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害怕孤独,人总要学会独处杂文随笔

时间:2021-07-01 14:02:46 随笔 我要投稿

别害怕孤独,人总要学会独处杂文随笔

  最近在看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深深意识到学会独处的重要性。虽然我从未在读书期间像有些女孩子那样,上个厕所都要好朋友陪着,但我的确是个害怕孤独的人。

别害怕孤独,人总要学会独处杂文随笔

  前一阵子去见一个朋友,还特意跟他提到这个问题: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实在无法想象。他听了我的问题,二话不说,就一直站在窗前发呆。我以为窗前有什么特别的风景,就也凑过去看。

  这时,他说话了:一个人生活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是白天,我会经常这样站着看外面。我说:外面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是几个行人而已。他又说:并不是为了看什么。我只是保持站着的状态,然后冥想。

  哦,是这样啊。我回答:看来,一个人的日子不好过,太孤单太无聊。他笑了:其实,这种站在窗前冥想的机会不多。因为白天一直上班,晚上回来看看新闻、用用电脑就该洗洗睡了。并没觉得不好过。

  原来如此!估计因为工作忙,他没时间想太多。我又感叹:我觉得人衰老得好快,想想真是可怕。他看了我一眼,说:我们不是衰老,是长大。人不能一直幼稚下去。我觉得你会对独居生活和变老产生不好的想象和恐惧,就是没长大的表现。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他的话,的确是这么回事。作为一个30+的人,我的很多想法始终很幼稚。所以,当看到刘若英写道,她从很小的时候就自己住一个房间,并且把自己关在房间的衣柜里面,自顾自地玩游戏,甚至一人分饰多角,编织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时,我感到很惊讶。

  刘若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陪伴(他们早就离婚了),也没有同龄人相伴(跟她共同居住的祖父母平均年龄比她大60岁)。虽然学校里有同学可以相处,但毕竟时间短,而且大家都认为“父母离婚的小孩很可怜”。但刘若英从小习惯了自嘲,并不觉得自己可怜,反而发自内心地说“我比其他人幸福”。

  之所以觉得“比其他人幸福”,是因为她认为“别的同学经常抱怨父母吵架,或者动手揍他们”,而刘若英则洒脱地写道:他们(她的父母)几乎不会同时出现在我的面前,所以我不可能因为他们彼此间的'恶言相向而感到紧张和苦恼。至于被打就更不可能。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特别疼她,所以她觉得“很幸运”。

  刘若英说,需要应对苦恼时,她从不跟别人说,而是跟自己对话,试着自己找答案。特别是当感到寂寞,或必须忍耐某些嘲讽时。因为她觉得: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她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

  我想,这种智慧只有善于独处的人才能掌握吧。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整天呼朋引伴的,心中一有什么不平之事,肯定会向朋友们诉说,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出主意,也不管有没有道理,最后不把我们的脑子给搞糊涂才怪。

  所以,刘若英这种习惯孤独、乐于自己寻求答案的生活方式,很值得学习。一个人住、没人聊天怕什么呀?我们可以自问自答。一个人吃饭怕什么?我们可以有更多自由和选择。冬天一个人怕冷,有电热毯、暖宝宝;夏天怕热,有电风扇和空调。写到这里,不禁要跟着刘若英欢呼了:我们多么地幸运,有选择的权利。

  刘若英还说:就算待在家里,我的心也能天南地北到处遨游。因为我的心思始终都只跟自己一起。多么通透的活法呀,这又让人想起了张德芬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以,别再流连外面的花花世界啦,练习独处的能力才是正道呀。

【别害怕孤独,人总要学会独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别害怕孤独,人总要学会独处散文随笔11-12

人总要自己长大杂文随笔07-04

偶尔独处杂文随笔12-17

独处街头-杂文随笔04-18

我害怕杂文随笔07-04

与友别杂文随笔12-05

冬别杂文随笔07-04

给自己制造机会独处的杂文随笔01-01

孤独不苦杂文随笔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