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论文

时间:2024-10-31 09:28:37 论文 我要投稿

选修课论文(实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选修课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选修课论文(实用15篇)

选修课论文1

  上海海洋大学综合教育选修课是面向全校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综合教育选修课程,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随着上海海洋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xx年实施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以来,我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不能满足我校深化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综合教育选修课程的质量,上海海洋大学从全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遴选了一批作为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于20xx年被遴选为校重点建设课程,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网站、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基础

  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在众多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被遴选为重点建设进一步表明了本课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各方面已经为建设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课程建设的意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可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精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生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生存与死亡的矛盾,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等。中国哲学是中国思想家探索、处理和解决上述种种矛盾的方式和答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古代先人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程的修习,使学生对中国哲学内涵线索、思维特征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等诸领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认识,训练学生运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分析知识、人生和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心灵习惯和独立优异的道德人格,启迪人生智慧,升华心灵境界。

  2.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入的了解,智慧得到了开启,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本门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本门课程相近的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这一课程已经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新形势下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深化、教法和手段改进、科学评估等方面的新要求,教师队伍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本门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已列为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上海海洋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要加强我校的内涵建设,离不开文科的支持,对学生的培养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生智慧的开启。本课程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学习而获取人生智慧,提高心灵境界,提升人文素养。本门课程负责人攻读的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中国哲学专业,主攻的.方向是人生哲学。对中国哲学中的人生哲学深有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课堂教学方面,课程负责人讲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节奏紧凑,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教态自然,声音明亮有感染力,善于用典,生动具体,讲课认真投入;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观点深刻独到,知识含量大,能引导学生进行对应的学术思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除课堂教学外还能推荐相关书目给学生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经验,教学计划、课件制作、课程大纲、阅读文献都趋于成熟。课程组成员在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在知识结构、师资配备方面有相当优势,总体学术水平较高,是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群体。

  二、《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途径

  课程组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围绕“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方针和要求,开展了积极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立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课程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课程组一直狠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广泛开展各项政治学习,深切领会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围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深入讨论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实践问题,统一了师资队伍的思想认识,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和贯彻。课程组确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年轻教师须具有博士学位,初步建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师梯队。目前课程组主要有6名教师组成。职称结构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上两人,35岁以下4人。课程主讲教师以副教授为主体,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具备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课程负责人硕博攻读学位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在此领域已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五项课题,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课程组成员通过到重点大学进修、与重点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会等措施进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这一年参加重点大学进修班有6人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形成“传、帮、带、促、导”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必须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才能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课程选用了郭齐勇编著的《中国哲学史》作为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全面,体系完整,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文字流畅,深入浅出。此外,该书注重学理上的分析,又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新颖且立论坚实的学术观点,因此适合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除了这本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列出参考书目。这方面好的参考书目有: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李泽厚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年版。在教学手段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直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电影播放和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学时,注意使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在课程网站上,不仅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及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上了网,同时还进行在线检测,也将开展学习论坛,力争做到相关问题能在网上解决。

  3.形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形式进行,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对每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作总体的介绍,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智慧去解决现实中人生困惑。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分+小组发言10分+平时作业10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每组6人,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流派,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0xx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充分的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三、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学校制定了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的的规划,颁布了相关的文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过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起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使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畅通,措施上得力,以确保质量,体现出课程的特色。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重点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综合教育类精品课程,应由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至少已担任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通过1~2个开课周期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应符合如下要求:课程内容要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每门课程不超过两个学分。教学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旨在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了解和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作业练习及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合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聘请助教协助组织和主持;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每课的作业不少于两次,考试内容及形式应能检测学生读书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开课时应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大致的进度、基本参考资料目录、成绩考核办法以及上课时间、地点、课程编号、教师姓名、联系办法等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辅教辅学。所建成的网站至少提供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我院除了对重点建设的课程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外,还聘请了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组成学校教学督导小组,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班级中设立教学信息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等提出建议,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结语

  总之,本课程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为对象与范围,介绍中国人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为重点,兼顾其他各流派思想家的人生智慧的介绍。课程难点在于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面广,文言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针对以上难点似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辅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阅读原著;加强中西哲学中的人生智慧的比较,凸显中国人生智慧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广度和深度二者的关系,避免平分秋色,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建设,能够初步建立《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参考资料文库,实现部分授课录像上网,建立一套高质量的课件,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完备的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努力使得该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选修课程。

选修课论文2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文章结合粘土手工艺教学的特点,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粘土手工艺选修课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粘土手工艺选修课;运用

  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粘土手工艺课程作为高校选修课开设,可以使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一、粘土手工艺选修课简介

  现代生理学表明,人手、脑与智力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手不仅是劳动操作器官,而且具有认识功能。人手在劳动操作的影响下,通过抓举和触摸的感觉,形成一种技能复杂的运动分析能力,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认识目的。粘土无味、不油腻、色彩炫丽、色泽纯正、易造型,粘性强,拉伸强度大,可做精细物品、手感细腻,不污染及环境,且有较好的附着性捏塑起来更容易更舒适,更适合造型,且作品很可爱,粘土手工艺课程在高校作为选修课开设具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学校教育中手工艺课程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劳动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也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如设计制作英雄人物的粘土人物会激发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竟相仿效的愿望;设计梅、兰、竹的粘土平面画,能陶冶学生的品行,使他们寄予自己的节操,促进某些优秀品质的形成;设计制作家乡的建筑,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启发他们对家乡未来的憧憬,进而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设计各种生活饰物,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二)培养耐心细致有序的工作习惯

  手工艺课程课作为一种积极的造型力量和自由的形式力量,给学生以自由的感受和愉快,其创造成果,还会使他们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审美愉悦。通过手工艺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天然好奇心,使他们初步懂得什么是材质美、和谐美、结构美、工艺美等技术美学的基本特征。在手工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耐心细致、和谐有序的工作习惯。集体合作的手工艺课程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群体合作以及守纪律、爱集体的美好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大学生通过粘土手工课程,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粘土手工艺课程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捏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通过宣泄使学生心理得到成长,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粘土手工艺课程可以使我们通过选修课这一窗口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科技与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先进的理念、方法和便捷性及所显示在教学中的良好效果,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特别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在粘土手工艺选修课的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课程的开发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粘土手工艺选修课中的运用

  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始于本世纪20年代,称之为电化教育。当时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的幻灯、电影等媒体比原始口耳之学以及后来的印刷媒体用于教学,其传播方式跃进了一大步,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成为现实,也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同时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突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在被学方面,可以提供一个便于学生学习的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对粘土手工艺教学过程而言有积极的意义。在粘土手工艺选修课的工具介绍部分,如果我们带了工具的实物,实物都比较小,在同学之间传看需要较多的时间。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就工具部分进行讲述,不仅节约课堂讲授的时间,而且非常醒目,一目了然。

  (二)课堂视听媒体教学方式

  视听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技术,视听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视觉化,使之更好地表现所需讲授的内容。在粘土手工艺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是需要学生观看教师手工操作示范的,由于教师有限,无法进行分组操作,教学效果不能保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手工示范,学生过多,教学效果也无法保障。运用视听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师的手工操作进行录播,将录播内容进播放,播放到关键环节教师可就其中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又不会耽误教学进度。

  (三)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加工、处理、输出,将多种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现代社会,知识无处不在,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对视觉、听觉的刺激,能够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直观的向学生进行展示,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以将所讲授课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呈现为文字、图形、动画、视音频等教学信息,按照教学思路逐步呈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修课论文3

  摘 要:通过对全校素质选修课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开设素质选修课的一些弊端,认为在素质选修课教学中应改革创新,加强素质选修课教学管理,提高素质选修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选修课 改革创新 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

  素质选修课又称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选修课的广泛开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选修课也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潜能的开发和培养,形成个人特色。因此选修课的建设和完善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环节。开好选修课,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初步科研能力,为造就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开拓型、创造性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目前已开设了7大类的公选课,兼顾各个学科,包括哲法类、经济管理类、医学类、教育学类、文艺体类、历史学类、理工类等各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在吉首大学新校区、老校区和张家界三个校区共开出公选课120多门。总体来说,我校公选课的开设和管理是比较成功的,同学们有较好的反映,学校各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随着选修课规模的逐步增大,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越来越小,逃课、迫于点名而上课或上课做其它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从近几年的选修课教学中发现,选修课之所以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公选课开出的门数虽多,但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看,仍不够全面,学校的综合性特点未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公选课内容太少,只能当作专题报告,不能算是一门课程;有的公选课教学深度不够,还未达到大学课程的水平;有些课程随意性太大,一部分课程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一部分课程没有教材或讲义。公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带有一些随意性,对学生的需要了解得不够细致和深入。很多学生都认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课程结构不够合理,选择空间太小,选课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自己喜欢的课,只能被动地被学校牵着鼻子走。如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往往因为限报人数,使许多学生无法如愿,只好被迫放弃,不得已去选修自己并不喜欢的课程,有些课程却又门庭冷落,选报人数很少,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学生的选修积极性受到挫伤。一些学生为了凑足学分不得不选一些没有兴趣的课,既没有学到东西,又浪费了师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2、学生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

