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论文

时间:2024-07-02 16:35:06 论文 我要投稿

创新管理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新管理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怎样在建筑行业中不断显示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地提升建筑的质量和创新意识,是现代建筑行业在实际发展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建筑工程管理作为建筑工程开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对建筑的质量和建筑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必要性,并就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提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发展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应该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引起重视,但是由于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围绕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有更大的帮助作用。

  一、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必要性

  (一)满足国内实际生产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得到相应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新的发展机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就要对工程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保证建筑行业中的先进设备能在建筑行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发展,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不断对建筑行业的收益进行提升,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本和投入成本,对我国生产发展的需求进行更好地满足。

  (二)实现科学管理的客观需求。建筑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和研究科学管理理论,将其应用在工程的管理和实践过程中,为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进一步提高建筑单位的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争取将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转化,为建筑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动力。建筑单位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对科学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更稳定的'基础,并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

  (三)优化配置施工资源的重要途径。建筑单位在创新工作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对施工人员进行安排和分配,制定出有效的施工人员分配方案,并且在对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单位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在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过程中,还应该对企业单位员工的切实利益进行明确,保证有序地开展工程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一)对建筑企业工程管理观念进行创新。作为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对创新管理的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对工程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处理,对项目管理目标进一步确立,其中不仅要包含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和成本目标,同时对安全目标也有所涉及,因此只有将以上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才能保证项目合同中的每个条款都能得到有效地落实。在实际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对成本、质量和安全问题的管理,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全面提升其在建筑领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创新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建立起符合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企业制度,就应该实行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企业、项目和责任进行明确,适当地协调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升工作的整体效率。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发展和强化,创建一个更适合现代发展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避免,同时还能进一步减少经营风险,对施工合同中的执行力度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执行,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工程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建筑企业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出新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其强有力的生命力。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建筑单位想要自身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加强对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和创新,使其保持先进的生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对文化机制的创新,在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建筑企业的影响力,保证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落实。

  三、结语

  一直以来建筑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要将加强对创新模式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浩东.建筑工程土建造价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学,20xx,15(2):269.

  [2]吕知鑫.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探讨[J].江西建材,20xx,28(22):258-258.

  [3]汤亦.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筑,20xx,28(2):50-50.

  [4]于宏伟.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与管理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74(1):167-167.

创新管理论文2

  【摘要】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滕州市坚持把农田水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科学编制规划,推进科技创新,改革管理机制,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其他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滕州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农业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滕州市水务局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强基础、惠民生的战略工程来抓,改革建管机制,创新水利科技,多方争取资金,实施规模治理,相继兴建了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项目,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已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87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39万hm2,每年节水7600万m3,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新增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值6756.9万元。

  1科学规划布局,高效规模建设

  1.1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实现标准化

  根据全市农田水利现状和经济发展格局,委托专业机构高标准编制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专业规划,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20xx年底,在全市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7.99万hm2,约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1%。

  1.2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实现高效化

  抢抓机遇,争取资金1.17亿元,完成了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80hm2,新打机井120眼,建设小型提水泵站1座,维修加固塘坝15座,20xx-05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项目区基本实现了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高效化的建设目标。

  1.3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实现规模化

  通过全省竞争立项,分3年实施总投资1.24亿元的全国第五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投资2775.16万元的20xx年度工程已全面完工,新打改造机井155眼,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533.33hm2,年增节水253万m3。投资2761.89万元的20xx年度工程也正在实施。到20xx年项目全部建成后,规模连片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9万hm2,形成较为完善的规模化灌排体系,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3%,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74%,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53%。

  2强化监督管理,推进科技创新

  2.1加大项目建设监管力度

  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严格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按照基建程序,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开工前,委托招标公司对工程施工、监理、设备采购进行公开招标。项目实施中,由专业机构进行质量监测,派员跟踪监理,严格项目管理和质量进度控制。同时,抽调技术人员深入各项目工地全程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倒排工期,加快进度。每项工程完成后,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2.2加快农田水利科技创新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平原井灌区采用机井灌溉射频卡控制系统,实现了灌溉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沿湖沿河提水站灌区采用供水恒压控制变频设备,运行方便,灌溉分组自如;水库塘坝灌区采用埋设钢筋混凝土管道与修筑混凝土现浇防渗渠相结合技术,既节约了投资和占地,又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推广应用了土壤墒情监测、地下水位遥测、灌溉信息自动传输等信息自动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的科技水平和含量。

  2.3严格项目资金和施工安全管理

  按照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对每一项农田水利项目均设立资金专户实行报账制,由国库统一支付,确保工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同时,严格施工安全管理,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对每一单元工程,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确保了农田水利建设优质高效推进。

  3改革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效益

  3.1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制改革

  在21个镇街挂牌设立了水利站,核定编制81人,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和公益性业务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并在1164个行政村明确村级水利员1293名。同时,成立了专业防汛抗旱供水服务队、水利设施维修队,配备技术人员189名,构建起了“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

  3.2探索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注册成立了21个灌溉供水和9个饮用水协会,在部分项目村成立了用水组,配备了办公场所和管理人员,制定完善了协会章程、灌溉管理、工程维护等规章制度,建立起了农民互助式的服务组织。

  3.3创新农田水利管护模式

  先后出台了《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明晰了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建设管理职责,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同时积极探索实践用水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护、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灌溉供水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4存在问题与建议

  经过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滕州市的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结合世行贷款、国土整治、标准粮田建设等多个项目的实施,全市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39万hm2,其中井灌区低压管灌节水面积3.52万hm2,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但同时应看到,由于多年投入不足,建管机制不活,全市2.08万眼机井仍有部分尚未配套,现有水库河湖引、提水工程大部分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225座塘坝部分老化失修、标准偏低,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65,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1转移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

  将节水灌溉、水源开发、水保治理、生态建设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农建工程项目作为投入的重点,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规范投资渠道,统一整合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对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防止项目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4.2加大对小农水基本建设扶持引导力度

  对自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村及农户,在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补贴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补贴比例,并制定出投资到户的补贴办法,以调动农民群众和民营大户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4.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按照“明晰所有权、出让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明确权属关系,落实责任主体,实行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各类农建工程都要按照“先建制、后建设”的办法,采取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进行建设、管理和经营,同时,要加强政府管理及群众监督机制建设,确保各类管理体制下的工程能服务于农、造福于农。

创新管理论文3

  摘要: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人才,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应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概述

  1.1人力资源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的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大多数公司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归结为与人有关的管理实践,即组织为获取、开发、保持和评价人力资源的一切活动[1]。

  1.2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特点

  (1)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多,整体质量不高: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多,且呈上升趋势,然而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同时,经营管理人员缺乏,从业人员的培训显得不足;

  (2)流动性大、结构不稳定:建筑行业是一个以所承包的工程、项目为依托的特殊行业。建筑行业人员多以施工现场为工作场地。工程一结束,职工就从现场撤回。只要新工程一开工,他们又面临新的搬迁。

  2、建筑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1)缺乏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当今时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理应有一个完整强大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而现在多数建筑企业,并未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仅把人力资源管理当作一个事务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冗员过多、结构失调: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人员往往数目庞大,工作效率比较低,而随着建筑企业改制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建筑企业一线工人由固定自有职工转变为临时农民工,民工成为建筑施工现场一线操作工人主力,工人队伍严重缺乏培训,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技术能力、整体素质低下,高级技术员工相对比例低,造成结构失调;

  (3)职位分析不到位,分析方法滞后:职位分析是通过确定不同职位的任职资格而为甄选、培训提供标准和依据。现在,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员岗位制度,缺乏灵活性;

