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其所著见其所见的生活随笔
人们自古认为,在读书和旅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对此打过一个很好玩的比方:一本书是作者在精神旅行中留下的一串足迹,而在这番经历里顶重要的,则是作者一路上见到的风景、印证的境界;读者如果两眼只盯着书本上的字句,不开动自己的脑子思考,那么就等于是埋头重走了一回作者的原路,却未见到人家曾亲历的美景——那真是十足枉费了功夫,把自己的头脑当成了别人的运动场。
叔本华发表这段妙论,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醒世人不要读死书。西方的《圣经》也说:“字句让人死,精神让人活。”在阅读的心灵旅行中,唯有领会作者亲历过的真精神、真境界,才能算是达到了目的,见证了美景;否则,若光是亦步亦趋地循着一页页纸,在字里行间走过一遍,那就只能算“死在句下”,反而被典籍扼杀了性灵。
不过,在上面的两段话里接连讲了三次“精神”,我们也不能不感到有点浮夸;为了避免唱高调的`嫌疑,我们要赶紧给这些说法找个落脚的地方:精神不该只是玄虚抽象的东西,所以读者单靠自己阅读、冥想,恐怕也很难像古人说的那样“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很难与原作者恢宏阔大的精神境界接通。有时候,如果我们果真实现叔本华的比喻,去作者的故乡、故居游历一番,或许倒有助于体验作者著书立说时的亲身感受——踏在作者的足迹上,我们或许能更真切地看到伟人心中的美景。
这也正是旅游引人入胜的文化内涵:走入但丁初遇贝雅特丽齐的教堂,我们自然会对《神曲》的壮美多一分心得;寻访过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留下的脚印,我们也能对革命导师的嗜学勤勉多一分体认。而如果我们在这样寻访之后重温作者的著述,行程中亲历的见闻就更会令纸上的字句活络起来,让读者“如聆其謦咳,如见其仪型”,连通起往日与当代、昔贤与今人的精神世界。
在本期杂志的报道《德文郡:沿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脚步》中,作者用严密的考证、丰富的细节为我们复原了侦探小说女王的生活氛围。请别嫌报道琐碎(作者甚至认真调研了女作家去鱼市购物的路线)——如果您也是侦探小说迷,您一定会理解,真魔鬼和真精神都只蕴藏在这些最微末的细节中。
【读其所著见其所见的生活随笔】相关文章:
读其所著见其所见生活随笔02-15
待其芳华生活随笔06-23
生活随笔:活久见有感05-30
生活点滴见家风杂文随笔01-13
精选生活随笔鉴读05-31
让生活适得其所的散文05-13
让生活适得其所美文01-24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中该如何停顿12-06
读其所喜,提升语文素养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