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论文

时间:2024-07-06 17:59:54 论文 我要投稿

供应链管理论文必备[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应链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供应链管理论文必备[15篇]

供应链管理论文1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关部门要结合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特征,从预测管控机制出发,对资源规划和预约能力予以管理,实现供应运营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本文对服务供应链协调运营额定管理要素、能力配置以及网络化协调技术进行整合,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运营管理;能力配置;技术服务

  供应链协调运营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专业服务体系中供应商对发生管理以及流程管理等项目予以分析。供应链中心任务中,针对客户最大满意目标,供应链结构和消费性供应链体系予以重视。

  1服务供应链协调运营管理要素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项目的建立和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统筹管理,从根本上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控制机制,企业要研发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保证市场主导地位的实效性符合标准。另外,在服务供应链协调运营体系中,服务供应策略十分关键。在全国GDP数值逐渐增多的同时,也要对高速发展的项目予以重视,确保服务领域能实现供应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另外,若是从服务水平和服务前景对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进行整合分析,则要保证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之间建立更加切合实际的竞争机制和应用路径,也能维护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1]。结合中小型服务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要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对相关参数予以分析,确保服务策略、服务能力以及组织绩效结构更加有效,整体管理结构和控制机制也能顺应供应链条的发展需求,为了进一步对相关功能进行分析和系统化处理,主要的变量关系分为策略条件、服务供应链协调策略、组织绩效三类,三者在形成统一结构后,能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并且保证处理效果和应用机制贴合实际需求,为后续服务链供应机制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在服务供应链协调策略结构中,基础的运营策略模型中,基本框架和实验工具是技术人员在对产品和供应链策略展开描述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项目工作的小型企业样本观察和分析效果存在差异性以及局限性。基于此,只有对不同组织结构和价值管理匹配效果进行分析,才能结合实践对其进行积极的组织绩效,维护管理利润的有效性。相较于精益服务项目,敏捷机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市场反应能力,要对需求变化予以运行和管理[2]。

  2服务供应链协调服务能力配置

  要维护管理结构和服务水平的配置机制,就要对运营管理内容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分析,保证具体模块能发挥实际价值。

  2.1预测和资源规划管理配置

  在预测和资源管理项目中,要保证运营过程的有效性,并且在交替进行的过程中,有序维护相关工作的完整程度,在运行体系建立过程中,也要保证处理参数和配置结果的效果符合标准[3]。应用规划管理配置体系,主要是为了有效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进一步规避预测项目出现的低效率问题,集中对预测服务结构进行控制,确保相关服务参数和管理模块能按照资源规划的结构以及业务水平。安排相关机制和控制结构,减少工作时间的浪费,也为员工提供更加便捷化的服务。相较于传统的供应链,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销售预报的效果,要对预测不同网络宽带的实际要求进行审核和评价,维护供应服务链条的完整性,确保多样性和复杂性符合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务行业内部,需求并不是处于无限状态,需要得到有效的限制和管理,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整合,并且借助高效柔性资源调度机制对其进行选择和管控,确保处理机制和管理效果能符合标准。无论是何种服务机构,都要将资源规划项目的控制能力和整体水平作为基本依据,提升预测的精确度,确保能对相应偏差内的资源进行有效规划,实现服务满意度的全面升级,且预测精度完全取决于预测方法,只有对其进行适当管理和应用,才能保证预测模式和控制效果最优化[4]。

  2.2预约管理项目

  在预约管理项目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独立分析,预约过程主要是集成商为了有效满足客户需求业务的重要承诺机制,确保客户和集成商之间协议的稳定性。另外,在协议开展之前,对客户和集成商之间要借助协议予以综合性控制,确保协议能在达到目标之前建立政策自检模式,充分评估可行性,并且保证协议中公平和各自利益的完整程度。对于预定管理机制,相关技术人员要保证协议在应用结构中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建构平衡管理办法,也为客户、集成商之间的协议予以整合,综合落实协议管理措施,对于需要相关人员开展的政策予以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只有保证政策运行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才能为后续各自利益的全面整合提供保障。在维护各个协议之间公平和利益的同时,能实现资源和需求的平衡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例如,我国国外车辆宣传项目中,主要应用的是预约快速通道服务项目,能有效提升相关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维修机制,确保具体控制结构能应用在实际管理层级中。综上所述,在预约管理中,要对客户项目、服务器项目等进行储备,并且对客户项目、服务集成商员工监督机制和管理机构进行研究,从根本上对客户执行机制和管理措施予以整合。确保管理机制和集成组织项目符合实际价值,保证履行相关服务框架的完整性更加有效[5]。

  2.3基础能力资源管理

  正是由于整个服务项目具备较高的意识形态,服务集成商针对具体服务也要进行处理和整合,着重对运营效率低以及服务机构拥挤的问题。在对服务机构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也要保证硬性指标、确切性指标予以控制,只有尽量减少资金的应用额度,才能避免客户等待时间较长,提升空暇时间的利用效率。另外,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将服务导向设计为基本人员,对服务结构的服务性价值予以控制。若是从员工表现的分析标准来看,就要对员工的个人表现进行处理,着重对员工和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这对于目标确定落实提供保障,借助软性目标和不确定性目标,维护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能对其产品框架体系予以分析[6]。

  2.4基础合作伙伴管理

  服务供应链条之间的关系就是合作共赢的关系,相关技术人员要积极践行系统化管理措施,确保合作能顺应发展需求,且合作形式的管理结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在合作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逐渐深化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也要对经济价值进行增加处理,确保非线性方式和管理结构贴合实际,一定程度上保证服务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完整性贴合项目运行标准。第一,要对合作伙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类型进行汇总。(1)协作型服务供应商,主要是对服务能力、服务数量、服务空间以及服务质量进行整合,确保相关配置结构能贴合实际需求,也为后续协调作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提供保障,切实维护管理机制和控制策略。(2)利用采购性服务供应商,能对其服务能力和战略协作机制进行控制,确保成本优势以及控制效果能贴合实际需求,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符合实际标准。(3)要对分销商进行整合,相较于相关项目的运营机制,在分销代理渠道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对集成商结构予以分析,并且提升直销商服务能力,真正落实管理结构的多次管理。(4)要对基本的分销代理机构予以重视,结合实际服务效果和产品销售结构进行控制,确保管理效果和控制机制贴合实际。第二,要建立健全服务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对于实现项目的路径,相关技术人员要想有效对集成化服务供应链进行核心管理,就要保证其关键节点的处理核心较为常规化,借助服务供应链对集成化服务中心予以控制,积极升级管理机制,为后续连接、合作以及项目服务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从根本上提高项目的管理效果,才能在提升控制节点时效性的基础上,对服务质量进行整合和分析。第三,要建立顾客资源流程,在基础性流程中,也要对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项目进行管理,并且保证供销机制和产品之间的差距,从而在服务复杂的情况下,确保服务背景的有效性,也能提升相关水平和整体服务双重性。顾客接受相关内容统一进行项目处理和控制,尤其是对客户管理资源的实效性,维护服务质量的'确定性以及服务效率。也就是说,在实际改良机制和管理系统运行机制中,从根本上对顾客资源进行系统管理,结合服务项目以及集成结构,要积极践行系统化控制机制,确保其顾客服务集成商能有效建立健全维护机制符合标准流程,贴合服务质量的确定性以及管理项目运行的服务效率,确保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施加行为要符合比准,为后续数据的整合提升提供保障。基本顾客资源流程的主要就在于进一步造就、吸引、维持和系统开发[7]。

  3服务供应链及网络化协调技术

  在系统化协调技术运行过程中,要对具体情况予以综合性管理,确保具体人员能发挥其实际价值,也能为了全面组织结构提供更加有效的经济支撑和资金管理支撑。第一,创造目标消费者,结合目标要求开展具体的管理机制。第二,要引导民众建立服务需求。第三,确保互动顾客信息以及相关材料得以落实,只有对服务质量进行处理,才能为后续工作的整合提供保障[8]。第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项目管控人员,要结合实际管控机制和管理结构予以控制,确保供应链管理研究项目能从倾向转变为效果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倾向供应链演变为结构亚结和实际需求进行整合,并且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工作的快速响应。在供应链里面,相关部门也集中分析供应链的技术框架体系,也为运营结构和供应链计划运营提供保障,实现多结构适应性的相关要求,将兼容、响应、柔性等作为重要参数。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避免结构不连贯问题的出现,对实际控制结构和应用框架予以系统化分析,确保处理水平和管理策略的完整程度贴合实际,就对项目运行中涉及因素进行处理,需要考虑供应链结构,技术人员也要对执行动态参数等项目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全面运行[9]。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对具体问题进行整合,确保处理效果和应用模型的完整性,为后续工作的系统化优化提供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管理结构的全面化升级,实现管理指标的同时,也为后续体系的建立健全创设良好的条件,促进服务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倩,王子朴,赵治治,等.基于服务供应链的鸟巢赛后运营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xx,25(02).

  [2]刘宇,胡伟.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11(21).

  [3]梁蓓蓓,刘奋伟.旅游集散中心服务供应链运营条件探讨——以浙江舟山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1(1).

  [4]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供应链运作成功因素分析——以Coursera为例[C].第九届(20xx)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xx.

  [5]安宝峰.关系质量、联盟能力与企业合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服务供应链视角[D].浙江理工大学,20xx.

  [6]孙朝苑,郭西蕊.服务供应链视角下企业协作的内涵与机理研究——以成都神钢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xx,04(03).

  [7]宋丹霞,黄卫来,徐杨,等.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J].工业工程,20xx,12(2).

