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毕业论文

时间:2023-03-06 15:13:36 论文 我要投稿

旅游的毕业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旅游的毕业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旅游的毕业论文

旅游的毕业论文1

  摘要:

  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生态经济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二)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小结: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旅游的毕业论文2

  摘 要: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 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 “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 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 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 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 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参考文献:

  [1]蒋作斌. 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01).

  [2]王华.谈饭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72-75.

旅游的毕业论文3

  摘 要:

  当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推动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步伐。生态旅游业作为传统旅游的行业的升华,该行业发展的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旅游业。但目前在发展自然环境的同时,出现了资源保护不当等现象。文中详细探究了生态旅游的行业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我国生态旅游的行业的现存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这些建议和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措施。

  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因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终将引起自然景区的高负荷运转,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生态业,使该行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带来更高的效益,做好现存机制下生态旅游的行业经济管理十分有必要。只有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经济管理,才能使其朝着更规范、更标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一、探究并剖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 IUCN,于 1983 年提出的,之后于 1993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 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此术语强调的是: 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对生态旅游也做了新的定义。它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最终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总之,协调好生态自然、管理机制、发展规划是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的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是: 通过对生态的保护和观赏来达到旅游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价值,此外,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还存在经济价值,旅游景区要增加经济收入来更好的促进旅游管理。由于自然景观以自身富有特色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做好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是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行业的关键,文中就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做了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社会生活的价值链的作用。自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条件,推动了社会学、考古学、人文学等多个学科的进步。由于近年来急切发展生态旅游业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因此,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建立社会生活价值链的重要保障。

  ( 2) 保护不再生资源。生态资源具有不可逆行,一旦遭到破坏,终将无法恢复,因此,做好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是人类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科技、交通工具等都在快速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无疑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在追求高经济效益时引起了一系列并发症,当管理不当时,极易出现资源被破坏的现象,甚至恶性循环,所以,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是保护不再生资源的根本。

  ( 3) 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旅游活动主要包含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对人文环境的观赏两大部分。通过旅游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为生活增添了诸多色彩,还可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而旅游的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正好解决了人们这一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所以说做好生态经济管理能够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精神追求。

  ( 4) 对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生态旅游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例如: 旅游者在单个旅游过程中,将会增加行为之出,提高经济增长点; 又如: 旅游者的其他消费行为,带动经济发展。总之,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区域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生态旅游的行业存在的题。

  ( 一) 盲目性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

  在对生态景区没有进行调查、科学分析时,盲目开发和利用资源。尤其在开发新景区时,急于追求过高的经济效益,在缺乏总体规划和事实论证的前提下,盲目发展,最终造成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浪费现象,这种重开发思想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我国目前在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在管理方面的欠缺、执法力度的不完善等问题,使自然遭受极大的威胁,所以,在后期发展生态旅游业时,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

  ( 二) 破坏生态平衡现象比较严重。

  例如: 在一些自然景观区,被修上了宾馆、索道、娱乐场所等,不仅造成景观与建筑之间格格不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景观原有的韵味,导致生态平衡严重遭受破坏。此外,由于这种不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背离了在自然景区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初衷,失去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 三) 不注重环境保护。

  据资料分析了解到: 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景区的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当前已有超过 53条河流属于重污染; 约 136 条河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们的安全饮水带来了巨大威胁。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旅游的行业还存在诸多条件欠缺,但如果不能科学规划,轻视管理,不注重环境保护,终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发展。

  ( 四)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当前,由于旅游资源产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时,粗放经营的行为,会直接破坏到自然资源。这种情况下,我国旅游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导致管理漏洞出现。这种资源保护在缺乏全局意识状况下,引起了盲目开采和利用资源,终将导致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状况不断下降。此外,在部分自然景区出现管理能力不足,监督机制欠缺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会影响整个旅游的行业的发展,抑降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水平。

  三、解决生态旅游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上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及当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行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措施,来解决生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漏洞,就此,笔者结合自身对旅游的行业的了解,及实践经验,总结并归纳出几点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推动生态旅游业提供积极的影响,避免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不利因素,具体内容是:

  ( 一) 突出特色资源,完善管理机制。

  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这就需要对该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形成机理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了解构成生态旅游系统的相关要素,突出特色资源,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为了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需要结合该地的旅游特色,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并对相关体制、法律及政策等进行统一,得到最适宜发展该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管理机制。除此之外,在制定管理方案和完善相关管理机制时,要对旅游数量加以控制,避免由于人流量过大给生态带来破坏。

  ( 二) 做好景区的规划和评估工作。

  在建设旅游景区时,需要了解当地的相关资源和景观的构成要素,以此制定可行的投资方案,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生态旅游资源强调的是: 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所以开发者要对资源进行评估,并明确不同资源之间的优越性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避免盲目投资给生态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这种科学的'规划、评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开发模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提升经济效益有积极的影响。

  ( 三) 全面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

  景区管理部门应从两大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对旅游者的服务工作,一方面是: 提高生态景区的各项服务设备,保证这些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 强化服务培训工作,景区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培训班以及讨论会等,促使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包含: 服务技能、服务态度等,为实现生态区的人性化管理奠定良好的条件。此外,这一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其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 四) 实行全面创新的理念。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目标,实行创新非常有必要。首先要从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注重生态旅游区的人才培养,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会议等多种形式,不断促进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景区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其次在管理上进行创新,生态景区管理人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避免走传统管理上的老路,结合地方特色,积极优化该生态旅游景区的内部结构,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需要创新旅游产品,以有效的管理体系,促使旅游地区发挥更大的地方特色,来吸引更多的游客。除此之外,要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率。

  四、结束语。

  综上,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旅游管理、经济管理和生态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同样是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旅游业带来机遇同时也产生了挑战,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必须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制定可行性的经济管理方案。生态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在生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这些现有的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文中以生态旅游业的相关内容为基石,阐述了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做到统筹生态管理、经济管理、旅游管理三大方面,最终为实现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希望更多人士参与到生态旅游的行业的发展中来,推动该行业走向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范钧,邱宏亮,吴雪飞。 旅游地意向、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14,( 1) : 55 - 66.

  [2]杨柳。 探讨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 科技视界,2014,( 2) :63 -64.

  [3]黄和平,于秋阳。 都市旅游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华东经济管理,2014,( 9) :71 -77.

  [4]王军,王媛。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江苏海滨湿地保护区为例[J]. 资源科学,2011,( 11) :2175 -2180.

