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景观设计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景观设计论文1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无为内省景观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证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最大、最完美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完美的。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4禅宗美学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最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5结语
城市形态的构成离不开环境、空间和社会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设计又离不开美学的渗透。从我国传统美学的角度考虑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吸纳儒、道、楚、禅4种美学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自然的无为之美、设计创新的热烈之美、文脉延续的内省之美。这样我国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环境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居民的城市生活品质,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
景观设计论文2
【摘要】通过景观材料发展的历史,对比古今景观材料使用中关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优秀案例,对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景观材料现状的反思与,寻找适合当代中国景观发展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文化传承;地域特征;生态;材料
一、序言
材料作为景观设计元素之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景观设计从古典园林发展至今,对材料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经验。早在《考工记》就有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之说。中国景观设计在全球化的今天,受西方影响很大,材料的运用丰富而具有国际化特征,但也面临传统价值定位和民族文化延续的缺失。这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中国景观设计材料的发展
景观材料是设计师在创造过程中用来表达设计的物质载体,需综合考虑形态、质感、色彩、肌理、光影、环保等方面,分为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两种。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可能。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材料的运用与价值:建筑、山石、水、花木可称为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在有限空间中通过移步换景,虚实变化,蜿蜒曲折,高低错落,重叠渗透等手段,塑造出和谐的山水环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园冶》中“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 “师法自然”的原则。园中一石一山一树一草,无不精挑细选,精心摆布。一块太湖石的选择,都要从整体的比例,形状,倾斜角度,肌理,色泽等各方面周密考量。同时还有配景植物的选择搭配,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园林中石材作为景观材料可能同时具有造景,分割大空间,围合小空间,界定视觉焦点,呼应建筑等作用。
设计师对材料的态度,不仅要物尽其用,更应智慧地创造物超所值的效果,带着对材料本身属性的尊敬而设计。
(二)景观设计材料的现状概述:人造新材料发展迅速,随着国际交流而具有全球普遍性,具有适合批量生产,拆卸装载,便于施工,易于维护等特点,在设计中比重渐大。但是,相似风格的现代材料普遍流通到不同区域,也使民族地域特征减弱乃至于消失。自然材料也面临千篇一律的问题,随着培植移栽能力增强,植物的转移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温带城市也可见大面积种植的热带棕榈等。这样的前提下,不同地域的景观风貌易走向统一和单调。
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材料的使用状况及案例分析
(一)背景综述: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晚,发展快。中外设计交流日益频繁,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以及与境外设计团队合作等文化交汇为中国景观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但是大量使用西方现代景观材料,如欧式铺装,植物几何造型等快餐式发展导致很多优秀传统的丢失。
另外科技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绿色环保材料的发明,高技术的施工水平,植物新种类的培植都让人感受到科技对景观设计的推动力。
(二)实际案例分析:优秀的景观案例都具有某些共性: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主体明确,具有地域特征,对传统材料的创新利用,节约成本等。
中国设计环境对新创意有强大的包容力,但因此而抛弃了千年文化沉淀,问题就出现了。在材料选择上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节俭求堆砌。导致很多城市的'景观支离破碎,缺乏个性,文化异化危机日益严重。
1、优秀古典园林设计——狮子林(一材多用):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以其宏伟壮观的人造山石群为经典,假山和水是狮子林的两大核心材料。太湖石堆砌成自然起伏的山体,其中有小道数条,可自如穿行,享受山水之乐。这些石块还用作建筑基座装饰,嵌于台阶上过渡庭院与建筑空间;搭配疏密有致的植物,倒影于碧绿的湖水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
园林中叠石的造景效果发挥到了极致。不同的摆放位置,不同的构成方式,不同的配景,用单一材料创造了一个越品越有韵味的环境,这是一材多用的典范。
2、现代优秀创新景观——沈阳建筑学院(东材西用):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用农作物作为表现主体。创新地将广泛存在于农村的稻谷搬进校园,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超乎想象的搭配,其实某种存在的必然。一是实用性,在不要人进入的空间草坪与稻谷不影响功能;二是观赏性,稻田给校园注入新鲜感,学生在麦浪中看书能获得不同的体验;三从文化特征来看,稻田景观的蕴含中华民族千年农耕文化的艺术语言,呈现地块原有风貌,充分展示独特的地域性。这样的景观材料创新是一箭N雕。
3、国外经典案例——日本枯山水(它材我用):日本景观继承自中国而独成一体,枯山水很少有多余的装饰,沙石的造景效果被扩大,将它们虚拟成高山大海。它的精致,小巧、静谧、深邃充分展现出日本的民族文化。
四、对于中国景观设计材料发展方向的创新思考
1、本土性
景观材料是反映城市形象的媒介。大自然将不同地区塑造成不同风貌,本土材料本身就象征了地域文化。就地取材不仅强化地域特征,又能节约成本,尤其减少植物的跨地区转移,避免不必要的死亡,减少维护及运输浪费,又能呈现独特景观效果。
2、生态性
生态不仅是指材料本身无污染,再生性好等属性,还包括产生材料的过程耗能少,污染少,耐久,低维护,满足环保标准。这样的材料值得大量使用。
3、合理性
对新材料的使用要有所控制,通过高新技术来改善景观,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人工环境是发展趋势。但是人是崇尚自然的,需要一种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在选择新材料的时候,不可避之唯恐不及,也不可尽信其好,需周全考虑,慎之又慎。
4、在设计中,应该对材料的特性和潜力深度的挖掘,多重利用,实现材料的最大价值。
五、结语
总之,在景观材料的运用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文化内涵。在选材和实际操作中,对生态的保护,对文化的传承,对地域差异的尊重是设计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
景观设计论文3
摘要:水景在建筑景观中的意义和作用是重大的,不仅拥有实际使用功能,改善局部小气候、分割空间;同时还能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产生亲切感,丰富景观环境的功能、为自然物种提供生存空间。水景多样化的功能使得国内众多设计师趋之若鹜。但纵观近些年国内的建筑景观设计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在设计中出现很多的问题,使得水景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大打折扣。本文从水景元素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作用着手研究,发现目前存在于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水景问题并加以分析,尝试根据各类问题提出能够帮助其改善的诸多措施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建筑景观;景观设计;水景;设计问题
1.水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在建筑及城市设计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1]。对于自然界的生命而言,水是生命存在的源泉,人对于水景有天然的亲近感,建筑景观中的水景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为建筑景观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平静的心理感受。就自然环境而言,水景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善建筑景观小环境内的气候、温度和湿度,使体感感受更加的怡人;体量较为大的水景,例如湖泊、池塘、溪流等能够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功能性而言,水景可以成为建筑景观中的焦点景观,丰富空间的可游览性;可以有效的分割空间,将动、静空间有机的分隔开却又不生硬死板。就审美角度而言,建筑因其材料而显得质感较硬,而水是一种形态多变的元素,可以有效的缓解建筑空间的生硬感。在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水被认为是吉利的象征,有聚财和敛人气的效果。
2.目前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水景问题
2.1盲目跟风抄袭
水景作为建筑景观中的重要设计元素存在的历史很悠久,国内外也不乏优秀的案例,在设计师设计方案是,参考优秀案例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就目前的建筑景观设计市场的现状来看,盲目跟风抄袭的情况十分普遍。无论地域特征、自然气候情况、水源情况等因素,盲目将别处优秀的水景案例放置于建筑景观中。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干旱少雨,水的使用价格高,人类生活活动所需的水量都受到限制,如再设置大型的喷水池景观,使用成本高,也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温度低,水景干旱、结冰,使得水景失去了其观赏和使用的实际功能。
2.2设计理念与治理方式的冲突
水景设计理念和日常使用管理方法之间的冲突是目前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显著问题。建筑景观设计团队在设计中以水景的美观、使用功能和文化体现为重心,却忽略了水景长期使用和管理中的方法问题,造成管理中问题重重。例如人工水景中的水质问题,将严重影响水静的审美价值,在设计中缺少关于水景自净能力和清洁便捷的考虑,使得一些封闭性的人工水景中出现水体污浊不堪。
2.3水与人之间的尺度把握不当
水与人之间的尺度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的手法上,更重要的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考虑。人类,尤其是儿童,对于水有天生的亲近感,可是有些设计师一味追求水景的景观效果忽略了安全防护设施,导致有关水景的安全问题频发,为使用者和建筑景观的管理方带来很多的困扰。
3.针对水景问题相关的措施
3.1始终贯彻“因地制宜”概念
建筑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使用的便利和舒适感,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是设计的关键性理念。我国北方地区根据地区水源情况,西北地区常年干旱,不宜设置太过大型的喷水池;东北地区水源较为充沛,但冬季时间长、温度低,易于结冰,可以设置类似喷泉广场一类的水景,夏季雨水充沛时,可做水景使用,冬季结冰后,可用作滑冰场。
