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论文

时间:2024-09-24 13:04:12 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精华】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校辅导员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精华】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

  一、辅导员绩效考核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高校辅导员其所具备的岗位职责是非常明确的,绩效考核只是为了更好的强化其职责所在,让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能够做到更好,特别是如今教育体系在不断的进行革新的状况下,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多变,绩效考核就使得辅导员在面对工作上的压力时能够自如的应对,能够更加明了自己的职责,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更好。同时加强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其在工作上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辅导员在地位及待遇上与实际的工作程度不成正比,因此,很难让辅导员认可自身职业的意义,所以,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帮助其总结职位职责,通过奖罚制度来激发其对工作的热情度。在考核中能够清楚的看到自身与其他辅导员之间的差距,通过对比能够激发自身的责任感,同时,对于工作积极,踏实肯干,责任心强的辅导员要予以实质上的奖励,并且这对其自身的发展空间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那些不负责,怠慢工作而产生较大失误的人员要给予惩罚处理,严重者要进行岗位调整等。通过辅导员绩效考核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对于高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自从中央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之后,各大高校对于辅导员考核的实施办法都相继出炉,这些方案虽然都有着一定的成效,对建设优质的辅导员队伍这一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其工作上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导致这些考核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辅导员绩效考核的目的认识不够。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绩效考核、绩效改善、绩效提升等管理系统。但是从各个高校的考核体系来看,很多高校都只是将其作为年度审核来进行,也有些是存粹为了考核而考核的,这就使得其没有太大的成效体现,更无法使其绩效能够改善及提升。

  2.绩效考核方法不合理。从研究可以发现,就目前高校中的考核体系都有着两个极端,一种是注重定性指标的,另一种则是注重定量指标的。这两种考核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先来讲述下定性指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用定性指标来进行考核,它在公平公正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其主要是根据考核者的经验及知识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的,在考核中会出现很多的主观性判断,并且缺乏横向的比较,所以,这一方法存在的弊端还是较为明显的。而定量指标中同样有不足之处,由于辅导员之间岗位也有所不同,因此职责及工作任务也都不一样,这时采用这一方法能够确保其公平性,但是由于其只注重考核的普通性,对于其岗位的特殊性却没有重视起来,没有指定出合理规范的考核程序,使得其在评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3.考核过程不够合理。辅导员考核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看出成效的,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的一个过程才能将其成果显现出来,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坚持日常考核并且将其于年度考核相结合起来,让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能够相互融合,让最终的考核成绩更加的公正。但是在实际的考核中,并没有注重其考核的过程,还是局限在最终的结果上。

  4.考核反馈相对缺乏。高校建立辅导员考核体系不是为考核而建立的,因此,在考核完成后需要及时的对考核的'信息进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让辅导员更好的规划职业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考核而做出更大的努力。但是在实际的考核中,各大高校都没有将其考核信息的反馈重视起来,有些高校甚至只负责考核,对于后面的事都置之不理,这就使其失去了考核的作用,对于建立优质的辅导员队伍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辅导员绩效考核的认识。在辅导员绩效考核中,需要先提高其对考核的认识。对于其考核的理念需要有所认知,对于考核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对其考核的评价上及功能上,而是应该要尊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对于辅导员考核的形式不能因为考核而考核,要让其明白考核的意义。辅导员考核体系应该讲考核与培养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考核的目的得到改善及提高,并且能够让辅导员更好的规划以后的职业发展。

  2.完善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方法。虽然高校所采用的定量和定性方法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如果将这两者相互结合起来使用,能够更好的完善绩效考核的方法。通过定量指标考核能够保证其在考核中的公平性,而定性考核则是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素质、工作态度、意志及创新能力上的体现来完成的。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不仅需要能够符合辅导员工作内容,还要确保其是科学、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考核的成绩的有效性。能够用于辅导员日常考核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为合适的是360考核法,它是诸多方法中较为全面的一种,并且能够配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3.加强过程考核。各大高校所进行的辅导员考核体系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的理论及技术运用起来,并且需要将“重视管理教育而轻视培养学习,注重考核而轻视发展”的传统观念摒弃掉,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管理绩效观,要清楚的认识到绩效管理只是管理中的一部分。面对绩效考核时不能把其只当做是一个单纯的考核项目来进行,而是需要将其作为绩效管理的基本数据,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帮助辅导员的绩效能够提升,从而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过程体系。只有拥有了完善的过程体系,才能在考核中注重其考核的过程,实现绩效提高的这一目标。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并提升其工作的质量。

  4.加强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和使用。绩效考核只是考核的一个过程,其结束之后还需要能够做到及时反馈考核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使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对于考核的成绩并不公布,有些只有小范围内的人员能够知道考核的结果,这就使得考核的意义被消除了,只是走走过场而已。由于数据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析,导致其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辅导员的管理部门应该及时的对考核的成绩进行跟踪,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辅导员日常的表现来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反馈,要及时掌握辅导员对于考核结果的反应及想法,要能够与其达成共识,促进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制定出更好的工作计划,将绩效考核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结语

  由于高校绩效考核工作还没有能够完善,所以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去不断的完善,作为高校领导,更应该要对其考核的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有效的体系,让绩效考核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2

  摘要:班级管理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积极发挥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改革管理方式,提高班级管理成效。因此,首先分析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包括对班级的凝聚作用、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以及对班级矛盾的协调作用,接着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策略

  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基本单位,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层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的载体。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班级管理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辅导员在班级建设的作用不容小视,要认真研究班级管理艺术,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一、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对班级的凝聚作用

  班级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学生,当全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且认为这个目标与大家息息相关时,大家就会有共同努力的动力。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目标,其良好的工作方式与人格魅力能够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提高班级凝聚力。

  2.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通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科学地引导他们进行人生规划,辩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且通过言传身教,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实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3.对班级矛盾的协调作用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因为他们担负着学生管理的重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综合信息,与学生成为朋友,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及时应对,按照学校各项章程规定来协调班级矛盾,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为校园稳定与学生发展服务。

  4.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

  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各种压力,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到大学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如果自我调节不到位就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焦虑、自闭或者抑郁等。辅导员是学生的贴心朋友,学生对辅导员充满信任,会对辅导员说很多知心话,辅导员运用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分析、能解答学生的困惑,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心理疏导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策略

  1.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人格魅力

  对于辅导员来说,其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和管理好班级学生,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要提高班级管理成效,辅导员要先从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因为大学生的性格中具备很强的“向师性”特点,他们甚至可能会把喜欢的老师当作偶像去模仿。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用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孩子,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增强处理突发事件和棘手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在处理麻烦事的时候做到不温不火,对学生管理问题充满信心,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2.实施与创新班级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成效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制定规章制度是搞好班级管理的重要保证,例如班委选举制度、班级奖惩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在实施与创新班级管理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借鉴其他专业或者其他年级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在与其他班级交流中创新管理制度,对于当前班级管理中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修改,引用先进班集体的模范管理模式,完善班级激励制度建设,对先进的个人采取积极、有效的奖励措施,定时通过展览会或者班会等形式展示优秀班集体或者个人的风采。其次,强化班委会培训制度。可以适当放权,积极构建班集体授权式管理模式,把部分班级管理的权利交给班干部,加强与班委会的沟通,及时了解班级动态。对于初为班委会成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教给他们与同沟通的技巧,让他们明确班委会成员的职责;定期把班委会成员召集起来,集中研究处理一定时期内班级中出现的问题。事实上,班委会培训还可以采取横向培训的方式,例如,把几个班级的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或者团支书等分别集中培训,让他们互相交流彼此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3.运用新媒体进行班级管理,提高工作成效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生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班级管理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才能取得成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在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应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抢占思想教育的阵地。例如,运用微博、QQ群、微信、人人网等网络媒体宣传班级管理的措施,让大家在班级群中畅所欲言,提出关于班级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班级管理的民主性,建立由班委会牵头、辅导员全程监督的新媒体建设机制。班级成员要以主人翁身份积极建言献策,辅导员要做好舆论导向工作,运用新媒体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都要随形势发生改变。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和参与者,要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策略,运用新媒体等技术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张晓雯.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

  [2]马啸尘,罗明忠.基于控制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科技创新导,20xx

  [3]劳可夫.基于授权理论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xx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3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学结构中的基本构成元素,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低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知识管理的提出,促使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内容更加全面。阐述知识管理的具体内涵,从创新评价理念、建立评价体系、结合实际评价等方面说明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并且论述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旨在增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不仅需要辅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还需通过自身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价值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要求辅导员具有专业化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职业能力可以反映出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专业水平等。因此,高校基于知识管理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系统化地评价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发现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再通过知识管理对其加以改正,从而稳步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一、知识管理的涵义

