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评价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1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构造、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治理、课程评价、课程治理、教师的培育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需对新课改加强熟识,热忱投进,不断进步自身素养,进步教师素养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条件条件。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在实际应用中的目标:转变课程过于注意学问传授的影响,夸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学问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转变课程构造过于夸张学课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构造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转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学问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进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爱好和阅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技能。转变课程实施过于夸张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分析和解决题目的力量,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力量。转变课程评价过于夸张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进展、教师进步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转变课程治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治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根底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需对教学活动提出肯定的要求。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进展为本”作为根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进展”指全体学生的进展、终身持续进展、活波主动地进展和共性特长的进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进展制造适宜的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促进学生的最正确进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养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根底性和进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供应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进步全国民族素养为目标,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根底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进展。面对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根本要求同特别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二、着眼学生的根本素养的全面进步。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的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构造及其质量水平;进步学生的素养就必需化学问为聪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双基的练习,进展学生的聪慧和力量,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生动活波地活动地学习。
为了培育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力量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把握和运用所学的学问。
面对现今的教育状况,以我对于新的课程理念的熟识,我以为进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一个熟识题目,任何一位教育工的思想熟识假设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题目,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究竟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回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进素养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为什么要进展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确实立是受社会经济进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适合当时的经济进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展,学问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状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定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往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夸张共性,无视共性,重视学问的传授,无视力量的培育,重视学习结果,无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夸张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加教学过程,自主地进展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进步学生的素养。教育是培育人的,是要培育社会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遗忘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犹如给脚供应适宜的鞋,我们必需给学生供应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遗忘,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假设鞋分歧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觉他们好像遗忘了自己在学习,遗忘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忱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的教育工就要充当供应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需用心记住:我们要制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学问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治理者变为学生自我进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在教学方式上,要表达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而不被学问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忙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气氛。
第三,努力进步教师的素养是关键。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进展,今日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泼,爱好广泛。猎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广阔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进步自身的根本素养,以满意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往想、往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往感悟学问。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擅长捕获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觉和挖掘学生进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敏捷的课堂应变力量,以保证双方的协调进展。
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共性的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否则,不利于培育学生的思索和终生学习的力量,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是如此。合作力量提升的力量,能形成集体的聪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索为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争论,有目的性的争论,才能到达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再消失题目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争论应留给学生肯定的独立思索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加争论。这样培育学生独立思索的习惯,才能到达或做学习的最正确效果。
教师还要鼓舞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一种服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以独立为根底,假设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假设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论证结果是实是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是受益者。
