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4-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文章摘要:在高中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给教师留下了更多发挥个性教学的选择;文学教育的内容更进一步加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成为了高中语文课改中文学教育的亮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得到落实,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取得显著效益的背景下,走上了历史舞台。打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能明显地感到它在承载语文教育厚重的时代烙印和文化分量的同时,给我们今天的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气息。仔细研读,再与教育部2000年春季正式颁布实施的《试验修订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比较,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方面都有着很多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在高中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给教师留下了更多发挥个性教学的选择;文学教育的内容更进一步加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成为了高中语文课改中文学教育的亮点。

   那么,在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的新的形势下,如何理解和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如何理解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怎样实施文学教育?本文试图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并吸收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客观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我国教育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上,走过了很长一段艰难的历程。从废除科举的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学术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探讨,主要争端就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与“文化性”的问题。在教育部2000年春季正式颁布实施的《试验修订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才写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确认了语文的文化性。但这一表述,仍然存在整合不够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和升华。这一界定是客观而具体的,是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它在语文整合上突出了优势,符合目前对语文课程认识的实际。同时,这一界定也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在母语教育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离不开文学教育。人文性的特点确定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国外的母语教育,英、美、德、俄等国都十分重视文学教育,在他们的课程标准中对实施文学教育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而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课程评价、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都对突出了文学教育的内容,这无疑是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它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课标从“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总目标出发,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并具体落实了文学教育的内容:熏陶感染,审美教育,阅读与鉴赏。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设置中,均突出了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课程改革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文学是历史的一面明镜,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通过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多角度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文学,由于它的引人入胜的形象和动人心弦的情感内涵,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这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主要有:

   1、如何充分利用必修课程目标中的“阅读与鉴赏”,发挥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循循善诱,熏陶渐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

   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学习,实现有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3、从文学教育的角度看,如何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如何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任务呢?我认为关键是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地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4、在文学教育中怎样去实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上方面的问题所涵盖的内容,既丰富又复杂,既涉及理论层面,更多的却是教学实践问题。这样,也就为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综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一方面,应以“人本教育”为出发点,通过文学教育努力实现培养和谐发展的、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人才目标。语文素养在很大的层面上就表现为文学素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的成败,有无兴趣是关键,而文学教育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同时,文学教育也是实现语文教育总目标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容,既丰富又富含情趣,它既包容了历史的、现实社会的、生活的、自然的事实,也蕴涵着人类思想的精华。用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直接有效的。由于文学因素的多样和复杂,学生可以有多样的个性选择,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实现人文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语言形式的载体作用,也就实现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语言知识工具的目的,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一直以来,教材大量选用优秀文学作品的原因。

   再一方面,文学教育应以强调母语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在母语教育中的重要性。母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本民族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这在文学作品的选文上就该引起特别的重视。外国文学作品虽然很多也富含了进步的思想,但由于有翻译文字的局限,并不能完全传达作者的情意。因此,我主张在教材选文和实际教学中应作慎重选择。

   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要努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标要求“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把握文学教育的特点,利用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实现其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情感熏陶、审美训练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健全学生的人格,大胆放手,让其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三、文学教育将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的重头戏。

   不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突出了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近年来的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也非常重视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研究,甚至几年来的高考均把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试题的改革和创新也在不断体现出来,其占分比例更不容忽视。

   在传统的文学教育中,由于语文教育中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高考试题的导向因素,师生均面对应试的压力,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出现了“偏差”。针对这种现象,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晚年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为此,张先生强调“应当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并指出文学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 这段话,就较好地论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为文学教育定了位,在实施高中课改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此,还有不少的教育研究家们,也都展开了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研究。

   在对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中,我们也不难看到“文学作品阅读”“诗歌鉴赏”两大部分,还有写作的发展等级评分要求等,均把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核作为重头戏。而且在试题的设置方面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对此情况,我在这里不作具体分析。

   在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的新的形势下,分析诸多因素,认真钻研课标,我们就可一目了然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可以预见,文学教育必将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的重头戏。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使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书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 蒋红森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高中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

2.高中教师教育随笔

3.高中教师教育故事随笔

4.新课程改革语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浅谈论文

5.教师节国旗下的演讲稿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语文教学教师论文

7.高中心情随笔

8.高中生元旦国旗下的演讲稿

9.高中音乐教师演讲稿

10.学前教育就业形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