  (4)薪酬水平长期偏低,缺乏激励和有效地考核体系:一个企业的薪酬水平是其吸引、竞争、保留和开发人力资源的竞争力的体现。普遍来说,建筑企业薪酬水平长期偏低,这成为制约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关键瓶颈,同时建筑企业很少思考企业自身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激励手段。

  3、主要创新策略

  3.1更新人才观念,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创新是建筑企业得以发展的不竭源泉。国有建筑企业管理者需要创新人才观念,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吸收,对企业相关部门的优秀人才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企业员工为本,关爱职工,解决好职工普遍关心、跟他们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现实问题,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才能吸收并保留优秀的人力资源。

  3.2树立市场观念,建立动态管理模式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和知识的发展、更新是飞速的,只有适时更新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动态的方式管理人力资源才能符合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规律。建筑企业应该打破人力资源招聘的地域限制,积极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竞聘上岗制度和外部招聘制度,同时放宽晋升条件,鼓励有能者参与岗位竞争和职务竞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3.3加强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

  企业发展,管理先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产生文化认同及强烈归属感,使企业士气高涨,为企业提高绩效,保留优秀员工及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对企业成员能力的培育,且能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发挥和提高个人能力。因此,企业要创造一种促使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建筑企业要将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员工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完善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并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避免优秀的人才的.流失。国有建筑企业员工数目比较大,层次差别比较大,企业应对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进行相适应性的培训,提高各层次的人力资源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使企业人员的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4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必须有激励措施的存在,这是激发员工创造性的最好办法,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2]。在制定激励方案时,可以灵活选择业绩工资、表现花红和期权作为激励手段。如果条件成熟,最好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手段。人才激励机制不能仅仅停留于物质激励方面,精神方面的激励也不可或缺,要在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同时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使员工的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

  3.5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企业必须选择能够比较完全、客观员工表现且能具体量化的指标,这样使得考核机制更为有效且具有良好操作性。建筑企业人员分布复杂,评价标准要以企业员工为本,对每一位员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够偏向于某个部门或者特殊群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评价流程保证公开、公平、公正,以具体的规范和实施准则杜绝暗箱操作的存在以及人际关系导致的评价尺度倾斜。

  4、结语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缺乏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冗员过多、结构失调;职位分析不到位,分析方法滞后;薪酬水平长期偏低,缺乏激励和有效的考核体系等问题。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一直是建筑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解决我国目前建筑企业效率低下,企业竞争力较弱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以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诟病,提出了:更新人才观念,建立完善管理体系;树立市场观念,建立动态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等具体的创新型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新管理论文4

  1新形势下的校长管理理念

  1.1理念需要先进与科学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执行者,在思想上需要比教师懂得多,思考得多。一是:收集教改前得教学方式、管理信息,不断的加工、更新,保证自己站在教改的最前面,注重教育、教学的探究与学习。面对新时代的课改,校长需要掌握新型教学方式与理念,带动学校教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二是:校长应该考虑当地学生、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特色建设思路,带头创建一支具有教学个性、教学特点的师资队伍。学校发展的最终是创办特色学校,其中需要将特色学校的长远规划纳入学校发展中,考虑特色要符合公众与学生要求。在开办中,校长一定要抓住、内涵、力度、突出、持久等特性,对于特色学校做出宣传,校长应该认识到一个学校的立足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战略,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各方面支持。

  1.2赏识并注重每一位教师。

  尊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作为校长应该赏识每一位教师。作为教师,在工作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来至于校长的肯定与赏识。校长要为教师创造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在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中进行教学。校长需要懂得扬长避短,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和校长想要取得成功,依靠的并不是自己手中有多大的权力,而是如何借助教师的智慧和教师通力合作,让学校更好的发展下去。

  2学校综合素质管理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学校的日常管理首先应该是对学校领导团队的管理而言。校长的能力是有限的,学校需要建立一批强悍的,具有先进科学教育思想的领导班子才是学校发展与管理的有效措施。一是:领导团队不能过于计较名誉和权力的高低,懂得“吃亏”,及时的和教师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日常需要;二是:学校的管理需要的是在学校纪律、学习等方面得力的干将。领导团队的工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发现、分析与解决上,领导团队要懂得刚正不阿,“领导偏心,群众寒心”这句话深深的体现了用人的影响。

  3教师管理方式

  充分的发挥教师有效的主体作用,凭借以人为本的理念背景,在学校树立“以师为本”管理理念。学校应当考虑教师的各种需要,除了日常的物质、生活等方面外,还要增强对教师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照顾;其次,教师的教学需要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交流环境,在教师不断展现、提高自我的同时,加强师与师之间的信任、团结与经验交流,创建出有能力、有素质、和谐的教师团队;其次,对教师的评价要细心,做到科学合理,不要轻易的评价教师的好坏与成败,要全面性与发展性的考虑教师的工作;最后,注重教师知名度的提高和威信的建立等,积极的宣传优秀教师教学方法,教师的知名度和威信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4科学的教育评估

  目前的学校都是围绕教学质量而进行评估的,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分数就代表着老师的能力,也代表着领导团队的领导能力。笔者认为真正的教学评估应考虑到教学的质量、态度、精神和领导团队素质、校长管理等方面,分数是决定不了教学优劣的。我们应当运用综合的科学判断,加强教育评估的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改革提出具体措施,尤其注重学校校长和学校领导团队的管理与素等方面做出的改革,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学弊端,还能够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创新管理论文5

  1工商管理专业市场需求现状与能力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金融学、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向,各专业方向的企业人才需求数量比例分别为62.69%、35.82%、23.88%、26.87%、14.93%、40.3%、50.75%。

  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物流管理、企业管理等工商管理方向市场存在较大需求,一方面说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可能存在毕业生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能力要求,导致需求与供应不协调。对工商管理毕业生需提高的能力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强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占34.39%,沟通能力的占31.34%,团队协调能力的占26.87%,领导能力的占16.42%,学习能力的占20.9%。这说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个人基本素质能力上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些差距。另外企业还反映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社会阅历和实际经历了解甚少,占67家调研企业的4776%,实际解决能力欠缺占46.27%。

  2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3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的方法

  3.1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应针对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化来进行设计,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实践实施中,一是要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培养模式,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突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教学,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跨专业跨系选课,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互补性、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二是根据学生意愿,组建专业方向选择,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推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3.2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积极推进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具体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能力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以精品实践技能课程建设为重点,突破原有课程的建设,注重实践技能系列课程的建设,构建“实践技能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3.3大力提高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素养。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个教师从不熟悉到熟悉案例教学,至少要花2-3年的时间。因此,必须鼓励教师赴案例教学开展得较好的国内知名商学院甚至国外名校进修相关课程,资助相关教师参加案例教学法方面的培训;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去企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实际管理工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提高管理学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并且,要大力推动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仅靠教师的单独摸索是难以构建一支合格的案例教学队伍的。

  3.4构建“一核三维”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核三维”即以“应用型”培养为核心,从课堂维度、企业维度和评估考核维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应用型:即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用实践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这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

  (2)课堂维度:协调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指按照培养计划在校内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理论与实践课间的学分比例分配、课程的设置、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关系等。

  (3)企业维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除学校层面出台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政策外,还应注意实习时间的调整。特别是顶岗实习,企业在给予学生实习岗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学生供应的连续性。

  (4)评估维度:实践效果需要可量化的指标或设置标准来进行考核。实践教学往往比理论教学考核要复杂。软件模拟建议量化,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以及实习环节而言,应当明确报告和实验过程考核的依据和标准,组成实践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考核。

  4总结

  由传统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向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是符合经济社会发趋势的一种历史进步,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抓住有利的历史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功的培养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创新管理论文6

