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3-05-11 18:57:26 论文 我要投稿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教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

  摘要: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教育教学新的里程碑,让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教育教学操作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方式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教育教学新的里程碑,让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教育教学操作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近些年的教学积累,对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课操作性举措发表自己的肤浅之见。

  一、教师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不再成为课堂的随从者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

  1、师生平等,民主合作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

  2、学会倾听,多角度的赏识学生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在学生学习的具体环节上重下功夫

  从常规教育教学的环节来看,主要把握好如下几点:1.将教材浏览一遍,抓住基本概念重点理解。本部分教材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区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等三个。先看教材的经典解释,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重述,试着延伸其外延。如区位,教材上说“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问自己:“该事物的位置”是指什么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地理位置?还是兼而有之?设想,农业的发展能离开自然地理条件或是经济条件吗?显然,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收获的农产品要实现其商品的价值必需通过市场来进行,而实现的程度(即能卖多少钱)又显然受到运输条件、价格、税收政策等的影响,因此,这里讲的位置决不仅是经纬度位置,而应包括自然、经济因素在内的位置。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区位,实际上是指某事物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位置。

  2、抓住重点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理解。本部分教材中需要思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农业区位因素中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哪个具体区位因素决定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必要性?哪些区位因素则决定了这种区位选择的可能性?哪些区位因素是动态可变的?这种可变性是否是有条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尽可能的在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中寻找答案。

  3、尝试做课后练习,把在练习中遇到的难题带到课堂上去解决。这样做,似乎很费时间,但只要你坚持做一段时间,你的听课效率将惊人地提高,你的课后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将比你原先预计的要少得多,你的学习就会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就会变得有意思,兴趣就会越来越大,逐渐地学生预习的时间将逐渐缩短,复习效果也就更好,这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2

  摘要: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行各业都非常紧缺的,高职教育的培训主旨在于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的引导下灵活的将现有的先进技术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创造教育十分必要。以高职地理教学为例,实施创造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创造教育及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重点围绕创造教育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创造教育;高职;地理教学;实践;必要性

  1创造教育及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1.1创造教育

  创造力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在不同的领域其表现的状态也各不相同,人作为创造的主体其自身的创造力会受到智力、环境等因素影响。是金子总会发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缺乏雕琢的前提下无法释放出自身的能量。高职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创造教育可以通过思维培养、特长培养、心理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

  1.2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优化高职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高职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一线的技术人员,高职教学与本科教学不同,本科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学术性研究人才的培养,一线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进行现有问题的改进,因此优化高职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创造性教学来实现。其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全面渗透的今天,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大量技术性人才的支持,培养更多创造性较强的技术人员是我国迈入发达国家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实施创造教育,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第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存在,进行创造教育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创造教育的实施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的能力可得到明显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创造教育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

  2创造教育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创造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每年我国各行各业均涌现出了较多的新兴技术及新产品,这些进步与创新都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高职地理教学中融入创造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全方位发展,创造教育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因势利导,这对于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十分有利。

  2.1强化氛围渲染,深度开发学生的能力

  在任何的活动中氛围渲染都可以影响到此次活动的效果及质量,同样在高职地理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在实施创造教育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尊重,构建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探讨与问题分析,适度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质疑中迸发出新理念、新思维。高职地理教学应侧重于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适度的.鼓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来实施地理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呵护,帮助学生在较好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

  2.2夯实基础,做好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任何科学可行的创造都需要充足的理论支持,无缘由的创新缺乏可行性,正如地理创造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人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如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则需要科学的引导。在高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及记忆,在此基础上学会灵活的运用绘图、看图技巧去解析,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新观点。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观察及分析进行新旧知识的串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点的应用能力。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性的地理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逆向思考。

  2.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许多优秀科学家的学习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扎实,再加上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创造发明的本领就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时,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进行适当的示范。指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尝试独立读书、独立做笔记、独立寻找资料和信息,并结合问题的实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要挖掘各种自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4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思维因素,训练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模仿、不抄袭、独立思考、设计新颖、独树一帜等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和想象的能力。在地理思考和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还应多创设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消除思维定势。

  2.5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脱离实际的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人生目标,在高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保障学生能够在大量的实践中进行能力提升,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月相,记录完整的观察日志,并整理提交报告,在这个完整的观察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观察力必然会得到强化。

  3结论

  新时期的社会建设需要大批的专业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创造教育非常的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意识任重道远,教师应立足长远,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教学创新与新方法的研究,尽可能的将新型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艳霞.谈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J].创新科技,20xx(4).

