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著作,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复辟及其精神帮凶天主教会的憎恨情绪和革命形势,同时为我们描述了一段伟大的爱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欢迎大家欣赏。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1

  “咚咚,咚咚……”那是圣母院沉重夹杂着凄婉的钟声,像是经历了坎坷的人们在诉说内心的苦闷。

  说起巴黎圣母院,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吧!此书是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历史小说。这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作品以18世纪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中心,描写了驼背的敲钟人对一位吉卜赛姑娘的真挚的爱情,同时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

  静静地步入这令人窒息的教堂,眼前是黑的,耳边是静的。突然,我听见了,听见了爱斯梅拉达毛骨悚然的尖叫,红衣教主克洛德的狞笑;我看见了,费比斯狡猾的眼睛在黑暗中眨动,妖僧卡西莫多愤怒地手臂在空中挥舞。空寂的教堂里,只听到圣母院的钟声雄浑地传过来,回荡在我心中。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里,神甫弗罗洛收养了一个孤儿,他长得奇丑无比:独眼、驼背、跛腿、断牙,叫卡西莫多。他日复一日地为人们敲着钟楼上的大钟。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却有着一颗常人都不一定会有的善良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卡西莫多的丑与美正好与那外表风度翩翩,内心阴险狡诈的神甫弗罗洛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某种原因卡西莫多与养父闹矛盾。本以为女主角爱斯梅哈达的出现能使他们关系缓和,然而却没想到就因为爱斯梅哈达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愈演愈烈,最后到爱斯梅哈达惨遭神甫毒手,卡西莫多从此便憎恨神甫而神秘失踪。

  大约是在一年半或两年后,人们在一个隐秘的山洞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对相拥的骷髅,姿势十分奇怪。一具是女的,身上还残留着几片白色衣袍的碎片,紧拥着这一具骷髅的是男的。他脊椎歪斜,头压在肩骨里,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而且发现这具男的不是与女的同一时间死亡,因此可以断定,这具尸骨生前的那个人是自己独自一个人来到这里,并且死在这儿的。而当人们要将他们的骨骼分开时,他刹时化为了尘土。

  爱,和命运,他们永恒地存在于同一个地方,他们不是矛盾的,不是相对的,命运总在爱中幻化成一种语言,爱总因命运而变得很美。命运是进入眼睛里的一粒尘埃,等待一滴泪水的洗涤,而当那泪珠儿落下,里面闪动着的,就叫ml。

  命运更是捉弄卡西莫多。他拥有世界上最美、最丑的东西。他拥有世界上最美、最纯洁的心灵,也拥有世界上最丑陋的外貌。或许,他一开始就让人讨厌,甚至是厌恶,但是后来他的形象在变化,变的善良、可爱,乃至美丽!这是他原本纯洁的心灵所带来的巨大改变。那时,我发现外貌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卡西莫多,无论书中把他描绘得如何丑陋,也无法阻止我对这个角色的喜爱。他就像一个没人疼的小孩,只要谁施舍给他一点点恩惠,他就可以死心塌地地对谁好。然而,人们却是如此吝啬这样的一点点。所以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艾斯梅哈尔只是给了他一点水喝,他便可以感动到泪流满面。

  卡西莫多,无论书中把他描绘得如何丑陋,也无法阻止我对这个角色的喜爱。他就像一个没人疼的小孩,只要谁施舍给他一点点恩惠,他就可以死心塌地地对谁好。然而,人们却是如此吝啬这样的一点点。所以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艾斯梅哈尔只是给了他一点水喝,他便可以感动到泪流满

  这本名著带给我很多很多,我们要看重内在美,而不应过多追求外在美。爱一个人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最不可取的就是副主教弗罗洛“爱他就一定要占有她!无法占有就毁灭她”的思想,爱一个人就应该真诚的祝福他,就像卡西莫多那样。

  总之,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感觉到,外貌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外貌与生俱来,不可选择。我们无法让外貌最美,但我们可以让外貌更美!我们可以让生命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当然,任何人都有缺陷,不过,我们可以用优点来弥补自身的缺点!这也是大家经常说的“扬长补短”其实,别人比较容易看到你的优点,并不是缺点!我们要有决心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即使有那么一点小问题也没有关系!

  放下书,我在心中默默的祝福,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在遥远的另一边获得安详和幸福。你们的真,你们的善,你们的美,已经成为永恒。后人会永远记得你们所带来的那些温暖、纯真与感动。正如冰心说的那样: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2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诞生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

  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和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 , ,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而当菲比斯演唱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音乐剧还是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作曲者将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这一手法在音乐剧中就非常明显,在《悲》剧中真正全新的音乐只占到了全剧音乐的三分之一,而全剧音乐就是根据这三分之一的音乐素材,将其进行变化和延伸而形成的。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乐的不断变化,又要有音乐的统一呼应。如果变化太多,会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如果统一太多,不免会让人有厌烦情绪。《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有余,而相对缺乏统一。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作曲者对自己的旋律写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证每一首歌曲都优美动听,但如果让他运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反而影响了他对歌曲的自由创作,写得不自 由也不优美了。

