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识
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案设计1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文章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 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3、 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二、重点:
1、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三、难点:
1、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教读课
六、教学方法:教读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9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讲习课文
(一) 环节一:
答案: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是一位美国记者。你读了课文的标题有什么想法?
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题目有个性,可以吸引眼球。
师:怎样吸引眼球?
生:我通过预习,知道本文是一篇通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读了题目有一种叫人想看下去的愿望。
师: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设置悬念。
师:它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它叫反弹琵琶,采用逆向思维,吸引读者。比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格,将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使用得巧,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生:我也觉得本课的标题很有意思,既然没有什么新闻,当然就不用写了,但作者还写了这么多,可见有新闻喽。
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此地无银三百两,叫反衬吧。
师:对。新闻的标题一定要新颖独特,本课也一样。
师:你们知道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地方吗?它在哪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围绕新闻题目质疑、探究。
2. 发现本篇新闻与常见新闻的不同。
3. 引导学生认清法西斯的罪恶,记住历史惨痛教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运用图片、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
2. 质疑、发现、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斯维辛,这个位于波兰的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地方,已经永远的与世界历史以及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联系在一起,成为全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我们不妨跟随同学们搜索的资料图片在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音乐的引领下走进奥斯维辛。
(配乐图片展示)
关于奥斯维辛,曾有人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奥斯维辛之后,诗已不复存在。”诗已不复存在,而存在的应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在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所写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去寻找答案。
但看到标题,当我们想要寻找答案时,文章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对此,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
二、质疑
(一)围绕题目质疑
1.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男女生朗读7-16段,然后自主解疑)
明确:看到了: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雏菊花……
感受到:恐怖、震惊、压抑、窒息、同情……
重点品味:“雏菊花”:特写耐人寻味,感到一种希望
“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够了:无法再承受这种悲惨氛围了;集中营中远不止这些,知道什么是法西斯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田家炳中学 万彦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体会新闻写作的特例,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感受作者别样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体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运用自主预习,探究质疑,合作表达方法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战争对生命的毁灭,对人性的摧残;关注社会,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2.阅读本文,试着用一句话概况新闻主要信息,体会概括时与标题能否联系。
3.阅读中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刚学过的批注手法记录下自己的宝贵思想。
一、 创设情境:
1. 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2. 如果用一种颜色(色调)来形容二战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做如此选择?
二、 研读文本:
1读完课文后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并加以说明。
2.如果把它作为普通新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感受?以什么方式表达?参观者的感受怎样?在文章中的作用?
作者正是传递了一种反差,而这些矛盾的纽结处正是这则新闻的价值,每天数以千计的游览者来到这里,感受同样的恐怖,战栗,震惊,窒息,耻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以一个给有的心态每面对这一切,到底什么样的心态是该有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看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
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4.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
学
重
点 1.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学习本则新闻的独特写法。
教
学
思
路 ①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②说--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③读--以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④析--合作交流探究。 ⑤写--写出所思所感所悟;⑥课堂小结。
主要
教学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