供应链管理论文2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质量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影响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中精神要求的满足程度,等等。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任何企业要想在当今世界上有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相关的行业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分散网络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其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产品质量分别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内部形成后,其质量特性伴随物流传递到下游企业,构成下游企业产品质量的一部分,这样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传递,最后到达最终用户。质量管理指的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所谓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把供应链的单个环节组织起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与单一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是主权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4.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质量管理对成员企业各自的信息化建设有很高的要求。

  5.专门的运输企业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关系到能否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

  6.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并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使其具有高度的动态性。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一体化经济的形成,过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已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生产所取代,企业之间的合作正日益加强。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很广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整个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供应、储存和销售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控制和优化,加快物料的流动,减少库存,并使信息加快传递,时刻了解并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大大减少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就十分必要。

  1.企业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就可以调整整个企业来实现传递必要的优势,企业把顾客满意作为有效价值传递的驱动力,把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对顾客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快速反应,随时接受顾客的反馈,不断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2.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必须明确了自己对产品质量的责任和义务。伙伴之间的质量协定可以通过合同等形式确定下来,并严格执行。质量不仅仅通过最终的测试来进行控制,还有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及时消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合作伙伴间质量管理的无缝连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企业的制造成本。

  3.供应链质量管理将改变企业之间信息封闭模式,实行供应链中信息、知识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时滞,以信息、知识共享为基础构筑企业之间的合作。核心企业依靠分销商搜集的顾客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和技术扩散,将更有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通过知识资本获得利润。有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整体质量。供应链质量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中知识、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供应链体系下,购买的材料和部件占据企业整体支出的份额越来越大,由此日益增加的高风险也体现出来。一旦中小企业供应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会对整个供应链造成严重损失,而核心企业首当其冲。丰田汽车召回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20xx年至今,丰田公司对汽车的召回多达29次,而召回汽车的数量多达近千万辆。丰田汽车召回事件有很多是供应商提供的汽车零部件存在质量缺陷引起的。召回事件对整个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丰田公司作为核心企业蒙受的信誉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的。

  供应链原本就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网状结构模式,所以通常由核心企业作为组织者和发起者来领导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目前学术界很多学者也都认同这一观点,并一直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通常由核心企业根据市场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以此明确供应链各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利用合同来约束中小企业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但是目前的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是以顾客满意度作为驱动力的,然而由于缺少资金,缺少人力资源和相关资料,许多中小企业供应商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源去实行质量改进,所以很难满足新型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而这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最终的产品的整体质量。

  2.很多学者认为淘汰掉质量问题得不到改进或者不具备足够质量保证能力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并重新选择供应商,但是这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3.核心企业利用合同或者协议来约束供应链中的成员,固然能起到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质量标准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对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激励作用。实际上,除非有强大的外力推动,否则中小企业不会愿意采取行动去改进质量。而在市场中对核心企业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中小企业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和主动性,这也不利于整个供应链产品的质量改进。

  4.供应商产品质量检验合格出厂后,核心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再次检验,这种重复的检验会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成本。

  四、基于核心企业支持的供应链

  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领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效益。如何保证供应商的质量改进、满足客户需求、保持供应链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基于市场的合作应当转化成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基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上,而是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供应商获得长期的利益,并依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鼓励供应商按期完成任务并进行质量改进。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奖惩机制,能促使供应商积极提供高质量产品,从而能够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稳定。

  2.很多时候核心企业都把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上,却忽视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核心企业应当把质量管理延伸到整个供应链,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对整个供应链成员的质量管理进行监督和支持,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能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快速响应,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在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核心企业向供应商提供其所缺少的外部资源,支持其质量管理,通过向供应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制定教育方案帮助供应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提高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可以邀请供应商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使供应链成员明确质量目标,这样可以加快供应链产品创新和质量的改进。

  4.定期举办质量峰会,交流信息和经验共享。邀请供应链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参加质量峰会,交流彼此收集的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偏好,更好的把握市场动向。同时给予供应商更多的话语权,集思广益,共同推进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进步。

  5.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核心企业可以引入更专业的第三方进行供应链上的产品质量的检验、鉴定和测试,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减少重复检验,降低成本,从而把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供应链的质量改进上,加大对供应商的支持力度。

  五、结束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在供应链中单纯起领导作用已经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核心企业只有通过整合供应链,对中小企业供应商进行资源上的合理支持,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改善质量改进,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论文3

  摘要:随着汽车行业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供应链物流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美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协调生产和运输之间的关系,协调和分配资源的利用,加强企业整体的运作,降低企业供应的生产成本。所以,本文针对一汽-大众公司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对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希望也能为我国的其他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问题;对策

  供应链物流的有效管理是在要求公司员工之间彼此协调合作,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之间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不同是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精准高效的生产模式要求企业要舍弃不必要的程序,使生产系统的运作模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在物流系统中精准高效的思想就是要尽量减少浪费,消除不能获得增值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物流供应链系统的工作效率,获得高效的物流运作模式。

  一、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现状

  1.一汽-大众简介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1991年2月6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吉林长春,20xx年12月,二厂正式进行轿车的生产。目前,我国共有四个一汽-大众的工厂,其中长春有一厂和二厂,三厂和四厂分别在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截止到目前为止,公司员工已经达到近三万人,上游的供应商多达四百多家,下游的经销商也有六百多家,可以说规模非常巨大。近几年,一汽-大众公司打破了国内多项汽车史上的记录,汽车销量遥遥领先,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声誉享誉国内外,成为我国著名的汽车品牌之一。

  2.库存管理现状

  制造业企业为了保证生产进度以及销售额,建立仓库存储是很必要的,这可以有效保证物资和生产原料的及时供应,协助企业有效的进行产品生产和组装。而库存的多少会对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汽车产业,对库存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就是对资金的合理分配和管理控制。而合适库存的是要通过保证性物资存储的多少来衡量的,这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要对上一季度或者生产周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作为下一生产周期的的参考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库存数量,这也是一汽-大众公司一直所践行的标准,影响着采购部门的工作。但是,事实上保障性物资的多少很难掌控,太多会积压资金,降低资金流通速度,太少又会无法保证生产数量,影响生产进度,对销售造成影响。因此采购部门的职责就是制定合适的库存计划,使它既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也不会阻碍过多资金的流通,使它始终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3.物流配送现状

  首先,为了满足汽车公司物流和生产的需要,一般上下游的供应链都会选择在吉林长春设置存储中心,因为这里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方便运输和节省物流费用,也对一汽-大众公司制定物流措施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上下游各个企业之间彼此协调合作共同发展。其次,公司为了减少整个汽车生产、装配、和销售过程中的物流费用,很早就开始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很多业务外包给了其他物流公司。由于公司的管理部门建立了健全的物资库存网络信息中心,才使得JIT供货制度完美的实施和发展。最后,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积极的使用和改进JIT配送机制,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库存,降低生产成本,避免产生资源浪费,保证资金最大限度的流通,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4.物流信息网络现状

  一汽-大众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内部数据资料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种物流信息网络的设立可以使企业随时查看生产进度,了解生产计划的完成程度,库存数据以及未完成的工作量,也可以根据庞大的数据和销售反馈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消费者未来的消费需求,通过不同供应链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一汽-大众公司生产的汽车种类繁多,根据目标群众的不同,涉及到不同车型、不同配置以及不同价格的汽车。因此对汽车的零部件需求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这时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很好的避免生产受到成本增加、库存剩余过多以及效率减弱等因素的影响。一汽-大众公司自从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后,很快就将它设成为公司的核心系统,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决策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样的,也使汽车订单处理效率更加高效快捷,很好的控制了零部件的生产和储存数量,使企业决策更正确,生产计划更科学,生产质量稳定提高,企业利润稳步增加,公司效益成果显著。这种系统也能帮助决策者随时了解市场动态,及时应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需求,增加企业知名度,提高竞争软实力,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最终成功占领市场。

  二、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库存部门零部件存在短缺或盈余现象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由于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一汽-大众公司会有专门负责采购的的部门进行汽车零部件的采买,在采购之前会有相应的工作人员经过市场调查之后制定出详细的购买计划,再经过价格比对等选择合适的.购买商。若由于其他一些不可控制或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使某种车型的需求突然增加,在这之前公司又没有较多的库存,就要进行突发性采购。若一些零部件长期在生产线旁不进行使用或投入生产,也会造成暂时性的库存积压。由于市场需求的不平稳,部分车型会出现不定期的剩余或短缺,从而迫使生产商改变原定的生产计划,造成零部件的剩余或短缺,使库存暂时无法维持平衡。这种现象产生有时是不可控制的,不能完全归咎于采购部门,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具有时滞性造成的,所以还要完善和加强市场信息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完善生产计划。另外,公司生产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也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还需要监管人员能够及时进行监督和信息确认,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2.物流配送管理不善

  物流配送管理不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同一地区的供应商之间并没有实现集成化运输,一般都是采用单次配送,每次的配送的数量较小,频率较高,造成物流运输成本的增加,在存有大量库存的同时又使得配送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这些费用最终都会算在汽车的采购成本中。第二,由于系统录入信息不及时,导致有些零部件已经运送甚至投入使用了,还没有相关的信息显示。第三,也会经常出现供应商的物流车辆短时间内同时到达仓库门口进行装卸货物造成交通拥堵,人手不够,或者长时间没有配送车辆,人员闲置的情况,配送时间不平衡,无法准确对接。第四,对于补货问题,缺乏制定较好的补货计划,不能及时应对突发需求,配送车辆缺乏监督。

  3.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低效率

  首先,一汽-大众公司的物流信息系统考虑不够周全,只考虑了影响公司内部的供应链物流情况的因素,却未能将一些影响公司物流配送或者竞争力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放入考虑范围内。而这些因素恰恰又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会严重影响公司物流的发展。公司将采购、生产、配送、销售等基本工作太过于独立化,没有考虑彼此之间的有效衔接关系,没有形成完善的供应系统。其次,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使信息的收集发生阻碍,不够全面和完整。同时企业和各个供应商之间不能很好的相互协调和沟通,都只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或目标而不去积极的配合其他部门,影响工作效率。再次,物流系统不够完善,相关技术仍有待改进和提高。企业内部无法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不能对有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无法使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商品和汽车零部件信息的收集都是通过扫描条形码完成的,这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进行零部件的扫描和信息录入,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劳动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同时,失误率也大大增加了,若出现条形码破损或丢失造成数据无法扫描,就会使数据丢失,破坏了信息的完整性。

  三、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问题的对策

  1.优化库存管理方法

  为了能够帮助一汽大众公司优化库存管理,本文认为一汽大众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可以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一汽-大众公司根据自己制定的生产计划,提供一个严密的库存计划,可以让供应商进行库存管理,让上级的供应商直接对接下一级的供应商,让他们根据生产计划自行决定供应的数量,通过这种分权的方式,不仅省去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省去不必要的麻烦,也能将职责留给供应商。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联合库存控制。由于库存管理是要在信息充分对称和各部门之间充分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针对整体库存问题,公司可以实行彼此合作,共担风险,共承利润的联合库存政策。也就是要整个供应链条的上下游之间都密切合作,针对库存问题共同进行商讨和协商,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优势,考虑每个环节的企业发展和利益,制定一个公平的,有效的库存策略。有效避免了之前由于缺乏整体性而出现考虑不周的缺陷。

  2.建立集成化运输流程

  目前,一汽-大众公司主要存在的物流方面的问题就是货物配送过于分散,系统信息不健全,装卸货时间不能有效对接,运输成本较高以及运输车辆缺乏监管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可以筛选出合适的运输公司,合适的公司就是要负责任,服务质量较高,事故率和失误率较低等优点,能够制定合理的配送路线,及时有效的将所需商品运到目的地,并将货物完好的卸下来,保证商品的完整性,不会出现丢失、破损的现象。这种集中配送的方式也能减低运送成本,也给企业减轻工作负担。其次,由于运输的高效性,还可以使企业减少库存计划,节约储存成本。

  3.提升信息管理技术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技术方面,公司可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投资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实习培训、留学深造等途径,增加员工技能,为公司服务。也可以通过高薪挖掘高技术性人才或者购买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系统为公司服务。另一方面,在保证信息系统完善高效的运作环境下,有计划的增加信息收集覆盖面积,拓宽业务范围,例如二手车市场。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及时更改企业目标,推进企业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汽车制造业的物流需求正随着汽车及其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迅速变大,我国汽车制造业也正在越来越深入地伴随着汽车物流业迅猛发展。健全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是要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彼此合作,互相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本文通过对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且根据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对一汽-大众公司的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耿进.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物流模式及策略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xx.

