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杭市实验小学 洪春幸
笔者在近期的一次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作文的困难主要来自于“没有东西可写”(占36.4%)、“没有好词好句”(占33.7%)、“不知怎么写”(占15.2%)等三个方面。
对当前小学生作文现状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学生作文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说假话写空话、错字连篇、词不达意、句子不连贯不通顺、意识表达不清楚等不良现象。典型的例子很多,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未能让考生战胜虚假,约有20%的安徽考生“父母双亡”,竟有一位考生“以脚代手”。①
这一切让人觉得学生作文就像一棵离开了大地的娇嫩凄美的小花,随时都会凋谢。让小花再植于肥沃的土地,健康成长骄傲地开放;让我们把眼光从教的视角技术的角度回到学生作文的根本和基础,重视学生的作文积蓄,固本清源,真正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积蓄”就是观察到的事物,学到的知识,以及对人、对事、对景而发生的情思。简言之,积蓄就是经验的积累。②包括知识的积蓄、思想认识的积蓄、语言的积蓄、情感的积蓄等几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追溯根源在于生活、在于阅历、在于书本。
重视学生的作文积蓄就是在生活的熔炉中,使学生的知识、认识、情感、语言等,不断积累丰富,以期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突破被教师和学生视为拦路虎的“材料关”、“表达关”。这反映了写作原理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写作原理认为,作文得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③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的转化,能动的、本质的、真实的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观念、情感;然后是学生的认识、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的转化,要有理、有物、有序、有文地转化为书面的语言。第一重转化的实质是生活的积蓄,写作的一切材料都是生活里原有的,并且是生活的主观化的积蓄,是认识、思想、情感的积蓄;第二重转化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语言积蓄的丰厚,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语言文字修养,善于书面语言的表达。
儿童语文学习研究表明:模仿、多通道和长效积累是儿童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④儿童主要通过耳闻、目睹、交流等多种途径,依靠模仿来学习和丰富语言,并使语言规范化,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积累。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语言,在交流中运用语言,特别要借鉴传统语文教育中“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的成功经验,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只有清醒的认识到积蓄之于作文的基础地位和固本清源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真正重视学生的作文积蓄,小学作文教学才能走出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误区,才能实现作文与育人相结合、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相促进。
作文积蓄的内容是综合的整体的,所谓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作文积蓄的方式是个体化的,是学生有意识积累和无意识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作文积蓄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教师如果坚持不懈地通过科学的指导,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投入,必将会有力的促进学生的作文积蓄的丰厚。
一、 丰富学生的生活
写作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写作源于生活。这样认为,不仅因为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即使是作文中的想象和幻想也源自生活素材的原型启发;而且写作的动机也来自于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变,时刻影响着学生,感动着学生,于是就有了表达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学生最初的写作动机。吴立岗先生认为,从这种动机出发,可引导学生最终达到掌握写作,完美表达的目的。不仅因为写作是应生活之需,写作应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徐鹄老师就积极提倡实用作文的观点;而且写作本身就是生活,写作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叶圣陶先生认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
丰富学生的生活,是作文积蓄的根本。当前,“减负令”的出台,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我们应该可以有所作为。但是,由于观念的滞后效应、“应试”环境的残存、社会育人意识的淡薄,大多数学生还是整天围着课本转,没有机会观赏自然风光,没有时间参加有益的活动,没有精力阅读好书好报,生活是那样单调,有人感叹是“灰色的童年”。有位教育家说:今天,课本是儿童的世界;明天,世界是儿童的课本。丰富学生的生活不仅是作文积蓄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如夏令营、郊游等传统活动以及假日小队、手拉手活动等现代活动都是很好的形式,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其次,加强活动课程的建设,规范活动课的操作。活动课程已被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一定要求开足课、上好课、出成效。再次,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共识,为孩子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尤其是家长,可利用假日多陪孩子外出活动,增长见识,增加阅历,打实生活的底子,打实作文的底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停。”
二、 锻炼学生的观察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关于写作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把学生领进了一个宝库,那么,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则是给了学生取宝的工具。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并以表象的形式储存于脑中,脑中的储蓄多了,其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就越来越活跃,这样,到提笔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了,相反,头脑中的积蓄一多,就会有发表的欲望。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种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一是情景观察法。即努力创造一个实物情境或模拟情景,指导学生用一定方法进行观察,练习表达。有时我们会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时会摸出一个桔子,让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再把皮剥了,又让学生看看、数数、尝尝……学生面对鲜明的观察物,思维特别活跃,想象特别丰富,发表欲望也特别强烈,语言表达也会流畅许多。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指导学生再观察,再认识,是否多此一举呢?如果从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掌握,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养成的角度来看,这也许就不是问题了。诚然,学生作文的基础是表象,并不是形象,观察的功夫也要在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中形成,但这与情境观察中的观察指导并不矛盾。
二是素描作文法。⑤即以观察实物为途径,以片断和简短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记叙结合来反映生活的一种训练形式,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观察与作文的结合,迅速将观察的结果定型,有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表象。
三是随机观察法。要求学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机观察,及时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物,并与日记紧密结合,让学生及时的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锻炼敏锐的观察力。
三、 锤炼学生的思想
