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风起》教学设计、评点及教学后记(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7-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对学生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引导学生体味、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关注自然、体悟人生。 

教学重点 

1 、品味精美的语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体悟人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借助网络或图书,搜集摘录有关写荷塘荷花的诗文,并做评点。 

2 、认真地阅读课文,将读完课文后最初的感受和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记下,课堂解决。 

教学设计 :

一、交流预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导学: 1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诗文。 

2 、引导学生交流读课文的感受和解答疑难问题。 

3 、组织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 1 、交流搜集的诗文。 

2 、相互交流感受、解答疑难问题。 

3 、商讨确定学习目标。 

(赏析文段、把握感情、理解主旨) 

教学设想:在交流中,激发起学生搜集查找资料的欲望,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 

(同学已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周敦颐的《爱莲说》、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及杨万里写荷的诗等) 

二、赏析精美语段,把握作者感情 

教师导学: 1 、组织学生品读、赏析、交流自己喜欢的精美文段。 

2 、指导学生赏析: 

①作者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立足点在哪?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景物的这些特点,收到什么效果? 

③写景中蕴涵着作者什么感情?自己有没有这种体验。 

(振奋,追求高洁、清澈自由,抛弃尘世的污浊,向往大自然) 

3 、引导学生理解含蓄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鉴赏第三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 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 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在那刹那的一刻,忘记了公事缠身,而与阳光、荷叶、轻风融为一体,得到瞬间的多彩的神会,这瞬间的多彩的神会,是灵魂的过滤,是心灵的净化,是我摆脱污浊的现实的美好愿望和情怀,也是我内心世界与自然外物融合的结果。) 

学生活动: 1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自主地品读、欣赏,评点。 

2 、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赏析自己喜欢的文段。 

3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赏析步骤:品读 ---- 评析 ---- 同学评价 ---- 同学补充 ---- 教师引导 ---- 齐读) 

教学设想 | :学生在赏析交流中,培养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及写景状物的能力 

(第 2 段写荷叶,观察的角度,近看,正面、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静态的美;借助水珠在荷叶上的流动,侧面、比喻、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动态的美。) 

第 3 段写荷叶,观察角度,远看,借阳光,强风的作用,将荷叶写得有形、有色、有声,多彩多姿。 

第 4 段写荷花,近看,比喻写形;利用颜色的变化写出花的美姿,比喻、拟人的运用。) 

(这几段之所以能把荷叶荷花写的这样多彩多姿,主要是因为作者观察的细腻,如:写荷花尖端的红紫,似乎冒出红紫的浓烟) 

三、探究问题,深入理解主旨 

教师导学:教师在前面学生赏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1 、文章结尾写到荷塘周围的建筑、噪音,作者想告诉你什么? 

(文章的结尾写到 “ 钢筋水泥 ” 把荷塘给 “ 镇压 ” 住了,大量的水泥把莲藕给 “ 封杀 ” 了以及噪音碾压着花叶等,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对这种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现象的惋惜、愤慨,无奈的感情,另一方面向人们提出了一个 “ 人与自然 ” 和谐的这么一个话题,让人们关注自然。) 

2 、文章结尾还写到一个儿童作画的情节这又起到什么作用? 

(文章写到儿童在画画竞 “ 耳聋于外来的噪音 ” ,可见他已经沉浸在荷的世界里去了,并没有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他是出污泥而不染,浊中见高洁的荷的化身,是美的使者,也是作者的愿望、理想)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探究讨论,最后交流讨论的结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教学设想:本环节目的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探讨文章的主旨,要求谈的有道理即可。 

四、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 , 也可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给老师的建议。 

五、作业: 

布置学生课下将本课和《荷塘月色》《清塘荷韵》三篇文章优美的片段摘录下来并背过,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评点:  

这是一堂散文阅读鉴赏课,整个教学鲜明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流程由 “ 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 、 “ 精读赏析,把握情感 ” 、 “ 问题探究,理解主旨 ” 三个板块组成,由浅入深,思路清晰。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组织、引导,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他们确实是 “ 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讨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教学后记: 

这是我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上的第一节课,对自己这节课比较满意。一是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充分的讨论,学生能自主的赏析课文,并且分析的深刻、透彻、到位,学生学习很投入。这是我没想到的。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在精心的阅读,认真的讨论,大胆的提出疑问,并且能够互相质疑,他们的积极性真正的给调动了起来,真正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这又是我没想到的。三是我在课堂上努力的做到了 “ 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 课后调查学生得知,这样上课,他们也比较满意。 

至于 “ 教师的主导地位 ” 如何体现?近来我也反思这个问题。就这节课来说,有些段落同学们已挖掘得很透彻了,有的学生已说得很有道理了,有的同学提的问题或鉴赏的词、句、段落间的结构甚至文章的主旨,比老师钻研的都深透。 “ 学生在交流中,在争论中,已经起到了鉴赏的目的,教师再向何处引导?起到个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还不行吗?况且,学生的回答,就这课来讲,老师和学生赞赏都来不及,哪还忍心去指指点点呢?当然,适当的时候该点拨,一定点拨,关键抓住时机。 

有的老师课下谈,你连续让那么多同学回答,为何很少评价?我觉得学生的感受或分析,都是他独特的阅读体验的结果,教师岂能将自己的体验随便强加给学生呢,尊重他们该多好呢,况且,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己的感受体验或分析恰当不恰当会在比较中进行修正。这在我以前的教学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确实不断地引导、追问迫使学生向纵深去理解,去向老师理解的地方去引导,现在看来这种教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这节课不足之处,我认为还需加强学生的诵读。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的读一读,最后拿出一段时间自由读、齐读等,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主旨。 

课后布置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比较阅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位老师课下这样说道:我很高兴你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我为学生的思维不再受老师束缚而高兴,为学生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而高兴,为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高兴,为学生能在课堂上因观点不同去争论而高兴。 

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现在只能摸索着走,在摸索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力争达到 “ 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 ” 的境界。 

[《荷塘风起》教学设计、评点及教学后记(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4.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5.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6.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7.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8.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9.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10.《为学》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