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自榨米粉散文

时间:2021-04-14 15:47:57 散文 我要投稿

难忘家乡的自榨米粉散文

  农历七月十四是田林壮族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另两大传统节日是春节和三月初三),汉族叫中元节,由于原始宗教色彩浓厚,又叫鬼节。传说,七月十四这天,那些亡故的亲人灵魂都要回来探亲,天上的神仙也要在那天晚上掀开天幕观看人间景色。于是壮族群众在这个节日里,做饵馍粑,自榨米粉,杀鸡宰鸭,点香烧纸钱祭祀祖宗。

难忘家乡的自榨米粉散文

  在田林县,虽然同是壮族村屯,但各个乡镇过节的习惯又不尽相同,有的乡镇,如乐里、利周,从农历七月十二就开始,到农历七月十六才结束。我的家乡者苗乡一般从七月十三才开始,到七月十五就结束了。对这个节日,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吃的,便是自榨米粉了。

  家乡的自榨米粉,做起来非常考究,在选料上必须选陈年谷子打出的大米,这样做出来的米粉高产、耐煮、柔韧、爽滑。当然,要达到这个标准,光选好料还不行,还得把大米用清水提前浸泡一个星期左右,而且最好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的河溪水或井水。这是有来历的,传说天上一天就是地上一年,天宫里的仙女每天都要洗澡,王母娘娘就规定时间让仙女们下凡洗澡,那个时间就是地上(凡间)的农历七月初七零时至鸡叫头遍这段时间。仙女们洗完澡就回天宫去了。这样,那天所有江湖海河,井水泉水,都充满仙气。那天取回来的水永久不腐不臭,不变色不变味,不管放多久,水质不变,的确非常神奇,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到农历七月十二这天,妇女们便把浸泡几天的大米用清水冲洗,然后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米浆,装入自织的白色土布袋里沥水。到农历七月十三一早,就把在袋里半干的米浆倒到簸箕里,和成一个扁圆的大米团,再放到烧开了水的大锅里煮。煮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是米粉能否柔韧的关键,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和火候,待米团外层熟有一手指厚,就把它捞出来,等到它温热后,再拿到石臼里舂,将其舂成面糊状待榨。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榨了,榨具一般提前自制,先买来状如小盘子,中间开挖很多小孔的圆铁盘,然后用针线把自织的白色土布和圆铁盘缝制在一起,就成了榨具。榨粉时,将面糊装入榨具,把布口合起来,然后用力旋转挤压,这样成条的'米粉就落入烧开水的大锅里,待米粉熟透漂浮上来就打捞备食。榨米粉时要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否则米粉就会又细又短了。这个环节,也有由男子来完成的,因为他们力气大,榨出的米粉长而均匀,非常美观。

  当然,自榨米粉之所以好吃,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一般群众都是用鸭汤来煮米粉的,但我总感觉不比用柴火慢慢炖的牛骨头汤煮的米粉好吃。

  自榨米粉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大多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前。那个时候,每个屯都养着一大群水牛,由于青壮年都从事粗重的农活,牛群一般安排老人放牧,一个星期由三四户轮流放养。由于养的牛很多,且农活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耕牛,于是水牛便成了当时群众改善生活的重要肉类。

  我的家乡,习惯于农历七月十三杀牛。虽然当时我们屯只有十多户人家,但有时一个节日就杀了两三头牛。杀牛后,从精肉、到下水、到骨头,都是以户为单位平均分配的,这个约定俗成,历经了不知多少代,也没有人想过要改变的,热闹而有趣。

  分到牛肉后,回到家,家家户户便架起大铁锅,放入清水和生姜、柑果皮、野生桂叶等佐料,用柴火将大块的骨头慢慢熬煮。待到骨头里的肉煮烂时,再把骨头捞出来,赐除牛肉,回锅,放入薄荷叶,便是一个菜,老年人尤其喜欢。然后把自榨米粉放入热汤锅里,搅拌均匀即可食用。用牛骨头慢慢熬煮出来的汤水煮的自榨米粉,柔韧、爽滑,油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

  几天前,我和弟弟趁着公休,携家人回老家与妹妹一家一起过七月十四,虽然也有米粉,但不是自榨的,是买来的机制米粉,米粉是用鸭汤煮的,吃了,总感觉缺了一种难忘的、挥之不去的味道。

  据妹妹说,由于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水牛都是各家各户自行放养,即使是一头牛,每户每天也需要一个人放养,非常浪费劳力,而且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群众都购买“小铁牛”犁耙田了,牛便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屯里的群众不再养牛了。至于自榨米粉,由于其制作工艺繁杂,加之有了机制米粉出售,群众为了方便,也不再自榨米粉了。

  想起一些曾经红红火火的东西,逐步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心里,还是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

【难忘家乡的自榨米粉散文】相关文章:

不思量,自难忘散文12-02

不思量自难忘散文12-06

家乡的米粉作文02-13

家乡米粉作文04-01

米粉猪肉优秀散文11-02

自榨西瓜汁作文400字12-05

十年,自难忘优秀散文05-12

不思量自难忘散文1500字12-01

难忘的家乡饮食散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