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3-10-19 07:51:37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优选】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方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篇1

  一、导入: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对他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选读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看看孔子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什么样的光明大道

  二、听录音,完成下列要求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对全文进行理解。

  2、解题: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本文表现了孔子的那些主张?从中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4、找出全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字:

  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古今异义

  (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

  (2)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3)不仕无义: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

  (4)从而:今义为表顺承的连词

  古义为两个词,从是跟从,而是连词。

  词类活用

  (1)子路从而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孔子下(名词活用做动词,下车)

  (3)植其杖而芸(使动)

  (4)止子路宿(使动)

  (5)不仕无义(名词活用做动词)

  (6)欲洁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7)歌而过孔子:(名词活用做动词)

  (8)而乱大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9)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0)耰而不辍(名词活用做动词)

  (11)见其二子焉(动词的使动用法)

  5、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式:

  君子之至于斯也 (定语后置)

  而谁以易之 (宾语前置)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宾语前置)

  奚自 (宾语前置)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与其…岂若…”是固定结构)

  6、重点虚词“而”: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 表修饰

  (2)而谁与易之 你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表并列

  (4)已而、已而 罢了

  (5)趋而避之 表顺承

  (6)杀鸡为黍而食之 表顺承

  (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表转折

  7、规律总结: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也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七)表示因果,译为“因而”,如: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八)表示比喻,译为“如同”。如:

  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三、原文释义:

  1、【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请见(xiàn):引见

  (2)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5)?且而与其从辟(6) (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危险。

  (3)趋:快步走。

  (4)辟(bì):通“避”,躲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评析】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4)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4)黍:音shǔ,黏小米。

  (5)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5、【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四、合作探究

  1、文章通过几则对话,主要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认真阅读,弄清每一则故事写到了什么人,什么语言,什么思想,然后看孔子分别有什么反映,然后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

  探究:文章为了表现孔子的思想,主要采用了两种表现手法:

  (1)语言描写:在文化中,孔子虽然没有和长沮、桀溺等人进行直接的辩论,但是子路就是他的代言人,就是他的思想的表达者。所以有些时候孔子直接发表看法,子路在和长沮、桀溺交谈后,“行以告” 孔子听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有些时候,是通过子路表达出来。像子路对荷蓧丈人的评价,其实就是孔子对他的评价。

  (2)侧面烘托:烘托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 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如第一则内容没有记述孔子所告之言和仪封人的问对之言,直接写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他对孔子的佩服之至以及孔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之深了。第二三四则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对孔子行为的奚落,从侧面反映了孔子那种勇于承担社会大任而义无反顾地精神。最后一则从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2.微观揣摩

  论语中的语言非常简练,但包含了深刻的含义,体现了说话者的思想与看法。请从文中找出几句话来细细品味。

  思路点拨:言为心声,既要看到语言的表面意义,又要结合人物的思想观点,透视其深层次的含义。

  探究: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子路没有从长沮那儿得到回答,只得转而向桀溺打听,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桀溺不但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反而讲了一大堆道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天下到处都是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情形,你跟谁来改变它呢?另一层意思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一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 子路要问路,是实实在在的路,而桀溺却就人生之路大做文章,其实他是借此表达对孔子的嘲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听了长沮、桀溺的话后,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考虑的是天下众生。

  3.发现创新

  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思路点拨:一要注意分析人物的思想,二要注意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探究:

  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处于一个“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面对皇室的衰落,诸侯的割据混战,人民遭受巨大的创伤和痛苦,这位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青年人深感困惑。怎样才能挽大厦与将倾,救百姓与水火呢?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就当时而言,孔子站在了中华民族的前面,因为如果他的一整套理论能够谨行不已的话,中国无疑将结束战乱,实现治世,人民将从此永享太平。但当时的形势是:人人拥兵自立,或者就是垂帘听政,成为一国政治的真正把持者。各个国家为了百姓和土地,杀伐扰攘战火不熄。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存是权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孔子的思想又是多么的吹落不堪。因为在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里,呐喊和呼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虽然它有时还可以一些零碎的呼应。然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因此,即便孔子发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之”的浩叹,我们还是将其列为“理想主义者”。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理想主义者”前面加上“伟大”二字。“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斯文”与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在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的时代,仍然坚信理想能够实现。

  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提示: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五、作业:

  1、背诵本文中精警的句子。

  2、完成课后练习。

  3、阅读《论语》,体味中华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

  4、预习第二课,从中找出重点字词句,并对其简要分析

  5、对第二课作简要的分析,试着总结文章大意。

  附:课后思考与练习

  1、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2、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仕),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主体,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愉快识字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遇事要动脑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歌曲内容导入新课。

  (板书:风)

  2、引导感受风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在活跃气氛中进入课堂学习。

  2、感受风的特点,畅所欲言,产生兴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引导进行“认朋友名”活动,集体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2、去拼音认读生字词语,以交朋友的.形式读词语。

  3、引导“魔方生字对对碰”活动,巩固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

  4、引导应用词语,同时介绍识字方法,并组词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1、个别学生领读名字,初识生字。

  2、进行“交朋友”巩固认读词语。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在“魔方生字对对碰”游戏中巩固生字。(运用自己制作的生字魔方共同玩“你说我指”的游戏。)

  4、练习应用词语,介绍识字方法。

  三、读文感悟,领悟交流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画”的美丽。

  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认真读课文,你喜欢谁的画?

  你从哪里感觉到风了?找出相关的段落重点学习。

  (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播)

  4、交流汇报,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板书);

  重点理解“飘、转、弯、斜”等动词,

  指导朗读重点句子,在朗读中感悟。

  5、师生共同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画风中事物的变化来把风表现出来,使人感到画中有风。

  6、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初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第一段,感受“画”的美丽。

  3、明确要求,自主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研读。

  4、与全班同学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

  5、与教师一起共同小结。

  6、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展示朗读。

  四、创造体会,拓展延伸 1、引导拓展口语练习:

  说一说: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我说:“是风,风把( )吹得( )了。”

  2、唱一唱:

  以练唱儿歌的形式,再次回顾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活动

  3、想一想、画一画:

  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

  引导先说,课外画出。 1、进行拓展口语练说,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锻炼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

  2、试唱儿歌,感受课文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

  3、创造思考,想想说说、画画,延伸课外。

设计方案 篇3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由教育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组织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北碚区的每个直属学校和镇教育中心均参加了此次大赛,并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踊跃参与,共收到181份教学设计。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评出了一等奖35名,二等

  将42名,三等奖59名。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设计方案【精选】07-29

[经典]设计方案08-05

[精选]设计方案08-24

设计方案(经典)08-21

(精选)设计方案08-06

(经典)设计方案08-30

(经典)设计方案07-28

设计方案(经典)08-14

(精选)设计方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