  高校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高校辅导员则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也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知识管理则逐渐成为提升与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知识管理这一理念在20世纪末期首次被提出。知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其通过主观反映把知识经验与其他信息互相结合,进而形成知识结构。知识通常被分为两类,其一,明显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指方便学习,可以借助工作如影音、图片等工具记录,让人在学习知识时,形成一个明显的认知。其二,抽象知识,这类知识与明显知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主要依靠人自主形成,这反映出其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抽象知识是人在进行活动后形成的经验等具有个人色彩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个人与组织价值的基础,借助知识可以获得社会价值。而知识管理也是基于此产生[1]。通过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研究,知识管理概念可以从宽度与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解答。知识管理的宽度是指对知识进行管理,探究知识本身的价值,并对知识进行创新、传播等。这就形成了知识管理宽度。而深度的知识管理则更加强调由知识衍生出的知识资源,如技术人员、产品设备等具体的知识形成,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进行管理,形成知识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由于抽象知识具有的主观性,让其具有无法系统化学习的特点,因此在知识管理中,掌握对抽象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其工作中的重点。知识管理在运行过程中,首先,应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方向,让人员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作用,并组织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分享主观知识,交流客观知识,进而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建立完善的知识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价,进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知识管理团队,形成体系化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部门应是独立存在的,但其却能够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通过对这些不同知识的整合与分析,进而提出不同的知识创新观点,为知识管理队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在开展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理论信息技术,建立知识资源库,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促使知识体系更加健全,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知识服务,进而形成知识共享,增强知识管理效率。最后,知识管理的开展,能够营造出知识氛围,进而形成知识文化,改变人员的精神面貌,进而形成核心知识文化。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1.创新评价理念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运行的基础工作之一,并且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深刻。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其价值观等观念正处于形成阶段,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学生通过模仿辅导员的行为,甚至言行,进而形成恰当的思想观念[2]。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强弱对高校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结合知识管理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化的评价,从而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足之处,辅导员通过评价结果,改正自身,进而增进自身的职业能力。首先,在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时,应创新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理念。结合知识管理内涵转变原有的评价理念。在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对学生管理组织能力,应以全面的眼光,看待辅导员的整体综合能力,进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理念。与此同时,在评价模型中融入知识管理理念时,应掌握知识管理的具体内涵,重视对辅导员知识能力方面的评价。其次,在创新评价理念的过程中,还应在其中结合其他评价理念,如胜任力评价理念等,让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更加全面,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全面发展。

  2.建立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对高校规划辅导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借助职业能力评价模型,了解辅导员具体情况,发现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与了解其工作态度,进而对其进行辅导,引导辅导员正视自身的工作。因此,高校应注重评价模型的构建,形成与辅导员情况相符合的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进而形成高效化的`评价模型结构。首先,高校构建评价体系结构,形成评价依据。通过了解与掌握知识管理体系,把评价体系与知识评价结构互相结合,形成互相融合又互相独立的评价体系。高校在评价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双向评价,从而对其职业能力形成全面性的认知。其次,高校在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时,还应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形成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增进辅导员的认同感。其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结合知识管理理论,通过对辅导员明显知识的检测,了解辅导员的知识体系结构与程度。并且由于知识管理具有互通性,使得评价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全面性、多角度的评价特征。最后,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管理中的数据资源库,构建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流程,不仅提升评价职业能力的速度,其更是减少人为评价的主观性,形成客观评价模式,确保评价体系的公正性[3]。

  3.结合实际评价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其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并不相同。这是由于辅导员个体不同,其主观思想与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存在差异性。这也让其在对辅导员能力进行评价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在评价过程中,其还需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这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评价结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在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时,把其与知识管理系统互相结合,利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辅导员的日常知识行为进行收集,成为评价的一部分。同时,利用知识管理可以跨部门的特性,定期对辅导员进行阶段性职业能力评价测试,增强评价体系的专业性。在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时,不仅要高校本身对辅导员进行评价,辅导员自身也应结合评价标准,对自身形成主观性评价,高校也应支持学生参与到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中,通过整合评价体系,形成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标准。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在构建结束后,高校还应正确掌握其应用方法,合理使用,全面检验辅导员专业能力。基于知识管理体系,借助其知识资源库,形成网络评价渠道。高校统一制定评价时间,辅导员定期借助评价渠道,回答评价问题,再通过数据分析与计算,得出评价结果,把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通过评价结果,发现自身职业能力的薄弱之处,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知识管理,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能够利用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检测自身,形成实时监测,观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情况,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提升职业能力计划,按照计划增强职业能力,推动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学场所,不仅要教导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促使其全面发展。而这些需要通过高校辅导员的引导,辅助学生完成任务目标,这也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高校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评价,稳步增强辅导员综合能力,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汉.基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下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调研与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34(6).

  [2]董秀娜,宋月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综述[J].成功:教育,20xx(5).

  [3]郝咏梅.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高校辅导员能力评价模型建构及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36(10).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4

  一、Evernote的特点与辅导员信息管理工作的需求分析

  (一)Evernote背景介绍

  Evernote是一个记录和归档“笔记”的集成软件和服务套装。一个笔记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一段格式化的文本、一段手写的“墨迹”笔记、一个完整的或者节选的网页、一张图片、一段语音记录或者一段视频。不同的笔记被放在不同的笔记本中,可以同时被贴标签、注释、编辑排版、评论、被搜索或者转移,导出到笔记本的其他地方[3]。Evernote支持一系列的操作系统平台,其中包括苹果OSX平台、苹果移动端iOS平台、Google推出的ChromeOS平台和Android平台、微软的Windows、WindowsPhone平台以及小众一些的BlackBerry或WebOS平台。Evernote在跨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在线同步和远程云端数据备份功能。

  (二)Evernote特点介绍

  1.灵活的信息搜集机制由于Evernote的跨平台兼容性强,使得通过Evernote进行数据的搜集有着其他服务和工具不具备的便利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大量工作是进行网络信息的摘取和传达。为了与时俱进,辅导员老师需要频繁地登录各大网站。比如:登录国家相关网站获取教育方面最新国家政策;登录各大公司和招聘网站获得工作最新发展近况,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全面就业信息和相关咨询;登录所在学校网站获取各类最新通知、制度、规定等。现已进入微博微信时代,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仅是电脑终端上的浏览器,越来越大比重的信息会来自于各种各样网络信息提供渠道。如果利用传统的信息搜集方式,无论是记事本还是包含大量“复制粘贴”的计算机操作归档,效率都非常低下。并且由于手边工具及记录地点的限制,会导致很多信息得不到及时准确统计。Evernote的跨平台特性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Evernote的WebClipper技术使得对于任何浏览器上的网页信息的获得和归档只需要不超过三次点击操作。其跨移动平台的使用,使得通过手机可进行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甚至是影像的快速搜集,不仅大大提高了信息搜集的灵活性,使得传统信息搜集的地域限制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由此各种多媒体信息就能以附属文件或键入对象的形式存在于笔记当中。Evernote提供了多种高效的媒体信息搜索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整合度和利用效率。

  2.信息的多维度整合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处理的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信息形式更是各种各样。那么如何更好地整理存放这些信息,就成了一个重要且关键的问题。传统的文件夹结合文件柜的形式固然可行,但已无法解决信息化社会很多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处在不同物理位置的文件在逻辑上暂时会同属一个类型,这种关系由于文件物理特性的限制,基本上无法合理地表现出来。相比传统的文件夹、文件柜这种树状的信息整合方式,Evernote除保留传统笔记本文件夹的树状信息整合方式之外,还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信息整合方式———标签整合。一个笔记可以被标记上一个或者多个标签,处在不同笔记本上的笔记可以有同一个标签,这样结合标签笔记的快速搜索功能就可以实现快速整合定位信息。

  3.快速的信息检索在完成了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搜集和分类汇总之后,辅导员老师就拥有了一个多媒体数据信息库以满足日常工作的各种数据需求。但问题也由此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以不同的维度存储在数据库中,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想要的数据就成为决定Evernote实用性的核心问题。如辅导员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某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关于学生的各种信息如请假记录、缺勤违规记录、沟通记录、身份相关信息、获奖情况、参与活动情况、平时成绩等都是评价学生表现的参考依据。然而这些数据信息的汇总,按照传统的信息搜集和检索方式几乎无法快速和完整实现。大量的类似工作就重点依赖了辅导员老师对该同学平时的印象和班委的反馈,显然这样的方式不够全面。Evernote的引入就很好地解决了辅导员信息汇总工作的信息量和速度的关系问题。相比现在市场上的多种云笔记软件,搜索是Evernote的核心优势,它提供的搜索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

  (1)文字信息的全文搜索。在笔记中存在的所有文字信息都被作为搜索对象,凡是有满足搜索条件的文字笔记都会以列表的形式出现在搜索结果当中。

  (2)图片的文字识别。图片信息是辅导员所需信息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信息,因为无纸化工作的`一个基础就是扫描照片等各类文档文件,而这些文件在Evernote中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存在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的身份证照片。快速获得某一个地区的所有学生信息,这在以前是无法实现的功能。但是通过Evernote对图片的文字识别能力,当图片中若有满足搜索条件文字的时候,包含该图片的笔记就被提供在搜索结果列表之中。

  (3)类型文档的搜索。对于其他多媒体内容的笔记(包括图片),Evernote提供了针对文件类型的搜索功能,这就使文件类型的大范围搜索成为可能,进而可以搜索所有搜集的影视素材或者语音素材。

