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里的洋学堂散文

时间:2022-09-01 23:49:43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林里的洋学堂散文

  在钱塘江畔,有一座连绵的月轮山脉。山脉东边矗立着高高的六和塔,六和塔西面的山林中,隐藏着一个保存完整的近代大学建筑群,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这个学校的前身是1897年美国教会学校创建的育婴书院,解放前是之江大学,第一任校长便是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

山林里的洋学堂散文

  从江边公路走进山林,一条斜斜的上坡路。路两边高大的树木枝干伸展,勾搭相连,搭成了一条绿荫走廊。路边的山体砌了石墙,一块块石头呈斑驳的黑灰色。石墙上面爬满了冬日里凋败的藤蔓,枯黄发黑的枝叶越发为凝重的石墙增添了沧桑感。

  上坡路走了不远,便看见石墙上一块巨大的水泥板,刻着校名。旁边立着个雕花石柱路灯,灯的外形像是倒过来的米斗,显得很是古朴厚重。校区大门很简陋,只有很简单的一道电动伸缩门拦在那里。传达室的保安在忙着让三三两两进门的人登记。看来慕名来参观的人不少。

  进了大门,左边是一条上坡公路,右边是一条石阶。我们沿石阶而上,石阶边是密密的香樟树林。那些樟树葱茏茂盛,仿若一道幕布遮天蔽日。每一棵树干都非常粗壮,要四五个人牵手才能合围住。这些树估计都是近百年的老树了,应该是当初建校时候栽种的吧?

  爬着石阶,一抬头,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钟楼立在台阶尽头,高耸入云。圆拱门、细窄的玻璃窗、高高的塔尖,整个建筑显得轻盈优雅,而红色的砖墙和楼边红色的枫树相互掩映着,透着明媚至极的艳丽。绕到钟楼右侧,墙体上满是爬山虎以及墙缝间顽强生长的野草,和钟楼一起见证着时光。

  从钟楼右侧的小路缓慢上山,每行一段路,郁郁葱葱的树林中便有一座红砖的西式风格建筑。初冬的阳光把树影映在红砖墙红屋顶上,树影也变红了。砖房与蓝天交际处,仿佛连云也要燃烧起来似的。

  行至半山腰,便看到了图书馆。图书馆总体也是红色砖墙建造,但是大门和尖屋顶却是灰白色。灰白色石砌的大门,门框上有精美的浮雕花纹,门楣上浮雕的“图书馆”三个大字,圆润厚重。从大门望进去,可以看到中央大厅悬挂下来的大玻璃顶灯,闪着辉煌明亮的橙红灯光。大门上方可见二楼挑出的阳台,有着花纹的铁栏杆和圆弧拱顶的落地窗。窗户里白色的窗帘布遮得严严实实。阳台上空空如也,只有微微晃动的树影,让人误以为是有人在撩起窗帘。如果能坐在这阳台的一角,在阳光的沐浴下,一杯茶一本书,该是多幸福的事啊。

  继续往山上走,林木更加杂乱原生态。大树参天,灌木遍布,地面是厚厚的落叶堆积。林中高低错落着十几座别墅,据说是当时的校长和教授住宅。这些别墅都是两层高的欧式建筑。有的是由铁艺花栏杆的回廊围着的红砖房,有的是装点着红色的木屋顶木窗格的灰砖房,有的是红色的罗马圆柱撑起门廊的青砖房,有的是象城堡的灰白石房……这些别墅都门窗紧闭,积满尘土,屋顶、墙上、生锈的铁栏杆上覆盖着衰败的爬山虎,一副“人去楼空”的破落景致。最高处的司徒雷登别墅可以俯瞰钱塘江的美景。司徒雷登就是从这里离开,之后做了燕京大学校长、美国驻华大使,长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教育、文化、政治、外交领域,并有很大的影响。当初的政客,当初的学者,如今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走下山路转到主楼,主楼依旧是红砖墙的建筑,4根雕花的罗马圆柱撑着挑出的小阳台,阳台围着白色的石栏杆。大门是三个圆拱形的落地玻璃门,有着红色的细条木窗格。欧式建筑的圆拱型窗户,细窄的窗格,显得建筑特别的高挑纤细。

  站住主楼的台阶上,可以看到正对的钟楼。主楼和钟楼中间是一块大草坪,由十字小路分割,草坪正中有一个圆形花坛。草坪四周环绕着高大的树木,红的黄的绿的,层林尽染五色斑斓。草坪上坐着三三两两的学生,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拍照,有的在看书。冬日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脸上,是青春的美好。这个历史悠久的校园,虽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炮火轰炸,幸运的是依旧保存得比较完整,仿若那些古老的香樟树一般,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

  回到大门口附近,看着校区的简易地图,我们发现遗漏了几处景点。仰头回望,校区被密密的山林隐藏起来,只能隐约看到部分屋顶和钟楼的塔尖。这隐藏在山林里的学校,还有着许多的历史沉淀和故事。这时钟楼的钟敲响了。这穿越历史的钟声,悠远绵长,回荡在山林里。

【山林里的洋学堂散文】相关文章:

丰田洋散文04-27

逮洋剌散文06-02

山林里也有春天02-03

飞越太平洋散文06-05

山林湖海,越过春天散文05-12

巨洋湖归来不垂钓散文06-12

轮回里散文07-02

学堂的作文09-19

田野里的春天散文12-02

军营里的生活散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