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随笔: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

时间:2021-06-13 16:33:33 随笔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师随笔: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在科学课程中,观察是任何科学探究的基础。这是由科学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世界,描述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而实验也是观察,是借助于仪器进行的观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由此可见,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对于其今后的科学学习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师随笔: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促使其产生了观察的欲望。但是受年龄和心理的影响,小学生的“观察”往往比较随意、笼统,而且受情绪影响较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观察,而是看。事实上,观察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看,它具有系统性、目的性、持久性的特点。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能力形成的首要任务,而在小学阶段,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有序观察和比较观察。

  1.学会进行有序观察

  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现象的发生都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中有序。只有让学生清楚,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真正做到按照顺序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达到观察的最终目的。

  ①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如教学《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片段。

  师:太阳是一个天然光源,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在它的照射下,地面上可以看到我们的影子。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过,一天之中,我们的影子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猜测:影子的长短发生着变化,这可能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但是老师想问问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手电筒的位置变化要与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一致。

  师:我们在观察影子的变化时,也要注意与太阳所在位置表示的时间对应起来,谁来说说,我们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呢?

  生:我们要根据太阳位置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观察:清晨到中午,影子发生着什么变化;中午到黄昏,影子发生着什么变化。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着重对观察方法进行了指导,让学生清楚,必须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也就是时间的顺序)进行观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晰看出一天中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②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凤仙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种子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鸽子、猫、昆虫等动物外形特征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顺序进行观察……

  按照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可以保证观察全面、细致,从而真正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会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2.学会进行比较观察

  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弄清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事物和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事物,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发现其差异,捕捉它们各自的特征。

  如教学《电磁铁》,在让学生弄清电磁铁和磁铁的性质特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只手拿磁铁,另一只手拿接通电流的电磁铁,用它们同时吸引回形针,并观察现象。然后再让另一个同学切断电磁铁的电流,观察现象。此时,教师问学生:“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知道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不同吗?”通过观察、提问,电磁铁和磁铁的主要区别在学生的脑中就很清晰了。

  又如在教学《种子发芽》这样一个对比实验时,为了研究相同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否都能发芽,就必须采用比较观察法。如验证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时,老师都是让学生准备两组相同的种子同时实验,让其中一组种子保持湿润,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然后坚持每天观察两组种子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通过比较观察,学生就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分。

  二、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且借助于工具进行观察

  科学层面上的观察已经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它通常是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的综合运用。运用单一器官进行观察,获取的信息具有局限性,观察工具的使用及五官的综合运用能够让观察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如在教学《观察水》时,要求学生进行区别盐水、白糖水、清水、醋、牛奶、白酒的实验。学生用眼观察能够找出牛奶;用鼻子闻可以找出醋和白酒;用舌头尝能够分别找出盐水、白糖水、清水。

  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区别这六种液体时,得到了最直接的感受,对各种液体的特性有了深刻的感知,运用多种不同的感官观察物体,获取信息的方法就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里了。下面是《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片段:

  学生交流观察土壤后发现。

  生1:我发现土壤中有小石子,小动物,植物的根和塑料袋等杂物。

  生2:我还发现土壤有水分和空气。

  生3:我发现土壤是由许多颗粒组成的。

  师问生3:你对这些颗粒进行了观察吗?

  生3:没,太小了,看不清楚。

  师:老师想大家都非常想观察这些颗粒吧!怎样才能清楚地观察这些颗粒呢?

  生3:借助于放大镜就可以了。

  师:请组长领取放大镜,组织组员观察土壤中的颗粒。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出学生在观察土壤时出现了困难,导致获取的观察信息不全面,从而提出了需要借助于工具深入观察。这样一个小挫折的出现,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观察活动仅仅运用五官是不行的,观察微小的世界还必须借助于观察工具。

  三、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

  学生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的各种认识要转化成可以与他人交流的信息,这就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描述,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是否全面、到位,也只能通过其对观察对象的描述来判断,所以描述是观察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可以促进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观察──思考──观察,在这样反复的活动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区分开,让学生充分领会观察的真实性。

  下面是《蜗牛》教学的一个片段:

  学生在对蜗牛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

  生1:蜗牛有2厘米 ,背上有一个螺旋形的壳,很硬,上面还有棕色的花纹。头上长着两对触角。上面的触角长一些,尖上长着一对眼睛。下面的触角较短。蜗牛的粪便是棕色的,很细。它的胆子很小,一有人碰它,就把头缩回壳里去。

  生2:蜗牛有2.5万种,遍布世界各地。背上的壳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我估计右旋的多。蜗牛的牙齿非常多,有一万多颗,所以它吃东西一定很快。

  师问生1:这些都是你观察到的吗?生点点头。

  师问生2:你说的也都是你观察到的吗?

  生2:有的是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有些是我猜测的。

  师:同学们,老师让大家观察蜗牛,是观察你们面前的蜗牛,仔细看看它的外形、运动等等,从课外书上读到的,自己猜测的不是自己通过的眼睛、耳朵、鼻子实际获取的,所以就不是观察。记住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就是像生1一样。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蜗牛,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教师将生2的回答和生1的回答做了比较,从而让学生领会了观察的求真性质。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这是在学生领会观察的求真性质后进行的,因此能让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全面,从而对蜗牛的形状和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师随笔: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课件04-06

小学科学雨的形成课件03-18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07-24

小学科学《风形成》教学设计07-04

小学科学《昼夜的形成》教学反思范文06-22

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教师随笔07-21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06-06

幼儿园教师观察随笔04-01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心得与教育叙事随笔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