  [2]陈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汽车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xx.

  [3]郭佳.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供应链物流管理精益化研究[D].吉林大学,20xx.

  [4]宁磊.汽车企业供应链物流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xx.

供应链管理论文4

  【摘要】文章主要从供应链角度来研究库存问题,包括信息技术问题、需求预测问题、供应链协同问题以及供应链运作效率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基本对策。

  【关键词】库存管理服装企业竞争

  一、服装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已经建立起了像ERP、EDI、MRP、SCM这样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都仅仅应用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和上下游企业建立对接与共享,这就使得信息在供应链的传递过程不顺畅,信息共享不完全,容易产生需求放大的效应。因此,很难做到让信息取代库存。目前,各节点企业的信息系统只重视企业的内部信息传递与共享,而忽视了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大大缺失,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对终端客户需求信息预测的准确程度,从而导致对库存的预测出现偏差,造成企业的存货管理库存积压严重等问题。

  (二)市场需求预测不准确

  服装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订货会模式来接受下游零售商的订单,终端销售商一般都是根据自身获得的客户需求信息,提前向批发商订货,当然这里边包含了一定的安全库存。而批发商又根据零售商的订货数据,向生产商下订单,各企业对整个服装市场的行情总是非常乐观的,所以此时批发商为了避免缺货现象的发生向生产商订货的时候也包含了一定的安全库存,这样下去,生产商所获得的市场需求信息是被不断放大了的,这就导致了生产商根据不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从而就导致了库存的大量积压。大量的库存积压会占用公司大量的营运资金,就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产生严重的生产经营问题。

  (三)缺乏供应链的协同观念

  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供应链的系统效应,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目前,从服装材料供应商、服装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没有形成一个供应链整体的协同,大多数服装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库存管理只局限于企业自身,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没有顾及供应链其它节点企业的利益。比如,有的面辅料供应商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服装制造商购买超过它所需的原材料,这就造成了制造商的库存积压。

  (四)服装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

  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运作的过程中。供应链经营与运作的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环节由繁化简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原材料供应商能够保证及时供应,制造商能够准时完成订单,零售商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改善销售计划,都需要我们及时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避免物品库存过多或不足的现象。就目前来看,服装企业的供应链并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供应中的前导时间过长,物流组织的运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非常普遍,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二、解决服装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建立信息技术支持系统,保障信息畅通。

  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实现战略联盟,从而形成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的一体化运作,并应用信息技术,如利用EDI、条形码等信息技术,及时地获得信息,实现快速响应机制。同时,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先进库存管理策略,实现上下游信息系统的对接以及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信息的准确与及时性,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进而实现供应链整体库存的最低化。

  (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供应链协同

  服装企业应该改变各自为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因为企业在市场中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有许多与企业有存在密切联系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企业整体供应链的竞争。所以服装企业应该站在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要做到相互信任、权利均衡、风险共担。同时各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库存计划,尽可能消除导致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水平,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共赢。

  (三)建立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系统

  建立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系统要求企业以快速满足动态的市场和顾客需求为目的,以追求企业各环节缩短提前期为核心。快速反应要求企业建立合理的配送中心,资源集中化,能够快速响应各个销售点的需求,最终达到降低库存水平的目的,同时可及时调节、提高存货利用率。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建立迎合市场的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系统。其次,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这是成功进行快速反应活动的基础。再者,建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四)建立健全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是指利用绩效评估的理论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系统,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做出合理的绩效评估,并能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健全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应该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绩效评估的标准;第二,绩效评估的数据来源;第三,绩效评估的组织机构;第四,绩效评估的奖惩机制;第五,绩效评估后的整改系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库存管理对于服装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实现稳定健康的持续经营与发展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服装企业应当把供应链库存管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断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意识,积极创新并优化库存管理措施,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水平,进而缩减企业成本,提高企业供应链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维国.品牌型服装企业库存管理及处理策略探讨[J].财会通讯,20xx:20.

  [2]石章强、叶建伟.ZARA:产业链快跑[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xx:4.

  [3]沈芳芳.我国服装行业的库存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xx:5.

供应链管理论文5

  一、辽宁地区企业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现状

  在企业生产与设计工作中,为了实现产品研究周期的缩短以及对市场的快速抢占,产品开发工作并没有被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来管理,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产品的开发欠缺与之配套的评审机制,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作出详细分析并且没有对产品是否能够投入生产作出充分认证,这导致了前面需要做的工作都被积压在产品生产阶段,并会由于反复的修改和返工导致开发周期的延长以及开发成本的提高。另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在产品设计与生产方面欠缺沟通机制与管理机制,十分容易导致协作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作为企业生产线员工,欠缺成本控制意识;作为生产管理人员过分强调产量目标;作为生产计划人员则和物料计划人员欠缺沟通,这些情况会导致生产工作与设计工作难以实现紧密结合,并因为沟通不畅而出现频繁停线和换线的问题。由此可见,辽宁地区企业在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中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欠缺研制周期中的成本管理;二是产品的开发效率较低;三是企业员工欠缺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四是部分生产工艺有待合理化;五是物料计划与生产计划的沟通与交流有待强化。

  二、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量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围绕成本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体系

  供应链成本的有效管理要求辽宁地区的企业构建一种相互联系、具备动态特征且能够快速反应的业务流程系统。在此过程中,企业要重视对业务流程作出整合,围绕成本管理对经营管理模式作出优化,并从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管理结构方面构建科学的成本管控系统。其中成本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企业供应链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适应于企业产品的特点;二是重视以提高成本管理成效为出发点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在成本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对管理跨度与管理等级作出合理控制;三是要构建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构建;四是在确保业务流程各个要素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要素的协调与配合;五是业务流程中的各个要素需要具备制衡与激励机制;六是需要使用具有动态性特征的经济考核指标来对供应链中业务的运作成效作出检验。由于存在于辽宁地区的供应链网络并不是企业的单纯相加,因此,要对供应链管理成本进行降低,就有必要挖掘供应链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并发挥出这种优势,同时要对企业个体的业务流程作出优化与调整。事实上,在现代成本管理工作中,业务流程再造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显现与认可,因此在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有必要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来对辽宁地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优化。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企业间业务流程的优化两个方面来进行: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优化来看,企业应当认识到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突破点。如在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仅较复杂,并且会涉及到较多的部门。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实现两个部门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从而对业务流程作出简化,这对于降低运营成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所开展的业务流程方面来看,供应链环境中的零售商与分销商、分销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来开展业务联系。相对于传统的人工业务处理工作而言,电子化商务显然更加便捷,并且在电子化商务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些业务可以进行合并,这会让业务流程产生很大变化。

  (二)强化成本管控制度化建设

  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能够在企业内部构建系统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系统,并让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获得制度保障。企业要将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就有必要对开展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化建设来推动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的长期发展。从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内容来看,包括企业生产资料管理的制度化、成本分析的制度化、管理手续的制度化、控制手段的'制度化、管理环节的制度化、管理程度的制度化以及管理组织的制度化等。这些制度能够在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中对企业工作的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构建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应当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同时具有明确的成本管理流程,并且在成本管理职责的划分方面需要具有明确性与可追溯性。一是目标成本是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基准。目标成本制度需要以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产品设计开发为核心,并要求采购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来共同参与制度拟定工作。这种制度的制定能够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管理流程与生产工艺来对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预测,从而为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二是预算制度与预算执行制度是企业供应量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以产品订单为依据对一段时期中的产品销售作出预测与统计,并得出预测结果以及各个部门的成本预算,在主管领导、财务总监以及财务部门对这些预算作出审定之后,则可以在财务部门的监管中对这些预算进行使用。企业中预算的执行应当由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来监督与维护,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将供应链成本管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供应链管理论文6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思想方法,了解供应链理论的逐步完善和日趋完整的过程,在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的条件中,结合在新的网络平台下供管理,对我国应链管理的变化,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的建议,重点研究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整个产品链的管理模型,围绕核心企业的产品链,关键在于掌控供应链上的企业电子信息流、生产物流和现金流,通过对数据流的分析和预测,做出正确的决策,整合和优化企业间的业务效率,使正确的货物数量,正确的质量,在适当的地点、时间,形成生产和销售的最佳成本。[1]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一)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共享可以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并及时响应,能够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避免因信息失真,供需不一致造成库存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

  (二)网络优化 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企业可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结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信息,企业能够应用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制定出详细准确的产品供需图表并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整合,以此制定合理准确的计划。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缓慢,我国经济社会对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受到相应影响,企业还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企业的经营形式甚至是粗放的,供给方的市场,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一定能够卖得出去,这种条件下对供应链根本毫无概念,因而起步较晚,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影响社会意识的关键因素,也决定了上层建筑,更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观念问题 在我国,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占统治地位的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企业的核心业务没有其独具特色的一面,企业虽然各种职能兼备,但是都中庸平常,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核心业务支撑。企业组织健全,但很多都是拖后腿的部门,多层机构部门的叠加,不仅影响了企业信息的及时传递,也加大了效率提升的难度。

  (二)贸易伙伴的协作 现代博弈思想告诉我们,非零和博弈能够使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共赢,企业的良好合作能最大限度的共用资源,节约成本,实现利润上的突破,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此时,合理的绩效分配变得更加重要,只有实现了分配的公平,才能更加促进双方效率的提升。

  (三)知识获取和转换技术上的要求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制造商依靠产品,价格,地点,促销让消费者被动地接受产品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将消费者的需求传送给生产者。如何正确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获取能够反映实际问题的知识,得出有效结论以及怎样将结论应用于实践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的,公司应该着眼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建设,去掉没有盈利能力的、冗余的职能部门。以供应链的利益作为契机,维护好各成员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策略选择:

  (一)快速反应策略 快速反应是供应链成员企业利用EDI等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收集和整合从下游企业汇集的.数据流,交换和共享信息,加上一个高的小批量的订货频率分布方法,以实现更短的交货时间,降低库存,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供应链管理为战略目的。快速反应的重点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二)有效消费者响应策略ECR 高效消费者响应指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减少物流成本的原则,能够及时响应市场变化,让每一个消费者的信息能够汇总在供应链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上,也让每一个消费者的每一条建议或者意见能够及时传达给电子商务平台,让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能够及时掌握消费者动态并及时做出调整与回应。

  (三)采用第三方物流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产成品的运输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为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就必须抛弃自己运输这种方式,提升外部物流状况。因此,采用第三方物流,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四)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一个高质量的供应链系统,不仅仅需要加快供应链的反应速度,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4] 六、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都是新兴的商业经营模式,它们固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也相对地对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带来了新的商业竞争与挑战。因此,企业如何导入电子商务改善供应链管理,并借助供应链管理来拓展电子商务。在当今竞争的时代取得胜利,便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最迫切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论文7

  我国物流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已促使人们对其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化认知,物流行业受到了广泛认可与推广,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成果.据统计,现代化物流企业多利用多种物流软件,实施信息化管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涵盖多个方面,例如,货运代理、报关、仓储以及运输等.但是其信息化程度并不完善,主要原因便是我国物流行业在很多方面均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例如,物流设施、管理水平、企业规模等.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这些方面给物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创新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方式,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1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不足之处

  1.1 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意识 物流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并没有实现统一协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都是谋求自身利益,为了促使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并不会共享敏感信息,最具直观体现性的便是商业信息.物流企业领导者认为,保持自身优势是企业实现最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意识,而正是因此,导致企业供应链竞争力薄弱,发展前景较为狭隘.

  1.2 没有构建完善的信息支持平台 良好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体系内部信息的流动速度、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良好的信息技术是其收获供应链效益的根本保证,因此,物流企业在管理供应量过程中,用针对供应链的实际运作情况,构建信息支持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集成系统.

  1.3 配套设施与管理手段不适 我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制度体制、技术水平以及传统观念等,导致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无法实现快速发展,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现阶段,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多个环节的发展现状与电子商务配送需求严重脱轨,例如,经营方式、配送管理模式、现代技术应用程度、配送工具、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现状以及配送规划与管理等.

  1.4 贸易合作效果不理想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在贸易合作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削弱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例如,贸易伙伴掌握某一商业秘密信息,但为了确保自身发展优势,并没有将此信息与其他伙伴共享,这导致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无法实现通力协作,不仅彼此利益无法实现最大化,还极易损害彼此之间的合作效益.物流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效果不理想,追其根源,主要是物流企业之间的商业环境各不相同,而且文化理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1.5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基于物流管理体制而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仍处于分割状态,即部分管理与区域管理.这种分割状态导致区域间的物流企业,在发展规划方面无法形成统一协调的标准,继而无法实现协同运作,导致其管理严重缺乏有序性,进而诱发一系列隐患问题.

  2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创新策略

  2.1 共享商业秘密信息 物流企业之间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必须共享商业秘密信息.但是由于合作商会与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一旦与其共享信息,将会承担着巨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基于此,物流企业应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前期,签订相关协议,明确且严格规范共享信息的.深度以及范围,并制定相应的惩罚策略,以此来要求彼此,提高合作伙伴之间信息共享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2.2 构建第三方物流 物流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不仅要强化公司内部物流管理,还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全面考虑,提高电子商务信息的综合性,构建第三方物流.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向客户提供相关服务,例如,库存管理、订单选择以及产品运输等,并利用第三方物理管理产品库存,这样可以为物流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进而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以核心业务再造物流供应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物流压力,还能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2.3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对于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而言,物流信息至关重要.现阶段,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方面已经广泛应用条码技术以及电子交换技术.条码技术作为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被用以识别、标注配送货物.而电子交换技术,属于新兴交易方法,具有无纸交易之称,交易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劳动重复率较低,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货物配送效率.基于现阶段发展形势而言,物流企业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物流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促使货物配送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进而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

  2.4 制定合理化战略联盟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晚,相关配送经验较少,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长久发展,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实验结果,对其进行本土化转变.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定合理化战略联盟:首先,联合物流技术、配送职责完全不同的小型物流企业,通过技术、资源互补的方式,整合成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其次,联合大型物流企业,构建动态联盟.

  2.5 降低配送成本 供应链各个环节要想实现顺利运作,均需要各个物流企业通力协作.各个物流企业不能片面追求订单数量,还要对配送成本进行全面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促使配送成本实现最小化.

  例如,物流企业可以有机整合订单地址,合理规划配送范围,实施集中配送制度.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有效强化,提高配送人员的协作性,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降低配送成本.

  3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环境产生了巨大变更,与此同时,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需求,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卞璐.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探讨[J].当代经济,20xx(24).

  [2]于炜杰.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xx(18).

  [3]张丽娟.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xx(10).

供应链管理论文8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根本的变化。一个企业如果想让实力变的更强,不但需要加强技术的更新,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还要从公司内部的各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运用ERP对企业物资管理可以加强企业物力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促进企业发展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

  1.ERP概念

  ERP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BC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BC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变革而提出了这个概念。是针对物质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是以企业内部供需链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并在MRP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需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支持的子系统,然后对企业内部供需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2.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鉴于资金和人员的问题,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软件,建立基本覆盖公司的信息点网络,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和数据中心,分阶段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应是最佳的方案。而信息化的目标应定位为有效监管企业物流,把实施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物流(内部供应链)-进销存管理方面,这是企业管理中较为复杂的部分,也是较为容易为公司创造效益的部分。在管理对外业务上,企业经营不再是孤立的,要与供应链上其它企业打交道,并受外部供应链制约。相对而言,中小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要好控制一些,外部供应链管理则比较难于控制,受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影响极大。因此,中小企业不仅要关心自身内部的供应链管理,还应注重外部供应链的管理。

  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进行集成管理。ERP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支持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及电子数据交换(EDI)。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供应链当中的物料流动的方向是从上游到下游,资金流的方向则与之相反,而信息流是双向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的流动速度日益加快,同时信息量也明显增多了。企业的资源贯穿于企业的供应链当中,它包括企业的人、财、物各个环节的资源,ERP由于可以实现对企业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因而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导入ERP以后,企业可以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相关信息快速做出反应,以信息的价值换取物料和资金的低消耗,从而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树立供应链的概念,并通过ERP来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一般来说实力不是很强,技术力量也不足,并且容易产生管理不善的状况,如果能够充分利用ERP优化供应链管理,可以很好地弥补自身资源不足的弱点。比如说,中小企业一般不能像大企业一样靠规模经济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但是如果能够依靠ERP增强内部管理,同时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灵活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减少不必要的库存,缩短出货周期,同样可以达到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在同大企业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对中小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目标核心,信息化可以从最基本的财务管理系统开始,而且我国财务软件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实施风险最小;业务运作是企业经营的行为核心,是实现财务目标的必备依托。ERP系统的实施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实现内部供应链管理,即传统的进销存,加强物流监控;第二步实现外部供应链管理,建立完整的由内至外的供应链,实现全面的企业管理。

  3.中小企业构建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对策

  3.1结合中小企业实际,构建企业自己的ERP管理系统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行業标准,优化ERP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企业的所有资源,简要地说,包括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ERP也就是对这三种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3.2构建企业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和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在选择供应商时,一般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产品价格、质量、可靠性、售后服务、地理位置、财务状况、技术能力等,其中供应商的'交货提前期、产品质量、交货可靠度和产品价格这四个因素是选择供应商的最关键因素。同时,注重客户的关系管理,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等,防止坏账的出现。

  3.3运用现代化的库存管理理念,构建新型的库存管理体系

  流动资金对于企业发展、新产品开发等都是非常需要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薄弱,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压力,而减少资金占用可以大大减少来自银行贷款的利息和风险。库存管理是实现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中小企业更要做好库存管理,来应对其资金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困难等压力。

  3.4构建高度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包括:条形码、自动仓储设备等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从供应商信息系统到企业自动化立体仓库,并通过电子商务网站直接到达客户的高度集成的供应链体系。物流系统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销售反馈信息和配送货物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物流水平。

  3.5加强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合作,产品设计遵循多方合作设计

  理念这一点对于发展迅速的行业尤为重要,因为在这样的行业里,产品和流程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之快,产品周期也非常短。和供应商充分合作,可以加速产品上市的过程,增加收入,并且减少断货的发生。

  3.6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产品或服务提供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与个别顾客或者细分市场进行沟通,理解他们特定的需求,进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提高顾客忠诚度,为企业增加收入和利润。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自身供应链的管理。只有重视供应链管理,并采取切实的行动,中小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从而取得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卫峰,易红.中小企业ERP系统与供应链管理[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xx,31(5):40-41.

  [2]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3]杨扬,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探析[J].中国商贸,20xx,(16):85-86.

供应链管理论文9

  基于不同管理机制联盟、买卖双方关系属性以及潜在契约环境,企业可以更好进行决策。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基于结果的方法和基于行为的方法能有效帮助买方确定能否有效管理供应商的质量。导致代理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目标冲突、风险规避、关系程度、结果的可测量性和不确定性,本文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

  质量管理是基于事实的管理,需要系统地、及时地收集于质量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及早发现质量问题并加以改进。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买方收集和分析其供应商的能力和绩效的相关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些信息,买方能够验证其供应商是否有能力提供所期望的质量以及其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是否恰当。收集供应商质量信息是非常困难和耗费成本的,尤其是双方并未达成共享质量信息的协议。供应商质量绩效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产品/服务质量和过程质量。

  由于旅游产品的属性,买方不可能提前获得和体验,因此,在旅游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主要关注买方是否能够获得供应商的过程质量性能和能力信息。当供应商不愿意共享信息或者提供错误信息时,买方倾向于基于结果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通常的做法是,组团社与地接社,或与酒店等供应商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利用法律合同约束对方,保证酒店以及地接的服务质量。

  信息共享对旅游供应链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共享,双方的公开交流和协作时,买方具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价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能力和行为。此时,买方倾向于基于行为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合作过程采取监督措施,例如,全陪导游负责全程协调游客与地接社服务问题,及时向组团社反馈;游客监督,组团社让游客填写旅游服务质量意见单,对行程中有地接存在的问题给予反应。同时,买方更有责任和义务给供应商提供协助,如参与线路的设计,及时告知供应商顾客需求以使其主动采取措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响应速度。

