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精华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力资源论文1
摘 要: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人力资产进行概念上的辨析。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从新时期新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力资产计量的新要求出发,讨论建立人力资产计量模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尝试建立人力资产的计量模型,希望以此来配合企业的竞争战略,为企业提供一种有用的管理工具。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价值;人力资产计量模型;企业竞争战略
1 人力资源、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辨析
研究人力资产计量模型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1.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概念于1954年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其他资源没有的“协调、融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对自己是否工作拥有绝对自主权”。
美国学者帕纳斯认为:人力资源就是其生产贡献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人。
我国学者张文贤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人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人在劳动活动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我们在这里将人力资源定义为: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宏观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概念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微观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以部门、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所谓质的规定性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能、知识、技能等,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这是人力资源不同个体或总体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所谓量的规定性是指可以推动物质资源的人数。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量,用人力资源率来衡量,即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口总量之比。
1.2 人力资产
我国学者王化成认为: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它包含了能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现金或其他经济利益的潜力。
刘兴斌认为人力资产是将企业招聘、录用、培训、保护以及开发人力资源所花费的成本,按照资产衡量标准确认为企业的会计资产。
人力资产作为企业的一种经济资源,具备有用性、稀缺性、可交换性和边际收益递增性等,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将人力资产定义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交易或事项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本身,也就是当一定量的人力资源进入企业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就形成了企业的人力资产。
2 人力资产计量模型的建立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对人力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生存与持续经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计量恰恰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进行绩效评价的基本,也是企业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会计的起点。因此,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建立模型来讨论人力资产的计量问题。
2.1 模型的前提假设
人力资产的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人力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组成资产,依靠自己的主动行为能力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产进行评估分类,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提升和进一步的开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建立人力资源的计量模型来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估。在本文中,企业人力资产的价值将被定义为该人力资产在企业中可工作年限中所获得的总工作报酬的现值。
2.2 模型的建立
下面我们分4步来建立模型:
(1)对人力资产进行分类。
对人力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的第一步是对人力资产进行分类,我们依据不同的属性将企业的员工分成不同的服务类别。企业所有的人力资产都将被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和水平。比如说划分为六类:公司主管、项目经理、监督人员、行政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处于同一水平的不同人员将进一步对应不同的评价等级,不同的水平状态和评价将共同决定这个员工的最终的服务状态。所有的服务状态将被重新分类为一系列的以时间为基础的评价因子。我们将企业所有的服务状态表示成一个服务状态序列I。
(2)确定员工所处的不同的服务状态。
假设为i状态(属于序列I的一个元素),处于该服务状态的员工相应的'服务年限为Ni。在确定员工的服务年限时,我们将综合考虑员工的退休期限n和员工的流动率a。例如我们假设处于i服务状态的A员工的可工作年限为ni,处于服务状态i的员工的流动率为ai,则我们计算出来的A员工在本企业的服务年限为:N璱=n璱×(1-a璱)。
(3)估计不同服务状态(i状态)的基本工资率。
不同服务状态(i状态)的基本工资率的估计,意味着不同水平级别和不同服务年限的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将被确定下来。其基本工资工资水平Wi,包括基本的薪酬,补助,还有一些长期的社会保险收益等,将由同一水平上的不同员工所获得的收入的平均水平来决定。在基本工资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引进一个增量乘数bi,比如说5%/年,这样可以使工资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以确保
生活水平不下降。在这里,在确定基本工资率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个人因素,为了修正这一点,我们再引进一个员工效率因子E,它将根据员工的不同表现来对员工的薪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我们可将它的变动范围确定在[0.45,0.95]的区间内。
(4)估计人力资产的价值。
从上面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处于某一特定服务状态i的第j个人力资产Aij的价值将取决于三个因素:服务年限Ni,基本的工资水平Wi以及其相应的效率因子
2.3 模型总结和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力资源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了。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物质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竞争。我们必须对人力资本及其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增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缩短和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本上的差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经济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才能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并增加经济剩余的积累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能够对人力资产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因此,建立企业人力资产的计量报告体系将对企业的实际经营起到指导作用。对企业的人力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是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是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基础,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效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2]@廖泉文.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王化成.试论人力资产投资[J].财会月刊,20xx,(18).
[4]@刘兴斌.人力资源会计基本概念的理论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9).
[5]@(美)埃里克·G·弗兰霍尔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6]@阎达五,徐国君.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以劳动者权益会计为中心[J].会计研究,1996,(11)
人力资源论文2
内容摘要:简述了“ERG”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ERG”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ERG”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理论由传统管理理论阶段发展至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念有了重大突破,已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时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注重满足个人的成长发展需要,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系统中的首位因素,需要有科学、有效、合理、经济、高效的开发与管理,才能在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ERG”理论的解读,以提高当前企业人才激励方面的制度设计效果,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ERG”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 “ERG”理论。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第二种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们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的。最后,奥尔德弗把成长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除了用3种需要替代了5种需要以外,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还表明了: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而相反的是,“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此外,“ERG”理论还提出了一种叫做“受挫——回归”的思想。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某一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他可能会停留在这一需要层次上,直到获得满足为止。相反地,“ERG”理论则认为,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例如,如果一个人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增强他对得到更多金钱或更好的`工作条件的愿望。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类似的是,“ERG”理论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会引发出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愿望。不同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是,“ERG”理论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作为激励因素而起作用,并且当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企图受挫时,会导致人们向较低层次需要的回归。因此,管理措施应该随着人的需要结构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ERG”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ERG”理论认为:因受教育的水平、家庭背景、价值观、个性特征、年龄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某种需要对某个特定的人的重要程度或产生的驱动力是不同的。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对于各需要层次重要程度的认识也可能不尽相同。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所渴望。比如,满足生存需要的工资越低,人们越渴望得到更多的工资;较低层次的需要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对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比如,员工的生存需要越是得到满足,对人际关系的需要以及工作成就的需要就越强;较高层次的需要越是满足得少,则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也就越多。比如,成长发展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对人与人关系的需求就越大,即“受挫——回归”。
需要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需要,也就没有什么动力与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要,就表示存在着激励因素。管理者如能充分了解广大员工的需要,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包含了众多的需要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者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要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因此,管理者要想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提高企业运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就要将满足员工需要所设置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善于运用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
作为一名高层管理者,应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和满足下属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的需要也是产生行为的基础。因此,对下属的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问题的解决,乃是激发其行为,调动工作积极性,进而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当然,要满足下属的需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企业高层主管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下属的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考虑到下属的个性心理特点,逐步地、合理地解决其问题。当有些需要不能满足,或一时得不到满足时,也应向下属解释清楚,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从而实现由需要——动机——行为企业目标的预期管理目的,做好下属的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激励相容”。此外,高层管理者还应特别注重下属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以防止“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一个较为和谐宽松的管理环境.要尊重下属的人格,支持下属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真正授权于下属,使下属实实在在地参与决策和管理过程。绝不能把民主管理作为摆设,走过场,必须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满足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需要,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在考虑企业自身的财力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幽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并切实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以利于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要着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的、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使员工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认识到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待遇、情感和事业三管齐下,使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更好地满足员工生存需要和相互关系需要。
作为一名企业家,应立足于人,加强对雇员的职业培训与指导。随着人才主权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正在努力迎合自主型雇员。近年来,企业跳槽的雇员多为任职3个月至1年的员工,针对这种情况,要求企业家应将“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成长的始终,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制定以员工个人发展为核心人才战略,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期形成员工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激励机制。职业培训的目的在于为员工的成长提供机会,从而满足员工个人的成长发展需要。
参考资料:
1. 孙彤.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
2.张德.组织行为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曾峰.浅析激活中层管理者[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6)
人力资源论文3
摘要: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单位。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国内市场经济建设的纵深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如何推动企业内部资源的良性整合,提升国企的竞争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目前现状的梳理,以期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作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传统管理 管理职能 体系框架
一、传统人事管理方式仍然居主导地位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运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十分有限,其功能大多被视为解决聘请员工、支付工资和应付劳资纠纷等行政工作。直到今天,不少还是以“人事部”等名义做些行政性工作,扮演后勤支援的角色,至于如何合理调用自己手中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等却不太重视,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针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对此进行了调查,许多国企职工根据自己的体验,列举了以下一些问题条目:1、薪酬分配不公;
2、考核不合理、不科学;3、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4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5人员流动受到一定限制;6、人与事不匹配;7、人治现象严重、论资排辈;
8、基本制度不健全,且观念落后;9、领导对人力资源工作不重视等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
被调查者中有54 %的人提到了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50 %的人提到了“人才流失严重”; 48 %的.人提到了薪酬分配不公;45 %的人提到了“考核不合理、不科学”; 40 %左右的人提到了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同时一系列资料也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正在下降。积极性滑坡具体表现在:1、劳动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理想。2、工作责任感普遍不如过去。3、主任翁意识趋向淡薄。
根据以上不完全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紧急的问题就是“如何遏制人才流失,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仍遵循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尚未彻底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部门那种消极管人的落后状态,虽然有些企业将人事部门的名称改为“人力资源”部门,但职能仍然没有转变。
二、以“事”为中心
只见“事”,不见“人”,激励手段单一。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遇到事情多了就加派人手,事情少了就减员增效。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作为任务性的被动执行,其价值体现只是作为办事机构加以使用。