  [2]黄侠.以学生为本,倡导创造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3).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3

  地理假想性推测是指师生在已有地理知识与地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假设、猜想等思维方式进行推理、推导。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和运用假想性推测,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下。

  一、地理假想性推测在教材中的实例

  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内容,地理客观事物的运动性和变化性,为地理假想性推测的生成提供了很多的载体和空间。在地理教材中,就有许多假想性推测实例。如地轴、地球仪与经纬网等。它们都是非客观真实事物,都是假想性推测出来的。举例如下: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1中介绍影响风向的力的时候,使用了两个假想性推测。先假设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垂直于等压线。又假设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最后得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指向低压。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1中介绍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时,就使用了三个假想性推测。假设一、冷热不均使其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地球不公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了单圈环流。假设二、地球自转使其偏:在考虑地球自转,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公转的情况下,形成了三圈环流。假设三、地球公转使其移:在考虑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移动。最后得出在实际情况下,地表不均匀、地球自转和公转,北半球冬、夏季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二、地理假想性推测在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假想性推测是获取新知的有效载体。如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以此来进行假想性推测,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推测经纬线,制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等。地轴为地球运动的教学搭建了假想的平台,为学生探索地球的奥秘提供了载体。

  地理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的常用方法。如假想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根据推测,将引起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或极夜范围、五带范围的变化等。

  地理假想性推测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地理假想性推测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任意驰骋,在宇宙与地球、平面和立体之间自由发挥。太阳在过去、现在深刻的影响地球,将来会有哪些影响?假如你是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居民、政府官员、伐木公司总经理、学生,你将如何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

  假想性推测能让学生从假想角度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推测中形成他们的忧患意识、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假想性推测还可通过创设假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假如海平面上升1米,哪些地区将被淹没?假如黄赤交角为0度,哪些地理现象会发生变化?假如您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您会建议将我国第五个考察站建在哪里?

  三、地理假想性推测的设计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地理假想性推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新颖别致,能否成功推测将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通过实践,我觉得设计地理假想性推测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内容时,先给学生阐述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后假想推测:假如气候异常,其他环境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时就进行这个地理假想性推测,效果就明显大打折扣。

  2、要依据教材,善于从教材中发现并设计别出心裁的假想性推测。地球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会升高。如果全球变冷,海平面一定会下降吗?

  3、要强调变化,在变化中寻找假想性推测的规律。如在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后,进行变位假想性推测“假如在其他的恒星系中某个天体上有外星人,该天体应具备怎样的自然条件?”;在比较分析北美西部和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的异同后,进行变向假想性推测“如果海岸山脉和落基山的走向是东西走向,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范围有何变化?”;在介绍青藏高原受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升高及其影响后,进行变量假想性推测“假如青藏高原的海拔再升高1000米,长江的水量将怎样变化?”;在介绍湖泊演变成陆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后,进行变质假想性推测“假如太湖演变成陆地了,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四、地理假想性推测的运用

  回到前面的教材实例——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大气环流。

  1、获取新知

  通过地理假想性推测,我们获取新知: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因受力不同,风向也不同;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2、突破难点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大气环流都是教学难点。教材先分析高空的风向,后分析近地面的风向。在分析风向的基础上,通过三个假想性推测: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地球公转使其移,庖丁解牛,层层推进,将大气环流这个难点顺利突破。

  3、巩固知识

  又是大气环流,教材只介绍北半球。在课后练习中,我继续运用假想性推测,要求学生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地理假想性推测是一种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载体,是一种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又可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教学资源,值得在地理教学上进行探索和运用。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为辅助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软件,具有直观形象、动感丰富、新颖有趣、交互便利、音乐优美、感染力强等诸多优点,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增加课堂容量,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等。本文拟就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计算机多媒体的屏幕显示内容动感强,相对其它媒体更富吸引力和渗透力。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时,课件展示如下:伴随着悦耳的音乐,茫茫宇宙中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地球的旋转,地轴及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的出现,太阳在中心位置放射出光芒,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闪现等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到感兴趣的画面上,此时出现了字幕:“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学生的兴趣立刻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之后,教师鼠标一点,马上出现一卡通人物有节奏地送入正确答案……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中通过恰当利用多媒体动画,结合有趣的图像和绝妙的声音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教给了学生地理知识,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目标。

  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理解,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光凭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显然无法解决问题。有些难点借助一般教学手段依然无济于事,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从人们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直观——抽象——实践)入手,有效地突破难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如在上述“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中演示完“地球自转”后,马上演示“地球公转”,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画面上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动,太阳在中心位置源源不断地放射出光芒并以平行光束照射至地球表面,故公转时可观察到公转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一周为一年并留下轨迹为椭圆形;当地球依次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画面出现闪烁,此时鼠标一点,锁定画面,出现字幕,停留片刻,教师讲解,之后地球继续运行至下一个特殊位置直至公转一周。教师利用这些生动的画面,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轻松地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地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如学习我国气候特征时,需了解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讲清楚的。而利用课件,通过动画效果,可把季风的形成、运动路径、移动方向、影响的范围,按顺序播放出来,关键时段闪烁出现,直至到达目的地。通过动态的画面,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可观察、可观赏的形象画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陷入旧的思路时,教师可运用CAI进行变式训练,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式教学可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观而又相对集中地再现在学生目前,有利于迅速检验他们的思维结果正确与否,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和编辑录像、VCD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我国的旅游资源”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兵马俑,桂林山水,黄山“四绝”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不知不觉当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上了“×××到此一游”,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授之以渔”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5

  一、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20xx年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

  三、联系现实、扩充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受到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知识量明显不足,也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更新,尤其联系现实拓展有关资源问题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某一问题,强化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一切有利于增强学生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方式都可以采用。课堂是主要途径,课外相互配合。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参与,使教育多样化,满足中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全球性,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很多国家都会纪念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有关保护环境的节日。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与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外地理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思索其可能的影响,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活动。例如:木材造纸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每年造纸消耗的木材达上万立方米,同时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水体污染。如果教师只是罗列一些数据,因为缺乏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学生可能理解不深。教师组织学生搜集造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资料,以及组织学生访问再生纸厂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节约用纸意识。当教师列举每造四千个纸质贺卡,就需要砍伐一棵大树时,学生体验到节假日寄送纸质贺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可以倡导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6