旅游的毕业论文4

  论文摘要:

  本文指出我国对外旅游信息传播失误是导致境外游客在中国的游览行为具有跨度大、目的地停留时间短、参观名胜数量少,旅游购物花费少、重复观光少等特点的主要原因。认为推行以旅游区划为基础的信息传播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主张改变将少数重点城市作为中国象征的传统思路,分区域成系统地推介我国各地的旅游资源集群,特别是吸引力强的世界遗产集群;同时建议挖掘旅游资源与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建立游客激励系统,拓宽整合传播途径。

  论文关键词:

  旅游信息传播;旅游区划;世界遗产;游客激励系统

  目前,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很不平衡。孙春华提到的7个研究方向畸罩“,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网站受关注程度最高,相关研究成果也最多(约占总量的40%)。而面向游客的目的地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只占19%,而且相关研究往往还只是探讨技术手段的应用途径。

  马耀峰等的研究表明:由于境外观光客进行的是大尺度的空间旅游,因而他们在中国的游览行为具有区域跨度大、参观名胜数量少,但级别高、旅游花费少、重复观光少等特点。马耀峰等将这些特点归结为跨国旅游者的固有特征。但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面向境外旅游信息传播的。失误所致。

  一、中国旅游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1)需要改变原有以管理为主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徐马陵提出必

  须围绕为游客提供服务建立一套新的企业运营模式,以更好地为信息化服务作支持。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董培南主任指出:截至到目前,金旅工程的“三网一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面向游客的信息服务还远未完善。近年来,自助跨国旅游成为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地区最方便最流行的旅游方式,旅游者纷纷涌向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选择自助游的游客由于没有导游带团,对于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旅游网站提供的内容和服务等不够系统化,未能与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系统有机地结合。

  (2)中国旅行社进行国际旅游信息推介时,大都选择开价高、路程长的旅游路线,相对于其他亚洲周边国家,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较低。例如根据1999日本人海外旅行的总体统计,日本人到中国的旅游费用平均数为19.2万日元,与到东南亚的20.9万日元相比较,总数的差距虽然不大,但其中到中国的旅游参加费平均为12.9万日元,比到东南亚为12.1万日元要高;而相对购物费用则比该地区都要低(中国为4.1万日元,东南亚为55万日元)。也就是说,到中国旅游的入境游客必须付出相当大比例的费用(67%)用于旅游必须费用上,缺少多余经费去做其他消费。

  (3)未能重视旅游商品的信息传播,旅游购物所占旅游外汇收入仅为2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这种现象不仅与我国旅行社向外推荐的线路长,参加费用大,购物费用减少有关,同时也受到我国对旅游商品信息传播不够的负面影响。入境旅游者对当地文化通常不熟悉、不了解,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与销售,都必须伴随着信息传播与文化教育的过程而展开。

  (4)未将旅游营销与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中外,旅游观光都是了解和传播目的地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旅游的这种功效,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据调查,英、美、日、德、等国的旅游者均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旨在通过自身文化品牌和国家形象的再塑造。而我国对旅游业的重视还只是仅仅从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着眼,尚未能将其提高到增强“国家魅力”的战略高度,未能把接待每个外国游客的机会看作传播中华文化的宝贵机会。

  二、改善人境旅游信息传播的建议

  1.旅游区域规划的信息传播

  入境游客到中国旅游,区域跨度大是导致停留时间短,参观名胜少,旅游参加费用所占比率高,购物费用比率低,重复观光少的终极原因。马耀峰等在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的研究中指出目:京、沪、穗、京、沪、深、京西。沪等三角结构构成了我国旅游流网络中的一级网络的总框架。这三个金三角中,无论哪一个三角结构都具有极大的跨度。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入境旅游者在途中花费的时间与金钱。而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其他亚洲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的路线安排就更加符合跨国游客“安、近、短”(便宜、近距离、短时间)的旅游希望。相比之下我国的疆域辽阔反倒似乎成了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其实疆域辽阔,旅游资源一般就十分丰富。我们认为:进行区域规划,发展区域旅游是将“劣势”转变为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所必需实行的战略。迄今为止,我国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研究者只是为了各自教学或研究的需要作了分区尝试,各自又有不同的分区标准。我们基本认同德村志成以世界遗产集群为基础并发挥其牵引力量,将中国旅游资源划分为八大区域(见表1)的看法因为“世界遗产”有世界性知名度,容易引起境外游客的兴趣,可成为国内各旅游区域的主打旅游产品。

  2.加强旅游信息的应用型传播

  尽管同为世界遗产,不同目的地对于国内外游客的号召力还是有差别。有的目的地(北京故宫、九寨沟、黄山等)在被列入遗产地之前就已经声名远扬;而有的(承德避暑山庄、丽江古城等)却是加入遗产地以后才被大多数人们所认知;还有些目的地(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等)在游客心目中的感知并未随遗产地的确立而显著提高。可见成为世界遗产地并非意味绝对的旅游吸引力。应该认识到我国30余个“世界遗产”在游客认知度上的差异化,将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成系统、分区域地向国内外游客,特别是海外游客进行介绍。建议结合互联网与旅行社的宣传渠道,将我国所有已经认定为“世界遗产”和正在申报的“世界遗产”以及相关的旅游资源按区域制成画册、系统的`网页、甚至光盘,向海内外游客系统推广。首先以知名“世界遗产”带动、提高不大知名的“遗产”和正在申报的“遗产的感知度;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内的其他旅游活动。

  3.挖掘旅游信息的文化内涵

  在旅游信息的开发要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特别是挖掘旅游资源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内涵。梁学成指出:开发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将有助于提高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的满意度。滕兰花等提到方志、游记以及神话传说、碑刻、遗址、艺术绘画作品等史料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旅游信息。

  滕兰花等和杨保军指出跨文化传播必须要依赖“亲近性”文本,这里所说的“亲近性”,是指文本在符号表达、思维方式、心理、时空特别是利益上要与解读者相接近。因此,中国世界遗产的宣传资料除了汉语外,至少应有包括英、日、韩、法俄等主要客源国语言的版本。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境外游客对我国文化了解的详细程度和兴趣所在。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世界上以多种语言流传特别是日本文艺创作者以它们为蓝本,开发了众多的动漫、游戏等文艺作品,使日本游客无论老少都对唐僧师徒、三国名将等情有独钟。德村志成举了一个例子:1999年底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丝路之旅。西游记。玄奘法师”为名的展览会,内容主要是唐僧取经的文物,一个多月的展览会吸引了众多的西游记爱好者前往观赏。但遗憾的是展览居然是印度大使馆而非中国大使馆举办的,而且完全不让参观者清楚玄奘法师是中国洛阳人。对此应吸取教训,在今后对日旅游宣传中要充份利用两国文化的相近之处。总之,寻找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间的契合点,借以创造亲近性的跨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文本,是我国旅游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的。

