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日记

时间:2021-06-09 14:44:03 日记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范文(通用5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将结束了,一定会有值得记录的想法吧,让我们今天做个总结,写一篇日记吧。怎样写日记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日记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范文(通用5篇)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1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2

  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小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小点是我亲生儿子。”黄巢听后不解又问道:“这到底为何,你为什么这样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纪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以后还会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

  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吧。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

  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传遍江南一带,尤其是台州地界最为盛行。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可扰乱台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节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挂菖蒲插艾叶,成为当地习俗。并且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3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4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文艺气质的节日。

  “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西晋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习俗。至于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

  自此,因为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吃粽子这一共同习俗外,在我国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习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习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05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在国外的影响之甚。

  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5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亦名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民间又俗称“五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民俗中传说较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十种: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

  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范文(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通用10篇)03-23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06-10

端午节日记(通用)01-17

端午节由来与习俗06-09

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端午节的由来06-14

中班社会端午节的由来课件05-20

【精】端午节的由来作文02-08

优秀英语作文:端午节的由来06-14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大全05-16

端午节的特色美食及由来06-10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范文(通用5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将结束了,一定会有值得记录的想法吧,让我们今天做个总结,写一篇日记吧。怎样写日记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日记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范文(通用5篇)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1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2

  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小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小点是我亲生儿子。”黄巢听后不解又问道:“这到底为何,你为什么这样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纪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以后还会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

  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吧。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

  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传遍江南一带,尤其是台州地界最为盛行。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可扰乱台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节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挂菖蒲插艾叶,成为当地习俗。并且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3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4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文艺气质的节日。

  “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西晋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习俗。至于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

  自此,因为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吃粽子这一共同习俗外,在我国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习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习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05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在国外的影响之甚。

  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

  端午节的由来日记5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亦名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民间又俗称“五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民俗中传说较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十种: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

  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