,与数学教育哲学相关的书籍。其二,畅通信息渠道,解决养成阅读习惯的问题。有分享的阅读,才会深入与持久;持久才能养成习惯。名师工作室、学校科研部门等,要习惯关注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进程,尤其是关注数学教育哲学提升数学课堂品质的实践案例,并将这些相关学术著述和鲜活的案例提供给一线数学教师。精心组织一线教师交流阅读体会,鼓励一线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运用。一线数学教师要习惯于关注张奠宙、郑毓信等公开发表的文章、讲座,从他觉走向自觉,不断夯实数学教育哲学理论基础。

  (三)躬身教育实践,习惯自我观照,抓实个性化数学教育哲学关键

  观照,即静观世界,以智慧照见事理。习惯性的反思、批判,做具有哲学思维的教师,是形成个人数学教育哲学的关键。下面,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例,进行简要分析。首先,从学什么观照数学教育价值。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就是数学价值。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需要学习的,就不仅仅是知道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结论之外,还要学习数学猜测“三角形的三边究竟藏着哪些秘密”;学习数学验证(如一根吸管剪成三段,哪些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学习通过细心操作与耐心计算,培育严谨的数学态度,从而实现多维的数学教育价值。其次,从怎么学观照数学教育目标。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学生怎么学,才能有效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是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考虑和及时调整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识目标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力目标有动手操作能力、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同学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严谨的数学论证态度”等,这些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实现。其三,从学得怎样观照教师的导教行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是教师教的方法或策略上的选择与效能的反应。而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与策略,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或机智,投射出极富个性的数学教育哲学观。如我们关注学生谈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收获与体会——“我学会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原来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今天的知识还可用我们以前学的‘两点之间垂线段最短’来解释。”“这节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验证了这条结证,我觉得很有意义。”体会的背后蕴含着数学教育哲学,需要我们认真品味。正如奈勒(G.F.Kneller)所说:“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数学教育哲学为数学教师内修素养,“做数学教育的明白人”提供了理性思维的工具;为数学教育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数学教师的联系搭建了桥梁,更为实现“数学课堂不仅让学生长知识,更长智慧”奠定了基石。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才有可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数学教育哲学从一线教师抓起,中国数学教育才能增强自信,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基础教育样板,从而赢得世界的尊重。当然,建构教师个人的数学教育哲学路径很多,策略各异,本文只是抛砖引玉。

数学教育论文4

  数学教学是一项培育人的活动,其目的应受社会文化环境和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为了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数学教学的重心也在不断地变更和深化。现代的教育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基础”。

  所谓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人格素质和个性品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综合性的能力和品质。数学教学能增加人的正确思维,通过数学思维监控,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并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在小学,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离开课堂教学来谈素质教育,无疑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不应把素质教育固定在一种特定的模式中,而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引导学生尝试愉快教育

  愉快教育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为愉快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在教学中,我以“还给学生欢乐的童年”为目标,每堂课都力争发掘出“快乐点”。如在《9的加减法》练习中,我让学生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若干个小圆球,然后从中挑出3个红球和6个蓝球,用竹签穿成一串,让学生说出这一串上共有多少个圆球;再让学生把4个绿球和5个黄球穿起来……学生个个趣味盎然,不仅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辨别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再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采用袋鼠分果子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袋鼠两次分果子有什么不同、各是怎样分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掌握了什么是平均分。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教育

  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教育要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在教学中,要注重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和谐地发展。我在《4的认识》一课中,做序数练习时,准备了手杖、军帽、眼镜等,让学生扮成图中的老爷爷、解放军、阿姨、小朋友,问学生:这里有几个人?在干什么?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如果你排在第一位你会怎么做?在这引人入胜的表演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序数的含义,还懂得了上车要排队、要尊老爱幼的道理。