  4.建立游客激励系统

  游客激励系统的宗旨是希望游客在当地尽量访问更多的景点,花费更长的时间。在日本旅游实践中,游客每到一地,都能找到特殊的官方盖章场所,在旅游纪念本或景点提供的官方信笺上盖上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印章,比如东京巨蛋(棒球比赛场)附近的地铁站就使用棒球标志作为纪念印章。这样,游客即便离开了旅游地,也可以不时拿出来玩赏回味。这种旅游纪念章系统不仅消除了游客私自涂画“到此一游”的冲动,也提供了访问更多有纪念印章的旅游景点的动力。将此系统化地推广,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游客激励系统,增加游客在一地的访问景点和停留时间。

  我国进行“世界遗产”等旅游资源的系统营销时可建立借鉴这种纪念印章形式的游客激励系统。为每个“世界遗产”设计特色旅游纪念图章,并向游客免费发放包含空纪念印位的介绍图册。并根据景点多寡设计科学的奖励计划。以上组合方式是在空间上开展游客激励,还可在时间上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比如就某一“世界遗产”推出四种季节纪念章,吸引回头客来收集同一景点不同季节的纪念章。我国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旅游信息,只要挖掘出来就会显示无穷魅力。

  5.拓宽旅游信息传播途径

  面向境外游客的旅游信息传播途径可以拓宽为以下五类:

  (1)互联网多语言网络传播;

  (2)旅行社宣传画册及光盘;

  (3)各大区域省市派驻主要入境口岸的公众旅游信息服务中心;

  (4)旅馆酒店、图书、期刊出版等辅助宣传途径;

  (5)各大学、图书馆等非营利的、有跨国纽带的机构。

旅游的毕业论文5

  摘要:

  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二、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2004年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2010年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一)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确立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2000年,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13年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2014年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2006年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2013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旅游节庆产品构成分析和发达地区节庆日管理现状初探黎洁;旅游研究与实践。1996-07-20

  2、旅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李立;邱国军;旅游研究与实践。1994-08-20

旅游的毕业论文6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XX.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XX.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XX.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XX.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XX.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XX.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XX.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XX.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XX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XX.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XX.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XX.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XX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XX.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X.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XX.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XX.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XX.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XX.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XX.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XX.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XX.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XX.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XX.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XX.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XX.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XX.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XX.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XX.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XX.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XX.

旅游的毕业论文7

  [摘要

  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职业能力低、适应能力差、缺乏服务意识等现象,折射出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从此中国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人才急需,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机遇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在就业环节受到了冷遇。据有关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当中有60%以上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生。面对严峻的事实,高校也开始反省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提出了全国旅游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旅游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这无疑是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改革的一剂“强心针”。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现实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计划不合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就安顺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每年的专业实习,尤其在实习初期,从各实习岗位上普遍暴露出学生“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明晰,对旅游行业认识不准确,缺乏服务意识,客人满意度差等突出问题。专业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低的第一个爆发期;第二个爆发期是在学生毕业择业时,部分学生由于实习时不愉快的经历而放弃进入旅游行业,或者由于自身职业能力受限在就业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些被边缘化的学生大部分迫于就业压力最终也选择了转行。所以会出现地方上旅游行业人才急缺,学校培养的学生却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2.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的宗旨是服务地方,作为地方上旅游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并不能结合地方需要和特点,老师缺乏实践经历和定期培训这些是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行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毕业后也不能较好地为企业所用的主要原因。

  2.2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中,校内实训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贵州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中职或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往往比本科院校更完整和专业,并且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老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实践,而本科院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相对于实践的经费支持较少,很多应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相对陈旧落后,实训基地功能简单,使用率低。

  2.3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就目前安顺学院旅游学院的`师资构成来看,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既缺乏系统的酒店、旅行社专业理论知识,又缺乏行业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经历,因此在教学上也只能立足于课本,缺乏实践指导。学生最终学习的结果呈现两个特点:要不就是对本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要不就是发现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实践中并不适用,导致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师资上的不匹配是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实训教学任务的。

  2.4企业、学校、学生在各自诉求上不统一

  旅游酒店企业方面:一方面,实习生能有效地降低劳动成本,另一方面,从员工管理来看,相较老员工,学校能分担企业对于实习生的1/3或者更多的管理压力。基于这些考虑,企业希望学生实习期越长越好,大多要求在10个月以上,这样学生基本能蜕变成固定岗位的熟练员工,为企业所用。学生方面:由于实践机会少,普遍希望能够分次实习,轮岗实习,以此接触更多的岗位,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并得到合理的报酬。学校方面:主要的诉求是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实践的内容,希望在实习期间学生不出问题,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由此可见,企业、学校、学生对于实习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出现问题往往会表现出各自为政的棘手局面。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针对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改革传统教学体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研讨职业能力提升的新方法,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1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发展规划

  学院领导应该转变思想,意识到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上去调整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本着专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宗旨,做好职业能力的长期规划,如旅游管理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规划、旅游管理见习实习规划、旅游管理校内专业活动开展规划等。并且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各项计划的执行和实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操的学习和锻炼,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未来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

  3.2搭建从校内到校外的专业实践技能平台

  积极搭建从校内到校外的专业实践技能平台,校内平台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全校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和服务工作。校内专业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就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曾多次举办过“导游之星评选”“旅游日宣传活动”“导游与餐饮服务技能大赛”等大型赛事,在学校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旅游学院组织训练的“礼仪队”也长期服务于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这些都一定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并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仅为专业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校外实践平台主要以教学基地为中心,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三个方向(景区、酒店、旅行社)实施建设,与星级酒店、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大型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双方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3落实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内容

  3.3.1校内专业实践活动项目

  建设专业导游队。立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个锻炼及专业实训平台。常规活动:①在每年的迎新期间,为学生及家长导游讲解安顺及学院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宣传服务的重要窗口;②开展导游模拟大赛:主要为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精神风貌。

  建立餐饮与客房实训兴趣小组:小组由专门实训老师负责指导,以现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中心开展实训活动。

  ①定期开展酒店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大赛,以赛代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②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去合作酒店进行参观;

  ③选取优秀代表参加省、市举行的酒店行业的相关赛事。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同时提升服务技能。