  选修课既然称为选修,就是要让学生有自主权,在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待公选课的态度不端正,企图用此混学分。因此课堂出勤率不高,常常是两头大、中间小,即开课的头一两次人数较多(报名),以后便越来越少,考试前人数又多起来(要学分)。即使是坐在课堂上的学生,也有部分心不在焉,做其它的事情。而目前这种规定学分的方式让学生不得不为了得到学分而去选课。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正在忙于实习,选了课,又没有时间上课,不选课,又拿不到学分,影响毕业,变成了名为选修实为必修。另外,公选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这与学生的部分必修课程以及一些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可能会有冲突,有少数学生会以此为借口逃课,这种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会影响其它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多公选课的开设流于形式。

  3、教师执教不严,难以保证公共选修课授课质量

  部分教师对公选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繁衍了事。认为公选课学习的好坏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工作等都没有影响,更有甚者开设选修课就是为了赚取教学工作量。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对选修课认识的偏差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另外,许多资历较高的教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承担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年轻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积累较少,往往是照本宣科,无法让选修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有个别教师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导致课程的随意性很大,严重影响了选课的教学质量。还有,教学工作量考核方法,至使教师开课及开新课的积极性不高。许多教师一般是能不开则不开,同样开设一门新的课程,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备课准备工作,而在教学工作计算时,鼓励措施不到位,教师也就不愿开设新课。

  4、管理难度大,难以监控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灵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考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方式,这对制定规范的选修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公选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这对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在计算时难以计算。再加之,公选课一般安排在休息日的特殊情况,也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带来困难,使得公共选修课成了质量监控的死角,造成了教学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

  二、改革创新措施

  1、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公选课的课时一般较短(大都为30学时左右),不可能涉及非常广泛,面面俱到,因此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就显得更为重要。要积极探索改进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公选课的特点,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学科意识的培养,而并不限于具体琐碎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既加强专业的`培养,又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开课教师应在简略告知本门课程的特点、用途,激励同学自行探索的同时,选取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所选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和同学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即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有必要和时间时,可以给出相关的问题,请同学自行思考解决,拿出自己的方案,大家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引导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每门公选课涉及的内容都比较广泛,可以选择一本较好的教材作为蓝本向同学推荐,也可以打印讲义分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去复印,并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籍信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前预习、查阅资料,对所学知识加深了解,也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不必强令人手一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课件和程序生动直接地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实例的讲解,突出教学效果。

  2、严格审核,确保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应当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完整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和授课计划,要有教材、教案或讲义以及参考书等。除此之外,对任课教师的开课资格和教学水平也要严格考核。对存在内容太少,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的课程一律不予开设。同时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学校要想方设法,采取征聘校外专家、学者,用优惠政策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得力措施,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解决公共选修课开设门类和数量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公选课。

  3、严格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

  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占有重要地位。对考试在选修课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严格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在选修课开课前由任课教师提出考核方式,经所在院系教研室主任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备选命题、评分细则等统一交教务处,由教务处抽取命题,统一制卷和安排考试。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大的压力,真正重视起选修课,也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试制度的规范、统一,可以制约部分教师迎合学生心理和片面追求及格率的不正确做法。建立起健全的公选课考试管理机制,要注重保存选修课考试的全部资料,建立选修课考试档案,建立试题库,建立试卷分析或报告档案,教师仍将选修课考试的相关资料及时上交给管理部门以便及时归档,如试卷分析、评语及评价资料等,及时归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管理角度上来保证考试在选修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对选修课考试的重要性的认识,把选修课考试看作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从而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4、加强监控,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薄弱环节,学校的质量评估部门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突击抽查,以了解和掌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学校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者停开。让学生可以选课程选教师,不但使学生可以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听到高水平教师的讲课,也会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这样就使我们在管理中有效调控,从而保证教学秩序。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检查员、督导员的作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同时,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严格考核。上述措施的采取,有效保证了优秀教风、学风的形成,是确保选修课教学质量提高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要真正使公共选修课发挥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作用,各高校还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确保进一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选修课是整个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开阔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为目的,使其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景丽.关于开设好公共选修课的思考[J].素质教育,20xx,(12):47-48.

  [2]李玉杰,张可佳.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J].教书育人,20xx,(12):111-112.

  [3]徐云清.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xx,(34):230-232.

  [4]张海龙,肖月,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xx,27(4):74-76.

  [5]徐建成,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xx,25(5):124-125.

  [6]郭学勤.论考试在选修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6(4):47-50.

  [7]谷建军.对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xx,7(1):84-85.

选修课论文4

  摘要: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已经被列入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但也存在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课程监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笔者对目前国内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进行深刻剖析,以促进国内高校公选课程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

  目前,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国内各高校均设置一定学时的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1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现状分析

  1.1公共选修课缺乏分类标准

  哈佛大学选修课的构成比例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占29%,社科类课程占31%,而人文类课程占40%。耶鲁大学将学生的非专业课程分成若干个学科领域,并规定学生在各领域内应该修习的课程门数或者最低学分[1]。国内高校多根据自身专业的不同要求理工类与文经类学生都要选修与自身专业互补的学科。由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来看均符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国内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都缺乏分类的标准,对于所开设的课程也只是进行了简单地划分。裴立震提出加强课程类型研究,明确课程分类的标准,既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强课程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的分类标准,很难在课程设置上达到科学的类属配置。

  1.2公共选修课设置形式日趋丰富

  目前,我国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和教师决定。流程是由教师提出申请,再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审批。也有些高校是根据各个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从专业培养计划中提取出部分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方便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因此,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包括讲授的内容,选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最终还是由校方和任课教师决定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设置高校应定期该邀请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探讨,赋予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需求动态和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高校公共选修课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和实习环节,因此学生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公共学修课学校还应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验课和实习课要予以资金的支持,并给予学生评价好的公选课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国内一些高校除了教师提出开课申请外,还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的调配教师资源,动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开设一些有前瞻性的公选课。20xx年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为1:17.42。严重失调的师生比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科目类型及其种类。为此高校还还可以邀请知名学者、行业领军人物以及社会精英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充实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视角高度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本身的吸引力。慕课(MOOC)是最近新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来源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和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之,公选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本,坚持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时效性、先进性、实用性,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学科视野。

  2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分析

  2.1公共选修课选课系统的有待完善

  孙芳据调查得出,华北某高校接近1/3的同学在选课之前对该门课程的内容并不了解;1/2的同学有一些了解;仅有少数的同学对所选课程有较深的了解。郭德侠对北京某高校调查中发现,有76.1%的学生认为学校公选课的选课模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即电脑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集中时段经常不能登录,而且预选、补退选比较麻烦。由此,学校应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详细的课程介绍,并且在选修课之前要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并且应减少和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学生逃课。

  2.2严格公选课的审批程序

  由于公共选修课开设的课程数目较少,学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质量把关不严,大学公选课的审批在很大程度上是例行手续而已。一些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随意开设或取消课程,使得教师在其所开设的选修课内容方面没有做太多的研究,使选修课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高校选修课出现冷热失调的现象非常严重。冷热失调的现象也导致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上课热情不够的现象。此外,职称较低、就业时间较短的青年老师是目前公共选修课的主要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压力、科研压力,家庭压力较大以及教学经验不足,难免会降低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枝量。2.3改变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消极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少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逃课、选而不上的现象严重。此外,部分学生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教师管理的严格性来选择课程而不再以自己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主要标准,将公共选修课看成是专业学习的一种补充。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将成为公选课发展的羁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端正大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使之充分认识公共选修课对自身素质提高提高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促使大学生理解目前国内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环境,减少消极抱怨情绪,把握学习的机会,用真正有用的知识武装自己[2]。

  3结论

  我国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课程质设置、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大学公共选修课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国内的学者对于公共选修课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实施、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裴立振.泰山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34-45

  [2]马锦云.简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选课建设[J].教育与考试,20xx(2):88-91.

选修课论文5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为学生将来的业务作好知识铺垫,那么,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在于它不但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各学科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而且能进一步深化专业内容,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如何在选修课上调动学生最大的潜能和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从本人经历学习的一门特色选修课,由纽约大学(NYU)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UCSC)联合开设的《远程多媒体艺术合作》中,[①]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于20xx年秋季作为福特基金会交流访问学者到纽约大学攻读音乐教育硕士学位。我所就读的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里不但设有名目繁多、品种齐全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且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许多特色选修课。《多媒体表演艺术合作》就是其中之一。这门课是由NYU和UCSC这两所相隔数千英里,分别位于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大学联合开设的。这门课为3个学分、32课时,为开放性选修课。由于美国东西部的时差为三小时,我们NYU的上课时间是下午2:00—4:00,而UCSC的时间则是在中午11:00—1:00。两校共38名学生被简单地分为音乐组、舞蹈组和媒体技术组,每个组都有一名教授负责技术指导,同时还有四个助教负责布置线路和调试设备等后勤工作。

  由于这门课即时互动的需要,两边的教室都配备上了多媒体投影仪、高速宽带(Internet II)、4台摄像机、专业音响设备、电声乐器(电吉他、电贝司、合成器等)、电视机等设备。唯一不配备的就是课桌椅,所以大家都是习地而坐,带笔记本电脑的同学也只好把它机器放在腿盘上来操作。