  (4)多条件高级搜索以及搜索保存。高级公式搜索把Evernote提供的基础搜索结合在一起,为用户的各种需求提供强大的搜索支持[5]。通过Evernote可以轻松实现如下搜索:找到1班(1班笔记本)中来自于XXX地区(文字识别身份证)的所有同学;所有近两天之内(基于时间搜索)处理的请假信息(扫描的图片文件)。Evernote提供的特有搜索过程保存功能,可以实现把搜索公式保存为一个快捷键,使得下一次进行类似高级搜索的时候,只需要点击快捷键即可完成搜索。基于以上描述可见,Evernote提供的对大规模数据库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大幅度提高辅导员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4.团队成员共享的信息沟通平台高校辅导员老师工作是繁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位辅导员都担负着管理至少200名以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自己团队的管理,由每个班委构成的金字塔管理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体系中。团队的加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搜集、存储和整理的效率。比如在新生入学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各种信息,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的复印件。传统的纸质搜集方式,在搜集信息过程当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有些同学身份证丢失,有些同学无法联系上,有些同学的身份证信息有误等。想要及时解决很多类似突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电话的沟通是唯一方式。然而其弊端很明显:第一,清晰性。很多事情只通过电话沟通是说不清楚的,需要“眼见为实”。第二,时效性。虽然辅导员的电话是24小时开机,但在沟通上难免由于沟通冲突、信号故障等原因出现问题,进而致使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第三,缺乏历史记录。辅导员的工作是繁杂而琐碎的,这使得对沟通进行必要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电话的沟通固然方便,但马上进行相关记录的要求显然在很多时候是不能满足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下,短信、微信和QQ等工具的使用就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首选工具。但即使能弥补以上提到的电话功能的不足,其沟通内容与资料的隔离性,会使辅导员老师在很多时候疲于切换窗口,而不是在做任何实际的工作。Evernote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构建了类似于QQ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得参与合作的团队成员都可以在Evernote平台中进行充分而专注的信息交流,而笔记本中的任何笔记也能直接用于信息沟通的无缝连接,其高效性、清晰性、时效性和充分的历史记录的特点不言而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Evernote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协助辅导员老师进行有效率的工作。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体现出渠道广泛、容量巨大、传输速度快且形式多样等特点,而Evernote则高效地满足了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信息搜集、整合、检索以及团队合作的需求。随着个人移动终端、云服务、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Evernote将会在高校教育管理尤其在辅导员的信息管理工作中,成为信息搜集和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5

  摘要:本文试图将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以关注个体优越性为主的积极取向研究应用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从两者的基本思想和结合意义上分析得出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出积极心理学对辅导员工作的几点运用建议和整合探索的具体途径,肯定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情绪体验、培植积极人格特征和营造积极组织环境对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 高职高专 辅导员

  由于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高职高专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需要更具体、更周到,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也更费时费力。面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高职高专辅导员如何帮助综合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正确面对和有效应对学习生活压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一直是每一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共同探索的课题。

  美国20世纪来的积极心理学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的角度去看待人的本质、潜能和能力,提倡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解读和引导。我国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于20xx年,20xx年后才逐渐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教育界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从纠正问题为中心的消极取向,转变为关注个体优越性为主的积极取向,对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基本思想

  (一)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

  积极心理学强调引导者着重于挖掘和调动个体的积极力量,做到个体的自助。具体而言,就是将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质上,通过培养和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健康幸福的人。它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内容:1、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注重人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这是与他人友好相处、较好适应社会和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基础。2、积极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相信人们自身拥有足以应对外界的能力和智慧,拥有爱的本能和各种积极的心理特征和品质。个体之所以出现问题,在于这些积极的特征和品质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甚至未被发掘。3、积极组织系统。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外部系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辅导员的工作理念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成就学生美好未来为办学宗旨,辅导员主要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格特征,培养独立自觉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实现合理合适的自我规划。辅导员通过注重和引导学生的价值目标、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和方式方法,以达到教育和管理的最佳状态。辅导员工作对象主要有两大形式:1、集体性工作。辅导员依托班级和宿舍为单位的活动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提供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外部环境,从而影响个体。2、个体性引导。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日常谈话和观察,对每位学生的特性有所了解,并筛查出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或是自我发展不健全的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引导,让后劲生们能认识问题,转变思想,改正不良言行。

  总之,新时期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的治疗型应对上,而应注重积极的有效防预,这与积极心理学所推崇的理论与实践不谋而合,二者在尊重客体的积极能动性上,在构建优良外部系统中都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辅导员工作的意义

  (一)从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看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实用性

  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特点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心的落差感。由于入学的分数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相比本科生存在自我价值感较低、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甚至不愿意别人拿自己与本科生比较,这种落差感寄存于他们的内心深处。2、学习能力较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或学习能力存在不足,而医学专业的高要求和高难度,难免又给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高专学生增加了学习压力。这种来自学业的压力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得到化解,自然就会转化为一种心理负担,甚至最终选择自暴自弃。3、自律性较差。自律意识薄弱给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监督和管理学生常常需要耗费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4、自主性不够。由于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不够,凡事往往较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处事的能力。这与高校所提倡的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有明显差距。

  这种由于入学差造成的内心消极体验和人格特征差异,将对大多数高职高专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他们容易埋没自身优点,遗失自我价值,潜能得不到较好的挖掘。在此情况下,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能借鉴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以“积极体验”来发掘和塑造学生潜能,以一种鼓励式、激励式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让他们在正视自我、接纳自我的和谐愉快中慢慢调整心态,拓展自身优势,更好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技巧和策略,以最佳的状态应对未来。

  (二)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特点看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必要性

  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特点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制少。医学高职高专学制一般为3年,有些专业甚至在大二年就开始进行临床实习,在1-2年的时间里,辅导员要摸清学生特性,并有效加以引导,对辅导员工作是项挑战。2、重专业。虽然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希望能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但学科和学校特点是医学高职高专必须面对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占据着学生的大多数课程,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更是所有高职高专院校视为的生存根本。大部分医学高职高专的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较弱。3、课业压力大。课业压力是所有医学专业学生肩上的`“大山”,学生的课外娱乐时间较少,单一和高强度的学习生活难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辅导员如果能有意地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扭转学生枯燥乏味的消极心理,并化压力为动力,这将对医学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医学高职高专的院校特点给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如何克服这种“先天不足”,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和心理健康三者的引导相互融合,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笔者认为辅导员应善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增加师生间的亲近感,增进辅导员个人的威信力和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学习生活的各种困扰。

  (三)从高校学生管理看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明辨,这其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这也是近几年高校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内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落脚点在于重视人自身的发展,而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人虽然会因内心的冲突产生破坏性的消极影响,但人自身也有修复能力和自我完善的功能,这与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和重视人自身发展相互切合。辅导员在认识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上,应当避免传统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巧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学生优点和价值。

  三、积极心理学对辅导员工作的运用建议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和学历背景各不相同,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了解甚微,对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可能从未耳闻,这就需要辅导员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不断加强自身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紧跟时代主旋律和青年特点,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转变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技巧,才能作学生的知心人和指路人。

  (一) 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职业素养

  辅导员面对的客体是青年学生,每一届的莘莘学子们身上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才能较好地应对学生事务和思想教育,才能激发学生潜能。对此,除了高校需要为辅导员提供培训机会外,还需要辅导员能切实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断自学,广纳各种新思潮,有所学、有所思,从中提炼和内化成自己的职业素养,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行为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促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作为在校大学生的第一管理者,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特别是对学习生活相对单一和繁重的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为人处事理念、态度和方式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辅导员通过了解和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不仅能促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积极品质、积极人格的人,而且还能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以欣赏、开放、创新、包容的姿态调动自身潜能,应对各种周遭变故。

  (二) 转变工作理念,注重积极预防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心理学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所提出的积极预防的理念。这种肯定人的价值、能力和潜能的积极做法能有效避免对他人不自觉地“贴标签”和减少对方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彼此之间关系的建立。辅导员在尊重、关爱和接纳学生基础上,将重点落脚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越性,从而引导学生以自己乐于接受、社会普遍认可的方式自我发展,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和不良行为的发生,不仅能有效弱化消极因素的破坏作用,还能增进师生情谊,为辅导员日后的进一步引导提供了重要基础。辅导员树立积极防御的理念还能改变传统学生管理过程中过多关注问题本身,忽视学生优点的不足,化管理被动为主动。

  (三) 提高工作技巧,为激发学生潜能提供可能

  理论和理念唯有转化为方法和路径,才能为达到理想状态和结果提供可能。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理念要运用于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还需要辅导员不断探索和总结,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进行量身定做式的个性化引导,另一方面则发挥群体效应,通过一系列的优良学风创建活动和党团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地外部环境。

  四、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的整合探索

  结合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切实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择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引导方式,帮助他们调动自身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健康向上的认知观,通过自身积极情绪体验,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应对繁重课业,并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接受校园管理规定和专业要求,培养和发掘自身积极品质和能力,顺利圆满完成学业和养成良好地社会道德与社会适应能力。

  (一)倾听和理解学生,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基础

  包容学生的不良行为。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特别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陷入“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地指点学生”的误区,这样脱离学生的单项思维,不仅达不到理想的管理教育效果,还极易造成学生对辅导员的反感,产生内在的排斥心理,甚至不愿与其交谈交心。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辅导员以开放、包容和理解的姿态倾听学生和尊重学生。大部分学生发生不良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他们潜在的认知观和价值观,辅导员应该充分倾听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从“被要求”的心态转变为“我可以”、“我需要”,增进对辅导员的信任感和向心力,从而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接受辅导员的引导,改变“辅导员为管我而来”的消极情绪,逐渐建立起成熟的认知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情感启迪”不谋而合,所有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建立在学生对引导者和行为对象的情感接纳基础上,一切脱离情感的教育只会是空中楼阁。对此,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谈话技巧,以正向和共情的技巧来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多采用“你这样做是种选择,但是你也可以尝试一下这样做”、“你这么做我有点遗憾,因为”、“你认为如果这样做会不会更好呢?”等语句来代替传统的质问、刻板的谈话语言。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创造条件