2.1.2 有的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多由总经理办公室兼任,部门的功能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实现正规化、专业化。
2.1.3 企业行为政府化,潜意识中政治气氛浓厚,重“名”而不重“实”。如管理者的考核任命强调政治表现,但有些业务骨干却因为不善拉关系而受到冷遇,“又红又专”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红而不专”。
三、管理职能狭窄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分为战略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两种。战略性职能主要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目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工作内容主要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趋势等。经营性职能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主要负责处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日常事务,侧重于短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的招聘、甄选和培训等方面。
国有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职能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职能履行不到位。企业往往注重于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缺乏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或者干脆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于不顾。
第二种情形,对人力资源的经营性职能履行不全面。只是部分履行了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培训、调动、退休等经营性职能,往往忽视了工作分析、员工的职业计划、劳动关系等经营性职能。
第三种情形,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
第四种情形,有关人员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能力不足。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仍不具备正确高效地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对员工的招聘与甄选、绩效评估和激励方式、薪酬与福利体系的设计、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的改善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原则、方法和技巧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这就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
四、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原因在于:首先,公司高级领导层受业务困扰,对人力资源重要性认识不够。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比如,人力资源部无法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其次,受职权限制,人事部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困难,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继任计划不完整等问题。第三,由于没有十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完善的工作流程的实践,难以提炼、固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人力资源论文4
摘要:
对近两年黄山市的宾馆、旅行社、景点景区、车船公司、旅游教育机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旅游企事业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了黄山市旅游业人力资源供需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关键词:
黄山市;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并以无形产品(服务)为主。因此,提高服务质量是增加产品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提高从业者的素质,搞好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一、旅游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黄山市旅游总接待2122、52万人次,同比增长17、83%,其中入境游客87、71万人次,同比增长8、23%。旅游总收入168、15亿元,同比增长19、34%,其中创汇2、4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6%[1]。
全市拥有旅行社120家,星级饭店74家,A级景区52家,全市导游员3753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2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85%,间接从业人员21、2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3、62%(黄山市全市从业人员90、6万人)[2]。
(一)旅行社人力资源现状
2008年底黄山市共有旅行社113家,国际社14家,国内社99家,到2009年底黄山市有120家旅行社,全市导游员达到了3753名[2]。从学历结构看,黄山市抽样500名导游员中,硕士学士学历者合计占导游员总数的9、5%;大专学历占总数的38、5%;中专学历占总数的32%;高中学历占总数的20%。从以上数据看出,黄山市导游员的学历结构整体上以大专和中专为主,两者之和占总数的70%以上。黄山市导游员的学历整体上偏低,素质有待提高。高级导游员5名,没有1名特级导游员。初级导游员占绝对主体的'局面决定了黄山市导游服务整体水平不高。黄山市导游员达到3753名,而且近一两年有近千人参加了导游资格考试,说明黄山导游员工作是一个较有吸引力的工作。
(二)饭店业人力资源现状
2009年底黄山市有星级饭店7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20家,三星级34家,二星级17家[1]。笔者对星级饭店人力资源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黄山市星级饭店员工的内部配置以客房部和餐饮部人员较多,两者占到一半以上,也就是说,住宿和餐饮是饭店的主要收入来源。黄山市饭店业员工的性别构成以女性员工为主,占从业人数的58%。从年龄构成来看,以年轻人为主。抽样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员工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6%,20—25岁占37%,26—35岁占27%,35岁以上占20%。80%的从业者在35岁及以下,这反映出饭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精力相对旺盛的青壮年劳动力。黄山市饭店业员工受教育程度较低,抽样调查发现,初中学历占总员工数的37%,高中学历的占49%,大专学历的占12、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7%。初高中学历占整个从业人员的85%以上。从属地来源看,黄山市饭店业以本地员工为主,本地员工占饭店员工总数的81、5%。
(三)景区人力资源现状
截止2009年底,黄山星级景区52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0家,3A级景区13家,其中2A级景区18家[1]。这些景区80%左右的员工都是当地人,其中女性员工占2/3以上,这些景区员工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80%的员工是初高中文化程度。
(四)其他旅游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笔者对旅游汽车公司、旅游商品生产厂家、旅游餐厅等成规模的其他旅游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员工的学历以中专和职高为主,约占整个从业人员的85%。餐厅企业以女性员工为主,约占企业员工的70%,而其它类旅游企业以男性员工为主,约占企业员工的67%。
(五)旅游行政管理部分与教育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旅游行政管理部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一般职员中,具有本科学历和旅游专业背景的人较少,年龄40岁以下及以上者大约各占一半。
黄山学院、黄山电大、黄山旅游经济学校和黄山旅游职业学校等学校都开办了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科、旅游大专和旅游职高等旅游专业人才。这几个学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以外地就业为主,留在本地工作的较少,专科生大部分在本地就业。
表1黄山市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比例结构(%)表2黄山市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比例(%)表3黄山市旅游从业人员职称结构比例(%)
二、黄山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
政府应增加旅游教育资金投入比例,使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政府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高薪聘请奇缺人才,如会展策划和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网络管理、景区规划等方面旅游专业人才和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鼓励市政府对境内外旅游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本地来工作,提供各种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外地高素质人才加盟。
(二)加强对旅游人才资源的规范管理工作
黄山市导游员的管理相对于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来看已比较规范,未持证的导游员不能导游,违规的导游员将受到一定的惩罚。旅游委员会可聘请专家建立和完善各种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级别认证等制度,然后按照制度执行,使旅游从业人员都能持证上岗,达到岗位规范的基本要求。
(三)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包括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点景区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加强对旅游行政管理者的培养及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与统计、市场研究、营销促销、公共关系、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标准制定、法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其次,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黄山市的旅行社普遍小、弱、散,企业经理人员很少有硕士、博士学历,与其它同级别旅游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这势必会对旅行社向纵深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黄山市也应该通过旅游企业人才交流、专题研讨班,与经济管理、旅游管理类高校合作,采用委托培养、定期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4]。
2、导游服务队伍建设。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旅行社应该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导游人员培训、培养机制。除了常规的考前培训、日常培训、年审培训和日常管理外,尽量多举办些特色培训、专题培训、外语培训,拓宽导游员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3]。多举办相关的“导游大赛”、“十佳导游”、“金牌导游”等评选活动,突出导游职业地位,提升导游业务形象,增强职业荣誉感。此外,要从制度上完善和推行导游人员等级考试,鼓励导游员参加晋升考试、在职进修,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中高级导游员的比例。
3、服务类员工队伍建设。首先,各类服务员必须通过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如客房服务人员要取得中、高级客房服务员证,餐厅服务员要取得中、高级餐厅服务员证等。其次,饭店要多组织和实施各类员工培训和技能大赛。所有的星级饭店都应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技术培训、英语培训和派出培训。
4、旅游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和引进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如改进培训方式,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让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实践或兼职,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旅游局管理者到学校兼职任教,以提高教师及学生对市场动态及宏观管理的认知。
5、加大对紧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学校应根据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旅游专业,调整相关课程设置,如增加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网络管理、会展策划和管理、景区规划、旅游营销等,以满足社会对酒店高层管理人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酒店市场营销人才、酒店餐饮管理人才、酒店财务管理人才、酒店前台与客房管理人才、酒店设备管理人才、旅行社营销人才、旅行社代理商、旅行社导游、小语种外语、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物业管理、旅游电子商务、会展与商务旅游、生态保护与管理、旅游资本运作的需求[5]。
参考文献:
[1]黄山市旅游委员会、2010黄山市旅游营销总体计划[R]、
[2]黄山市统计局、黄山市旅游统计年鉴[M]、2007—2010、
[3]http:// 中国论文库 肇庆市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04(2)、
[4]高文荣、玉溪市旅游人力资源系统发育现状与对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0(6)、
[5]黄山市旅游十五发展总体规划[Z]、2005、
人力资源论文5
摘要:高校汇聚着诸多的人才,加强对高校教职工的有效管理,有助于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其教学和科研的动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对策,旨在为切实提高高校对教职工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一、引言
众所周知,高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高校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持续性发展,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因此,高校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管理效率,确保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保证。
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成绩介绍
随着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也逐渐确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开始注重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开发上,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给人才更宽广的舞台,立足吸引高水平人才、留住已培养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除了建立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专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旨在使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得到优厚的酬劳、享受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有更公平的工作环境、更浓厚的学术氛围,更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做法,使得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开发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够合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结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仍存在着高职称高龄化的现象,这是由于过去一直沿袭论资排辈的职称晋升模式,致使目前这些职称较高的均为年级较高的老教师。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由于地处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招聘教师难度较高,因此,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这也是与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学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所在。再次,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很多高校均不具备老中青有效衔接的合理人力资源结构,有的高校人力资源严重断档,缺乏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造成知识结构老化、科研后劲退化的现象。二是有的高校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部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需要改善和提高,有的高校教师资源相对凝固,教师资源调配主要依靠引进新的师资进行,学校、学科间相对封闭,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和学派的相互融合。同时,由于教师结构十分单一,他们与校外、国际知名院校的学术交流少,造成学术思想十分僵化,不利于学术成果的形成。除了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高校从事其他工作的教职工素质也普遍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利于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高校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间竞争的增强,使得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高校出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困扰所有高校的共同问题。据悉,我国高校人才备受国外欢迎,他们在千方百计地与我国高校开展人才争夺大战,导致一部分高校人才流向国外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部分成为国外机构的管理人才,有的到企业从事高管,挣百万年薪。在人才流失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是横向流动,即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任教,这也是造成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高校人才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所在。除了上述显性人才流失,高校还面临着隐形人才流失的困扰,一些具有真才实学,在某些领域卓有成绩的教师在校外开办自己的工厂或开办第二职业,将主要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将教学科研当做“副业”,造成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逐渐下滑。
四、高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暴露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着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到教学和科研中去,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一是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意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的教师人才队伍对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起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教师是人才、人才第一的观念,通过不断转变观念、转变职能,更好地为教师服务、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创造好的环境,来发挥广大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作用,使其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二是要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科学地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学科建设决定着高校未来的发展,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本着打造一批特色学科的目标,全力为学科建设储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教师的引进上,根据学科建设的客观需要,要选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渊博的学科知识,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较高职业道德的人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某些特殊学科,可以尝试从国外引进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三是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高校人才开发和培养的重点是教师人才,它是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的过程。这就要在激励机制构建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与高校实际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五、结语总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人尽其才,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双印,徐龙琴.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xx年.第27卷第2期:39.