  3.3.2校外实践活动项目

  景区方面:目前旅游学院已经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市兴伟石博园等作为教学实践见习基地。围绕见习基地主要开展以下活动:一是了解和熟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提升审美能力;二是做好沿途以及景区现场导游模拟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导游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是通过开展活动提升学术水平,完成见习参观心得。酒店及旅行社方面:以现有的黄果树迎宾馆、安顺市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天凯悦酒店、天瀑酒店、天悦旅行社、激情旅行社等实习基地为中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是了解酒店的基本经营管理情况,酒店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服务技巧;二是通过旅行社去实际感受“导游”“计调”等工作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招徕客人、制作行程单、对客服务、旅游讲解等具体的实操工作。

  4.提升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完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在目前实训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来提升实训师资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是“请进来”,引进“行业精英”,或者积极与已有合作的实训单位、实习基地联系,邀请专家“进课堂”,现身讲解工作中的案例和体会,同时对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实训师资应该定期去进行旅游行业职业能力培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还应定期去合作的实训基地挂职学习,接触实际的服务工作,进行实习调研,了解实习生情况,不断完善专业的实习环节。

  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其本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企业和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实习期的雇用关系,企业本身也扮演着教学的角色;学校和企业也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互相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走访,而不再是实习期间单纯的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关系,学校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便于企业发现更多的人才,便于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便于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是一件“三赢”的事,三者之间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必须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式。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把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己任,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综合性人才,真正成为地方旅游行业人才资源的供给源。

  参考文献:

  [1]邓勇勇。实践技能培养: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发展的引擎[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9).

  [2]张胜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2).

旅游的毕业论文8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记者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旅游的毕业论文9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实践性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一味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学。首先,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理论课时比重过多,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其次,虽然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并且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之所以开展实践教学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教室内亲自示范操作,学生只需要仔细观察,无法亲自进行实训操作。这种实践教学仅仅只是表面文章,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极高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笼统沿用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极少结合学生的就业形势,要么偏向酒店化管理,要么偏向旅行社管理,可见,其教学课程设置十分不妥当,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实训活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资金有限,尚未建立自主的实训基地,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旅游实践教学的平台。教师只能在教室内开展实训活动,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同时,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同样缺乏实践经验,其教学经验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加上没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在实训活动中严重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3.师资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高的学科,因此,对任职教师的整体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阅历和实践经验。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指导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当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是阻碍旅游管理专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缺乏从业经验,许多都是直接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学也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成为富有完善理论知识的书呆子,而不能成为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的教学需求,应该充分运用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训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学生能够学到许多课堂教学中所不能学到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训练环境,有效帮助学生以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同时,在实训环节中,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到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任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完善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才能提高旅游管理教学效率与质量,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教师定期集中组织培训,鼓励教师深入到旅游企业中完成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利用这种方式,不但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而且帮助教师掌握当下最新的旅游资讯,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显著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引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优秀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指导作用。

  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业精神

  校企合作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最简单的手段。首先,在校企合作教育下,企业不仅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而且能够为其提供诸多的硬件设施,帮助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可以参与到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中,有效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其次,学生能够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旅游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能够走进校内教学,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给学生详细介绍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学生能够以其为榜样,刻苦努力,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树立创业精神,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当下,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學,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为旅游行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旅游的毕业论文10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类型,在各个地区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整体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存在问题;建议对策

  近几年来,安徽省逐渐加强对旅游扶贫的重视,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还需要加强促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突出信息化和特色化。

  1、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概述

  1.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探索、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指的是政府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主导,主要是一部分农户自行建立“农家乐”,形式和内容都相对简单;起步阶段指的是有一部分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政府部门也开始对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快速发展阶段指的是政府部门已经对乡村旅游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投入的社会资源更多,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综合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集体观光于一体[1]。

  1.2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1.2.1服务内容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本地常规的天气预报向服务对象提供;二是将日照、气压、湿度、降水、温度等专业的气象要素预报提供给重点服务对象;三是对前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加工,制定出行指数、洗车指数、穿衣指数等指数预报;四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应急气象预警信号,如冰雹、大风、暴雨等对流天气应急预警,人体舒适指数、48~72小时趋势预报等指数预报,节假日旅游天气预报、重大旅游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交通天气预报等内容[2]。

  1.2.2技术支撑

  气象服务中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集、制作、发布气象数据以及服务产品的设备;二是气象预报平台和技术。当前在安徽省的各个市(区)及乡(镇)地区,都分布有自动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以及大气电场仪、负氧离子监测站、空气气溶胶监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气象监测仪器,在整个地域内构建出统一的气象监测网络[3],并通过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高其精细化程度,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已经能够全面开展。

  1.2.3主要服务产品、发布方式及渠道

  目前,安徽省乡村气象旅游服务的产品可以划分为气象资料服务和旅游气象预报服务两种类型。气象资料服务类产品包括乡村旅游保险气象、景点实时气象要素发布、气象特征景观条件分析、种养殖业气象条件分析论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评价论证、历史气象资料分析等;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类产品包括大型旅游活动专题保障预报,高温、大雾、雷电、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或影响天气预警,人体舒适度指数预报,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等)气象预报,旅游景点短临预报滚动发布,旅游景点、城镇、乡镇精细化24小时天气预报,中长期(周、月、季、年)天气预报等。发布方式和渠道比较依赖常规的渠道和模式,较为传统、落后[4]。一般采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以现代媒体和新媒体为主。

  2、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2.1调查对象

  为了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业气象服务需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走访调查,收集在乡村旅游中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以及总结出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其中将度假旅游区、、市旅游局、市气象局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2.2调查方法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查询资料、走访谈话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主要以游客、从业者、管理者为主,保证所收集到的乡村气象服务需求资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3调查结果

  通过初步分析收集到的调查资料,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步比较晚,导致服务品种单一,与当前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二是具有较大的需求,发展速度比较慢;三是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大,通过改进和优化渠道、产品、装备、技术,其服务工作的提升空间还比较大。

  3、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发展起步比较晚,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整体状况不佳,没有产生较多的经济效益,导致财政压力增加,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中日常运行维护、产品制作、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投入的费用,主要是依靠气象部门自身筹措。

  3.2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在气象部门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仅包括应急气象预警、应急气象服务、部分气象指数预报服务初步开发、实施监测常规气象要素服务等几个方面。而且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和规划来说,这些服务内容都过于宽泛,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产品,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服务对象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常规气象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之间差异很难区分,进而导致其社会认可度比较低[5]。