  二、目标冲突

  旅游是协调密集型的行业,不同的服务产品(交通、住宿、景区等)捆绑一起构成了最终旅游产品。旅游供应链上的成员是异质的,有着不同的目标。各企业出于自我寻利的动机,将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增加自己的利益。因此,即使双方尽可能的协同合作,但也可能存在目标冲突。降低目标冲突,或增加目标的一致性在此交换关系中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鼓励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整合、促进成员的共同利益、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减少监控成本等方面。

  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以及顾客的输入增加了过程控制的难度。基于行为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主要建立在协作和承诺的基础之上,同时在目标一致的交换环境中得到培育。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固化无形的质量特性、创建支持最终顾客的质量定义、共同制定和管理目标,最终促使供应链成员共同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若双方目标一致,不管是否对代理方的行为活动进行监控,代理方将按照委托方的期望行动。

  三、风险厌恶

  风险规避是实体在承受风险情况下其偏好的特征,可以用来测量实体为降低所面临的风险而进行支付的意愿。在降低风险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过程中,厌恶风险的实体在相同的`成本下更倾向于作出低风险的选择。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供应商对风险规避的态度影响其质量管理的行为、与产品/服务的质量相关问题,从而影响最终产品/服务质量。供应商倾向于风险厌恶时,会加大质量实践的投资并采取预防性活动,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以降低质量风险,向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酒店为提供更好的客房服务,选择更好的床垫,加大服务人员的培训。反之,供应商可能懈怠于服务产品和过程质量管理。

  代理理论认为,代理方风险规避的程度影响委托方转嫁风险的意图。代理方降低风险规避的水平或者委托方倾向于风险厌恶,则委托方可能会将风险转嫁给代理方,倾向于采用基于结果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也就是说,若旅游供应商倾向于较低的风险规避水平,则买方(地接社/组团社)会采取基于结果的方法来控制产品/服务的质量;若旅游供应商倾向于较高的风险规避水平,买方应采取基于行为方法。因为供应商会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加大质量管理的投资,以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过程,且更愿意与买方合作,了解顾客需求,以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

  四、关系长短

  代理理论认为当委托方和代理方处于长期稳定关系时,委托方就会更加了解代理方,更加容易和准确地评价代理方的行为,相信合作伙伴的承诺,就会履行自己在交易中的义务。这种情况下,买方更倾向于基于行为的方法来管理供应商的质量。而双方处于较短关系时,信息不对称性较高,这种情况下,买方采用基于结果的方法更为恰当。

  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则双方信任度就高,共享信息的等级就高,合作和整合程度就高。合作和整合程度是供应链有效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与关键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关系对最大化供应商对质量绩效贡献是必要的。稳定关系鼓励双方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服务过程的管理,促进供应商对买方质量需求的承诺。显然,很多旅行社在某区有固定的酒店供应商,这是在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酒店等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问题,通常是根据顾客的反馈等及时告知相关企业,甚至监督企业完成。

  五、结果的可测量性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

  质量的准确定义和测量是获取质量的基本。要测量质量,必须先定义质量。质量专家建议企业若要提供顾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则须明确定义和评估顾客需求,基于关键顾客特性确定质量指标和度量。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买卖双方需要有一个可靠的方法来准确定义和测量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需要明确可测量的质量特性以准备判断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同时,供应方需要明确买方关注的质量特性及其水平以确定能力水平。服务质量维度包括有形性、服务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并不是所有的质量维度都可以客观定义和定量测量的。若质量特性难以明确定义和直接测量,如旅游服务。那么,买方必须确保供应商是可信赖的,能够维护稳定的过程以提供顾客所期望的产品/服务。通常,组团社与地接社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利用法律合同约束对方,保证服务质量。但是,这些策略并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及可持续发展。旅游供应链上成员之间应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以保证质量管理和改进,即买方倾向于基于行为的方法,如,选择质量认证的酒店、及时反馈顾客信息,提供协助以监督和改进服务过程。

  由于政府政策、经济环境、竞争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代理方行为结果通常存在不可控的波动,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引致风险。基于结果的方法通常是将风险转移至代理方,结果不确定性比较低时,转移给代理方的成本就低,则委托方倾向于采用基于结果的方法;反之,则倾向于基于行为的方法。旅游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可预测性受到自身的服务能力、外部环境等影响,同时,由于顾客直接参与服务过程中,旅游供应商提供服务过程的波动较大,使得质量问题的概率较高,则基于行为的方法是必须的,且是更有效的来降低服务过程的波动和质量缺陷的概率。实际上,质量管理技术的目的是识别质量问题的起因,这样,过程波动就得到降低,就能保证传递符合期望和一致性的产品和服务。

  六、总论

  为了构建有效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不同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的优缺点。基于结果的方法易于应用,但是买方不能确定质量是如何实现的,且质量最优水平的实现受限于供应商现有的能力和合同条款。显而易见,这种方法的弱点是质量故障的潜在风险随时潜伏在产品、服务及过程中。基于行为的方法的焦点在于确保供应商过程是稳定的,有能力的和可信赖的,通过提高供应商能力以降低质量风险的来源。然而,基于行为的方法需要旅游供应链上所有成员长期的投资和努力,且受财务和人力资源等影响。那么,如何在旅游供应链网络中设置供应链管理系统以有效管理所有供应商?当企业决定是否对特别的供应商投资基于行为的方法时,需要考虑,不同的供应商应选用不同的管理机制,这与治理选择、买卖双方的关系属性和合同环境有关。

供应链管理论文10

  经过为时16周的课时,来学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从概念篇,战略篇,运作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学习,从宏观系统上去认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相关理论。

  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我带着解决以下五个问题尝试着学习。包括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处理,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的视角差异、物流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区分与协调、反映物流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及理论性与实用性相合共五个问题。 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从被动地听老师授课,起初就觉得本课程理论性太强,而可感性又不高 ,难以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理论,没法更好地学习此课程;二对课本上所提到的案例加上老师的讲解后,案例具体的指出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的对映的.解决措施,我对课程理论的学习进入了半知半解的状态,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感悟;三在参观企业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接触到了几个物流企业,通过这些实践内容,我对书本的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感性有了进一步地提升;四对比自己本学期所学到的的知识及能力,感觉自己在具体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的时候,没办法更好地调研、分析,得出解决的方案,理论与实践的两者结合不够,没办法列出更为具体切行的方式以解决问题,提出方案的可操作性都有待提升。

  自己学习方面的转变由只是听老师讲解,转变到了自己主动去了解、学习。通过自己上网下载相关案例,学习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我

  这学期有学习进步的地方。

  不足之处:由于是第一次学习本课程,自己没办法去了解到哪些途径与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我们的问题。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明显地感觉地感觉到了,在看待问题,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心态上有些急切,很想学习相关方面的具体解决问题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

  在进一步学习的方面,我希望老师能再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指在合适的时候指出学生的不足及问题,让学生更好的意识到问题,有何途径去更好地解决问题,灌输树立学生们树立这方面的意识或习惯。

  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不足,导致学生上课没办法更好地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能有知识、思想或思维上的碰撞,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上课之前,老师能先提前跟下节课有关的案例,课后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前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课上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去解决问题,如何具体的提出相关可行具体的方案去落实。这样子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理论与运用有更深地认识了。

供应链管理论文11

  摘要:库存管理是当前成品油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成品油因其固有的特性,所以在其库存管理环节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就将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当前我国成品油仓储物流管理,并结合销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供应链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成品油的库存管理。希望在相关建议和优化方案的提出,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关键词:供应链;成品油;库存管理;优化措施

  成品油是由原油开采出来后经炼油企业加工完毕并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可以市场供应的合格石油制品,其包含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汽油、柴油和煤油等等。而成品油库存管理则是当前成品油供应链中最为关键的组成环节之一,它对于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提升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如何开展对成品油库存管理优化,进一步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下文就对这一问题展开更详细的探索和研究。

  1当前供应链成品油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供应链管理系统一个重要环节,成品油相关企业在库存管理上都或多或少的做了一些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入或推进,但是从目前整体形势来看,仍存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充分、不到位的现象。例如,我国众多地区中的成品油库存管理工作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引进和推广而被搁置一边,而仍然采用传统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方式的管理效率相对比较低,很难准确的掌握企业需要的相关工作信息,这也将对我国成品油库存工作效率造成较为严峻的影响[1]。甚至一些老旧、偏远或区域内重合油库在库存管理上信息化程度低下甚至采用人工管理模式,和自动化的管理仍在明显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无法形成比较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因此在成品油的实际管理中如果一些环节的对接不够准确,成品油的供应速度势必受到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对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造成影响。

  2管理策略

  为了将成品油的库存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库存模型。这种模型的基本框架中主要包含了成品油库存成本、相关费用和需求等环节。对于当前成品油的库存管理过程中,主要的管理策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1、RQ策略。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成品油库存量的.检查,一旦库存量达到了订货标准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发出订单,并将每次的订单量设置为Q。通常情况下,如果成品油的需求比较大,缺货成本较高的过程中,采用此种方案也是最为恰当的方式。2、RS策略。在对成品油库存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库存量小于订货水平就出现了订货行为,就需要订货的数量达到最大的库存量,我们对这个环节中的库存量用S表示[2]。这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按照成品油的库存情况进行管理策略的选择。

  3对成品油库存管理进行优化的策略

  针对建立的库存模型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反映出的问题,应根据成品油供应情况进行策略优化,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工作环节进行优化完善:

  3.1充分引进信息技术

  随着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提升库存管理工作的效率,就需要在成品油库存管理过程中大幅度引进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这项工作应着重以下几点:(1)建立健全成品油库存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此种方式对库存管理的监测进行强化,加强库存信息管理系统与销售ERP系统、加油站零售管理系统、二次物流配送系统等系统端口的融合对接,实现各大系统的集成,实现数据交汇对接,从而实现对库存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便于在工作中更好的实现准确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可以将信息自动的及时通知给相关工作负责人员,方便相关岗位人员对物流信息的动态掌握,实现对库存的及时补充[3]。(2)完善对成品油收发存环节动态监控,从而更及时和准确的了解成品油的库存变化,有效的保障将信息准确的提供给实际业务操作者或经营决策者。(3)强化对成品油库存自动化控制,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控制或解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减少在库存管理工作中所耗费的人力和财力,更有效实现对成本的节约与控制。

  3.2强化对油库的优化

  强化对油库的优化布局,是当前对成品油库存管理优化管理工作中十分关键的工作环节[4]。企业应根据自身不同资源进货渠道、销售流向和油库辐射范围等综合因素实施对油库性能进行完善,对其功能进行提升。首先在实际工作中对油库进行优化布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成品油周转的效率,随之要形成系统的配套的物流优化运行方案。同时,要在实际工作中对成品油仓储品种的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对各个区域内需求的品种进行满足,在此种背景下实现对库存的有效降低,进一步提高库存管理利用效率节省库存工作的管理成本。其次根据油库的区位重新对油库进行优化布局,对基础设施老旧,安全风险较高的油库或同一地区运输半径重合的油库进行优化关停,以减少后期更新改造资金的投入,也减低现有库存铺底量的占用,盘活现有库存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库存管理是当前成品油管理供应环节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说库存管理的好与坏会对成品油供应和物流优化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对成品油的经济效益也有着直接联系。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我国这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相关企业或是个人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库存量实际情况进行掌握,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的采用解决对策,更好的带动我国成品油库存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辜勇,杨子清,高东旭等.基于供应链的成品油库存管理优化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xx,4(12):87-88.