传统的教学观师生随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灵敏语言表达力量强,常乐于表达不倦;有的学生反响较慢,又羞于开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习小组车成员之间形成相互敬重、相互关怀、相互观赏的***气氛。学生学会相互帮忙,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就能从中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为人民效劳意识,也就是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学问、技能的快速把握。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使学生的引导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同学一起沟通,同学一起争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典范效应。
在学生沟通争论时,教师不能只是积极的旁观,更应积极地参加,在参加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事,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加合作学习时,要留意爱护儿文化,庇护学生的抱负精神,让学生争论,让学生质疑,让学生保存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是可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以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以为自己是一个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骄傲感。
信息时代的进展快速,学生猎取学问的多渠道,常常会让我们自叹不如,学生知道我们未必知道,学生的疑问我们未必能解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峻、刻板,但不能原谅她们的不学无术。”在合作学习时,遇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师不能碍于面子,怕难为情,应与学生一道查找真理,要能够成认自己的缺乏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也留给自己重新思维的时机。因而让课堂焕发活力,必将是学生更加安康、欢乐的成长。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2
全面实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为推动根底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xx年11月本人参与了区进修举办的干训学习,对根底课程改革讨论进展了特地的培训。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熟悉、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识的内容不见了,造成很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心情,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深受启发,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学问,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学问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其次,新课标下的`教师更多的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胜利的一堂课,或者说胜利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沟通与沟通。新课标下的教师胜利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加者。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观赏学生,他们敬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爱护学生的自尊,信任学生的力量,满意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敬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判,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教师,充分的熟悉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制造。教学是一个再制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进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洁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依据学生进展的需要对教材进展调试和重组。
沃德曾说过“平凡的教师传达学问;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学问;好的教师演示学问;宏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习学问。”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下的教师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去学习学问,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进展,他们的追求是走向全人教育,这也正是新课程进展的核心理念和进展的终极追求。培训中的教师的讲座值得我再次深深的品位。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3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任务当中,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卡脖子”难题。
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
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是评价导向与改革不适应所造成的。
20xx年9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首次系统提出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力图破解教育改革的“卡脖子”难题。
可以说,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变革是否成功,考验着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智慧、勇气和魄力。
推动这场变革所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需要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问题上站稳立场,拿出实招。
一、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教育评价反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
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尚武主义要求培养勇武坚毅的人,宗教至上需要培养驯服虔诚的人,政治至上要求培养忠诚认同的人,社会的价值观决定教育价值观,也决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
然而,一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也不是单一的,宏观的教育价值观是比较明确,但是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在有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有些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分歧。
国家要求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公民,家庭和个人则仅仅希望通过教育改善自身处境,谋求较好的社会地位。
中央政府要求教育符合国家对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的需求,地方政府则关注通过教育显现政绩,争取社会资源,而学校则看重教育资源的分配、生源的优劣。
教育价值观既反映了对教育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教育的利益诉求。
从国家利益出发,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从家长的利益出发,考试分数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兑现教育利益。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从家庭利益的角度看,普通教育却能带来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教育都不可避免的处于价值观的割裂和对抗之中,而且价值观的割裂又往往是非难辨。
20世纪20年代,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影响,美国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固有的课程,鼓励尊重儿童本性,让儿童在行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
然而,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却看到进步主义教育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导致美国学生学业能力下降,文化水平、数学水平、语法水平降低。
要素主义强调教育要促进社会进步,就要让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帮助学生进行严格的理智和道德训练。要素主义强调教师要拥有权威,保证学生遵守纪律,维护严格的价值标准。
认为由于人的本性,儿童往往不能专心致志,甚至厌恶学习,不能仅凭兴趣学习,提倡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并强迫自己专心致志,在教学过程中不排除灌输,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服从。
两种价值观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现实意义上要素主义对美国教育影响更大。
本世纪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生了旷日持久的“素质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之争。
以钟启泉为代表的“素质本位”认为应试教育对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育和成长,扼杀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精神,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要大力推动课程改革。
以王策三为代表的“知识本位”认为新课程改革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应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不能一味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追求升学率本身并不是一个要被完全否定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就必将长期存在,教育改革只能是调整、渐进。
观念上的争论反应在现实中就是,一边高呼“素质本位”的口号,一边走着“知识本位”的路子。
两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观念的冲突之中,教育在观念的碰撞之中才有了进步。