  一、灾害伦理教育的现状

  1.课标、教材相关内容缺失

  地理学科没有对灾害伦理学部分的标准进行完善,这部分学习内容标准和评价机制都无法在考试和学习中进行体现,所以也就没法对课程标准进行设置。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引入课堂尚属初期,所以不仅仅是教师对这部分教学不重视,学生对此的学习也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其接触到的都只是来源于新闻和道听途说的先验观点,缺乏系统性。而且目前地理学科的标准教材中关于这部分内容也是欠缺的,在对地震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也没有深入透彻的讲述,没有将灾难放入伦理学的范畴中去建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困难。

  2.课堂教育缺乏灵活性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的执行者。关于灾害发生后的知识,除了对于地质地理环境方面的一些认知,教育学生如何来了解世界地理环境以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灾难中学会生存下来,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目前来看,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方面非常优秀,但是在伦理教育方面却不够,也就是说在人文上的素质还有待提高。高中教师、学生受到的升学(高考)压力都较大,往往感到课时不足。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要考试的内容,而灾害伦理教育并不是考试内容的重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比较单一,且都是跟考试相关的内容,而不是给学生讲述一些灾害发生以后的救援措施,以及灾害中求生存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灾害伦理教育的措施

  1.加强教师灾害伦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想做好灾害伦理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才会尊敬他、信任他。其次,教师还应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的一些行为举措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去感染学生,带给学生正能量。在生活中的.实际教学有时候比课堂教学更加有影响力。地理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地理教师是灾害伦理教育的关键人物。再次,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学生喜欢新事物,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新的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断提高课堂教育的灵活性

  学生了解地理灾害知识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看教材以及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的讲解。现在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努力发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性,把内容融会贯通起来,让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灾害伦理知识,知道怎么样预防灾害,为了预防灾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灾害的特征及发生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区容易发生什么灾害,以及发生灾害应该怎么办,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灾害伦理知识水平及意识。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7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各类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各类灾害对我们的威胁可能会越来越大。开展灾害教育,培养人们的灾害意识以达到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目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利用地理学科优势和以师范学校等各种教育机构做平台,是目前实现灾害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师范院校地理及相关灾害教育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灾害教育所面临问题的产生原因,为我们师范院校开展灾害教育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地理教学;灾害教育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除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和灾情严重等特点[1]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近些年在我国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让社会财富和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压力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破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不仅加剧了原有的自然灾害,还引发了一些新的灾害。各种灾害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灾害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关乎国家、社会乃至每个人的基本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和探索其解决对策的问题。

  一、灾害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主要目的、特点

  灾害教育是以防灾、抗灾、减灾、救灾为目的,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一般能够获得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知识与技能[2]。灾害教育是增强人们的灾害意识,普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保驾护航。经济发达、文明进步的国家一般都有先进的灾害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灾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时代呼唤灾害教育。灾害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认识、准备、反应、对抗、救助等方面。从教学目标层面来看,灾害教育主要包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训及态度意识的养成。从操作实施层面来看,灾害教育包含相关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内容。灾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能够科学地看待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的规律,理解灾害、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意识,了解灾前准备和紧急应变的重要性,能够在面对灾难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采取措施以保护自身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具有一定的紧急应对、互助逃生能力,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观、行为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灾害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新的交叉学科,属于地理学、灾害学及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强调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培养正确的灾害意识,最终要落实到正确实施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具体行动。灾害教育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灾害教育与安全教育都以生命教育为理论基础,但是它们的研究内容、目的不同:灾害教育主要针对自然灾害教育与人为灾害教育,安全教育关注范围更广;灾害教育侧重于“预防、减轻灾害”,安全教育则是为了取得“安全”的结果[4]。

  二、我国灾害教育的基本情况

  灾害教育理论的萌芽很早,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有本土自发的产生和传承,也有来自外部的吸纳和学习[4]。但作为系统的研究和具体实施来说,还是一门新的学科。日本的学校开展灾害教育也只有30余年历史,多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和“国际减轻灾害战略”的一系列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下才开始大力发展灾害教育[5]。我国灾害教育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较少,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由于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即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灾害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高度一致,地理教育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也与灾害教育的有很多重合,而且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符合灾害教育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树立灾害意识与灾害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6],因此,灾害教育和地理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灾害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依靠地理教学,依托学校集中教学,通过学生把灾害教育推向家庭进而覆盖整个社会。我国教育部门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了地理课程中灾害教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7]:一是要熟悉灾害的主要类型,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以及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等理论知识。二是掌握一定的灾害调查和分析能力,树立防灾减灾意识,能够在面对灾难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采取措施以保护自身安全,具有一定的紧急应对、互助逃生的能力。三是认识防灾减灾的意义,弄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每个人对自然和谐和社会稳定的贡献度。具体到灾害教育实施来看,灾害教育开展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几个层次,其中,学校灾害教育应该是基础和重中之重。现在的大、中、小学各级学校都开展灾害教育,也有专门的或者综合的教材,对公民的国情教育中有区域性的灾情教育以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常识教育,这比起以前仅学习灾害相关概念和现象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其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