3.2让设计更加合理化
水质是水景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考量标准。在考虑设计成本和景观设计手法的同时,多角度的考虑水景的日常维护工作,尽可能降低维护成本。将水景引入建筑的景观环境需要对自身环境有充分的认识[2]。若水景周边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源,可以通过沟渠、管道,将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连接,借助自然水景的自净功能,让人工水景中的水循环使用。若周边没有自然水源这种便利条件,在设计时应当酌情减小水景的体量,设置雨水收集和净化装置,提高水景的.可使用时。
3.3让水景的尺度更加安全
在尺度把控方面其实没有太过于严格的标准,这种把握的尺度更多的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细心。不同类型的建筑景观有不同年龄段和阶层的使用者。比如,在一些常有儿童出现的建筑景观中,水景不宜过深,周边需要加装合适幼儿身高的防护栏,按规范要求,当水池深度大于60cm需增加防护栏杆,或防护措施[3];在一些老年人出入的场所,和一些酒店场所中,由于使用者多行动不稳,水景周边应当加强防止水花飞溅、地面防滑设施;在学校里体量较为大的水景设计时,夜晚时分,某些区域光线较为昏暗,应在水景周边多设置景观灯一类的照明设施,防止因光线不足而失足落水。在水景设计时,尺度把握很关键,即要让水景更容易被使用者接触、增加亲切感,又要保证使用者在亲水的同时不会发生威胁人身安全的事件。
4.总结
水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生命意义重大,水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作用显著。细致和全方面的考虑是水景设计师应当拥有的职业素养。因地制宜、量力而为、让水景可供使用者亲水的同时增强安全保障、将水景可使用性提升到与景观功能性同等的地位、增强水景日常维护的功能结构设计考虑,这些都是让水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的措施。虽然我国将水景运用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历史较短、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水景的使用和设计手法已经非常成熟,拥有很多的宝贵的经验。水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可以参考国外优秀案例的同时,应当在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寻找可使用的经验和方法,让水景能够在建筑景观中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焦雷,邢燕.城市景观中的水景设计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xx,06:189-191.
[2]郑进坚.建筑景观环境中水景问题的思辩[J].广东建材,20xx,05:102-104.
[3]彭海龙,刘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住宅科技,20xx,02:5-9.
景观设计论文4
1.园林景观设计的简介
1.1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大致有构园有法、功能明确、因地制宜、掇山理水、顺势通畅、植物造景等。
1.2设计要点
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就是做到美观、适用、经济的辩证统一且综合性较强,这三者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并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性质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侧重相辅相成。
1.3设计要求
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要求有烘托相称、平衡相宜、有目的的对比照应、有节奏变化的联络、有力的画面镇定、适度的强调加深、藏露结合的逗引引导、高雅含蓄的暗示隐喻等。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绿化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绿化植物常见的分类有乔木类、灌木类、藤本类、竹类、水生植物以及多杆香樟等,举例来说大乔木有榔榆、朴树、重阳木、白腊、国槐、毛白杨、悬铃木、银杏等,而中乔木有枇杷、木瓜、红枫、樱花等,而小乔木则有碧桃、红叶李、梅花等;大灌木有榆叶梅、紫玉兰、珊瑚树、蚊母树等,中灌木有贴梗海棠、麻叶绣球、黄杨、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南天竹等;小灌木有紫叶小檗、金丝桃等;藤本类有金银花、爬山虎、五叶地锦、木香、紫藤等;复轴混生竹有箬竹、苦竹、茶秆竹等,合轴丛生竹有佛胜竹、凤尾竹等,单轴散生竹有斑竹、紫竹、毛竹、青竹等;水生植物有芦苇、菖蒲、水葱、藕、睡莲等。就观赏性来说又分为观形类、观枝干类、观叶类、观花类、观果类等,举例来说观形植物有黄山松、铺地柏、垂柳、合欢、五角枫、白皮松、雪松等;观枝干植物有竹子、梅花、梧桐、樱花、杏等;观叶植物有红叶李、枫香、金钱松、棕榈、七叶树、女贞等;观花植物有玉兰、木槿、紫丁香、牡丹、玫瑰等;观果植物有金银木、南天竹、山楂、木瓜、石榴等。而各式各样的绿色植物在对周围空气进行净化的同时,也各有千秋带给人美的享受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而植物绿化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如下:
2.1花叶结合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植物绿化需要结合观叶与观花植物从而对观赏期作一定的延长,例如红叶李有着紫红的叶色且在秋季会变红,与观花植物进行组合搭配可以相得益彰且可以作为主景置于显要的位置上供人观赏。而常绿的树种其观赏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例如樟子松是浅绿泛黄而云杉则是灰绿色,通过对色度对比较大的树种进行选择搭配会使得观赏效果更佳。
2.2层次分明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植物绿化就美学的角度来说要做到层次分明,从分层配置到色彩搭配都需要采用不同高度、花色、叶色的植物,为了使观赏期得到一定的延长也可以分层配置不同花期的.植物种类。
2.3四季过渡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植物绿化要避免雷同和单调,要体现四季变化即春日繁花似锦而盛夏绿树成荫,秋日叶色多变而寒冬银装素裹使自然的美能够融入其中并向世人展示。因此植物绿化要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配置,例如早春的时候配置丁香、连翘、榆叶梅、山桃等,而晚春的时候配置海棠、玫瑰、蔷薇等;在初夏的时候配置紫薇、野苹果等;在秋季的时候配置山里后、观果海棠、五角枫、火炬等;在冬季的时候配置云杉、油松等。而总体的植物配置效果应当是四季有绿而三季有花,在林木的配置中也是多以灌木和乔木为主且多铺设草坪。
2.4生态效益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植物绿化造景除了是对园林形式美的追求,更要注重借此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有所改善从而对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作有效的降低,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园林景观空间弹性的部分就是植物绿化,它是一种视觉的艺术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也是硬质景观软化剂是原价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想使景观的效果达到最佳,就必须对植物造价的技术性、经济性、时间性、艺术性、科学性等做到充分考虑和有机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景观设计论文5
【摘要】旧城区中的街道、风貌建筑往往具有不可恢复性,而且他们也反映了城市历史的文化与地域人文精神。对旧城区的改造,满足了人们对城市新功能的需要。有效、完美、经济地解决景观设计的历史问题,是现代设计师必须认真研究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人文内涵景观塑造城市历史现代科技标志性建筑文化气质
时代的进步正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人居城市建筑中的景观建筑同样成为了城市生活中体现历史文脉的重要部分。城市的发展进程的扩大,老城区和在其基础上重新建立的新城区,现代化交通体系、电力、排水等的设备完善了这个社区的现代化水平,而在这些区域内的城市景观却往往被设计师所遗忘。旧城区中的街道、风貌建筑往往具有不可恢复性,而且他们也反映了城市历史的文化与地域人文精神。对旧城区的改造,满足了人们对城市新功能的需要。有效、完美、经济地解决景观设计的历史问题,是现代设计师必须认真研究考虑的问题。但由于在习俗、历史、资金、文化等方面的局限,改善景观设计上的难度是十分巨大的。如何充分地再利用旧城区原有建筑,使历史性这一重要的因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已摆到了国内外建筑规划设计及其相关专业方面专家学者的面前。
科技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人类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舒适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在城市里享受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一切好处。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提高了人们生活、工作的效率。社会的进步正朝着快节奏、高效率发展,人类正在走向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城市空间艺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也有了跨时代的飞跃。信息化社会的城市,远非工业化的城市所比。如果我们感悟一下文化名城北京、金融中心上海的昨天与今天,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城市已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聚合体,而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休闲的艺术化了的空间。带有现代科技的景观造型,包括静与动、声、光、电等一体化的现代设备,使具有丰富历史性的城市景观,给人在心灵上的碰撞要远远超过一些哗众取宠的景观设计。
城市历史性街区的整体规划,更多的运用了历史城市原有的整体规划轴线。巴黎同北京一样,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不同的是,至今,巴黎市中心区最古老的区域仍旧保持着古城的历史风貌。这一点完全归功于巴黎人近二十年对巴黎老城区景观不懈的修复。曾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对历史名城的景观维护有着自己的见解,它说:“在巴黎有许多古老的建筑,我们的任务是维护它们,最重要的部分是巴黎市中心,也是全市最古老的部分,这需要我们最谨慎地从事,将它们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的恢复过来。这里不能建新房,只是维修旧建筑。”因此,巴黎的城市景观气势雄伟,可借鉴性强。
城市景观以其实体而承载了精神的、象征的、历史的内容,并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标志。北京的天安门,使人联想到千年古都,端庄厚重、稳定团结、均衡、权威;而提到上海的外滩,就会想到近代的十里洋场,商业繁荣、自由和谐、多元共存。因此,一个城市景观的生命力,更多的在于“建造者”是否能给予她更多的历史性因素。建设一种和谐的社会不光是在社会制度上,还要在文化和艺术中,包容城市不同时期的各种文化特色,对景观性、标志性建筑的保护会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气质,不但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也有利于人们更和谐的生活。