  目前,随着我国各大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我国物流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怎样才能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是我国高等院校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物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流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比如仓储业、信息业、运输业等等。物流管理专业更加具有操作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的本科专业,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包括校外实训、校内物流实验等。但是对于我国高等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却是十分混乱,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实验室规模过于小,很多高校也没有建立起专用实验室。校内物流实验主要是操作物流软件模拟,同时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

  二、规范和管理物流专业

  高等教育委员会,需要根据我国各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规范和管理物流专业,并且形成指导性的文件,明确规定好物流专业的'办学条件以及专业教学实践体系,这样我国各大高等本科院校才会积极完善本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上所存在不足的地方,改革和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认真研究和探索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

  三、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物流虚拟实验室

  我们所谓的虚拟现实,也就是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生成触觉一体化、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也可充分借助设备能够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积极互动,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如同置身于真实物理环境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构出各类设备三维场景与物流设施,最后实现物流系统的直观互动漫游,这样可以设计虚拟仿真的供应链的各项环节内容。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中,展现出物流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不单单需要为学生提供出一个与实际环境相符合的虚拟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感性的认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对物流系统展开规划设计和管理。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和建立科研项目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

  课程教学需要与专业实践环节相互结合,即使已经结束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需要阶段性的安排好相应的软件模拟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且巩固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如果耽搁时间过于长,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需要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建设,使产学密切结合。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现状,社会需要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好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2.课外科研项目的建立

  在设计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能够早期介入到科学研究中,展开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各项计划,并且分组形成各个研究团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自选研究题目或者与导师研究课题相结合,在答辩合格之后,才能获取到相应的学分,这样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主动性,即能展示知识的运用又能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搭建与物流企业及物流专家相互交流和相互接触的平台,并且研究和分析企业中真实案例情况,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调整物流课程教学计划与建设师资队伍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计划

  对于应用型人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物流工程意识以及物流系统的管理观念培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为将来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及时地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合的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实践与专业课程结合。建议能够在完成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之后,能够及时地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专业知识搁置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降低的问题。

  2.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

  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分批以及分期的委派物流专业教师到当地各个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到社会上所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以及具有怎样的实践能力,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著名的物流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到学校做讲座,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好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情况。

  六、结语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我们应该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即需对学生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又需要对其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将一些理论的学习搬到实验室,甚至企业内部。加强学生、企业、专家多方交流,为学生创建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与组织下,建立起较为深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懂得一些研究的方法,勇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而有效地确保物流管理专业的有效实践教学效果。

创新管理论文7

  想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财务管理手段刻不容缓。提出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关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如洪水般席卷各个行业现代财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将趋向对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融入。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是企业运营发展的科学依据财务管理实现了对企业在日常经营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耗费进行全面完整核算与归集并准确计算出在本期成本中应该计人的费用额和生产资料转移的应有价值确实有效的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但这些财务数据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因为企业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关系着企业后期经营决策问题如:企业成本计划、预测、考核、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等等。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数据不仅能够起到对企业成本计划和企业成本管理合理性检查和监督的功能还能够有效的反映企业成本控制效果、企业管理水平及企业运营状况作用。并且企业财务管理还可以对企业运营控制体管理体系进行评估验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企业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资金及资产安全为企业正常运营护航优化了企业财务状况重要手段。最后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风险控制预测、规范风险的关键通过对财务管理信息的分析能够判断出企业运营风险和项目风险财务管理是企业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

  二、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起步较早但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一直以来一些企业还普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和运营要求。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财务信息量十分庞大传统财务管理局限性较大容易受到环境及技术影响易发生计算及核算失误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另外传统人工作业财务管理水平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影响如果操作人员管理手段粗放直接影响财务数据信息准确性财务人员工作的态度十分重要。如果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没有将财务数据保存好、保护好、没有或不能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和核对就会带来财务风险传统人工财务容错率很低很难保证财务数据零错误。财务管理是企业的血脉影响着整个的正常运营及日常生产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作为后盾企业将面临经营危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人工财务管理效率低耗时长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也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常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想要的是更高效、更精准、更快捷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够根据财务状况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生产计划等。并且传统财务管理最大的弊端就是财务数据不易保存文字材料纸张易损害、丢失或财务资料都堆积如山十分不易查找。这说明传统财务管理缺乏信息化技术的融人目前很多企业在经营中不注重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管理时没有将信息化技术融人进来导致企业信息化并没有很好的'融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领导的重视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和认识不够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领导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命运领导对财务管理开展和实施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力度。

  三、财务管理创新发展建设思路

  (一)加强对动态财冬管理模式的应用

  传统财务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实用需求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动态财务管理的出现使众多企业眼前一亮动态财务管理基本可以满足所有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因为动态财务管理打破了以往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难点解决了原有限制因素有效的实现了财务管理目的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给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带来了质的改变。动态财务管理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现实了高效、高速、精准的数据计算、分析、收集、统计、低误差财的财务管理动态财务管理强大功能是人工理财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动态财务管理十分直观清晰的实时变动功能实现了财务科学预测、控制、计划、分析、核算、考核、协调这能够有效高速的完成财务管理目的动态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新转机动态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简单、更清晰。

  (二)加强财冬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必要的是保障企业财务管理顺利开展的关键。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有的事物必须有规范的控制才能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要想实现科学的财务管理健全的财务制度必不可少有着制度的约束财务管理才能更完善、更真实、更高效、更合理、更科学。

  (三)加强认识,提高财冬制度执行力

  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应从企业计划、采购、合同签订、财务验收、财务保管、财务使用、报销、报废等多方面考虑进来制定全面的财务制度做到全方位的企业财务管理。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执行力往往很多企业在制定制度后没有切实实施只做表面功夫在出现问题时无法解决制度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着财务管理的效果及质量。

  (四)加强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

  新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应用到现代办公及企业运营生产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实了无纸化办公。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使财务管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时。实现了随时随地转账、结算、核算、高效快捷、精准度高真正打破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五)加强对财冬风险的控制

  财务风险是企业日常运营及产生中的最大隐患重大的财务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风险规避机制建设使企业可以处在良吐运作中。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控制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关键。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企业不仅仅面临着国内同行业的竞争更要面对国际大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才显得更加关键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和根本。科学的企业财务财务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企业成本,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在满足现代财务需求,创新发展企业财务管理迫在眉睫,未来财务管理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融人已经成为发展和创新的方向

创新管理论文8

  1物流管理创新性建议

  物流管理体系包含内容众多,如物流设备管理、物流人员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场地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库存管理、收发配送管理等内容。

  1.1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统一管理标准

  当前从事物流业的企业或组织都是根据经验或者其他公司制度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而物流是区域跨度较大、涉及部门及人员众多的行业,区域与区域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没有达成统一的管理标准,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调和,影响行业信誉。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以及经济专家、法律专家等众多人员的参与。制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企业利益,还要兼顾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物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而得到的薪酬待遇却难以平衡工作人员的付出,致使从业人员频繁流动。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2加强行业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物流业整体的服务质量

  物流包括商品包装、存放、运输、派发等工作。可以说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行业等其他相关行业的支持,加强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解决物流在包装、存放、运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制造业技术的提升可以降低产品外包装的成本,交通便利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和流通时间。安全、快速、便捷是信息化社会对物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可以说物流业与其他行业的影响是相互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种相互性,形成其他行业发展促进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物流业服务质量提升推动物流业发展,从而带动其他行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3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

  物流行业的跨区工作特点极其明显,物流已经从最初的同城运输发展至跨省甚至跨国运输。物流运输国际化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的技术水平显然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引进先进技术已是必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众多行业,物流行业也不例外。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各个企业节约成本。条码技术也可以极大地减少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方便投递者及时了解物品的流通状态。先进技术的引进最大的困难在于人才的缺失,企业可以自己出资组建相应的基础网络设备、软件及管理团队,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更新和管理;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成本过大,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还可以将这部分工作进行外包,利用外部资源处理业务,虽然节约了成本,但沟通的便利性有待加强。

