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内容提要: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本文试图就语文课作为人文美学的有效载体,及可以使这种人文美学更加突出的多媒体教学做一浅析。
关键词:人文美学 语文课 多媒体
一、语文课人文美学的有效载体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一个人“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这层意义上讲,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鉴于过去语文教育片面追求所谓的“工具性”,这次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者认为:“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蕴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韧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感情。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钱理群
我非常赞同钱理群先生的观点,中学语文在工具性知识性之外亟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学会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来总结冬季。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让精神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及课外辅助材料,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二、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更具人文美
(一)点点滴滴的美感染学生
1、寓教于趣,在视听中感受美
我国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事物是核心,词是外壳,在教学时应当使一切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
“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就是带有情感意味的注意。兴趣愈浓,观察就越仔细,感受亦愈强烈。多媒体计算机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2、寓教于乐,在对比中鉴赏美
“乐”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求乐爱美是初中生基本的心理特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教学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比,“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寓教于情,在动静中领略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生情感充沛有助于深刻地感受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钮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钮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4、寓教于境,在实践中创造美
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想象”。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方方面面的情浸润心灵
1、走近历史,充实精神境界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高中课本中有许多历史散文与故事,了解古代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古人独特的情怀,了解悲天悯人的渊源。但由于历史的尘封与间离感,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时适时的多媒体运用,会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不计前嫌、申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的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的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人质,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因此他们的精神就会对学生产生更加震撼,更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家危急关头,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大局的思想,让我们震颤;身体力行,细致观察的治学态度,发人深省。我们应从古人身上找到答案,把自己融入社会大洪流中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和社会。
2、走近自然,完善自我人格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自然,亲睦自然,在大自然中领略无限美感,这样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完美人格。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优美散文从不同角度对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族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描述,都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类文明所造就的奇伟景象,无不动人心魄。但由于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所写美景,只能从文本的表象描述和插图中了解一点。而这些都不能形象的、动态的呈现景物的自然美。因此,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无比强大的功能,跨越时空,带领学生在课堂内任意浏览、欣赏各地自然风光,真切感受、体验自然美。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除了向学生演示常规图片,播放常规录像外,也可应用电影艺术中摇拍、闪回、化出及蒙太奇手法,演示全景、远景、近景、特写、字幕等,再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学生就必然陶醉在美妙的自然风光中。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自然风光秀丽,而且能引发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语文课程只有通过与多媒体 的整合,使语文课程更加感性,形象更加鲜活,感情更加强烈,才能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才能使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充分地熏陶学生的情操,滋养学生的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逐渐积累成为学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
有人说12 --22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精神帐户”的时间,以后一辈子都要回到这个帐户上“提款”。我们的人文教育就是为这个人建立这样的一种“精神帐户”,使他今后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充足的内在资源。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人文教育能给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理应抓住契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精神底蕴,点燃生命的亮色。而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的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美学观念,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育展望》 钟启泉总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李杏保 顾黄初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巢宗祺著 湖北教育出版
[多媒体让语文更具人文美(人教版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语文美文摘抄
3.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4.语文的教学论文
5.多媒体课件教学论文
6.小学语文美文赏析
7.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9.职中语文教学论文
10.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