  3.3服务方式被动

  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者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受众不具体,常常与一般服务使用者之间混淆;二是潜在服务需求者获取和甄别专业服务产品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利用多种渠道,也只能够获得一般化的应急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正是由于服务产品缺少专业性,导致服务投放受众不明确,专业化服务渠道较少,导致整体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3.4缺少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乡村旅游从业者、相关社会商业机构及服务机构的人员共同组成乡村旅游服务队伍,虽然以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作为主力,但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低,难以为人们提供专业的服务[6]。

  3.5服务效果不明显

  在服务提供主体中,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总体服务质量偏低。虽然各类气象服务品种类型比较多,但由于形式和格式不统一,服务产品的专业性比较差。服务人员没有全面了解和观察乡村旅游的游客以及从业者需求,导致服务产品与使用者需求之间不匹配,实用性不强[7]。另外,服务产品的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低,甚至有时更加重视分析和描述天气过程、成因,且专业术语的使用也比较多,导致用户难以很好的理解产品内容。

  4、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有效建议及对策

  4.1理清政策关系

  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当地政府必须加强政策支持,这也是乡村旅游得以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如果在发展进程中缺少宏观指导,就会失去方向。因此政府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不仅要考虑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气象服务的有效发展。一是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职能。在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相应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并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乡村旅游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乡村旅游与气象服务内容之间的一致性。而且气象部门自身也应该主动配合,加快开发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气象服务内容质量[8];二是需要将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理念进一步的强化。气象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是乡村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都需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为了保证需求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就需要积极的`应用政府直接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4.2加大资金投入

  明确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之后,管理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资金投入较少是限制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系,保证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撑[9]。

  4.3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就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尽快建立起集技术、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服务团队,保证各项服务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

  4.4全面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

  当前主要以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为主,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需要以此为基础,为乡村旅游提供气象服务。就硬件方面来说,需要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综合布点进行重新优化,确保在满足气象行业格点距离标准和站点距离密度的基础上,对景点集中地区的站点进行重新设置,全面提升气象要素采集质量;就软件方面来说,需要促进数值预报产品本地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天气预报网格的精细化程度,提高对成片乡村旅游景区的关注,加强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10]。

  4.5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通过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提高服务产品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视。但在安徽省受旅游方式、地形地貌的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和模式种类比较多,导致对气象服务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在服务内容上也有所侧重,保证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对服务成效的检验。在共性需求产品中,常规要素预报需注重时效性、准确性的提高;各类旅游指数预报,需要优化支出公式,并加强对户外探险、漂流、自驾车等新型指数的开发;应急气象服务则需要注重准确性的提高,并根据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优化重点防御指南的内容;农业气象服务中需要提高对农时、节气的重视,强化其指导作用。在非共性需求产品中,休闲观光型气象服务对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还需要优化驾车、防晒、温度要素预报、晴雨预报等指数;户外运动型服务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要素预报方面;山地型服务中对短临预报准确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药物预报,并加强对局部强对流天气的关注,保证局部地区冰雹、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能够及时进行预警,并提供次生灾害防御指南,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确保能够对当地气象服务具体收益做出真实反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措施。

  5、结语

  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气象服务体系不成熟,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相关部门也没有充分的重视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因此还需要改进和优化。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林,陈孟琼,谭磊。“互联网+”时代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08):216+218.

  [2]刘耀龙,崔方南,栗继祖,张华明。旅游气象服务评价与旅游风险感知调查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6,18(02):80-86.

  [3]陈筱涵,杨开甲,陈伟。永泰县旅游气象服务平台设计思路[J].南方农业,2016,10(06):207-208.

  [4]樊玮。山西省旅游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J].山西电子技术,2016,(01):60-61+67.

  [5]丁国香,刘安平,刘承晓,张亚,陈浩,杨彬。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01):71-75.(2016-01-21).

  [6]韩笑,李婷婷。旅游气象服务网站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1):180+182.

  [7]张悦,田富,贾风春。农牧区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科技风,2015,(05):73.

  [8]姜镇泞,王华昕。伊春市旅游气候资源的人性化调查与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62.

  [9]顾小丽,钱燕珍,鲍岳建,邬方平。宁波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与预测模型及其在旅游气象中的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06):128-133.

  [10]程佳,蒯志敏,王俊。苏州市太湖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气象服务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02.

旅游的毕业论文11

  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在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利用乡村旅游破解“三农”问题的具体做法,以期为我国“三农”问题的尽快解决提供参考与帮助。

  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实际上就是以农村为旅游开展背景,并且通过资源的整合,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以及农村所特有的民俗民风、乡土风情整合为旅游资源,且通过相对科举合理地规划将其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活动。针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本身确实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并且伴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更加向往农村自然、朴素的民风,清新、健康的环境,这也就增大了农村旅游的客源。并且我国确实有许多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业逐渐富了起来,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各个村庄谋求发展的方向。乡村本身也开始从最初的务农转型为旅游业开展,新农村建设确实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2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推动作用

  2.1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乡村旅游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影响很大,首先其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传统的农民只能进行最基础的务农工作,这也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增多。但当前我国许多乡村开展了旅游业,这就可以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利用,许多农民在家就可以进行工作,获得创收。并且乡村旅游的从业者要求较低,甚至没有任何要求,这就使得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均可以参与到其中。另外由于开办乡村旅游不需要过多的投入,所以许多从业者本身可以实现经营的同时依旧进行农耕,获得两份收入的同时,也拓宽了农民的就业与收入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水平。

  2.2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本身主要是以农村为依托的,所以其本身的投资也相对较少,且回报较快。尤其是农家乐这类最为传统的农村旅游形式,其经营风险很小,方式也相对灵活,依据农村自然景观以及风土人情就可以开展,从而也吸引了更多农民在自己家中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这样的经济形式本身与传统农耕经济相比,回报更快且更多,所以乡村旅游以及逐渐带动了各地区的生态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2.3提高了农民素质以及农村整体风貌

  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带领农民进行服务行业创业,所以这也就要求农民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得农村的经济文明精神得到共同发展.此外乡村旅游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人员流动,这也就会使得城镇的一些思想和精神传递到农村当中,从而使得农民自身的思想觉悟不断提升。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文化培训室、技能学习班,目的就是为农民提供学习的场所,从而使得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展实际上也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了整个村庄的.风貌建设。

  2.4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旅游业本身涉及了许多行业,所以其本身的综合性较强,不仅有关于农业本身,同时也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故而在乡村旅游经营过程当中,通常会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与游客前来观光,进而发展生态农业,吸引游客进行种植和采摘,不仅实现了旅游业的进步,也将农民自己种植的农产品售卖出去。这样将可以实现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从而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升级,为早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能。