  高校教育者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但也要避免教育工作者单纯地向学生下达工作任务和简单地要求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高职高专辅导员更需要借助学生工作任务的安排、活动的指导和行为管理等一系列实质性工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不断肯定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学生的自我关注转移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力、智慧和品德等积极品质上,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悦纳程度,产生信任、安全和满意的积极情绪,培养和拓展积极品格,达到弱化消极因素的破坏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辅导员相信人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过程,为学生的成长留有足够的探索和改进空间,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持宽容的态度,而不是依赖于惩罚手段来遏制学生不良行为,或对学生的优点采取保守默认。辅导员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应当适当地赋予更高的评价,从仁爱、责任、诚信、友善、朴实、文明等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肯定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品德相关联,加强对价值观的理解,也更能实现积极价值观对自身言行的指导作用。

  (三)主题教育体系化,为学生积极探索创新驱动

  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活动形式和内容相比,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存在明显差距,不少教育活动存在“上级布置,下级应付”的问题,或者只是视为单纯的活动简单开展,忽视教育的体系化和自主化意识。辅导员平实忙于应对各种学生事务,要求他们一一指导各项学生教育活动现实可能性较小。笔者认为,当前辅导员对主题教育的引导上应充分凌驾于一堆校级或院系级的活动计划上,整合提炼出有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主题教育内容,根据各个阶段学生成长需求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主题教育体系,即结合党支部立项和团总支立项、结合教学实训需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学校学生活动等有计划、有针对、有成效地开展,避免主题教育活动受众面狭窄、过于分散和流于形式。在开展活动上,辅导员在发挥好前期策划后,可大胆地让学生自行组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让他们自行制定目标、确立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评估等一系列体系式探索,来增强自主意识和自我体验,达到自我启迪和自我发展。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更佳的方式方法。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还应注意鼓励和肯定那些内向的学生和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让他们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下慢慢地参与活动,在不断地成功经历下增进与他们的交流,增强自信心,提升集体意识,弱化消极心理和行为,不断拓展自身的积极品格。

  (四)注重学风建设,为培植学生积极人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所在的组织环境,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它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对此,辅导员应切实重视将学风建设同文明班级创建和文明宿舍创建结合起来,以创建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人翁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融入集体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感召,促进自己的不断探索。另外,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家长并非赞同其上高职高专院校或者不赞同其就读的专业,这种来自家庭的负面情绪和消极言论将对一个成长关键期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需及时了解情况,尽量做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赢得学生家长对学生选择的尊重,引导家长持有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态度,避免学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产生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格养成。学生只有在一个较为轻松和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环境中,才能更好更迅速地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静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论丛,20xx,(2):173.

  [2] 张建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2):16-17.

  [3] 李刚 于海宁,宁云童等.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8):37-38

  [4] 包文婷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 [J].党建思政德育,20xx,(309):223-224.

  [5]. 林静.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32(10):86-88.

  [6] 吴正龙,张婕.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9(6):89-92.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6

  论文摘要:从幸福感的定义入手,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现状,指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获取路径: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专业学科建设和心理问题预警机制的建立等。

  论文关键词:职业幸福感;职业价值观;支持系统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更多讨论的是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路径,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应有内涵的职业幸福感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不足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到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在此讨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及其获取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幸福感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一)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

  幸福感又叫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以下简称SW B),这一概念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专门术语。韦氏英语辞典1997年版对well—being的解释是: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条件;一种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ity)的状态,所以从字面意义可以翻译为“主观幸福”或“主观健康”,而我国研究者大都使用“主观幸福感”这一译法。

  关于职业幸福感,JoanE.van.Horn与他的合作者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的积极的评价,包括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五个方面口]。因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社会支持、个体应激水平、价值观、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因素,同样将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相对照,笔者认为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有四:其一,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的职业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体现。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是某个职业圈子的一份子,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想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更表明了个体的归属感,因此这种爱与被爱、支持与被支持的过程,使得每个个体得到的正向情感多于负向情感。

  这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其二,个人职业应激水平:即面对工作当中不同的困难和压力,个体的职业应激水平不同,因而内心体验也不同,进而对个体职业幸福感的体验也不同。其三,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职业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其四,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逐渐发达的今天,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幸福体验。

  根据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给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定义为:辅导员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由于辅导员的职业特性,其幸福感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精神性,由于劳动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道德交流和人生指引的过程中实现其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延展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通过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进步,辅导员和社会的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会影响很长时间和很大的空问,因此辅导员的幸福感具有时间和空间上双重延展性。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廖深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体验不足,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

  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工作对象数量较大,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和压力大,并且工作成效显现过程较长,这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到辅导员个体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校的多重管理带来的压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接受所在院系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同时,由于工作原因还要接受学校保卫、总务后勤、团委等部门的工作指导。这种多重管理的体制,势必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接受过多过重的工作任务,极易导致辅导员身心俱疲,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缺位

  由于当前高校的用人机制和评价体制的缺陷,学生工作者没有稳定的发展路径,对未来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导致很少有人愿意终生从事学生工作。相当数量的辅导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上使命感不强,责任感缺失,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效果。受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不少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风险意识开始淡化,“浮躁”的情绪开始蔓延,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而是如何通过“第二职业”赚取外快等。

  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缺失,出现了职业倦怠症状:一是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精力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差;二是心理方面,感到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波动大,缺少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工作中碰到困难不愿钻研,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三是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无进取心,工作主要是为了应付组织的安排,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离开辅导员岗位的想法。"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一)建立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的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优化社会环境对于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缓解教师倦怠压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辅导员外部环境的优化对辅导员的缓解身心疲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环境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社会大环境,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使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其二是高校校园内部的小环境,要在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发展平台,展示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完善用人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良好运作的模式,增强辅导员积极的情绪体验,使辅导员看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希望。

  (二)建立学生工作的学科体系,加快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步伐

  学科体系的建立是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增强其归属感和使命感,提高个人职业水平和应急水平的重要途径;有了专业的理论体系和科研平台可以大大提高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可,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快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的步伐,这需要改革目前学校的学生工作组织机构,根据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职能分类并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分工和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增强成就感和主观幸福感。

  (三)培养辅导员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好坏标准的判断,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它指挥个体的职业行为、态度、习惯和思维方式。良好职业价值观是职业幸福感建立的指向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辅导员个体始终坚守“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基准,而且“传道”为先、为上,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它需要辅导员超越“安身立命”的层面,将自身的职业看成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在为这个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在培养良好价值观的过程中,辅导员个体道德情感的养成是基础。因为维持辅导员职业化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辅导员内在的情感需求和道德鞭策,主要表现为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正是这种爱与责任感促使辅导员不断完善自我,以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对辅导员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正是由这种爱所积聚起来的职业信念,为辅导员职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无穷力量。当然,道德情感的养成不是天然的,要求辅导员在学习的基础上,反省道德自我的不足,然后通过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四)建立辅导员职业心理预警机制

  为应对高校辅导员心理“高压”状态,对辅导员突发的心理危机给予及时的干预,应该建立由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牵头的辅导员心理预警机制,动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心理危机,排解辅导员的负性情绪,提高正性情绪体验,促进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因此,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外部条件,尤其是高校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才能为辅导员获取职业幸福感创造充分的外部因素;同时积极帮助辅导员个体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辅导员获得职业幸福感提供内部的动力支持。在内因主导、外因辅助的共同作用下,辅导员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充分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7

  摘要: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创新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大学生管理上的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辅导员

  在当前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量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市场经济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影响到学校。一种以利己、金钱、物质利益为行为准则的意识正在以种种隐性的形式,对学生产生熏染作用,这就使学校在学生管理中感到大学生难管,政治思想工作难做。现在培养的大学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在大学生中如何做好管理呢?

  辅导员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如果把一个班级比喻成一台大戏,那么辅导员就是这场戏的导演,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不同的场景,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其实,辅导员也是一名演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常听人讲 :辅导员对待学生要像亲娘一样关心,像后娘一样狠心,像干娘一样热心,细细品味这句话,其实质无非是说 :严在当严处,爱在无形中。

  一、“硬管理”

  古人云:“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爱”仅仅是“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辅导员应深感严于律已的`重要性,首先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坚持公平公正.对所有学生一样。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和学生沟通 、交流 .用自己的爱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做人奠定德育基石 。辅导员对学生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先成人,后成材”。 严格要求学生做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人。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于是赶紧解释,昨天没有及时到老师那里,是因为住所尚未落实好。孟子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道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能够当孟子的学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孟子的学生都是相当的优秀出色的。

  二、“软对付”

  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师爱是一种包容、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可爱之处。他们沉思中潜藏活力,调皮中充满智慧。辅导员的责任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更全面地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时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渴求新知、最具实际创造力、最希望创新的时期,他们的精神创造需求是不可压抑的,压抑它就是一种教育失误、一种浪费、一种遗憾,只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人格特征、智力结构、兴趣爱好,只有真心去结识他们、了解他们,才能发现他们的潜力之所在、兴趣之所在,找到能够使他们专心投入、施展才华的舞台。有时候学生需要的就是站上舞台的一个机会,下面的事他们自己会去争取。投入就是成功的开始,兴趣就是最好的动机,老师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们都能够成功地扮演角色,因为信任会创造奇迹。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 和心理正处于不稳定、不成熟、不定型时期。身为辅导员,要怀一颗宽容之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耐心地给他们指点迷津,而不是居高临下板起面孔来对学生说教。身为辅导员应长期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我能行,我是最好的”。辅导员常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地过去。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很多的高校都出现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出现跳楼自杀等的过激行为,所以为了学生快乐地生活下去,教师更好地管理。对于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学生.辅导员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献出诚爱之心。

  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们要相信学生各方面发展、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健_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科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年第 23期.

