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小人物们可分为三路
第1路----- “阿福”,天天腆着笑脸,专事欢舞笙歌。代表人物:赵君赵忠祥,倪君倪萍。
第2 路-----“骄点”,天天板着整脸,专事揭小疮疤治牛皮癣。代表人物:白君白严松,
丹君敬一丹。
第3 路------“草民”,天天愁着苦脸,专事就“鸡毛蒜皮”慷慨悲歌。代表人物:黄君黄
键翔,
崔君崔永元。
其他如娱乐栏目的小小人物们属碎渣,暂时提不起来,罢了。
重点可谈的只有第三路,因为曾经对之格外看重。
这是个世俗的时代,人们趋于实用和现实,在享用变革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变革带来的困惑,压力和尴尬,但仍得打起精神择路而行地走下去,于是在电视上崔君黄君便应运而生了。
崔君,《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黄君,《足球之夜》栏目主持人。之所以将两君相提并论,只因为两君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主持的内容相似,都是关心的世俗话题,与正规新闻评论栏目中谈论的国事世事相比,一项体育运动或是如何给孩子起名这些显然是些小事情,但谁又能说踢假球吹黑哨与淮河治理中假达标真排放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相似之处呢?所以看似轻松的话题骨子里却并不轻松,这正契合了时下草民的生存状态。
从外形上看,两君都既不高大也不英俊,声音既不洪亮也无抑扬顿挫,而只是一味地娓娓道来。身材上两君都较瘦削,符合草民勤勉奔波辛苦挣命的形象。与那些电视上频频出现的肥胖的洋洋自得的主持人或太过做作自视甚高甚至装腔作势的主持人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以为他们更多地可以代表少数暴发户,代表那些浮躁浅薄无所用心之徒,他们不具备更广大的“人民性”。
而最绝的当属两君曾经的神情了,那曾经是一种毫无抖擞张扬却带有几分迟滞 (也许是忘词儿了) 腼腆的神情,曾经是一种在主持的某个停顿的瞬间流露出的似乎脱离现场的沉思的执着的神情,曾经是一种由于辛苦劳作而略显疲惫的神情。两君都曾经试图用幽默来消解草民的困惑和尴尬,但即便是嘴角上挂着微笑侃侃而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曾经的眉头却依然是微微蹙起的,这也难怪,草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烦心事没搞清没解决,中国足球依然是一项让草民揪心的运动,他们能开怀畅笑吗?这种乐而不忘忧的复杂神情,我以为可以当作崔黄两君曾经的标志性的神情了,这种神情极大地贴近了草民的生存状态,是属于敬业守德的草民的神情,而那些整日香车宝马笙歌美酒之辈是断不会有这种神情的。从年龄上说,两君都正当三十多岁的壮年,从他们曾经微蹙的眉头中,我们可以读到一种忧患的“沉船意识”,从他们曾经沉郁执着的眼神中我们又可以读到一种道义感,一种责任感,更为难得的是我们还曾经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激情,他们虽然和草民们同处于世俗的潮湿中,却曾经未敢忘记在世俗的潮湿中缓慢地燃烧着他们的激情。他们曾经给草民们以极大的慰藉和认同。不管崔黄两君他们自己是否有所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代表着我们社会中一批三十多岁乃至四十多岁男人们的形象,而这一年龄段的男人正是我们社会普遍意义上依赖的中坚力量,而这形象对广大的受众存在着潜在的巨大的影响,因此不能忽视这种影响。崔黄两君曾经表现出的沉郁多思,豁达幽默和坚忍顽强的精神内质无疑是积极的。
请原谅用了这么多“曾经”。
可现在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似乎不可避免地流变了。我们注意到崔君的服饰开始变得精致起来。尤其是黄君,黄君的眉头舒展了许多而且好象有点发福,而且还学前两路(阿福和娇点):写起书来,要把自己“做大”,“做强”,要“膨胀“,还把家底亮出来充门面。
失望啊!还能指望谁呢?
转念一想,也没什么,草民还是得指望自己,自己出任“网络媒体英雄”吧!不跟他们玩就是了。
[中央电视台的小人物们]相关文章:
3.
5.人物心理的成语
6.人物的神态成语
7.晚安朋友们说说
8.有人物心理的成语
9.含人物心理的成语
10.小说人物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