应试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体的现实利益,素质教育关注教育对群体的长远利益;行为主义希望通过控制人的成长实现教育目标,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自由成长。
教育中经常面临着注重教化还是注重规训,注重品德还是注重能力,注重适应还是注重改造,注重个性培养还是注重集体意识等观念的冲突。
我们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但观念又不随人的意志转移,观念是人的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超越现实、理想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少数人的追求。
作为评价改革应该跳出单一观念的“窠臼”,关注到各种观念冲突中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既要调和矛盾,又要引领进步。
今天,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建立符合当下国家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超越传统的问题,传统教育观念中“学而优则仕”“重伦理轻技术”“重整体轻个体”“面子文化”“人情社会”“盲目攀比”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严重制约了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扭曲了教育的意义。
二是正确对待西方教育观念的态度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中国原生的,而是对西方教育体系的移植和发展,西方教育注重实证,重视创新和批判精神等对我们教育的改革是有益的',但是西方教育表现出过于强调工具理性,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功利性又被我们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今天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既要学习西方教育的优势,又要克服盲目照搬引发的“水土不服”,要树立起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教育价值体系。
二、教育评价标准是把“双刃剑”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价值、作用、水平、发展等作出优劣判断,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标准体系,需要把教育认识变成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标准作为一种工具,既有甄别、判断的作用,又有诊断、引导的作用,适切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相反则导致教育发展的异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活动,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几乎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总体方案》里确定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五个大的评价主体,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制定出的教育评价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围绕这个教育评价的框架,建构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却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甄别到选拔,从量化到质性,从综合评价到单一评价,从教育内部到教育外部,重新建构一套评价标准绝非易事。
评价的标准化是把“双刃剑”。教育评价标准的归宿是能切中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的本质又充满了矛盾和对立。
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由,又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的控制;要重视保护学生安全,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又要让学生重视集体和他人;
要让学生充满理想,又要不被理想束缚;要鼓励学术自由,又要强化学术规范;要强化对教师的标准化考核,又要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不追求升学率无法体现教育质量,过度追求升学率又让教育过程丧失人性,等等。
教育评价正是要在这种矛盾对立中把握方向,引导发展。
但是,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又受到现实和时代的局限,评价的标准也会偏离发展的目标。所有的评价都会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忽略评价的负面作用。
教育评价过于追求理想的目标,可能就会忽视现实的局限性,导致改革目标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20xx年,美国小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水平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这一法案客观上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但是由于它采取了强制的区域标准化统一考试的形式,并把考试成绩与学校经费及教师的绩效挂钩,督促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导致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备考时间,减少不参加统考的课程,延长学校上课时间,缩减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学后补课。
学校为提高考试成绩不择手段,教师丧失了课程决定权,强化学生机械记忆而不是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高风险、标准化的考试将丰富、复杂、不确定的课堂教学简单化,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20xx年,奥巴马政府废止了这一法案,取而代之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
新法案虽然继续保持了学生学业的高标准,但不再把测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校表现的唯一方式,学校不再因为单一的考试成绩而面临严厉的惩罚,允许各州创新使用各种方式,自己决定如何评估学校进步,自己决定标准测试成绩在评估中所占的比重,自己设定自己的学业进步目标及时间表。
新法案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的创造性与工作热情。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评价标准需要在这种矛盾的张力中引导发展,就要充分估计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迎合、投机、规避等负面行为。
教育评价中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内容“外在化”,评价方式“一刀切”,评价过程“一白遮百丑”,而忽视了教育实质。
简单的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部,忽视了教育质量也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健康、行为、情感等方面。
把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等级作为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全部,忽视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实质性贡献。把教育投入作为考察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全部,忽视了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活力也是重视教育的内容。
教育是兼具实践性、规律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社会活动,不能简单用各种量化指标评价,特别是教学活动,往往关注了指标化就会偏离育人活动的丰富性。
然而,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的管理主义、工具主义思想影响到教育评价,任务分解、指标分配、效率评估等,就连课堂教学也要追求高效课堂,这都是不科学的评价方式,需要反思和改革。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三、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进行一场治理体系改革
20xx年4月,西安电视问政教育问题,现场观众给教育打分21.89分。
在一种情绪化的情境中,在一个只看问题不究原因的氛围中,不以改进教育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教育评价,倒是让现场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但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成绩却因为缺乏客观性,而让问政教育变成一场闹剧。
现实中教育评价数量繁多、频次过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正式非正式、正规非正规的教育评价纷纷扰扰,评价结果五花八门,有些评价误导社会和家长,过于频繁的评价评估督导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教育评价的随意的、不规范的现象还有很多,各种机构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全国高中百强校,各种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评选,很多学校被各种评估、评选、评价搞得疲惫不堪。
教育评价改革也是一场教育治理改革。
教育评价的治理需要从评价制度建设、评价体制完善和评价主体资质方面保证评价的规范科学、有效有序。
教育评价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很关键,对各种教育评价的性质、类型、主体、内容及结果运用等都需要建立规制,让教育评价回归科学、理性。
需要明确教育评价实施中,谁能评价、评价什么、不能评价什么、评价结果如何使用,保证评价的价值性、独立性、客观性,规范评价过多过滥,重复性评价,同质性评价。
教育评价治理关键是对使用评价结果功利化的控制。要充分估计到,一些评价涉及到政绩、经费、项目、资源等分配的评价,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投机行为,弄虚作假,过度投入的出现。
关注一些涉及到具体单位或个人的荣誉、地位、等级、收入、获得的评价,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评价程序。
控制功利化的结果使用主要是克服急功近利,盲目竞争,目标短视,导致教育生态破坏。
规范教育评价,不是限制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多元化和多样性是由教育的外部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类别的学校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样类别的学校也因为所处的环境、办学主体、办学性质、生源结构、师资水平、历史积淀等差异,需要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