重视城市景观塑造的历史性是城市在改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因为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一个平淡的城市,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一个缺乏魅力的城市。无论是安排整体规划,还是修造单体建筑、城市雕塑,包括确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都要重视体现城市景观的历史性特色。要使人们感知到一个城市的特别之处,而不是步入一个城市觉得似曾相识。在实施城市更新、加快城市建设时,一定要处理好新景观的建设与历史景观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把足以代表名城的格局、历史风貌的名胜古迹,足体现历史价值的街区建筑,作为保护的主要内容,使历史名城的保护成为实施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护、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景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的生产力。在这方面上海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修葺一新的外滩楼宇,风格独特的淮海路步行街,无一不体现上海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新近落成的上海新天地,在城市景观的历史性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历史民居整体外观的复原保存,现代景观设计与历史风貌的优雅组合,显示了设计师的大胆创新。但更为明确彰显的,则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性因素。与其说是设计者的成功,不如说是:注重历史性的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
在注重城市景观设计历史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与其相关的许多因素。例如,自90年代以来,从规模、速度和内容方式上来看,全国的旧城改造均呈现出了崭新的态势。近年来,旧城改造之所以在一些大、中城市方兴未艾,是有着深层的社会经济背景的。这就出现了经济方面的制约,试想:一个地处贫困地区,经济极不发达的历史古城,对它的景观改造工程谈何容易。同时城市的更新与保护常常又是许多历史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其中不仅有技术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政治的问题,使更新过程更加复杂。我们认为,对城市发展结构性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和解决这个矛盾。由此可见,在注重城市景观的历史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其可操作性。
历史性因素与城市景观设计应当遵循内在结构与外在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进行,应当根据原有城市结构的特征,逐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城市景观,使城市风貌得以延续和继承。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掌握城市发展规律,谨慎决策,切忌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行为中,确保历史性因素的注重,不断汲取前人及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从而在逐步调整旧城原有结构的同时,建造城市景观,维护城市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森林《波特曼与“中庭”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
景观设计论文6
摘要: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本文对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当前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植物造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街,而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今,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反应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现代建筑所造成的热岛效应,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就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谈点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实用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审美功能。
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三)调控功能。
人类源于自然,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设的高速现代化,使远离自然的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失衡。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已经验证: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轻松,并通过它对人的全身起调节作用。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能使人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1min减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同时人的嗅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
此外,花的颜色和花香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浅蓝色的鲜花对发高烧的病人具镇静作用;红色的鲜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绿色的花叶能吸收阳光中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茉莉花的芬香能使人消除疲劳而精神为之一振。“绿视率”的理论认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可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适。
(四)经济功能。
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二、当今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一)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
一是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非植物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小桥、石山、楼台亭阁、硬质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然而绿化量却偏少。
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显凌乱,没有主题,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
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禁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天人合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
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要死不活,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如在重庆常见栽种的棕榈树就是如此。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移栽成活,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形成“光头树”,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效果,多半只能当个活树雕欣赏,难起生态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
三、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如在重庆,可选择含笑、小枝栀、香水月季、六月雪、小叶女贞、小叶黄扬、芙蓉、杜鹃、郁金香、太阳花、万寿菊、鸡冠花、凤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长寿花、报春花、矮牵牛、百合、彩叶草等作变化搭配。
(二)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可视街道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除常用植物外,花台中心还可栽植含笑,花台四周栽植小枝栀等香化植物作矮篱笆。花台中的艳丽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钵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台中,以便随季更替,不留观赏空档,使街头周年呈现五彩缤纷,喜庆热烈之氛围。与街中乔木相互辉映,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尽显其实用及美化功能。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加以升华,才能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适合人类生活与栖居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4
[2]候庆云.浅谈植物造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北方园艺,20xx.2
景观设计论文7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医疗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人性化的需求成为每个医疗机构的行为准则,以患者感受为设计主旨的医院绿地设计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绿地景观环境弘扬人性,充分体现出了人文主义关怀,有助于使用者改善不良情绪,直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医疗绿地设计应注意从植物的选择、空间氛围的营造、无障碍设计的处理、园艺疗法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对该医疗中心进行全面设计,以营造更健康、舒适、生态的医院绿地环境,从而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
关键词:医院绿地;疗养;医疗;生态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医院绿地设计逐步成为专家及设计师们的研究课题。美国的生态景观先驱麦克哈格曾经提出“设计结合自然”的口号[1]。
1医院绿地景观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关于医院绿地景观,国外的研究相对较早,美国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先后出现了很多杰出人物,如罗杰尔里希、克莱尔库伯马库斯等推动了医疗景观的发展,美国的医疗景观项目对研究该课题的人与国家都起到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很多国家,不但医疗中心、疗养机构存在医疗景观,甚至还扩展到了居住区的小花园、街旁的'公共空间等。当前我国的医院绿地景观研究日益增多,但多以理论为主,集中于文献资料,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及优秀的工程实践项目。如学者郭硫仁出版了《园艺及景观治疗理论操作手册》、《治疗景观与园艺疗法》等专著[2],在社会中推行阅艺疗法,以拉近人与绿色杭物及然的关系,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2医疗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坚持健康优先、形式为后的原则
以医疗中心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医院绿地景观设计应对患者、探访者及医院工作人员有着积极影响,具有促进压力恢复、放松心情使人精神愉悦的功能,同时具备康复的潜力。医院绿地景观始终坚持以“健康优先、形式为后”的原则[3],若该设计其他功能与其发生冲突,以促进健康这一主要原则为首选。而医疗绿地设计会选择对各种疾病有治愈作用的植物,以及考虑到无障碍设计对其的重要性。流动的水能够产生负氧离子,景观中的小喷泉环境能够增加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创造使人舒适的小气候环境。由于不少病人存在辨识道路的障碍,这就需要在设计时使用简单的环形道路体系,采用颜色相对较深的着色路面并采用防滑材质。道路也有着特殊的尺度要求,道路宽度应能保证一辆轮椅的转弯与通行[4]。
