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港沿浸石马网络散文
那天是小寒,我随作协的朋友们驱车前往汪二镇,得以到陈瑄纪念馆和陈康伯陵墓瞻仰。
坐落在汪二镇港沿村的陈瑄纪念馆和南宋宰相陈康伯陵墓,均距离河口镇住处不足25公里,说来惭愧,可是我以前从未曾到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灯下黑”呢?并非条件所致。一直未能成行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被我头脑里的框框所束缚,它不仅使人眼光不远,还能遮蔽近在咫尺的事物,造成我对汪二景观这般的“灯下黑”。
漫步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令人兴奋、耳目一新,港沿迎来成百上千的各地民众前来参观和祭拜陈瑄。纪念馆大门两侧有对联:琢石刊山浚发源头活泼泼;利民济物拓开天窍乐融融。馆内横幅“陈瑄公上殿庆典”台上敬设陈公塑像,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民众祭祀顶礼膜拜。
馆展宣传板块,图文并茂,幅幅锦绣,字字珠玑,昭彰着明代成化年间,陈瑄轻利重义,受符督役,爱乡治水,造福乡梓的感人事迹。
530年前,他率众人历经数年修筑竣工的一条长200米,高3米,宽33米的新城坝渠,由麻石砌成。投入使用引水上游陈坊河滋润两岸土地,纵贯全程40余里,数万亩旱田得到灌溉,变成五谷丰登的.良田。从此,拯救了汪二火田畈不再十年九旱。此番善举,引起铅山籍宰相费宏、弋阳籍礼部尚书汪俊的盛赞和重视。费宏感念陈瑄功德无量和民众齐心协力的精神,特创作一首《新渠歌》赠送陈瑄。
南宋宰相陈康伯的陵墓规模不小,四周景色之幽深静雅,实出我的意料之外。前往陵墓的路上,车进入丘陵山区,只见不大的山坡虽然也称得上连绵起伏,但山上树木稀疏,给你以贫山瘦水的印象。因此如是想:在那贫瘠山岭上,既使有一座宏伟的陵墓,也犹如红花没有绿叶衬托,难以给你应有的视觉冲击,因而心中难免有点儿怅然。
然而,进入陵园,四面景致为之大变。举目环顾,虽是冬季,落叶树木尚无绽出新芽,但陵园柏树与四周山上密密匝匝的林木,使人感到真实到了一处幽雅灵秀之地,一扫来时路上的怅然心情。
这次导游的汪二镇退休干部陈兴财,祖籍火田陈家,81岁高龄仍显儒雅之气,有股精气神。近几年来,他不顾年老体弱,坚持着手该镇家谱编纂调查摸底,已完成撰写陈氏十修宗谱,并对汪二重大历史事件了如指掌。
陈老细致叙说杨箭村九龙岗陈康伯陵墓时如数家珍……我站在陵墓边侧耳聆听极目远眺:前面石马坞,左边杨水源,右侧朱家岭,后靠丰产水库。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地理位置独特,赞为一处风水宝地。
我们随陈老来到半山坡,远远看见一个石佣、一匹石马,不知何年被人为浸弃在水田与沟渠之间。近距离观察,从它们残缺不全的肢体和色泽看,不难估计是年代久远的墓园石雕。
凝视着墓碑文字,我想起明十三陵前大道的石雕群,其中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臣、文臣、勋臣等共18对。皇帝墓前设这些石雕是有来由的,以此表示皇朝的巩固。而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陵墓,按朝廷官阶品级也有相应的石佣、石马、文官、武将等石雕,以示地位尊贵。
陈康伯,字长卿,宋代为弋阳县仁义乡九龙岗人,明代划归铅山县汪二乡九龙岗。南宋绍圣四年(1097年)出生,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及第。后任太学正、柯州知州、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泉州知州、吏部尚书,宰相等职。宋高宗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语不妄发,乃真宰相也。”曾“两扶红日上青天,三度锦衣归故里。”与三国蜀相诸葛亮“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彼此存异曲同工之妙。其功德显著。孝宗即位,封为鲁国公。
乾道元年(1165年),陈康伯病逝京城任所,享年69岁。皇帝赠授太师衔,并亲书“旌忠显德”石碑立于墓前。陈康伯墓于一九八六年八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返程途中,我心潮澎湃,仿佛跨越了浩瀚的长河,反思着苍茫历史,油然而生一种豪气。武夷山下铅山汪二这块富饶肥美的沃土,有新城坝渠水滋润和历次水利建设,在时光深处,才能有这润泽港沿浸石马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