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奶和她的油条摊散文

时间:2021-04-26 15:18:17 散文 我要投稿

马三奶和她的油条摊散文

  今天的天气超热,这在五月份以来可以说是最热的一天。人们都穿起来短袖,短裤,小孩子们只穿着背心裤衩,还都脸红流汗,都猫在屋里,只有下半晌才敢出来。三十度的高温,真让人受不了。

马三奶和她的油条摊散文

  今年村里开始安装自来水,这个愿望已经盼了好久,村民们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今天刚过六点,我就急匆匆地来到中心街,等候安装自来水的工程队人员。七点我就要上班,他们是六点半到来,我生怕被别人家把安装人员领了去,耽误上班时间就麻烦了。乡村的早晨很安静,可是中心路口马三奶奶的油条摊子特别忙碌,声音喧嚷,有说有笑,已经有很多人在等候购买爱吃的油条了。

  现在乡村的生活水平一再提高,衣食住行都在向城市化看齐并且发展。 这乡下人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也越过越懒了。早晨的炊烟都是稀稀薄薄的爬入云霄,再也看不见以前家家户户烟熏火燎的呛人的烟火味了。买上一斤油条,不过是四元钱,打上一碗豆腐脑也就是一元钱,几元钱就填饱了肚皮谁还去坐在灶坑前吹火烧锅叮叮当当的做饭呢?乡风在变,世风在变,乡下人不安分的梦想也在变!

  早在二十多年前,这个小村庄没有柏油路,有的也是两三米宽的黄土飞扬的狭窄土路。而这家超市的前身就是,身材窈窕一个两间土房且房顶长满蒿草的小小杂货店。杂货店的一角也是这个炸油条的小摊子,摊主也是今天的马三奶,不过那时的马三奶年轻漂亮,梳着两个黑黝黝大辫子。尽管她的模样俊气笑脸挂腮边,热情如今,招揽生意很是地道,但那时生意还是冷冷清清极少人问津。五毛钱一斤的油条啊,能买回家二斤多面呢,谁舍得吃?也就是路过的,走亲戚串客的才会驻留称上一斤半斤的,但马三奶总说,挣钱不挣钱的起码挣个自己一家人吃饭也很知足了。

  那年的寥落早已不复存在了,手指微弹,灰烬如蝶,时间被疾驰的马蹄踏过,谁都不问岁月的变迁,日子还在,村庄还在,但村庄已不是昨日的村庄了。马三奶奶一家四口人都在忙碌,三奶奶烧锅带称称,马三爷和女儿拉面扯油条下锅,他的儿子拿着很长的竹筷子翻动油锅里 的油条和“蛤蟆”。马三奶奶和三爷炸油条好多年了,他们的油条又酥又脆,颜色还透明,黄澄澄的亮晶晶的,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味。尤其是马三爷的女儿,炸“蛤蟆”特别在行,这也是整个县城里的有名小吃。就是先把油条面铺平,用手飞快地按动几下,均匀之后切成一巴掌宽的四方块,使劲地用手去拉四方块的四只角,这四个角蹬好之后,就是面“蛤蟆”的四条腿,非常像,这就是"蛤蟆”皮。然后把“蛤蟆”皮下进滚烫的油锅,等到蛤蟆皮 稍微一起色,略显微黄,也就是五分熟,快速捞起,放进一个浅盘子里。等待稍凉,就用手撕开一个口子,迅速地把一个生鸡蛋倒进“蛤蟆”皮里,稍微捏匀鸡蛋后,在扔进滚烫的油锅,直到蛤蟆皮里面的鸡蛋熟透,再捞出来凉一凉,就可以吃了。

  这炸蛤蟆可是功夫活,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学不到位的。既要好看,外观精致,还要内里的鸡蛋不老,不硬,生熟正好,这才是最到家的山东聊城一带的名小吃。这种小吃除了聊城这一带之外,也就是与河南搭界的地段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这种民间风味。等你去了本省的别处,也就品尝不到了。