  1.4加快行业专业化进程,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就目前而言,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特点是文化水平有限、工作稳定性不高。值得一提的是,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已经影响了社会经济及教育,有部分学校已经设立了物流专业的相关课程。但遗憾的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长期从事物流工作的可能性不高。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与工作报酬不成正比例,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没有达到相应高度。比如,部分员工由于服务态度差引起客户投诉,由于包装技术不达标造成物品损害被投诉或者由于责任心不够造成物品丢失被投诉的现象屡有发生,致使被企业辞退。因此加快行业的专业化培训,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物流业发展前景展望

  物流业的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但随着物流逐渐向先进化、专业化、高科技化转化,处于中层的小型企业的发展将受到限制,有可能被大型企业兼并或者整合,或者转为分区承包或者加盟的形式开展物流工作。这种行业的洗牌对物流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大部分的作用还是从整体规范了物流行业的企业行为,为物流业的统一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促进物流业向现代化、低成本、专业化方向迈进。

创新管理论文9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本文通过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分析,将茶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一种创新性的管理理念,以期对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有所助益。

  关键词: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旅游内容到旅游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成为生态旅游中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的前提下,生态旅游也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由此,茶叶与生态旅游之间的融合也成为旅游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创新思维。

  1茶叶生态旅游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人与自然的亲距离接触,使人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本身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创新性,不仅是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能够影响世界各国对于生态发展的重视。茶叶来自于自然,茶叶生态旅游也是源于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给现代生态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企业管理来说也是一次理念的创新。生态旅游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既有生态学、经济学,也包含了环境学、生物学等学科,而传统的企业管理学则相对简单,涉及面较窄。其次,在生态管理中,所涉及的层面更广阔,即强调人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管理究其根本是关于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支撑。所以,对于人的定义,提出的要求,都会对企业管理模式起到积极的创新作用。生态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人们从传统的书本规范管理逐渐转变为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与收获,茶叶生态管理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茶叶最早起源于我国,集天地之灵气,是大自然的产物。茶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同时还包含了茶道、茶德、茶性等内容。茶叶生态管理的理念是以自然朴实为核心,茶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茶文化融入茶叶生态管理中,即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说,茶叶生态管理对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在茶文化的渗透与推动下会更加健康完善。

  2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分析

  旅游企业管理是现代旅游市场发展的组成内容,其核心在于管理。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传统旅游企业中,企业管理的唯一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生态效益的关注少之又少。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对生态旅游企业的期望不仅在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多地是希望提升他们对于生态文化的传播与贡献。因此,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需要从过去传统单一的管理目标向现代管理方向发展,应当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创新管理模式,深入企业内部,更好地探索旅游企业的管理新模式。

  2.1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意义

  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离不开茶文化,而茶文化与生态环境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旅游企业管理就要从茶文化中汲取精华,将其融入到茶叶生态管理当中,使人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点。茶叶生态管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因此,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意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生态管理理念强调的不是单纯的人类,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对环境的多方位保护,能够使整个生态旅游系统得到保护,而不是狭隘地以经济收入作为管理目标。因此,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二是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正在由劳动型逐渐向集约型方向发展,由此,生态旅游管理也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森林资源被过度开发,许多风景旅游区的环境遭到破坏,不仅影响了整体的生态环境,而且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现代生态旅游企业想要得到长远发展,就要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坚持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也要与时俱进,达到可持续发展。

  2.2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协调性

  茶叶生态旅游企业要开创新模式,就要从协调性方面入手,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游客与环境的协调。首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是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指导,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基础。旅游企业只有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茶叶生态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不仅要考虑到该地区的环境气候,还要考虑到农业的休养期,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否则生态环境被破坏,企业也就无法继续开放,也无法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其次,在现代旅游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中,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使人才得到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使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到协调。最后,游客和环境要达到一定的协调,就需要提高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满意度。当游客在景点感到身心愉悦,就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由此,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设备和措施,给游客营造一个舒适的游玩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游客和环境的协调。

  2.3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统一性

  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统一性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游客和环境的统一等。在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中,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既包括游客、设施、交通等,而是人与自然形成的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坚持两个内容,即人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其中,人与自然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是生存的基础,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际上就是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生态旅游企业发展中,对于景点的建设和使用要建立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交通设施、饭店宾馆等,一切的开发应当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为前提,这也与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一致。人与人的统一,主要体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统一。提高旅游企业人员素质,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可以将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传播,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我国许多茶文化生态旅游景点,都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茶文化本身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关于茶的故事、茶的习俗等都十分丰富,从茶文化中可以探寻到久远的历史印记,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旅游企业可以以文化为核心卖点,将文化传播融入到当地的旅游宣传发展当中,不仅提升了旅游企业的营销管理手段,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传承。由此,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统一性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和生态效益方面都很适用。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今天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离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进行更加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茶叶生态旅游企业才能在人和自然之间找到平衡。茶叶生态旅游企业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管理理念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保证,加强以文化理念作为发展传承的核心,才能更好地实现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亚静.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2]井跃博.自然保护区环境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8).

  [3]和献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4]邱海蓉,冯中朝.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01).

  [5]韦东红.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

  [6]杨江帆,谢向英,徐清,李灵.福建茶叶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08(06).

创新管理论文10

  摘要:结合案例分析企业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点检定修制在设备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创新应用点检定修制,既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也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键词:设备管理;点检定修制;经济效益

  1存在问题

  1.1以时间周期制定维修计划

  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二七机车公司)以前采用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即每年年底,以单纯的时间周期为基础,制定全厂设备大、中、小检修计划。如某台机器到了检修计划规定时间,则按照大、中、小检修类别及技术规定来检查、更换设备的部件,无论该部件是否好坏,均属于更换项目内,统统给予换新。传统管理模式缺点:不是以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为依据,而是以单纯的运行时间作为检修基础,导致本来还能运行到下一个检修周期或还能运行一段时间的机械配件也都给换掉了,增大维修成本。

  1.2不进行动态检查

  由于平时不安排维修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动态检查,认为刚刚完成大、中或小修的设备不会出现问题,造成小隐患变成大故障。如某个部件刚发生损坏或磨损,如果及时处理就不会酿成中、大事故,但因未及时处理,本身部件不但全部坏掉,还连带造成其他部件的损坏,产生连环的恶性循环。例如,落地镗床,就是以按时间为基础进行计划检修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精度降低的情况,如在此时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基本不会发生费用。因未及时不处理,使小问题变成了大故障,如轨道发生变形等,不仅影响了正常生产,还要支付更多的维修费用。再如,调直机上的钢片小滑板因链条变形,在运行中碰撞到轨道接口处,使其脱落和变形,只要有一只脱落的小滑板夹在链条中或一只变形时,都能把整条轨道的润滑条全部擦伤和打掉,因未及时发现最终导致轨道被磨穿和报废,此时再修复则需要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维修费用。