  三、我国学校灾害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学校灾害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的灾害意识淡薄,对灾害的普遍性、突发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忽视灾害教育,主观上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二是灾害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缺乏。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不足,缺乏专业教材、教师及教学场所。三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调,没有有效的教学手段。传统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授,缺乏在情感态度上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对于既有大量抽象理论知识又需要具体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灾害教育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显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有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在灾害防治方面存在知识欠缺和意识差距等情况,落后于时代需要[8]。我国现阶段的防灾、抗灾、减灾、救灾工作效果不理想,比如由人为原因引起很多次生灾害,又比如在灾害中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于缺乏自救互助的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归根到底,落后的灾害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缺少优秀的灾害教育教师。开展灾害教育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树立灾害意识,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才能得以推进,其专业教材才能得以解读,其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应用,其技能操作才能得以演示,让每位学生增强灾害意识,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进而把灾害教育推广到家庭和社会当中。因此,作为培养灾害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应该要做好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工作。

  四、高校师范生灾害教育的现状

  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和对一些师范院校的师生进行访谈调查后,笔者对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现状有了以下认识。首先,学校没有很好履行灾害教育职责,学生的灾害意识较差。学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载体却没有建立相关的完备的教学体系,有的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灾害教育专业课程,这对系统开展灾害教育极为不利。大部分人的抗灾减灾需求来自危难发生时,平常并没有养成防灾减灾的忧患意识。幸福中的人们对灾害毫不关心,当灾害来临时往往因缺乏准备而手足无措并耽误了最佳的救灾时机。我国灾害教育的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学校对灾害教育不是很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大于内容是重要原因。其次,教师上课方式存在缺陷。有的教师素质偏低,讲课没有尽责,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一套完整的灾害教育思路,不能有效根据学生的兴趣去开展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灾害教育本身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再次,学生防灾减灾的实际应用能力及逃生技能不强。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防灾减灾的理论知识,但灾害来临时有的人会把所学忘得干干净净,做出错误的行为。灾害教育的实战演练不足,灾害演练数量、种类不够,而且有时候还存在设计、组织实施上的问题,因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最后,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目前学校能提供给师生学习、锻炼的场所及方式有限,而学生在灾害教育学习中对网络、多媒体以及其他资源有着极大的需求,如何开发利用周边资源对丰富教学形式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五、高校师范生灾害教育的展望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及思考分析认为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应该在以下四方面做积极努力:一是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由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督促高校落实灾害教育,提醒民众注意防灾。最好将灾害教育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制形式确保灾害教育的实施效果。其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效果评价、经费支持等提出具体要求,从法律、政策及资金层面保障灾害教育的实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二是加强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灾害教育体系。现有地理教材里已有相关灾害教育的内容,但还远远不够,应该进一步编制灾害教育的专门教材,编制应急救灾手册,突出灾害教育的区域性;在师范院校开设灾害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把灾害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进行普及教育;建立专门的教育基地和平台,比如在高校建立救灾技能训练基地,在野外灾害点设立实习基地等,安排一定数量的灾害教育户外实习教学。三是加强灾害教育的实践环节,使灾害教育的形式多元化。应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体验、演练等环节的比重,使灾害教育形式多样,以专家讲座、模拟实验、小组讨论、野外考察灾害遗址、灾害亲身仿真体验为主。这种主体参与的形式很真实,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让参与者记忆深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9]。灾害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和经历者一起到灾害遗址现场学习、演练。四是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理解、参与学习。整合资源,比如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进行灾害教育,既方便又有效。要把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和社区安全教育及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让所有人都重视参与并行动起来,灾害教育才能取得更好效果,自然环境和生命财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六、结语

  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我国灾害危害巨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展科学有效的灾害教育是抵抗各类灾害的根本之举。利用好师范院校这个灾害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地理教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对未来教师的灾害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不同形式的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教育,是当前灾害教育的主要工作。灾害教育的发展亟待大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水平、完善相关教学体系及做好相关宣传教育。此外,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发展也是灾害教育发展的方向。总之,虽然我国现在灾害教育体系不完善,水平落后,但是由于其显著的现实意义,灾害教育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的灾害教育会有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李景霞,张英.中学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xx(2):9-12.

  [3]赵玲玲,呼格吉勒图.灾害教育的内容及目标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124-126.

  [4]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灾害学,20xx(1):109-117.

  [5]RajibShaw,KoichiShiwakuHirohideKobayashi,MasamiKobayashi.LinkingExperienceEducationPerceptionandEarthquakePreparedness[J].DisasterPreventionandMan-agement,20xx,13(1):39-49.

  [6]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7]谭秀华.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实施策略浅议[R].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20xx.

  [8]马亚杰,李昌存,韩秀丽,等.当代大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xx(3):111-114.