  2.5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本身需要相对便利的交通,还需要与旅游相配套的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满足游客前来旅游的吃住行要求。所以实际上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使得各个村庄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环境保护,不断完善自身设施的同时,也及时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改。及时清理垃圾,改修乡村厕所,修建更多住房,完善乡村道路,从而确保乡村整体环境的提升。

  3加快乡村旅游经济步伐以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

  3.1政府进行监管且制定制度

  为了更好的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破解“三农”问题的尴尬,首先政府应该对乡村旅游加以统筹规划,注重对其项目的监管,并且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资金、技术、人员支持,帮助农村尽快找到乡村旅游资源且有效进行整合。然后通过建立制度,如“乡村环境发展制度”、“乡村旅游从业者行为规范制度”等确保乡村旅游的健康持久发展。

  3.2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主要表现为在农村修建相应的开展旅游业的基础资源,比如修建一些新的民居以发展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宜居舒适的住宿环境。还可以修建一些干净的公共厕所,改善农村传统厕所的污浊现象,还农村一片干净的环境与土地,给游客带来一种全新的游览感受,从而使得更多人愿意来到乡村旅游,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及改善农村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三农”建设提供了帮助。

  3.3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村民素质提升

  相关部门还应该定期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教育可以分两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对村民进行旅游知识的普及,使得农民自身可以意识到旅游业是服务行业,需要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其次另一方面是为村民提供学习的机会,比如开设相关的文化培训班、技能学习班,使得村民利用闲暇时光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游客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同时,也使得自己掌握了更多技能,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地区的风貌与水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努力和贡献。

  3.4开发多形式乡村旅游模式以增加客源

  乡村旅游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勇于创新,实现新形势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这样才能改善单一旅游模式,为我国乡村旅游注入新鲜血液。比如传统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展的,那么之后的乡村旅游也可以选择开办民俗风情园、开办种植采摘园以及自家农场等形式,完善乡村旅游内容。尤其是自家农场,实际上更能吸引年轻城市游客的目光,其主要运作形式就是游客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对该农场的农作物进行打理,其工作日由该农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片农场实行租赁形式,更能激发游客感受乡村风土人情的热情,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相信通过多形式的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可以增加更多客源,同时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了农业产品的销量,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三农”问题的实际困境。

  4结束语

  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联,只有切实注重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且正确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提升,从而为我国“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更多帮助,为尽90波解我国“三农”难题做出努力。

旅游的毕业论文12

  摘要:

  目前,旅游行业已经被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线旅游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线旅游行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文章中对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在线旅游创新模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 :

  在线旅游 创新模式 开发研究

  前言: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发展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线旅游行业以网络技术为发展平台为我国旅游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目前比较流行的在线旅游行业主要有去哪儿网、携程旅游网等。在线旅游行业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会随着外界环境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对线旅游行业的商业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能够促进在线旅游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在线旅游的基本概念

  在线旅游是以网络为技术依托,为满足消费者信息查询、产品预订及服务评价而建立的,涵盖了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租赁公司、国内国际旅游局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及相关的搜索引擎、旅游咨询、电信运营商和社区网站等在线旅游平台,消费者能够实现在线分享旅游经验和乐趣。

  二、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行业应该在为消费者提供旅游资源和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综合性、经济性、服务性等方面发展。在线旅游企业的出现能够实现消费者提前预定旅游服务的需求,将旅游服务项目变得更加的细致化,缩短了旅游服务的周期,同时,在线旅游企业还促进了自助式旅游和商务式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管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的影响下,旅游中介在分工上更加专业,附加服务的质量也得以提升。旅游行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在线旅游行业作为一种网络化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技术,促进了传统旅游行业服务方式等的变革。在线旅游具有旅游信息资源丰富、服务质量高、对旅游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等特点。

  三、在线旅游行业创新模式研究—商业模式创新

  在线旅游的构成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模块:供应商和企业、消费者和企业,一些消费活动都使用在线支付的.付款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服务行业来说,在线旅游的固定投资更少一些,现金流主要包括佣金收入、广告收入以及人工成本,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支付构成了企业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还由供应商分配一部分。在线旅游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采用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这种经营模式为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民众基础。在线旅游企业继续对商务模式进行创新能够有效的促进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创新途径

  对商业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是为了增加在线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合理的创新路径,积极的构建与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将消费者所需要的旅游服务传达给供应商,再向消费者提供供应商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为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服务,以实现双赢的目的。

  1、保证旅游资源的实时性

  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企业的利润收入,在线旅游可以凭借促销等手段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该及时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其合理的分配到各个销售渠道中,使其附加值得以提高,以提高销售收入。旅游资源的整合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整合方案。

  2、创立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是对在线旅游进行创新的重点。电子商务平台的创立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依托,向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合理、真实的信息,有益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市场调研提供一定的便利,在线旅游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做市场调研,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有助于网络分销模式的实现。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的推动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为在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

  (二)创新策略

  1、提高电子商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高度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此,提高电子商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在线旅游创新模式的重要手段。企业应该加大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的研究,制定相应的使用规范,以推动在线旅游企业模式的创新。

  2、对现有的信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创新

  对信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创新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策略,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新过程中,企业应该对消费者进行调研,分析最新的市场动向,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实现信息资源快速、准确的传送,进而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应该对信息的管理进行适当的创新,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实时性可可靠性,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和相关制度,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总结:

  目前,网络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化,在线旅游行业应该及时把握时机,尽快完成服务策略的调整,根据现代信息化的建设程度以及网络的发展速度及时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构建合理的商务运行模式,提高供应链的集成度,完善商务模式的运行制度,为在线旅游行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在线旅游行业健康的发展。

旅游的毕业论文13

  题目: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旅游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关于旅游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关于海南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

  1.3.4 当前研究不足

  1.4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 2 章 旅游发展战略相关概念及理论

  2.1何谓“旅游特区”

  2.2旅游发展战略及制定步骤

  2.2.1 旅游发展战略

  2.2.2 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步骤

  2.3旅游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2.4战略分析工具

  2.4.1 PEST 分析

  2.4.2 VRIO 框架

  2.4.3 SWOT 分析法

  第 3 章 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3.1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1 海南旅游产业要素水平

  3.1.2 海南旅游业态与产品现状

  3.2海南省旅游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人文环境分析

  3.2.4 科技环境分析

  3.3海南省旅游业内部竞争优势分析

  3.3.1 价值(Value)问题

  3.3.2 稀有性(Rareness)问题

  3.3.3 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问题

  3.3.4 组织(Organization)问题

  3.4海南省旅游业发展 SWOT 分析

  3.4.1 优势分析(Strength)