2.2坚持生态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与艺术相结合既要求营造良好的自然空间环境,还要求把这一生态效果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如设计突出植物生长状态、指引路人的指示标语,提供专业人员的引导等。注重艺术原则的运用与体现,创造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调节的景观环境,让人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达到整体的平衡状态[5]。
2.3坚持以人为导向的原则
以人为导向就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比如从住院部大窗户可以看到康复花园的景观环境,在与室内的连接中有方便人进出的出入口;通过构筑物、植物实现对人身体的庇护,如休闲广场的树阵种植池下面使用防腐木的环形靠背座椅,比较温暖但又没有金属座椅夏天的烫感,使人感到被关怀和被庇护的感觉;在行为方面促进人的社交及与环境的交流,为人们提供聚集和接触自然的场所;座椅朝向可供参观的场所[6],将座椅放置于安静的场所,可供独处和交流;道路铺装通过对材料、形式、尺度的把控来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需求。跑步、散步、健身等;将芳香植物种植于凹地,有利于治病分子的聚拢。将芳香植物种于地形的顶部,有助于气体的扩散[7];这些细节主要强调的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上,致力于改善人的体验感受,使人舒适、满足。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2]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与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xx
[3]CharlesWaldheim,TheLandscapeUrbanismReader[J].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4]赵晓英,孙成权.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J].中国岩溶,20xx(1)
[5]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6]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7]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xx
景观设计论文8
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到现代景观的设计当中,对于提高景观的观赏性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对中国哲学传统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前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自身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大幅增长,对景观,特别是园林区域景观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如何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绿色、环保且含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已成为园林设计领域需要共同解决和面对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当前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说明,从传统哲学的角度对其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方法予以详细探析。
当前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方风格化现象严重。对当前部分园林景观进行分析可知,其大都采用欧美的建筑风格以求增加景观的可观赏性与实用性,虽然这种“西化”的风格丰富了我国园林的设计思想,并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予以较好地呈现,但由于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内涵,即以自然为对象,增进人们同自然的距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导致部分园林景观的人工因素大于自然因素,刻意地被修饰成西方园林风格,在降低了景观实用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2)商业价值突出,忽视基本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也逐渐将其商业价值予以凸显,过度注重娱乐休闲设施的修建,而忽视了园林基本功能的完善,如园林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强、健康运动设施不齐全以及古景古迹被损毁等,由此使得园林的人整体质量大幅下降。(3)奢华现象严重。一些地区为了获得良好的园林效果,并追求园林景观的壮观,不惜斥巨资修建数千平米的喷泉和广场,从而使得地面铺装效果严重,并减少了园林中的绿地面积,使园林自然气息受到了大幅削减。
传统哲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辩证思想便是对立统一,即和谐与对立的结合,例如,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便可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包括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又包括了生态平衡的维持。而人本主义同自然主义的和谐、统一便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讲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例如,“绿色小区”、“生态花园”的出现均是这一哲学观的良好体现。基于此,将中国传统哲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1.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
在对园林的整体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确保现有地形、地貌与自然景观不变的基础上,建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需要清楚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将人工因素融入到自然当中,进而在增强园林景观现代气息的同时,也将其良好的自然特性展现到人们眼前,提高园林景观的可观赏性。
2.在山景建造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哲学在描述山脉形势时常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说法,通常,绵连起伏的山峰为势,而单独的山头则为形。故而,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对景观的整体布局予以充分考虑,通过对山景进行巧妙运用,从而创造出符合既有自然特色的山地景观。还需说明的是,在进行山景设计时,不可为提高山的容积率,而将山谷填平,或是将山头削平,因为如此操作便意味着对山脉自然景观的破坏,同时,也会增加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的可能。
3.水景建设
古人对自然山水的渴求渴求可以用“仁、智”二字来描述,即所谓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进行园林水景设计时,应先对既有的自然水景进行准确考量和借用,通过对水景的合理设计拉近附近居民同水景间的距离,在增强人们自然保护意识的同时,也使其身心得以愉悦。对于人工水景而言,需在对营造成本进行准确考量的基础上,将适用原则与美学艺术融入其中,从而构建出更为理想的园林水景。
4.植物配置
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分析可知,植物在其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梅、兰、竹、菊、松等分别具有其各自的情调和内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从地区气候、地质条件等角度出发,选取代表地方特色和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行种植,此外,还需积极征询当地居民关于园林种植植物的相关建议,以本土植物为主,以引入植物为辅,在降低景观设计成本的同时,使植物融入到环境当中,愉悦人们身心。
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的“西化”现象严重、基本功能减弱与过度奢华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的思想,从自然环境、山形、山势和水景与植物配置等方面,对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未来,有必要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在增强其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继承。
景观设计论文9
1我国校园建筑景观现状
我国当代校园建筑景观对情感道德的感召力普遍较弱,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1)缺少对人与自然的尊重与关怀.这体现在校园建筑景观更多地追求气派豪华,而忽略了人的生理心理感受,以突兀的姿态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
2)空间设置的精神追求不足.体现在空间设置或停留在追求使用功能的满足,或失于浮华;
3)景观要素雷同肤浅,且其艺术语言失当.这主要体现在要素题材选择千篇一律,出现快餐化符号化倾向,或者一味追求高大光辉的楷模形象;而且艺术语言要么难以解读,要么过于直白.人们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非但不能受到熏陶,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仁”文化内涵的缺失或未能有效地传递给观者与使用者.
2“仁”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在春秋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学思想由此产生.“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从春秋时期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综合,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2].“仁”文化看似古老,但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容小觑.去除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分之外,它对于当代社会,从个人层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家庭层面,有利于培养稳定的亲情关系;从国家层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校园建筑景观传递“仁”文化内涵的措施
3.1校园建筑景观应当尊重人与自然
校园建筑景观设计首先应当尊重人.“仁”文化的表现方式体现在以人为研究和关注对象,以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校园建筑景观在满足使用功能并追求各种理念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才能潜在地影响身在其中的人们对他人的关怀意识.应注意以下两点:
1)在使用中避免产生功能上的障碍,如路线的迂回或相关功能的分离等,还应深入地了解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设施与空间;
2)建筑景观的设计要素以中庸平和为宜,以亲切宜人为准则,不要过于夸张,避免巨大空旷的建筑中庭、大草坪或其他场地,以免人在其中产生压抑、冷漠、疲劳等不适感.建筑景观的线条、色彩、质感、明暗等也应遵循适度原则.校园建筑景观设计还应当尊重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基地的改造往往无可避免,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最大程度地保留基地植被;
2)最大程度地尊重基地地形;
3)最大程度地尊重水体的自然形态与驳岸构造;
4)注意建筑的天际线与尺度,使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5)建筑应当与自然景观要素充分呼应,如开辟景观视廊,确定建筑的良好景观朝向,景观分布利用尽量照顾整体而非局部,利用建筑的半室内半室外的'“灰”界面使建筑与外环境之间自然过渡等.正如王澍的象山中国美院建筑,以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准则,把学校建在稻田的边缘上,四周有开阔的空间,使“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得到了生动地体现.