  第一次通过高速宽带传送过来的信号清晰地和加利福尼亚的师生们直接交流,我们都很兴奋。两个学校的师生都一个个高兴地站到摄像机前作了自我介绍,并发表对这次两校艺术合作的想法。

  三位教授都没有给我们发课程提纲,但就我的理解,这门可至少包含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和演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通过课程学习和演出实践,掌握常用的多媒体视听设备(包括摄像机、专业音响设备、电子合成器等)的使用方法;

  3通过即兴演奏和编舞实践,提高学生的即兴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4提供网上交流平台,让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并掌握简单的网页编辑技巧;

  5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演出实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能对现代音乐技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6对非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要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舞蹈肢体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

  到第三周后,舞蹈专业的同学学会了做网站并在网上发布他们的感想、照片、视屏剪辑等;音乐专业的同学掌握了即兴为舞蹈动作编配音乐的合作技巧,学会了各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媒体技术组的同学也学会了演奏打击乐器。三位教授的角色与其说是老师,还不如说是大家的亲密合作伙伴。当然,更深层次的合作还在后面。

  我们知道,声音通过网络传送到异地时,对方大约要在一秒钟以后才能听到。在深入的远程多媒体艺术合作与探索中,我们用即兴演奏的方法(主要是用呼应式的对答)成功解决了两边音乐传送时的延时误差,使两边的乐队在演奏时,不论在哪一边聆听都是一个完整的总体。除了两个乐队在两地同步合作演奏外,媒体技术组的同学还把我们的现场演奏录下来,通过特殊处理后又回放出来,加入伴奏中。这种“虚—实—虚”的音乐很好地配合了舞蹈中的相同的展示形式。

  在第四周时,两个学校的老师们就开始收集我们的反馈了。我们都被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并把自己的回答发布在个人网站上。他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谈谈你以往使用非传统手段教学、创造性合作或表演的经历。

  2这个合作课程中,是什么最吸引你?这个课题中哪一个部分最能使你投入并得到最多?你认为远程合作教学与表演有什么益处?

  3在这个合作课程中,你认为哪一个部分是最难的?为什么?在这个远程教育和表演中,你最担心和考虑最多的是什么?

  4在这门合作课程中,你有哪些最主要的问题?你感到困惑、混淆或不确定的问题还有哪些?

  以后我们每一周都有新的'成果。从每一个舞蹈动作到配上什么音乐、要如何分工、处理等问题已经解决得越来越细了。为了把分配的任务完成好,大家都很自觉地在课后花很多时间。大家在合作中越来越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互相帮助,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后,大家为期末汇报演出创作了两部音乐剧。第一部是以当时的印尼海啸为题材的《捉摸不定的传递》(Lubricious Transfer)。这个题目是由舞蹈组的同学本·穆尼斯特里(Ben Munisteri)想出来的,按照他的解释,这个题目含义为:

  Lubricious具有“湿润”和“好色”的双重意思。它表示人的身体是由水、盐和碳元素构成的。通过化学反应,我们的身体会导电。正当我们身体内的细胞在传送物质和能量的时候,我们也在通过高速互联网来传递图片、声音,正如在合作的空间里表露我们之间的联合思想理念一般。[②]

  我们演出的时间不是周末,但剧院里却是座无虚席。当全场的灯都暗下来时,台上突然传出了电话拨号和网络连接的声音。这个声音表示两地的远程互动合作开始。纽约大学舞台的正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屏幕,这个屏幕投影出来的是加州大学同学们的表演。舞蹈演员在台中表演,乐队在舞台的左侧。舞台两边也有两个稍小的屏幕:左边这个播放的是乐队演奏的场景,右边的用来播放舞台的视屏表演内容。这样,乐队成员抬头就可以看到舞台表演全景并根据舞蹈演员的动作进行即兴演奏。东西海岸两个舞台的艺术家们基本上按照“你虚我实、你动我静、你进我出、你应我合”的原则来合作。虽然大家都是即兴的表演,但我们两地艺术家们的配合几乎是天衣无缝的完美协作。坐在台下的观众所看到和听到的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效果。如果不看我们的乐队,观众很难想像出我们这个音乐剧是靠两个团队在两地互相即兴式的配合而成的。

  第二个音乐剧是根据媒体技术组一个同学哈里·特加尼安所写的微型小说《有家的孩子》创编而成的。这个小说主要写的是一位纽约大学的学生从曼哈顿的第42街(即时代广场,纽

  约最繁华的街区)坐地铁到第4街(纽约大学)上学路上,在每个停靠站所遇见的流浪汉讨钱的经历。以下为第一幕《第42街》的故事情节:[③]

  往下城区方向的地铁A线列车门关上了。从车厢末端走出一个男子。他并非完全蓬头垢面,却裹着一身松垮的秋衣和休闲裤,穿着双几乎不见光泽的鞋子,一付形容憔悴、生活落魄的样子。他说:“对不起,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打搅。今天我在此为无家可归基金筹集善款。”——无家可归基金?伙计,那是多干瘪而没创意的字眼!他是个流浪汉,他整天有时间去找个更好的词儿嘛!我好失望。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兜里掏出了二十美分。——我都给钱的。一方面我就不用像其他乘客那样装作没看见他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他比我更需要这二十美分。这点钱对我来说这不算是什么,但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那是五分之四杯咖啡或二分之一包的薯条的钱了。

  音乐剧根据小说的情节分为五幕,加上序曲和尾声共七个部分。经过协商分工,每个同学都承担了其中一到两个部分的编导任务。大家都各显神通为这个音乐剧出谋划策和提供各种素材。我负责第一幕(42街)的编导。为了把实地场景也结合到演出中来,我拿着摄像机从第42街站一直拍到了第4街站,把站台、列车、乘客、流浪汉和车厢内实景都拍回来当作我们的背景场面。根据大家每天乘坐地铁的经验,我们很快又设计好了一系列的场景和任务角色分配。

  第二场演出时,我们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分工得更加巧妙,真正做到了一种极强的艺术合作。例如,演员们的出场是这样设计的:在合成器模仿出的隆隆火车声中和昏暗的背光下,舞蹈组的演员们从一排座椅下爬了出来。这些预示着音乐剧描述的是社会最阴暗的角落的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由于参加演出的人并不多,每个人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例如,乐队中每个人都担任了两种以上乐器的演奏;当“流浪汉”在台上独舞需要一组近镜头时,刚从台中央撤下的演员就从舞台的角落端起了早已准备好的摄像机;在音乐剧的尾声时,当台上的灯光又暗下去,台上仅剩的一个流浪汉又爬回椅子底下,和序曲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呼应。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落下,全场响起了持续不断的热烈掌声。

  从这门由两所名校合作的特色选修课的亲身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美国与国内的高校选修课的不同之处。

  首先,美国高校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是与专业课相同的。保证教学质量是名牌大学最重中之重的任务。如果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学校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学校的经济效益(包括招生、募捐和申请政府补贴等)。所以,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学校一定会安排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且严格控制班级人数。最大的班级不过20人左右,使教师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样,在选修课上,教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点也不比必修课低的。对学生来说,除了正常上课和课程提纲上规定完成的作业外,额外加班加点是很普遍的。难怪一位政治系的师妹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即使我一学期只修一门课,若想把它学好,自己也是会非常忙的。所以,类似国内一些大学生到选修课上去“混学分”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

  其次,美国高校选修课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他们所有选修课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数。即使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一般的教授都喜欢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我们需要的就是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和框框条条。许多选修课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在课堂中上作宣讲。在我所学的其它课程中,每次到做期末课题(Final Project)时,教授都会鼓励我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哪怕是一些设想暂时还不能实现的课题也可以做。因此,大家为了做好课题都非常积极第加班加点、全力以赴,表现出很好的团队创意。具有新创意的课题即使结果不很完美也能获得高分。

  为了鼓励创造性,学校和院系从来不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教材、形式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给以限制。两位教授所上的同一门课可能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管理部门看中的就是老师最后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反馈。

  第三,喜欢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做纪录。虽然在美国要做课堂实录的手续繁杂,必须征得每个学生的签名才算合法,但老师们都很喜欢把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纪录下来供以后参考。像上文介绍的《多媒体表演艺术合作》那样用四台摄像机从头到位纪录的课程虽然不多,但我修过的课程中,超过一半都有安排的课堂录音或录像。