  马三爷今年六十多了,虽然当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兼校长,没出过什么笨重的庄稼力,但他的脊梁早就弯曲了。也不知道是和他小时候的贫困有关还是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累的,反正,身子骨好几年前就弯曲驼背了。马三爷是几十年前村里唯一上过高小的文化人,那时,哪家都很困难,吃用都不宽裕。马三爷兄弟四个,一个姐姐,就他一个人把书念了下来。马三爷经常说他上学的时候,每天跑路去离家十里地的镇上,背包里每天都带着一块窝窝头和老咸菜,这是他的中午饭。晚上放学在小跑回家,孤单单的,整个村里来回就他一个 ,可他从没有放弃,读完高小就被公社安排到了自己村里做小学教师。整个学校就他一个老师,后来扫文盲活动抓得很厉害,就又安排了两个民办教师,从此,这个村里就有了名副其实的学校————三间土房的教室。

  马三爷早就退休了,现在的.学校也搬迁至管理区,十几个村的学生都要去那里上学。现在的教学楼盖得和城里的设备没啥两样,条件也比原先好多了。就是有一样不方便,每家的家长都要骑车接送学生,弄得上学和放学 的时间,柏油路上都是电动车队伍,家长再忙也得放下活计,按点去接取送。现在的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买上一辆电动三轮车,带顶棚的那一种,即不冷也不热,孩子们享福,大人们接送也不受风吹雨打的罪了。

  马三奶奶人很精明,稍瘦,但干净利落 ,嘴甜会说会道,总是把称称得高高的,由原来的杆子称也换成了今天的电子磅,方便,还不用算账,不累脑子又便捷。他们的两个孩子也争气,都不出门打工,但都各有自己挣钱的门路。女儿在镇上服装城上班,婆家是自己找的本村的一个非常老实的男孩,并且也有了一儿一女,日子很富裕舒畅。女婿很会看门道,挣钱有自己的经验。他购置了一台东风收割机和秋季翻地用的大拖拉机。每到麦季和秋季,就忙个不停,黑白地开车挣钱。村里人都学会了享受现成的,割麦子不用镰刀不用场院了,翻地不用牛拉犁了。播种更不用人工了。花俩钱一切搞定,粮食进家,人还不累。可比十几年前种地轻松多了。

  马三奶的儿子也结了婚,有了女儿。他在本村开了一家电动车,摩托车修理铺,仗着一手好手艺,这生意,每天都红火,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的人们有几个再骑自行车?都是电动车和摩托车。所以,马三奶的日子相当富裕,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拔尖户。平时,马三爷有一笔可观的退休金,马三奶还不时闲,每天早早起来和面,点火炸油条,这也是村里唯一的一户最讲究诚信油条摊子。现在的人们吃饭也讲究了,早晨油条,晚上还有来村里串乡卖豆浆豆腐脑的,每天早中晚三顿都有卖热馍馍的,只要你有钱,一顿饭都不用做,就擎现成的。这乡下人的日子,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几年前,马三奶收过一个徒弟,就是村里最贫穷的一户人家的儿子做徒弟。她的徒弟叫孟和,有二十多岁,没啥文化,但特别孝顺,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孟和的家境本就不富裕,有一年孟和的父亲得了胃癌晚期,按照村里的习俗,既然看不好的病,那就在家保守治疗,也就是等死,不在医院里花那个冤枉钱。可是,孟和与妻子都不同意,觉得父亲操劳一生,怎么也得看病住院,哪怕让老人家多活一个月也值得。于是,东借西凑的给父亲做化疗,直到父亲病死医院才回家发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马三奶为了帮助孟和缓解一下经济困难,收他为徒,手把手交给他炸油条的手艺。

