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散文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匆匆》散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匆匆》散文赏析 篇1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加强有效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通过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其次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朱自清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匆匆》散文赏析 篇2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
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诗却不然,它基本运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绪的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样大的跨度。但它也别于散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间隙,凭作者思绪连接。《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
《匆匆》散文赏析 篇3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也流露出作者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但教学中不宜过多讲解时代背景,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意识。
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是啊,时光匆匆,岁月匆匆,自然界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周而复始,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停留,永远不复返,那就是时间。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匆匆》散文赏析 篇4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不论怎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这一天了,只能勇敢的去过下一天。
寒假里偶尔翻看六年级的语文书时重新看到了《匆匆》后,我更是有这样的感受。我的生活,从不会说话时就开始了。可我也从一开始就在浪费时间。我从早上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到晚上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去了。从来没有感觉时间过得很紧,在压迫着自己,总是以为时间是很漫长的。可现在我才发现以前的观念是错的!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在等我,即使不撕日历,即使钟表的指针不再走动了,时间也不会等我,时间不会停止,因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而有最无情,最使人珍惜而有最轻易破灭的东西。
看书时,它从书中逃走了。我悲伤。在做作业时,它又从我的笔尖滑过,我叹息。时间总是那么的匆匆。它从没有停息过,也不回为谁停止。它只是继续着它的步履,永不停止。
我从一个站也站不稳的小孩,长到现在一个能说会道的大孩子,想想那时一年级报名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一样。古往今来,人们一直认为时间很短促,时光流逝的迅速,我又何尝不是呢?时间的可贵永不再有,这是我的最大感受。
时间悄然无息的从我身旁滑过,我却不以然,但今后,我绝不会让时间再从我的手中遛走,我会紧紧的抓住它,让它没有任何机会逃脱!
《匆匆》散文赏析 篇5
车马匆匆。会国门东。信人间、自古销魂处,指红尘北道,碧波南浦,黄叶西风。堠馆娟娟新月,从今夜、与谁同。想深闺独守空床思,但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书鸿。
注释
国门:都门,京城之门。
②销魂处:离别处。销魂,丧魂,即悲苦。
③候馆:官办驿站、客店。
④独守空床思:《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⑤占镜鹊:铜镜背面多铸飞鹊,故称鹊镜。思妇有用鹊镜占卜行人归期的风俗。
⑥分钗燕:雕作燕形的玉钗称燕钗,情侣别离时将燕钗掰为两股,各执一股以慰思恋。
⑦书鸿:鸿雁传书,借指书信。
赏析/鉴赏
此为离别相思词。作者在词中以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将这一司空见惯的传统题材演绎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上片首二句谓行者与送行者的车马匆匆会集在都城之东门外。“国门”即都门。“信人间”句,用梁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句意,“消魂处”亦即离别处。“处”,本指地;有时也用若“时”,说见王鍈《诗词曲语辞例释》;这里则兼“时”、“地”二者而言。着一“信”字,表示赞同并重申前人人生自古伤离别之意。接下去三句,即具体描绘离别之地与时 ,遵循惯例作鼎足对 ,十分精秀工稳。而“北道”、“南浦”、“西风”除相互为对外,又与上文“门东”遥相呼应。半片之内,上下勾连,可见词人精心安排,绝非偶然又这三句具有三层意义 。具体而言,“红尘北道”谓陆路,谓北方,因为北地的交通多依赖陆上车马 。“碧波南浦”谓水程,谓南国,因为南方的交通多倚仗江湖舟楫 。就这层意思说,“碧波”句承上,是上联的对句。但它又是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语的括用 ,因而还隐含有春日离别的意思,这就兼启下文,成为下联的出句,顺理成章地逗出了“ 黄叶西风”,预示秋天的离别。