  3.4.2 劣势分析(Weakness)

  3.4.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3.4.4 挑战分析(Threat)

  3.4.5 SWOT 分析结论

  第 4 章 国际海岛旅游案例对海南的启示

  4.1 美国佛罗里达

  4.1.1 发展基础与海南的对比

  4.1.2 旅游业发展历程

  4.1.3 成功经验借鉴

  4.2美国夏威夷

  4.2.1 旅游产业现状

  4.2.2 成功经验借鉴

  4.3国际案例对海南省旅游规划的'启示

  4.3.1 规划留白、融合生态,保留核心吸引,促进可持续开发

  4.3.2 主推一到两个核心城市或岛屿目的地,突出龙头

  4.3.3 在国际融合中保留本土文化

  4.3.4 主抓 2+N 国际客源地,促进市场国际化

  4.3.5 做强停留时间、重游率、消费点

  4.3.6 开发多元产品、精简接待设施,缩减淡旺季差异

  4.3.7 统计数据全面开源,吸引专业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第 5 章 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体系

  5.1制定发展目标

  5.2确定发展战略

  5.3甄选战略路径

  5.3.1 探索体制机制改革

  5.3.2 管理模式创新

  5.3.3 提升旅游业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5.3.4 大力发展八大旅游业态

  5.3.5 深化旅游业国际合作

  第 6 章 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6.1积极申报旅游自由贸易区,推进旅游特区落实

  6.2完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6.2.1 资本要素流动政策

  6.2.2 人员流动政策

  6.2.3 商品流动政策

  6.2.4 财税政策

  6.3提高旅游市场监管水平

  6.4 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旅游毕业论文提纲范例二

  题目: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评价体系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游客体验相关理论

  2.1.1 游客体验的内涵

  2.1.2 游客体验的阶段模型

  2.2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相关理论

  2.2.1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内涵

  2.2.2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模型

  2.3 因子分析相关理论

  2.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2.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相关理论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内涵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

  2.4.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注意事项

  第 3 章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3.2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

  3.3 评价体系的最终确定

  3.4 小结

  第 4 章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实证研究

  4.1 实证分析网站的选定

  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运用

  4.3 模糊综合评价的评分

  4.4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 5 章 对策建议

  5.1 改进企业内部建设

  5.2 加强企业外部交流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旅游的毕业论文14

  摘要:

  目前,龙潭镇的旅游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有待开发的领域。旅游开发只停留在规划和设计上,基本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旅游项目。但龙潭镇资源比较齐全,其开发潜力很大,笔者希望通过以少数民族村镇和当地特有资源为突破口,进行产品设计,并对岫岩县龙潭镇旅游现状进行说明,问题进行阐述,最终进一步探讨龙潭镇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

  民族村镇;旅游;满族文化

  旅游集镇,是以旅游业发展为特征的集镇,它具有以区域为单位的小型化、集中化优势,往往比大区域的旅游业建设与事业化发展更具具体性与操作性。[1] 岫岩龙潭镇属于贫困村镇,其经济发展状况不良,因此该地区完全可以依赖自身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进行旅游开发。

  一、龙潭镇的旅游现状

  (一)龙潭镇的资源开发现状

  龙潭镇境内辖国家AA级景区龙潭湾自然保护区,该区总面积4626公顷。中心区龙潭湾山林面积1591.8公顷,是辽宁南部森林种类、森林植被、森林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景区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目前龙潭湾是龙潭镇主要建设和发展的旅游景点,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另外,还有关门沟风景区,该处位于岫岩、庄河、盖州交界处,距岫岩县城50公里。关门沟内溪水潺潺,水流缓缓,两侧峭壁林立,植被繁茂,风光旖旎,是一个极具观赏、游览、科考的旅游地。

  (二)自然条件

  龙潭镇位于岫岩县城的西南部,南与大连市相互连接,西与盖州市相邻,西南相邻庄河市,属于辽南丘陵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境内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与岫岩县城相距24公里,全镇面积192平方公里。

  (三)历史沿革

  龙潭镇下辖八个村,其中包含鹿圈村、梨洒村、相信村、龙潭村、相荣村、蜜蜂村、大房子村、张家堡村,有99个村民组。全镇成东西狭长型,有村民18 000人。半数以上是满族,全镇“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

  (四)社会经济基础

  岫岩龙潭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镇,主要种植大宗农作物,最近几年在政府执政兴镇的指导方针下,政府落实民生政策,大力发展肉鸡养殖业,其中大房子村的养殖规模逐年攀升,养殖种类涵盖,肉鸡、蛋鸡、庄河大骨鸡等。目前全镇已有超过百户人家养殖,年收入超过千万元,此外,镇上还有滑子菇、香菇种植小区,政府通过政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种植,年产量达到2万吨,获利过亿元。龙潭镇还有一批中小企业,其中有龙达茧丝制品有限公司,龙乡酒业有限公司,缫丝厂等,镇上初步形成了以柞蚕茧深加工、木器加工、酿酒为主的产业。

  (五)交通区位

  龙潭镇辖区内共有县、乡、村道路共23条,境内主要有岫庄铁路、岫庄公路通过。另外乡道大童线东西横穿整个龙潭镇,成为龙潭镇各下辖村寨的主要连接路线,县道岫梨线和大童线交会于龙潭镇,其余村道多成南北走向,交通便利。

  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旅游开发缺乏合理规划和资源整合

  虽然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最终不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导致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低,不能很好地为地区经济贡献力量。

  (二)旅游发展的规模小,分布不均,知名度低

  目前龙潭镇的旅游发展属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够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产品尚属空白区域,与岫岩其他许多知名景区相比,除了龙潭湾具有知名度以外,外界对其具有很少的认知。

  (三)旅游配套设施匮乏

  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的道路、停车场、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不足,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另外,缺少能够容纳游客的食宿和娱乐设施,到龙潭镇的相关景区旅游只能够在镇上进行补给,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

  (四)资金缺乏

  龙潭镇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旅游开发需要资金来支撑。而龙潭镇的旅游优势又不是十分的突出,不具备吸引核心外资的能力和条件。

  三、旅游开发对策

  (一)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实现旅游重构。对于龙潭镇的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龙潭镇的经济基础差,景区的公共设施不健全。实行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方式,不失为一个良策,首先,政府是区别于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机构。政府对资金的筹集,政策的制定,资源的分配,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这是其它任何组织和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另外,让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大家致富的热情,带动当地的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