  后来,孟和学成手艺之后,在村里的东头开起了油条摊,马三奶的油条摊在村西头,这样,村民们卖油条都很方便,尽管马三奶的收入少了些,但她高兴。觉得自己这一生做的事没吃。可是,不久,马三奶就发现有些不对劲,自己的油条摊日渐冷清,村西头的村民都去孟和的油条摊了。一开始,马三奶觉得这是好事,本来自己也打算要关门不干了,让给孟和做摊主也是自己的心愿。

  可是,她也很纳闷,为啥孟和的油条颜色那么透明黄脆又好看呢?原来,孟和把马三奶的老手艺进行的加工改良。有原来的大铁锅烧劈柴的纯手工改为了煤气炉和不锈钢锅。还有就是孟和的油条面里加了明矾,而马三奶的油条是从不加明矾的。所以,孟和的油条又好看又直顺又美观又爽口。马三奶的老式油条自然就没人问津了。于是,就在马三奶准备关闭门户安享晚年时光的时候,村里突然出现了一件大事,就是县里食品安全局来抽查孟和的油条时,发现他家的油条明矾成分超标,已经造成有铅中毒的危害。立马被关闭整顿。这件事一出,村里就像炸了锅的马蜂窝,乱哄哄的议论纷纷。最后,大家好才豁然醒悟,还是马三奶家的油条最可靠啊!于是乎,在村民们的一再要求下,马三奶的油条摊继续开张,为村农民们服务至今。而马三奶再也没收徒弟。

  马三奶经常对人说,做人要知足,更要讲诚信,有钱不张狂,没钱就努力,对得起良心才是最明智的。是啊,马三奶的油条摊虽小,却反映了村里人的变化,生活的变迁,日子的安逸。更何况有了咱党的这些富民好政策,咱百姓能不富裕能不安居乐业能不知足吗?地头田间那些晃动的戴着草帽的身影和叽叽喳喳的笑声,牵动着今天的红酒,咖啡,油条,豆浆,冰箱,彩电,空调,电脑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密语。这些伸手可及的幸福,我再次看见了生命的另一种征兆—————乡村繁华岁月的无边风情!

《马三奶和她的油条摊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马三奶和她的油条摊散文

  今天的天气超热,这在五月份以来可以说是最热的一天。人们都穿起来短袖,短裤,小孩子们只穿着背心裤衩,还都脸红流汗,都猫在屋里,只有下半晌才敢出来。三十度的高温,真让人受不了。

马三奶和她的油条摊散文

  今年村里开始安装自来水,这个愿望已经盼了好久,村民们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今天刚过六点,我就急匆匆地来到中心街,等候安装自来水的工程队人员。七点我就要上班,他们是六点半到来,我生怕被别人家把安装人员领了去,耽误上班时间就麻烦了。乡村的早晨很安静,可是中心路口马三奶奶的油条摊子特别忙碌,声音喧嚷,有说有笑,已经有很多人在等候购买爱吃的油条了。

  现在乡村的生活水平一再提高,衣食住行都在向城市化看齐并且发展。 这乡下人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也越过越懒了。早晨的炊烟都是稀稀薄薄的爬入云霄,再也看不见以前家家户户烟熏火燎的呛人的烟火味了。买上一斤油条,不过是四元钱,打上一碗豆腐脑也就是一元钱,几元钱就填饱了肚皮谁还去坐在灶坑前吹火烧锅叮叮当当的做饭呢?乡风在变,世风在变,乡下人不安分的梦想也在变!