上片写离别,下片则承前进而抒写行者的离情别绪。“候馆 ”是官办的客站 。“娟娟新月”语出南朝宋鲍照咏月的名句“ 娟娟似蛾眉 ”(《玩月城西门廨中》)。行人在客馆里望见那初弦月一钩弯弯,酷似美人纤细的黛眉 ,自然会联想到闺阁中人 。杜甫《月夜》诗云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从今夜、与谁同 ”两句化用杜甫诗意而稍有翻换。“想深闺”以下 ,不言我思闺人 ,而言闺人思我,通过一层去写,实则行者的万千思量,已然尽寓其中。末三句正是以“荡子”身份对闺人“独守空床”时之心绪所作的悬揣。古代铜镜 ,背面多铸飞鹊之形 ,故称“鹊镜 ”。当时风俗,思妇常用它来占卜行人的回归与否以及具体的回归日期。“ 频占镜鹊”即谓此类,而着一“ 频 ”字 ,思妇盼归与否以及具体的回归日期。
“频占镜鹊”即谓此类,而着一“频”字,思妇盼形者 ,称“燕钗”。情侣分袂,女方往往将钗掰拆成两股,一股留给自己,一股赠给男方作为信物。故“悔分钗燕 ”即追悔轻别之意。至于鸿雁用若“ 信使”,在古诗词中更属习见。“长望书鸿 ”无非是深盼行人来信。这三句,与上片末三句相类,仍然守谱作严整的鼎足对,幽闺心情,幽闺动作,一句一意,摹写殆尽 。按照文义 ,“鹊”、“燕”、“鸿”三字本不必有,但添此三字三句顿增生气,而倒作“频占镜鹊,悔分钗燕 ,长望书鸿 ”,则原先物化为“ 钗”、“镜”的“燕”、“鹊”又重新获得了生命,本来附属于书信的鸿雁也重新恢复了自由,呆板板的对仗句就变得活泼泼了 。这三句措辞新奇 ,修辞精彩,为全篇增辉不少。
《匆匆》散文赏析 篇6
《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由宋代词人晁补之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伤春之作。以问发端,峭拔突兀,“带风”“伴雨”丰富了春色内容,“幽葩”三句,更加渲染惜春之真情。“吹尽繁红”三句以惜花而写惜春,接下四句又陡然一转,说春本不老,春不知愁,只是人担心春老而发愁。下阕是说“春恨”。将“功名”和“老来”,与“春恨”比照,点明春恨总是与功名的失落及青春的逝去相关联,全篇在惜春中注入身世愁绪,融情于理,宛转曲折,富有哲理。
原文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
①。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红口
②。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④。
注释
①壅(yōng)培:把土或肥料培在材料根部。
②芳醪(láo):指浊酒或醇酒。
翻译
我问春天,你何苦这样匆匆忙忙呀?带着风,伴着雨,如同快马奔驰一般,幽雅的花朵,纤细的花萼,开在小园里低矮的栏杆房,泥土还没有培封好呢。风雨一来,就把繁茂的红花全都吹跑打落了;字所占得的春光,还不如杨柳长久呢。料想春天是永远不会老的,可人们在愁春天老去,而这种愁绪,也只是人世间才有啊!
十个人中倒有八、九个都怀着春天短暂的憾恨;有芳香美酒可饮的机会,怎么忍心轻易辜负呢?人们哪里知道桃花本是为结子才落的,并不因为春天老瘦了的缘故。世上功名利禄的事、人生到老来的感受,都好比这春天归去的时候。纵然我们能对酒痛饮,放声高歌,如同往昔,但可惜心情已很难再和过去一样了。
赏析
晁无咎词在北宋的地位不低。刘熙载称其“堂庑颇大”,有“坦易之怀,磊落之气”(《艺概》〉;冯煦以为“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过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陈振孙说秦观、黄庭坚地位虽高,“若晁无咎佳者,固未多逊也”(《直斋书录解题》〉,如此等等。毛晋还看出无咎词的一个特点说:“虽游戏小词,不作绮艳语。”(《琴趣外篇跋》)从这首次韵友人的惜春词看,确实如此。惜春伤春之作,以绮艳语写相思怀春的不少,此词则但有功名世事之叹,即便说到春归花落,也语多新意。
本篇抒写惜春情怀,层层铺叙,多有转折,但却不厌其详尽发露,全在于真情贯注,气势充沛,所以不必以蕴藉空灵之格求之。
上片起首五句先表达一般惜春之意,但写到花的地方,都别有寓意,说被吹落的花,是些在“小园低槛”之中,“壅培未就”的嫩花小朵,一经风雨,便已吹扫净尽;而垂柳经春,由鹅黄而翠绿,而密可藏鸦,春二三月正是柳芽萌发以至茁壮成长的时期。“吹尽繁红,占春最久,不如垂柳。”占春最久”是相对“繁红”易尽而言的,这里不仅有物情的体会,有哲理的蕴藏,也反映了作者兴趣的所注。
以下四句“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四序代谢,春去复来,从远看,是“春常不老”,这是第一点。春花易谢,春柳不凋,从长近时看,春总是“发生”的季节。《尔雅》云:“春为发生。”这是春“不老”的第二点。人因春去而愁“春老”,自然界不任其咎,只是人们自己在那里多愁善感罢了。作者写到这里,在“惜春”这个题目上已把自己的见解阐述清楚,使用的不是如陈季常《无愁可解》那样纯是理性的语言,它有景语,有情语,也有一点苏东坡的旷逸之气。
过片接过上文“春常不老”“愁只是、人间有”的命题,结合人们包括自己所谓春恨表现,自嘲自解。“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化用“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成语,说明每当春去匆匆,风雨摧花时,必生怅恨,唯有借酒遣之。这是自嘲。“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桃花之落,是因为它要结实了,而不是春之无情,有意造成“红瘦”的局面。语本中唐诗人王建《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的诗意。说明白了这是自然规律,那么春恨便无须发生了。这是自解。以上就“惜春”题目反复推究,把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从物理和哲理上加以剖析,心理上的疙瘩似乎可以消除,但作者之所以费如许笔墨写出他已经明白了的自然界的道理,却是为了衬托出他还不曾明白、不能解决、正在苦恼的政治、人生方面的“春归”问题。这才是这首词的主旨。
