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世纪的师生情散文
前几日回到故乡民权县,年近八旬的老父亲激动地说:“我的学生来看我了。”那喜悦之情遮掩不住他对青春岁月的激情回望和对师生情愫的珍视。
父亲是中学教师,从20岁走上讲台,直至退休。每逢回家与父亲闲聊时,他对所教的物理关键章节点还稔熟于心。我曾问他退休将近20年,怎记得如此清晰,他淡然地说“心中始终有讲台”。这名学生的出现,让老父亲感慨万分,深受触动,深深体味到了教师这个至高无上的职业的荣耀感。
根据老父亲提供的电话号码,我回洛阳后打通了这位六旬老人的电话,远在上海的她一下子把自己拉回到50多年前,那时的她还是个小学生。
刘敬慈是山东省曹县梁堤头镇中刘村人,当年父亲在该村小学执教。那时家庭贫困的刘敬慈,所带的午饭是用红薯叶与玉米面制作成的窝窝头,面少叶多的缘故,几乎成了黑乎乎的红薯叶团。在父亲所教的班级中,刘敬慈的学习成绩很好,父亲对她的家境也知道得很详细。有很多次父亲拿着学校食堂的白馍,找到羸弱的刘敬慈说:“咱俩的馍换一下吃吧,你正是长智力的时候,别因为营养不良耽误了你的前程。”
说实话,电话这头的我听到此语,心中真的是说不出来的滋味。当时,母亲带着我们兄妹,日子也过得相当清苦,能吃上白馍那是绝对的幸福。年少的我经常患病,母亲则驮着我穿行几个村去医疗所。那时,紧贴在母亲后背上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父亲对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学生能如此慷慨,毕竟父亲的口粮也是定量供应的'。后来,父亲调到距家较近的学校任教,最小的妹妹便有口福了,她翘首等待着每个周末,因为父亲能从学校带回来他省下的两个烧饼。时至今日,兄妹之间开玩笑大多从烧饼开始。作为一名教师能将成绩优秀的学生视如子女,这种“望生成凤”的真情,作为儿子的我也是想想都醉了。
在刘敬慈老人的记忆中,历经50多年仍然清晰的还有一个细节:一天中午下雨,她没带干粮,蜷缩在教室一角,呆呆地望着阴沉的天空。不知何时,父亲悄然走到她身后,让她去办公室一下。是作业写错了?在她眼里,对于学习上的差错,父亲对她是近乎苛刻的。她在忐忑中跟随父亲走进了办公室,竟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桌上有一碗熬得金黄的小米粥,散发着袅袅热气,浓烈的粥香扑面而来……
再后来,她成了小学教师,在山东省曹县三小教学,同样,在粉笔声中直至退休。她的两个女儿是上海名校硕士,并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她退休后随女儿定居上海。
大都市的繁华挡不住她对昔日恩师的思念。“张老师现居何方?现在什么情况了?算来张老师也是近80岁的老人了。”她急切寻找、见到当年的恩师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她在上海开始了寻师之旅,通过电话查号台把父亲原来在山东教学的地方寻了一遍,听说目前人在河南省,她又往县教育局、乡教育组打电话查找,终于打探出了令她激奋的消息:恩师退休,赋闲在家。
这位60多岁的老人专程从上海回到山东曹县的老家,在妹妹陪伴下,乘坐公交车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父亲居住的民权县的一个小村庄。见到老父亲的那一刻,她哽咽着叫出了一声“老师”……
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之情、牵挂之情终于释然。
我敬佩这位老人,不是缘于她不辞辛苦来寻找当年的恩师,也不是因为这位恩师是我的父亲,而是她的品格。记得卢梭说过一句话,“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这位老人用无声行动为我辈树立了榜样,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何尝不是我终生学习的方向?
【跨越半世纪的师生情散文】相关文章:
师生情散文07-07
跨越情感的栅栏散文07-04
爱的跨越情感散文12-01
跨越抒情散文02-12
跨越长城散文10-04
跨越自己-励志散文11-23
跨越血统的爱的散文10-10
跨越时空的相思的散文11-10
帝王生情感散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