[2]郑成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xx年3月.28.
[3]刘笳.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辽宁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2期:116.
人力资源论文6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基于知识经济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再也无法仅依赖自身资源来应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使企业脱颖而出,企业必须积极利用并尽量整合外部可利用资源,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来参与市场竞争。基于此,业务外包应运而生,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内容也成为中小企业不断探索的重点问题。
1人力资源外包动机
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动机的研究,从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因素来看,有学者认为,为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企业获得高速成长,实现业务全球化,获得更具优势的竞争能力,促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外包;从企业内部角度对外包动机影响方面来看,有学者从控制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质量,对新技术的研发与投资方面进行研究,强调在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总的来说,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主要出于下列五个方面的考虑:①获得专业化的服务,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②构筑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利益共享。③在控制管理成本的基础上促进人力资源工作效率的提升。④集中资源聚焦核心的业务,使其将自身优势极大化的发挥出来。⑤加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重组,再造业务流程。归纳上述各项研究结果来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外部动机主要可以概括为外部环境动机与市场动机两种。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内部推动力量也主要是基于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获取到更为专业化的服务、知识、管理与技术,促进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高。
2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选择
就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经营现状来看,其中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一直是其外包决策的难点所在。有国外研究学者的研究表明:对服务商自身的品质、在业界声誉、服务商财务状况以及过去一个阶段的绩效考核,是最为主要的对服务商的考察指标。另外,在确定服务商时还包括对服务商企业所在地理位置、其技术能力等次要因素。我国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结果总的来说对外包服务商的考察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全面考察外包服务商的指标一般包括外包商本身的实力(主要由外包商的外包规模、网络技术、外包品牌知名度、外包企业管理实力、外包人员专业化水平等构成)。
3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研究
3.1风险分析
3.1.1企业商业机密泄漏。在长时间的合作过程中,易于外包机构掌握大量企业的信息及机密,这就很可能会造成对企业的牵制,无法使企业自由选择服务商。加之一些非法经营的中介机构违规经营,一味只图眼前利益,会将手中掌握的机密卖给企业竞争对手,而且我国当前还未能形成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外包商极易钻空子。3.1.2行业标准不一。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较之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发展较晚,还处于初成长时期,其专业化程度不高,还未能形成一套统一的行业标准,直接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各公司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风险较大。3.1.3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中小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企业的一系列过程中,由于双方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造成中小企业的损失。一方面,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缺乏信任,企业由于怕不安全等因素控制对外包商的信息传输,而外包商对此则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反应。另一方面,外包商的道德问题,其素质或职业道德不到位,有些对企业反馈的信息未能做到及时反映,导致企业无法赛过竞争对手。
3.2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
3.2.1严格落实规范的合同机制。中小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时,确定了合作的外包公司,必须要与其签订一个可以精准、清楚地表达双方要求及预期的合同,以此保证商业机密的安全。3.2.2制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评估体系。通过健全、完整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评估体系,既可以杜绝盲目跟风的情况出现,又可以确立企业是否确实需要人力资源外包服务。3.2.3供应商的评估与管理。供应商管理问题作为一大难点,企业可通过严格管理控制、招投标管理等多项举措来实现对供应商的管理。企业可依据预先设定好的评价指标对本次人力资源外包本身的是否成功做出衡量,例如节约成本等。3.2.4重视对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便是对本产业人才培养及使用的重视。从业工作者作为服务机构赖以生存以及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整体实力与形象直接反映出服务机构自身的实力与形象。另外,在实践工作中,对人力资源问题还要做到不断的创新,包括服务形式、服务产品等。3.2.5加强沟通交流。在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在派遣工作者进入企业工作时,需对其交代清楚外包工作的目的及相关内容,杜绝隐患的存在,做好企业内外员工的沟通交流,保持企业内部员工与派遣人员间的协调与平衡,确保工作效率。
4结束语
总之,中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对其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做出人力资源外包决策的同时,不可忽视其中需注意的诸多内容,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外包风险。通过对人力资源外包各相关内容的解析,提出应对外包风险的有效决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7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种竞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竞争人才。而一个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时能不能选拔出合适的员工是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做得好,就能为企业带来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源。所以,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研究是企业基础的、关键的工作之一,能够为企业打造优良的人才团队,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工作。
关键词:人力资源;招聘;选拔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市场是十分庞大的,想要在复杂的市场中精确的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开展人才招聘选拔工作就是为了招收到优秀的人才,并给这些人员安排合理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企业贡献力量。在实际进行招聘与选拔工作时,企业要不断改进招聘方法,只有招收到合适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此而言,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招聘的内在含义
所谓招聘,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把具有应聘技巧、能力和其他特征的应聘者吸引到企业空缺岗位的过程。”[1]招聘信息是招聘的重要标志之一,招聘信息是为了吸引有资格的应聘者参加招聘。在招聘信息的指导下,应聘者一般都是有兴趣且具备资格的人。招聘是一项管理功能,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有联系的。人力资源计划明确招聘的人数和要求,工作分析则是关于特殊人员的,同时给招聘者提供招聘信息需要的工作描述。除此之外,企业的薪酬高低以及福利好坏对招聘工作的难易程度也有影响,也就是说招聘的结果好坏和报酬和福利是相关的。当然,招聘的结果和选择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招聘人员和应聘者的选择是相互的,他们都是雇佣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是,应聘者是选择的基础,而招聘是选择和雇佣合适的应聘者。
二、目前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
招聘是企业用来选拔人才的方法之一,是伴随着人类雇佣关系的出现而一同出现的。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积累后,现在的招聘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了。当然,目前在实际的企业招聘过程中,还是会有问题的出现。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将这些问题分为下面这三类。
1、招聘人员没有经过组织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招聘人员在招聘时的表现可以代表招聘公司整体的形象。而应聘者对于公司的第一印象无疑是从招聘人员的身上取得的。第一印象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公司的.评价。但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企业都不重视对招聘人员的培训,甚至只是临时找来兼职的工作人员。这些招聘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对于招聘会场的布置,招聘广告以及其他相关准备工作也很可能做不好,难以给应聘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而且这些未经过培训的招聘人员也不知道怎么从众多的应聘者中选拔出合适的人员,最后招聘到的也许就是一些能力不够高的员工。
2、没有合理的招聘标准
部分企业在制定招聘标准时,由于一些原因,制定出的标准非常僵化,不灵活。有的企业也不管招聘的职位是什么,一味的要求应聘者要有这个证那个证和多少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对于学历的要求非常高。这样的企业普遍陷入了招聘的误区,觉得只要有高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历的人就是人才。企业在招聘时要克服这种错误的招聘心理,要知道人才与工作时间长短和学历高低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应该重点考察应聘者能否有效利用时间。
3、“招聘成本预算和效率度量考核的缺乏”[2]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成相关的准备工作,没有进行合理的招聘成本预算。事实上,招聘投入与招聘结果不一定成正比,增加投入不代表就能招到合适的员工。想要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一定要有好的量化考核标准,这样才能有效考核员工的工作,并有效的管理员工。
三、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中的详细措施
1、合理规划企业人力资源
企业要明确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从而明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然后据此分析并得出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合理组织人力资源。在规划时,有几个问题想要注意。首先,明确人力资源规划的所有影响因素,像经济、科技、政治这些,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对准确的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得出初步报告。其次,执行规划时,要先分析出人力的净需求量和净过剩量,对于短期需求,用加班或兼职的方法来解决,长期需求才开展招聘工作。
2、结合人才市场制定工作岗位
制定好了规划,知道了需要招聘的数量和对象后,就需要制定招聘的标准,要结合人才市场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岗位。首先,了解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初步查清应聘者的情况,对需要招聘的岗位明确所需的招聘条件,并依此制定招聘标准。其次,实际的面试过程中,招聘人员要先对应聘者有初步的了解,像学历、专业等,有了了解后再量化分析应聘者自身条件的,参照招聘标准,讨论后
决定是否招聘。另外,制定好的标准要及时更新,不能总是一样的标准。应该与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这样企业岗位的工作性质才能适用于企业发展。
3、合理制定薪酬策略
在制定薪酬策略时除了要考虑企业自身情况,还要结合社会平均水平。“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对于企业薪酬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3]参考外部能帮助企业避免因薪酬问题而导致人才流失。企业要在了解社会同种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下,结合企业本身,得出最合适的薪资策略。考虑企业内部情况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制定薪酬策略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也能尽量减少矛盾的产生。
四、结束语
分析研究如何改进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工作对企业稳定运营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论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还是企业绩效的提高都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管理技术。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资源规划以及岗位特点需要,积极做好招聘准备,帮助企业招到最合适的人才;这也关乎着企业未来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立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用人上坚持实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应发挥哪些作用[C].中国城市供电学术年会论文集,20xx:264-266.