  [2]卢昌军,陶笑眉,陈占友等主编.楚天学术 第13辑.长江出版社,20xx.6.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8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它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辅导员是高校最前线的工作者和教育者,直接面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所以掌握好语言艺术的运用尤为重要。如果辅导员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一、语言艺术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琐碎繁杂,既要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要负责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做到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否取得优秀的成绩,不仅与其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个人的人格魅力有关,也取决于辅导员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语言可以展示出一个人内在的文化涵养和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时使用语言如果能做到发自内心,感情真挚,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这对师生感情和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时太过随意或显得过于严厉,会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抵触,大大降低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关注大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对他们不懂的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每一个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所以对不同的谈话对象和不同的情景使用合适的语言技巧,赋予语言以高超的艺术性,这样能使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学生沟通,只有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才能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答疑解惑,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开创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

  二、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的技巧

  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准确使用语言艺术的技巧。以巧妙、合适的方法运用语言,必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后发现:学生有得到爱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可以转变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辅导员如果能经常对学生讲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不仅可以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可以更高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辅导员从事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常会碰到一些不遵守教学规定的学生,这些“问题”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的关心。例如考试成绩一直不太好,甚至面临留级拿不到学位证的学生,这些学生心里肯定都是焦躁不安的,消极悲伤的,此时辅导员老师给学生给予教导和安慰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找学生进行交流,主动宽慰他,告诉他如果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认真学习,改变学习态度,还是有机会重新申请拿到学位证的,老师对他有些信心。话虽简短,可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安慰,觉得并没有被老师放弃,这样有可能激发他内在的潜力,从好好努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帮助他解决学位证的问题,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与辅导员的一番交流,也会鼓励促使他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对于在校期间,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辅导员也必须运用指令性的语言教育学生。这时就一定要拿出辅导员的权威,让学生明白在校期间必须做到自律,违反规定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对学生既要有鼓励,但同时也要有批评。批评同时也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该与鼓励相辅相成,而不能一味的只鼓励学生,合适的批评教育能让学生加深对所犯错误的理解认识。有一部分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自己老师的身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交流,使学生产生隔阂感和距离感,这样的交流不会有多大效果,对师生关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应该以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每位同学,和学生做到亦师亦友的关系,既能以严师的身份给予学生们教导,又能以朋友的身份关心每位同学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并且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必过于拘泥自己老师的身份放不开,有时运用一些较幽默的语言比单调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这样既能融洽师生交流的气氛,也能让学生放下心里负担。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辅导员要提升自己语言艺术的运用,既要不断学习语言的理论知识,也要结合实践,在工作中不断尝试,争取做到灵活运用。总而言之,如果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掌握好语言艺术运用的技巧,那么就会赢得教学上的主动权,取得良好的教学和管理效果。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9

  摘要:高校辅导员老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指引者,是最亲近的人,也是负责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人。因而,辅导员务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起来。但是在社会发展变迁的大背景下,这项工作的有效性也面临着一些难题。该研究主要介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状,并且提出了一些提高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展现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xx)10(a)—021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虽然我国的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飞跃,但大学生的思想也无可避免受到了一定冲击。因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现今,辅导员老师们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要想提高这项工作的有效性,辅导员还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这就要求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探索与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深刻内涵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科技不断地进步,国家很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大学生自然是被抱以厚望的人,直接关系到了我国未来的发展,肩负着沉重的担子。现在社会对那些所谓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能力、水平,还是为人、思想政治,都要严格把关。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无疑就是思想政治的建设。思想决定高度,它可以指引一个人达到他的极限,创造最大价值。这时候,就体现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而加大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即在大学生身上所起到的积极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我国如今号召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努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时,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是提出了高要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仅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自身,塑造正确的三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2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现况概述

  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想要提高有效性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的情况是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学习热情不够,老师的课堂也是填鸭式的,令人昏昏欲睡,效果非常糟糕。这主要是辅导员工作不到位的原因。首先,有些辅导员是责任心不够,很难将激情带入与学生平时的相处中。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有时一些高校也对辅导员不重视,所以,他们工作不够积极。还有的辅导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很多都不是学思想政治的,没有系统学习的理论支撑,受自身素质的限制,难以做好工作。其次,他们的工作方法较为单一落后。辅导员一般采用填鸭式教育,然而效果并不好。现在的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网络的高速发展,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更加的独立、自我。这就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也和大学生思想的变化有关。有些学生的思想收到了腐蚀,受“物质至上”的影响而变得功利市侩。同时,有些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准,增大了其工作量,严重影响了本职工作。还有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不甚合理,素质参差不齐。

  3针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方法

  3.1辅导员队伍建设

  首先,辅导员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现在,辅导员工作内容主要是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的素质是工作有效性提高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变革,很多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辅导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这些必然要求高校辅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此,辅导员要了解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的学习。并且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次,辅导员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信共产主义,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教育学生。让学生也能够有正确的政治观,热爱自己的国家。辅导员还需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着装要大方得体,良好的外在形象不仅能为自己在学生心中留下好印象,也可以渐渐地影响到自己的学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也要过硬,要能够不急不躁,对学生潜移默化。高校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学习到自己好点一面。同时,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直接挂钩。因而,高校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加入到辅导员的团队中。高校需要注意,要正确定位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避免出现让辅导员做一些琐事从而影响到本职工作;让辅导员加强认识,了解其工作的重要性;还有要加大投入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待遇及社会地位,从而提高辅导员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3.2辅导员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需要找准

  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时,首先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怀,还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去尊重。也许在读大学以前,学生和老师由于是领导的关系所以并不是非常和谐,那么辅导员就要想办法打破这种隔阂。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辅导员务必要让学生们感悟到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亲近起来。对待犯错误了的学生,辅导员更要对他们谆谆教诲,帮助他们改正。更重要的是辅导员对所有的学生要能一视同仁,大公无私,不能因为和谁关系好就偏爱谁,这样同样不利于那个学生的成长。只要带着爱心与热情去工作,学生们也自然会受到感化,拉近自己与老师的距离,向老师倾诉心声。这样,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就将会大大提高。

  3.3适当在工作中采用创新方法

  现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已然过时,很多大学生都非常厌恶这种方式。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如今大学生的需要,因而,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方法急需进行创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大学生当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而且手机媒体已经普及开来,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个手机。辅导员完全可以紧跟潮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进军网络,迎合学生心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外,辅导员不能仅仅单纯地在课堂上讲道理,还要将之与实践相结合,如,参加公益活动和实习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并借助这种机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国情,并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

  3.4适当将心理学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心理问题也需要重视起来,目前,心理咨询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辅导员不仅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心理情况,并且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了解自己的学生,并激发学生积极性来配合自己。辅导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并且要与学生产生共情,设身处地地感悟学生的心情。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与学生家长多进行沟通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个良好的把握。

  4结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还有一些问题,理论和实践的体系也并不健全。该研究对这项工作作出了介绍,并且针对其中的问题简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每个大学生来讲,在校的学习生涯极有意义,辅导员的工作是崇高的,说难不难,却也不简单。总之,高校辅导员老师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起这份工作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不断地加强专业水平,善于创新,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志。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与方法浅探[J]。中国电力教育,20xx(1):25—26。

  [2]杨莉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xx。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0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作用 方法

  【论文摘要】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成员,本文论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及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党、国家、各级地方政府以及高校都面临考验。

  二、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工作既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的任务,尽管国内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各自的就业指导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细化并最后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还是处于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1.职业指导作用

  对于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求职方法与技巧是比较欠缺的。辅导员运用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人特长、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表达能力等因素,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求职方案,掌握恰当的求职技巧,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客观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2.政策宣讲作用

  紧密结合社会就业形势与政策,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一方面积极宣传和贯彻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进一步确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毕业生做到熟悉政策、了解市场、参与竞争、诚信就业。

  3.发布就业信息的作用

  辅导员为毕业生搜集和发布大量准确的就业信息,在举办人才市场笔试、面试、签约办理、派遣手续等诸多环节上,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一是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和心理个性特征测量为主要内容的网上就业测评服务;二是网上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学生可以及时上网了解最新就业信息。

  三、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

  1.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就业观念。

  受传统观念误导,大学生往往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择业过程中,他们过分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好高骛远,重名利,轻事业,轻贡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2]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应好高骛远。对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生”走向“社会人”,进而走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

  2.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辅导员应指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提高基本素质。主要内容有: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主要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具有坚持性;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三年级,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主要内容有: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四年级,工作申请,成功就业。主要内容有: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预习或模拟面试、参加面试等;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3.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在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辅导员应该重点对特殊群体的就业进行帮扶。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自身在就业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或在竞争能力上不足的群体被定义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4]对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心理欠健全等因素存在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辅导员应采取提供重点指导、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等措施,保障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充分就业。

  4.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途径

  辅导员要起到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学院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机遇积极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利用校园宣传栏发布就业信息;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利用校园就业信息网、班级QQ群、博客、邮件、飞信等发布就业信息,可及时、便捷的将就业信息发布到学生手中。

  5.做好跟踪调查工作

  学生就业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结束,辅导员要做好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及时了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对前阶段就业工作的检验,又是指导今后就业工作的依据,因此辅导员要对毕业生做好跟踪调查的工作。