同样是小学,如果用优质学校的标准评价一所乡村薄弱学校,显然是不能指导乡村学校健康发展。同样,各级各类学校的理念、条件、文化、管理、教学都需要评价引导,过于笼统地评价一所学校好与不好,很难认清教育的真实面貌。
要鼓励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让社会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去认识一所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让社会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才,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的问题,也避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局面。
教育评价治理要推动第三方评价,现行的教育评价八成以上是政府组织的评估、监测、督导,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也是教育的评价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教育评价很难做到客观、中立、科学。
四、教育评价是一门有待振兴的未来科学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教育评价更是一门科学。
今天,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备,与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历史阶段有关,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认识水平有关,更与教育评价的科学研究不深入有关。
教育评价的思想观念、评价工具、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呼唤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提高。
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加强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预测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教育评价学科建设,提高评价的科研水平,培养大量的教育评价人才,满足评价改革的需求。
教育评价研究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现在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借用了西方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克拉斯沃尔的行为结果评价等,这些理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但是这些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并没有顾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社情。
如何对待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对待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的心理机制,如何关注攀比文化对学习的影响,都需要去研究。
教育评价研究要关注未来学习的科学化。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学习问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要用学习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就要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脑科学、机器学习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看待学生的学习,认识学习规律、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能力甄别,从而破解根深蒂固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同时,未来社会淡化文凭、淡化学校的牌子,如何建立并使用伴随一生的学分银行,或者像可汗学院提出的微观证书,来证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造能力,以及普遍认可的“绿色评价”,都需要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支撑。
另外,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教育评价研究还要关注对教育风险的研究,如乡村学校如何布局建设才能避免浪费,人工智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一些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等。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改革成败,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任重道远。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4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进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讨论制度,是当前学校进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如何把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型、科研型的组织,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讨论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员”的新理念,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进展意识,确立“教师进展学校”的观念,不断引领教师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进展,促进学校办出典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面对新课程,我们遇到了原先估量不到或估量缺乏的困难和困惑。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我们面对的大班教学,如何针对个体的差异进展教学?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如何进展等等,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向我们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面对困惑,西华中学的园丁们紧紧依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种力气。努力学习课程理念,刻苦钻研课标教材,仔细进展教学反思,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在课改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扎实的脚印,收到了一份份丰熟的硕果。
课改的实施是一个苦痛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加强教师之间交往、互动、合作和专业切磋,共享阅历、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西华中学教科研》应运而生。《教科研》立足于素养教育,坚持“解读课标、探讨理论、沟通阅历、指导实践”的原则,致力于课改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效劳于全校教师和学生,为我校教研教改供应有力的理论支持,为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供应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课程的启动,召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由学问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进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治理者转化为学生进展的引导者。教研教改,是促进教师专业进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可持续进展的必由之路。
理念打算意识,理念打算行动。“教是为了不教”、“爱是最好的教育”,《西华中学教科研》问世了,让我们呵护她、培育她,让她陪伴我们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去战胜课改征途上一个又一个险阻,去夺取教育教学中一次又一次成功。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深化xxx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改革对学生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能更适应现代社会,改革评价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全面评价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况的评价也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第二,我们对学生制定的评价机制必须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做出新的思考,让孩子在更完善的一种激励性评价机制下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贯彻发展性原则,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发展性评价观,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以及只有难倒学生才能体现评价人的水平的落后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和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二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地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三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设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6
课件的开发制作应该紧密结合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强调内容质量和科学设计。
高质量的互动课程要体现在对内容的提炼、梳理上。要重视文字信息的层次梳理、逻辑梳理,图形、图表信息的可视化设计。
课件的科学设计要体现在技术辅助学习的有效实现上,要把教育心理学,设计心理学和互动行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有效落实到具体的课件设计上。让高水准的课件真正起到辅助老师教学,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7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笔者在此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浅谈两点学习体会。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党政工作评价上,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
