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误会的元宵的散文

时间:2021-07-03 12:19:57 散文 我要投稿

那些年被误会的元宵的散文

  作为吃货本货,春节刚走,就开始眼巴巴地盼着元宵节了。

那些年被误会的元宵的散文

  花灯、字谜、热乎酒酿小汤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这几样可以说是我对元宵节全部的渴望了。自从上大学第一次感受过南北强烈的地域差异后,才发现自己仿佛是一只来自南方井底的……吃货。而那些年,我对元宵的认知,偏离正轨偏离的可不是一米两米。

  一.元宵和汤圆不是一个妈生的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都坚定的相信元宵不是什么神话,它的名字就叫汤圆,不过是因为地域不同换了个叫法而已。可真的见到了元宵本尊之后,才知道元宵和汤圆真的不是一回事。元宵的出现是在宋代末,不都说元宵节是闹花灯闹出来的嘛,那夜里玩闹,总得找东西垫肚子吧。于是生活在鱼米之乡的南方人就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将糯米煮熟捏成团,既抵饱又方便。可干吃糯米团子吧,似乎也不怎么得劲,于是我们的祖先再一次吃出了名堂——将糯米碾碎成粉,和好后包裹芝麻、赤豆等陷儿,再煮熟加汤,就这样成了流传至今的汤圆。再后来,汤圆传到北方,北方人又利用聪明才智做了工艺改进,于是就有了元宵。

  图片来自网络

  二.元宵,是摇出来的情怀

  要说元宵和汤圆最明显的差异,除了个头 ,估计就是制作工艺了。

  君不见,北方的元宵摇出情怀,南方的汤圆包出思念。

  在北方,元宵的制作大气豪放,就像北方人一贯的爽朗豪迈,所以不得不承认元宵是北方人摇出来的情怀。

  制作元宵之前,首先要准备好食材,如高粱面、江米面、豆沙馅,核桃仁等。第一步,将豆沙馅揉搓成小球做馅心;第二步,将豆沙馅心放在盛有江米面或高粱面的盆中摇匀,再转移至空盆中摇紧面皮陷心,每一次抖动双臂摇晃笸箩,都是对匠心的执着;第三步,过水,将在面粉里滚过一道的元宵蘸水,快速捞起。之后再重复地摇元宵和过水,直到元宵成型。

  这样一滚一蘸,一起一落,鲜红的馅料、飞扬的米粉,在不断的敲打和磨合中,完成最妥帖的契合。这种组合不言而喻却直击人心,水煮过后,却又是一番娇小可爱的模样,让人满心欢喜。

  三.汤圆,是包出的思念

  在南方,汤圆的制作精细考究,就像南方人的细致温润。正月十五,团圆的灯火摇晃,离家的游子思乡,汤圆,是南方人包出的`思念。

  南方汤圆的主要制作原料是糯米粉,馅料包括豆沙、山楂、白糖、芝麻等。在包汤圆之前,先要把面和好醒好,刚刚揉好的糯米面本就有一股欲拒还迎的娇媚,在时间的沉淀中,反倒变得温润如玉起来,五分憨实,五分沉稳,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正式制作汤圆了,先取一块面团,把中间按出凹状;第二步,在按出的凹状处填充陷心,红豆山楂是赤子之心,白糖芝麻是甜甜蜜蜜;填好陷后,轻轻转圈收口,包严实后双手轻搓,使其团圆;最后裹上一层糯米粉,薄薄的一层米粉,如梦如幻,却能使汤圆在口感上有另一番提升。

  在南方,汤圆一般不用清水煮,酒酿汤圆和桂花汤圆比较常见。如果说前者是历史狭缝遗漏的神采,后者则是光阴间隙散落的芳香。就和着那口汤,轻轻地咬一口,皮陷分明,唇齿间都是记忆的惊喜。

  地域的差异隔阂的只是距离,而不论是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每一次味蕾与食物的邂逅,牵扯的都是那关乎成长和记忆的时光。北摇元宵,摇出的是豪迈,摇散的是牵挂;南包汤圆,包出的是精致,包裹的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