“世上功名三句”直接切入主题。“世上功名”是为国家立功扬名,在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有一个从读书、应试、为官到建功立业的打算。“老来风味”:人生一世,由少而壮而老的最后阶段。而这两方面,在作者此时来说,都已到了“春归时候”,即事业无成,人已老大。词的这几句便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慨。“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纵能借歌酒自我排遣,奈何已失的政治上的和人生的青春不能恢复,豪情难似旧时,这才是作者所无法譬解的那种“惜春”之情。
此词写“惜春”题目,而落笔颇与他人不同,抒情融以说理,理性多于感情,在惜春词中别具一格。
《匆匆》散文赏析 篇7
一、写作背景: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散文诗,但是从作者将此文收录于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其诗歌与散文集《踪迹》看,作者是将此文作为散文作品的。因为其《踪迹》之第一辑是新诗。第二辑是散文。而此文恰被作者收录在其第二辑散文部分的。
该文凡五百四十一字,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篇散文。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原载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34期。此前,朱自清先生的作品都是诗歌。而此时朱自清先生则改诗歌创作为散文创作。其中缘由:一是作者的创作态度决定的,二是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选择。因为作者面对时代前进中的社会与人的种种变化,“不愿远远地捉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
①作者细细地看了之后,就要把它说明白,自然,散文比诗歌更适合朱自清先生内心世界的表露,更适合他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的实现了。朱自清先生写作《匆匆》一文是1922年。此时,恰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作者失望于现实,其心情苦闷,彷徨已不能自己。但作者恰如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
②,彷徨而不消沉,他站在“中和主义”的立场上执著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③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
④以求得“段落的满足”。他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于是作了《匆匆》一文,呼吁要振作精神,惜时奋进。
二、思想主题: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和一连串的疑问,不仅把看不见摸不着而匆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惘,对“去日苦短”的恐惧与悲伤,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不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示自己要惜时奋进。
《匆匆》散文赏析 篇8
1、课文简说。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2、词句解析。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匆匆》散文赏析 篇9
《匆匆》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把抽象、空灵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无奈和痛苦之情,也表现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的强烈愿望。文章文质兼美,情感浓郁,作者很注意运用修辞手法,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和时间的悄然流逝;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如何让学生感悟匆匆流逝的岁月,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得到读写迁移的训练?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课件出示燕子轻飞、垂柳依依、桃花盛开的画面,配上轻柔的音乐。)
师(导语):同学们,微风轻抚,桃红柳绿,燕子呢喃,好一派迷人的春色啊!年轻的朱自清先生望着这充满生机的春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富有诗意的句子——(字幕显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请你们伴着优美的轻音乐,自由朗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描写的巧妙。
生(读后):我觉得第一句写得特别优美,作者抓住了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与充满生机,让人不由地产生喜爱之情。
生:我还发现了这句话中用了三组反义词,分别是“去——来”,“枯——青”,“谢——开”,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讲究。
师:作者为什么把春天的景物写得这么美呢?