3.2校园建筑景观需设置精神性空间
凡能触动并提升“仁”之情怀及理念的校园建筑景观,其中精神性的空间不可或缺.如我国古代书院建筑,皆设有对圣贤顶礼膜拜的空间.这类空间的设置,会对身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由行为的“礼”生发情感的“敬”,直至升华为内心的“仁”.首先,应以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实现多元化的人文交流,以新的建筑景观形式实现对公众空间的关注[5].这类精神性的空间,若用地所限,可与走廊或集散空间(如门厅、中庭等)、亭廊、步道等合二为一,但要注意赋予其足够的宽度.如果单独设置,则要满足以下原则:须设置在重要的路径节点上,可以被穿越通过;还应适于停留驻足,即留出足够人们观看和思考的空间.其次,应使校园建筑景观的精神性空间成为富有节奏韵律的空间序列.任何优秀的建筑景观,其空间都如完美乐章中的片段,有铺垫华彩之区分,起承转合之关联.校园中承载“仁”文化内涵的精神空间亦应如此,使人们能为之所吸引感动.最后,精神性空间在空间感的建构方面,不能只满足其作为人与展品的容器的作用,还要在空间形式上予以精心推敲,如空间的光线运用、形体运用及材质运用等.
3.3校园景观要素应挖掘“仁”之题材
要有效承载传递“仁”文化,应深入挖掘校园景观要素题材,使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首先应避免符号化、快餐化景观要素的运用.相对于架上绘画及传统的文人画而言,在公共场合耸立的雕塑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现实的标识和符号,比其他艺术门类的样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6].设计师应将题材视野放得更加开阔,到更深厚的历史、更广阔的天地、更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关于“仁”之题材,并对什么样的题材能够真正触动人之内心进行充分揣摩(避免题材符号化、快餐化),使其充分包含令人感动、深思与奋进的力量.同时,校园景观要素欲追寻“仁”的内涵,应当更加深入关注修养与品格、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等领域,使得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事,也能够折射出“仁”的光辉.
3.4校园景观要素应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
除题材的挖掘甄选外,校园景观要素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也是决定要素“仁”之内涵能否有效传递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注意艺术语言不要过于抽象.以校园雕塑来说,先不论及那些抽象雕塑的内涵,就其抽象形式本身,也是难以为人所理解的,尤其对于绝大部分没有经过造型艺术训练的师生更是如此.当然,校园景观要素避免绝对的抽象并不代表只包容具象的艺术语言.无论采用何种程度的具象或抽象的语言,只要不妨碍师生对其题材与内涵的理解即可.同时,艺术语言既要做到容易解读,也应留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要想真正使景观要素题材与内涵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除了容易解读之外,必须通过更深入的艺术语言,使观者回味其中的内涵,而非宣传标语般让人一目了然.另外,景观要素是否容易解读,与时代或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譬如,若将古代的辟雍环水或府学泮池之类,隐喻与君子美德密切相关的玉的景观符号放在当代校园中,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就很难被充分理解和接受,与之相比,校园的植物要素则更容易被观者解读.因为中国文化向有“比德”之说,尤其植物与人的“比德”关联,一直流传范围较广,如以梅兰竹菊松柏荷花等隐喻君子人格,即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校园景观要素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是有效传递“仁”之内涵的关键.
4结语
“仁”文化并非属于抽象的范畴,它体现在许多具体的事物之中.同样,在包括校园在内的许多场所中,对“仁”文化的表达,也可以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法和措施,落实在建筑景观的载体中.对“仁”文化的承载与传递不仅仅是校园空间的使命,也是更多城市公共空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景观设计论文10
摘要:校园景观设计是最能体现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学校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学校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探讨校园景观设计在整体规划和建筑造型上结合其本校的校园文化,构造出一个具有求真、务实精神的大学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景观设计;湖北工业大学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校园,是提供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区域,是为国家培育各类人才的场所,重视校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发挥“行不言之教”的教育功能,体现校园文化,为师生营造一种自由、开放、舒适的思想承载平台。校园景观连接着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仅只是包括自然的山水景观、人为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还赋予其独特的自身语言,它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最直观的物质形式,设计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心理和情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设计时必须既考虑大学的整体形象,又要有人文内涵。
1校园景观设计和校园文化的关系研究
1.1校园文化是校园景观设计的前提
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性在大地上的反映,了解人、人性以及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是景观设计的先决条件。校园文化是校园景观设计的前提,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教导学生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工作学习上求真务实、讲究实干精神,是工科类学生应具有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校园景观上,以工业文化长廊为例,运用圆雕、浮雕及模型再现等多种公共艺术手法并将工业文明的信息自然地融入到景观道路中,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工业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工业文化气息。
1.2校园景观为校园文化的体现提供实物载体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属性。如何将意识形态展现出来,则需要设计规划者通过景观设计予以表达和整体规划。校园景观不仅仅只定义为教学楼、宿舍、食堂和马路,还应深入对人文观念的理解。我校坐落在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武汉,主校区位于武昌南湖之滨,学校临街处修建牌坊,东门入校处可见采用现代钢混结构修建的教学楼,大楼中间下面架空,并设有3条出入通道,上部用箱型突出,校名刻在上部箱型突出部分,两旁延伸分别建有一排建筑,结构对称,功能简洁。学校内外道路笔直通过校门隔开,遥相呼应。建筑风格朴素,颇有庄子所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质朴建筑审美观,这一点也与工科类院校理性和严谨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校园依河而建,巡司河环绕整侧校园,门区各个要素与桥体、河流、大门、道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沿河路上,树木郁郁葱葱,夏日可以遮阳蔽日。步行交通与绿化相结合,并放置人文雕像,校训石碑等,塑造出层次丰富的道路空间。行走在校园当中的师生可以移步换景,感受校园文化和人物风采,设计者将学校的发展目标隐含在景观设计中,做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由此可见,校园文化需要景观设计来体现。
1.3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设计相互促进
景观设计应挖掘学校自身特点,创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满足师生的使用需求和审美要求,使师生产生一种浓厚的爱校情怀。我校的景观构成要素如垃圾桶、休息座椅、指示牌等均统一设计、遍布校园各处,设计风格反映出校园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与此同时,在特定区域修建工业文化雕塑(代表人物及其发明),让广大师生能够从校园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工业文化是工科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底蕴,体现了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设计的相互促进。
2展望
我校还需改进的地方是新建建筑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融合情况。大学校园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它应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是创造出结合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校园景观,让师生充分了解我校的校园历史和文化是师生爱校敬校的精神动力,从而打造出更多具有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希望我校的“可居性”、“可游性”、“可观性”、“可学性”方面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丽芳,熊燕.人文内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以中南大学“伯云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xx,(7):117-119.
[2]梁晶.工业文化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与融合[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xx,27(6):67-68.
[3]聂昕.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园林绿化,20xx,11:1506-1507.
[4]湖北工业大学校门浅析,文库.