[2] 商庆新,陶琳.试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6):55-57.
[3] 桑珊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人员的基准性胜任力模型[D].苏州:苏州大学,20xx.
人力资源论文8
如何系统的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对此我们提出大人力资源观:
一、 人力资源战略是根据企业远景制定的,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并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
远景是要回答:企业将成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经营战略则是实现远景的策略,人力资源战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实现其远景需要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理念来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如何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例如,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远景是成为向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方案的最佳服务机构。由于远景目标的知识性特点,其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是初期选拔经验丰富并具有咨询业素质的专业人士,随着公司的成长和专业技术的完善,再加入毕业生由公司自己培养,以便尽快壮大队伍。其核心价值观可以是"信任、团队、智慧、创新",以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吸引并凝聚优秀的.员工,认同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二、 大人力资源管理涵括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战略、组织和系统,落实到各个相互配套的操作系统。
组织建设包括"硬"的组织结构规划设计和"软"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决定组织建构并透过组织得以实现。文化建设首先确立核心价值观,再将其有系统的向组织渗透,并有意识的融入管理系统、制度和程序。系统建设既要求操作系统的科学与规范,更强调各系统间的配套衔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人力资源操作系统是对战略由宏观到微观操作层面的细化,其间必须经过一个更为基础的普适性的技术分析过程,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即通过对工作、人、职位的分析、评估,整理、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各操作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招聘、绩效管理、培训发展、薪资福利及人员管理等子系统就是建立在此平台上。
2. 操作系统是连贯一体的,如人才保留不仅是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在员工招聘时就应该加以考虑。面试评估标准应关注应聘人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的发展期望是否是公司可以提供的;如果不相匹配,即使招聘进来也很难长期保留。只有综合、系统地制定各操作方法,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三、 人力资源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
大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所以,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员工的高流失率等是人力资源部失职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支持甚至亲自推动。
简单来说,大人力资源观即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充分理解大人力资源观,才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系统。某些企业寄希望于参加一两次培训,或请咨询公司在某个操作点上提出一两个改进方案是很难奏效的。这种零散、不完整的观点正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人力资源论文9
通过激励合理地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不断激发企业人才的潜力,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直接关系着企业成败与否。
一、激励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激励问题随着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而出现。激励理论是关于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理论也是行为科学中的一种核心理论,主要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励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及创造性,使人的智力效应得以充分发挥。西方发达国家有关激励的最早思想之一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激励理论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著名的有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主要有目标难度、目标的可接受性等几个主要因素构成。然后到八十年后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现代管理的实践出发,提出了诸多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可以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大流派,随后激励理论逐步形成了自我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二、激励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激励必须从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物质激励及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激励必须要考虑个人的实际需求,个人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中必须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实际需要,并且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做到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另外,不可否认物质激励当之无愧是激励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企业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激励途径,但在具体的激励实践中,很多企业预期的激励目的并未达到。其实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以企业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二)激励必须要注意公平,努力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激励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公平,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要在广泛征求全体企业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并被大多数员工认可的激励制度,并且要长期严格执行,还要在激励中不断地根据情况的动态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深层潜能,同时也必须意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所以企业要切实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尽量创造公平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员工产生主观上的公平感。
(三)完善激励政策,实现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对企业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研究,然后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在政策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长效性。另外,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因为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才能适合本企业特有的背景,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制度。通过交互运用不同类型的激励手段,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被有效激发,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努力实现淘汰的激励机制及内部提升激励机制并用
激励除了奖励之外,约束和惩罚也是必须的。适度的淘汰激励机制不但能使企业更具活力,而且能使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淘汰的激励机制能使员工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也能从根本上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以主人翁的态度为企业献计献策。另外,为了有效激励员工,内部提升激励机制是一个好举措。有计划的提升工作绩效高的企业内部员工,不但使员工的工作业绩得到了肯定,而且高层岗位也得到了人才补充。被提升的人承担的责任增大了,但是权力和报酬也相应地被提高,所以说内部提升激励机制兼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奖励的性质。
三、激励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一)从重视对一般职工的激励逐渐发展到重视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企业过去的激励基本上是只重视对一般企业职工的激励,而严重忽略了对企业经营者激励。事实上,其实对于普通企业员工的激励是比较容易操作执行的,因为根据企业员工的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加上工作方法、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对职工的奖惩方式和奖惩力度,从而合理组织激励资源地分配。但是对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就相对难操作,因为经营管理工作是软性无形的,在实际工作中会受到信息及时空的限制,所以很难及时准确地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衡量经营管理者的工作业绩。加上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还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业绩衡量是一个比较复杂动态的体系,所以研究如何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关注重点。
(二)从重视外在的激励方法和方式的研究逐步发展到了重视对内部的经济机制的设计和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两大管理体系,一种是人与物之间形成的管理体系,另外一种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管理体系,而不管在哪种管理体系中,人始终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所以企业进行激励就必须使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企业员工能意识到努力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尽可能使自己的认识与客观外在物质世界统一。这是过去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直关注的重点,当然也是以后工作的重点。但是由于企业及企业组织内部有着明显的信息失衡,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只重视解决微观表向问题的激励方法和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对企业员工尤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经济机制的设计理论就成为了解决企业激励问题的关键途径,也就是说通过健全完整的经济机制实现对企业信息通道的整合和规范,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消除信息不对称,逐步实现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各级管理者之间激励途径的统一融合,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更好地组织配置既有的企业激励资源,进而构建起完善的企业员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论文1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也在不断的进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再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该企业就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各种不同的培训,员工考核制度也要相应的提高。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它的经营管理理念在不断发展,以前比较老套的人力资源的想法和考核制度已经不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所以,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大胆创新,不断改进使企业更上一层楼。
一、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的必要性
就目前火电厂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要根据火电厂人力资源的管理的不利因素对火电厂资源管理进行再设计。那么,下面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落后
目前,火电厂实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比较老套的管理方式,即使根据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但是依然没有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比较落后主观,没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没有根据科学进步而进步。在火电厂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在乎员工的权利,而是一味的强调在场职工要不断地听取企业的安排计划,也没有对在厂职工安排培训,对职工的培训不重视。对人员的管理比较乱,没有秩序。这样的企业并没有完整的管理办法来进行管理。火电厂并没有充分利用人事的资源,而是把重点全部放在了人力的管理上,从而企业没有办法进步。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各个岗位分配安排不合理
火电厂的工作岗位在不断地变化着,有复杂到简单,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要求。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工作的内容也在变化。虽然火电厂在不断地减少工作岗位,但是火电的工作内容并不多,工作岗位相对于工作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所以火电厂的工作岗位还是可以合并的,使工作岗位相应的减少。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再设计要根据火电厂的工作岗位的变化而设计,从而提高提高火电厂员工的工作效率。
(三)火电厂对于岗位的理解不全面
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对于岗位理解不全面等一系列的问题。人力资源的管理仅限于员工的工作范围,对于员工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工作技能没有认识清楚,从而影响了员工对工作岗位的认知,也影响到了火电厂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合理的再设计对于企业对于岗位的`多少和人事管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火电厂的薪资不相符
目前公司的薪酬管理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员工的奖励办法比较偏激,并没有体现出薪酬对员工所起的积极作用。所以只有对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再设计才能有效的提高薪酬管理制度,不但大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还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火电厂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的原则
人力资源的管理包含的方面有很多很多,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想要全部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还要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进步上着手。根据火电厂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再设计原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要着重于原则的设计。根据员工的特点和优势要采用适才适用原则、实绩原则、激励原则等。
(一)适才适用的原则
企业的人力资源对员工进行工作岗位的分配根据员工的才华和特长来进行。安排适合员工的工作岗位。还要安排员工上岗前的岗位培训,在培训中,发现员工的优点,为员工安排最为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为他们提供能够更好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果在工作岗位中,员工感觉并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 的问题,那么应该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重新考虑该职员具体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来对其进行调整。这样会更好的做到人的才华被彻底展示,也会更好的工作。
此外特别要注意,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会不断地提高和进步,再加上员工在岗期间的培训,员工的能力也会随之改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要随着工作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实绩原则
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来测评员工的工作能力就叫实绩原则。工作实绩反应了员工的工作能力的好坏,还反映了员工的政治细想水平的高低,注重实绩原则,能够看出员工政治水平的高低,也能够反映出员工的品德才能是否同时具备。让员工的才能和品德同时发展。
当今,品德和才干是越来越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注重实绩原则,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思想高能力的员工,才能是火电厂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激励原则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比较老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激励有着比较妥善的办法。要想员工更好的完成工作,那么就要更好的激励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政策可以对员工实行奖金奖励,这样就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也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内容。但是,激励政策也要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就要进行不同的激励政策。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热情。