  [9]张英.日本大学等科研机构面向社会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xx(2):10-13.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8

  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

  2.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学生的环境意识,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也依靠实践,想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带领学生走出可以课堂,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资料,以便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使环保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也应该从家庭方面进行教育,比如适当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让环境教育走进家庭,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对和环境的破坏程度,肯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品,观测气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问题,直面了解环境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深刻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知识。

  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改的表现之一。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时挖掘教材深层次内容,让学生明白自然和人类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共存于这个地球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充分体现教学的价值。高中的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形成社会意识的时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时加强环境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高中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行为,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相对较强,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都关注的问题,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的发达,导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时刻强调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必须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9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本人对目前贵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现状表示堪忧。贵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会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基础基本为零。加之社会对地理有偏见,认为地理是副科。为了升学,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初中基础的好坏对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基础好,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对本学科的兴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反之,基础差会严重干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放弃心理,对高中地理教学极为不利。其次,每个中学对高中地理重视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多数高中都是重理轻文,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地理属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学习难度丝毫不亚于数学,有“文综里的数学,得地理者上重点”的说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识容量巨大,学生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再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地理教师各自为政,一厢情愿,不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搞题海战术,结果事与愿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就会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贵州初中地理不纳入中考并非个例,相比相邻省市(四川、重庆),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学科这样尴尬的地位又怎会得到重视呢?很多学校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目光短浅,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学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综合分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然而国人的思维尚未转变,地理在国外相当重视。在国人大喊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无奈成为牺牲品。我们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区域地理及区域发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防治(选修四和选修五)。高一没有分科的时候,每周两节地理课,根本无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高中不像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要求更高。高中教师既要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又要批改作业,讲解教辅资料,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面对紧张的课时、基础薄弱的学生,还要维持班上的课堂纪律。再加上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同事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做到步调一致,统筹规划。加上学校狠抓升学率,采用低效的题海战术,却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试和做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还有就是学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初中地理,在中考总分中应占一定比例。这样学生才会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良好的地理基础不仅为高中地理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师生负担,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不再对地理产生恐惧和厌恶,从容自信地面对高考。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在考场上尽可能多地拿高分。其次,各个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课程表,增加高中地理课时。在分科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文科和理科只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以后同样可以考入高等院校。而且文科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为将来走入社会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学习好文化知识,总有用武之地。高中地理是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师生共同付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取得社会的认同。况且有些学校的文科甚至超过了理科,重理轻文的观念应该摒弃。再次,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团结协作,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调度下,科学地制定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经常开展教学交流活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运用Flash课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突破的重、难点。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开展新课导入,做好教学反思。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对高中地理的看法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才有未来,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在新课改中,一马当先,取得长足发展。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0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一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宗旨,通过合作、竞争的形式,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同时兼顾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合作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可以看成由学生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教师则创造晴境。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从教师或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建构知识,通过激活学生现存的认知结构或构建新的结构来接受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从制定目标、组建小组、营造环境、提出问题、个体尝试等方面来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

  1.选择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合作学习前应选择恰当的地理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及适当的难度,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通过合作高效率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其次,教学内容应新颖以及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以及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如“收集、整理、分析气候数据”这一节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和生活实际贴近,可让学生收集当地各月降水量数据分析气候状况,可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展开本节地理教学。地理合作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之后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即和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当地文化地理环境相贴近的目标,从而为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营造氛围。组建有效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教师的任务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业成绩好坏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消除种种顾虑,敢于回答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勤于探究问题,实现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多边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学会与他人交往。合理组建小组是保证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编组的基本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理轰育20xx年第l0期教法探析j;; 樱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教师还应致力于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教师还要对小组长轮流培训,使其能组织大家共同进行有序的讨论。小组长可以采取自主承担、轮流负责的形式,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

  3.提出问题.教授实用的学习方法提出之前准备好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即教师对学习进行指导的过程。由于活动刚开始,此时的学习指导还是概要的宏观方法指导。这是从合作学习目标制订过渡N4,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过程,教师重在提出一些问题,讲解一些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其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则开始理解学习任务,进入独立思考,初步感知学习内容,做好活动的心理准备。如在“收集、整理、分析气候数据”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应布置收集降水量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作业:一让学生收集当地各月降水量数据,填在表格中;二要求学生利用表格中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三让学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描述其降水特征。

  如此可为接下来小组内的合作做好准备。

  4.个体尝试.体验课堂探究的乐趣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个体独立学习,没有个体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就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部分学生未形成自己的观点,过分依赖他人,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缺乏深度,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使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应为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时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自主能动地、自由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突出个陛化学习,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揭示地理因果关系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北美洲地形空间结构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可做如下工作:一是给出北美洲略图,让每位学生对照地形图作三大纵裂带的模型;二是用箭头表示气流(也可包含更多的探究)。这样,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组内合作,感受合作学习的意义在独立学习阶段,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和启发,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每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组内每位学生轮流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发言讨论。如“北美洲地形空间结构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做模型、表示气流,已对北美洲地形和气流运动有了初步认识,可是组内每位成员对该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全面,都是重点从某一个方面来阐述:有的`学生认为北美洲地形地势对当地气候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有的认为大气运动对当地天气起着制约性作用;也有学生认为洋流对天气和气候影响重大等。这样,在表达、倾听、交流以及讨论中,学生对该问题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成果交流,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组间交流,各组代表汇报本组合作讨论的初步成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在合作中增强交往能力。为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j、组人员要合理搭配,应有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交流做到有序有效,教师则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即通过组间交流,各小组在新信息的反馈、刺激下,对自己前段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深入思考,从而产生修正自己原来部分结论的愿望。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小组独立认知知识水平,结合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不同“支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表述、思维等能力,使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更高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支架,笔者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分别用以下案例加以阐述。