  目前,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大事。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姜 霞.浅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

  2 刘红斌.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J].商场现代化,20xx(10)

  3 黄 芳.就业困难学生职业发展指导[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xx(6)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1

  文章从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角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收集信息,调查分析了各省市和各高校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文章发表评审的概况,在此基础上,了解和剖析了人们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观点。通过调查问卷反映现有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体系是否合理。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查对象是高校工作人员,采取走访调查的方式,走访范围包括安徽、湖北等地的高校,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还与一些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后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汇总,通过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调查问卷的发放都是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不仅包括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看法,也包括对未来改进的意见,最后还专门收集调查对象的主观看法。目标人群不仅涵盖了高校辅导员还包括对一些专家的访谈,最后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几个主要指标如下。

  1.年龄与性别。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这支队伍自然的基础状态,它反映着这支队伍生存、发展的情况。从我们问卷调研的结果看,性别比例接近1:1。当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平均年龄为26-30岁。年龄段在41岁以上的占14.67%,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85.33%,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1.33%。这说明,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有朝气、有活力、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具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经历的辅导员教师比例不高。这一点在36岁以上年龄段比较明显,数据表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只占26.67%。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富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和经验的辅导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数量越来越少的趋势。

  2.现有教师队伍受教育情况。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多为研究生学历。辅导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和双学士)的比例最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的比例略少于本科学历。由此可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学历符合基本标准,是一支高学历队伍,专职辅导员继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前进。

  3.兼职情况。目前有40%的辅导员同时兼任班主任的职务,有38.7%的辅导员兼任行政工作,仅有9.3%的辅导员兼任教学工作,说明大多数辅导员还是从事管理岗位工作,在科研教学方面缺少必要的时间和资历,所以目前的高级职称评审对辅导员有一定的不适用性。

  4.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必要性。有85.33%的人认为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仅有1.34%的人对此持否定意见,所以从调查中显示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开展将是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

  5.在职称限额上给辅导员倾斜程度。有86.67%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称限额上给予辅导员倾斜,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的确承担起了更多的管理工作,因此可能与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有所区别,因此适当的倾斜看似是倾斜,其实质更多的是一种平衡。

  6.高级职称评审中最应强调的因素。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工作业绩是高级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在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的体系建立中,工作业绩应当作为一个相对权重较大的指标来衡量辅导员。这说明,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业绩都将在职称评审中占很大的比重。

  7.问卷反映评选的最低工作与学历标准。问卷反映,人们对高学历会更加的认同,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调查比例为74.7%,硕士学历并且工作5年以上获得认可最多,也是人们比较认同的高级职称评选标准。

  8.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工作业绩、教学、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数目对评审条件都具有显著相关性,而评价它们对评审条件的依据则是影响程度。一方面,工作业绩在所有要素中占据较重要位置,而教学与工作业绩也存在联系,教学是工作业绩中重要的一环,但工作业绩不仅仅包括教学体现,还包括一些例如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数与前面的工作教学也存在联系,因为实践经验对科研具有很大的帮助,而科研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可是,辅导员也不可能将全部时间投入到科研,因此在科研成果与发表论文数方面与传统的专业教师肯定存在差距,在考量这两个指标的时候,要注意其权重。因此,在建立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应当将这些依据其影响程度大小作为参考条件,与前面所提及的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应当一同考虑,综合多个因素,以此形成评审条件,以一种更加适合辅导员职业特征的评价体系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以此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和教师队伍内部的和谐稳定。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重教学人员轻管理人员的思想在高等教育中还是存在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化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当前教育体制下,高校之间实力的竞争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实力的竞争,因此高校自然将教学与科研工作摆在工作之首,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被摆在次要位置。在评职称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科研实力与教学成果,容易使部分学生工作者感觉不到被重视,缺乏职业认同感。要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就需要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支持。

  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兼职的现象,这说明一般辅导员个人工作任务比较重,缺少外出学习机会,在对辅导员角色定位时,既要统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兼顾其自身提高与发展,给予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职称评价机会。对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视应该采取措施,而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表面认识,这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工作业绩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出现在考核标准里,因为辅导员工作与传统专业教师有所不同,在考量其工作业绩的时候,应当适当加入一些因素,例如: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等。这样更能体现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不只是表现在学术成果上,也体现在日常管理当中。这些因素的代入可以使评审更加有倾向性,使辅导员能专心于本职工作,而不是因为评职称的需要就只研究论文、发表论文,而偏离本职工作。

  从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现有高级职称评价条件对辅导员过高,缺少对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倾斜,而且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高级职称的单独评审。这不仅仅是由于辅导员队伍工作性质决定,更多地是现有评价体系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将整个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评审一概而论,未进行专业化划分。评价指标不够完整或者对辅导员的适用程度不合理,以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与要求去衡量辅导员以及作为辅导员发展的要求,使辅导员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目标,进而丧失信心。因此,对于辅导员高级职称的评审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和形成一套独立并且适用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职称评价体系。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2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期望值变化,社会对高校的期望愈发增大,学生对高校的渴望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高校的学生群体主要以“90后”为主,他们个性独立,主张自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这给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上都增加了相应的难度。此外,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而非个体,由于学生的性格、习惯、地区和爱好的差异,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难度不断加大。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深感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可以说这是我们新一轮的挑战。

  关键词:角色转换;管理与服务;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是严格的校规校纪或者几句严厉的话就能达到目的的,面对新的受教育群体,他们对辅导员的角色要求更加细致,对辅导员的需要也更加迫切。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注重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转换,或者说我们要兼顾管理与服务,做到以人为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要求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他们需要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给予适时的帮助与指导。

  一、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对学生课业、知识和就业方面的指导

  从传统角度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细小、复杂,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高领域的教育和指导,希望孩子今后能够从事好的工作,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刚刚结束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的他们可能会对一时的自由盲目或者束手无措,不知道如何进行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而帮助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或者是尽可能多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则是辅导员需要花上大功夫去落实的工作。大学生毕业面临着就业的问题,这也是高校教育结果好坏的最直接体现,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工作中能不能让公司满意,这都与辅导员的指导息息相关。因此,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鼓励都是辅导员最基本的、也必须完成好的工作任务。

  (二)对学生日常行为、纪律规范的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大的组织或者集体对规范的需求不言而喻,但对规范或法则的渗透则并非那么简单。谈到学习,我们还可以与学生的课程教师进行沟通与合作,而提到对学生日常行为和纪律规范的管理除了辅导员以外,就只剩下几页写着校规校纪的纸了,而这几张纸也是靠辅导员在工作中去逐渐渗透。大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主张,他们对事物的想法往往与辅导员不同,或者说叛逆的情绪会使他们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这时候,就需要辅导员去执行学校的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提到管理,一定会想到严格。严格肯定没有错,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管理的效果影响重大。

  (三)为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

  高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以及经历和家庭背景都会有不同,又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生活,面对环境、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有些孩子由于家庭贫困,或者家长身患重病心理负担重,或者学生本身有健康问题,都需要我们特殊关心等。作为学生们的“大家长”,辅导员需要细心观察孩子们日常情绪的微妙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调节或者情感上的关心。让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与大家共同进步。

  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重要地位

  (一)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团队中的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频繁的辅导员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可以无形的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勤奋刻苦的对待学习,友好热情的关心朋友。同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质量,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对特殊群体的协调能力等都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并且一定要达到优秀的标准。只有自身先具备应有的素质,才有资格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在学生面前才有信服力,工作起来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二)分清管理与服务,把握好角色扮演

  辅导员工作是以教育引导为主,配合服务、心理调节等为主的复杂性管理工作,难度大,细致性高,工作结果显著。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说到管理与服务,真的是辅导员高难度的挑战。因为它需要我们随时转换角色,有时候甚至需要两者的结合。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可以随时厘清学生的需要,并针对需要展开工作。了解学生的需要,找到适合的方法就需要我们与学生密切联系,频繁的接触会让我们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也能够深化与学生的感情,取得学生的信任,简化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辅导员是最接近学生群体的教育中坚

  高校辅导员是除课程教师之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因此,辅导员往往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最能够及时的与他们沟通,也是最能够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教育团队。因为辅导员团队的平均年龄均在25 岁至30 岁左右,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所以更加能够接受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与学生平等的进行沟通。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向他们征求意见。可以说,我们诸多的新形式的工作灵感都来源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与他们的相处和沟通中寻找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

  三、高校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一)以家长的身份关心学生

  高校学生一般为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有的是第一次出远门,有的是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大都被父母溺爱,不具备任何独立生活,照顾自己的能力。况且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般不会有与多人相处的经历,初来乍到的他们会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辅导员是他们来到大学的第一责任人,是这些孩子的“大家长”,也是孩子们心理上最认可、最信任的人,我们必须要以家长的身份给孩子们足够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在心理上可以有个依靠,鼓励学生对大学生活树立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以师长的身份指导问题

  辅导员能够对学生关于专业学习,思想问题或者就业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为学生分析、解答,或者给学生恰当的建议。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辅导员应义不容辞悉心地为学生分析和解答,不辜负学生的信任,以专业的身份严肃的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摆脱疑问。作为师长,这是我们对学生最基本的责任。