  (二)资金的筹集

  第一,要借助旅游发展的政策,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旅游局的支持,申请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和贫困扶持资金。第二,实行开放性的资金运行机制,龙潭镇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利用良好的政策优势,吸引省内外民间的`资金投入。虽然龙潭镇的经济基础和设施条件差,对于任何以盈利为目的投资企业,都会尽力避免不利条件,但是依靠外来资金发展,这是旅游开发当中不能避免的趋势。 第三,向海内外的民族同胞发出号召,争取海内外有志之士的帮助,以此来发展当地的民族旅游。第四,由政府主导,村民自行筹集资金开发,成立专门的旅游合作社,进行自主经营。

  (三)开发创新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必须与旅游市场相适应,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以此来满足旅游产品竞争的需要和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以资源为依托,积极挖掘满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此,龙潭镇可以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活动,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四)丰富的民俗活动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若无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地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熟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 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兼顾地方特色,让人容易识别。同时在市场环境中,民俗旅游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的心理需求,激发不少人的旅游动机。因此,在龙潭镇的旅游开发中,既要适度又要深度,可以充分利用满族的文化优势,如可以举办虫王节、颁金节等。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婚丧嫁娶、习俗、艺术等进行开发。

  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农家乐。岫岩龙潭镇极具乡野气息,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树木、农田、河流,草地等自然元素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与城市的混凝土形成对比,这种乡镇气息成为游客观赏和旅游的关键因素。针对龙潭镇经济基础差,设施不完善等主要制约因素,龙潭镇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开发方式,实行农家乐,在本镇先开发基础条件好的村镇作为自己的门户村镇,为游客提供惬意的场地,作为试点地区,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并做好资金积累和科学规划。同时做好已有游客的维护,在开发时树立全局的旅游观念,将欣赏自然风光和参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活动等结合,并在景区当中辅以垂钓、采摘、品尝、栽培、畜牧等互动娱乐性产品。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灵活性。让游客能够深刻的体验到农家的乐趣。

  四、文化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纵然能使人们摆脱贫困,但是一些文化十分的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进行恢复。开发满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促进地区的繁荣和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因此,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面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需要摈弃。一个国家的事物需要政策来引导,民族旅游的发展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对此,政府部门应该作为文化保护主体,从政策方面加以领导和扶持。从上至下学习保护文化的重要性,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相互统一。另外,旅游企业作为一些民族旅游的开发者,也是保护的重要主体,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诚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但企业主体不能只图经济利益,而丢弃社会责任。旅游企业想要谋得长期的发展,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才是其发展之路。最后,个人也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每个人都应该敬畏自己祖先留下来的辉煌遗产,并努力用新时代的意义去诠释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蔡红燕。保山市少数民族旅游村镇建设研究――以施甸县布朗族民俗旅游景观开发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3(3):53-58.

  [2] 李乐京,陈志永。民族村镇旅游地农民组织化的特征及实现机制――以贵州、云南典型民族村镇旅游地的考察为基础[J].

旅游的毕业论文15

  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项目的需求趋向多样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融为一体,迎合了人民群众对于 红色文化 的需求,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发展态势良好。

  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5~20xx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保护革命文化遗产

  承载革命遗物的革命文化遗产是 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 ,具有很高的历史性与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成果。通过参观革命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直观地回顾历史。我国《 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高度重视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 。随着国家对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扶持与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保护与整合我国的革命文化遗产,还能更好地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国民族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让民族精神得以丰富与延续。

  红色象征着革命,红色旅游蕴含的 红色文化 ,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广泛的文化理念,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表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使国内外的旅游者深刻地认识中国的红色文化,了解中国的优秀革命传统。

  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

  伴随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革命历史文化旅游热。红色旅游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腈和秀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在旅游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游。革命老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坚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拉动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老区产业结构,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据统计,每年全国各地红色旅游区的旅游效益为200亿元,同时促进了交通、农业、食品、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论文。红色旅游可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重视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开发,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加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的载体。全国有许多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是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崭新宣传形式,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区,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栩栩如生的教科书,在欣赏人文红色景点时,以参观革命纪念地的方式了解到无数中华民族的先烈们为了振兴中华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体制欠缺

  红色旅游景区是由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共同管理,由于两个部门各自不同的职责而发生分歧,如文化部门出于保护文物资源的意愿不愿让旅游部门来开发景点,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不利于我国红色旅游的充分开发与发展。

  资金短缺

  红色旅游资金大部分是由政府拨款,缺少其他资金的扶持,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但是资金管理乏力,部分革命文化遗产因缺少进行维修与保护的经费而遭到破坏与毁灭。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只能搁置,导致红色旅游景点的经济发展滞后,开发利用的空间不大。一些地方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置不完备,交通、餐饮、住宿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另外,红色旅游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用以橱窗展示的方式,缺少吸引力,难以激发旅游者的共鸣,达到教育的效果。

  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的从业人员不断扩充,由于红色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当前从事红色旅游服务的人员良莠不齐,一些招聘单位缺少对他们的培训意识,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在对游客进行讲解中,不能很好地提炼当地红色景区所折射的红色文化的内涵。

  发展红色旅游的途径

  加大资金投入

  红色旅游景点除了国家和政府的各项资金外,还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纳来自社会团体,投资产和社会群众的投资,用这些资金来完善景点的建设工作和相关配套设施,要引进现代科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声、光、电等感官媒介将单调的陈列资源生动化,使人身临其境,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集教育性与观费l生于一体,增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使红色形象深入人心。

  提升红色旅游品牌效应

  红色旅游区和革命老区的所在地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管理与协调机制,运用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手段整合红色资源,合理开发,不断拓展红色旅游的发展空间,扩大国内与国际市场,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旅游业是形象产业,应广泛利用电视、杂志、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宣传红色旅游,宣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特别是在建党纪念日及旅游黄金周时期加大宣传幅度,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

  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服务管理人员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吸收旅游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和旅游管理人才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来,培养红色景区的导游和讲解员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要求他们熟知革命历史,选派一些工作人员去外地学习工作经验与方法,从而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发展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国革命发展史,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青少年,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汇集民族凝聚力,坚定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扬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养成艰苦朴素与自强不息的行为习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和学习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的氛围,让红色旅游得到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平、李正兴论文。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15(1).

  [2]陈志永、李育。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

  [3]刘桂兰。试析红色旅游的精神价值[J].中州大学学报,2015(2).

【旅游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旅游系毕业论文03-28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02-16

旅游的毕业论文优秀03-06

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04-02

旅游毕业论文怎么写03-27

旅游文化方向的毕业论文03-30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15篇02-17

旅游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11-14

关于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