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糕散文

时间:2022-08-29 07:05:00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做糕散文

  冬天的清晨,大约五六岁那年,突然传来一阵“唉酷哒、唉酷哒”的响声,犹如一声声雷鸣,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欣喜地接收到了做糕的信号。也许日有所思,平时想糕吃想疯了,天天惦记着做糕,天天盼着过年,就迷迷糊糊地揉揉双眼,连忙问父亲:“老爸,谁家做糕了,自己家里几时做?”

做糕散文

  “可能是外透老张家,轮到自己家里要十天后,还要再等等吧。”父亲接过话茬回答道。

  “唉酷哒、唉酷哒、唉酷哒……”有节奏的旋律,清脆而又熟悉的声音,牵动了整个院落的情致,乡亲们老远就能听见稻臼捣糕的声音。在我的记忆里,稻臼是古人利用杠杆原理发明的石器之一,当开始被人操作时,稻臼枰的支点会发出“唉”的一声。而稻臼头落在松软的糕坯上,还会发出“酷”的一声响。再加上三四个人踩踏着稻臼秤,也能听到“哒”的响声。这样,一记接着一记“唉酷哒、唉酷哒”,便能合奏出一曲做糕的音符。

  在家乡,过去集体生产队年代,大多有过缺粮少穿的经历,家家户户几乎是没有余粮可言的,遇上闹饥荒或青黄不接时,一年总有几天缺粮断顿。于是,有的垟下姑娘远嫁到宁溪山里,算是攀上了一门富亲。有的人家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向山里人借点番莳丝,渡过饥荒的年月,等来年早稻收成后再以谷物相还。而所谓做糕,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糕,指的是所有的糕,包括平时少量做点吃吃的我们管它叫“鲜糕”,早稻熟做的“早米糕”,晚稻熟做的叫“晚米榚”,也有纯大米做的“白米糕”,番莳渣+少量米粉做成黑乎乎的“番莳榚”,米糠做的叫“糠糕”等;狭义上的糕,仅指是年关做的“年糕”,俗称“水浸糕”。

  有一次,晚稻收割后,父亲参加生产队的“斗五吃”,非劳动力不沾边,只不过是菜里多了点油星而已,简单地煮上大锅菜羹,加个猪肉炒大蒜或炒胡萝卜,再添个花生米,另外购些散装老(黄)酒,也就类似于集体出钱的一次聚餐。这次“斗五吃”,分给每人一株(根)“晚米糕”,父亲不敢放开肚子,借口自己胃不好,就把吃剩下的半株多“晚米糕”带了回来,让全家享用,一家人才有机会闻闻糕香,尝尝糕味。当时,人们羡慕向往参加生产队里的“斗五吃”,再说生产队也不容易,要看年成好不好,遇上粮食产量高成年好,才有机会在夏收夏种,或晚稻收割结束后搞一次。要知道,一个十足劳动力一天的分红只有二三角钱。对于做糕、吃糕的印记,早已深刻在我的心中,一直成了儿时的牵挂。并自然而然地把我引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勾起了尘封已久的往事。

  当年,我家住在大合院里透的上方,整个道地里一百二十多号人口,共享着上间后门口右侧唯一的石稻臼。到了年底,做糕就成了乡亲们的头等大事,一般各家各户事先通气,再作统筹安排,给出做糕的时间表。除了稻臼轮流之外,还有一张二寸厚用于搓揉年糕的面床板、几个木桶饭甑等“大行头”,都作为公用资源,一家接一家使用。每年做糕,一般在立春前一个月,相对集中半个月,由于年糕需要浸泡在水里长久储存。而用立春前的水浸糕便于久存,用开春后的水浸糕容易变质发酸,产生难闻的酸气。做糕季节,上间里后门口的稻臼前非常热闹,我在家里就能听到阵阵急促的脚步声,做糕人的咳嗽和说话声,稻臼捣糕声。尽管做糕时正值寒冬腊月,有时还会遇上雪雨天气,屋外的石头稻臼也并不怕冻,但乡亲们也为稻臼做好保暖防冻,给稻臼秤缠上一圈一圈的粗大稻草绳,以防踩踏时打滑。