  1.3抢修问题

  除了定期检修、平时检修外,还有一个抢修问题。由于平时机修人员不能主动去检查设备隐患,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出现故障后,只要能继续运转就不通知维修部门,直到设备不能运转为止。为了抢生产任务,则投入尽可能多的人力进行抢修,在维修人员抢修时也要求他们去修理主要故障,由于人多和技术上的参差不齐,再加上修理时间紧,使维修质量大大下降,造成故障率频繁发生,维修成本高。长此以往,既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使设备的正常使用周期变短。由于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存在不足,需解决的问题是:公司现有设备已达20xx多台,特别是近几年购进的设备已占总数的60%以上,由于设备较多,需要的维修费用也较大,如此巨大的维修费用已成为企业的重大包袱。以单纯按时间周期为基础制定的设备大、中、小检修计划,其设备管理理念就是以修为主,忽略了对设备进行动态检查与管理。由于设备大、中、小检修及抢修存在的缺点不仅是维修质量不高,更重要的没有抓住真正需要维修的要点,而是“例行常规检修”,许多设备都是带病运行,久而久之造成设备在正常运行中常会突发故障,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全年设备故障停机率较高时可达8%。油及油脂是机器的润滑系统,对其必须要非常重视。如果缺少或没有润滑油,相应的机器部件就会出现磨损或坏掉,缩短配件及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应有的性能或大大提升维修成本等。

  2采取措施和做法

  2.1做好备件管理基础工作

  (1)建立完善的备件仓库管理系统。因为对于设备维修与管理来讲,备品配件的质量与及时供应相当重要。而仓库是负责备品配件的申购、质量检验、供应及库存管理的部门,所以建立完善的备件仓库管理系统,既可提高备件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也可为合理确保库存打好基础。(2)建立配件申购制度。①根据库存情况,及时申报日常耗用的配件情况;②根据点检制制定的检修计划中所需配件进行合理申购;③应设专人负责配件的采购并进行售后服务跟踪,根据采购进度情况及时向设备管理人员汇报,应与相关的管理部门,如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及质检部门等进行采购情况的及时沟通,并落实好相关配件到库的具体日期。(3)建立完善的配件入库质量检验制度。建立配件入库质量检验制度,目的'是尽可能保证入库配件的质量和及时性。所以配件在入库之前,必须经过指定人员,如检验员(可由设备部人员兼职)等进行初级检验,并写出检验报告。经过检验主管人员进行抽检后,再确定是否入库。(4)建立配件修旧利废制度。维修替换下的配件,不仅可以节省维修成本,也可减少备件的采购时间。可根据修后使用时间长短、原来价值、数量等计算出一个数值,按比例把这个数值奖励给员工。(5)采购人员在进行备件采购时必须做到货比三家,并建立供货商信誉等级评审库。目的是确保购买到性价比高的配件,并在供货商中建立起合理的竞争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2.2实施点检定修制

  (1)点检定修制的实施,首先是按照循序渐进方式进行,先从主要或简单易行的设备上开始,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在逐步全面推进。最后经过不断地总结、探讨、提高、再总结、再探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进行,使实施点检定修制的目的和作用真正体现出来。(2)制定具体内容和相关表格。例如,B1-400W铣床的点检内容包括每日机台的卫生检查、润滑系统、备件紧固情况、轨道磨损度、主传动箱油位、油质状况、蜗轮蜗杆磨损程度、电器件的工作状况、设备震动状况、轴承润滑情况、马达温度等。根据这些内容制定出相关表格,一是便于点检时记录,二是便于维修人员查阅。(3)制定点检大纲。制定点检大纲后需呈报公司主管领导进行审阅批准,并协调好生产部门、维修执行部门和点检人员的工作关系,应使三方做到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在此基础上,组织并挑选一批技术人员学习点检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点检方法,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具体做法是,先选一台设备作为试点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将点检经验逐步推广给其他人员。

  2.3实施方式及内容

  (1)根据设备属性及特点,将其划分为一线车间、辅助车间、成品和化验室及公共设备等。每个片区安排一名点检员负责对各自片区的设备点检,完成后回到设备科继续上班。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召集生产、维修、技术等部门对试验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并采取措施改正,并以设备主管为组长,每个片区以一名点检员为组员,成立点检机构,点检定修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确定的内容。①确定点检路线;②制定点检内容;③根据点检标准进行点检;④点检员每日记录下点检情况并汇总,上报点检组组长,其他各片区相同;⑤组长根据这些第一手资料按劣化情况大、中、小及部位重要性,制定日、周、月检修计划,日检计划当天执行,其他于每周五下午集中生产、维修、点检人员进行开会,根据生产计划和设备劣化情况,两者综合后制定维修技术标准、给油脂标准和大概维修时间;⑥制定维修作业标准;⑦联系仓库确认定修计划上所需备件,仓库内是否齐全;⑧根据仓库反馈信息,确定修理的具体时间。

  3实施效果

  (1)由于在执行点检定修制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在检修过程中一切顺利。因采用动静结合方式对设备进行劣化点检,处理很灵活,发现急需维修者找生产联系计划停机检修,如不需停机者,当天就修理,这样就避免了因修理不及时由小故障变成大故障,或由单一故障造成多个连环故障发生。由于每个片区各有一名点检员长期负责各自片区点检,久而久之对自己片区的设备情况可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准确反映设备实时运行情况,并结合点检4大标准,使设备故障停机率大幅下降。如全厂设备故障停机率及维修费用已逐月下降,由于故障率的降低,维修人员也减少了许多,既解决了人员分流问题,也降低了用工成本。(2)实现了全过程管理。由于充分调动了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采取一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了设备的投资效益,实现了设备的保值增值。各级领导均能树立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全盘管理的思想,真正实现了从规划论证、购置、安装调试、使用、更新改造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能把设备的经济与技术管理相关联,在处理设备的经济与技术关系时,都是把经济性放在首位,技术性服从经济性。彻底改变了设备管理中一味追求技术先进的盲目做法,使设备管理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重要工具。实践证明,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工厂,设备部门都包含上文所述的问题,而且均具有共性,所以建立具有国有企业设备特色的点检定修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具有在本行业内大范围推广复制的可行性。

  4结束语

  由于点检定修制初次在公司设备上的应用,没有生搬硬套其固有模式,而是根据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地来制定具有铁路装备企业设备特性的点检定修制,为巩固成果,公司在20xx和20xx年连续举办了两期点检员培训班,通过学员之间的相互实践和学习,点检定修制在公司内更加深如人心。通过实行精准式的设备劣化分析项目等,要求各个车间既要有规划、有检查,还要有反馈、有提高。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点检定修制已逐渐走向成熟,全年度设备故障率已稳定在公司制定的预期目标之内。

创新管理论文1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也变得格外重要。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应该是当前最关注的问题。企业要创建新的机制,从而更好地为管理会计提供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本文主要对管理会计的变迁过程进行一个了解,同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创新研究。

  关键词:管理会计;变迁管理;创新

  管理会计变迁进行管理其实就是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做出的一种应对方式。一般情况下,它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不会在既定的轨迹下完成,需要通过管理来达到既定的目标。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变迁可以认为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是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作为前提,同时人才、市场等要素会对它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变革,为变迁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这种经济新常态下,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的应用成为了变迁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对企业会计变迁管理的认识

  (一)会计的变迁

  会计行业发生不断地变迁其实就是对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淘汰一些过时的观点,增加新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制度引起的集合效应,从而造成变迁的发生;二是组织和制度之间进行相互联系、相互磨合而产生的变迁。

  (二)会计变迁管理

  变迁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根据组织内部结构而引起的变迁管理,另一方面是根据收益、成本原则来实现变迁管理。在市场经济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路径,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以当前的市场经济来说,管理会计的变迁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中主要的几种有以下:第一,在总体路径不变的前提下尽量调整管理的规则。在这种选择下,又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对传统的线性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学会利用网络上的会计工具。二是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寻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第二,加强对制度的修订,提出新的路径。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发展管理会计,让它有一个新的.突破。首先,要对管理和信息控制系统进行不断地创新,进而上升到对制度的修订。其次,将管理会计信息控制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尽量使会计体系与组织的经营结构不会相差太多。