  1.巧用情境支架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式支架”教学,即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习的“教学场”,让其在“自主探究”的文化心理过程中展示生命活力、呈现生活内涵、回归生态和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可以假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投资者,都想投资建厂,那么在建厂之前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这样学生可以进入情境,进行思考探索。通过这种情境支架,有助于将地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2.巧用活动支架培养动手能力

  地理课程是活动性极强的课程,加强地理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指导,可让学生体验地理知识的积累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学习“城市的空间结构”时,可成立调查小组,在当地调查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分布特点以及所在区域的地价、交通和人员流动状况,写出调查报告,有助于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完整知识。地理教学中巧妙利用合适的活动支架,可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基础上的再创造过程,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极其宝贵。

  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中,各小组经过成果展示、相互提问、深入交流,可激发新一轮学习高潮,如组间提问道:“除袋鼠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特色动物?为什么澳大利亚多特有动物?”“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均濒临海洋,为什么西侧降水少?”“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如何?”等,都使有关小组不得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7.结果测评.师生及生生合作中全面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十分必要,一方面对合作内容做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评价I生总结。评价对象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应注意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反馈,促使学生改善学习。该阶段的总结评价,最好以学生自我总结形式出现,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但评价的原则应遵循‘‘标准参照”原则,即只要学生相对于自己有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同时,也应兼顾“常模参照”原则,对成果水平出色的小组给予适当表扬,以肯定其所保持的先进地位。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1

  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学最优化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最优化原则的具体体现。地理教师又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了?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要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就必须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进而学会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地理教学产生实际效应,最终让学生真正对地理这一科感兴趣,认真学习地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如何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了?我觉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

  一﹑首先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后出现了很多种教材,使我们老师逐渐认识到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想把课堂教学融入生活,教师除了自己熟悉课本教材外,还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例如农业的区位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人对农业有着亲身的体验,他们对农业可以说非常熟悉。老师如果光讲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果直接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也没什么可讲的。但是教师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如:同学们假使现在你有一块非常大的农田,你会种植那些农作物了?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了?能不能不种这些了?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那些因素?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来自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讲商业区布局的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提问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假设你长大后很有钱,想开一间商店。你肯定会考虑要到那一个地方开,才能最赚钱?通过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再比如讲地球的自转,我们知道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时间的差异,为了让学生了解时差,教师可这样设计:哪位同学喜欢看NBA比赛?据说今天晚上当地时间晚上18点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场蓝球比赛,明天早上北京时间10点中央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请问,他们晚上比赛,中央电视台为什么在明天早上直播呢?为什么要说“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我们与美国的时间一样吗?哪个地方先看到日出?哪个地方后看到日出?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转过多少度角?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度?教师再引导总结出经度每隔15°相差一小时,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洛杉矶与北京经度相差约240°,时间相差几小时?这样适时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在适当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借助生活经验,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与统一的,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人类影响着环境,而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也在作用、影响着人类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对于变质岩,学生难以理解。可举例说明: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或是瓷。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碰到了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能力。达到了深刻学习新的地理知识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首先利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获得新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他们有体会,有感想,这样就易于引导学生的生活经验于学习之中,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是一种有宜的教学取向。在新课导入,课堂讨论设计和生活演绎等方面将生活内容与地理知识的教学进行嫁接;即时新闻链接和情境图像运用;教学线索设置等均是把生活元素融入于教学中的有效方式。鲜活的生活例子便于理解,也更具说服力,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地理知识有用,体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其次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今后的生活作准备的,地理教学的着眼点不能只放在眼前,而应“面向未来。”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不断树立起以地理的眼光来理解和判断分析生活现象,让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终身受益。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了学生能够熟练的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而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进行热力环流教学时,我会这样设计:同学们在冬天当你们早上起床后打开门,你会发觉有一股冷风吹进来(已有的生活经验)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一股冷风吹进来?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学生想到了用热力环流去解释(新的地理知识)。

  四﹑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实际生活技能。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北面南米”之说,这与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土炕,南方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我国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爬犁,也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不应脱离生活,而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本不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以简单的机械记忆为主,忽视了基本技能的教学。如在地图这部分教学中,过去,教师对比例尺、图例等的概念强调的较多,而忽略了学生读图、认图的教学,以至于学生在毕业后还是不懂怎么看图;我们讲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学生对家乡的污染却视而不见;我们讲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对乱砍滥伐的现象视若无睹;我们讲了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原退化,土壤沙漠化,但学生对家乡的过度放牧却从未认真考虑过;我们讲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而学生们对浪费水资源的人和事不管不问。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了等于没学。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活技能。

  总之,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同时能够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教学中只有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保持永久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徐学莹。教育学新编。修订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2

  【摘要】:当代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习兴趣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也是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本文将在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新课改下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1、灌输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机械地灌输知识的方法,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缺乏学习动机和目标,容易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

  2、程序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基本都是按照原有既定程序实施教学,缺乏教法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学生对地理知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浮于表面。对书本和教师盲目遵从,不敢大胆置疑,缺乏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封闭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把学生的身心禁锢在教室里,禁锢在地理教材、课堂练习、作业、考题和各种复习资料上,强迫学生机械地学习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得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学以致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途径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地理这一学科的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且很多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也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可借助地球仪、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片等各种直观教具,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直观的.将事物的本质要素和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地球的运动”时,运用Photoshop或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直观地展示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教师予以简洁的解说,美丽的星球和自然界奇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十足。

