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的足迹杂文随笔

时间:2021-07-02 19:36:18 随笔 我要投稿

昙鸾的足迹杂文随笔

  大自然的怀抱里留下了无数历史的踪迹,让后人追寻不尽。去年偶然游了次净土宗祖庭山西玄中寺,为昙鸾烧掉陶弘景所授十卷长寿仙经《众憔仪》的故事所吸引,今年决定再去寻觅一下他的足迹。

昙鸾的足迹杂文随笔

  纵观昙鸾一生,似乎与泰陵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唐朝道宣的《继高僧传》、迦才的《净土论》上看:昙鸾的出生地一说在代县;一说在文水。两位作者是同时代较知情的僧人,且离昙鸾的时代也不算太远,古人又很重视人物属于何方人氏,应该不致有如此差异。在寻访他曾经结草为庵过的五台山金刚窟、和佛光寺的路上,我推测当时他家里一定事发生了什么变故,而从一地迁到了另一地。但一个才十四岁的未成年人,突然决心出家为僧了,是耳濡目染所致?还是动乱年代“高门”里另有的缘故?就很费人猜想。

  出家后的昙鸾一心扑在钻研各种典藉上,为的是寻找实现存在价值的途径。但长期的脑力劳动时他在体力上出了问题,在为《大集经》写注解时,气疾发作,只得停笔寻医,有意思的是:他去的地方是文水县,当时得泰陵故城。即汉、晋的大陵县(现在文水县北的武陵村)。一到城东门病就好了,这显然与他跋涉的运动有关;同时注解难解的《大集经》时,也许他已经怀疑道注解本身的意义,从而引起精神上的忧虑,我想:这些都是导致他过敏性气管发病的原因。如果对他出生在文水的推测不错的话,那么现在他回到了自小适应的环境,所以病也痊愈了。

  这场病以及他51岁的年龄,使他感受到短促而脆弱的生命难以支撑自己完成为脱离轮回而努力的心愿。于是他凭着自己已有的成就,千里迢迢到南北对立的梁朝,不仅折服了博学的梁武帝,还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陶弘景亲授的“长命仙经”。然而他与菩提流支见面时,对方对“仙经”竟如此不屑一顾!就这样“仙经”被昙鸾付之一炬了。因为他已经悟到人生的意义不在长寿,而在于精神的永生,要抱定一种有利社会、人类的基本信念,不为任何恶劣的环境所动摇。1942年日本净土宗高僧常盘大定,继26年前发现祖庭玄中寺之后,在抗战的殊死战斗年代,率领道众来祖庭参拜,反对那场战争,大概也是基于这种信念。

  北魏孝静帝非常敬重他,称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寺。日本“真宗三国七祖”为:印度龙树、世亲;中国昙鸾、道绰、善导;日本源信、源空。亲鸾是源空的弟子,所以他在赞昙鸾时,必然要提到了并州大岩寺。很多学者认为:“晋祠十六景”的“大寺菏风”在晋祠东二里许,很可能就是“并州大寺”所在地。从晋祠东沿开化沟进入蒙山腹地,在寺底村找到了大岩寺的下寺开化寺的砖构连理双塔,就可以向东北远眺到村民称之为“大肚岩”的寺庙遗址,正好与“并州大寺”的方向大致相同,而所谓“并州大寺”也不可能没有一个正式的寺名,那么“大岩寺”无疑就是并州大寺了,山腰的大佛也与其特征相符。

  昙鸾晚年居玄中寺,并常去介山之阴聚众清修,玄中寺离那里也不算太远,有他传道的'“鸾公岩”。还有一座来历不明的“昙鸾和尚墓”,因为有明确记载:他入灭于平遥山寺,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平遥城迁址过,平遥山寺当为今文水县,位于玄中寺“鸾公岩”的中途,应为他经常活动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现在仅存残塔的“梵安寺”前身。有意思的是:今武陵村的“泰陵”,既是他生病时要去的地方;又是他死后的葬地。于他有着特殊的感情联系。村西的文倚村,方立天主编的《昙鸾法师传》说:原名“文峪村”,和以前的文谷水一样,现在也被称为了“文峪河”,那里元代还有“圣寿院”,也许就是他入灭后敕建的“汾西泰陵胜地灵庙”的“文谷”了。从近人罗振玉所藏北齐天宝五年的拓本《敬造太子像铭》中所记名字有:“比丘僧昙鸾”计算,他入灭时已过八十高龄了。“昙鸾和尚墓”可能是另一位昙鸾的墓,也可能使后人将它迁葬于此。

  昙鸾把净土思想从寓宗的地位中分枝出来,开创了独立的净土宗,提出了贤愚易修的“易行道”,也就是在自己的心中,要保持一方净土,而不是把达尔文生物学的适者生存,运用到社会的一切方面来。这种“易行道”到了无知者手里,虽然不免浅薄,也容易被利用成组织群众的工具,但面对“浊世”,主张保持一种正直做人的基本信念,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或者一味的被环境的压力牵着鼻子走。只要这种精神不灭,或者就可以说是无量寿了。我想:其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了。

【昙鸾的足迹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孤鸾七绝杂文随笔12-04

杂文随笔06-10

让的杂文随笔12-15

让的杂文随笔10-21

永生随笔杂文随笔12-23

羁旅随笔杂文随笔12-26

随笔记杂文随笔10-17

随笔真的是随笔的杂文12-01

随笔日记杂文随笔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