景观设计论文11
摘要:河流在各大城市内部占了无可或缺的位置,其不但可以改良城市内部的空气,调整相应的温度,还可以带来更多美丽的景色,使得城市居民拥有更多娱乐、休闲之地。因此,对城市内部的河道滨水景色实施设计要归入到城市内部的进步计划内。为此,依据对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设计进行了探究、摸索。
关键词:发展;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变化
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是城市本身的代表,对城市内部的河道滨水景色实施整治,是政府机构开展各大工作内的关键步骤,应依据适宜的方式以对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进行设计,给人们添加更多娱乐、休闲的区域,同时成为城市对外体现当代城市样貌的名片。
1现阶段国内部分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的缺陷
其一,城市内部的各大河道由于城市开展施工、工业所需一类要素的阻碍而产生了改道,如此就使得河道原本的生态型环境发生了恶化,河水的洁净能力有所减弱。其二,许多生产厂家为了寻求经济收益,无视我国所颁布的各大法律规定,向河流内排出各类废物、废水,且政府机构监督不够完善;城市居民将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河流,不注重水源污染这一问题,导致河流发生污染的状况愈加严重,极大地加剧了城市内部河道的污染。其三,城市内部河道能够被当作一大风景留存在城市内部,然而,政府监管机构在持续扩充城市各大生活、建筑物区域,极大地减小了河流本身的'流域范围,且河流还会被分离为许多小节,丧失了其观赏功用及价值。
2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观施工期间应注重的事宜
在对城市内部的河道滨水景色实施施工期间,需注重的事宜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担负城市计划的有关工作者务必到现场以对城市内部的河道勘察,记下相应的汛期、水流总量与全部的水文讯息,并实施探究,保证横穿城市内部的河流不会出现意外状况,影响周围区域民众的生活[1]。确定了相关事宜过后,才可以对滨水景色进行施工。其二,应依据河流横穿区域的具体状况,以全方位计划城市内部的土地。不可以仅寻求经济收益,随意占据河流所横穿区域的土地,让河流逐步丧失其本身的功用,使得城市内部的环境发生恶化,影响民众平时的生活。因此,有关机构务必要依据具体状况以对河道滨水景色实施施工与设计。其三,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相应的功用即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休息、娱乐的区域,因此就规定了滨水景色务必要分配科学,但也不可以仅寻求这一方面,设计、计划有关企业务必应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其四,对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施工务必应考虑到自然方面的要素。由于现阶段社会过渡到了现代化,城市化与机械化层次较高,因此,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要具备大量的绿色植被,才可以在水泥钢筋的当代城市内部构建出独具生活氛围的区域。现阶段,城市内部的污染问题愈加不可忽略,空气、水源一类污染屡见不鲜,因此,政府机构就应严谨审批工业企业,还应提升民众对河流实施维护有关的观念,禁止工业废物、废水排入河流内,防范河流污染的出现,使城市内部的河道滨水景色可以给民众予以更优的体验。
3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有关施工观念的进步态势
3.1生态型态势
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生态型态势表现在生态型水源护岸、自然型河道模式与生态型水源换置等方面。
3.1.1生态型水源护岸。目前,国内的水源护岸对比原来产生了更多的区别,不但运用原本的垒砌、水泥一类方法,还变换成木桩,而后变换成了现阶段的生态型护岸,全方位尊重水岸本身的自然特点,借助自然型原料,构建生态型堤坝。
3.1.2自然型河道模式。在对城市实施发掘期间,尽量放弃原本的毁坏型发掘,降低对河道实施人力方面的调节,不去过量协同城区内部的建筑物以截弯取直,而是全方位顾虑到河道本身横剖面的泄洪需要而开展设计,以与河道处在多水期与少水期内的各式需要相符。
3.1.3生态型水源换置。“水景色绿化”这一方式已经变成了现如今水源生态型换置的合理方式,这类方式兼具了水源、水源换置及景色设计的需要,同时,还可以转变原来随意发掘而引起的河道储水能力下降与储排水均衡被打破一类问题。在对景色进行设计时,应设定横穿南北岸相应滨水地区的绿色型生态区,借助植被本身的自然特征构建出灌木丛园及高大树木园等,协同湿地以构成滨河生态型走道。
3.2人本型态势
3.2.1构建立体型亲水区域。应全方位顾虑到民众所具备的亲水特征,在实施设计期间要全方位顾虑到民众自身的观赏需要及水源的有关性,不应借助极高极大的防洪堤坝及防洪墙壁分离民众及河道,而应借助亲水有关理念,保证泄洪得以安全这一前提之下,构建水岸线有关的立体型设计,横向不单应借助单独的构造方法,纵向要借助岸线高度差距以充实区域相应的层次。
3.2.2健全滨水景色设备。应顾虑到民众对于水岸线相关活动区域的功用需求。借助设定残障人士坡道、盲道与残障人士公共厕所一类设备,全方位凸显出以人为本这一观念。而滨水相关的休闲设备应全方位与民众的观赏需要与休闲需要相符。
3.2.3科学分配滨水交通。不但应充实步行一类交通本身的充足性及层次性,还要构建绿色车辆渠道,借助设定绿化设备以达成改良环境及减弱车辆废气带来的污染一类目标。
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相应的设计可以借助设定文化主题版块、健身运动版块、休闲放松版块一类方法加以完善,让滨河景色相应的设计更有亲民性。其中文化主题版块可以设定在河道旁边相应公园的中间,公园内部可以设定有关自然景色的了解区域,借助景色石之上的“某某公园”这几个大字,让民众对景色标记具备相应的了解。借助设定相应的坡道与栈道,促使区域本身的高低区别得以显现,借助石刻物品与各类植被版块以凸显出公园本身的景色[2]。健身运动版块应沿着河道设定自行车道、步行栈道与羽毛球馆一类功能区域,以与民众自身的锻炼需要相符。休闲放松版块则可以将儿童设备当作核心,这类设备大多运用到提升这一版块本身的乐趣性方面。
4结语
总之,城市内部的河道滨水景色在城市本身的整体计划内占了无可或缺的位置,且城市内部河道滨水景色在实施施工期间要注重许多方面的缺陷,只有全方位顾虑到这类缺陷,才可以全方位凸显出相应的功用。因此,应从具体的工作着眼,以对城市内部的河道实施全方位且细心的计划,使民众本身的生活层次得以极大提高。
景观设计论文12
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古镇作为旅游的新兴目的地而得到了社会分广泛关注,古镇的客流量明显增多,对古镇建筑、景观的设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保证古镇景观质量、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立足于生态设计文化理念,深入研究古镇建筑景观设计的相关方法,才能达到提高古镇建筑景观水平的目的。
1对生态设计文化的思考
1.1生态设计文化的基本内容
与传统设计理念项目,生态设计文化更加强调自然式设计,就是尽量通过能接近自然的设计方法,通过植物群落的设计、地形起伏等,从形式上表示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术界最早将生态设计文化理念应用到实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纽约中央广场时,根据当地的地形、水系特点等,设置了一个长达3.4km,宽800m的广场。该广场在建成之后,为紧张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并为纽约市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推动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1.2生态设计文化的应用原则
在应用生态设计文化过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几点原则:
1.2.1尊重场地历史原则
尊重场地历史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尊重场地的历史,在不破坏场地原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设计。例如,在广东佛山粤中造船厂旧址改造中,俞孔坚教授带领团队将其改造成为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园。在该公园设计中,尽量的保留了场地的原始生态元素与文化元素,包括厂房的烟筒、龙门吊等都经过改造成为了公园的特殊景点,并且对于原场地的部分驳岸形式不做任何处理基本保留,对某些地带的植物群落全部保留为公园景观所用。这种改造方法尽可能的尊重了原有景观,避免对场地做过多的修正。
1.2.2生态优先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要尽量使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人类活动而产生变化。这种设计原则更多的体现在湿地、滨水公园等场景中。例如,美国学者在设计查尔斯顿滨水公园时,留用沿河一侧的河漫滩,并尽量扩大其范围。这种设计方法不仅保证了沼泽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2生态设计文化在古镇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2.1合理布置水体景观
与现代城市相比,古镇的迷人之处就是古街所呈现的宜人尺度,在这个“尺度”中,水景观往往能配合古镇的街道、建筑共同构建一个优美的景观,“以水景带动街道”已经成为古镇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态设计文化下,所设计的水体景观应该充分考虑到古镇的及拿住特点,为了缓解游客局促、压抑的感觉,尽量布置一些相对活泼的`水体,包括溪流、喷泉等。对于古镇的水源,考虑到历史小城镇的选址多为依山傍水之地,因此在选择水体源头时,应该借助这一自然优势,将自然中的活水引入到景区内,在古镇内建立一个“活”的水体景观,提高古镇环境质量。
2.2营造生态驳岸系统
为了进一步提高古镇生态质量,在建筑景观设计中要避免选择浆砌石、混凝土等僵化的驳岸方式,虽然这种驳岸方式有助于提高防洪水平,但是会明显降低景观的与类型。因此在驳岸处理中,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改进:①尽量减少对岸边环境与水体的影响,采用简化处理方法,避免过度处理;②采用具有良好渗透性的材质作为护坡,并利用粗糙的石块表面,为生物创造栖息空间;③在岸边种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其空间。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美化滨水环境,呈现景观的自然风貌。
2.3利用废弃材料创造历史景观
古镇作为历史小镇,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的内涵,并且体现了历史、时间的色彩。因此在设计中,要尽量还原古镇的历史文化,让“时间”的特色能体现在古镇装饰中。在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采用一些青砖灰瓦,毛石材等装饰性弱的“旧”材料,可以体现景观的历史感,有助于历史印象的加强;在对城镇景观进行更新中,尽量使用残砖、枯井等景观装饰古镇景观,更好的展示古镇风采。
3结论
生态设计文化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相关人员而言,在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尽量还原古镇景观,让古镇所具有的自然文化气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古镇景观的可观赏性,还能保证古镇环境,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李璐.公共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生态化分析[J].建筑知识,2015(06):72~73.
[2]陈可石,李静雅,朱胤琳,等.文化景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与路径———以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4(05):48~53.
[3]冯光澍.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的景观规划设计———以黄姚古镇相思林、荷塘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3(12):101~105.