  三、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教育的信心和希望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取各自的成功。这是符合学生的意愿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功,都应该争取成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成功的能力。我班有一个男孩子,脑子慢,胆子小,为此他很自卑、很孤僻,对任何事都没有信心、没兴趣。偶然有一天,我发现他一个人在大树下观察蚂蚁搬东西。我借机引导他:小蚂蚁在干什么?它搬得动吗?它去干什么了?又来了几只蚂蚁?这次它们搬动了吗?我告诉他:人做事只要有了蚂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成功;当一个人的力量办不到时,需要靠大家的合力来获取成功。事后我不断鼓励他,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做比较容易的数学题、做比较简单的事,然后及时地给予肯定、赞扬,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慢慢地,他开朗了,好学了,且开始关心他人了。由此可以看出,给孩子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他的信心,为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要搞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切合实际,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用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气魄,为小学生素质教育再创新路。

数学教育论文5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阶段,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低年级正是入学不久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有效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十分有必要。因本人所教学科是小学二年级数学,这里着重谈谈二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年级学生已入学一年,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但由于年龄特点,在数学学习上容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注意力方面:学生年龄小,有意识的注意力差,持久性也不长,一节课40分钟,很难坚持到底,往往听了一半就思想就开起了小差,或东张西望,随意说话,或小动作不停。

  二、听讲方面:不能倾听是许多低年级学生的通病。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较强,往往一句话还没有来得及听完整,一知半解时便抢着回答,听不进老师的建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

  三、看和写的方面:粗心马虎,经常把题看不完整、把数左右看颠倒或上下看错行、把运算符号看错,或把图看不全面。写的时候精力不够集中,算对的却抄错,书写不认真,书面不整洁,写完不检查。

  四、想的方面:二年级学生思维发展还不全面,没有系统性,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遇到需要逻辑思维或考察空间想象能力的问题,思维跟不上,脑子里转不过来弯,便会不知所措,应付塞责。

  五、语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词汇少,语言单调、直白,即使明白了算理,口头表达时也常常说不清、道不明。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学生常见的不足,我认为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注意力方面: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设计着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数学活动与游戏、童话有机结合起来,时不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鼓励与肯定,调动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渴望成功的想法。能靠学生自主探索找到答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不包办代替,让他们去尝试、体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定能解决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

  二、听讲方面: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会倾听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还要从几个方面来抓。

  1、让学生“心静”:刚上课的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还处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要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调整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各科老师可以配合好训练学生养成一下课先准备下节课要用的学习用品,然后再去活动的习惯,上课伊始,在学生异常兴奋的状态下,教师说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节奏地拍两下手,学生跟着齐拍三下,然后坐好。

  2、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发言,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让学生“会神”:要想回神,就得听懂,学生光是听,不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或者哪儿需要补充。

  4、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营造活泼、宽松的倾听氛围:新课程不提倡以往那种非常呆板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要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不必苛求他的坐姿是否端正,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或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角色分配,给每位组员定个岗位,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做,合作之前教师还要讲清楚合作要求,定能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感,从而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乐于倾听。

  三、看和写的方面:学生在读题和做练习中看错数字、写错数字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计算简单,学生并非不会,而是马虎、不认真所致。怎样才能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呢?我感觉“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训练她的方法非常有效,每次限时一分钟内完成抄电话号码的训练,左手指,右手抄,抄完后对照,家长做记录。每天十分钟左右的训练。

  针对我们的学生,除了课堂作业让学生抄题做外,还可以让家长配合完成这项训练,家长可以每天随意出三组数字,每组二十个,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训练,不耗费多长时间,但却有效。读题时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字读,看清读懂题目的'要求后再做题。书写要经常提醒正确姿势,要求书写字体工整、认真,先动脑再动笔,尽量不依靠橡皮。不在书和作业、练习本上乱涂乱画,保持书面整洁,可以不定时地在班上展览书写认真的作业。做题时要求左手指一道,右手写一道,避免看错行,做完要求独立检查。每人准备一本《错题集》,以记录错误档案。记录分四步完成:

  1。记录错题,

  2。用彩色笔给错处做记号,

  3。写出错误原因,

  4。写出正确答案。

  四、想的方面:要想让学生想得合理,真正理解题的意思,并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离不开多方面的综合习惯的支持,因此,教师平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习惯:

  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3、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4、善于联想、猜想和假设的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大胆去猜想、假设答案,然后再往前推理。尤其是在做那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时,可用这种方法。如果学生养成了这几种好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便会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会跟着上升。

  五、语言方面:平时教学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错了,也是思考的结果,远比不动脑筋不开口强。尤其是当学生说错时,它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态度,然后再让学生讨论生成的新问题。教师的宽容与鼓励会带给学生说的勇气。

数学教育论文6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更新,打破陈旧教学观念的桎梏。部分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填鸭式的传授知识,结果收效甚微。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扣紧课标,全面深入的了解蕴含于其中的教学理念。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一节的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掌握图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含义是: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运用代数的方法求解,也可根据相应函数的图像求出不等式的解;在借助图像法求解的过程中,理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像上对应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线索,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理解其编排的体系及意图,弄清楚章节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要多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框架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与应用。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与研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况,作出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诊断情况分析中,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加以分析。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的诊断分析,采取不同的教学支持条件,例如课堂小实验、多媒体教学等,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思考。

  二、激发兴趣,碰撞火花

  古人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这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为参照物,设计一些数学常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与反思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以往枯燥的理论证明和知识的死记硬背相比,探究是课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习过程越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活跃,其思维的发展就会越充分。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创新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新教学的情景有很多方法,例如实物观察、多媒体展示、动手操作、问题解决、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等。例如,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课程中,我借鉴电视节目中猜价格的游戏,拿出一副眼镜,给出学生价格范围,然后让学生竞猜其准确价格,我对他们的答案做出“偏高”“、偏低”或“正确”的提示。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中接近真实价格,体会数学的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情景,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公式,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其内容是有趣的、生动的。

  三、作业的减负与增效

  作为梳理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作业习题的设置首先要注意层次性,基本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发展练习: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题目作为数学的心脏,不做题是万万不行的,但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题库浩如烟海。因此习题在精而不在多,在实践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分析每道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并思考关于这个知识点是否还有其他的考查方式。同时,我还要求每位同学建立一个错题本,无论是多么简单的错误都收录进来,并且每周限定一部分自习时间翻阅错题本,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得到成长。总之,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得到自信,全面发展。

数学教育论文7

  数学作业,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数学课程的复习,是对数学知识的巩固与训练。数学作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掌握的程度。它对教师对所教知识的信息反馈,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数学作业批阅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一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和方法,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中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国外有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的态度,则学生能力可以发挥80%~90%,否则只能发挥20%~30%,这说明有50%~60%的潜力能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动机而递增。因此,我尝试将激励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如何将激励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整体提高教学质量,谈谈个人的尝试和探讨。

  一、引导学生在自我改错中进步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我在错误的地方做上某种提示符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或者用激励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写上“运算顺序对吗,再想想看”、“请你读读法则再做,将会有重要的发现”、“这道题暂时给你一个‘?’,希望你改好了,我再给你一个‘!’吧”、“你在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等。对书写潦草很乱的作业,我就千方百计地从中寻找写得好的地方,然后在下面画上波浪线,在旁边写上大大的一个“好”字,并在作业后面写上“如果把你稍微认真一点,准能写得很好!”。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和正确方法,而且彻底掌握了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而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鼓励学生在求知探索中成长

  数学是一门有效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学科。在数学作业批改中,我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开发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计算:

  我在这道题边打了大大的“☆”,并写道:“解得巧,你的解法吸引了我,真棒!”肯定其独特见解。

  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我就在旁边写上:“掌握了一种方法很不错了,你爱动脑筋的话肯定还有高招”、“如果你能多观察理解,将会发现好多方法呢!试试好吗”这样的激励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大胆地去想去做,不断体会数学中的奥妙。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批改数学作业时,我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我是这样做的对于作业做得又对又好的学生,除了打上“优☆”外,还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竟赛。如“数学美就体现在你的作业本上了”、“你真棒!”、“好极了!”、“美极了!”、“very good!”每次全班还评出一个字写得好,作业正确率高,解题最有创意的学生,打上“best!”对于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使得其学习数学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我从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我总是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一定能行!”“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知道只要你认真去做,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万分高兴,希望你努力更上一层楼。”“再细心一些,准行!”“听说你最不怕困难!”这种激励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当然,写激励语时要注意:写得明白、具体、亲切、实事求是,充满了启发性和期望性,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实事求是地在数学作业批改中也使用激励语,以赏识的眼光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及时的表扬,热情的鼓励,往往会感染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变。

  总之,数学作业中渗透激励语好处多多!

数学教育论文8

  1、目前研究生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1研究生数学的学科特点

  研究生数学是一门严密、抽象、系统的学科,追求用精简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科学现象的内在科学。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研究生数学在直观性方面的确存在缺陷,因为它是对很多难懂的现象和原理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所以,要想牢固掌握研究生数学知识,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这些无疑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考验。

  1.2研究生数学的自身发展

  研究生数学是一门系统完成的学科,下设很多分类,近年来研究生数学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的机遇,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程度不断加深、难度不断加大,其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研究生数学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1.3研究生数学老师对数学的理解

  研究生数学教育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老师的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多研究生数学老师自身没有深入理解研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把数学变成了一门符号化的学科。大部分教师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不上心,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提高研究生数学教育质量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表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学习知识。直观性教学,是指老师通过一些实物、教具、多媒体展示等多种不同的直观形式来使学生感受知识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直观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更扎实的记住理论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因此,研究生数学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提高研究生数学教学质量。

  2.1加强直观性教学

  直观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研究生老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加强直观性教学,特备是几何性质的直观性教学。并且老师还可以适当的结合现代化教学仪器,改善教学手段。比如选择图形结合实物并且配合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另外,学校还应开设数学实验等课程,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学数学知识来处理问题。

  2.2加强应用性教学

  事实上,数学知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研究生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加强应用性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作用。一方面,多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桌子的摆平问题等;另一方面,深入发掘数学知识的来源,比如像微分方程这样的经典定理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又最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3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数学知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研究生数学各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老师应该将学科内有关知识点的相同性和关联性,以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进行融会贯通式教学。比如,极限、导数、积分、级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这些学科之间有没有什么共通点?等等,只有将相关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让学更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研究生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首先要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并且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数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数学教育论文9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所有学科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学科,不仅学生不喜欢数学,而且有很多教师也不喜欢,因此数学教学在小学中可谓举步维艰,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有好的教学方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学到应有的知识,但是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二者总会忽略一个,要么无法让学生喜欢,要么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主要讲述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小学生排斥数学的原因我们都清楚,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看法,那么数学教学的开展就会比较困难,每个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排斥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对策,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顺利高效地进行[1]。

  一、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比较死板,在教学中墨守成规,讲课时给学生讲知识一直都是自己在台上讲,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判作业、纠正错误,这样一个知识点就算完结,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教师都不会再过问,这样一来,如果学生有一步落下,就会越来越差,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多,课堂也没有生机;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在教学时不管是教学进度还是教学方式都是依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很少,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中有所抗拒。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数学教育中比较严重和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如果能够着手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更加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加强。

  二、小学数学教育对策

  进行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必须改正当前的问题,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起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对策,让学生都讨厌的数学能变换一种身份,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2]。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我们提出两点对策:

  (一)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风险较小,能够保证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不用担心曲解课本意思,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符合当代教学的要求,也无法让学生喜欢起来,导致数学教学陷入困境,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改变教学方法,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或者题海战术提高成绩,而是通过学生喜欢的、更加温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像以往一样,给学生介绍角的定义、特征,以及如何判断角,学生就无法提起兴趣,而且在教师开始介绍定义之后,学习的热情就会荡然无存,更没有心思去听教师讲之后深入的内容,教师可以先通过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话题,比如,可以给学生两根火柴棒,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给大家两根火柴棒,大家能摆出什么图形呢?”学生就会立刻有兴趣动手摆弄火柴,教师把学生摆好的作品放到黑板上,学生有的摆了一条直线,有的摆了一个十字,有的则摆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教师可以把是角的图形单独拿出来,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它叫做角,顶点是尖尖的,两边是直直的”,学生就能通过自己做出来的作品,结合教师的解释,对角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不会丧失,也能配合教师进行教学,让课堂做到高效率。改变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个挑战,但并不是无法做到,只要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解决教师的困扰。

  (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不管是什么学科,都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并且能够应用知识,如果一直是教师占主导地位,那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就会降低,虽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教师指导,但是同样也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哪里跟不上教师的进度,教师就要调整自己,适应学生,让课堂更符合学生的状态,在学生的作业交上去之后,不能只看学生哪里做对了,哪里做得不对,而是要做出统计,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两三个学生做错了,那么可能是这几个同学的学习出了问题,但是如果一个班级中的一半学生都犯了错,教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把这部分知识要再给学生讲一遍,或者是和学生沟通,问学生哪里有疑问,给学生解答,这样就能让学生每学习一个知识点都能学习透彻,不遗留问题,在之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加顺利和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虽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调整自己,但是其实这样能督促学生更快地赶上自己,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有利于数学教师的教学[3]。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要找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自由驰骋,成为数学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杨海伟,高海琼.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xx(6):74.

  [2]杨桂兰,赵军户.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小学科学(教师),20xx(12):90.

  [3]陈芳兰,梅一寒.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xx:108.

数学教育论文10

  数学传播是指数学学科的文化、历史、理论和实践案例通过多种传播媒介方式进行传播的社会活动,与数学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概念。张奠宙和宋乃庆共同编撰的《数学教育概论(第三版)》(20xx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通过数学文化、数学理论和数学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教育和数学传播综合性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一、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数学学科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思想体系上有着较大的抽象性、符号性和应用性,因此长期以来,数学都是作为一个应用学科来进行教育的。但随着数学学科历史的不断沉淀,数学教育开始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数学思想文化,对数学思想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数学的各项具体应用成果的背后是相通的数学思想文化,在传播领域,我们对数学的认知不应该只停留在工具性的理解之上,而应该善于总结和归纳数学教育中的精髓,使其以更加生动化和人文化的方式为公众所了解,为数学教育的拓展和数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具体来说,我们的数学传播要与数学教育紧密结合,打破课堂数学知识教学的应用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提炼和总结数学思想,传承数学学科中的特殊精神文化,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

  二、数学传播对数学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数学传播对数学文化、数学历史和数学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揭示和阐明在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数学的科学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还原数学理论背后的人文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的发展传播是将数学理论体系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它弘扬的是一种对理性知识不懈探索和追求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在数学教育中的成长至关重要。其次,它对数学思想的探索和数学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难免艰辛、枯燥,对数学历史、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从而减少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以古往今来的数学历史人物为榜样,培养数学研究和探索的坚韧意志。再次,数学的多方位内容传播有助于教师厘清数学的教学设计思路,让数学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并被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数学的传播和数学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数学传播能够更好地营造整体性和系统化的`数学教育氛围。