三、 人力资源再设计的要点
人力资源再设计的要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那就是把工作岗位的分析、根据绩效来考核的制度和薪资管理制度。这三种关系是相互联系的。
(一)工作岗位的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中的计划是以工作岗位的分析为基本的,只有对火电厂的岗位认真研究分析,才能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根据所需要的工作岗位来建立相应的岗位制度,使岗位工作得到更好的完善。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找到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就会知道具体的工作岗位所要做的工作内容有哪些。也会知道哪些工作岗位是可以去掉的,哪些工作岗位是可以合在一起的。通过平衡各个工作岗位来提高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
(二)根据工作岗位的内容进行绩效考核测评
绩效考核的准则是根据每个工作岗位所做的工作和完成情况来考核的。所以绩效考核制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资,也就是薪酬。
(三)绩效测评是员工薪资的重要依据
员工的工资的多少事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怎样,特别是员工的奖金多少的问题,绩效考核是最重要的依据。所以,为了员工得到合理的回报,绩效测评就要保证公平合理。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火电厂很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再设计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适才适用原则、实绩原则和激励原则等方面,而且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点进行阐述,即工作岗位分析、绩效考核还有薪酬制度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总之,想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就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再设计进行合理研究,这样才能使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1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确定企业目标,从而制定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的过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D1Fmbim&Ticy1981)一文带来了人们对人力资源战略的研究,至今已取得了许多相关成果。但对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相关研究却少之甚少。人力资源战略控制是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客观、准确的反馈信息和动力信息,从而保障整个人力资源战略过程良性实施、有效运转的相互协调与互动的系统化过程。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组织最初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能顺利进行,能够根据企业的战略需求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在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们一直觉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好衡量,也不知评估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评估与控制。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已上升到战略地位,利益驱使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衡量与控制。
一、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相关理论
(一)系统理论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
从理性系统的角度看,人力资源战略控制是为了最有效地达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形成的控制行为的规范体系。它不仅要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战略需求的一致性,而且还包含了企业战略对于各方面及各层次人员的相关的政策与战略(规划战略、培训与开发战略、薪酬战略、员工关系战略等)要求,同时认为这些政策与规则应被所有成员接受和应用,并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这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线性模式认为,由于企业的内外环境确定了公司业务、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需要被强调的。所以,运用标准化、规范化及形式化可以让人们的行为变得更为确定,可以更好地进行控制。但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现实中往往不规范,也是难以表述的线性过程。合理性与规范化的控制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出现了“并发症”,即难以适应各种变化的要求。如果人力资源战略控制集中在对企业组织系统的行为结果的理性思考上,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会逐渐僵化,将不利于企业的有效运作。Shuler和Walke认为,可以用5P即人力资源理念(HRFhiKsaPh)、人力资源政策(HRPolici)、人力资源程序(HRprcgnrn)人力资源实践(HRPates)和人力资源流程(HRPoeses)将企业的各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活动整合起来,与企业的战略需求系统和价值创造系统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构建价值导向型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系统。这一系统强调了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系统既是一种组织规范体系,又是一种价值创造体系。而且在这个系统中管理理念引导了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为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提供了成功的动力,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热情,统一了群体成员的意志,是促使战略顺利实施或变革的保证。同时,也是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有力武器”。
(二)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
随着基于无形资产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对组织战略的支持与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源被作为一种战略资产看待。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大卫。诺顿开创了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工具。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中,把公司财务、客户、运作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作为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BrajnEB?ke,rMaikAHuselidDaveUWh(20xx)三人在平衡记分卡的基础上,研究出版了《人力资源计分卡一连接人员、战略和绩效》—书,从战略层面、运营层面、客户层面和财务层面提出了一套战略人力资源测量系统,来评估人力资源战略的绩效。特别是财务贡献,可用于帮助管理者理性地、有效地作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决策。人力资源计分卡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连接在一起,它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把人力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战略资源是指那些一系列难以交易和难以模仿的、稀缺的、专有的、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进行管理;二是证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公司的成功财务的贡献。Bhatachaiya和W?t20xx)认为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特征,表现在:(1)人力资源由于技能过时、对未来技能的需求、人力资本流失、生产效率下降等原因带来了人力资源回报不确定性;(2)由于雇员数量变化、人力资源调配变化、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变化等原因带来了人力资源体系不确定性;(3)人力资源成本不确定性。他们认为,若不能适当控制人力资源风险,而仅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进行配置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系统趋于僵化。
(三)资源基础理论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开始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相联系。该理论强调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依赖组织内部的一些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被替代的或模仿的。有许多研究者利用资源基础理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进而使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理论演变为变量控制理论,即用已经发生的或已经监测到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内生性变量的影响因素(自变量)来解释战略变革与控制的程度(因变量)。变量理论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研究有以下两个方面:(1)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目的是考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成效性。PlfT!出7种在提高公司绩效上具有普遍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就业保障、对新人员的选择性雇佣、自我管理的团队和决策的分权化、按组织绩效决定的相对较高的报酬、广泛的培训、减少地位的差别和壁垒以及在整个组织中广泛地分享财务和绩效的信息。1q布里安。贝克尔(BinBeckr和巴里格哈特(BanyGehart)曾经下结论说:“人力资源系统是路径依赖性的。它们由长时期被开发出来的政策构成,而且不能被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简单地采购到手。(2)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目的是探寻战略控制在组织绩效上的体现。Eifcen卩Dyo把高组织绩效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变量分为四种: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努力程度,即控制体系预期或察觉人力资源管理异常问题的能力;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程序性,即控制体系中子系统之间的匹配程度;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快捷程度,即控制体系中促使人力资源的稳定的惯例化行为转化为创新性行为的程度;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再造能力,即控制系统拓展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能力。
导致高组织绩效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实践具有以下特征:匹配性(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间的横向匹配,以及人力资源实践活动与其他活动及战略间的纵向匹配)、捆绑性(人力资源实践间的匹配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获取协同效应)、形成“最佳实践”(应该存在一些或一系列导致高组织绩效的最佳实践)。因此在资源基础理论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研究,过分关注了单个事件及其结果,忽略了事件之间的关系、进程及其具体控制运作的连续性。
(四)过程理论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
基于过程理论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将变量理论的研究内涵整合进分析框架,通过对整个事件的行为互动、情感的认知理解、战略的选择以及战略的变革效果等方面进行总体评价,从而获得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的动态能力与转化。过程理论框架下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包括三个环节和五个步骤。三个环节是:1.惯例化环节,即将新的想法或行为方式纳入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寻求组织成员对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成效的理解并建立共有价值观;2具体化环节,即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不同层面战略层面、管理层面与操作层面)本现战略控制意图;3.沉淀环节,即制度化过程。五个步骤是:表述一个能够吸引人员情感的想法或观点、构建共同价值观念体系、深入落实到组织的各个部门、适时反馈与调整、循环往复。过程理论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层次、不同的时间维度等方面动态地展现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内容和行为,为我们提供了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研究的新视角。
通过对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即从注重线性理性与手段到注重人性本质与理念,从重视有形的资产控制到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从关注战略控制的结果到关注战略控制的过程。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们曾进行过安徽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企业中的被调查者在回答“你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应该有”的问题时,首选“人力资源战略”的仅次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位居第三。可见,随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深入研究,人力资源战略的地位与日俱增。目前国内对人力资源战略的研究资料不是很多,而且已出现的相关文献,往往集中在对人力资源战略的意义、内容、流程等的介绍上。对于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研究我们只能从较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的相关方法中去探寻。
(一)人力资源的指标体系控制
杨清、刘再烜提出,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结果不仅包括了行为或结果(绩效)还包括了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能力一学习能力,以及人们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可行性、战略管理人员在变革管理、诊断、交流沟通和影响力方面的一些看法与感受。而这些感知或印象不好衡量与评估,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测定出来。因此,人力资源战略需要一套有效的核心指标作为人力资源经营的方针。人力资源的指标体系应从服务(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者与组织内部的“客户”,即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质量(人力资源职能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错误率和缺陷率)和生产率(是与人力资源职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和数量有关)三个方面来构建。而全面表明服务、质量和生产率变化的指标是成本(每个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时间(衡量的是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反应为客户提供实际的服务,或是生产或运输一件产品所用的时间)、数量股入和产出的比率)、错误率(缺陷产出与合格产出之间的比率)和人的反应(学习和感知,可通过客户反应或员工态度或士气来衡量)。
(二)基于GREP系统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
GREE漠型(文跃然,20xx)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发现并改进在其治理结构(coporategovemane)、资源能力(Ksuce、企业家(mtRpmoii)和产品或服务(Produetim)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开放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开放系统理论与能力理论,该模型将组织看成是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体。并认为人力资源系统的输出必须能够支持组织实现其战略,而输入和过程环节决定了人力资源系统的输出。因此,思考人力资源战略要从人力资源系统的“输入”和“过程”入手。人力资源系统的“输入”就是对员工能力的研究,包括能力的获取、利用、保留和替代;人力资源系统的“过程”就是对员工行为的研究,包括行为控制和行为协作。可以说,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能力管理和行为管理的结合。借鉴“开放系统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模型”,形成了基于GREP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模型(如表1)。
GREP系统可覆盖平衡记分卡的四个指标;系统中的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制度问题,包括股权结构安排、高管人员的激励和权力安排,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的是中国的问题;而且这种方法是在中国的很多企业进行实践过的可信的工具。
从我国目前对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研究的现状来看,有以下问题:
1.倾向于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线性模式。人力资源的控制完全体现在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单纯匹配关系上,认为各构成要素的作用是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很少关注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的相互影响。
2.战略控制的效果侧重于绩效评估,并已开始关注人力资本成长性。原来评估与衡量人力资源战略只是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现在加入了对员工能力的研究,说明人力资源已被作为一种战略资产进行研究,但忽略了人力资源的不确定性,即其风险特征。
