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及写作背景
2、熟悉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预习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字 ,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
《野草》 鲁迅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狂人日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huǎng( )然大悟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wù sè shí yì shù chà huáng 恍 模 虐 诀 仃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诀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恕诣)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缀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蕾 )四、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这
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 )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 )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 )
课堂练习
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课文结构,给课文分段(现实--回忆--现实),并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1-2)由北京的春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1)叙述风筝事件(虐杀风筝梦-醒悟懊悔-补过不得)
第三部分(12)由景衬情,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课后拓展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100字左右)
课后反思:
风筝--导学案
七年级 班 姓名
(朋友,字如人生,请认真书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体会亲情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课前预习
课文第四段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待得很清楚,请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课堂练习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
.在“我”的故乡,风筝总放飞于温和的春天。而在北京,居然可以在这依旧寒冷的季节里就放飞起来,所以“我”惊异。同时,因为眼前北京天空的风筝,让“我”又不由回忆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这一幕已成为历史,永远无法更改和弥补,所以“我”又忍不住“悲哀”。
2、为什么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现在,在北京,“我”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便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指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我”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3、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课后拓展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说说(50字左右)
课后反思:
风筝--导学案
七年级 班 姓名
(朋友,字如人生,请认真书写)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加深理解
2、抓住重点句子,结合背景理解课文
3、培养辩证观念,正确对待游戏与学习
课前预习
作者当年的行为与后来的补救以及今天的沉重,都表现了浓浓的亲情,试分析为什么?
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后来,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今天,因补救不得,更加同情可怜兄弟,骨肉深情藏于字里行间。
课堂练习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课后拓展
亲人(老师)是否曾经扼杀过你的天性,剥夺过你的自由,请谈谈你当时的想法与今天的理解(100字左右,用第二人称对他或她说)
课后反思:
风筝--导学案
七年级 班 姓名
(朋友,字如人生,请认真书写)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加深理解
2、抓住重点句子,结合背景理解课文
3、培养辩证观念,正确理解父母与老师
课前预习
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课堂练习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关于“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这一句的理解是
.过去的事情已经全都忘记了,连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3.为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4、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5、为什么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课后拓展
在严冬你可曾感受到过春意?在酷暑你可曾感受过清凉?在春天你可曾感受过寒冷?。。。。。试说说(100字左右)
课后反思:
邹爱洪
[《风筝》--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2.《谈中国诗》导学案
8.语文版小学课件
9.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