  第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美国的大学一般都在校园网络建设和教学场所的现代技术装备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虽然他们没有要求教师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但老师们都会各显神通,把个人的能力和相应的教育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对电脑和网络知识比较精通的教师一般都会为自己所教授的每门课分别建立一个课程网站。学校或院系会免费提供域名和无限量空间。纽约大学还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二级域名(与学生的邮箱同名)和50兆的网站空间,如果需要还可申请增加到100兆。学校网站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指导学生建设网站的平台,使学生无须借助专门的网页设计软件就可以建立自己的课程站。不会做网页的教师则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网站平台提供的BlackBoard系统(一个非常简单的教学网站模块建设系统),在网站上发布作业、通知、知道学生讨论问题或收取作业等。学校的计算机房全部免费为师生开放,包括免费打印资料。另外,学校的每个教室里一般都配备有从最简单的幻灯投影仪、录像带和DVD放映机设备到多媒体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当然,课堂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会仅仅限于使用PowerPoint,许多教授会把最新的(如网络、QuickTime, KeyNote等)和我们看来早已过时的技术(如盒式录像带、塑料唱片)都结合起来用。一句话,就是只要能对教学有帮助的软件或硬件,学校都会不惜成本给予满足师生们的需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校似乎对考试,特别是闭卷考试很不重视。我在NYU修过的三十多门课中,除了两门课各有一次很不正式的、无人监考的“闭卷考试”外,其余的科目都不考试。也许是他们认为用当场闭卷考试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吧,教授们往往都喜欢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来完成期末的作业,把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也称寒假要完成教授的“Take—home Exam”(带回家做的试卷)。大学生们也习惯把期末考试、期末大作业、期末论文、期末课题统称为“Final”。尽管“Exam”的概念被淡化了,但学生们的压力可是一点也不会减少的。每到期末,图书馆都会延长服务时间,阅览室和其它学习场所都可以看到不少通宵达旦学习的人。期末成绩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课,个人有两门

  课期末成绩得C(75分以下)的将受到警告,有三门课得C以下就会被退学。

  相反地,我记得刚回国到我校工作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对考试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岗前培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考试卷必须如何规范和保密、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的考场纪律、对作弊者严厉的(几乎是一棍子打死的)惩罚、细致的评分标准、严格规范的评卷程序……简直可以说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服务的。老教师在传授经验时,也是以考试分数是否提高了作为学生取得进步的唯一根据。我比较困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两个考试分数相差不远的学生(比如考85和考86的两个),我们真的很难说分数高一点儿的能力就强一些;另一方面,对于艺术类选修课这样的公共课程,我们实在是难以组织一个标准化的“考试”来评判学生。再者,我们的大学难道还是继续延续高考指挥棒下教育模式,只需要学生考试分数而不需要能力建设吗?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到,目前我国高校中对考试的高度重视带来的并不是高质量的教与学。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和由此带来的“抄抄抄,混混的绝招”差不多就是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最具代表的劣根性问题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在哪里?是形式还是内容呢?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提高教学质量之本肯定在于具体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换言之,对考试的高度重视并不能说就是对教学的高度重视。

  总之,从美国两所大学联合开设的这门特色选修课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好的做法,把我们的高校选修课程同样开出质量和水平来,让我们的师生最大地受益。

选修课论文6

  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与研究型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区别,职业技术教育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内容突出素质与技术教育,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及课程内容研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应用性和趣味性,用好课堂教学的前言后语,形成良好学风,实现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目的。

  公共选修课程是为通才教育而设置,旨在培养适应未来变化的、个性和共性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目的明确为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不同学科交叉,在研究性大学这点表现较突出。但对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的学生,公共选修课程考虑实用性与趣味性要比学科的交叉性及全面性显得更实际。应用技术大学,尤其是民办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差,自律能力较弱,学习公共选修课程目标模糊,只求完成毕业学分。因此,公共选修课程逃课的现象严重,原因:1)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面对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2)学生人数多考勤难度大,教学组织管理很难到位,提供了学生逃课的机会:3)学生与任课教师不在一个学院,教师很难了解和认识所教学生,逃课不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也成为学生逃课的又一因素。这样导致选修课程从满足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的需要,实际成为不良学风的滋生土壤,改变这种现状对职业技术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重点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式,以广东白云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形象设计》为例。

  1.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授课时间学生能够专心听讲,没有迟到早退的现象,下课后学生围着教师不肯离去,这是大学正常的学习状况,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比专业课程这一愿望不难实现。而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基础差的学生选课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只是为了一个学分,能够不上课又能够获取这个学分,是很多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普遍现象。

  如何让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从只求学分不求学习,从完成学分到实际需要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必须对不同学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公共选修课程。对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开设应用性强的公共选修课程,是重要的改革途径。如《形象设计》课程,从提高学生的素养角度,选择实用性强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可以普及非艺术生的美学修养,使《形象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果受益于更多的学生。白云学院把这门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程后,出现难得的蹭课现象,选课的学生很多,不少学生为自己能够选上这个课程备感幸运,没有选上的感到遗憾,证明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在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的学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开设应用性强、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课堂组织管理加强考勤是值得研究的方式。传统的点名方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太多,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关键,教师督导作用显得特别必要,考勤是重要手段。但一般公共选修课程是大班上课,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是关键。如《形象设计》课程面对120多人的教学班级,采用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成绩考核小组共享。即减轻了学生购买(化妆用品)学习用具的经济负担,又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便于学生互相监督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便于考勤。每六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一堂课宣布小组名单,以组号重新安排座位,帮助学生加强联系记住组号,后面上课老师只叫组号不点名,小组同学举手示到,发现人数不齐,在点名册上做个记号,下课后要求缺到的小组与老师联系,缺课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样即使是上百号人的班级,每次考勤不到一分钟就完成,缩短了考勤时间,提高了考勤效率,杜绝了以往老师抽检学生侥幸不被查的心理。看上去第一次上课考勤所占时间较多,但是学生的侥幸机会没有了,后面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增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有效教学时间增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里充分体现出来,为良好的学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每次上课的出勤率有了很大改观。

  最后并举过程考核,考勤分纳入平时成绩,明确缺课三分之一不给成绩。平时成绩占考评成绩一半以上,最后的随堂考核只占一半,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程有的学生一头一尾露面,只拿学分不上课的不良风气。

  2.注重课堂数学设计,做好课堂数学前言后语

  课程教学的前言后语是教学管理的又一具体方式。精确简明,针对性强的前言后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所谓前言,就是课程开讲的第一堂课,也包括每次上课前几分钟的教学组织管理。在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所占比重不大,但处理得好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引航作用。学习动机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前言》的内容准备到位,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一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对未来活动起到准备作用;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到促进作用。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对学习孜孜不倦进行的原动力,如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情感、以及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愿望、信念、理想等。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前言》是教师作为外部条件,把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考核方式阐述清楚,提出非常明确的学习要求,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成绩考核突出过程以比分显示,达到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因素的作用。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的那样“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如缺课三分之一就没有成绩,这是让学生克服上课与其他事物发生矛盾时的动机,其中启发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困难,体验由于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生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艺,以便尽管对该作业没有兴趣,但仍然坚持获得必要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是课程《前言》的重要任务,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选修课程只是为了一个学分,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注重艺术的讲解,形象的演示,根据学生的专业、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程目标教育,是前言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后语是指课结束时教师简短的小结。当代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是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是激发这一心理特征最有效形式之一。组织管理有效纳入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努力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的形成。每堂课结束时,从出勤人数、课堂发言、小组配合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小结,教师对学生过程中的整体表现,给予种种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还能体验到成功之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又能通过这种信息反馈了解学习的不足或弱点,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克服缺点,战胜困难,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拼搏努力。对个体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要重点鼓励。同时不够好的方面也要及时批评,引起学生重视,争取克服和纠正。

  总之,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前言后语是非常关键环节,所占时间不用多三言两语即可,但一定要客观、正确。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目的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习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虽然看上去“前言”、“后语”与专业知识内容关系不大,但同样体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古理。

  3.多媒体辅助数学,提升情趣共享社会资源

  公共选修课程大班教学,教师讲课的内涵和形式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像《形象设计》,让学生掌握形象设计中的化妆技巧,提高形象的审美水平,使学生掌握不同服饰装扮的妆容表现技巧,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以往这样的课程,只重技能忽视美育,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手把手地示范教学,不适合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为这一本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扩大示范视觉效果的媒介,利用化妆视频录像教学光盘,借助化妆名师的技艺,解决大班课程时空教学的限制,即便是上百号人的大班教学,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化妆技能的示范教学,而且在学生实践练习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示范,使学生能够突破难点,克服影像与实际操作脱节的远程教学缺点,配合视频录像讲解化妆造型课程的概念及基本理论,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化妆和头发造型与服装整体搭配的基本方法及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美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艺术设计理论中的美学知识在化妆技术中的应用,配合技能教学作为一体,按小组以项目带动整个教学。改变传统的技能课程照葫芦画瓢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克服了学生人数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弊端。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兼顾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教学组织管理的需求,保证大班的教学质量。及时购置时尚流行的化妆录像视频光碟,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示范技术下,可视面增加,教师的精力放到课堂管理,帮助学生解惑疑难环节,抓住重点提示学生,克服了单纯放视频学生无人管理的以多媒体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的缺点及局限。利用现代多媒体集成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超越课堂空间,形象直观的演示化妆技巧,能够突出重点排除难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技术大学公共选修课程中,从课程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设计,都要与研究性大学甚至普通高校的本科有所区别。从学生实际要求基础出发,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理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方式为主展开教学活动,使课程内容丰富,学用结合;将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情,纳入项目开展竞赛,为学生与教师创建愉悦的氛围,使公共选修课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研究的终极目标。

选修课论文7

  在充分分析影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重点关注实践实验教学。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改革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化学、应用化学、化工等专业重要的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分子化学作为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延伸,不但可以完善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化学和材料相关知识储备,为学生以后在化学化工相关领域工作和更高层次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1,2]。但是作为选修课,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分析原因、结合实践对提高高分子化学教学进行教学改革。