  二、探索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创新方式

  (一)以经营系统制度为基础进行创新

  要想对当前的经营模式进行改善,需要对管理会计中多个子系统进行相互协调。一方面,会计变迁的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动力。如:合理的会计创新规则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的积极性,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适当的会计变革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调整,进而使得信息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所以,可以构建成本决策等方法来推动会计变迁的发展,在不改变经营系统的前提之下,站在管理控制和信息支持系统的角度上考量问题,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二)放宽会计的假设边界

  在新常态下,提高管理会计解决企业难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管理会计的边界释放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如:以沉没成本为例,在当前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沉没成本被认为是一种与决策无关的成本,它是发生在过去而且收不回来的成本。但是这种定义的成立必须要站在市场是完全合理的基础之上,同时没有发生任何的交易成本。可是我国的经济市场根本做不到这个要求,存在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等。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之前,不仅要考虑机会成本,还要将已发生的沉没成本包括在内,这样可以对总成本有一个更加可靠的估计。所以这种将管理会计的假设边界放宽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当前主要的措施有:(1)发挥信息支持系统的作用,加强会计沟通。首先,要对管理会计有一个正确的理念认识,然候开发和应用会计工具,使得会计工作有效率地展开。(2)完善会计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减少由于主观原因而引起的决策失误,同时通过这个系统能够公平地对工作者进行评定,根据工作的真实情况来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从而达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资源配置能够更加合理。(3)组织结构需要合理安排。建立一个信息识别和信息监管的体系,以此来对组织成员进行合理的安排。但是先要采集正确且全面的员工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通通存储在专门的一个数据库中,最后根据信息来对人员进行最优的安排,从而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化。

  (三)加强对环境要素的管理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决策的制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的内容和类型也可能发生质的改变。因此,在管理会计的变迁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环境要素,相反,还要针对这个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做出一个预防的措施。所以企业在治理这方面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管理会计的任务和特点,对它产生一个新的认识。除此之外,公司的经营状况对系统的发展也会有产生作用。当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不存在任何的裙带关系,实现相互独立的时候,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它的需求者联系在一起,不同的需求者所着重了解的内容也大不相同,所以注意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公布之后,还要对反馈上来的建议进行综合评定,进而不断地完善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部环境的不稳定造成管理会计需要进行不断地变迁,为了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对会计变迁进行适当地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下,传统会计要进行改变,将它与管理学理论相结合,从而可以在变迁中实现创新。虽然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还不够成熟,但是许多专家和学者还在进行大力研究,在不断创新,促进企业管理会计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晓红.浅谈新时期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J].财经界,20xx(17).

  [2]孟小荣.新形势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研究[J].财经界,20xx(5).

创新管理论文12

  乡镇是国家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乡镇政府则是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地方行政组织。作为我国政权组织体系末梢的乡镇政府,直接面对亿万农民,其管理具有直接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为我国乡镇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我国乡镇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我国乡镇政府推行绩效管理,其管理的科学性和效果的优质性为我国乡镇高质高效管理提供了保障。

  一、我国乡镇政府管理现状

  我国的乡级政权体系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国家为了能够最优化农村资源,成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维护农村的稳定,是我国在农村的基层政权。随后,国家决定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建制,建立了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我国的乡镇政权在成立之初就问题连连,乡镇政府的管理也举步维艰,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治理都充满挑战。

  1、乡镇政府机构臃肿庞杂,供养人员过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我国现行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最佳表述。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不管地域多大,人口多少,都片面追求和上级政府机构设置的对口,设置全套的机构组织,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共有乡镇政府4万多个,总财政供养人员有1280万人,平均每个乡镇接近300人,按照中央和乡镇结构改革的要求,要精简近100人。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导致财政支出增长超负荷,财务债务责任不明,终将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

  2、乡镇政府职能不清,缺位错位现象严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的概括了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体系末端的职能复杂性。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三方面:传达上级政府的政策法规,执行上级指令和本级人大决议;推进本乡镇的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发展;为乡镇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但许多乡镇政府职能不明,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承担了过多的部门职能,使得乡镇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服务缺位和职能错位现象严重。

  3、乡镇政府危机严重,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

  财政危机是乡镇政府最棘手的问题。供养人员过多,对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监督已使许多乡镇政府债台高筑。本来为乡镇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乡镇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但事实上大部分乡镇政府的财政已经成为一种“吃饭”财政,更有人不敷出的乡镇政府沦为“讨饭”财政。财政危机让走投无路的乡镇政府只有巧立税目,搜刮民脂民膏来弥补财政上的不足,引起了广大乡镇居民的不满。

  4、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欠缺,人民满意度下降,与人民矛盾日益突出

  公共服务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政府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然而严重的财政负担,农民交上来的钱基本上花在了供养人员的身上,乡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迫切希望政府能改善乡镇生活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可总是事与愿违,钱花了却看不到效果,民众的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并将出现的问题归结为乡镇干部的腐败无能,严重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信任危机空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

  二、乡镇政府推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对绩效管理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最小的投人获得最大产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寻求经济、效率和效益。政府绩效管理是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基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解决财政危机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以公共选择和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撑,以服务、社会、公众、市场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管理主体和范围的扩大,更是公共生产力提高的彰显,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效能建设的诊释。乡镇政府地位和职能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所暴露出的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等问题,都表明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当前各乡镇政府在机构改革方面虽然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始终都没能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改革不到位,没有与改革相匹配的制度来保证改革的完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政府绩效管理,成为一剂良药,给乡镇机构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绩效管理不仅强调乡镇机构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注重改革过程中的检查和控制,利用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来衡量机构改革的效果,这样一种规范与机制相统一的控制,为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保障与支持。

  2、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一级政府的7条职责权限中,主要体现的是“执行、保护、保障”职能,各级乡镇政府都在向有限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乡镇政府引人绩效管理,以政府该做什么、如何做作为立足点,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职责使命,以提高绩效作为目的指向,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的职能止步于社会起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集中精力做好“执行、保护、保障”工作,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职能缺位向补位的靠拢,错位向本位的回归。

  3、有利于建立合理科学的乡镇绩效财政体制

  实行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府的财政来源受阻,使得人不敷出的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乡镇政府引人绩效管理,在公共预算和公共理财观的指导下,运用绩效预算方法和目标管理手段,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进行源头控制,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绩效预算、绩效评估、绩效审计的乡镇绩效财政体制,公开财政支出项目,透明乡镇政府,接受群众的监督,让人民清楚了解国家的资金和自己的积蓄何去何从,以此来解决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4、有利于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改善乡镇政府和居民的关系

  为乡镇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但目前乡镇生活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均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居民寄希望于党和政府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则将满足农民需要置于首位,并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由管理与被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由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并由政府控制农民转变为农民监督政府,这样也就必然极大地增强政府的效能,提升乡镇干部形象,改善乡镇政府和居民的关系。

  三、以绩效管理推进乡镇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

  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在乡镇的触角,其能否高效运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宁。将绩效管理运用到乡镇政府,帮助乡镇政府进行改革机构,转变职能,解决财政危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用绩效管理推进乡镇政府的管理创新,对提高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效能型、有限型、廉洁型、服务型乡镇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绩效管理意识,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效能型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机构改革以后人员如何分流、撤销部门的职能如何合并、新增部门职能如何落实成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难以彻底的问题所在。过去的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机构改革是一场效率大仗,触及了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他们抵触机构改革。因此,强化绩效管理的意识,加大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使绩效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人深刻了解到政府绩效管理在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诸如机构改革后的人员分流问题,可根据绩效综合考评结果决定人员是提前离岗、提前退休还是分派到村里或其他部门;对新增部门的职能也可以根据绩效评估指标来界定。这样,乡镇政府改革就能顺利进行而不再会有后顾之忧,使乡镇政府向效能型政府转变。