  前期准备就绪,“大行头”落实到位后,就进入做糕的实质性、技术性阶段,按一道一道工序循序前进。首先,淘米——将糕米在大陶缸里浸上几小时,再装进谷箩里,挑到水井边的池埠头,放到水里边洗边淘,凭经验观察米的吃水程度,达到要求就起水沥干,决定磨米加工,水份过多不便加工,出粉效率很低,甚至常要对磨盘进行清理。接着,掺米——按一定比例把糯米与晚米掺和起来,晚米掺入多少,要看糯米品种的糯性,避免用纯晚米太硬,用纯糯米又要糊了。接着,磨粉——把掺好的糕米放到石磨上加工,粉的粗细决定糕的质量,粉太粗容易开裂,不易久存,影响口感,而粉太细又不便蒸熟,还会粘饭甑布。再接着,蒸米——用大火在土灶上烧开水,大铁锅上架一木制饭甑,上口略大下口略小,便于出粉,内中底部安有活动的竹片制成蒸架,形似清朝官员的红缨帽,上尖下圆。上覆蒸布,以防止粉漏下,又能使锅中蒸汽较均匀进入木桶饭甑之中……

  年糕意味着年年高升,年年丰收,年年有余。为了讨个好彩头,过年做年糕、吃年糕,就成了民间的传统习俗。我家做糕,当第一蒸糕粉被蒸炊熟时,上蒸人捧着木桶饭甑,“砰”一声把熟粉倾倒在面床板上,顿时蒸汽腾腾,香气满屋,一阵一阵飘洒在空气中。这时,烧火的老奶奶就捷足先登了,伸手摘取一小块糕花,放进小盆子里,并随手摆在土灶排烟的平台上,然后点上三支香,先敬灶师佛菩萨,当地留传着“灶师佛糕吃了快忘记”的说法,以示对灶神的恭敬。

  做糕目的是为了吃糕。过去吃糕是惬意的,常常让人馋到流口水,勾起对食物最真实的欲望,但农民把糕与时令蔬菜结合起来,往往菜多糕少,先是芥菜汤糕,乌菜汤糕,大白菜汤糕,菜烘炒糕,红花草炒糕,喜欢贪甜的红糖炒糕,红糖馅糕等。由于天气转暖,浸糕的水容易变质发酸,即便是放久了,甚至吃过端午后的“水浸糕”,散发出一股浓浓酸臭味,但仍是一种美味的享受。可随着年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家乡劳动力人口锐减,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大铁锅的“二眼灶”、木桶饭甑、面床板、稻臼等做糕的大行头消失,各家各户买米做糕费时费力又麻烦,加上市面上年糕常年供应,做糕的习俗也渐渐淡去了。

  其实,年糕寓意“年高”,小孩子吃“糕蒂头”快长,每株年糕的第一片称“糕蒂头”,谐音吉利。做年糕,我们再给予合理推想也不难发现,家乡的做糕习俗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很大程度上受传统的农耕习惯影响。一方面,当时物质条件有限,市场上的社会产品不丰富,上香祭神拜佛流行,做糕时捏些“块头蹄”(猪头替代品)、公鸡、鲤鱼等花色,充当平时供奉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农民自种自产粮食谷物,年底做糕又是寒冬农闲季节,正好给个左邻右舍相互帮忙的理由,丰富一下农闲生活。加上年糕食用方便,不仅比较耐肚,农民吃了糕耕作干活时有劲;而且吃法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常见有炒糕吃、汤糕吃、蒸糕吃、炸糕吃,有的放在柴火里烤着吃,也有通过膨化机膨化后当“糕干”吃等等。

  想起儿时的做糕,宛如冬天里的一眼温泉,静静地流淌在浓浓的年味里,暖暖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虽然,做糕的物质条件已渐渐远去了我们的生活心灵,但做糕的习俗文化底蕴,却深深埋藏在我们的印记中。

【做糕散文】相关文章:

甑糕散文06-14

做重阳糕作文01-02

学做马拉糕作文03-28

新年的油糕经典散文06-09

做重阳糕作文(精选5篇)11-26

学做重阳糕作文范文04-14

初中生做重阳糕的作文01-06

做自己经典散文05-09

做清明散文05-27

做自己散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