  1影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原因分析

  1.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与必修课相比,高分子化学做为选修课师生重视程度不高,原因有几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态度不够认真;对选修课教学规律研究不足,过于注重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缺乏趣味性、实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部分教师对高分子化学相关实践应用知识储备缺乏,教师自身实践深度不够,跟不上高分子化学日新月异的实践发展。二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认为高分子化学内容在学年评优评先中靠不着、考研中考不着、工作中用不着,以致于“凑学分”的现象普遍;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不清晰,照搬必修课学习模式,不能很好地把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高分子化学的学习中。

  1.2高分子化学内容特点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以及高分子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等[3]。高分子化学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内容十分抽象。高分子合成化学基本反应的过程、机理等都不是人用肉眼能看到的,高分子理论也都是在基于各种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使其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2)概念性知识也很复杂。概念性内容是高分子化学的基础内容,很多概念性知识极易混淆,如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和各种结构单元等。(3)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各种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相对分子量、聚合速度等基本理论,而高分子化合物的用途涉及很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组织中有较大的弹性,在教学方法上也很自由灵活,所以进行教学改革活动的空间比较大。长期的高分子化学教学和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师生共同努力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切实可行。

  2.1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认识

  教师要高度重视。一是要重视研究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规律。高分子化学作为选修课,是对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应用延伸,拓展基础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化学知识的应用储备,为本科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继续研究学习中奠定基础。选修课教学要求有别于必修课,要根据学生就业需求、继续学习和研究需要制定教学内容;切忌‘满堂灌’,要依据学生基础、生活经验、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教师要重视新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高分子化学与很多领域相互渗透,要求教师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随着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的蓬勃发展,使高分子化学也出现了许多新学术热点,教师一定要重视高分子化学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相关学科方面的前沿和发展。相对于基础课,选修课对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转变思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归根是思维的转变。一是要转变学习态度。学生要慢慢从根源上转变学习的“功利主义”思维,作为选修课,对大学生来说短期看似乎只是修学分,实际上选修课作用非常重要。培养计划修改中,选修课比例愈来愈重;大学生由于生活限制,知识局限于课本,而选修课的教学灵活性、知识拓展性,极大地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积累应用性知识。高分子化学理论丰富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延伸了物理化学反应速度等,高分子化学应用在生物医药、食品营养、环境卫生、电子信息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二是要转变学习方法。上课听理论、下课做题练习巩固的学习模式不适合选修课。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不仅要听,而且讨论思考,甚至争论,要听老师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听同学们的经验教训,要积极主动加入讨论和争议中;课下要利用实践和网络手段了解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学习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不要仅拘泥于某些细节问题,而要做到整体理解。

  2.2融汇化学基础知识简化教学内容,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多,概念多,公式推导复杂等,需要占用大量的课时进行讲解,而选修课本身课时比较少,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学习。所以,在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要理清框架,应用已有化学的知识作为辅助选择重点内容教学[4,5],比如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很经典,其中第三章自由基聚合有13节内容,选修课很难做到全部学习。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基础,我们把这部分内容选择重点学习自由基聚合的一般知识、聚合机理、聚合速度、聚合度,其余部分根据学生兴趣自学。而自由基聚合的一般知识包括连锁聚合的单体选择(以有机化学取代基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为基础)、聚合热力学(以物理化学为基础)、引发剂和引发作用(以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为基础)。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高分子化学学习的难度。依照这样的框架,我们根据选修专业、学生基础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除了整合高分子化学教学内容,讲好第一堂课———绪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新学年、新老师、新课程,学生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影响着事物的发展,教师要抓住时机,满怀激情上好第一堂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上好第一次课,首先要多举衣食住行中的实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衣物(纤维)、食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等,让学生明白高分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还可以列举些趣味性的例子,比如光致变色高分子(夏天穿的洞洞鞋)、导电高分子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高分子兴趣。其次以高分子发展史为纲,以高分子领域的诺贝尔奖为线索,介绍高分子科学发展中有启发意义、引人入胜、同时跟实验研究有关的事和人,如尼龙的研制者Carothers,Carothers主修有机化学,以有机化学的基础对高分子化学做出巨大贡献,提升学生对学习高分子化学的`信心,诱导学生从事高分子行业。教师要将自己对高分子化学的热忱传染给学生,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参与式教学

  [6,7]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本部门多门课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建立了互动式实施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策略,并获得成功。比如在学习反应机理时候,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特长和个性特点组成小组参与教学内容讲解,小组内学生进行讨论、理清教学思路和重难点、制作讲稿和PPT、进行课堂教学和反思等。除此以外,还可采取参与集体备课、参与课后反馈、参与作业批改、参与实践项目等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高分子化学教学效果。

  2.4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把实验带入课堂最简单的形式是把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代表性的高分子材料直接以图片或者实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课堂带入不同质地的布料,天然的棉麻丝毛、聚酯(涤纶)、聚酰胺(尼龙,又叫锦纶)、聚丙烯腈(腈纶)、聚氨酯(氨纶),让学生简单辨认,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单体、聚合机理、聚合方法、简单辨别方法;收集不同材质的奶瓶,无机玻璃奶瓶、PC塑料奶瓶、PP塑料奶瓶、PPSU塑料奶瓶等,带入课堂,学生观察奶瓶特点,把实际生活和理论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热情。对于不能直接搬进课堂的工业生产,我们可以应用FLASH动态展示聚合物工业合成流程等,帮助学生了解聚合物实际的生产过程,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方向选择打下基础。对于一些应用性、演示性、微型化的实验则可以直接搬进课堂,如交联聚丙烯酸钠颗粒的高吸水特性实验(人造雪实验),采用的PVA缩醛化制备胶水之类的应用性实验,既有趣味性,增加学生关注度,又能增长科学理论,激发学习热情。应用型课程教师应该重视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工业的联系,把工厂企业演化为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定实践经验,教师要利用假期或者实习见习期间调研企业生产实际,找出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便在课堂教学和实习见习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其次在实习见习中学习巩固基本理论。例如带队到工厂,诱导学生联系课本提出问题,笔者带学生到电缆厂见习,就有学生提出电缆的绝缘层不应该是PVC吗?为什么这个厂用的是PE?带着这个问题可以查询相关资料,从而拓展学习PVC、PE的用途,深刻理解PVC的自由基聚合机理和PE的配位聚合催化剂、机理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工厂工作人员‘搬进’课堂,利用一线工作人员‘身说法’,他们对高分子学习的经验教训、对高分子学科的认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问题等,这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3结语

  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分析高分子化学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已有基础对高分子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抓住重点,改革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实验实践,提高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为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雯,郑小军,赵团萌.高校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选择[J].大学教育,2012,1(4):58-59.

  [2]张爱黎,孙杰,邵忠财,等.化工专业课中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能力培养[J].广东化工,2016,43(20):196.

  [3]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陈静,侯文华.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知识的融通实践[J].大学化学,2013,28(3):19-23.

  [5]戴勋,张娜.对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6,(10):138-140.

  [6]裴朝玉,张辉,陈亚红,等.参与式教学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77-79.

  [7]王春杰,朱莉莉.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J].河南教育(高教),2016,(2):91-92.

  作者:王春杰 汪银华 李志伟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周口阳光电缆有限公司

选修课论文8

  一、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本无演奏基础,专业素质低

  根据我校近几届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来看,学生大部分是通过文化课统考进入本专业,未经过艺术加试的筛选与训练,因此,基本上无二胡演奏基础,并且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能力较低,为二胡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一定难度。

  这部分学生接触二胡时的年纪都在十八、九岁左右,骨骼的生长基本定型,在手指的控制力、灵活性以及音准的辨别能力和演奏模仿能力上都有所欠缺,但是大部分选修二胡课程的学生都饱含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与兴趣,有积极的学习动机性,也为二胡选修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动力。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二胡教材

  现存二胡教材多为以专业音乐院校教学内容为主的作品集,并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制定的二胡教材。这些教材专业性较强,涉及到的音乐作品多为传统的民族器乐内容,在演奏技巧的教学内容和作品的选定上都较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缺乏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成长特点的音乐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遵循既简单又悦耳,实用性与速成型相结合的通俗儿童音乐作品进行教学。

  (三)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二胡课程是众多器乐选修课程中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它是一门融合了演奏技巧教学、识谱视奏训练、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普及的综合课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无视学生本身的专业特点盲目进行“大而化之”的一揽子教学。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根据选修学生的专业能力,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需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朗朗上口、广为人知的童谣旋律作为教学内容。在演奏技术技巧的设置上尽量使用能够通俗易懂,且教学上能够简单、明了、速成的教学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改革策略

  (一)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的设置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集体课教学为主、个别辅导小组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集体课”中,以讲解二胡演奏知识、示范二胡演奏方法、布置作业为主;“小组课”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进度的不同进行分组个别辅导为主,为某些专业程度好的学生提供可进步空间,并解决个人演奏技术障碍问题,进度慢的学生依旧学习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音乐作品,不同组别中的成员会根据此阶段的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这种教学模式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学习与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授课内容,培养具有一定幼儿教学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幼教教师。