  (三)以朋友的身份分享经历

  高校是一个强调学生自主安排时间的地方,给学生的自由空间也相对较大,而高校学生大都是刚刚开始自己处理问题,学习、生活、甚至情感问题都蜂拥而至,他们还不具备能够完全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能力,而多数同学又不会跟家长沟通。这时候辅导员的另一身份得到应用——朋友效应。“朋友效应”是辅导员通过以朋友身份与学生分享经验或者进行心理沟通,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盛行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群体的热烈欢迎,而且教育效果也很乐观。

  (四)以模范的身份引导成功

  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会承认榜样的力量。辅导员的积极乐观、努力进取会有效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无论学生的性格如何,对人生的追求如何,追赶先进、努力做到先进一定是每一个孩子所希望的,他们也会因为身边有这样一位榜样而鼓励自己,以榜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他们的教育管理者,我们也有义务严格要求自己,用言行树立榜样,用优秀引导进步,以模范引导成功。

  四、将工作方向与大众需求紧密结合

  (一)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以社会形势为导向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全面针对社会需要、企业缺乏的方向进行,正确的专业方向会帮助学生顺利的选择工作和进行工作。多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职业的需求方向,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适时的帮助学生丰富专业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需求为导向,以尊重为前提

  在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中,需要辅导员帮助的地方有很多,但是,我们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展开帮助。当学生遇到问题而没有求助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处理好问题,也留给他们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学生求助于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积极主动的给予他们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让他们作为参考,但绝不能包揽所有,不给他们学习和参考的机会。同样的,我们也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意见,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代学生的情感大都非常敏感,我们需要在处理问题或者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保护好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方法有效率有成果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渐熟悉角色扮演

  高校辅导员肩负的是整个社会的期望、千百名学生家长的信任和学院给予的厚望。因此,巨大的压力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但是如何把巨大的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寻找方法,积累经验。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难题,如何把工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在解决学生问题的经历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在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学生的信服,在关爱的过程中回收信任,在帮助的过程中明确问题,在相处的过程中建立情感,在恰当的时间弄清学生的真正需要,以学生希望的身份与其沟通,提供帮助或给予关心。明确好管理与服务的意义,在工作中实践,在积累中熟悉工作方法,逐渐熟悉角色扮演。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3

  焦虑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是个体目标不能实现或障碍难以克服,致使自信心受挫和失败感剧增而形成的情绪状态,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焦躁情绪和紧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神经症状。焦虑心理是高校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往往影响大学生的一系列行为,干扰他们的学习生活秩序,并抑制正常成长和发展。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和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克服焦虑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学教育健康辅导和班级管理的工作要求。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当代高校大学生生活在这个节奏加快、学习负担加重,以及人际交往复杂化的环境之中,各种烦躁心情便容易在大学这个特定的阶段显现出来,陷入焦虑情绪之中。被焦虑情绪所困扰的大学生,由于对其心理问题认识不足,未能得到及时疏导,便会给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心理教育作为最初级的起点教育内容,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避免或消除心理危机与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环境,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下:“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出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受教育程度高、接触社会较少,缺乏生活经验和辩证思考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接受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智力发达。但是由于在校大学生和社会接触较少,所以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事物的辨识能力不强,思想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走极端,出现认知失真。另外,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思想易脱离实际,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

  (2)竞争意识强烈,但意志力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竞争意识较强,成才愿望强烈,目标明确,勇于挑战。但是,由于缺乏自控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缺少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担当的勇气,在现实中谈到理想,他们往往把关注投向自身,强调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

  (3)情感丰富强烈,但情绪波动比较大,依赖心理较强。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具有双重心理特性,他们既珍惜友谊,渴望交际,但又感到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渴望独立又难以摆脱依赖,富有理想又容易脱离现实,渴望理解又自我封闭。由于这种不良的心理也导致人际关系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迅速扩大,各种心理还会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来,因此,这时段的心理还具有波动较大、跌宕起伏的特点:胜利时得意忘形,挫折时垂头丧气,喜欢时花草皆笑,悲伤时草木流泪,情绪的反应摇摆不定,易产生各种相应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焦虑心理

  1. 高校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的分类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他们受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伴随着学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就业压力的加剧和恋爱心理的影响等,心理上往往有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加重,严重的甚至会处于不知所以然的提心吊胆与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产生各式各样的焦虑心理。

  (1)学业焦虑心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内容、方法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有些大学生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临阵磨枪,匆忙上阵,导致成绩下滑,出现自卑自责、厌倦恐惧考试等学业焦虑心理。另外,考试成绩与大学生学业荣誉如奖学金、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关。所以,有些大学生对考试外在价值过分重视,产生考试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心理问题。

  (2)社交焦虑心理。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情感还是交际都考验着学生们的随机应变和接受能力。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渴望爱和被爱的情感以及与异性交往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但大学生的心理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对突然降临的爱情或者瞬间即逝的情感缺乏成熟的应对策略,造成在人际交往场合被动孤立的境地。心理一旦无法承受,便会引发各种精神困扰,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问题。

  (3)就业焦虑心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心理准备不充分,创业空间的狭窄以及高期望值与低就业率的巨大反差,使得很多求职大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引发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危机感,陷入迷茫的就业焦虑心理情绪之中。2. 高校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1)社会因素。当代社会改革与对外开放激发了人们的竞争观念,推进了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但是,改革开放过程有时也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拜金主义及裙带关系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心理受到冲击,出现疑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造成烦恼和焦虑。另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不少学生焦躁不安,这也是焦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2)学校因素。高校是对大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专门机构,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健康关心不够,使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加上有时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作用等,也阻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大学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一旦处理不当,便会产生焦虑心理。

  (3)家庭因素。家庭作为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场所,其教育方式对学生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差,花钱无计划,意志薄弱,挫折承受能力低,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容易出现焦虑心理。另外,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高额学费和生活开支的压力,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容易出现焦虑心理问题。

  (4)个人因素。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虽然达到了生理的成熟高峰,但部分学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同时,现在学生一般是在颇为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长大,社会生活阅历浅。这就决定了他们心理素质敏感而脆弱,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适应手段少,产生心理冲突而难以缓冲和解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大学校园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地方,随着学生自身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使一部分学生变得不知所措而逐渐产生焦虑心理。

  总之,焦虑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都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

  三、缓解高校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作用于大学生,其目的都是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防御和缓解高校学生焦虑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面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应该立足现实,紧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实际,根据学生特点需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正视问题、发现根源,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负面情绪,提升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摆脱思想困扰,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合理评价自我,从根源上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大学生敞开心扉,探求适合自身成长的道路,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利用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去克服和修复自身的焦虑心理问题。

  2. 加强安全型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抵抗焦虑心理的承受能力

  (1)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防御、缓解高校学生焦虑心理问题。“校园文化是借助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既包括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也包括学校制度、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从高校角度来说,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大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促使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2)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和实际工作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以及自立能力。因此,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义务劳动和生存锻炼活动,鼓励学生在双休日和闲暇时间勤工助学,培养劳动观点,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个人完善的人格,并在未来能够有良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3. 采用关怀型工作方式,帮助解决困难,疏导学生的焦虑心理

  (1)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解决大学生焦虑心理,应该消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为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于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帮困助学体系,解决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对于毕业生,要做好择业与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提高就业率。同时,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上的转变与适应,根据市场的需要灵活调剂课程,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学生将会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市场的挑选,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才,走向社会。

  (2)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解决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思想行为,理解、尊重、爱护学生,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自主向上的积极性。同时,要尊重他们的进取心,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疾苦,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困难,提高思想境界及心理承受能力,从客观上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尽快树立人生远大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 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合理地培养人才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活动。心理健康课程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有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作为高校来说,首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还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和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活动,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疏导来询学生的感情,协助来访学生改善认知结构,树立对自己、他人及其他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指导与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缓解其焦虑心理压力。同时,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2)引导竞争,强化心理适应能力,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学会正确对待焦虑。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身居其中的大学生也不知不觉地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所增强,但是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不断激烈,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与阅历还比较缺乏,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容易感到困惑和迷惘,从而导致出现焦虑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尽快实行环境与角色的转换。与此同时,应指导学生重新探索学习方式,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培养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正常的焦虑是一种动力,要正确认知焦虑心理,切不可为焦虑而焦虑。要加强以磨炼意志和品质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环境,合理调适自我,从而保持一种比较轻松自在的心态。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责任。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克服焦虑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4

  摘要: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等职能的机构,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从根本上决定了该所高等院校的综合水平,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的良莠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辅导员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工作成效。本文将针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辅导员已逐渐传递到80后,90后的身上,他们是各类社会思潮和现实汇聚一身的结合体,这就需要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思维敏捷、富有朝气、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辅导员要对青年大学生的各种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敏捷恰当的反应,并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1]只有这样,才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现状

  (一)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个人都需谈及的。何为敬业,笔者认为,就是干一事,爱一事。由于近年来所有高校招聘辅导员的条件都是专业不限,虽然在分配岗位的时候有所侧重专业,但大部分辅导员都缺乏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尤其是非师范大学毕业的辅导员更是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辨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含糊不清,面对新问题只能勉强应付,甚至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长久下去,对本职工作由此产生了厌倦感。

  (二)缺乏责任意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压力和挑战接踵而至,有少部分辅导员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工作,而成效确甚微,由此导致工作几年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认为做不不做,做好与混日子一个样,工作缺乏动力,甚至产生了厌恶感,对所有工作都表现为无所谓。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辅导员经受不住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认为每天从事相同的工作已渐厌倦,为了获取更多的自由和报酬,部分辅导员“开辟”了他们的“副业”,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校外,或是在外开店、或是在外兼职,或是醉心忙碌于炒期货、炒股等等,个别辅导员甚至是把这些看作比本职工作还更重要,认为带学生是他的第二职业,导致价值观念失衡,注重个人功利。

