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湖南人东北人散文
我做移民时,不到十八岁,不是移到外国去,而是一个人大老远地从湖南跑到了东北来。记得来的时候是二月底,过完年才十多天,冰寒料峭,当时一不用办签证,二不考托福、雅思,在嫩江的一间低矮教室里,复读了四个月,参加高考,成绩一般,拚了老命,才考了所哈尔滨的二流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大庆,娶妻生子,在这边生活了将近三十年,早就取得了绿卡,算是半拉子东北人。
后来,政府把我们这一类人归为早期的“高考移民”。
移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湖南人东北人在生活习惯上有不小的差别,细细体会,是可以看出门道来的。
洗脸
湖南人洗脸时,滚开的水,倒进盆里,得多半盆才够。毛巾折叠好,平铺在水面上,象漂浮在水里的荷叶,等“荷叶”完全浸入水中,单手用大姆哥和食指夹上一角来,转着圈儿快速地往上提,毛巾角儿厚实,拎起来不至于太烫。就是这样,两手前后交叉,快速地抖,嘴巴里不停地唆哈着,拧了劲的毛巾,在空中完全散开,用力甩,会发出一声闷响。毛巾拧七八成干,趁热往脸上敷,满脸儿散发着热气,当爹的左手托着儿子的后脑勺,右手捂住毛巾使劲地撸,上下擦拭,毛巾再翻转过来,掉一面,重新叠好,转到后脖,登时满面红光,分外清爽。
东北人洗脸却是个细活,不用脸盆,有“姨子”(湖南叫香皂)即可。水笼头拧开,脸凑过去,接了水洗头遍,同时蘸点水把脖子打湿,湿了的“姨子”在手上来回地搓,直到两手起沫后,闭上眼睛,往脸上胡抹,用中指和手掌心不停地摩,重点部位大概是脸蛋和鼻梁两侧的开阔地带,用时差不多十分钟,接下来开始搓耳后根和长脖子,满脸的肥皂沫儿,活脱脱一个唱京剧的旦角。因为沫多,必须紧地接水,往脸上和脖子处飞快地扬,节奏极快,把那水珠儿轮起来,夹带着呼啸声,十分壮观。我在东北二十五年,每每要学习这种豪爽劲,却怎么也学不来。
东北人洗完脸,取干爽的毛巾,从头到须子,好好擦一遍,再将毛巾晾在架上。东北人家,一年四季,毛巾都不曾打湿过,除非给毛巾消毒时,放到开水里煮。
湖南人晚上洗脸尤其重要,是集体活动,每个成员必须参加,不管什么理由都不允许请假。洗脸时,父亲打好了水,端过来,放在屋子的中央,老人先洗,其次才轮到小孩,孩子也分大小,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自觉地按顺序排好队,父母亲负责搓洗毛巾。洗的人多了,水不再清澈,水温也降了许多,舍不得扔掉,全都倒进洗脚盆中,水凉了,再掺点热水,一壶开水够一家人洗的。每天最后洗脸洗脚的是父亲,最后收拾残局的是老妈。
临上床前,老妈取来装雪花膏的白瓷瓶,在里面挖出一小坨来,先是在孩子的脑门、左脸蛋、右脸蛋、下巴颏点上四个白点,再帮孩子涂抹匀称,手心手背上剩下的最后一点残液,全都抹在脖子的后颈部。
洗澡
东北人洗脸属于个人行为,一亩三分地,自己说了算。但东北人洗澡却不同,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职务高低,只要进了澡堂子,赤条条,光秃秃,都一样,只要你愿意,搭讪一声,人家就可以上手帮你搓背,嘿咻嘿咻忙得起劲,搓完了,俩人点点头,算是打招呼,出了澡堂子照样谁也不认识谁。
搓澡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帮我搓出一斤,我也得帮你搓下来八两。当然也有不平等的时候,大个遇见小个,大个的赚便宜,小个儿吃亏,搓到日落三杆,小个也没能搓完。