3.注重结果控制,忽视过程控制。人力资源战略
控制不能仅对组织绩效或一个或多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衡量与评估,而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关键是要解决企业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持续积累所需的新知识的能力。
4忽视了制度对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影响。中国企业的制度问题是企业经营和提升竞争力所需要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国外的相关理论的研究都不能反映我国的国情,国内又鲜有结合国情对人力资源战略控制进行研究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是以企业战略为核心,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对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人力资源战略控制是不能离开国情的。
三、我国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的设计初探综合国外对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研究,结合我国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借鉴基于过程理论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体系,本文设计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
(一)体系的解释
企业成长和发展中的知识积累表现为企业组织惯例化的过程。惯例作为组织活动的抽象的做事方式,是一种强加到不断流动的资源之上的一种秩序。所以惯例是企业组织活动的一种有效而稳定的控制系统。在惯例化环节中,注重共同价值观念体系的构建。
Sehuje和Wake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必须要强调以下工作:在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组织通过对有关经营价值观和文化的表述,阐明如何对待人和看待人的价值;企业通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建立与人有关的经营和行动准则,并寻求企业成员对组织的理解;通过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协调和推动变革,阐明重大经营问题;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战略所需角色的界定,以此指导成员的行为,并激发必要的与战略匹配的角色行为;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确定上述活动如何进行或执行。在这种控制体系中,受组织文化的价值理念的影响,组织成员会很好地了解什么是最重要的,组织需要及奖励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动态地看,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的规模扩张和效率的提高是一个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的过程。惯例化过程也就是企业组织共同知识的积累过程,在组织成员之间具有共享性,成为组织成员决策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以一种非正式的语言或符号体系来表达。通过惯例化环节,在企业战略形成与实施过程中,员工的行为与战略、组织文化和业务流程之间会不断地提升其一致性,从而使得企业保持高效运作。
具体化环节即是把能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措施深入落实到企业各个部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国家相关制度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的不确定性特征。针对我国的国情,我们利用改编GREP莫型来进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控制。在分析G(治理结构)时,我们从股权结构(股权分布状态、股权性质)、动力机制(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设计问题)、权利分配机制(权力安排、决策权的分配等)三个角度进行。每一个角度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指标。如股权结构可分为国有股改进、内部员工股比例改进、外部战略投资的引进等指标,并且可以针对每一指标赋予其目标。依此类推,R(资源)可从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品牌资源、客户资源、政府资源及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指标分解。在资源问题上主要关注企业的资源规模和企业的资源集聚能力两个问题。E(企业家)可从企业家、管理团队及后备队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下一步的指标分解。P(产品与服务)可从行业选择、产品选择、竞争定位选择、竞争方式选择、内部管理流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指标分解。人力资源部门的战略职责是对企业发展的支持,所以企业的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以完成GREP战略目标为基点。但人力资源本身又具有风险特征,因此,Bhatachaiya和Wihn出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风险控制模型,即针对人力资源回报不确定性、人力资源体系的不确定性及人力资源成本不确定性,企业可分别通过提升员工对自我发展和学习的心理预期,并构建竞争性薪酬制度体系;契约式雇佣、轮岗和团队协作等;多样化薪酬支付、企业年金方案和制定绩效导向型激励来控制。有些风险管理办法在国内已经研究并受到人们的青睐。结合国情和人力资源本身的特征来进行控制,应该是适宜而恰当的。
沉淀环节主要关注把深入落实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做法(行为方式)制度化,从而使得人力资源战略控制能够适时反馈与调整并良性循环。蒂斯、皮萨洛和舒恩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动态能力的本质是企业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持续积累所需的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的成效,通过企业绩效、人力资源的能力的提升,最终将体现在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上,以及由其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沉淀与外显上。由于知识和能力具有惰性倾向,所以成功的企业会被创新的企业所替代。只有不断进行调整并反馈,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才能有效运转。
(二)体系的意义
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惯例依赖过程。在现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杨瑞龙等人认为,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围绕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进行以治理结构和技术为中心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115因此,人力资源战略控制系统要以我国的国情为背景来进行设计。价值观念是对各种社会行为方式的一种取舍和价值判断,它离不开社会及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化环节,引入了符合我国国情并被检验有效的GREP系统,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监控、整改、并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来达到控制目的。从而对企业的内外因素产生影响,并最终实现企业员工在价值观念方面的转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员工在态度、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持久性转变与动态适应能力。这样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系统的动态能力就可以更好地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中国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注重了人力资源战略中各相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使得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对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状况做出反应,又反过来塑造与影响外部环境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状态与路径。它通过情感、认知等影响人力资源战略决策因素的研究,强调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的动态能力的企业才能使其资源和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不断抓住市场机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四、小结
本文基于过程理论的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控制模型,并认为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的动态能力的企业才能使其资源和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不断抓住市场机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而动态能力正是通过惯例化、具体化、沉淀三个环节来得到的。
在中国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的探索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对中国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体系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联性,还需要进行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第二,GREP模型与人力资源不确定性相结合来研究人力资源战略控制,还需要对体系中战略控制指标进行进一步地探索并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
人力资源论文12
[摘 要]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大批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对于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方面的研究己成为热点。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本地化对于跨国公司和我国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首先对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举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 本地化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本地化配置趋势己日趋明朗。这不仅是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阶段的需要,也和我国的市场环境及政治氛围有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外知名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希望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他们不仅看中了中国丰富的物质资源,更凯觑国内雄厚的人才资源。中国企业在本地将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而且中国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走出去,进行国际化经营。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本地化理念及政策日益成熟
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其在华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理念及政策正日益成熟。诺基亚中国公司的用人程序是:一个职位空缺后,首先向中国人才库开放,如果60天内找不到合适人员,再向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开放,最后再面向全球进行人才招募。摩托罗拉公司特地为中国员工设计了一个特殊的中国强化管理培训计划(CAMP)。通过几年的培训,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管理人员的本地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员工的比例已由1994年的11%上升到20xx年的72%。人才本地化也是IBM目前的政策和方向,公司总裁来中国时反复强调“这是中国的公司,将来是要中国人经营的。”阿尔卡特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伯松在谈到其公司在本地化方面的作为时说:“一旦发现中方雇员能够胜任工作,我们就让外方雇员都有一项使命,就是要培训出最能够取代他们的中方雇员。”
2.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地化速度加快
为了赢得中国市场的竞争,跨国公司把管理人员的本地化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管理人员本地化为跨国公司深入了解中国当地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公司拓展中国地区的业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启用本地经理人拉进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跨国公司更富当地色彩。在一般管理人员层面上,跨国公司基本上实现了本地化.西门子公司(中国)21000名员工中,仅有1%左右的外籍员工。诺基亚在中国员工总数超过5500人,本地化程度达95%以上,在高级管理人员层面上,重用华人精英,特别是具有中国背景的海外留学人员是跨国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重用华人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绩明显上升。目前,由华人经理人员替代外籍人员掌控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高管人员结构变化的一个普遍趋势。
3.关键技术研发人员基本实现本地化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多达600家,吸引他们的主要是中国物美价廉的高技术人力资源。微软是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最多的公司之一,目前在华设立了五个研发机构,其中在华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有研究人员170人左右,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成立的第二个全球性研发机构,其中许多是行业的国际著名专家和海外华人学者。巴尔默说,中国是微软除美国以外惟一同时设有销售、支持、开发和研究机构的国家。因为在中国,有无数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技术天才。盖茨也在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时候说过,研究的成功完全靠人才,所以微软追随人才,到中国来办研究院。统计表明:诺基亚、摩托罗拉、NEC、葛兰素史克公司(简称GSK)等均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例,他在中国有18个研发中心。
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的可获性差
跨国公司已经感受到本地人才存在的问题,人才本地化,特别是高级人才本地化,以下素质必须具备:1、贯通中西方文化,具有从全局出发的战略眼光;2、具有熟练的管理本领和过硬的专业知识;3、具有中国及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及实施企业兼并、重组的经验;4、熟练的外语水平和善于与总部打交道的本领。但是目前我国本地的国际化人才不足以及国际化水平不高。中国不缺乏人才,但是缺乏具有高级管理才能和高级技术才能的人才。中国还没有形成像发达国家那样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即中国缺乏高端的本地国际化人才。
2.人力资源的流动率高
跨国公司在华分公司的人才流动率比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跨国公司本身就比较倾向于这种流动,再加之员工的不适应文化差异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文化差异和管理方式的区别,使得当地员工在跨国公司缺乏主人翁感和归宿感,很多员工在跨国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倾向于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工作。
(1)薪资差异
在跨国企业中,外籍员工与本地员工的薪酬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数字表明,在美资公司中,如果将雇员的待遇与他们的业绩相比较,美国雇员的待遇往往偏高,港澳及海外华人的待遇适中,而本地员工的待遇却普遍偏低。面对这种差异确实容易使本地员工感到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工作热情。“凭什么同样的职位,同样的工作量,薪水却与外国同事差很多”这种情绪反映到企业的管理中,会造成企业一定的管理困难,甚至导致公司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阻碍了人才本土化的进程。
(2) 本地员工缺乏民族归宿感
由于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和跨国公司本身的原因,我国员工对跨国公司无认同感、一体感、信任感,易产生矛盾纠纷。这些都有可能引发员工的消极怠工、内让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使企业本身的办事效率降低。根据公平理论,如果本地员工对企业产生不公平的感受,会激化本土员工与母国员工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相互之间的协作,也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离心力。从而使得本地员工缺乏民族归宿感。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由于缺乏民族归属感和强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在一定职位上工作一定时间更愿意到一些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前微软的中国区经理吴士宏进入TCL集团作副总裁。跨国公司本地经理还有可能流动到竞争对手那儿,那时对跨国公司的损失就更大了。
3.人力资源的可控性弱
(1) 沟通存在困难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沟通存在问题,如同外派雇员难以适应东道国当地的语言、文化环境一样。本地经理与母公司间也存在着交流障碍。即使东道国经理能使用母公司所在国语言,沟通仍有困难,误解仍会产生。由于缺乏在母公司政策框架和企业系统工作的经验.也使得其对母公司的经营风格的认识有所偏差。从而不利于子公司和母公司其他系统保持一致。
(2) 子公司的目标与母公司的目标难以保持一致
在那些企业文化不具备内部凝聚力的公司中。东道国经理可能对本地子公司比对母公司有更高的忠诚度;从而导致公司全球战略在东道国实施的失败,由此可见,如何将本地化策略与其内部控制有效结合,仍是一个较难把握的棘手问题。但子公司目标与公司的全球目标出现矛盾时,子公司经理可能会损害母公司的利益与目标。从而消除了与母公司的一致性,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增添障碍。
(3) 对子公司的监控难度加大
随着子公司中本土员工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母公司的文化背景与经营理念逐渐被淡化,而当地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对于公司的影响却日益加深,这样就势必加大对子公司及其经理人员的监控难度。一般来说,公司在海外时间越长,其本地化程度越深,相应地其可控性越弱。尤其是当经理人员本土化后,子公司就可能会按照“本地化”的管理模式去运作。
