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庙郎散文

时间:2021-04-17 17:30:11 散文 我要投稿

卖庙郎散文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一篇课文,鲁迅的《社戏》,三五伙伴,偷罢毛豆橹长桨,几近灯火观花腔。虽然鲁迅最为世人称赞的一直都是他针贬时弊并又鞭之入理的杂文,但是他的这些小故事,小散文,也着实显出了大师的小情怀,无论是月下闰土,还山间迅哥,无不让人觉得朴实,就像我平日里都能见到的那样,几陇瓜地,一条小河,三五星辰,几点社火……

卖庙郎散文

  在外时间久了,偶尔回来,会觉得家里与外面确实有着太大的区别。这里没有随处可见的大超市,没有挤不完的大公交,没有堵不尽的大马路,也没有遍数珍馐的大饭店。能有的只是望不断边的山壑丘陵,夹杂其中的农田,村落,以及不时在山间滚过的羊群,泛着雪白映衬在青绿之间。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的脸上有着与土地一样的颜色,他们在土地里翻食,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断的用脚步丈量了这里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垄田埂,把汗水滴落在土地里,滋润出一粒粒饱满的庄稼。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与脚下的黄土有着不可阻隔的感情,就像臧克家在《泥土的歌》里写到的那样:“”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土地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让他们深爱而又敬畏,生于斯,长于斯,而又老于斯。他们这一辈子也许就像田地里长出的一棵庄稼,在土里破芽,在土里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然后在土里死去。

  但土地的厚重所给予他们的远不止一餐一粥,更带给他们独有的喜爱及艺术。就像城市人喜欢看电影,喜欢看演出,喜欢跳舞唱歌一样,乡下的人们总是对大戏有着太多的热情。

  夜清凉,天上一点星光,地上一片银亮,大戏一场。

  乡下人爱戏,懂戏,更识戏。一段青衣上场,一颦一笑一甩袖,还没等你开口,底下的人们已把你摸透了七七八八,几斤几两,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因为他们知道戏在嘴上,更在身上,更在脸上。虽然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缄默而且腼腆的,但此时此刻一个个仿佛俨然都成了专家,他们评头论足,毫不客气的挑剔你的不足,嘲笑你的失误,严格的几近苛刻。但是如果你真的技艺娴熟,唱腔自然清晰而又不做作,真的用心把戏做足,他们又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他们甚至会站起来为你叫好,掌声雷动之处一改平时的拘束与沉默。

  我从小跟着祖辈们看过不少的戏,散折子,大挑梁,长的短的听了着实不少。但是用我爸的话说,我却不识戏。快餐式的思想意识让我在听戏的时候总是把大多的精力放在了故事情节上,可是戏曲却是一种慢套路的`艺术,它的故事发展是很缓慢的,可能一个推杯换盏的客套场面就能唱上半天,可是这也正是它的精华所在,它让你品味的是一个过程,以及各个表演者出彩的动作或者唱腔。故事的巧妙性也许会让戏曲的内容得到升华,但肯定不是它的精髓,其实,很多戏曲的故事都是很老套的,才子佳人,针线簸萁,永远都是相似的主题,但是各个表演者的不同风格就能表现出迥异的美感。所以,南辕北辙的意识形式让我看戏颇多,确不得精髓。

  其实,我知道,看不懂戏或者不知道怎么看戏的人远不止我一个,作为年轻的一代人,生活越来越快的节奏,导致已经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品味那悠远的艺术。戏曲作为日趋式微的艺术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好的东西终究是会被传承的,就像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厚重深沉,缄默朴实,它厚载万物又不愿声张,就这样不喜不躁,不卑不吭的流传着……

【卖庙郎散文】相关文章:

阿尔斯郎散文10-05

游庙见闻散文10-30

我当送花郎散文08-27

货担郎经典散文10-23

少年郎散文09-28

卖豆散文05-06

卖苹果散文05-07

卖醉散文11-02

卖瓜散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