  三、数学教育对数学传播的积极影响

  首先,数学教育的普及让数学传播更加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当中,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通过公式、定理和数学应用的教育,大量数学的历史、文化、案例和人物被学生所认知,并形成基本的数学传播印象。其次,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让数学传播更加受到学科教育的重视,并成为数学专业和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知识,会进一步推动数学传播的专业化和系统化,让数学思想文化和数学理论体系在教育和传播的双重作用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更具有数学精神、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最后,数学教育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让数学传播在媒介选择和传播范围上更加宽阔,数学传播逐渐向其他文化、其他学科、其他领域拓展,并可以形成新的研究领域,相对应地,跨文化的数学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也会给数学教育带来多元化的变化和发展,让数学教育的整个体系更加丰富多彩。该书在研究过程中对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数学传播和数学教育的相互关系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数学传播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全面化和科学化,从数学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稳固了数学教育的思想根基;数学教育促进了数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让它正式成为专业性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性数学专业人才。

数学教育论文11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取的。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我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创设情境教学

  例如,"轴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是探索教学重要手段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深化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参与探究小学数学法则和算理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算理和法则。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然后教师出示下列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并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促进自主探究能力提高

  思维决定探究方向和力度,只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才能才能不断提高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坚持启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经常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要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辦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学习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一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自主探究数学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学生的机会,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它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随着探究素养的不断提高,有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教育论文12

  关键词:改革 能力 数学建模 数学软件

  摘要:文章分析了现行高等数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通过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增加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内容等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相比,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明显滞后,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现行高等数学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知识,轻思想;重理论,轻应用。一般教材基本上是概念、定理、证明、例题四部曲,而对概念产生的背景,定理的科学意义,定理证明的思想讲得较少,例题也几乎千篇一律,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没有很好地反映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脱离实际。对于非数学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不能脱离这一基本目的。传统教育往往把数学当成一种纯粹理论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等数学教材改革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认为,今后高等数学教材改革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写教材

  虽然现行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材也表明是供某一特定专业使用的,但在编写过程中其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该专业的特点,大都雷同,不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引入导数的概念的时候,讲到的实际背景大都是讲曲线的斜率如何求,变速运动的即时速度如何求,等等。而没有从所要面向专业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背景。讲到应用也大致如此。不同专业的教材要有针对性,内容应有所不同,以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基本要求,要处理好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关系。在概念的引入、例题以及课后练习题等方面充分体现

  专业特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对自己专业课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到高等数学不是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同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数学专业的教师不可能对其他所有的专业都熟悉,所以今后在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过[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程中,数学工作者应和相应专业的专家一道,共同努力编写具有专业特点的、适应本专业的高质量教材。这方面可做的工作很多,路还很长。

  二、在高等数学教材中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对于非数学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进行纯数学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事实上,随着数学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一切领域渗透,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飞速发展,数学建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建模不仅在一般工程技术、高新技术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而且随着数学向诸如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非物理领域的渗透,产生了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等交叉学科。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

  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四项学科竞赛之一,目前这项竞赛已成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但是能有机会参加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在高等数学教材中应当适当地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为学生今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在高等数学教材中适当介绍数学实验的内容

  在计算机基本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常见数学软件的使用,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基本技能。数学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等数学,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主动地探索数学、应用数学,为本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曹广福,叶瑞芬.谈谈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体系的改革[J].大学数学,20xx,24(1):1-3.

  [2]胡清林.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J].高等数学研究,20xx,9(4):40-42.

  [3]郭东星,刘庆欧.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7(1):37-39.