  比如:在安排民族器乐的选修课程时,应找到本专业最为基础的演奏技能与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谱演奏的视奏能力,根据学生本教学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对待已存在的问题障碍能够积极解决并深入到实际应用层面,正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等教学特点。以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为基准线,合理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教学效果明显,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兴趣,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氛围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修二胡课程初期,大都饱含学习兴趣与练习热情,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度较高,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深入,演奏技巧难度增加,学生会有畏难情绪,致使教学效果变得不明显,教学进度逐渐缓慢。

  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内容、旋律熟悉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才能够更准确地演奏音准、节奏,乐句的强弱、分句处理,在演奏过程中才有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乐句的情感处理与音乐审美上。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国外学前教育教学法,突出专业特色,例如: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对乐句进行节奏型的伴奏练习,实现身体的节奏感与演奏相结合的练习方法;借用“铃木教学法”进行旋律的模唱、模奏来强化二胡练习的效果;借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民族音乐旋律的重视与借鉴等等。

  充分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对整个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舞台表现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

选修课论文9

  一、问题意识

  我国法医学司法鉴定体制建立于1980年,建立之初对当时的司法活动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我国司法理念的不断进步,当时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各种问题逐渐暴露,作为我国司法鉴定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医学司法鉴定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以促进我国司法鉴定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二、当今中国法医学司法鉴定体制的弊端

  法医学鉴定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保护人民群众,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尽管现行的法医学司法鉴定体制一定程度上具备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三十年的实践工作中业务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

  (一)鉴定机构设置不科学

  在司法系统内部,公、检、法机关在其内部各自设立鉴定部门,自成体系,同时,各部门又在行政级别上由上而下分为四级,机构冗杂,部门众多,而真正办事的部门却很少。在司法系统外部,还有高校、医院等其他的社会性质的法医鉴定机构,我国对这类鉴定机构设立的条件还是比较宽松的,这就导致了这类鉴定机构很多,甚至同一地区有多家,不言而喻,人们对国有的公检法类型的法医鉴定机构的信任度远远高于民营机构,而且这类司法鉴定机构由于具有一定的营利性质,往往向当事人收取较高的鉴定费用,对于当事人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二)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问题突出

  当案件本身情况较为复杂或者发生变化或者部分当事人为了改变不利于自己利益的鉴定结论时往往会申请重复鉴定,鉴定主体部门为了本部门的利益也会进行重复鉴定。这就会导致同一地区的多家鉴定机构对同一案件进行鉴定,当出现鉴定结论出现不同,当事人便会意见纷纷,办案人员也无所适从。

  (三)相关法医学鉴定人水平良莠不齐,影响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专业法医学人才的缺少也是目前国内法医学司法鉴定的瓶颈之一。法医,顾名思义,是既要懂法律又要精通医学专业知识,二者兼备,两个都是技术活,但是现在的政法院校以实验基地或者锻炼教师实践经验等理由开办的一些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是教育体制外循环的经济实体,主要目的还是赚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法医学人才。而大多数法医学专业人才出自医科大学法医学系,而用人单位为司法机关,由于司法机关自身工作性质的限制,许多法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毕业后难以进入司法机关从事法医学专业技术工作。

  国有法医学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均为兼职,这些兼职鉴定人必须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从事相关法医司法鉴定,不能一人双责,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回到自己的执法岗位,研究所得专家回到研究岗位,教师则回到教学岗位,这样的体制,显然无法满足现有的法医司法实践,这就直接影响了法医司法鉴定的质量。

  (四)鉴定规则各不相同,缺乏统一性

  各系统、各地区指导规范坚定的标准各不相同,互不约束,只是实践中鉴定结论截然不同。证据采信存在任意性,缺乏公允性。在鉴定结论的认定上,无法律规定的标准,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裁判的公正享受到质疑。

  三、中国法医学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

  (一)建立独立的法医学司法鉴定体系

  1.撤销司法系统内部的鉴定机构,将公检法机关内部的鉴定机构撤销,建立一个独立于司法系统的鉴定机构,该机构不隶属于各级行政机关,而实行本部门的垂直管理,上级对下级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下级接受上级监管和指导。不论是从行政管理角度,还是执法公正角度,法院均无权对法医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限制、挑选,法庭也只可以依法行使不采信的权利。法院理应退出对法医司法鉴定机构的监管体系,减少中间阻碍环节,应当允许诉讼各方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鉴定机构与鉴定人。

  2.在一些大专院校:如有力量和条件可由司法部门批转设立民间鉴定服务机构,主要承担民事和行政案件的司法鉴定以及非诉讼性的鉴定,以弥补专职鉴定机构力量的不足,填补其法医学学科的发展和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大、专院校法医学鉴定机构的存在,是我国法医学鉴定体制呈现“多元化”结构,这种“多元化”体制能够避免鉴定机构的行政化与官僚化,是法医学鉴定工作真正能做到“百家争鸣”,在公平竞争中可能更好的提高法医学鉴定的总体水平,从而使法医学鉴定结论的科学性目标得以实现。

  (二)设立法医学鉴定委员会,专门负责重新鉴定

  在专门的坚定的机构中设立法医学鉴定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必须为理论知识非常扎实,同时技术精湛,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专家才能担任,当事人或者司法部门遇到需要重新鉴定的情况时,只能申请由该委员会进行鉴定,该委员会专门督责重新鉴定的事宜。

  (三)建立健全法律监督体系,提高法医学鉴定人的法律意识

  我国的刑诉法、行政诉讼法都有规定了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要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的规定,但都只是原则规定,从实践角度来看,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不便于实践操作。因此,希望今后尽快出台包括法医学鉴定人资格;法医学鉴定机构的设置;法医学鉴定程序;法医学鉴定人(机构)职权和义务;错案追究等问题的法医学物证检验的相关单行法律,切实指导法医学司法鉴定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医学鉴定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保护人民群众,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法医工作人员在进行法医学鉴定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照法律规定办事。

  (四)严格法医学鉴定人资格管理

  1.建立完善的法医学鉴定人资格考试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程序,是进入法医学队伍的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都必须具有精深的造诣,从而保证法医学鉴定的科学性。近期内,行政机关可以在中央和省两级组织自身法医鉴定专业权威人士建立相应考评组织,对现有法医鉴定人进行考试和考核,已确定其是否具有继续从事发医学鉴定工作的资格。远期则应由中央司法行政机关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每年一次的'法医学鉴定人资格考试。并对取得鉴定人资格的人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资格复审。

  2.提高法医学鉴定人的职业道德。法医学鉴定能够提供客观的科学证据,对侦查和判案关系极为重大,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法医工作者在进行检验、鉴定是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同时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及时进行检验,使所作出的法医学鉴定,经得起考验,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错放一个坏人。

  同时,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罪案的发生是不分昼夜和天气的,地点也可能是荒山野岭,所要检测的尸体也可能已经*败的发臭,但是,为了及时准备协助破案,法医工作者必须要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臭,不怕苦,不怕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仔细认真细致地进行检验。

  3.完善内部人员责任制,建立纠错制度。办错案要赔偿、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鉴定错误、也应当赔偿、追究法医学鉴定人的责任。案件当事人因错误坚定遭受的损失,可以向鉴定机关申请要求赔偿,坚定机关拒不赔偿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请求赔偿的诉讼。由于做出错误鉴定的后果将直接有鉴定人或鉴定机构自己承担,将会极大的调动法医鉴定人的责任感,从而努力避免错误坚定的产生,也会促使技术不精的鉴定人员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四、结语

  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古代的法医宋慈,到后来的医学博士孙逵方,法医学人才辈出,同时也推动着我国法医司法鉴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当今经济发展迅速,科教文化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我国众多的法医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法医学司法鉴定体制一定会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

选修课论文10

  纵观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始终是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和“瓶颈”所在。在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下,选修课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当前广大中学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变革的方向之一。然而,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来看,选修课程并没有完全成为改革进程的一剂良药,相反,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改革不彻底,以及选修课程自带的复杂性、多层次性特征,反而造成了诸多学校课程的无序和低效,而选修课程自身的随意、简单、低效在广大中学也是屡见不鲜。为此,如何科学地统整中学课程结构的各个层次要素,如何有效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从而真正构建一种充分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选修课程体系,是现阶段中小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切入点,以模块化课程为理论依据,探索高中语文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统一教室、统一教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内容要多样化,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理解难度不大,散文形象丰满,感情充盈,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精读前两篇文章,略读后两篇,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选修课论文11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使高中语文选修课受到社会极大关注,选修课在各地高校被广泛开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文化素质和阅读能力也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被陈旧的教学方式,低效的课程等所限制,出现了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和课程三者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教师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当前选修课,对课程的评价与目标还存在较大疑问,本文以课程改革为背景简要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相应对策,寻求方法解决,提供给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也便于提高学生兴趣,使新课改体制更加完善。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与对策

  1.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情况

  1.1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课程资源缺乏

  部分学校重视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联系与互补,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拓展视野,增强文学积淀。而一些小规模学校因为不具备完整恰当的教学研究形式,学生只能学习一小部分选修课程,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资源也很稀缺,一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要同时承担起自己必修和其他教学任务,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篇目差异较小,教师往往将必修课中篇目加以整合到选修课程中,然而选修课程应该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拓展和提高,而不应该使两者的简单组合。这样做法使学生选择选修课程资料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2课时安排不平衡

