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 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 饿殍:饿死 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五、课文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 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对这些事物来说,狼嗥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
4.这里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5.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6.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1)植被遭到破坏
(2)鹿群因缺少食物而大量饿死
(3)草原近期很难恢复
(4)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们将失去未来
7.“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8.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
①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②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9.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明确: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
10.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要像山那样思考: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六、拓展
观看视频《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加深体会。
七、作业
1.搜集人类破坏环保的事例,加深感悟,并写一篇“爱生活,爱环保”活动的宣传稿。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嗥--痛苦、反抗
生态恶果--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地聆听→尊重自然法则
雷真民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像山那样思考》]相关文章:
3.
4.长春版颐和园课件
5.在山的那边教案
6.北师版保修教案
8.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送阳光》教案
10.教案范文:在山的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