湖南人洗澡,做不到东北人这一点。因为隐私,湖南人小气到你洗你的,我洗我的,领土互不干涉,后背够不着的地方,自己想办法,两手交叉一点点抠,手再酸也不敢劳你大驾,没有东北人大方。
串门
东北人下班进了家门,很少出来,来人敲门,先是从猫眼里往外瞅,大人、小孩尤其老人、媳妇警惕性更高。在东北居住,楼上楼下老死不相往来,在一起住了好些年,对门姓氏名谁,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在哪工作,电话多少?东北人串门,把人热情地让进来,换上鞋,请至沙发落完座,便开始谈工作、谈生活,聊到兴致,主人会问你喝不喝点什么,如果你跟他客气,说不用、不用,他真的就不会挪窝,不是主人小气而是东北人实在。
湖南有的地方,只要不走远,很少锁门,有时候正吃饭,楼上楼下的邻居端着饭碗过来,边吃边与你闲扯,问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呀,什么时候走,问你在哪发展,月工资多少,物价如何,反正是天南地北神聊,上饭锅里添饭,上桌子上来夹菜,都稀松平常。因为熟的缘故,主人也不用刻意让座。但是茶是必须的,不管你吃没吃完,茶是一定要泡好了的。
喝茶与喝酒
在湖南,喝茶是待人接物时最起码的礼节。入座,主人会在第一时间为你泡上一杯热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为你冲上一杯芝麻豆子茶。它的基本成份是黄豆、芝麻和熟盐姜,黄豆、芝麻是先前炒熟后,分别盛放在专用的磁钵里,熟盐姜其实不“熟”,是生的,夏天生姜洗净后切成片,大太阳晾晒几天,用盐腌,整齐地码进坛子里,二个月后入味。这种茶泡出来后,有一股子豆子、芝麻、盐姜掺杂在一起的清香。
在我们老家那,还流行喝甜酒。农闲时,家民把糯米(东北称之为江米)上蒸屉蒸两、三个小时后,用容器盛好,通风放凉,再洒上酒糟,又称酒引子,抖匀,酒糟用多了、少了,会影响到口感,不仅如此,酒糟本身的制作水平也很关键,会做得一手好酒糟的人不多,市面上很少有卖。制酒时,必须里三层、外三层地用棉絮蒙好,还得用绳索捆绑起来,放置在一个温度适中,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十几天不能透气。甜酒招待客人在湖南是较高的礼遇,如果是稀客,还得破费个把鸡蛋。
湖南人喝茶愿意喝热茶,而东北人回家后大多只喝凉白开,东北人不善于品茶,但喝酒却是出了名。东北人吃饭招待朋友,会觉得一俩个人没意思,咋喝也喝不出情绪,喝不出气氛来,“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呼朋唤友喊来一大帮人,色白啤,杯杯见底,不把人喝倒,誓不收兵。
湖南人在一起喝酒,比较斯文,主随客便,绝对不会山吃海喝,是朋友,是哥们不需要酒精来考验。湖南的饭店,很少能看到十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的,多数时候都是两三个人在那窃窃私语,象情人。
秋菜
东北的冬天,有储存秋菜的习惯。上冻前的头个把月,家家户户都要买好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秋菜回来准备过冬,湖南人不知道,还以为是给单位食堂买的。常见的秋菜有萝卜、土豆、大葱和白菜。萝卜容易空心,不少人家把萝卜埋在楼下的花池子里,晚间温度达到零下时,再把它们起出来,用报纸单个包严实,堆在凉台里,能吃到年底;土豆不好保管,家里暖气热,好生芽,一般都存放在外面走廊上,天太冷,还得搬回来,要不在放在外面容易冻,最好是家里有冷仓;好保管的是大葱,扔在室外,刮风下雪也没事,老人常说:冬贮大葱不怕冻,就怕动。