生:是为了拿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与时间进行对比,体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你们能不能仿照第一句的写法也写一句话呢?
生小练笔。
师:谁来展示你写的句子?
生:白天过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树木被砍了,有再长的时候;东西用完了,有再买的时候。
师: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得怎样?
生:这三个分句用词不够讲究,句子不够优美,而且第二分句说到“树木被砍了,有再长的时候”似乎在诱导我们可以随意砍树,思想不够健康。
生:太阳西落了,有再次升起的时候;河水结冰了,有再次奔流的时候;碧草枯萎了,有再次青翠的时候;百花凋零了,有再次争芳的时候。
生: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海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月儿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师:这两句写得好多了,我们来欣赏欣赏。
生:江林的那句话抓住太阳、河水、碧草、百花来写,富有诗情画意,虽然几组词还构不成反义词,但用得挺准确的。
生:叶嘉写的句子可以跟朱自清先生写的相媲美了。因为太阳、海水和月亮都是属于大自然中比较永恒的景物,而且“落——升”,“退——涨”,“缺——圆”这三组反义词也用得十分贴切、巧妙。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多读多练,也会写出很美的句子的。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结合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把这两句话有滋有味地读出来。
……
[片段二]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从七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这几句话,找出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好。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从洗手、吃饭和默默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日子过得很快。
师:你这是从内容上体会日子的来去匆匆。能从语言表达上想想吗?
生: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十分整齐,但又朴实易懂,写出了时光在每个平凡的瞬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
……
师: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一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生小练笔。
生1: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眼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身边溜走;讲话的时候,日子从嘴边溜去。
师: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生2:“眼边”不太准确,可以改为“眼前”。还有,后面两个分句都用“溜”,有点重复,可以把第一个“溜”改为“逃”。
生3:在玩耍的时候,从身边滑过;在看电视的时候,从眼前飘过;在看书的时候,从脑海里逝去。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吴天写的句子漏了什么?
生4:每个分句都漏了“时间”二字。
师:这句话有没有写得好的地方?
生5:三个动词“滑”、“飘”、“逝”不重复,而且写出了时间的轻巧、灵活,消失得无影无踪。
生6:在走路的时候,时间与我擦肩而过;看电视时,时间从我眼前溜过;做作业时,时间从我的笔尖下滑过。
师:请大家来评价一下,这句话写得怎样?
生7:“擦肩而过”和“滑”写得特别好。
师:好在哪里?
生8:这两个词用得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的特点——稍纵即逝,无声无息。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本课出自大家之笔,语言生动形象,修辞丰富多样,句子整散统一,节奏鲜明活泼,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极好范例。
为了充分利用文体,实现文本超越,我在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感悟岁月匆匆的基础上,努力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给予学生两次练笔的机会,尽情抒发内心感受和生活经验,并通过点评、欣赏、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吸纳有效的评改,得到积累、运用语言的有效训练。
《匆匆》散文赏析 篇10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在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体会: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景象。但诗人触景声情,用排比的句式描绘春景,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从而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不由得随作者去展开深深的思考。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
体会: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3、在默默里算,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体会:作者运用及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陈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4、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体会:表达了作者感叹时间的流逝。
5、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单身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体会:说明时间毫不停留,让他无时无刻不再流逝,拦挡不住,挽留不住。叹息也没有用。叹息本身也是浪费光阴。因为就在你叹息的时候。时光也正在流逝。
【《匆匆》散文赏析】相关文章: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赏析03-25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03-09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11-21
朱自清散文《匆匆》原文及赏析12-06
朱自清散文《匆匆》原文及其赏析07-26
《匆匆》赏析09-28
匆匆太匆匆经典散文09-15
匆匆的经典散文12-11
朱自清《匆匆》散文汉译英佳作赏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