指导学生作文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组织了活动,也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了,但总有一些学生临到作文还是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曾有学者就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的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中的一项测试是要求学生把一本心爱的课外书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叙述读物的内容概要,对感受则轻轻带过;很多学生只就一篇课文写心得体会,照搬书上的课文分析,千篇一律。⑥因此,锤炼学生的思想,是作文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内因。
锤炼思想,一方面是指要提高学生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批判、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生活、对事件、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指发现思想、创造思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即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分析问题,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计算机时代,教育教学还必须改变侧重点,而更加集中注意与发展那些计算机无法做到的技能,具有优先权的则是开发创造力和全方位思考力。⑦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必“求诚”,“求诚”必先“立诚”,“立诚”就是要提高学生心中对外界生活的感受、思考能力。
锤炼学生的思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主要要做到: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在郊游活动中,学生面对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山林美景,陶醉其中,会有许多感叹和疑问。“树叶为什么会变红呢?”“为什么松树不会落叶呢?”“小草都枯死了,小兔子吃什么呢?”教师要善待这些天真的童心和思考的苗头,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二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并逐步养成这样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三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思考方法的指导,如:逆向思考、纵向和横向思考、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易位思考或变换立场思考以及全方位思考等,把听、说、读、写全都作为思考锻炼的机会。
四、 培养学生的情感
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感情,对世间万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能引发情感的共鸣,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积蓄的重要方面。古人不是也说:“情动而辞发”吗?教学实践中发现:情感丰富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东西想表达,也更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现实中,学生情感的差异是明显的。有的学生对这件事动情,有的学生对那件事动情,这是情感倾向性的差异;有的学生似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感情,有的学生则对很多事物表现冷漠,这是情感敏锐性的差异;有的学生会为一些小事而大动真情,有的学生则很少有大喜大悲的情绪变化,这是情感丰富性的差异。但是,“人是怀有情感核的,着意培养,就会抽芽、舒叶、开花、结果。”⑧
培养学生的情感,重点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情感偏弱,使其变得周强;克服情感的粗放,使其变得细腻;克服情感的迟钝,使其变得敏锐。培养学生情感的方法,我们从实践中归纳为:一是移情体验。在教学或活动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换位移情,体会事物所具有的情感。如在指导学生观察傲放的梅花时,启发学生想想“假如我是梅花”,体会梅花凌寒开放的坚强,激起学生心中情感的波澜,甚至得到人生的感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使这种移情体验的方法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使学生的情感反映变得积极、敏锐。二是内向感受。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前,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前,每个人包括小学生,都会受到情感的震动。但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是人们更少的去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内心对外界的情感反应,而显得冷漠。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排除外界的干扰,克服心灵的烦躁,每天都有一段时间,静静地体会自己心灵的感受、感触、感动。研究发现:人最初的情感是丰富细腻的,有许多情感发生发展的层次,但是情感的遗忘也是快速的,特别是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往往稍纵即逝。所以,同时还要让学生及时纪录自己内省的情感历程与状态,日记当然要纪录一些难忘的事,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纪录当时的情感及其变化。这样学生作文中就会少出现一些“我很高兴”、“我快乐极了”等空洞的情感。
五、 指导学生的阅读
阅读与写作,吸收与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浙江省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在研究读写结合问题时发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99。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应成为作文积蓄的主要途径之一。
阅读在写作积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增长知识,提高思想。学生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依靠事事亲历,许多东西要从阅读中获得间接的知识,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和提高。二是提高认识能力,开阔思路。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和许多智慧的人交谈的过程,这当中作者的观点、思路、思考的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赞科夫曾说:“你(教师)不必担心学生领悟得太少,相反你应担心学生领悟得太多,但是感受一定要多。”这句话对语文教学以及作文积蓄是很有启发的,大量的阅读,特别是熟读诵记一些名家名文,使之化为一种内部的积极语言,形成语言规范,学生作文时就不会再担心没有“好词好句”,也不会出现言之无序的情况了。
指导学生的阅读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内阅读要得法。阅读教学要摒弃机械记忆,字词解释,研究布局修辞等技术化的做法,而要在语言文字的比较、揣摩、体会上下功夫;阅读教学要能有不求甚解的宽容,即使对课文特有的写作知识,也无需讲深讲透,只要有一个朦胧的认识就可以了,我们不可能指望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写作方法。(学生读作文秘笈、优秀作文选这样的书,也是无益的)另一方面,课外要大量阅读。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提出了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六年要完成不少于150万字的阅读任务。而此前,山东省龙口实验小学坚持10年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特别是突破了作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的难题,被朱作仁教授誉为“一项值得推广的教改实验”。 ⑨他们的做法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借鉴。
注:
①《钱江晚报》1998年8月2日《高考阅卷令老师目瞪口呆》
②《福建教育》1998年第10期《论作文积蓄》 作者:田本娜
③《小学生作文教学心理学》第4页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主编:朱作仁
④《上海教育》1998年第9期《小学作文应遵循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作者:栾兆祥
⑤《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5期《我的作文教学观》 作者:吴立岗
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第650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编:全国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⑦《外国教学资料》1997年第1期《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四个特色及其教学观》 作者:周风
⑧《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第271页 开明出版社 作者:董菊初
⑨《教育研究》1997年12期《一项值得推广的教改实验》 作者:朱作仁
[固本清源 厚积薄发--漫谈小学生作文积蓄]相关文章:
1.漫谈清高与金钱
2.厚积薄发的近义词
4.厚积薄发近义词
5.漫谈中秋散文
8.魏书生工作漫谈读后感
10.小学生作文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