  早在二十多年前,这个小村庄没有柏油路,有的也是两三米宽的黄土飞扬的狭窄土路。而这家超市的前身就是,身材窈窕一个两间土房且房顶长满蒿草的小小杂货店。杂货店的一角也是这个炸油条的小摊子,摊主也是今天的马三奶,不过那时的马三奶年轻漂亮,梳着两个黑黝黝大辫子。尽管她的模样俊气笑脸挂腮边,热情如今,招揽生意很是地道,但那时生意还是冷冷清清极少人问津。五毛钱一斤的油条啊,能买回家二斤多面呢,谁舍得吃?也就是路过的,走亲戚串客的才会驻留称上一斤半斤的,但马三奶总说,挣钱不挣钱的起码挣个自己一家人吃饭也很知足了。

  那年的寥落早已不复存在了,手指微弹,灰烬如蝶,时间被疾驰的马蹄踏过,谁都不问岁月的变迁,日子还在,村庄还在,但村庄已不是昨日的村庄了。马三奶奶一家四口人都在忙碌,三奶奶烧锅带称称,马三爷和女儿拉面扯油条下锅,他的儿子拿着很长的竹筷子翻动油锅里 的油条和“蛤蟆”。马三奶奶和三爷炸油条好多年了,他们的油条又酥又脆,颜色还透明,黄澄澄的亮晶晶的,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味。尤其是马三爷的女儿,炸“蛤蟆”特别在行,这也是整个县城里的有名小吃。就是先把油条面铺平,用手飞快地按动几下,均匀之后切成一巴掌宽的四方块,使劲地用手去拉四方块的四只角,这四个角蹬好之后,就是面“蛤蟆”的四条腿,非常像,这就是"蛤蟆”皮。然后把“蛤蟆”皮下进滚烫的油锅,等到蛤蟆皮 稍微一起色,略显微黄,也就是五分熟,快速捞起,放进一个浅盘子里。等待稍凉,就用手撕开一个口子,迅速地把一个生鸡蛋倒进“蛤蟆”皮里,稍微捏匀鸡蛋后,在扔进滚烫的油锅,直到蛤蟆皮里面的鸡蛋熟透,再捞出来凉一凉,就可以吃了。

  这炸蛤蟆可是功夫活,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学不到位的。既要好看,外观精致,还要内里的鸡蛋不老,不硬,生熟正好,这才是最到家的山东聊城一带的名小吃。这种小吃除了聊城这一带之外,也就是与河南搭界的地段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这种民间风味。等你去了本省的别处,也就品尝不到了。

  马三爷今年六十多了,虽然当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兼校长,没出过什么笨重的庄稼力,但他的脊梁早就弯曲了。也不知道是和他小时候的贫困有关还是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累的,反正,身子骨好几年前就弯曲驼背了。马三爷是几十年前村里唯一上过高小的文化人,那时,哪家都很困难,吃用都不宽裕。马三爷兄弟四个,一个姐姐,就他一个人把书念了下来。马三爷经常说他上学的时候,每天跑路去离家十里地的镇上,背包里每天都带着一块窝窝头和老咸菜,这是他的中午饭。晚上放学在小跑回家,孤单单的,整个村里来回就他一个 ,可他从没有放弃,读完高小就被公社安排到了自己村里做小学教师。整个学校就他一个老师,后来扫文盲活动抓得很厉害,就又安排了两个民办教师,从此,这个村里就有了名副其实的学校————三间土房的教室。

  马三爷早就退休了,现在的.学校也搬迁至管理区,十几个村的学生都要去那里上学。现在的教学楼盖得和城里的设备没啥两样,条件也比原先好多了。就是有一样不方便,每家的家长都要骑车接送学生,弄得上学和放学 的时间,柏油路上都是电动车队伍,家长再忙也得放下活计,按点去接取送。现在的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买上一辆电动三轮车,带顶棚的那一种,即不冷也不热,孩子们享福,大人们接送也不受风吹雨打的罪了。

  马三奶奶人很精明,稍瘦,但干净利落 ,嘴甜会说会道,总是把称称得高高的,由原来的杆子称也换成了今天的电子磅,方便,还不用算账,不累脑子又便捷。他们的两个孩子也争气,都不出门打工,但都各有自己挣钱的门路。女儿在镇上服装城上班,婆家是自己找的本村的一个非常老实的男孩,并且也有了一儿一女,日子很富裕舒畅。女婿很会看门道,挣钱有自己的经验。他购置了一台东风收割机和秋季翻地用的大拖拉机。每到麦季和秋季,就忙个不停,黑白地开车挣钱。村里人都学会了享受现成的,割麦子不用镰刀不用场院了,翻地不用牛拉犁了。播种更不用人工了。花俩钱一切搞定,粮食进家,人还不累。可比十几年前种地轻松多了。