数学教育论文13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教育改革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过程的体验。数学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选择忽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提过,并没有动手实践的环节。例如有的数学老师在讲对称时,只是让学生看几幅对称的图片,不到两分钟就讲对称与对称轴了,没有让小学生自己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的具体操作,没有交流与沟通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学会了结论,对于自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情境创设形式化,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数学老师的创设情境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合理的设计情境,觉得情境可有可无,只是一句带过,甚至只是形象加习题,例如,老师说,同学们,今天熊大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开心吗,正当学生兴趣高昂的准备听课时,老师展出的却是熊大头像加上节的复习知识,熊大的头像加今天的知识,整节课就是每张ppt上有个熊大的头像,这样不仅不会提起学生的兴趣,还会让学生觉得厌倦、乏味,学习的热情也会被打消。

  3.不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在讲案例或情境图时,直接告诉学生应该从哪个方面思考,这样学生得到的信息基本是一致的,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课模式。老师应该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

  4.不注重合作学习。一些老师觉得合作学习浪费时间而且课堂秩序会打乱,合作学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因此很少实施合作学习,或者只是在下课以前简略的提一下,让学生自己下课分组自己交流,下次上课也没有提及,学生下课根本不去实施,合做学习并没有得到实施,有些数学老师即使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也没有很好的计划和研究,只是随性看时间还多,就进行一次,没有明确的分组与分工要求,提出合作题目之后就不管了,只在最后让学生回答结果,这样,一些学生为了偷懒或者学习不好,在合作学习中什么也没干,只是看着,享受小组成果,也没有过程记录,一般一个小组只是组长在忙碌,没有合作没有交流,老师在活动中没有巡视和维持秩序,学生把活动作为自己玩的时间,活动中一些问题老师也没有发现,更加没有结束之后的反思与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习除了浪费时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分一分环节中,学生用木棒分一分、看一看结果除了组长,其他的学生都在东张西望,还有学生一直盯着老师看,白白浪费时间。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本教育提倡自主探索。生本理念下学生是在“做”数学,学生听见的、看见的一会就忘了,只有做到了,才会理解了,才会记住了,才会应用。看似浪费时间的实践事实上比讲了很多遍仍然记不住的效率要高。自主探索下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总结看到的、想到的,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讲长方体时,在上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哪些性质,在我们身边那些是长方体,在上课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成果,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长方体两个对立的面的面积一样,有的说我们的教室是长方体,有的说黑板是长方体,马上有学生反对说黑板是长方形。这样,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在学习中总结的问题,在上课听讲时,更有侧重点,老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了解,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深入的讲解,对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简略带过,这样,并没有因为课堂交流而浪费时间,反而对于效率得到提高。

  2.生本教育提倡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比较快,对于枯燥的知识不爱学习,一些数学不好的学生都反映数学很无聊,没意思,提高学生兴趣,首先,对于情境的'设计要合理,要有吸引力。情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生活化,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编写的,例如某老师在教学生“第几”时,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动物赛跑,结果是小鸡第一,小狗第二,小猫第一,马上会有学生说,小狗跑的比小鸡快,虽然这是虚拟的情景,但最好还是实际的,否则,不了解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学到虚假的知识。老师要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点,尽量在情景的设计上与学生的兴趣相关。另外,小学的年龄跨度比较大,老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六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3.生本教育理念提倡拓展学生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开拓学生思维,不要束缚其想象力,在讲解知识、进行提问时,尽量不要设定许多规矩,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多角度解析,即使错的也有收获。例如,在讲梯形面积公式时,不要告诉学生可以补形,或分割,一旦告诉他们“补”“、割”,就固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个四边形我们没学过,谁有办法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这样学生在没有边界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来求面积,无论是否可以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散,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生本教育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交往能力,培养创新、竞争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学习时,数学老师要注意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件正式的课堂教学来进行,在课前做好计划,明确没组的人数及活动时间等等,在进行中进行巡视,及时观察活动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要求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尽量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可见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教学。

数学教育论文14

  一、从课本内容中挖掘德育素材,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从高中数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等知识体系中发现并实施德育教育

  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作基础.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应用的.如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以免因小失大,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上课时,教师着装朴素大方,讲普通话,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严谨的风气、刻苦的学习态度,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与德育巧妙结合,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及以后的生活都有推动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学科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

  作者:雷鸣学 单位: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

数学教育论文15

  我区的课改工作从2002年就已经进入了前期准备工作,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区教、科研室进行了精心的组织、计划,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辅导工作,同时,进行了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们对传统教育中习以为常的问题有了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为“新课改”的实施做好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新课程正是以当前教育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参照新课程标准,立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载体,体现新课程的科学性、基础性、开放性,并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展教师视野,引导课程实施的过程,全面渗透新课程标准思想.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新教材为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设计教学目标、选择和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创立教学模式等等,提供了一个系统平台.

