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风味独具的糯饭菜的散文
某个周六,报社的“香哥”来马杜桥石门山采访,我和晓晓作陪。当晚,晓晓发来微信,说明天中午去祁东青山村乡下吃农家饭。
周日天色晴好,香哥开车,很快到了目的地。我告诉他们,去年我曾在这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吃过一道独特的糯饭菜,他们一脸的惊讶状。
将饭做成菜,可说是我们祁东的一大饮食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凡是红白喜事摆酒席,在出十道菜时,其中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糯饭。
糯饭成菜,有何由来不得而知,但应该与那时的经济条件有关吧。现在的农村摆个十道菜那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在那个缺衣少食经常饿肚子的年代,平常人家要摆出十道不同的菜来,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本不是菜的糯饭,便就冒名顶替扮演了菜的角色。
当然,做为“菜”的糯饭是与平常所吃的糥饭还是有区别的。平常之糯饭,用糯米煮熟,再拌烂就是。酒席上的糯饭菜,既然是菜,那就得按菜的程序来操作了,五香之类的配料必不可少,还要拌入红糖或白糖。单是糖这一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那可是个稀罕东西,不说那时没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它归供销社统一销售,需凭票才能购买,一年也就只能买上二三斤。一次酒席二三十桌,用大铁锅煮上一锅糯饭,如果没有十几斤糖放下去,根本就没得甜味的,所以在那个年代有很多人家只能用糖精来替代。除了这些外,还得加猪油翻炒,使其变得油光可鉴,最后加点姜葱点缀一下便可出锅,用递盘送到席桌上去。
那时,村人们在家吃不饱饭,这糯饭端上来还是很受欢迎的。香甜,滑软,较之纯粹的糯饭,不再那么腻口,连我这个根本不喜欢吃糯米的人都能吃上大半碗。在那个人人吃不饱饭的年代里,每每吃酒席都是有专人散菜的,这糯饭也是要分的。后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只分其它菜,糯饭便成了酒席桌上的公共之菜,大家可以随意地吃。
九十年代后糯饭上桌的机会逐渐稀少,再后来偶尔有人家在酒席上端出一碗便会受到非议。
又过了一二十年,这遭非议的东西居然成了农家乐的特色菜,不能不说世上万事万物真的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说是特色菜,必有被人认可之处。绿野的糯饭菜,虽然同以糯米为主要原料,但做法却是没有半点共同之处的。那天我特意观摩了其制作的全过程,突然发觉现在的人们还真的会吃,不仅颠覆了传统,而且还翻出了想不到的新花样。
做糯饭菜前,需要准备竹筒,三寸左右的直径、一尺来长的自然竹节,一头留节做底,一头不留节成敞口。当然是越新鲜越好,过一下清水,便可装进淘好的糯米了。糯米里事先拌有红枣泥、腊肉渣和花生、红豆磨成的粉,滴了些食油、香油进去,将竹筒塞到一半处即可,稍加三点水,然后用锡箔纸蒙盖起来,即可放在火上烤了。
做竹筒糯饭菜是不需要灶的。屋外是山,翠竹摇曳,因势搭一简易小棚,置一二层小铁架,下面燃起柴火,直接烤一些用荷叶包了再用泥巴糊了的胡椒瘦肉、乌骨鸡之类,铁架第一层上才放盛了糯米的竹筒。明火直接烧烤得竹筒渗出清油随后又泛黄,便将它们升到铁架第二层,避开明火只靠火堂那股炙热,慢慢地煨上一个来小时,竹筒里的糯米就会烤熟成饭。待到上桌之时,用刀将竹筒当中剖开,就可享受美味了。
那天在绿野周家兄妹的农庄上了两竹筒糯饭菜,四瓣竹槽摆占桌子的四面,就有种很霸气的感觉。特别是它弥漫的香气,有如一股看不见的云雾,几乎覆盖了桌上其它的菜肴,那味道很直接地浸入我的鼻孔,再漫延到舌尖,诱出丝丝如缕的涎水。
开始的时候,一桌人还保持着各自的矜持,最后实在是忍无可忍了,“风卷残云”大戏又开始上演。说起来虽有二大竹筒糯饭,但比起昔年的一大海碗来说,简直就是小巫之见大巫。
竹筒糯饭菜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失饭之本色,因了枣泥的加入,虽然色泽变得红黄相间、剔透可鉴,但仍粒粒可数,完全没有一般糯饭那种粘腻的样子。再加之这种竹筒糯饭菜有种与生倶来的浓郁清香,更有枣泥嫩甜、花生油酥和其它配料味种的烘托,一种完美的味觉大宴,便将人的身心浸透……
一竹筒糯饭菜,道独特的美味佳肴,直吃得我酣畅淋漓,大呼道:“美味啊!美味啊!”……
【风味独具的糯饭菜的散文】相关文章:
风味小菜散文06-12
优美散文:独具特色的细叶榕树07-02
我的幸福随着血糯鲜酿而来短篇散文07-05
高考写作素材:省长爱吃的糯糯糕01-21
独具匠心作文10-06
《独具魅力的面具》教学反思11-25
美味的饭菜的作文09-03
留点饭菜给自己12-27
描写饭菜香味的句子11-14
家庭简单饭菜说说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