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在上海散文
人在上海
因了儿子在上海读书、工作、安家,我与上海有了频繁的接触。这次学校一放假,我便去了上海,意在给孩子们做做后勤,特别是想让孩子们的胃得到较好的照顾。尽管才住几天,却有了一些关于上海的初步印象。
做学生时我就听说上海人一大多看不起外地人,总把外地人叫成“乡下人”。几次到上海遇到的上海本地人似乎并不比外地人多,尽管偶尔也听到上海人在聊天时出现乡下人这个词,但话语中已经没有了蔑视的意思,仅仅是口头禅而已。事实上,上海人对外地人是挺热情的。比如说,人生地不熟,又不习惯看路牌记路的我,总喜欢问路,而被问到的上海人都很热情的给我指路,看来“乡下人”已经成为历史。也许正是上海人观念的转变,上海的海纳百川才使许多在上海读书的年轻人愿意留在上海工作。
上海是个不夜城,上海夏夜的气温也迟迟降不下来,傍晚走出家门竟有走近了空调外机的感觉。然而,在这似蒸的热风中,却有不少人坐在小区里的藤椅上、石桌旁或水池边纳凉。坐在人们脚旁的或大或小的一宠一物狗则不约而同的大张着口,伸着舌头喘粗气。夜幕下,以跳广场舞为锻炼方式的人,则自觉的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相对固定的开阔空地上,踏歌起舞。也许组织者更关注群众的参与度,舞蹈的动作相对简单,跳的幅度也不大,我很快就融入了跳舞的人群。但越跳越感觉肺被蒸得难受。于是,转身向后想寻一处清凉地,但到处吹着一样的热风。回去的路上,我突然生出要在上海生活,首先要让自己的心肺功能强大起来的想法。是啊!室内室外两重天,呼吸的空气一会儿热,一会冷的,肺功能不好怎么吃得消。不过,上海的清晨,雨后的夏夜空气还是清新、凉爽宜人的。
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都有一种我们年轻时大多没有的拼命三郎精神,不少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在单位已经是技术骨干了,IT行业更是如此。有人兼顾几个大公司的'软件项目,甚至做几个大项目的项目经理,常常是八小时以外还有工作要做。他们经常吃过晚饭沙发上眯一会儿,再在计算机上编写白天没有完成的程序,然后一直工作到很晚才休息。家长心疼孩子,可孩子们自己却不以为苦。相反倒感到自己作为年轻人奋斗是第一要义,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不仅很充实,有成就感,而且富有挑战性,真可谓紧张地工作着并快乐着。
我的儿子是搞会计软件的,实施的是成本绩效管理,预算、报表合并等项目。他不仅有自己担任项目经理具体负责的项目,而且要负责上海分公司的技术管理、员工的招收和培训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儿媳搞审计,忙的时候几乎每天要加班到9点多钟才能回来。所以我说是来给孩子们做饭,实际上要让每个孩子每天认真的吃上我做的一餐饭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在上海,乖一巧懂事的儿媳不仅妈妈不离口,而且眼快手勤的帮我做这做那,还总是说妈妈你休息让我来做,或者为妈妈倒茶拿水果,待我那个亲哟,让我越来越坚定了儿媳就是女儿的念头。
儿子在儿媳榜样的激励下也变得善解人意,细致周到起来。这不,一下班赶快回来陪妈妈,并一抽一空陪妈妈到小区、商场转转,或者到空地上打会儿羽一毛一球。总想着呵护孩子的妈妈,在上海,反过来真切地享受到了有媳若女的幸福和儿子已经长大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