  马三奶的儿子也结了婚,有了女儿。他在本村开了一家电动车,摩托车修理铺,仗着一手好手艺,这生意,每天都红火,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的人们有几个再骑自行车?都是电动车和摩托车。所以,马三奶的日子相当富裕,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拔尖户。平时,马三爷有一笔可观的退休金,马三奶还不时闲,每天早早起来和面,点火炸油条,这也是村里唯一的一户最讲究诚信油条摊子。现在的人们吃饭也讲究了,早晨油条,晚上还有来村里串乡卖豆浆豆腐脑的,每天早中晚三顿都有卖热馍馍的,只要你有钱,一顿饭都不用做,就擎现成的。这乡下人的日子,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几年前,马三奶收过一个徒弟,就是村里最贫穷的一户人家的儿子做徒弟。她的徒弟叫孟和,有二十多岁,没啥文化,但特别孝顺,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孟和的家境本就不富裕,有一年孟和的父亲得了胃癌晚期,按照村里的习俗,既然看不好的病,那就在家保守治疗,也就是等死,不在医院里花那个冤枉钱。可是,孟和与妻子都不同意,觉得父亲操劳一生,怎么也得看病住院,哪怕让老人家多活一个月也值得。于是,东借西凑的给父亲做化疗,直到父亲病死医院才回家发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马三奶为了帮助孟和缓解一下经济困难,收他为徒,手把手交给他炸油条的手艺。

  后来,孟和学成手艺之后,在村里的东头开起了油条摊,马三奶的油条摊在村西头,这样,村民们卖油条都很方便,尽管马三奶的收入少了些,但她高兴。觉得自己这一生做的事没吃。可是,不久,马三奶就发现有些不对劲,自己的油条摊日渐冷清,村西头的村民都去孟和的油条摊了。一开始,马三奶觉得这是好事,本来自己也打算要关门不干了,让给孟和做摊主也是自己的心愿。

  可是,她也很纳闷,为啥孟和的油条颜色那么透明黄脆又好看呢?原来,孟和把马三奶的老手艺进行的加工改良。有原来的大铁锅烧劈柴的纯手工改为了煤气炉和不锈钢锅。还有就是孟和的油条面里加了明矾,而马三奶的油条是从不加明矾的。所以,孟和的油条又好看又直顺又美观又爽口。马三奶的老式油条自然就没人问津了。于是,就在马三奶准备关闭门户安享晚年时光的时候,村里突然出现了一件大事,就是县里食品安全局来抽查孟和的油条时,发现他家的油条明矾成分超标,已经造成有铅中毒的危害。立马被关闭整顿。这件事一出,村里就像炸了锅的马蜂窝,乱哄哄的议论纷纷。最后,大家好才豁然醒悟,还是马三奶家的油条最可靠啊!于是乎,在村民们的一再要求下,马三奶的油条摊继续开张,为村农民们服务至今。而马三奶再也没收徒弟。

  马三奶经常对人说,做人要知足,更要讲诚信,有钱不张狂,没钱就努力,对得起良心才是最明智的。是啊,马三奶的油条摊虽小,却反映了村里人的变化,生活的变迁,日子的安逸。更何况有了咱党的这些富民好政策,咱百姓能不富裕能不安居乐业能不知足吗?地头田间那些晃动的戴着草帽的身影和叽叽喳喳的笑声,牵动着今天的红酒,咖啡,油条,豆浆,冰箱,彩电,空调,电脑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密语。这些伸手可及的幸福,我再次看见了生命的另一种征兆—————乡村繁华岁月的无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