  2、运用绩效评估指标,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有限型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绩效是履行自身职能的表现,而绩效评估的指标需要根据乡镇政府的职能来设定。我们首先应该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在行政体制以前,乡镇政府承担了所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行政行为杂乱又无效率。运用绩效评估的指标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作为绩效评估的主要能容,并以此为依据来设定评估指标,加强各评估指标之间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乡镇地域之间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进行有效地绩效管理规范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使乡镇政府履行正确的行政职能,努力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3、加强绩效管理规范,建立乡镇政府绩效财政体系,建设廉洁型乡镇政府

  我国大多数乡镇政府的财政系统都是不规范的系统,公款私用,乱立税目的现象十分严重,债台高筑,财政压力大使得社会公共事业无法顺利进行。这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进行有效的监督,也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财政运行规范。虽然乡镇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提高乡镇政府绩效进行了有意的探索和尝试,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加强绩效管理的规范,就是从法律上明确绩效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立法明确绩效管理的程序,建立乡镇政府的绩效财政体系,包括绩效预算、绩效支出、绩效审计,把乡镇政府的财政体系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有效解决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提高乡镇政府的财政效率,努力把乡镇政府建设成为廉洁型的政府。

  4、加强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绩效评估不是目的,将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才是最终的归宿。乡镇政府运用绩效评估的方法获得评估结果,反映出的不足和问题就是乡镇政府努力的方向。充分利用绩效评估的结果,就要求乡镇政府要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个人,并与个人晋升和奖惩机制相结合,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公共服务的质量,并将此作为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与奖惩机制、选人迁任相结合,让乡镇政府无空可钻,提高服务质量,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把乡镇政府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

创新管理论文13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来实现企业各自的经营目标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化。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现代物流活动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是通过电子商务带来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特大型煤炭企业,地处河北省唐山市,前身为开滦煤矿,始建于1878年,迄今已有131年历史,享有“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源头”、“中国北方民族工业摇篮”之称。按照开滦产业发展规划,现代物流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间密切的关系,电子商务这场革命必然对煤炭行业物流产生极大的影响。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供应链也实现了一体化,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三方通过Internet连在了一起,通过PosEos等供应商可及时且准确的掌握产品销售信息和顾客信息。

  一、开滦物资公司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物流管理信息化措施。目前物资公司使用的浪潮平台,物资管理已经涵盖了物资编码管理、计划管理、供应商、合同、采购、发票校验、验收入库、库存管理、出库等全过程的业务,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浪潮系统上线后,规范了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和物资编码的使用,实现了财务的事前控制,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物资系统与财务的同步管理以及其他一系列物资管理问题。

  (二)条形码技术应用效果初步显现。今年年初,条形码技术在钱家营供应部井口超市正式投入使用,经过半年的运转,此项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优势逐渐显现。首先,应用此项技术把保管员从繁琐、重复的物资收发操作中解脱出来,避免了手工录入单据误操作造成信息不准确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节省费用、便于查询。实行条形码管理可以将单据所需的大量纸张文字信息转换成电子数据,省去了设置纸质单据帐卡,方便查询,并且数据统计准确快捷。第三,依托“两化”融合,实现了减人提效。对库房的人员、物资实行区域综合管理,能有效减少人员配备,达到减人提效的目的。

  (三)逐步推行电子商务。20xx年底,开滦物资公司启动了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物资公司相关业务科室利用开滦物流网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网络询价模式取代原来电话询价为主的方式。全部采购业务都在电子采购平台运行,使采购信息高度集成和广泛共享,实现“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预计到年底,通过评审和议标节约采购资金达到600万元。对供应商的管理该公司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完善供应商数据库,防范和化解网络安全问题。

  (四)物资公司将实体物流贸易做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新成立的市场贸易部功能,大力发展供应链贸易,同时以承揽物流贸易链条上的运输业务为突破口,实现物流贸易业务与运输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发挥电子商务在煤炭物流管理中的创新作用

  (一)建立基于电子商务之上的现代物流

  煤炭企业的各类物资消耗总额大约要占原煤成本的40%左右。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直把物资供应部门作为一个附属的职能部门对待,从人员配备到职能化分工都比较淡化。这些陈旧的观念已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进程安排,我国的经济必将融入全球化,以降低成本为核心,以电子商务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思想,必将迅速渗透到煤炭企业。

  在电子商务中,每一笔交易过程都包含着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因此,物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子商务的实现需要有物流系统的支持,现代化的物流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子商务给煤炭企业物流活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之具备了新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引起了物流管理的变革。

  (二)树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网络供应链管理理念

  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对跨越多个企业的供应链的设计、选择、优化和管理的过程。供应链将多个企业连接而成一个有共同利益的集合体,每个企业都不必承担过大的投资风险,而又可以实现产品从原材料到加工成品的.全过程。通过供应链,企业可以形成如下优势:①企业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全方位地对上下游市场信息作出快速反应,实现即时销售、即时供应,减少物流流通时间;②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③企业容易集中力量,形成核心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4)集中供应链企业各方力量,可以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共同面对竞争。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网络供应链管理理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Internet、交互式Web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在煤炭企业内部形成的业务和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企业内部供应链,以及在煤炭行业中,上下游企业形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模式的产业供应链将转变为现代网络供应链,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体现的是一种交互、透明的协同工作环境。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网络供应链对煤炭企业供应管理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价值链变革。

  随着电子商务的运用,面向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逐渐被以客户为中心、面向过程的管理方法所代替,从而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消除了煤炭企业内部的重复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变革。

  (2)企业供应链的变革。

  电子商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它不仅局限于煤炭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居于同一供应链的厂商之间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双赢。

  (3)电子采购。

  电子商务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煤炭企业只有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准时交付产品和服务,并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才能取得竞争优势。电子商务带来的企业采购模式的电子化变革,降低了企业采购产品的价格,缩短了盯单处理周期,能够反映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4)交易流程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可以帮助煤炭企业改革现有的企业交易流程管理,形成新的企业交易管理流程模式,提高煤炭企业管理的效率。电子商务下的企业交易流程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改革了以往贸易单据流转为主体的煤炭企业交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实现了煤炭企业交易方式创新。其次,实现了煤炭企业交易流程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减少了货物的库存时间,降低了产品的库存成本。

  三、结论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流通领域的变革,促使传统的物流配送向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发展。实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创新管理论文14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典型问题,最后基于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是联系企业和学校的关键纽带。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管理体制方面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针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创新性的解决策略,强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效用。

  1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指职业教育中的管理系统组成和领导机构的构建。管理体制的建设有助于调动教育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是学校与政府部门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历史因素,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发展之初采用“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模式构成为职业教育学院统一办学、管理和收益,管理与办学相结合,各院校、各专业间独立发展、运营,彼此间缺少相关的交流沟通,导致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标准与教学方法难统一等问题出现。虽然在早期发展时期,该管理体制和模式对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角度出发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条块式管理模式更加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提升职业教育对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2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2.1职业教育管理不规范,职业教育层次区别明显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规范性问题日益突显,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规范化、系统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势在必行。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分属不同管辖范围,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差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规范造成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难以统一,使得职业教育系统性差,中、高职业教育间存在脱节现象,职业教育层次区别明显,在职业技能和教学内容上难以衔接。

  2.2管理部门协调性差,教育管理效果弱化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熟,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使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统筹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效果。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管理效果弱化问题。在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在职权上定义模糊,存在双方职权重叠,共同监管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管理职权分配不清,削弱了职业教育管理效果。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组织形式分散,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效力弱化;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执行主体,难以保障制度切实有效的执行。