  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课时安排还不够平衡,课时与任务量相矛盾,教师为了完成独立选修课规定学时,就根据教学内容对众多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很容易使教学内容减少,学生无法拥有充足时间了解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很难学习到重点的内容,因此也只是简单了解老师的讲授内容而无法充分的掌握。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与提高,促进了教学的发展。然而当前高中选修课开设课程过少,教学时长不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升学率。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全面综合的考虑到课程设置,从而过于片面的认识选修课,甚至以为选修课是为必修课服务的,在教学中也常常挤压选修课授课时间,使选修课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的内容也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安排,选修课的课程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1.3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新课改使课程被分成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体现的使课程的均衡性与基础性,而选修课则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较为超前,明确的定位了选修课,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错误的将选修课看成必修课的延伸,影响了选修课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体现了选修课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选择多样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之时简单的处理教学资料,没有深入的研究,增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感到厌倦,影响了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制定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与规划,更加灵活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不应该限制学生个性。

  2.针对当前语文选修课问题的.完善对策

  2.1改进课程设置,精细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课科目多,教材繁杂,占用课时多,与我国现阶段教育情况相不符。应该精简学习模块,缩减课时,使语文选修课成为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筛选文本,选用最合适的材料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方教育本门也要加强监督,防止选修课被想敷衍了事,同时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修的内容不能影响到必修课的教学。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主观意愿,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篇目进行教学,补充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2.2协调处理好选修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我们要区别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教师应该区分两种课程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教材。必修课知识结构完整,教师应当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教学,而选修课教学框架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着重点。必修课是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都能很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选修课的开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选修课的开设能够激发学生特长与兴趣。应该用不同的设计和教学的思路来设定教学的策略,使必修课与选修课能够更加协调的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令学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发扬个性。

  2.3探索独特的教学特色

  选修课对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考验,选修课应当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不断整合教材,结合实际设置教学情景,由浅入深的为学生讲解,先从最基础简单的面目开始教学,经过一定的文化积淀后,再开展内涵更深的文言文类篇目教学,最后再选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结合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自觉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创设更多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选修课获取了很多人的关注与期待,但是因为是初次施行,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也使得很多教师心中产生了怀疑,阻碍了改革的前进,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只有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将选修课程的整体构架构建好,教师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要不断地创新钻研,积极探索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老师与学生都应该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意义,调节好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使选修课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丁芳: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xx(02).

  [2]张金润: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旬),20xx(09):178-180.

  [3]许纪友: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课程意识[J],学语文,20xx,(1).

选修课论文12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根据新课程的这一改革要求,本文从文学体裁、基本能力、认识过程、语文知识、学习专题、授课类型等六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并相应地列举了一些课程名称,旨在通过这些思路,拓宽教师的开课视野,以便使选修课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时指出:“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这一要求为新课程的实施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教学挑战。

  选修课程的设计,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应该在落实好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必修课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开设出既能符合学生兴趣和语文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选修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能够较好地找到开设选修课的思路。

  (一)基于文学体裁的开设思路

  体裁,简而言之就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按照文学体裁的划分来编选文章,是语文教科书常用的编写方法,这一方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能够很好地实现语文学习“文本”的条理性和互补性。受它的启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按照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等体裁,分别开设出不同的选修课,如:

  诗歌:《古典诗歌名篇选读》、《外国诗歌选读》、《中外哲理诗赏析》等。

  散文:《文言散文选读》、《中国当代散文概说》、《杂文大家名篇选读》等。

  小说:《港台小说欣赏》、《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读》、《鲁迅小说选讲》等。

  戏剧:《〈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剧本精读》、《中外戏剧选读》等。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宽广的世界,基于文学体裁的选修课开设思路,突出了作品的分类,而往往忽视了学习者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单一地从这一角度开设选修课,很难实现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

  (二)基于基本能力的开设思路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者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必修课以“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涵盖了这些方面的要求,作为选修课,可以从这个角度开设选修课,在必修课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系列,如可以开设这样的选修课:

  听:《现代散文名篇朗诵欣赏》、《评书选播》、《古典诗歌朗诵欣赏》等。

  说:《演讲与口才》、《朗诵的基本知识》、《说话的基本技巧》等。

  读:《中外名著提要》、《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科幻小说选读》等。

  写:《古典诗词创作》、《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怎样写新闻》等。

  基于基本能力的选修课开设思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注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还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借助其他开设思路予以补充。

  (三)基于认识过程的开设思路

  作为学习者,存在着一个伴随着学习规律的认识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体为基点,逐步辐射到外面世界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个体——自然——社会——人生”这几个部分,以此作为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可以形成一个系列,并能够充分体现“以人(学习者)为本”的开课理念,如:

  个体:《认识自我》、《〈从文自传〉精读》、《漫谈韩寒》等。

  自然:《山水田园诗精读》、《景点名联赏析》、《名人名山名文》等。

  社会:《广告词设计》、《经济随笔选读》、《××(社区)文化》、《当代流行歌词》等。

  人生:《〈鲁滨逊漂流记〉精读》、《〈三国演义〉人物选谈》、《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等。

  基于认识过程的选修课开设思路,涉及领域较为宽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让语文与学生生活形成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生活世界的繁复多样,因此,开设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语文课程的范围,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开设,致使课程游离于语文学习范围之外,否则就会丧失了语文课的基本特性。

选修课论文13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对我院03、04、05、06级全体女生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开设了较受欢迎的篮球专项选修课,并对本院03级和04级篮球专项选修课女生在开设篮球专项选修课前与开设篮球专项选修课后身体素质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由此证明开设女生篮球专项选修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篮球;身体素质;专项选修课;兴趣

  1. 问题的提出

  兴趣是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前提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保持良好心境,形成积极情感,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长久以来,篮球运动一直是高校男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中国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日益提高,特别是姚明以“状元秀”的身份进入NBA之后,篮球运动的影响力在我国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极为明显的变化便是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女生逐渐喜欢上篮球运动。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扬州教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从20xx年开始对本院女生也开设了篮球专项选修课。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扬州教育学院这样一个女生比例明显多于男生的高校,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开设女生篮球专项选修课对于激发女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体质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于是,本人通过对女生体育兴趣的调,建议开设了女生篮球专项选修课,并且认证了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扬州教育学院03级、04级、05级和06级篮球专项选修课的全体女生。

  2.2研究方法

  对扬州教育学院03级、04级05和06级全体女生关于了开设女生公共体育篮球选修课兴趣进行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开设公共体育篮球选修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普及性,我们将扬州教育学院03级、04级女生对开设专项选修课兴趣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05和06 级女生对开设专项选修课兴趣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表1 女生专项课兴趣调查统计

  项目 03级(378人) 04级(395人) 总数(773人) 位次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排球 62 17 52 13 114 15 4

  健美操 94 24.5 95 24 189 25 1

  篮球 87 23 93 23.5 180 23 2

  武术 92 24 89 22.5 181 23 2

  乒乓球 43 11.5 66 17 109 14 5

  表2 女生专项课兴趣调查统计

  项目 05级(368人) 06级(372人) 总数(740人) 位次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排球 71 19 58 15.5 129 17.5 4

  健美操 95 26 98 26 193 26 1

  篮球 91 25 89 24 180 24.5 2

  武术 89 24 84 23 173 23 .5 3

  乒乓球 22 6 43 11.5 65 9.5 5

  为了研究公共体育篮球专项选修课能否促进女生的体质状况,将教育学院03级的女生20xx年立定跳远、50m跑和1min仰卧起坐的三项指表的平均分值和其在20xx年上述三项指表的平均分值进行对比分析。04级女生在20xx年上述三项指表的平均分值与其在20xx年的三项指表的平均分值也进行对比。(见表3、表4)

  表3 03级女生03年、04年素质测试统计

  项目 03年 04年 增长值

  立定跳远 63.5 1.64 m 70 1.70 m 6.5

  50m 40 9’5 45.5 9’3 5.5

  1分钟仰卧起坐 70 25 个 75 27 个 5

  表4 04级女生04年、05年素质测试统计

  项目 04年 05年 增长值

  立定跳远 60 1.62 m 70 1.70 m 10

  50m 45 9’2 55 8’9 10

  1分钟仰卧起坐 72 26 个 75 27 个 3

  对扬州教育学院03级和04级以及05级和06级女生关于开设专项选修课兴趣调查统计表进行分析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03级和04级两个年级女生体育项目兴趣的选择总体上是一致的,03级女生在开设篮球专项选修课前选择篮球课的人数为87人,占总人数378人的23%,位居第二;04级女生在03级女生开设篮球专项选修课一年后选择篮球课的人数为93人,占总人数395人的23.5%。

  由表2又可以看到05级和06级女生在我们开设这一课程后,女生对篮球课的选择人数仍然位居第二,这足以证明篮球课是广大女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而且越来越受欢迎,开设这门课程不仅可能而且是必要的。

  由表3可以看出,03级女生在开设篮球选修课前后,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分别是63.5和70,增长了6.5个分值;50m跑的平均成绩分别是40和45.5,增长了5.5个分值;1min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平均成绩分别是72和75,增长了5个分值。