景观设计论文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混凝土建筑林立,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市民很少能够看到蓝天白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人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接近和融入大自然。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已成为广大居民和众多房地产开发者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居民希望能居住在舒适、安全、生态的环境中,但在实际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进目前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高品质的需求,既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形式,忽视景观功能性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一些设计过于强调景观的外在形式,忽视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忽视人的需要和感受。例如,目前水景已成为小区环境景观的重点,有的开发商要求建设大面积的水景。水景虽会带来活力,但其运用应恰到好处,不能求大、求多,否则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水面过大,占用居民活动面积。而且由于蒸发、渗漏、卫生清洁,需要经常补水、换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物业管理的难度和费用。在材料的运用上,一些设计者为追求形式上的构图、近期效果,大量使用自然树木,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由于树木在短期内不易恢复,生态效果和观赏效果都达不到要求。此外,过多运用镜面花岗石、火烧板等,镜面花岗石不防滑,雨天会给居民造成伤害,而且不透水,对地面排水、周围植物的生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增加建设费用。
(二)强调硬质景观,忽视软质景观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特色和效果,更要注重环境的生态性。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为了达到新颖、突出、快速见效的目的,过多强调硬质景观的建设,如设置大面积铺装,过多的喷泉水池、雕塑小品、亭台建筑等,大大缩小了绿地面积,忽视了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特点和景观特色,无法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缺少富有季相变化、色彩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也会造成建设经费上的不合理现象。
(三)简单模仿,忽视景观的本土特色
目前,许多居住区景观设计忽视了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住区内外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民风、民俗特征,历史文化遗迹等人文景观特征。比如在居住区建设中,常出现大动土方的现象,不论现状条件如何,先挖山填水,再在平地上创造人工地形,没有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一些设计师对基地的传统文化内涵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只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设计。在植物选择上,未考虑其生长习性,只顾引进一些新奇的植物,对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运用较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居住区环境景观缺乏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改进的措施与对策
(一)因地制宜的利用现状条件进行设计布局
首先,应考虑基地内原有形态,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进行布局设计,因地制宜。其中,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绿地及活动场地的布置、景观建筑、小品的点缀等。如南京五台花园即利用小区原有的陡坎设计成叠水喷泉。其次,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考虑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留出通透的观景视线,将周围优美的景物收入到居住区中,小区内外遥相呼应,创造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如南京宝船听涛小区即借外部宝船遗址公园景观。
(二)以人为本,创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满足各类居民的需求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做到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活动场地和交往空间的设置、休憩设施的尺度等方面,使居民在活动休憩时更加舒适、方便,创造一个亲切、优美、便捷的居住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活动的需要。活动空间的总体布局,在空间类型及功能方面应做到动静结合、相互搭配,将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和个别交往的私密空间相结合,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闭合空间互相穿插并存的布置形式。
(三)利用居住区的人文条件,突出其地方特色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根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突出居住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体现本土特色。对住区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应该深入地挖掘,以凸现基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突出小区的地方特色,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与传统。
(四)建设节约型园林,考虑建设与管理成本
目前,全社会正在建设“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在于节约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以环境代价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在于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就要在满足居民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源、降低造价。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的管理和运行。节约成本应从几个方面考虑:在平面布局上,水面的设计要大小适中,既要满足景观需要,又要注意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在竖向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少动土方,节约造价;在土建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生态环保性等;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推广当地草种,树木规格不宜过大,要给植物一个自然生长空间和过程,提高植被成活率,减少对大环境生态的破坏。
(五)建设生态型园林,创造多样性植物景观
要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应该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起到降温、遮阳、隔噪、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作用。通过对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的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体现出植物的生态性环境效应。所谓植物多样性,就是要建筑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其中有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根据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营建以乔木为主、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复式结构植物群落,形成植物群落自然的生态布局。既能增加居住区环境的绿量、提高植物的生态效果,又能满足植物造景的需要。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和顺应植物演替规律,采用生长习性、形态等有较大差异的植物品种进行配植,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例如,疏林植物群落的配置可以利用林下耐荫植物资源,乔木与草地之间的生态空间满足了林下植被对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并增添了林下层次。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突出居住区景观的地方特色。对于同种植物,其规格的选择应大小结合,为植物群落的生长发展和自然演替留有一定的空间。在植物种植上,密度不应过大,应留出一定的林间隙地,改善幼树的生长环境,增加光照和养分的供给,创造健康的能进行自我更替和演化的稳定的自然生态植物群落。此外,可以增加立体绿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占用绿地的种植方式,包括外墙绿化、屋顶绿化、棚架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还能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
结语
景观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上舒适、安全、方便、卫生的居住环境,以满足居民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景观设计论文14
一、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1.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景观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反应出公路形象。为了获得较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树立绿色交通的理念,进行生态公路修建。因此道路绿化景观在施工过程要避免对自然的地形和地貌造成破坏,对当代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要使其具有美感,使驾驶人员感到舒适,提升公路的使用价值,使公路发挥应有的功能。
1.2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分析