三、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的策略选择
1.本地化人才的获取策略
(1) 通过丰厚的物质利益吸引
物质利益是一个企业激励员工的最基本的手段,特别是当前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物质激励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研的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经理的月平均工资为国有企业经理人的2―3倍;薪酬水平是衡量职业经理人个人价值的重要依据,在这方面,跨国公司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高薪的吸引是跨国公司吸引本地人才的重要方式。
(2) 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
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华成立独资研发中心;二是在具体业务部门内部设立研发部门;三是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充分地利用中国本地的人员力量与科研基础、为跨国公司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研发中心应该说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部分,将企业核心本地化,其实也是争夺本地人力资源的一个升级,同时也为跨国公司占领市场巩固了一方根据地。对准当地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产品、无疑是在为他们大规模地进军当地市场研制强有力的进攻武器。
(3) 通过树立公司的形象吸引人才
跨国公司在进行本土化经营的时候,非常注重于与政府搞好公共关系,因为中国的文化里“有了关系好办事”己经被跨国公司所认同,很多的跨国公司都单独设立了一笔可观的“公关费”,以此改善与政府的关系。
2. 本地化人才的提升策略
(1) 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跨国公司非常重视培训,为了提高本地人力资源的优势,对本公司员工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一般都有自己专门的培训机构。松下(中国)有限公司1995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人才培训中心,对该公司投资企业的员工进行全面培训。西门子公司投资4000万马克与北京市国际技术合作中心合作,共同成立北京技术交流培训中心,为西门子在华建立的合资企业人员提供培训,培训项目涉及软件开发、工业自动化设备、计算机主机结构、用户和公共通讯网络以及医疗系统等。1995年,西门子公司又与北京政府签订合同,成立西门子管理学院,向中国员工传播管理知识和理念。
(2) 人力资源提升方式的互动性
在华跨国公司还比较注重人力资源提升方式的互动性。比如,思科(中国)有限公司专门建立一个培训网站,员工可以根据自己从事的工作,查看完整的职业发展计划图,以及需要培训的课程,像组织树一样,全都在里面。而且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要培训的内容。在华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简单地花大笔钱从外部培训公司或公司总部购买培训课程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提供培训的手段,让员工参与并确定自身的发展需求,对于保证培训计划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如果将培训程序和绩效管理系统以及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相联系,受训者会对培训计划持更加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3) 为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职涯规划
跨国公司对于公司员工一般都有较完善的职涯规划,特别是优秀的公司员工。跨国公司一般都具有比较成熟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他们通过各类长、短期培训培育人才。跨国公司在培训时不仅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为了能使本地员工真正融人国际化社会,亲身感受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运作理念和方法。许多公司在注重培养员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意识的同时,还定期将员工派往母国的总公司培训基地去接受更多的培训。其中,相当具有潜力的员工还有机会被公司送到国外的名牌大学去继续深造。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能够使跨国公司员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更为先进的技能。而且,还能让员工深刻感受到公司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和忠诚度。并且使得本地员工感到自身价值的提升,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职涯发展规划。
3.本地化人才的激励策略
(1)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是员工薪酬发放的基础,也是制定员工培训内容的基础。但是绩效评价经常被看作仅仅是每年年末的一次正式的绩效评估。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远不止这一内容,它由三部分组成:绩效的界定、绩效的衡量以及绩效信息的反馈。跨国公司在本国一般拥有比较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但由于存在总公司与子公司绩效评价的不一致性、数据的不可比性、国际环境的多变性、以及公司发展阶段的差异等诸多限制因素,跨国公司对其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也就越具有挑战性。所以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首先,绩效评价系统要具体说明绩效的哪些方面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也即公司向员工传达公司的使命和远期目标、战略,并将其分解到员工身上。其次,通过绩效评价对上述各个绩效方面进行衡量。最后,通过绩效反馈向员工提供绩效信息反馈,以便他们能够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来改进自己的绩效。
(2) 实施全面薪酬计划
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开始注重为本企业制定一个全面的薪酬策略,制定一个全面的薪酬策略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薪酬的定义,薪酬如何支持公司经营与企业文化,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目标,薪酬的主要构成,价值体系,相关人员的角色与职责,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等。在华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全面薪酬的策略,其主要构成是:基本工资、浮动工资、现金补贴、规定福利、补充福利。
参考文献:
[1]王崇曦:谈企业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J].南方经济,20xx(10):64-64
[2]朱晋伟:跨国公司管理本地化的理论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xx(8):80-83
[3]薛凤旋 蔡建明: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其有关理论研究[J].经济地理,20xx(3):1-7
[4]黄卫平: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再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xx(11):50-53
[5]吴先明:跨国公司当地化动因、特征与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xx(2):42-47
[6]王友香:在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及启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xx(1):52-54
人力资源论文13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生产过程当中,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于企业在市场当中竞争力的一个基本体现。本文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有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创新方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创新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从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的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自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积累的一定的经验。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在当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这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甚至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相较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较为成熟的企业,大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与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机制仍然有待于完善。具体的问题如下:首先,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仍然处于人事管理的层面,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把人事部改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但是仍然在采用人事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仅仅关注人员的使用成本,而忽略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开发,同时对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形成重视。其次,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员流失情况。实际上在国有企业当中,好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企业中存在过多的裙带关系且对于人才使用的机制较为死板,使得国有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对于现有人才的应用也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另外,国有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机制也相对死板,引入人才的渠道相对较窄,且人力资源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第三,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没有对于人才的开发和投资形成重视,对于员工的培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没有设立一套非常严谨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实际上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接受培训的过程和一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同样重要的,虽然一些国有企业对于员工进行了培训,但是培训内容科技含量有限且与员工本身的实际工作结合度不高,往往是形式主义。第四,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当中,都会存在着工作多干还是少干都一样的情况,对于企业员工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没有有效的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缺少针对员工个体的激励机制。另外,很多国有企业所进行的考核也存在着走形式的问题,无法起到其应有的引导作用,所以企业员工对其重视程度也不高。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创新研究
2.1管理理念的创新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要首先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基础,来设定出更加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更加凸显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当中的存在价值。国有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基础,真正的做到为企业员工着想,为员工提供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2.2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创新
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能够更好的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具体来看:首先,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为企业建立一个对于人才进行合理使用的良好环境,通过竞聘的方式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员工个体的价值。其次,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于企业现有的薪酬制度进行完善,要把员工的薪酬和其自身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整套以考核为基础的薪酬制度。第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设立相应的工作能力鉴定机制,通过竞赛等活动方式来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对于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另外,通过竞争也能够使得企业员工对于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行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信心。所以说,建立相应的工作能力鉴定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是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鼓舞企业员工的士气。
2.3培训制度的创新
对于国有企业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培训,对于培训模式进行创新,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而想要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对于企业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首先要设立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培训制度,从而以此为基础来设立相应的培训计划。在设立培训计划时,要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融入到其中。另外,也要重视对于企业新员工的培训,把一些日常的常规培训加入到培训计划当中。为了避免企业培训过程的形式化,在开发培训课程时要与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相互结合,并且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相应的奖惩机制,把培训效果和企业员工的绩效结合在一起。在培训结束之后,要把培训结果反馈给员工,积极的对于培训的效果和不足进行调查和询问,从而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另外,在培训的方式上,不要拘泥与课堂授课的形式,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来开拓出更多的培训方式,例如互联网培训等,这样一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接受培训的时间,使得工作和培训能够合理的进行。
2.4企业文化的建设
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一种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给予企业员工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提升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而降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应培训费用,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都仅仅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的和企业员工之间建立心理的契约。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的心理学家,心理契约是无形的,但是相比于实际契约却有着更加巨大的作用。相比于举办各类的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并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相应的资源,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心理契约的建立,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5人力会计核算机制的设立
在国有企业当中,应该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制度的设立进行重视,因为这种制度能够很好的反应出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时需要投入的成本以及开发出的人才所具有的价值,从而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同时,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机制的设立也有利于对于员工的各项权益进行明确,并且能够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核算内容具体包括企业员工权益和人力资源资产等方面。
3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在国民经济当中,国有企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员工做起到的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重视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多种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来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全球性发展,使得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通过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当中,如果企业当中缺乏优秀的人才,就无法及时的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应变,那么企业就很难得到持续的发展。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才是一个企业进行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国有企业应该重视对于人才使用机制的建立和管理体系的创新,最终使得企业内部成为一个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霞,胡建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薪酬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创新设计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31(11):201-203,211.
