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作文就是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和谐统一。传统的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脱离,不大注意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写作之源,学生往往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生活气息,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作文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作者须得拥有一定生活经历,对生活有所理解和领悟之后,才能产生写作欲望,进而写出较好的文章。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指导学生阅读生活呢?蚕不吃进桑叶,便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便酿不出蜜来;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也写不出象样的作文来。指导学生积累材料要突出一个“多”字。因为量的增长会导致质的飞跃。唯有多,才便于鉴别、比较,才易发生联想和想象,才能使剪裁得心应手。要做到多就要要求学生做到留心观察,深入体悟,勤于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观察是人来人往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写作内容的基础。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那样:“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
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时要做到细致。不细,大而化之,走马观花,往往会在具体写作时闹出笑话。老舍先生也曾告诫我们:“写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想。如果你观察得不对,或观察得太少,没有深刻的印象,抓不住一个清楚的形象,不要硬写。”学生的作文往往有雷同化、概念化、公式化的毛病。从立意到选材,从构思到叙述,均无独到之处。写教师必定是深夜工作、带病教学、儿子有病不去医院;写学生必定是拾金不昧、刻苦解题、浪子回头上大学。这些已成为学生写作文的主要内容和程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没有独立的见解,缺乏求异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事(物)多写,各有所异。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但是学生不会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事物。根据这种情况,我就训练学生对同一事物从多方面去写。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以竹子为例,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考虑:由竹子的中空想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想到“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名联;由郑板桥的竹子图及图中的题词“高风亮节”,想到做人应有气节;由竹子弯曲又会伸直想到韧性;由竹子没有旁逸斜出的枝蔓想到挺拔向上;由竹子不落叶想到傲霜斗雪的气概;由雨后春笋想到顽强的生命力等等。这次作文我让学生以《化妆品随想》为题,写立意不同的文章。有一位同学连写三篇。一篇写化妆品把孩子们打扮得很漂亮,但有些女孩子一味追求外表美,不注意内心美。一篇写化妆品美化了人,美化了生活,“我”对生活更热爱了。一篇写化妆品虽美化了人,但它一生做的都是“面子”活。这种练习效果很明显,学生对事物不但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有独立的见解。
二、克服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在生活中某些认识一旦成为模式,就很难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也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比如厂长常常是正义的化身,副厂长就一定是反派的模样。地下党员总是不卑不亢,汉奸特务一定是分头墨镜。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很片面甚或错误的。庸俗的文章由如白开水,品起来没味道,但至少还能解渴;落入思维定势的文章,读来就可笑了。要重视作文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写过一部短篇科幻小说,读来虽有些稚嫩,但颇有大家之风,不同凡响。要在观察中体验、感悟。每个人在观察事物时,总会有心灵的颤动甚至是震惊,可惜的是,很多人往往让它稍纵即逝,不让这些涟漪在自己的脑海里储存、孕育。所以,我们要有生活中的即时体验,更应注意积累这些即时体验,并时时感悟之,从长期的体验中获得智慧,使写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人。
三、要讲究感悟中的趣昧。写作中的趣味,指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越独特,文章的创新精神就越强。我们要使写出来的东西成为上乘之作,就必须在生活中提高审美修养,强化审美意识,净化审美趣味。趣味愈高愈丰富,作品才愈有感染力生命力。曹雪芹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是这“味”,使得《红楼梦》数百年来倾倒了无数的读者,出现了“红学”。当然,趣味再加上美的形式,那更是锦上添花了。
总之,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和谐统一。有生活,善观察,勤感悟,抒真情,写作就不难。
周会敏
[小议作文教学]相关文章:
2.小作文教学课件
3.作文教学随笔
4.中学作文教学课件
5.初中作文教学课件
6.作文教学课件
8.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9.想象作文教学课件
10.桔子作文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