  [2]尹微.基于供应链的成品油库存管理优化措施分析[J].科技与创新,20xx,32(9):58-58,62.

  [3]朱泽.基于VMI的成品油库存优化及系统开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xx,58(2):189-190.

  [4]王波.基于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成品油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38(2):37-39,41.

供应链管理论文12

  这段时间自己学习了第六章,发现有许多的东西都是自己不知道的,大部分知道的都是传统采购,很少知道这一章里提到的各种采购方法。

  在传统管理下,采购重点是放在与供应商如何进行商业交易上,即在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价格的比较,通过供应商的相互竞争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为特点。在采购中,交货质量、交货时问是重要考虑的因素,但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来进行控制的,如到货验收等,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供应商与采购部门经常要进行报价、问价、还价等来回谈判,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订单才能决定下来。

  所以在学习了这一章后我总结了传统采购的特点以及在供应链下采购的特点,最后还对比分析了他们的区别,因为我认为类比法对于我来说更容易让我记住知识点,所以我就采取了先分类再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这一章,当然,我们组主要负责的就是JIT准时化采购,我对它的了解也比较深入,在小组里我也负责的是JIT准时化采购的特点,当然我也是从这里知道它和传统采购的比较,到底在哪里是优胜致胜的关键。

  以下这些理论就是我总结和借鉴来的对这章的总结。希望老师批评指正,当然还会在老师和各组的带领下深入了解这些内容。

  一. 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采购过程是一个信息私有化的过程

  选择供应商在传统的采购中是首要任务。在采购活动中,因为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筹码就越大,对采购方不利。因此,采购方为了能从众多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在与其他供应商竞争时,也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一来,采购和供应双方都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互存,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相互的不信任。

  2. 采购部门对质量和交货期的检查都是事后把关

  在传统管理的采购模式下,采购方基本无法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活动中来,双方的工作既不透明也无法做到有效沟通。因此,采购部门难以对采购品进行实时的跟踪查询。

  3. 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

  在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模式中,供应与需求之间无法做到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是一种临时或短时的合作。由于缺乏相互合作和沟通协调,在采购过程中就会出现相互推诿和抱怨,双方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筹谋工作,可想而之,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势必下降。

  4. 缺乏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

  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导致采购方在生产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生产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的

  现象。在市场需求骤变时,供需之间对用户的需求无法积极响应,从而缺乏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

  二. 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的、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实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采用系统方法整合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流程,提高成员企业的合作效率,使产品及服务以正确的数量、质量,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以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与销售。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和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呈现出以下特点:

  1. 从采购管理转变为外部资源管理

  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在于与供应商缺乏交流合作,缺乏柔性地、对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准时制采购和准时制生产的思想出现后,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将原来传统的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增加和供应商的沟通联系,使原材料的库存为零,缺陷为零,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

  由于传统的采购模式只单纯的重视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即孤立地追求采购流程的优化、监控采购环节等,而没有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不但加强内部资源的管理,还转向对外部资源的管理,加强了与供应商在信息沟通、市场应变能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的合作,真正实现零库存达到双赢的目的。

  2.从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为订单而采购

  在传统的采购中,其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企业的生产过程,不能掌握生产的进度、用料规律、产品需求的变化,因而无法安排好进货周期。采购部门目的很简单,只要正在进行的生产不发生“停工待料”的现象就行了为此而储备的保险库存,就是我们常说的为库存而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拉动生产的方式进行的。即生产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拉动下产生,生产订单拉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拉动供应商。达种准时化的订单拉式控制策略,使物流系统得以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的周转率,降低了库存成本。

  3.从一般买卖关系发展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生产企业之闻是一般的买卖关系,不能解决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无法共享库存信息,企业间所获取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失真导致信用风险、产品质量风险、库存资金积压等风险;而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与生产企业从一般的短期买卖关系发展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直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购决策变得透明,双方为达成长远的战略性采购供应计划而共同协商,从而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损失。

  三. 供应链采购与传统采购的区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与传统方式下的采购有很大的区别1:传统的采购仅代表以钱易货,主要目标是降低买进价格以降低成本。现代意义上的采购已成为一个专门学科,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理念在企业经营中逐步深化,企业已经认识到采购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

  供应链采购与传统采购的区别2:由于制造业在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在调整资源并集中于自身的核心能力过程中,开始在某些特定的专业技术领域中更多地依靠供应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今天产业竞争特征的表现,即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处供应链与其他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整个链条中的某个节点出现质量、设计交货或成本问题,都可能造成终端产品制造商的损失,并带来相关连锁反应。因此,如果采购在供应链中是一个软弱无力的链接,则这一链接环节则很可能破坏主导企业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因为选择供应商、建立供应链结构和开发与供应商共有的利益关系是采购工作的基础,没有优秀的供应商,没有出色的采购管理,也就难以在当今市场中形成成功的供应链。

  四.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对竞争优势的贡献

  1. 成本控制

  降低直接原料成本可直接导致企业净资产回报率的提高。以一个典型企业为例:采购成本占60%,人力成本占20%,管理费用占15%,利润5%。显然采购是成本控制中最有效的部分。许多管理者在削减成本时,常常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裁减员工福利、降低管理费用上,由此不得不承担人心浮动、管理下降等副作用。相对而言,在采购成本中下功夫,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进新的供应商参加竞标,寻求替代原料等是常用的降低原材料成本的方法。

  2. 提高资金周转率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快物料和信息的流动,缩短资金周转率。作为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优化的采购管理是保证供应链通畅必不可少的条件。举例来说,1000元的投资,经过采购、制造和销售过程可产生lO元的利润。如果一个周转周期是4周,那么每年的利润是10x52/4=130元。如果这个周期缩短一倍,那么年利润也将翻番,达到260元。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每个周期所需投资,也可达到提高资金周转率的效果。结合采购及供应管理来讲,企业可以依靠采购力量,选择适当的供应商,通过增强同供应商的协作来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可敦促供应商提高灵活性,可靠性,缩短交货周期,保证质量,增加发货次数,还可和供应商签订JIT协议。这些措施可以使企业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同时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另外,顾客会因为企业及时快速地交货而对企业更加有信心。

  3. 帮助企业改革经营模式

  积极的、专业化的供应商管理会对公司的经营及生产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把主要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到可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少数核心业务上,把不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非核心的活动转包给供应商,这样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整体质量,缩短交货时间,提高相对竞争力。通用电气就曾提出。数一数二战略,即只保留在本行业数一数二的业务,其他或卖,或转型,或停产,最终造就了通用电气今天的巨大成功。另外,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还可在不直接投资的情况下,利用供应商的资源来开发产品。这样可节省资金,降低成本,并达到迅速形成规模生产,扩大生产能力的目的。当然,经理们在计划和管理外购活动中,也要避免公司过分依赖合作伙伴,避免被供应商控制。可使用的手段包括:有意识地发展和联系多个供应商,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五.总结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节内容吧,“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我想大千世界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我想去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不是有一句流行语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所以我想说的就是,当你对一件事情特别渴望的时候,你对他就会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就是你最好的老师,因为你有了兴趣你就会主动研究他,思考他,发现他。当我没有学习这节内容的时候,我认为的采购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采购,当学习了这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采购还分这么多种,而且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采购,在我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之后,我也发现,我想去了解的知识更多了,我想我不知道的内容也更多了。所以,当老师或者其他组在讲解这一章的时候,我会带着十二分的好奇心去听,去发现,去深入了解。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想我很庆幸,能拥有这么多的学习资源,感谢父母给了自己这么好的条件,我因该倍加珍惜。好好把握每一次的学习机会。

供应链管理论文13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早期核电站备件及库存管理的现状,并对库存量持续上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某核电在汲取了中国核电数年发展的经验后,结合核电站自身特点,在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以降低库存资金占用为目标,建立了新的物项需求管理及库存优化方法和策略,并加强对备件库存管理的考核体系,希望本文探讨的内容能对国内核电站备件需求管理和库存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电站备件;.库存量.;需求管理.;库存优化;.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更一个现代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对企业来讲,管理是一个需不断的创新和提升的永恒课题,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象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什么竞争力。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的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优雅,用全新的管理方法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不断的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加时代的来临,民营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和三资企业的壮大,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这个时候还是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管理薄弱一直是国有企业成本高、效率低和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管理水平低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改革创新就是死路一条。对一个企业来讲,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最重要的事就是“开源节流”,对电厂来讲,电价由国家确定,其它经营又受限制,所以“开源”几无可能,只有从“节流”上做文章,通过创新,减少财务、人力、备件等管理性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和竞争力。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供应链管理通过多级环节,提高整体效益。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网络间传输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

  二、备件供应链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

  核电站在建造成本确定的情况下,运营成本控制就成为核电站运行经济指标好坏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备件消耗占核电厂年度运营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如何在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备件和库存管理来降低核电站运营成本,已经成为核电站关注的课题。为了对备件及库存管理进行优化,某核电对多家核电厂进行调研后发现,备件库存金额高是国内核电站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早期国内的核电站。由于当时国内同型机组少,以至于可共享的备件不足,加上运行经验缺乏导致的备件策略过于保守,还有就是成本控制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等,备件的采购量远大于实际使用量,日积月累,产生大量的库存积压。中核某电厂单台机组的库存金额高达3.2亿左右(且不含战略备件),每百万千瓦库存金额高达5.24亿元人民币,而正常情况下每台机组一年的备件实际消耗量在4000-5000万元之间,库存备件的使用率偏低,据统计:5年以上未领用备件占库存金额的60%-70%之间,所占比重高,过高的库存不仅大大造成了财务资金和库存资金的浪费,同时消耗了较多的仓储、人员资源。20xx年6月中核运行与中广核进行库存优化方面的对标交流,通过对标交流,对20xx年初的中核运行与中广核的存货金额进行了同口径对比,中广核单台机组库存金额高达3.18亿元人民币,每百万千瓦库存金额高达3.18亿元人民币,就单机组存货金额而言,双方基本处在同一水平,具体见如下表格。根据国外核电站相关科技文献,法国EDF有19个电厂共58个反应堆在运行,自20xx年开始,EDF为减少备品备件的库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研究推行了备品备件高度集中管理模式(UTO),集中进行统一采购、共享,淘汰品策略研究,并于20xx年建立了库存面积39000m2的EDF国有仓库VELAINES,由此可见,国外同行也把备件库存优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国外发达国家核电站的备件管理手段相对国内更加科学和先进,我们还需不断进行学习和借鉴。