看来是有道理的。也有的年轻人,家里炒菜没有葱花时,就上隔壁邻居家借,不值钱的玩意随便拿;到卖秋菜的季节,楼区里到处都是进城卖白菜的农用车,卖菜的大多好几个人,两个大汉负责称秤,几十棵白菜装进筐里,插一根碗粗的木棍,两人吆喝一声抬起来,还会帮忙送到家里。白菜晾晒几天后,去掉残根烂叶,一棵棵码进码进缸里,撒上大粒盐,最后还得压上去一块十多斤沉的大石头,做酸菜的大缸能有一人多高,听人说当年张作霖大帅府,这样的大缸就有七八口。“猪肉酸菜炖粉条”、“渍菜粉”,东北人好这一口,就是涮羊肉火锅时,也得切大把大把的酸菜。
前些年,东北人工资里专门有一栏:秋菜费,每人二十元,专款专用,那个时候各个单位还会临时成立“秋菜指挥部”,挂帅的都是单位的一把手。
湖南因为四季都有青菜吃,没有秋菜这一说。到了夏天,倒是有不少人家喜欢晒些萝卜叶、萝卜丝、黄花菜、长豆角之类的,现在的干菜一般用来做扣肉,东北、湖南的孩子都愿意吃,就连东北媳妇也说好吃。其实我们小的时候,白菜叶、萝卜叶晒干后,都是用来做酸菜汤的,一碗酸菜汤泡一碗饭,两碗酸菜汤泡两碗饭,哪来的菜?
过年
东北人过年没有湖南好玩,跟平时过礼拜天差不多,十几个菜端上桌,吃不上半个小时就得撤桌,没人愿意跟你磨叽。不象湖南,吃年饭时,一大家子人围着桌子,要吃四五个小时,聊一年的辛苦,一年的快乐,桌子上的菜,凉了热,热了凉,吃得越多,桌上唯一不让动筷子的,是红烧鳜鱼,要一直搁到正月十五才能让吃,说是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东北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年三十晚上,家家都得包饺子、煮饺子。东北包饺子,喜欢吃芹菜馅的,也有包韭菜的,芹菜预示着“勤快”,韭菜则意味着“长久”。过去东北包饺子,还喜欢在里面放几枚钢镚,谁吃到就预示着一年走好运。每次包饺子时,岳母和面,岳父和媳妇轮着擀,大姨子、小姨子负责包,我因为是湖南人,包的饺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只能干点捣蒜泥的活。大舅哥比我好不了哪去,他只负责烧水的活,煮饺子时还得岳父亲自上灶,岳父说:盖盖儿煮皮,掀盖儿煮馅。我一直没弄明白是啥道理。
除了吃年饭,湖南春节时,民间还会有踩高跷、耍龙、舞狮子的表演,舞狮子的艺人,广东浙江福建那一带比较多,湖南、湖北的乡下喜欢踩高跷、耍龙,耍龙的还可以耍到家里去,接龙时,主人在门前放一挂万响的鞭炮,龙头就会带着队伍上家里来转一圈,往往是龙头在客厅讨要喜钱时,龙尾还在厨房摆着哩,屋子小,龙施展不开,耍龙的汉子用不着费力气,抱着双拳,说些“恭喜发财”的吉利话,举绣球的那位在前边唱一声“诺”,龙扬长而去,主人颠了去自家阳台上“噼噼啪啪”地再放上一挂,这是“送龙”。
东北楼区里,春节时偶尔还能遇见几个在寒风中吹锁呐的老汉和扭秧歌的大妈,人数不多,稀稀拉拉地没几个人。
【湖南人东北人散文】相关文章:
东北人和福建人成语接龙06-30
优秀散文:生命与散文06-27
优秀散文:爱上散文06-28
优美散文精选:琥珀散文06-08
优秀散文:生命与散文06-27
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06-13
优秀抒情散文:散文12-01
散文鉴赏:我爱散文07-12
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读后05-12
写景散文 优美经典写景散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