  2.3管理缺乏社会积极性,群众参与面较窄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近二十年来发展迅猛,但在社会公众的`认可度方面仍存在巨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公众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见,与传统中高等教育相比,群众的参与面较窄。社会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管理缺乏来自社会、企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导致教育管理的社会力量薄弱。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芥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就应当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考虑进去,提高公众的认可度。

  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

  3.1定位政府机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规范化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也逐渐加大。而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要分析当前教育形势,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定位政府机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政府机构职能的定位要求政府对各职业学校进行宏观调控,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从管理者角度调整自身管理方式和权限设定,实现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其次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组织,建立起统一的组织体系,以此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通过统一的管理体系,集中行使管理权力,确保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强化管理的规范性,在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和规划方面发挥管理效力,引导职业教育院校的良好发展。

  3.2强化职业教育主动性,促进其办学效果提高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强化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努力提升其办学效果。教育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度和群众认可度。目前职业教育在社会、企业和家庭中认可度相对较低,对职业教育管理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管理方面缺少根基。因此创新职业教育体制应当加强职业院校办学的开放性,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合作,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办学的透明度,提升办学活力,以此来提升社会参与度,强化其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置方面充分研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实际设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着力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3完善招生管理和人才市场培育,建立人才供求关系机制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应该关注学员的招生、培养和就业问题。因此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着眼于招生管理的革新、人才市场的培育和人才供求关系机制的建立,确保招收学员素质高、学校人才培育质量高、毕业学院就业率高。政府及相关部门首先应对职业教育招生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当地人才市场和经济发展现状调研分析,确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毕业流向等,以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学员招收。院校在人才培育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注重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合作,建立起长期的人才供求机制,促进人才交流,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参与,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作后盾,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管理规范性差、管理部门协调难、社会参与度低等都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来解决当前问题。只有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提升其主动性和办学效果,拉近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志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2).

  [2]姜英玉.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J].亚太教育,20xx(7):160-160.

创新管理论文15

  一、企业统计管理的意义及作用

  道路作为货物从门到门运输的主要载体,就如同人体的血脉一样,大部分的生产生活物资都离不开道路运输。而危险品道路运输作为道路运输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们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地区对危险品需求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各项支边政策纷纷出台,支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力度逐年加大,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薄弱,形成对物资运输的瓶颈,尤其是对于危险品道路运输,在公路路况不良的状况下,安全隐患相对加大。这就要求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要认真做好各项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进行及时的统计监督,为企业发展和区域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一方面通过统计成本测算工作,宏观地体现区域发展的整体状况,为国家了解区域内交通条件和运输状况、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规划和作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真实依据,使国家制定的区域政策更加符合区域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实际,进而推动企业的有序竞争科学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成本统计工作,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方向、明确运营程序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企业趋利避害、有效控制经营成本,特别是在车辆调度、货物配运、资金周转、成本支出和企业收益等方面有了可靠的预期,能够详细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并以统计数据为依据适时作出经营战略的调整,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到心里有底数,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由此看来,企业统计管理如同企业的管理中枢,企业要发展,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管理环节,做好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对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能够发挥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统计工作主要内容

  对于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来说,统计工作应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一是把握国家政策导向。要熟知国家关于行业管理的各种规定,在国家、地区法律条例规定的框架内对企业经营提出指导意见或建议,确保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符合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资质。在投资规模、设施配备、经营活动等方面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地区规章和行业管理制度,这是保障企业合法存在、合理运作、合规经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熟悉行业发展状况。要对危险品道路运输行业的相关因素、相关信息做到及时掌握、及时提供,例如业务涉及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状况、成本浮动情况、货品供需实况等行业信息,统筹考虑到由于天气等自然条件变化、货品价格浮动、机械设备折旧以及区域文化生活差异给企业成本投入带来的影响。以四川地区为例,由于天气变化,降雨和泥石流时而发生,山区内地形复杂且道路状况很差,冬夏两季危险品道路运输的成本就会有很大差距。同时危险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而要有效规避这些不确定的风险,就必须及时掌握并熟悉行业发展状况,及时在经营价格上作出合理调整。三是确保数据全面可靠。危险品道路运输统计数据要真实反映道路运输的数量、规模和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统计内容要体现运输总量、运输强度、运输效率、运输距离等道路运输的相关数据,同时要将经营成本,诸如文化差异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投入、油料价格浮动增加的运输成本、设备维护保养费用和运输过程中的营运管理费用等等都纳入到统计工作范畴,综合所有相关因素得出成本、收入、利润的比例数据,这些数据必须要从基层实践得来,确保数据全面可靠,这样才能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才能促进企业持续有序经营。

  三、企业统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统计工作虽然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也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企业统计工作由此而得到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样以危险品道路运输为例,企业统计工作就明显存在统计数据针对性不强、统计信息资源整合不够、统计内容还不够全面、统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只有重视起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发挥企业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首先统计数据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危险品道路运输统计工作侧重于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大都忽略了对主要运输路线的分析和运输条件的研究,对企业相关的营运路线、运输条件等信息掌握不全、把握不准,在运输条件的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不能够对企业经营成本作出及时调整,进而极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统计信息资源整合不够主要体现在: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己之力,对应该公开的'统计信息严密封锁,导致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对于有用的统计信息,企业要出资出力搜集整理,对统计数据的调查整理上难免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不但增加了企业的统计成本,同时也导致了统计数据的局限性。部分企业为了应付工作,甚至出现随意制发统计报表或发布统计数据等现象,使得统计数据失去了应有的利用指导价值。第三统计内容还不够全面主要体现在:一些道路危险品运输企业的统计工作为了着重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仍旧局限于运量、周转量、运距和能源消耗等这些内容,对于货值、货种、流向、经济区域间客货流交流、运输通道生产等相关内容关注的较少,甚至根本还没有开展统计工作。这样以一概全的统计方式和统计数据信息完全不能够全面反映行业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所以统计内容所体现的信息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还是由于统计人员素质没有完全适应行业的发展,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和其他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做好企业统计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从上面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加强企业统计管理、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就必须针对问题找到症结,使得企业统计与国家管理体制、行业运行机制和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促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服务、为行业进步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要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丰富统计内容,完善信息共享。要进一步拓宽统计工作领域、延伸统计工作触角。把统计工作放在企业发展、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上进行安排部署。例如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要把统计管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统计要着眼于服务企业运营、行业发展的大局上来,进一步扩充现有统计项目内容,除了对运输产品特性指标进行完全统计外,还要对交通运输指标、行业专项数据展开调查统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网上交流、建立数据库等有效形式实现行业间、企业间、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实现统计资源的互补共享,最大限度发挥统计工作的实践指导作用和统计数据的价值。

  二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统计水平。统计人员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决定着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统计人员的管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统计人员专业队伍是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因此,道路运输企业尤其是危险品道路运输企业,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分层次和批次对从事相关统计工作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加强统计思路方法的交流提高,保证在工作过程中有目的、有方法,完全保证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依据。

  三要创新工作方法,应用先进技术。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处理归纳繁杂庞大的统计数据下,无论是从数据采集、整理,还是计算、分析等各个环节,都要不断实现创新,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充分运用到统计工作中,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事危险品道路运输统计工作更是如此,例如美国早在1999年,就利用了GPS搜集车辆行驶路线、货车实际运行时间和车辆完成的运次等方面的数据。车载信息采集装置的运用,极大节省了道路运输的调查统计时间、人力和物力,极大提高了运输信息采集的准确性。这一措施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将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统计工作中,当是统计工作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趋势。

【创新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知识管理构建及创新论文08-24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12-02

高中学校管理创新及运用论文08-27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08-04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08-17

酒店行业管理的创新和未来论文09-28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15篇12-02

公路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论文09-28

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实践论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