[2]孙忠民.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J].管理学家,20xx,(24):136.
[3]白怀志.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D].山西财经大学,20xx.
[4]管玉山,宋荣俊.事业单位薪酬体系创新研究--以JS煤炭地质单位为例[J].商,20xx,(4):47-48,34
人力资源论文14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1市场竞争激烈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新难题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增多。市场竞争激烈化加大了地域、企业间人才的流通,也使得企业对于市场、产品和竞争的认识与思考发生了变化,因此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有全新的模式流程,努力协调管理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员工,并积极进行跨文化的人才培训工作,这成为了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企业间贸易合作、经验交流带动了企业自身结构的变化,给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扁平化组织结构是新时期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实现高效运转,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员工向上发展,导致离职率升高而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员工结构变化要求管理方式改变。新时期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需求主流,他们拥有知识资本,因此独立性和自主性通常较强,对企业依附力小,需要企业改变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去适应新形势的员工变化。
1.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期,存在多种经济体制不同的企业,由于这些企业价值观、责任使命的不同,导致它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态度不一样。而且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方式还没能从经验式转变成职业化,再加上面对新形势背景,使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此外,企业发展的新需要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努力从传统的专职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这不仅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在理论、方法等方面支撑企业战略,更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在企业中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1.3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度亟待优化
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向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应该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转型,努力与企业的发展步调协调一致。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特别是涉外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显现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的平台建设上。一方面,管理制度的系统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专业模块以及相关子制度间缺乏衔接,如管理制度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相互支持力不大;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可执行性不强,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制度流程、计划表格较少,导致人人对管理工作的规范和要求理解不一致,出现工作无法落实的现象。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修订也缺乏及时性,一些已经不适用的管理内容仍在使用,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
2新形势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策略
2.1创新管理模式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的难题,各企业应积极面对,勇于挑战,创造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积极适应新时期市场竞争需求:
①制定全面人才吸引机制。企业应该努力通过提高待遇、优化工作环境、改革管理制度等手段,来招纳、稳定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形成一个备用人才库,注重人才使用效率,提高企业运作灵活度;
②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训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优化其管理观念,保证管理者能把最优秀的员工分配到最需要的.岗位。同时增强管理者的沟通技巧,培养他们熟悉各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
③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有助于企业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我,以此来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独立自强性个人能力,让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在学习中推进企业管理。
2.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
某集团公司为适应时代需求所重新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见表1。说明了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除了专职角色之外,还具有功能性、控制性、协调性等角色。这也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努力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此外,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工作还需要明确各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责。努力将人力资源部门从管理中心转向服务中心。同时加强对各管理部门在职人员的要求,努力培养其创新、团队协调、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企业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3做好管理制度平台建设工作
想要完善管理制度平台的建设工作,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推行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重新梳理调整公司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时代为背景去除不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并积极重新制订,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操作性差、系统化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是新时期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完善好管理制度的前提之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完备的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这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要。
3小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国际化,从管理内容、制度、方式等方面,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要求我国企业要积极吸纳、网罗知识型人才,努力优化管理工作制度,完善管理部门建设,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推进企业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5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发展,使企业面临的生存现状也越来越困难。电力工程咨询企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行业之一,它重在创造知识,已从原有的以“科技、信息、资本、创新”竞争为主发展成“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能发挥自身价值,如何开发并积累人力资源、资本已成为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就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在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推动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电力工程咨询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电力行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咨询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从而使得人才市场对于电力设计和咨询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一方面,人才的供不应求导致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在招募人员的时候不得不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提高人才素质标准;另一方面,同行业间为获得人才优势,采取不正当竞争,出现互相挖角的情况,从而使得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专业人员不断流失。最终,使得电力工程咨询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结构性不足、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使得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尤为重要,然而,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对培训的长期弱化使得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定位不清楚
人力资源培训是为了满足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就目前而言,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往往没有提前进行系统性的培训需求调查,这就造成无法根据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需求的不明确使培训变成了一种应急形式。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型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资金不足,只能减少培训工作来节约经费。因此,导致培训失去了原有意义,脱离了公司的发展目标。
(二)培训对象不明确
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在为员工安排的培训中,主要针对的是中基层干部与初级、中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忽略了对高级管理层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虽然有些企业重在对管理层培训,但也只是笼统的形式主义。这种培训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普通员工的能力日益提升,高干及高级技术人员的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一直保持“吃老本”的状态,不能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
(三)培训方式太陈旧
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与交流意见,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但是,现有的培训方式大多沿用传统的陈旧授课模式,培训师按部就班地讲,员工按部就班地听,这过程枯燥乏味,效果却又不好,使员工严重失去了对培训的兴趣。电力工程咨询企业还需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提高学员的知识技能。如国外培训中的讲演式、讨论式等培训模式都值得应用。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单位安排的培训中,学员都是被动的接受培训,并没有主动投身到学习的热情中去。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往往重视的是前期工作,从策划到选择,从投入到实施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但在培训过程中直到培训结束后却很少问津,忽略了培训后的沟通与交流,可见其环节中缺乏监督机制,即便通过考试可以进行简单的测验,但过程监督机制的缺失却会导致事倍功半。
二、改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培训价值观
在人力资源培训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其实,主动式培训模式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就是说,人才是培训的主体与核心,同时也是培训的过程与目标。所以,一定要摒弃传统模式中的被动式培训方式。人力资源培训是以人员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以“事”为主,同时也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之路。那种只是为了完成某种形式而建立的速成培训,只会让学员厌恶反感,造成事与愿违。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主动式培训与被动式培训的区别在于,主动式是在学员自愿与感兴趣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因此,一定要以正确价值观为基础,合理选择培训方式。
(二)建立合理的培训方法
电力工程咨询企业要灵活合理地选择培训方法,根据培训对象、欲达到的效果等综合因素多方面考虑。往往通过一项培训也可以融合多种方法,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训模式可以调动培训氛围,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以便更好地发挥培训效果。1.管理人员方面。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不断学习、知识的更新及提高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便于管理人员做好表率,更好地管理下级,加强创新观念、提升处理事务的决断能力及用人方面的决策力度。管理人员的特点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可以综合选择游戏法与模拟法等,以便更好地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2.在岗培训方面。在电力工程咨询企业中,教练法与实习法是基层人员常用的培训方法。而适用于在岗培训的方法多是安排一个人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让他在工作中摸索学习到某些技能知识,从而提高工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安排职能部门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在轮换后可以合理交流工作意见,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相互促进提高,最终更好地为一线设计人员和市场开拓人员服务。3.新职工培训方面。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在为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培训时,要侧重导向活动。让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规章制度、人员关系、期望效果、未来发展等方面都有一个了解,使其能更快地适应环境,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加强人文素质建设培训
人文素质指的是科学文化与人的精神修养的融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力资源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资源。每个企业都愈来愈重视“以人为本”。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使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并丰富完善思维的发展,提升见识水平,增强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人文素质也会影响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职工,尤其是中层、高层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同时,它也必须作为价值观念渗透到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心中。
(四)建立健全培训模式
完善传统培训模式并不断创新,是建立健全培训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培训技能应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全方位模式。在电力工程咨询企业的传统培训中,其内容往往是就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是片面孤立的,而在现在的培训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是必备的基础,此外,还要掌握团队工作效率、沟通技巧、人员管理、战略计划以及领导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会有效提高专业人员的多项技能,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发展;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检查培训效果,有效掌握培训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积极性。最后,不断完善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此外,在评价体系中,评价形式的采用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理论知识,也包含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企业带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企业若想站稳脚跟,长足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而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很多企业领导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重要性,致使企业缺乏文化建设,人员缺乏技能知识的培训提升,造成人员的不断流失,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电力工程咨询企业应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使电力工程咨询企业产业能有效地延伸、持续地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论文02-28
人力资源论文07-05
人力资源论文总结07-08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08-02
人力资源论文15篇02-28
有关人力资源论文03-09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01-10
人力资源管理考查论文12-11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的济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