  通过对新课程的解读和研究,我们了解到其目标之一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为了让教学返朴归真,我们努力在用新理念改革课堂教学.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奏响的主旋律,是课堂交流与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地探究,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对与生活相关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而不是现成的教科书;它要求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亲历和体验发现问题、获取并且应用相关的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惟一或主要目标.

  它注重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在“从不同方向看”一节,我大胆践行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要求,作了充分的尝试.比如,在引课中,充分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索如何画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的问题,即“全班学生分组用小立方体搭一个几何体,并画出它的三视图,巩固三视图的画法.运用所搭的几何体,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这个几何体从正面看有几列,最高有机层?从左面看有几列,最高有几层?从上往下看(站在前面)有几列几行?再由全班同学集中交流小组意见;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形状,然后与自己画的对照一下,看自己想的对不对,学生在自主交流合作与研究中,逐渐总结出三视图与相应几何体的内在联系,在自主分析与处理信息中,得出结论.并进行思想表述和成果交流活动.它十分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蓄,学习并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创新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研究性学习为相信提供了一个更有利人际沟通与人合作的良好空间.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以合作手段取得集体的成功,各成员的努力结果相互依存,成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认真塌实,坚实执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争取成功,并且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思想和成果,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我.这有利于学生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有效地培养起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二、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程度.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与学生已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动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时,我创设了“展示学生小学就已经熟悉的一些玩具:小汽车、布娃娃、机器人、积木、变形金刚等,让学生在这些玩具中找一找,有那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从玩具中,抽象出他们熟悉的几何体―――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他们熟悉的几何体的形象的认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可在观赏和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

  三、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好学、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对于促进知识内化,开启学生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例如,在“展开与折叠”这一节的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归纳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由学生将已经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组探究,用剪刀将其某些棱剪开,可以获得那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然后再研究,有给定的展开图,确定需要将正方体哪些棱剪开才能得到这样的图形,从而探究其中有哪些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四、通过活动,自主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课,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我们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进行“截一个几何体”这一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学习兴趣极浓,教学效果不错.

  五、讲究趣味,拓展知识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这理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依据和出发点.雨果早就把数学喻为“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之一.数学是知识以外,我们还利用早读和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迷题、世界数学发展动态等.新教材中为了体现趣味性,也安排了各种不同题材的题目,如第12、14、25、35、76、79、96、129、143、165、195、208页选择的都是有意义的实践问题.有些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如计算机截几何体、负数小史等;有些是七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如24点游戏,制作七巧板、转盘游戏等;有些结合了其他学科知识,如CT原理等.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在教学时,我们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几题做一做,再通过集体交流,解决这些不同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同时遇到了许多困惑,如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应用于实践这一思想,着力创设新知识的生活环境,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否对于新教材中的每一节课都要尝试套用这种模式呢?另外,新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分块式安排,弱化了原有数学教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教学中,难免造成了学生课堂上热情很高,课后抓不住学了哪些知识点,也很难形成较完整的数学知识架构,教学活动中,作为数学教师是否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整和、补充,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呢?诸如此类的困惑成了我们课改道路上的拦路虎.当然,越过这些拦路虎,我们的课改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数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育的论文03-30

数学教育教学反思论文06-21

大学数学的创业教育论文06-22

数学教育革新的感悟论文06-23

数学基础教育论文03-30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论文03-30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论文03-30

数学教育论文开题报告06-30

教育生态观数学教育探索论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