  不用伴奏用录音:

  《巴黎圣母院》中没有使用现场伴奏,这也是很少见的。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基本上都是乐队现场伴奏。《巴黎圣母院》则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配乐。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因为人们感到录音会显得死板而没有生气,类似于现在明星假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影响实际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全部是电声乐器演奏的,对于电声乐器而言,录音与现场演奏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剧中也没有哪个地方需要音乐节奏上的松动,因此完全可以事先录制好,用一样的节奏数以万次的演奏。当然,最重要恐怕还是省钱,本来需要许多人的现场演奏,现在只要一盘录音带就解决了,作为一个长期演出的剧目,这样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采用了耳挂式麦克风,演员把麦克风挂在嘴边,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耳挂式麦克风常常用在劲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中,往往把麦克风藏在头发胡子等看不见的地方,俗称隐藏式麦克风,因为这样可以感觉更象演员,而不是歌星。《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很吃惊。当演唱者每人一个耳挂式麦克风站在舞台上高声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灯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场歌舞巨星的演唱会,很有视觉上的现场感,但相对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戏剧的感觉。

  高空特技尽显魅力:

  剧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惊异。比如卡西莫多对着自己心爱的大钟倾吐内心爱慕之情的时候,三个大钟顿时从天而降,在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他们扮演钟摆奋力地摇摆,撞击着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看着特技演员挂在大钟里面,作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配合着巨大的钟声,再加上卡西莫多热烈而近乎嘶吼的声音,绝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爱斯米拉达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临终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钢丝上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多少归功于高空特技带来的震撼。这些动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他们中有许多是从运动员或杂技演员转行过来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噪的七人团,著名电影导演鲁贝松曾经根据他们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在欧洲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抽象的布景:

  《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

  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

  与众不同的好剧目: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许多剧评家认为, 《巴黎圣母院》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跨越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影响,进而迈向表演艺术的新纪元。这个口气似乎太大了,不过,《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剧目,这话绝对不假,口气也一点不大。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3

  观看了电影《巴黎圣母院》,由于是第一次观看,又漏掉了几个片段,所以感触不是很清晰。现在,我谈谈我的一点点看法。《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着作,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复辟及其精神帮凶天主教会的憎恨情绪和革命形势,同时为我们描述了一段伟大的爱情。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影片中,堂吉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还是梗概下故事吧。纯洁、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和“乞丐王国”的人一起,到处卖艺行乞。一次,为救流浪诗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给了他。国王的卫队长菲比斯是个花花公子,他骗取了爱斯美拉达的爱情,就在他们幽会时,一个黑衣人将菲比斯刺伤,爱斯美拉达被作为嫌疑犯送上法庭,并被判处绞刑,而真正的凶手堂吉洛德神父不但逍遥法外而且成了审判者。就在爱斯美拉达将被绞死时,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将她救下,并带入教堂避难。卡西莫虽然丑陋,但忠厚善良,他真心实意的爱着爱斯美拉达。国王的卫队要冲进圣母院抓住爱斯美拉达,卡西莫多虽尽力阻止,但寡不敌众。乞求群众为救出爱斯美拉达,反与一心保护爱斯美拉达的加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为“乞丐王国”的朋友们开圣母院大门时,被国王卫队的乱箭射死。卡西莫多看见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悲痛欲绝,他转身将真正的杀人凶手堂吉洛德神父从圣母院的顶楼扔了下去,随后找到爱斯美拉达的尸体,并与其紧紧拥抱在一起,多年之后一起化为尘土。

  影片看完后,我有点伤感,不过不像看了《泰坦尼克号》后那么强烈。在现代社会中,更能骗得人们同情的,是那些凄美的爱情,而不是这些包含了太多悲苦的爱情。 一个人,去爱另一个人,这是绝对没有错的,也是他的自由,但不是任何爱情,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就像在影片中,在通常的状况下,爱斯美拉达绝对不会选卡西莫多当她的情人,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恋,只能是一份藏在心中的苦恋,永远不会开花结果,就算有朝一日,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抱在了怀里,得到的也只是爱斯美拉达对他的同情和感激。也许我们不愿意承认,但现实就是如此,世界上并不是任何两个人都可以产生爱情的。 我们可能无法得到所爱的人的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爱情,因为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甚至是你生命的寄托。卡西莫多有什么呢?他有的只是一颗追求爱的心,和一颗肯为此付出一切的灵魂。不一定要拥有,只要去追求了,就无怨无悔。 爱斯美拉达是幸运的,上帝赐予了她美貌和智慧,又有许多像卡西莫多这样的人默默地爱护她,维护她,她快乐得像个天使;爱斯美拉达又是不幸的,生在那样一个社会,有那么多人暗中觊觎她,甚至毁灭她,就像一只美丽的枫叶,在风中飘摇,自己都不知道将飘向何方。 善良的人们啊,有爱就去追逐,不管结局如何,重要的是过程,同时也应该回头看看,是不是有痴心不改的人跟着,如果差不多,就答应下来吧,被追毕竟比追人容易,接受也远比被拒绝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