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们为什么会失信的散文
我们都想讲诚信,有时却仍然会失信于人。问题出在哪里了?以他人为镜,也许能够照见自己。
王朗和华歆乘船逃亡,有一个路人惶惶求同行,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一看顿生恻隐之心,就答应了。途中,眼看贼人要追上了,而他们的小船因为多载,行得很慢。情况危急,王朗想让路人下船去,华歆坚持救人救到底,并说之所以不贸然答应,就是考虑有没有能力。后来人们以此论两人优劣,说王朗言而无信,始救终弃。
王朗应该说是善良的,急人所难,并且付诸行动。没有他的帮助,也许那个人当时就被贼人杀死了。只是因为答应过快,使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实际的困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个轻率的好人王朗。
东晋殷洪乔从南京出发到豫章郡去任太守,一些熟人听说了,都托他带信给那里的亲人,有百十封信。在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每封信都寄托着对亲人的牵挂。他碍于情面,只好收下,快到达时,把信都扔进了水里,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可不是那送信的邮差!”
这个太守想着不会有人知,谁知此事被传开来,并因此流传下来一个贬义成语,叫“洪乔捎书”。这恐怕是太守没有想到的吧?假如真不想做,就不要答应,我们有时失信是否也是因为拒绝得太慢呢?
有种人,当别人有求于自己时,怕被人低看,让人觉得自己没有本事,于是就硬着头皮答应,过后想尽办法,也难以兑现。就像小品《有事您说话》中的冬子,为了可怜的.虚荣,有求必应,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烦恼,花钱费时费精力,也不能让人人满意。
还有人一时兴至,随口就说:“我有什么宝贝,有机会送给你。”“用钱了,说一声。”但过后多给忘了,或者遇到实际问题兑现不了了。但你忘了,并不等于对方忘了。如此两次,名声也就臭了。明智的人不许诺,只行动,并且学会忘记别人的许诺,省去许多烦恼。
另有少数人,有求于人,想博得对方好感,就会主动许诺,过后,不兑现。这只能算是想占小便宜的人。还有一种人的许诺,听起来天花乱坠、美妙无比,小心了,那也许是个陷阱。
中国人讲究言而有信,并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关于诚信的故事很多。以人为镜,反躬自省,少一些轻率之心、侥幸之心、虚荣之心,更不能有讨好之心、骗人之心,也许,我们和诚信的距离会近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