  由表4可以看出,04级女生在上篮球专项课前后,立定跳远的平均分值分别是60和70, 50m跑平均分值分别是45和55。1min仰卧起坐的平均分值由72上升至75, 三项成绩均有所提高,其增长值分别是10,10,3。

  3.1篮球运动教学符合女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篮球专项选修课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女生的欢迎,是因为它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适合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女生性格谨慎、胆小,但认真、身体的协调性好。用篮球训练的方式既可以锻炼她们的胆量、提高锻炼身体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她们吃苦赖劳、勇于拼搏、协同配合的能力。

  3.2篮球课对女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3.21从50m成绩分析

  在篮球专项选修课的教学中,以有球跑动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增强了女生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50m跑成绩有所提高。

  3.22从1min仰卧起坐成绩分析

  由于篮球运动锻炼身体的全面性,特别是在“每课一练”中,教师针对女生腰腹部力量差的实际情况,加强腰腹部的力量练习,另外再配合传接球投蓝动作的综合性练习,使女生腰腹部力量得到有效的增强。

  3.23立定跳远的成绩分析

  篮球运动是上下肢协调用力的全身运动项目,上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也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有球跑动练习对女生下肢力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立定跳远的成绩大幅提高。

  4. 小结

  篮球专项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激发女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女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对促进和改善人体骨骼、肌肉、神经的正常发育和机能改善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篮球专项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篮球这一集体运动项目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杨炯,对女大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xx,(5):221-222。

  [2]赵梅,关于重庆大学部女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兴趣的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技,1998,(1):13—14。

  [3]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1):144-145。

选修课论文14

  一、材料专业选修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管体体制和考核方式存在着轻视教学现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重科研轻教学。科研在高校的排名和各种评比中占有较大的份量,为此高校普遍存在“科研至上”的观念。许多学校在职称评定和各种奖励政策的制订上严重偏向科研,甚至在教师考核上出现了科研工作量可以顶替教学工作量的现象。如果科研项目多,经费多,可以不教学,而且教学方面的荣誉和奖励还可以照拿。这种政策导向,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重行政轻教学。在高校里,普遍存在着行政占主导地位,教师占附属地位的现象,无论是在学校的地位还是在利益分配上,行政人员优于教师。教师本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反而受到忽视和排挤,这使得一些教师千方百计地想要转行政岗,无心教学。

  3.重必修课轻选修课。在教务安排上存在着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现象,比如在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和上课老师的安排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选修课经常排在下午、晚上或周末,授课人员也常选一些刚进校、教学经验不丰富的老师上课。这给老师和学生都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选修课不重要。这样会导致教师和学生都缺乏上课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学生的认知、学习动机及课堂行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对所选课程认知不足。很多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能力不够,当初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对所选课程并无过多了解,只是从课程名称上根据自己主观判断进行了选择,导致在课堂听课时缺乏学习兴趣。有时甚至因为不了解课程内容,出现了跳跃式的选课,即因为没有学过前期必修的专业课程,直接选修了高阶的专业课程,出现了上课听不懂的现象。因此,学生选课时要多看看大纲,必要时可以请求老师或师兄师姐的帮助。

  2.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有着其他的目的:比如哪门课将来考研需要、哪门课学分高、哪门课好过、哪门课可以逃课等,甚至单纯为了获得学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上选修课;有的学生不关注课程的实际内容,选课只是为了获取成绩或学历,得到奖励或证书,谋取工作或职业等。

  3.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差。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参与普遍较少。而参与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不愿参与。比如:有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去上课就是为了老师的抽查和签到。另一方面是学生愿意参与,但参与方式被限。目前,教师在大学的课堂上是主角,教师策划和实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无权主动参与课堂,或是必须得到老师的批准或许可后才能参与到堂课教学的活动中,而且参与方式非常有限。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主动设计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势必会带来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在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多不良行为,常见的不良行为有: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聊天或者玩手机;

  (2)不能准确回答老师问题;

  (3)迟到早退,到课率较低;

  (4)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等。这些不良行为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管理不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

  材料类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有些内容理论性较强、稍显枯燥,需要学生培养兴趣、主动地去接纳吸收知识。授课教师如果采取呆板的教学手段,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看似讲解的面面俱到,实则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分不清主次。当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知识点时,就会产生厌烦排斥心理。相应地,当学生对课程不认真学习时,教师也降低了教学热情,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师生无法互动。与此同时,还有个别教师讲课只是为了教学安排,在课堂上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对学生到课情况要求也不严格,致使学生对选修课更加不重视。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解决材料专业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学好材料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学工作。要改革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鼓励老师参与科研,但不赞成科研至上的作法。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核管理,重视教学,并以教学为主制订相关政策和考核机制。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弱化并取消高校行政体制。

  2.加大对选修课重视程度,指导学生选课。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在专业课的选择上会出现一些困惑,这也在情理之中。学校应该组织相关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课选课辅导,同时对每门课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方向一一做了介绍,让学生不但了解课程内容,也能够了解老师的专业背景。这样,学生在选课时就不会出现盲目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选课。

  3.端正学生学习观,使其学有所得。观念决定着态度,态度决定着效果。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就不会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就不会有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观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且还受个人的认知程度和经验水平的影响。大学生要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观、价值观,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的学习氛围的影响,摒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严明课堂纪律。有些同学对专业课不认同,或者不知道学习专业选修课有什么用途,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学校可以对同学进行专业教育,比如开展相关的实践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知识的用途,培养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制订一定的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进行。比如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上课玩手机现象,老师可以采取“无手机课堂”进行教学,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给以严惩。对于无故不上课的同学,更要严惩,不能放任学生迟到旷课。一些违纪行为不但影响了违反纪律同学本身的课堂学习效果,而且还可能带坏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

  5.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职业角色,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灌输知识,约束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抱着师生平等的观念,和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学习和研究。针对大学生的思维活跃这一特点,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理念,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正解认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灌输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彼此启发、共同探索和共同进步的过程。

  6.教师提升选修课的知识魅力,激发学生乐学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知识魅力的提升和语言艺术的正确诱导。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来提升知识的魅力。如利用Flash制作精美的专业课的反应原理的动画、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动画,并在动画中突突出强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等。时刻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跟着老师的知识和兴趣走,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

  7.紧跟专业知识发展的步伐,更新和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而教材内容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及企业的生产现状,更新课程内容,补充新知识,提高知识的实用性、可学性;教材“绝对权威”,“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紧跟专业知识发展的动向,及时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

  8.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穿插课堂研讨、辩论、演讲、竞赛、模拟实践等;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对所教授内容进行多角度阐释,优化知识结构,避免内容枯燥空泛化,同时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经验,使学生听懂、领会并能灵活运用知识。

  三、结语

  材料类专业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是材料专业的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造力的主要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加强管理,完善和优化制度;教师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提高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选修课论文15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根据前文所述,依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知识面更加全面。所以对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程选材、内容等要求更高。

  (一)“三维”课程目标须质性提升

  不同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目标都有区别,不同的体系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应当按照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随之改变。比如,为了达到现阶段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学功底等要求,教学专业需要将“三维”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三维目标”不能有所偏颇;另外,要落实汉语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素养,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具有“三维目标”素养的汉语言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文学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统一。在其课程中,中学的汉语言阅读量相对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清晰学生文学的思维,从而在知识面与自学能力方面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达到“三维”课程目标。然而,“三维目标”应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各科教学中,只是不同学科中“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比例和层次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目标是一个方向性指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需匹配汉语言教师专业素养

  汉语言的新课程在内容与架构等方面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模块课程,甚至在高中有相关的选修课。特别要求了教师不仅需要置身于教学,并且需要研发课程,这就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前文可知。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复合型的专业素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非常重要。这不会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要求。由此可见,要达到上述标准,需要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随课程的基本框架进行整合。

  (三)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依照高职汉语言文学发展情况对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不断地改进。要结合学生与社会的基本发展背景对教学内容及架构进行系统地处理,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有机统一。不但要针对学生的背景进行改进,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程实施方式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改革,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增强。这是由于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已经将课程实施方案完美地赋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凸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中文师范生在课堂中切实感受到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的师生观和教学观,才能为将来适应和引领汉语言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选修课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以全人类的发展问题、学习最终为了服务社会、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等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由此可见,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培养、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教授热情、有力的激励机制、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有助于发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本质优势,综合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着力点,改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难、旧、杂”等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主动性。本论文对于课改之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所做工作仍旧不够,将每一个措施当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还可以划分成若干的子系统,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细化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全人发展教育理论、回归生活的课程实践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针对问题的成因,该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有: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扬弃传统文化,发挥文化正能量;提升教师入职标准,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加大教育投入,拓展教育资源;运用科学的课程理论,破解课改复杂性等。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子系统的整合。本研究只是在较为浅显的层次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大致的改革对策,在每一个子系统内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课程目标的完善、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等,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待下一阶段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选修课论文】相关文章:

选修课论文10-30

选修课论文15篇[荐]10-31

选修课作文08-14

选修课的教学反思04-17

选修课感悟与收获11-20

[热门]选修课作文08-17

选修课程学习心得05-23

选修课心得体会01-29

选修课工作教师总结12-27

大学选修课心得体会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