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风箱散文

时间:2021-04-23 11:17:56 散文 我要投稿

怀念风箱散文

  在我童年记忆里,最温馨的便是故乡袅袅升起的炊烟。当暮色笼罩大地,牛羊归圈途中“哞哞”叫声此起彼伏时,男人腋下夹抱着一大摞玉米叶片,女人背负的蓝子里塞满了红宇央。回到家将这些青饲料扔给羊或猪吃,然后从压水井里压些水简单清洗之后,便开始忙碌晚上饭。

怀念风箱散文

  夜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开始点灯,通常是用墨水瓶子改制的煤油灯。火苗被风吹的忽明忽暗。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放大了好几倍。我喜欢看墙上晃动的影子,太夸张了。外婆会呵斥我道:看影子,要做恶梦!我便屁颠屁颠跟着外婆来到锅屋,一屁股坐在外爷的身旁。任通红灶火把我照的满面红光,感受着温暖的灶堂火。外婆站在锅台边,用手从黄盆里揪出一块面团,双手来回的拍,直到面团拍成薄饼,然后轻轻贴在大铁锅的四周……

  外爷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向灶堂里添着柴草。风箱“啪嗒、啪塔”有节奏的的响着,灶堂里的柴草在风的鼓动下,火借着风势,熊熊燃烧着,火苗窜出灶外。我经常是在温暖的灶堂边,听着风箱的节奏流着口水沉沉地睡去。

  究竟是谁发明了风箱已经无从考证,在广大的黄河流域几乎家家都用风箱来烧火做饭,抽出风箱的上盖,你会发现中间的立起的活动板四周布满了鸡毛,关键起到密封作用。风箱的前后两端开有风门,随着活动板的运动一张一合。两根拉竿和手柄通常是用硬木制成(枣木或槐木),长年累月的使用,拉竿变的光亮而又油滑,由于经常的摩擦,有的人家风箱的拉竿已经变的很细,更显饱经沧桑,已不知道用了几辈人了!

  锅里的玉米粒稀饭烧沸以后,灶堂里就不用添柴,风箱也可以歇一歇。在锅盖上压一块大砖,利用灶堂里的余热将饭闷熟。通常外爷在停止拉风箱同时会在灶堂里的热灰里给我埋进一个红芋,或者在旁边帮我烤上一棒玉米。等大人们开饭的时候,我就会吃上香甜外焦里嫩红芋或者金黄的烤玉米,这便是我最享受的晚餐。

  风箱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结合了动力传竿原理,最早使用的密封原理,如果当时可以申请专利的话,他(她)将获利非浅!

  我长大后,渐渐发现了这中烧火做饭的弊端——锅屋里烟气熏人,还要专人去操作!浪费了人力。又一次我去了南方,发现南方人很少使用风箱,他们的炉灶是根据自然通风原理——在灶的'里端留一个烟道,通过烟囱进行烧火做饭。这样既干净、卫生又节省了一个人。

  在八十年代末,我有机会回到到故乡,我发现我们的家乡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大面积的改造保持了几千年的做饭的灶台。把风箱全部拆掉,家家户户垒起了烟囱。学习了南方人的先进经验。

  然而,好景不长。家家户户垒起的烟囱又全部废弃不用了,又都使用了过去的风箱,政府下拨的专项资金全部浪费了。一次,我问乡下来的表哥:你们为什么不用既干净又省力的烟烟囱呢?表哥说:你不知道!用烟囱也很好,可就是太废柴草!一把麦节扔进去忽拉一下子就随着风顺着烟囱跑了,以前做一顿饭用很少的柴草就可以了,现在要浪费很多!所以我们都不用了。

  是啊!我的家乡是在广袤的大平原上,燃料自然就是些庄稼秸秆,麦秸、玉米秆、豆秆、棉柴以及大风过后扫回的落叶,要一年四季地烧,所以要节约。不像南方多是高山,灌木丛生,树木众多,南方人把树段劈得一截一截的码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燃料充沛。我们家乡很少烧劈柴,一点点的木头都不舍的浪费,因为资源匮乏。

  当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也有些青年人用上了电磁炉或者液化气灶,做饭更加方便、快捷。但是用同样的食材而用不同的火做出的饭味道绝对不一样!

  我还是怀念用风箱烧火做饭的日子,温暖而又甜蜜。

【怀念风箱散文】相关文章:

记忆里的风箱散文10-06

外婆家的老风箱散文03-12

家有一个老风箱散文10-21

怀念散文05-26

怀念的散文04-27

怀念的经典散文02-25

深深的怀念散文10-25

怀念雪散文07-02

我的怀念散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