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主要有地形改造、铺装施工、建设工程设施、植物移栽等。道路景观施工设计中要保证道路的主要功能:确保行车视线清晰。做到以下几点:(1)道路交叉部位以及弯道内侧树木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阻挡,确保足够的行车视距;(2)弯道外侧树木要进行整齐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诱导;(3)道路设计中有相规定的宽带和高度范围作为车辆行驶空间,因此树木种植不能进入此区域。(4)绿色植物选择要求为: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性、抗病虫害、方便管理;不对交通造成影响;树木根系发达、适合多次修剪等。
二、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
2.1施工前准备
(1)对施工图纸和设计资料进行熟悉并审查;(2)认真做好四通一清工作,主要指供水通畅、供电通畅、道路通畅、信号通畅以及对场地进行清理;(3)清理场地,园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场地进行平整不仅是对垃圾进行简单的清除,还包括清除杂草、清除灌木以及建筑垃圾,从而为不同地形施工创造基本条件。
2.2道路绿化大树、草坪等景观施工
道路绿化景观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大树移植工作,在挖掘树苗时,要防止对苗木根系造成损伤。常绿树木在移栽时要带土球。土球直径要为树木直径的8~10倍,确保土球保持完整,可以采用麻绳进行绑扎。由于苗木比较高大,运送过程中要将其倾斜放置。为了避免对下枝干造成损伤,要在运输车辆上放好支架。苗木在种植时要根据深浅要求,将苗木置入坑内。栽植深度要高于原地面,避免产生积水。带有土球的苗木要将草绳剪断,一边将其埋入一边将其夯实。裸根树木进行移植时,要保持根系舒展,不能使根部受到折伤,当填土到达坑1/2时,要提起苗木,再进行填土和夯实。树木栽植后,要制作三脚架保护树木。草坪也是道路绿化景观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对整条道路的.景观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草坪类型,能够抗病虫害和易于管理。
2.3营造微地形相关施工
(1)同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结合。由于自然环境是最佳的绿化景观,因此要同道路绿化景观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地形特点,从而做到返璞归真。(2)进行适当的景观构造。由于地形具有不同的高低、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外观,因此地表特征变化多样,这也为景观的多样提供了先天基础。如场景较大时,要构造平缓的绿地、较大面积的草坪,从而呈现宏伟广阔的场景;如场景比较小时,要打破整齐统一的景象,对微地形进行恰当处理,从而呈现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具有最佳的景观效果。(3)将建筑景观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形进行融合。人为的建筑景观要同自然的地形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从而使建筑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将建筑和附近景观有机的融合,从而体现出自然的状态。
三、结语
城市道路建设中,道路绿化工作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直接对城市全部的景观和生态造成影响。因此要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组织,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环境取得更好发展。我们要不断研究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和施工技术,从而为我国城市绿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景观设计论文15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
1.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特点
(1)祭祀行为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逝者的丧葬是后辈对亲人所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而祭祀,是最能体现殡葬活动仪式感的一种行为,数千年来祭祀活动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习俗,人们遵循着“丧尽礼,祭尽诚”的观念,祭祀活动是人们缅怀逝者并希望逝者能安息而产生的活动,或是以慰藉生者的追思,或是对亡灵的恐惧和崇敬。(2)尊卑有序的殡葬礼仪儒家认为,孝的判断标准为是否合乎礼。古人讲究“葬之以礼”和“祭之以礼”,这里的“礼”不仅仅指纷繁复杂的殡葬礼仪,而是周朝传统礼制,古人讲究厚葬的同时,葬礼是奢华还是简朴,要看身份,讲究尊卑有序。儒家尊卑有序的殡葬观表现在殡葬礼仪中,主要体现在称谓、规格、陪葬品和陵墓这几点上。(3)厚葬的风俗中国传统中央集权制影响的帝王厚葬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民间的办丧理事。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理念,又受儒家孝道的影响,许多人把办理丧事视为对祖先尽孝的最后时刻,后人在置办丧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亡者实施厚葬,是被视为尽孝的表现。
2.传统殡葬文化对现代墓园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当代殡葬习俗和现代城市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一直受到传统殡葬文化的深刻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在当代,墓园承载着安葬逝者与传播传统殡葬文化的双重内涵,所体现的供人们寄托抒发思念之情、抚平哀伤等特点同样使墓园成为了一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地方。
城市墓园景观的研究意义
墓园是指在墓地上增加庭院和公园设施,并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通俗来讲,墓园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者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城市墓园景观有其区别于其他城市景观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双重压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老龄化不断增长,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小,墓园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此时,传统公墓在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人们墓园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方寸之地,墓碑林立”,这种简单的墓地形式,人们希望死后也能生活在生态美丽的如画园林之中。这两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墓园建设的发展。
2.墓园景观的特殊社会属性
墓园景观空间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社会属性,它在埋葬死者的同时,更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场所,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和逝者精神文化的传承体。在我国,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除了与场地地理条件有关,殡葬习俗与传统殡葬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更大,墓园景观空间的营造更是由人们的行为活动、祭祀方式所主导的。
3.我国相关研究的落后
我国现代城市墓园设计的相关研究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殡葬设施的规划设计更注重功能,在其人文意义及精神层面的探究却不够重视,受中国传统殡葬观的影响,人们对殡葬场所一直保持回避态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殡葬景观设计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城市墓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问题。对解决人地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墓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1.营造庄重肃穆的殡葬祭祀氛围
墓园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场所,墓园的首要任务满足人们祭奠死者,悼念、缅怀故人,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祖先崇拜、灵魂不灭的观念,同时遵从尊卑有序的殡葬礼仪,因此,中国的城市墓园不应盲目仿照西方那种亲近自然的田园乡村式墓园,墓园在与园林结合,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应该尊重传统的殡葬习俗,去进行规划设计。墓园的深度和气氛尤为重要,中国的城市墓园设计首先要营造庄重肃穆的殡葬祭祀氛围。
2.景观设计应满足人们的殡葬活动和祭祀行为
墓园景观空间不仅要考虑死者的安葬,更重要的是考虑生者殡葬活动与祭祀活动的.需要,中国人在进行殡葬活动时,非常重视祭祀行为。墓园景观设计通过划分出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场所引起人们的心理在空间位置上的反应,各种不同的空间是不同性质的区域,如园区内的骨灰廊骨灰亭等殡葬功能建筑空间,空间序列的组合,方向能极大地影响人们在环境中的流动状态和行为活动。因此,景观设计的空间序列应满足人们的殡葬活动和祭祀行为。
3.设计应突出传统殡葬文化
中国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园中的园林绿化是“形”,而殡葬文化如何在设计中体系则是景观设计的“神”,墓园景观设计的时候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内涵,通过景观反映出传统的孝道、厚养薄葬等文化主题。
4.墓园景观环境的生态化
墓园作为特殊的城市绿地组成部分,在保证殡葬用地的同时,减少硬质部分,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也是其规划首要任务。现代城市墓园的生态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墓园的规划建设,应树立整体优化的环境观念,墓园环境应与自然和谐共存,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为城市创造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我国传统殡葬文化对现代城市墓园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墓园设计者应从悠久的殡葬文化历史中,发掘设计理念,把握传统民族殡葬文化特色,使墓园景观空间满足人们的祭祀行为活动,营造有文化特色、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墓园景观空间。
作者:常晓宇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景观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景观设计论文12-04
河道景观设计的论文08-29
景观设计论文(15篇)12-04
景观设计论文15篇12-04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11-27
景观设计论文通用15篇12-04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探究论文06-23
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教学论文07-12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