在学校评价上,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在教师评价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等的首要要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在学生评价上,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
在用人评价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这些举措都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任务要求,有利于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
由过去评价党政、学校、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变为评价党政、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五个维度,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指标。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教育改革难,不只有中考和高考的原因,也和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导向有关。很多用人单位限制学历文凭,甚至非名校、海归不要,因此导致中高考学生压力大,以及“唯分数”“唯名校”“唯学历”等情况的出现。《方案》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选人用人政策变了,那么用人单位就会形成以品性能力选人、靠岗位需求取人、凭实绩贡献用人的导向和环境,基础教育就会得到真正的减压。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8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9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可谓正得其时。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不少令人不太满意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对教育关注度的空前提升,各种吐槽、批评不绝于耳。客观地讲,有很多问题并非教育本身的问题,需要社会综合施治才能奏效。
而在问题解决层面,起牛鼻子作用的无疑是评价这根指挥棒。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总体方案》的出台,对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方案》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多年来,无论是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还是提前一年学完初中(高中)课程,然后集中精力进行大量的复习、刷题训练;无论是挤占音、体美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时间,反反复复在“考试科目”上进行强化,背后的原因都是指向升学率。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不是不要分数,而是不能走过头,倒向“片面”的邪路上去。最终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以牺牲大部分学生的人生幸福为代价,为极少数几个所谓的“尖子生”陪绑。
因此,《方案》中提到的“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是极其正确的,这对维护正常的教育生态将起到拨乱反正的良好作用。
凭心而论,能够考上北大清华或者“985”“211”的学生毕竟凤毛麟角,而且也不能把功劳都记在学校的头上。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从培养共产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这个角度来说,从“人民至上”的国家执政理念上来说,学校教育必须要关注大多数,这才是社会主义学校办学的应有之义。
将大量的教育资源聚焦在少数几个学生上,而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视而不见,这显然是“跑偏”了。
更有甚者,有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四处“掐尖”,将别的地区的优秀生源挖过来,做着损人利已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几千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到了坚决落实的时候了。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参天大树,小草也用自己的绿色装点了春天。在建设共产主义大厦的过程中,高级工程师用智慧规划了蓝图,而数以万计的普通劳动者也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将图纸变成了现实。
《总体方案》的出台,必将引领我们的教育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必将百花齐放,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必将异彩纷呈。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10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实现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按照市工委办的统一安排部署,今日上午,我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在四楼会议室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聆听了专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会议由校长袁德平同志主持,除4名教师公出外,50余名教师参加会议。
聆听完专家报告,袁校长做简要总结。他指出,《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一定会成为我国今后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和“方向盘。我校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坚定改革信心,制定工作清单,奋力推进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切实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努力实现改革目标。
通过此次学习,老师们更加清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都认为获益良多,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并做好传达工作,结合各年级组、各备课组情况,加强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落实,共同推进我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并在会后上交了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11
作为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一个多月的实践,我有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搞好师生关系,是做好试验的良好开端
教师与学生建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公平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公平、自由、民主、敬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鼓励、鞭策、鼓舞、感化、呼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上课将不再会是无所谓的牺牲和时间的消耗,而是生命运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以学生为进展中心
将学问、技能分解,并从局部到整体,有组织的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培育力量,引导学生把握真正的自主学习、讨论学习。
如:教学声母、韵母,绝大局部孩子都能看到便发准音。课堂上就先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预习每课内容,然后再把每一项“搬“到黑板上,来考他们,孩子们积极性特殊高,并能用心听别人读得是否正确,是否比自己好。
三、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当与孩子交往时,孩子回答下列问题表达不清晰、语句说不完整时,教师的一个点头、微笑、一句话的点拨、一个示范动作等都能给孩子以启发,使孩子受到感悟进而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
四、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有兴趣、身心处于最正确状态时,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遭受到理智的挑战时,能自由参加创新时,被鼓舞和被信任作重要的事情时,学生对教师布满信任和喜爱时,他们学的最好。所以抓好这些契机也便抓住了孩子。如:课堂上鼓舞他们当小教师,不时的给他们一句表扬的话和一个小礼物,课间穿插嬉戏缓和气氛等效果极好。
五、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孩子身心的进展
座位的转变有利于孩子间的讨论性学习,增加了孩子间的交往,学会了相互帮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教师的教也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12
全面实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这次变化中,我们不断学习新的课程,努力精确把握新科目的精神和理念,期盼能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为了推动根底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xx年11月,本人参与了区研修举办的简训学习,对根底课程改革讨论进展了专业训练。现在将自己的体感、熟悉和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引入后,教材也进展了很大的修订。教材体系混乱,没有熟识的内容,许多适应不了。因此,教师们对课程改革感到抵触。这次训练中,他说:“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用教材教?”的话。是的,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教材死了,但作为教师的人还活着。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学问,更新,才能把教材的有限学问扩展到无限的生活中。