  2、通过语言调控激发兴趣。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我们之所以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言传身教”,恰恰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与学生的学习的重要作用。无论那种教学行为,离开教师的语言都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高中的地理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加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研究探讨利用语言的调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在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诗句、民谣、谚语等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还可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水循环”时,我引用了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巧妙的将学生引入了想象的境界。即形象又生动,且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语言调控学生的兴趣要求语言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强,学生才会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要尽量简明扼要、形象、具体;语音要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讲解地理概念时,要严密准确,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

  3、通过知识生活化激发兴趣。

  《地理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将地理知识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因此地理教师应思考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实行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使地理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在教学中擅于创设生活情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理解。例如在讲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本地区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又如:在《亚热带季风》的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情景导入:提问学生生活中所了解的我国哪些天气现象与季风有关,我们是怎样加以利用的?还可以结合实事内容例如引导学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家乡所在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之感受。

  4、通过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授者变为引导者,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维,敢于质疑。当学生与教师和书本的观点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进行评价,应与学生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地理教师还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人格,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那么学生也就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因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日照图、气候、洋流”等较难内容时,地理教师应耐心、细致的讲解,用微笑和眼神鼓励学生,用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与学生共同分析知识上的难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作为高中的地理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不断改革教法学法,提高自身师德素质、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艺术,充分利用教学中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先燕,宋国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浅谈高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考试周刊》2009,08

  [2]、付丽英,浅谈高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西部(下半月),2008,10

  [3]、郑敏,试谈地理兴趣教学的方法,科教文汇,2007,33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3

  论文关键词:地理 教学 环境

  论文摘要:对初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日益重要。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冬梅.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及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xx-06.

  [2]梁丛城.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03.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4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初、中级各类人才需求的问题。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第一次分流: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考进中专,一部分转向职高,另一部分将直接走向社会就业,这就是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实际。从这个实际出发,初中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这个转轨的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初中各学科的教学面前,并成为每一学科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根本

  过去的“应试教育”,其指导思想往往是强调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争取高分,追求升学率,就成为衡量“教”与“学”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这个标准的驱使下,老师与学生不得不为考分与升学率而奋斗。于是,普及教育实质上成了“升学教育”。学习差的学生、纪律不好的学生从教室中被赶了出来,临毕业前有的学校学生被淘汰率高达25%~30%(见《北京晚报》1996年5月3日《龙潭湖畔》)。这种情况,发生在北京,很值得每一位中学校长和老师深思!

  现在,在总结过去“应试教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新思路,无疑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重视学习成绩,而是在抓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更要突出“素质”。其中包括要加强学生品德、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习惯,以及自尊感、自强心、自信心乃至人格的培养,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舒畅、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事学习。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身体、心理、经历的差异,显示出来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都不会相同,必须承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如果非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让他们达到同一高度,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人才,不经过几次分流,在初中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初中教育必须区别情况,承认差别,不搞一刀切、一尺量,要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不被淘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特别是不要让后进生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心灵上受挫折,丧失上进的勇气与信心,背上“低人一等,矮人一头,害群之马,没有前途,不堪造就”的思想包袱;不要让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就扭曲了自己的人格与心灵,导致破罐破摔,最后被“赶出”校门,只好流入社会,随波逐流。

  “素质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品德修养,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弱点,树立战胜困难、不自暴自弃、养成坚强性格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贯穿在每节课乃至全部教学过程之中。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完成普及教育学业,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一旦走入社会,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是初中普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内外知识紧密联系是关键

  既然强调“素质教育”,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的做法。《现代教学论》早已提出了这两种教学形式。以地理教学而言,过去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常常重此薄彼,把学生完全禁锢在课堂上。诚然,课堂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基本形式,然而,仅有这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作为学科学习对象的地理环境空间存在的广阔性和时间发展的长久性。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断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这就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因此,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地理课外教学主要包括观察、参观和观测。如实地观察实习(到乡土地理环境中实地观察),认识自然、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活动,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科技机构(如气象站)的水文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土壤调查,以及观看教学电影、电视片等,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的条件,从而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课外教学中验证和运用书本知识。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延续、深化和补充。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松下显像管厂的环境保护,调查自由市场的商品贸易,到景山望春亭观察北京街道的布局特征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在街头调查车辆往来的密度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实际知识。有的学生说:“过去曾旅游过的地方、甚至天天经过的地方,都没当回事,今天结合地理知识的学习,才觉得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北京的了解。”

  三、充分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而电化教育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可以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因此,电化教学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投影图片,为有目的、有计划和持久性的观察,提供独特的条件。

  2.利用投影图片,加强学生记忆图像的能力,并使之保持并再现。

  3.利用投影图片,增强学生驾驭图像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4.利用电教手段,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通过直观图表,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等方式,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在“有图似无图”、“无图似有图”的境界中推进教学过程。

  5.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技能训练和及时反馈,进一步熟悉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积累与储存。

  6.利用电教手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视听的综合思维材料。由于电教能使地理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因此,能调动各种感官,降低学习的疲劳度,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素质教育”中,电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四、向45分钟要效果