  三、核电备件供应链管理创新

  (一)备件需求管理方式的基本流程

  首先,某核电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及实际需求(历史数据或其它电厂年度实际消耗量),制订年度预算总盘子,并由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分解并下发到各需求部门(如维修、运行等)。备件需求部门根据生产实际需求和预算控制目标,制订备件需求计划并提交归口部门进行汇总和审核。此策略的目的就是实现了将成本控制的压力向需求部门转移。根据技术审核结果,备件需求部门提出采购申请,由预算审核部门进行会签及分交。采购部门接收到采购计划后,通过招标或询价,将市场信息向需求及技术审核部门反馈,由备件需求部门调整计划并判断是否超预算(在超预算的情况下,对采购申请或预算进行调整,在不超预算的情况下,采购部门签订合同并向企管处、设备管理处进行备案)。最后,项目实施完毕后,采购部门每月需将物项最终实际发生的费用定期反馈给预算部门,由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制订物项预算执行情况考核方案细则并定期组织考核。备件需求计划主要分为:年度备件需求计划、季度备件需求计划和紧急备件需求计划。具体流程图如下:

  (二)备件使用等级及采购优先级

  为了避免备件需求量提出过大,新的备件需求管理方式首先要满足备件使用等级和备件采购优先级高的物项。对于有寿期、数量大、易耗、易采购的备件,做到多批次少库存,对于制造周期长的战略备件,从发电需求的角度,优先进行储备。在采购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由需求部门暂缓购买使用等级和物项采购优先级低的物项,在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备件使用等级分为A、B、C三级,A级为必换件,指每次维修均必须更换的备件(包括长周期备件),B级为可能更换件,指维修前不确定是否更换,根据检查结果再确定是否更换的部件,C级为其他,指耗材等。采购优先等级分为1、2、3级,1级为本次采购必须购买,2级为本次采购次优先考虑购买,3级为如本次采购资金不足,可暂缓购买。

  (三)备件需求计划及年度预算调整

  商务部门在收到供应商的正式报价后,应及时向备件申请部门进行反馈,申请部门可根据年度预算控制要求,对原申请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备件需求计划应严格控制在部门年度预算范围内,保障对成本的控制。如出现: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战略发生重大调整,进而年度目标发生重大变化;年度投资计划目标或上级规定的考核指标发生重大变化;股东会、董事会提出调整预算要求;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的物项采购;发生不可抗力事件等情况之一,导致预算目标不能实现或产生较大偏离,可以通过年度预算调整的.方式,规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响,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集中采购与备件共享

  为避免因备件需求优化后库存数量的减少而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威胁,积极配合中国核电努力推进与其他兄弟电厂实现备件共享。型号规格相同的备件,已计划在中国核电集中采购和联合储备方案下实现联采联储。20xx年中国核电集中采购目录已确定20类集中采购项目,集中采购金额计划占全部采购金额的55%以上。20xx年4月9日,在海盐召开的中国核电M310机组备件集中采购和联合储备工作会议上,已明确了20xx年集采目标、要求、目录、重点工作计划以及重要备件联合采购和储备的建议方案,各核电厂和中核运行签订了M310机组备件共享和相互支持协议,后续还计划与中广核建立集中采购和联合储备的合作关系。从共享层面减少了各电站重复采购,总体降低板块的采购量,更大程度的降低采购及库存成本,是体现效益的有效途径,并且解决了个别备件库存不足的难题。除上述提到的四点内容之外,在采购环节,也应做好与需求处室的沟通,尽量使到货时间与现场需求时间匹配;在仓储环节,则做好库存物资清理,对长期未领用物资、变更改造后不再使用的物资、寿期物资、暂存和封存物资等做好清理与减值报废工作。

  (五)反馈及考核体制

  为便于公司投资管理,形成预算、采购申请、合同之间的有效管理,在物项采购实施完毕后,商务部门应将该物项最终实际发生的费用定期(每月)反馈给预算责任及控制部门。按照“以奖为主、奖惩结合”的原则,由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物项预算执行情况考核方案细则,经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组织实施,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对各主要需求部门进行考核,提高其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供应链创新实施进展及预期成果根据某核电总经理部的要求,新的管理流程已在ECM系统中完成审批流程并正式发布实施。目标预期截止20xx年12月31日,将某核电两台机组备件总库存资金控制在5亿以内(即每台机组2.5亿),较以往核电站单台机组平均备件库存3.2亿元,节约备件采购金额1.4亿元;预计可节约财务费用:1.4亿元*5.1%*40=2.856亿元。参考某核电20xx-2015年仓储维护保养成本平均值计算,1.4亿元备件库存可产生每年约210万元库存维护保养成本,按照核电站40年寿期计划,预计可节约维护保养成本0.84亿。累计采购成本、财务费用和维护保养费用共计节约5.096亿元。

  四、未来供应链创新优化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备件库存就是一种闲置的资源,它的存在会增加企业的开支,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然而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之所以要维持一定的库存,是因为库存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库存这两方面的特性便决定着库存优化对企业的意义,这种意义对核电企业来说更加重大,备件及库存的管理问题一直是困扰核电站的难题,如果可以很好的解决,在保障安全运行的基础上还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后续的创新、优化方向:

  (一)开展机组差异性分析

  目前,采用M310技术的在国内有十台机组以上,大部分共用一个备件数据管理平台,因此,后续可通过开展机组差异性分析来降低通用、非易损件、战略备件的贮备量,通过备件支持和共享来保障备件的供应。

  (二)建立快速响应供应链(QR)

  备件是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备件采购计划措施需借鉴ABC分类法、经济批量的订货点法(EOQ)、物料需求计划(MRP)等方法进行优化调整。但由于故障的随机性,总有备件短缺的情况发生,因此,必须建立备件快速响应机制,避免停机停堆事故的发生,确保核安全。1、维修工程师快速确定备件技术参数、生产/供应商;2、采购任务及时下达到采购员,第一时间和供应商联系并下订单;3、组织、跟踪物流运输情况,及时入库、交付使用;4、和重要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确定合作机制,保证响应速度;5、通过ERP系统的数据库,了解其它电厂的备件情况,建立同行间的备件支持/借用机制,快速响应备件借用需求。

  (三)备件共享、结算问题解决

  由于核电备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部分核级、进口备件的借用是受到法规的严格管理和控制的,因此,各核电厂应尽早将相应的标准、程序、文件等进行统—,进口备件在监管期内的还需向海关申报。此外,由于各电厂购入备件的时间差异,产生采购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税务等问题,导致最终的结算非常复杂,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工作和协调,甚至需向国家相关部门需求政策的支持。

  (四)主要供应商联合贮备

  目前,由于核电对设备极高的质量要求,因此重要设备的制造主要集中在全世界有限的几个供应商手中,双方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战略合作关系。对一个制造商来讲,它可能面对是全世界所有核电站,且对备件的损耗情况了解的更全面和准确,如果由它来进行贮备,必然会大大的降低备件数量,提高备件的利用率,节省备件采购、维护成本。尤其是战略备件和长周期备件,最让电厂的备件策略制定者两难,备了,可能电厂的整个寿期也用不了,每年还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维护保养,但如果不备,一旦损坏了而没有备件,则会产生巨大的停产损失。目前,虽然各大集团都有自己的战略备件贮备策略和库存,但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和“山头主义”,仍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优化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研究、创新和改进,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备件及库存管理体系,不断融入现代的管理理念,真正打破现状、直面挑战,希望通过本文初浅的分析,能有效改进核电备件及库存控制问题,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南京:现代管理科学,20xx,01:1-2

  [2]郭海蓉.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创新研究.北京:现代商业,20xx,(17):1-2

  [3]唐运明.浅析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湖南: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xx,08:1-2

  [4]肖旭.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创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1

  [5]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1

供应链管理论文14

  摘要:

  本文界定了供应链文化与供应链文化风险等概念,探讨了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基本特征与消极影响,提出了防范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供应链文化 风险 供应链管理 防范

  一、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文化概念界定。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关于“价值链”的概念。因此,可以把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由三个或更多的参与产品、服务、财务和信息等、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双向流动的实体( 组织或个人)组成的集合。

  对上述定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确定供应链复杂性的三种水平:简单供应链,扩展供应链与复杂供应链。简单供应链,由一个生产企业、一个供应商和一个消费者组成,共同参与上游和( 或)下游产品、服务、财务和( 或) 信息流动;扩展供应链,还包括直接供应商和直接顾客对上述活动的参与;复杂供应链,包括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所有实体对上述活动的参与。

  凯吉彼得和夏皮罗罗伊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应管理这一说法,但并没有给它明确的定义。后来,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LM) 对SCM作了定义,即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在这一定义中,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物流管理的一种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的一个功能模块,它也有关于资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因素,这些都和供应链相互交织。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见仁见智。供应链管理涵盖了多个企业、多种商业活动,以及这些商业活动在供应链内部进行的跨部门、跨企业的协调过程,因此可以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对供应链内某一企业内部与跨企业之间的传统业务职能和跨越这些职能所采取的合作策略,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的协调。

  二、供应链文化与供应链文化风险。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农耕和对植物的培育。在中国古籍中,“文化”一般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泰勒出版了他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书中写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现在,文化一词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供应链文化,是指在供应链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并被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普遍认同的,以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和较高的客户满意度为宗旨,以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为核心的联盟文化。

  供应链文化风险,是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文化受民族、地域、行业等方面的差异与文化交汇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供应链不能正常运转、偏离预定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合作关系破裂的可能性。供应链文化风险可以分为4个层次:器物层面的文化风险,比如因产品造型、外观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风险;行为层面的文化风险,例如各节点企业之间在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制度层面的文化风险,比如因各节点企业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纪律等的差异引发的风险;观念层面的文化风险,例如因各节点企业不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传统而引发的风险。

  三、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客观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企业,由于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在供应链形成、调整与发展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资源、结构的整合,必然引发企业文化理念等方面的碰撞,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有效防范,就可能导致供应链不能正常运作,甚至合作关系破裂。一般来说,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客观性源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以其所在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因此供应链文化风险是我们必然面对的事实。