  (三)缺乏必要的尊重和关爱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影响下,部分高校辅导员得过且过,甚至还有一部分辅导员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公平,无意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入校的学生大多为90后,学生富有个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接触社会经验较80后、70后欠佳,作为新时期的辅导员也多为80后,因此在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是很不够的,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部分辅导员不愿花精力去主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缺少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乏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了解,对工作也是敷衍塞责,消极应付。部分高校辅导员大多存在按规章办事,学生办事的老套路,在管理创新上总结、提炼较少,对“因材施教”全部归于教学老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政治、讲科学、讲师德是辅导员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素质。首先,师德修养的培养,作为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师德的培养,具体表现为自觉学习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行为活动的标准,通过理论加实践,使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其次,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学习,高校辅导员道德情感是辅导员在教育活动中,运用一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是构成辅导员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辅导员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辅导员职业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2]所以,作为辅导员,只有通过道德理论的学习,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标准,让自己成长为具备优良道德情操的社会人,才能保证时刻都会以无畏、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学生工作的繁琐“大事”。再次,开阔眼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开阔的眼界,较高的思想境界。[3]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是时代的要求,这与高校辅导员的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高校辅导员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观点,在重大的理论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是否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是否有良好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前提。[4]

  (二)严格高校辅导员评价机制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高校教师必须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潜移默化、逐步提高,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也才能完成好国家对高等院校教育培养的工作任务,所以辅导员必须首先热爱学生,这就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首先,要结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业形式以及学生个性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员招聘和管理,尽量做到才尽其用的目的。其次,为满足等待大学生的成才需求,辅导员自身必须加强自我学习,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通过进修,考察等形式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还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化功能通过高校辅导员群,知道其他院校辅导员之所想、所需,并且可以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6]同时,学校必要时为辅导员提供便利条件,通过讲座、借调、轮岗等方式为辅导员提供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外围保障。再次,引进辅导员职业化理念,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学校应通过相应的考核机制为辅导员搭建成才之路,通过思想上严要求、业务上高标准、工作上压担子、发展上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的理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表现自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为辅导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图,对满足条件的辅导员进行相应的岗位调动;同时,健全这一规划图的体系,真正做到学习辅导员能进能退、能上能下的发展,从而培育一批思想上过硬、业务上娴熟、道德修养高境界的辅导员队伍。

  (三)努力营造师德文化建设氛围

  高尚师德的培养需要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的自律和修炼,更需要德育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这是教师内心的规范认识不断内生外化的过程。[7]首先,营造“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育人氛围。作为辅导员,是一个上传下达的执行者,一方面要对学校负责,及时传达学校的方针政策,灌输学校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负责,自己的管辖的学生无论优劣,都需要辅导员在自己的原则。职责范围内给予学生认可和关怀,这是处理学生与老师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需要。其次,应营造““学术自由””的学习氛围。辅导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建立起“学术自由”的制度规范,鼓励学生形成自身的学术思想;再次,应营造“民主与和谐”的管理工作气氛。学生可以大胆提出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辅导员也可以直接向领导提出建设性建议,形成学生———教师互动模式,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班级、个人的管理上来,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这必将形成教师和学生对学校与职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三、小结

  总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必须通过法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笔者相信,在全社会形成的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下,各位教师会把本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彰显人民教师的高尚典范。

  参考文献:

  [1]邓恢煌,李承材.高校辅导员劳动特点浅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王平慧,许长才.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J].咸宁学院学报,20xx,(12).

  [3]郭爱英.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问题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xx,(8).

  [4]唐青.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4).

  [5]邓晓霞.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J].科技信息,20xx,(9).

  [6]冉琛.高校网络辅导员工作方法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4).

  [7]王瑜,陈静.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6).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时代。在转型的浪潮中,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遇到了办学定位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提高育人效果,整合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充分调动辅导员群体的力量,发挥辅导员群体与学生接触方便、教育管理手段多样、互信意识强的作用,同时将传统的工作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相结合,积极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老师的协同育人机制,改变教育与育人相分离,建立教书、管理、服务综合,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辅导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辅导员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作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一环,辅导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是履行自身职责的需要,是探索应用型高校人才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需要。1.1履行自身职责的需要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发展辅导,教会学生进行事务管理、活动管理与学习管理。其中,学习管理的职责要求辅导员要充分参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及时制订学习计划,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协助学生处理学生过程中的问题。1.2高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提高青年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积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建立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手段信息化逐渐加强,积极构建一套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的有效机制。传统的辅导员工作偏重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辅导员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交流较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不足,导致教育教学过程与思想育人过程分散;同时,教学过程中仅偏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距离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相差较远,需要辅导员群体全程参与。1.3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一套育人体系,建立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学生积极互动的机制。在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下,课上学生仅被动接收知识,老师讲授的内容仅能接收很小的部分,未能有效的做到“需求性”学习,与老师互动较少,学习效率低下。新的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学生积极预习,结合老师提前公布的知识点讲授视频提前预习,对于不清楚的内容可反馈给辅导员、专业老师进行解决。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单方面讲授,更多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课前积极预习,如何完善问题反馈渠道,如何提高微教学视频的质量,如何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均需要调动辅导员的力量,让其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2.辅导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辅导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应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主动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注重运用新的工具和载体,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做好思想引领、生活辅导、组织管理与发展引导工作。[2]2.1加强基础内容教育,保障教学改革实施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是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学生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辅导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的防诈骗意识、安全出行意识、突发事件处理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院(系)及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组织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日常教务、奖勤助补贷等工作,又要做好班级班费、档案、宿舍、学生干部培养等日常工作。[1]而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2.2强化培养式管理,突出发展引导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发展育人的角度培养学生。管理过程应以培养式管理为主,也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调动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团结协调能力维护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重视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引导学生积极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促进自身及班级的发展。发展引导是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个性,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并结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技能。发展引导工作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全面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式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个性发展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在大学中的需求、性格、兴趣爱好等特性,按照“保持个性、彰显本色”的要求,引导学生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相处,遵守集体规则和校园秩序,学会在良好的校园人际氛围和朋辈文化的熏陶下,彰显个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把大学生活与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同时,充分发展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2]2.3跟踪教育教学过程,建立三方良性协作机制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要求,确立学习发展目标,辅导员应与学生、专业课老师的深度交流,并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2.3.1建立专业课老师———学生———辅导员交流机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反馈机制,老师授课效果缺少监督,学生对课程的`疑问,无法及时有效地跟进;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几乎无法参与其中,仅将学生组织进教室,作用有限;老师与辅导员之间也无有效沟通方式,双方交流的内容主要停在学生的纪律、出勤方面;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及态度的引导上,对于重要的教学方面辅导员则力不从心等问题。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应完善老师与辅导员沟通机制。公共办公室是老师与辅导员共同的工作场所,是两者交流的重要平台———老师课下可以第一时间将学生的上课状态、班级学习风气及碰到的问题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也可在课下与专业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可建立教师与辅导员每周定期工作交流机制,通过会议的形式将彼此了解的信息交换,对于其中的问题,可以邀请有关领导莅临指导。此外,也可通过QQ、Email、微信等信息手段实现辅导员与专业课老师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提升学生与辅导员交流层次。辅导员要参与教学全过程,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到课上答疑以及课后的问题跟踪。一是,建立学习互动小组。学习小组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在学习小组中,小组组长及其重要。辅导员可以结合平时学生的表现,向专业课老师推荐小组组长;并指导小组组长如何实现小组管理,提高小组成员积极性,增强小组凝聚力。二是,加强课前引导。辅导员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理念,有效地制定学习计划,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指导因有所侧重。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因其目标尚未确立,方向模糊,应重点加强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思想引导教育;对大三大四的同学,因其职业定位较为清晰,学习目的明确,应加强实际学习技巧的关注。三是,关注教学过程。辅导员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督促,通过听课观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2.3.2实施辅导员贴身管理模式辅导员贴身管理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特点,多角度、全过程地开展指导工作。贴身管理模式需要应重点做好以下相关工作:问题学生引导。个别学生存在学习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弱。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状态,维护班级的稳定。辅导员可通过面谈或者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利用班委对问题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及时端正学习态度。阶段性跟踪。阶段性跟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中,一学期测试一次,学生不了解自己实际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发现问题时却已错过了大量的弥补时间。辅导员可根据阶段性测试的成绩了解到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引导学生反省自身学习状态,对于其中的问题帮忙解决。班级问题定期总结与改进。班级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阵地,辅导员可定期开展班内座谈会,从班委、普通同学、任课老师口中了解班内真实对班级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及时与有关方沟通化解问题。组织学生竞赛沙龙。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活动竞赛是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辅导员可以指导组织高质量竞赛沙龙,一方面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术竞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结语

  辅导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在认真履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管理规定》提及的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时积极与专业课教师沟通,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培养目标由学术性向应用性、复合型、创新型转变,培养方式由强调学科教育向突出专业教育转变,培养内容由“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教学方法由课堂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教学主体由“教师主宰”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转变,教学评价由教师教得好、学生听得懂向学得好、好就业转变。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02-27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09-23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经典【15篇】09-23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经典15篇】09-23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锦集15篇09-23

高校辅导员学期总结12-05

高校辅导员计划范文12-01

高校辅导员述职报告01-11

浅论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论文(通用13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