  地理课目前不属于中考科目,这便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与授课限制,课堂45分钟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时间(少量的课外教学活动除外)。因此,地理课必须向45钟要效果。我的作法是将一节课分为4段:

  1.复习巩固上节课重点知识

  地理教学不留课后作业,虽然每节课后都有总结巩固,但学生的记忆是暂时的,根据心理学原理要有必要的重复。所以,在进行新课之前,用很短的几分钟,或采取有的放矢的提问,或让学生相互议论,或由教师作“承前启后”的叙述,目的在于“温故”。

  2.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展开

  ①提出问题(展示目标):在学生事先不可能预习的情况下,由教师把有关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促使他们想学愿学、并且是带着问题学。教师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紧扣本节课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②阅读课文、地图:图像及课文的结合是地理教材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也是它的特点,但如何认图、读图,并与课文的文字统一起来,这其中有方法、有规律、有技巧,如果只让学生对着图去记一些死的知识,而不把方法、规律和技巧教给学生,就不能突出素质的培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方法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地图、观察其外部特征的景观和说明某些原理的示意图、以及显示其数量的有关图表时,既要求学生记住主要的知识与数据,还特别引导学生对不同图像进行比较,如何掌握阅读技巧、方法与规律,有时还让学生把要记的内容用描绘简图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素质培养贯穿在其中了。

  3.分析归纳

  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必须打破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旧模式,而代之以民主、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这里讲的分析归纳,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由教师一人包办。当然,教师的讲述是必要的,但应结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某些问题。也就是说,师生的交流,课堂的讲授,学生的议论,是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归纳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中吸取了“渗透性”的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性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在学习中,可以议论提问,发奇想,在好像无序的状态之下,学到了很多东西。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因为好多东西常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接触,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得了。这个方法很重要,我在读书教学40年中深有感触。”通过引导学生议论,最后达到归纳要点、总结知识的目的。一开始可能乱一点,散一点,而就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它是有秩序、有目的、有效果的。

  4.巩固记忆

  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重点归纳了,知识清楚了,这时便让学生做填充图,限时完成,然后再处理课后练习,最后安排几分钟的检测,形式多样,可抢答,可笔答,可互答,可用自备投影片展示答案。这对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记忆都是有益的。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5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地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能手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结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见到的一些现象,提出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导入新课不能拐弯抹角

  导入新课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谈话法,可以设疑提问,也可以进行演示等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导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根据新课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导入语言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二、不能抛开课本满堂灌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合谐的活动来实现的。教师绝不能在课堂上抛开学生和课本唱独角戏,从上课到下课,自己一讲到底,以显示对教材的熟练程度。这样做一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把学生读书、做练习的时间挤到了课外;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是应该禁忌的行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钻研课本的习惯,把课文学深学透,将地理课的教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教学语言要规范

  规范的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衡量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标准。因此,地理教师的语言一是要逻辑性严谨;二是要概念准确。如某地的气温年较差是指该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三是用词要恰当。“武汉位于广州的北方”、“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等,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四、板书不能杂乱无章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知识的重点要点。地理板书除文字外,还包括一些板图、板画,要把文字板书同板图、板画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布局,避免文字板书与板图、板画相脱节。许多板图(画)是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边画的,要合理布局文字板书与板图(画)的位置,不要使板图(画)影响后面的板书,造成文字板书的拥挤或由于板面限制而造成前详后略的情况。

  文字板书要层次分明,特别是每个大问题的几个方面,要统一使用1、2、3、4……或者(1)(2)(3)(4)……,不能混淆。新课尽量采用提纲式板书,少用括号式、结构式板书。

  五、要规范用图和指图教学

  挂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常用的教具,是地理教师的得力助手。在教学中指图最好使用指图器或者比较精致的教鞭,不能随便用手指、粉笔或一根粗糙的木棍去指挂图。在指城市、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地理事物时,要做到点是点、线是线、面是面,力求准确无误,不能漫无边际地指,抓不住要领。

  指图讲解时,教师要努力做到指图动作与语言表述的协调一致,教师的站位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要面向黑板或挂图,更不要用身体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

  六、规范地使用录像、投影片

  我们提倡电化教学进地理课堂,利用先进的投影、录像甚至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慎重地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投影片、录像带,避免使用与教学联系不密切的录像带。教学中暂时不用投影时,要遮盖住投影器;用完投影后,要及时关掉投影器。用完录像后,也要及时关闭录像机和电视机,减少对课堂教学的干扰。

  七、要拘小节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教师良好的习惯、行为、修养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会产生不良的作用。

  教态方面,要端庄、自然、大方,不要拘谨,也不要随意地走动;在进行演示时应力求准确合理,教师应从小事着眼,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八、结尾不能拖泥带水

  课堂教学的结尾不要拖泥带水,挤占学生的课间时间,也不能草率结束,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要养成按时下课的好习惯,关键是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时间,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用心探讨课堂结尾的技巧和艺术,提高课堂45分钟的利用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需要广大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与教育发展形势论文06-20

创造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践论文06-20

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论文06-20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06-13

高中地理教学之环境教育论文06-20

传统教学地理教学论文06-13

地理案例教学论文03-29

优化地理教学论文06-20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06-11

有关地理教学论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