其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更多地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胜利的教学,或者说胜利的互动合作,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和谐的沟通和沟通。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胜利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导师和参加者。他们学会了蹲下来观赏学生。他们学会了敬重学生的内在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爱护学生的自尊,信任学生的力量,满意学生的自我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平对待全部学生。敬重全部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都不批判。表扬、默许、错误观念使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得以订正。(乔治伯纳德肖,学)在新课程下,教师们充分意识到教材只是载体,全部教师都要开掘和制造。约翰肯尼迪教育是一个再制造的过程。是课程的不断进展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简洁的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活动,依据学生进展的“需要调试和重组教材”。
沃德说:“平凡的教师传达学问。水平一般教师说明学问。好教师示范学问宏大的教师鼓舞学生学习学问。单击每次听课的过程中,我都深刻地意识到新课程下的教师都在努力让学生学习学问。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全部的学生更好地进展。他们的追求是走向全民教育。这就是新课程进展的核心理念和进展的最终追求。正在训练的教师讲课值得我再一次有深刻的品位。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13
课余时间我们英语办公室一起学习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有了新的体会。
《总体方案》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是践行者,要跟从国家大方向,从小事着手,从每一节课着手。我也赞同《方案》中的这一点。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说实话,长期的循环工作已经让我退去了刚上班的热情。然而增值评价这一项正好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作为一名上班10多年的教师,我们要趁着增值评价的改革,再次充满激情,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
教师有了爱,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也才能有不断创新、进取的原动力。身为教师,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关键是要勤于学、精于教。同时,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读懂学生和用爱尽责是两大重点,自觉的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的过程。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14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教育评价的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丰富的领导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重视过程本位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重要地位,具有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引起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结果,甚至表象分数似乎可以铆接教育干坤。其实分数只是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其后面有更丰富的意义,需要评价主体的多视点、多向度的辩证。学习的成果是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情商、智商、志商、语言商等多要素的融合决定,分数只是多要素融合后的结果。浮出水面的是直观的智商结果—分数,但潜在水中难以发现的共同培养智商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仅取决于智力活动,还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集中度,取决于意志力的自我控制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彩度。没有学生只凭智商的高度就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取得贯穿过程的最后成果。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也不能停留在某某,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中的感情态度、生命活力、批判。否则,难以持续升华为更先进的新课程学习。过程评价比结果本位难得多。但是,在不偏不倚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生命发育和成长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成长。结果本位和结果过程并存是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区分假教育和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估,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估属于新鲜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以享有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评价教师的业绩,不仅仅是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长幅度,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与原来的`学业相比的增值点,不是孤立的静态、固化凝固的数量符号。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如此,增值评估肯定不同于终端鉴定评估。
具体操作涉及到教育创造力的附加价值。将学生本来的基础纳入增值评价范围,比较学生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点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的基础获得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成绩获得输出值,输出值和输入值之间的差异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不普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接受最初的原某和教育后的原某,难以转变为标准点。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需要逐步推进、改善、操作方便。但是,增值评价法的引进,给我们打开了考察教师教育力的新窗口。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通过率、优秀率、低分、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固化分析。引进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是扩大教育评价的多渠道,消除评价的各种遮蔽,明确了评价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识别和选拔,还是改善教师教育的方法,激发教育的活力和积极性。
其次,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全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执行,促进各级学校创新活力的爆发和科学发展。从发展的意义上看,增值评估确实具有可期望的远景,需要教育评估行业的切实努力。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15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谈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推祟新的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实现由“主角”向“配角”的转变,必须具备三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动手学习的权力,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最后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即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教师在职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再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获;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潜意识存在通过学习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发挥出来。特别是经过新课改这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洗脑风暴”,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优良个性品质,这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静”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该静则静,不能只强调活跃,一刀切。每个学生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每个人的思考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明辨、争论,互相取长补短。这时课堂活跃起来热烈起来。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教有思想的东西,学生从你的思想的知识中去感受思想,学会思想。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教育评价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1-22
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07-21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评价心得体会03-31
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精选20篇)05-30
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精选29篇)10-31
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1-22
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精选20篇)07-08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05-16
教育简历自我评价04-23
教育教学自我评价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