  (二)影响的两重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与机遇是共生的。可以说,供应链文化风险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面对此种风险,如果未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措施不当,就会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的实际结果与预期发生背离,甚至导致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破裂;另一方面,这种风险也带来了机遇,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并由此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善于在此种风险里发现机遇,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更富有生机与活力,最终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三)多样、复杂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源于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多变,并通过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因而,供应链文化风险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沟通不畅、人员之间的误解、制度的差异、观念的冲突等,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是有效地识别这种风险的基本前提。

  (四)隐蔽性。

  供应链文化经过供应链发展过程的.积淀,主要处于深层次无形的观念领域,这决定了供应链文化风险的隐蔽性。其隐蔽性使人们不容易注意到风险的存在,而容易在各种活动中蒙受损失。当然,是否真的蒙受损失却是有条件的,即当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或环境变成现实,风险才从隐蔽状态凸现出来,成为风险事件。

  (五)持续性。

  文化风险属于观念形态方面的风险, 是一种价值危机和信任危机。与因汇率、利率、市场需求波动等引起的其他风险相比,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渗透力强、错综复杂,一般来说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六)可测控性。

  能够预测、识别和控制是风险的共同特征。虽然供应链文化风险触及深层次的观念领域,但它仍然是可驾驭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文化风险进行预测、估量和评价,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管理等措施。

  四、供应链文化风险防范对策。

  (一)重视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中,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我文化的方位,并自觉地以组织文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

  为了防范供应链文化风险,应当重视文化认同,从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其成员能够以供应链文化与本企业文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而重视文化认同,需要发展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技巧。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一个跨国家、跨民族、跨地域或跨行业供应链的成功,离不开各节点企业跨文化沟通,而这种沟通要有一定的机制。因此,各节点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一个供应链的成功,还离不开各节点企业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有如下含义: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其优点和缺点;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 “移情”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移情现象。最早使用“移情”一词的是19世纪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对移情方面研究贡献较大的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什么是移情呢?从本来意义上简单地说,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来看事物和思考问题。上文所说的文化移情,就是在考察他文化时主体自觉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自身原有文化的框架模式,而从他文化的角度去感受、领悟和学习他文化。

  (二)进行文化整合。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防范,主要是进行供应链文化整合,即在供应链构建与运作过程中,使相异或矛盾的各节点企业文化在相互适应、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供应链文化整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注入式。

  这种模式适合于核心企业文化有比较优势的供应链。整合时,核心企业将本企业文化输入链上其他企业,即以核心企业文化为主导,链上其他企业原有文化被整合为符合核心企业价值观的文化体系。

  2、相互渗透式。

  此种模式适合于由各自具有独特文化优势的企业构成的供应链。在强势企业之间构建供应链时,如果各方都有令人自豪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彼此不存在很大差异,能够通过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与吸收他方文化的优点,那么各企业文化经过相互补充和协调,就会形成新的相互渗透的企业文化。

  3、创新式。

  如果是弱势文化企业之间构成供应链,就可以此为契机重塑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努力,摒弃原有企业文化中的劣质部分,保留其优质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有利于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发展的新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创新文化的形成,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成本也较高。

  4、保留式。

  该模式适用于由中小企业构建的比较松散的供应链。假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是弱势企业,彼此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风格相异,而且企业之间分布松散,又只在少数领域合作,人员交往较少,文化不协同也不会引起很大的矛盾冲突,那么各节点企业可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而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三)制定文化风险管理策略。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应当把风险管理的任务集中到一个专职部门,由其负责本企业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等业务。链上企业在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计划时,除了要对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等给予充分的重视外,还要把文化风险纳入整个风险管理战略计划中。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文化现状及其可能包含的风险,链上企业可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如强化共同目标、进行跨文化培训等。当供应链内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摩擦和冲突时,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决策者应当遵循供应链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运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内部人员对供应链共同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相互协调,减少文化摩擦,使供应链得以高效运作。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跨国家、跨民族供应链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业务活动中防范文化风险的有效工具。为了加强企业及其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其沟通与理解,应当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合作伙伴的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与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对合作伙伴的先进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培训等等。通过跨文化培训不仅可以防范文化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信息沟通、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黄震海.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及其战略[J].改革与战略,20xx(3)

  2、泰勒著.蔡江农译.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供应链管理论文15

  摘要:营销管理作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提高供应链营销管理水平,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对供应源到需求源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以实现经营计划和决策的制定,以在协调中促进整个供应链系统运作更加流畅高效。本文探讨了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旨在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改进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供应链;营销管理;决策

  供应链是一种围绕企业核心过程的网链结构,其对企业的描述主要基于过程观,其所控制的过程不仅包含人才流、资金流,而且包含物流、信息流等,是一个贯穿原材料采购到产品最终送到用户手中各个环节的过程。由此可知,供应链包括了企业所有环节的全部功能。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组织的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对其重视度日渐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主要在于促进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总交易成本的降低,这也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时代冲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好地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加强管理力度,在市场管理中逐渐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各项资源并形成互动管理,从而推动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增值价值链的形成。

  一、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构架

  1.供应链市场调研系统。在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供应链市场调研系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市场调研系统除了可根据自身工具性对顾客的实际需求与潜在需求进行了解,而且可从营销管理者的相关设计方案如调研方法与样本选择方法等入手,收集、分析与整理企业经营的供应链原始数据,决策支持系统中所包含的两大模块,即调研数据分析处理与原始数据收集模块,便可实现对企业营销决策相关方面的分析,并向决策支持系统反馈分析处理后的结果,从而将有效的决策支持提供给企业的经营。

  2.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在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自身竞争水平的提升,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该系统可帮助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者对其竞争对手的相关营销信息以及与供应商的相关营销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模块:其一为情报收集模块,其二为情报分析处理模块。第一种模块主要从企业供应链营销外部数据源与内部数据源入手,对与企业市场营销相关的信息直接加以获取,这些信息中不仅包含供应商信息外,而且包含竞争者信息,同时包含相关产品市场环境信息等。第二种模块则主要通过对各种统计方法与计算模型的提供,从系统化与层次化上对系统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使这些信息成为可靠情报,对产品市场营销水平产生决定作用。通过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的利用,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者可有效地分析自身所处行业的商业变化,根据相关情报对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将可靠的运行保障提供给企业生产和经营环节,促使企业竞争力提高与企业发展水平提高这些目标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3.供应链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在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供应链市场营销管理系统除了对经营中各种营销信息加以负责外,同时需要对相关风险事故的损失信息等加以负责。根据业务内容,该系统会对营销基础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实施分类,使其能够在营销数据库中得到统一集成,从而促进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的形成,不仅可将信息的查询服务提供给企业的相关决策,而且可将信息的统计、报告等服务提供给企业相关决策。

  4.供应链风险评价系统。根据供应链市场调研系统与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对相关营销信息的收集,供应链风险评价系统可通过对风险识别与衡量手段的运用,分析企业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估测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损失,在风险评价上的有效作用使该系统成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客观的视角来看,企业不可能将营销决策的滞后性完全进行消除,但根据相关风险概率的分析,则可评估相关损失,从而使企业营销决策的有效性与实时性得到提高,提供稳定的内部保障给企业,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结构

  尽管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最初出现时属于三种独立的信息处理技术,但因为这三种技术在内在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补性,所以业界人士普遍将其作为综合结构共同应用于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中。这种全新的决策系统技术构建,使信息的本质得以真正意义上被重新展示出来,这也表明信息系统的设计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处理驱动,而是开始转向数据驱动,这种转变同时能够将更加有效的支持提供给复杂环境中的决策。在信息层次上,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于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不仅为其信息基础,而且可对系统的信息反馈加以接受,为整个供应链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以保证其有序进行。事务性应用环境组成元素主要为供应链网络中所包含的一些事务性应用数据库,通过对所保存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重新组成对管理决策形成支持的数据结构,促进支持营销管理决策的数据仓库。事务性应用环境的支持对象还包括营销事务性管理活动,通过对事务性处理和决策分析进行分析,促进整个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决策支持应用环境可将数据仓库、知识库系统等结合起来,对于复杂的营销管理问题通过这一结合能够做出决策分析。因该决策系统从性质上看属于辅助决策系统,很多决策分析过程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人机交互环境给系统与用户提供了交互的界面,能够为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提供更好保证。

  三、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各项支持功能的实现

  1.制定供应链营销在价格战略。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对综合评价分析法加以采用,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深入地分析企业市场竞争实力。该系统中情报分析系统和市场调研系统还可对相关数据信息加以提供,通过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具体地研究市场趋势、产品的生命周期,而且可以具体地研究产品的定位目标等,从而促进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市场营销价格的得出。该系统还可对层次分析法加以采用,在此基础上细分产品市场,通过分析行业市场中本企业所呈现出的竞争优劣势及机遇、威胁等,促进企业对最终目标市场进行确定。

  2.分析和预测供应链营销市场。对供应链营销市场进行分析与预测,是决策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不仅会对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产生影响,而且影响着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关系着企业对市场方向的`把握,对企业自身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根据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技术,除了能够分析消费者的相关购买行为,同时可分析企业的竞争对手,从而将可靠的信息提供给企业作市场分析与预测,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产品市场需求。该系统还可对市场需求的弹性模型进行建立,通过该种方法能够研究市场对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还能研究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根据有关研究企业即可对产品及产品数量进行最优化地定价和确定。

  3.供应链营销管理中产品价格与分销渠道决策。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产品价格与分销渠道决策,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直接关系,而且可较大程度地影响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首先,决策系统中的数据管理层,可对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同时可对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不同产品即可实现不同的组合,对产品的定价方法与定价目标进行科学地确定。工具层中的系统模块,不仅可以合理地评价经销商档案,同时可合理地评价业绩维护,有利于企业分类管理经销商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促进企业内部资源优化与整合的实现。综上所述,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对产品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该系统还可通过对产品综合评价,帮助企业对更好的产品组合与开发决策进行确定,对企业营销计划和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各种决策模式,统一优化与控制企业产品存储和分拨调运,促进企业供应链成本与服务水平平衡的实现,对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决策系统的建立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丹青.市场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验[J].经济管理:文摘版,20xx(9):13-14.

  [2]李余梅,李晓利.市场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经营管理者,20xx(5):265-266.

【供应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供应链管理相关论文08-24

供应链管理论文08-08

供应链管理论文07-06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06-08

绿色供应链管理论文08-24

供应链管理中的采购管理论文08-24

供应链管理论文合集14篇10-23

供应链管理调研报告02-23

供应链管理实习报告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