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4-05-03 14:05:13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篇1

  活动内容:

  1、影片介绍

  2、欣赏电影《桃姐》

  3、社长唐骄对活动进行总结。

  活动时间:12月6日星期四中午12:30-13:40

  活动地点: 西校区教学楼109教室

  活动安排:

  一、影片介绍

  影片介绍:(附图片)

  桃姐(叶德娴 饰)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 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适合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 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作之余常到老人院探望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的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二、欣赏电影《桃姐》

  三、请唐骄社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请社长唐骄总结本次活动的意义,希望社员能通过欣赏电影《桃姐》得到启发和激励,能懂得去关爱老人,关心身边对你好的人,懂得去感恩,感谢他们所做的,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设计方案 篇2

  一、导入

  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我教《劝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二、作者简介

  “性本恶”→“明礼而化之”

  三、释题

  关键字:劝——何解?

  学——学什么?

  四、朗诵

  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

  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

  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

  △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

  △怎样变?(比喻)

  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

  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5、结构梳理:

  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两喻)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改变自己(三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积累(四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坚持(四喻)正反对比专心(两喻)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1.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我教《劝学》.》。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一词多义

设计方案 篇3

  一、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概述

  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或机构以及审计人员对由政府出资或管理的,以社会公众为受益人的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我国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为主导、部门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协作开展的“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

  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客体亦即审计的对象。从外延上讲,是指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各地方和国家的政府机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以及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其他部门或单位。从内涵上讲,一般包括如下内容:(1)技术性工作效果和效率性审计;(2)管理工作效果与效率审计;(3)经济效益审计;(4)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审计。

  二、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特点及其审计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建立如下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资金筹集与运用方面的指标

  (1)资金到位率=(已到位资金/工程预计总资金)×100%

  该指标反映了公共工程资金筹集的效率,数值越大,表明效率越高。

  (2)资金利用率=(实际用于项目的支出额/实际到位的金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政府公共工程实际运用资金的效率,数值越大,表明效率越高。

  (3)资金有效率=(实际用于项目的支出额/按批复应到位的金额)×100%

  (4)基建结余资金占用率=(基建结余资金占用数/本年实际完成投资数)×100%

  一般说来,结余资金占用率越低,说明资金使用的效果越好。

  以上四个指标可以完整地反映出一个项目从批复到实施以至最终的运行结果,客观地反映工程项目的资金运行效率。

  2.工程工期方面的指标

  (1)项目计划工期率=(项目竣工实际工期/项目建设计划工期)×100%

  该指标反映公共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如果比例大于100%,说明实际工期较计划工期拖长,工程工期管理缺乏效率;反之,则表明实际工期较计划工期缩短,工程工期管理有效率。

  (2)达到设计能力所需要的时间

  该指标是指建设项目建成投产至实际产量达到项目设计规定生产能力为止的日历时间,集中反映基本建设过程活动形成综合生产能力的时间因素和管理质量。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能力的时间越短,该项目投资的效益就越大。

  (3)项目完工率=(实际竣工的单位工程数/计划单位工程总数)×100%

  (4)生产能力建成率=(已建成完工的生产能力/设计的总生产能力)×100%

  该指标反映了生产能力的建成情况,一般情况下要与工程工期结合使用。

  3.工程质量方面的指标

  (1)工程优良品率=(报告期评为优良品的单位工程数/报告期进行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数)×100%

  该指标反映了公共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好坏。数值越大,表明质量管理越好。

  (2)工程合格品率=(报告期评为合格品的单位工程数/报告期进行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数)×100%

  该指标反映了公共工程项目合格情况,可以与工程优良品率结合使用。

  (3)工程返工损失率=(项目工程返工损失金额/项目工程累计完成工作量)×100%

  工程返工损失率和返工损失金额越大,表明因质量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投资效益越差。

  4.工程造价方面的指标

  (1)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工程完工实际成本-工程计划成本)/工程计划成本]×100%

  若结果为负数,则表示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低于工程计划成本,节约了资金,说明经济性好;反之,则说明经济性不好。

  (2)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项目投资/项目新增生产能力(效益)

  式中“项目投资”是指自项目建设开始至形成生产能力完成的全部投资额。

  5.公共工程使用后的效果方面的指标

  (1)评价公共工程使用后效果的常用经济指标有:

  ①投资效果系数=(接受投资后新增国民收入/支出的投资额)×100%

  该指标用以说明政府对项目支出单位投资额能增加的国民收入。

  ②投资利税率=(接受投资后新增利税额/支出的投资额)×100%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额实现了越大的经济效益。

  ③投资产值率=(接受投资后新增的产值/支出的投资额)×100%

  该指标用以说明政府对某公共工程项目支出所创造的产值情况。

  ④项目回收期=(项目建设回收总额/项目投产后平均积累额)×100%

  一般而言,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

  ⑤新增固定资产效率=(年度新增产值/新增固定资产价值)×100%

  该指标反映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每年所带来的生产产值。不同性质的行业和项目差异较大。

  (2)评价公共工程使用后效果的常用社会指标有:

  ①项目社会适应性。主要指标有与国家政策方针的相符性、与地区政策方针的相符性和项目可持续效益。其中在计算项目可持续性效益时,涉及到效益无法以货币度量或各类效益持续期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时,需按照费用与效果的方法,分别计算各类效益。要注意的是,可持续性效益是对项目各个影响方面的总体计量,实际运用中应在项目各个影响方面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②就业效益。我国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这个目标考察公共工程项目的就业非常有意义。就业效益的主要指标包括直接就业效益和间接就业效益,其中:直接就业效益=本项目新增的就业人数/本项目直接投资额;间接就业效益=相关项目新增的就业人数/相关项目投资额。

  ③收入分配效益。公共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其收益应在国家、地区、企业、个人四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收入分配效果指标可以检验项目效益在国家、地方、企业之间的分配比重是否合理。常用的指标有国家收入分配比重、地方收入分配比重、企业收入分配比重和居民收入增长系数,用收益分配效益指标时,要注意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和项目建设目标来确定各分配比重的大小。

  ④居民经济生活的变化。通常用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社会恩格尔系数变化率、基尼系数变化率、通货膨胀变化率四个指标来表示。

  (3)评价公共工程使用后效果的常用环境指标有:

  ①环境影响指标。此指标反映的是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运用时应该重点审查环保部门的专门检测报告,对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②项目综合能耗。该指标体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从总体上反映投资项目能源消耗与净产出的比值,体现对能源的节约程度,其数值越小越好。

  ③环境改善指标。此指标衡量的是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是否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是否净化了空气、优化了生态环境等。此指标总体上反映了对环境的保护程度,体现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上述评价指标仅是对投资项目的一般性评价,各个行业不尽相同,审计时应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及管理方式等灵活运用。

设计方案 篇4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⑵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约5分钟)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2、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⑴ 欣赏图片。

  ⑵ 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整体感知(约6分钟)

  1、提出默读要求:

  ⑴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⑵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2、 默读课文。

  3、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四、细研课文(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1、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⑴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⑵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⑶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⑷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⑸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2、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⑴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⑵ 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①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② 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五、合作与探究

  (约9分钟)

  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

  1、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

  2、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⑴ 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呈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⑵ 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六、整合与拓展

  (约13分钟)

  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

  1、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

  (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正面举例具体阐述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衬托、相互响应。

  3、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

  (《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例如:

  ⑴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 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① 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思考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② 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思考并回答问题。

  ③ 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七、布置作业

  (约2分钟)

  1、必做题

  研讨与练习一、二。

  2、选做题:

  仿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题为《我校大门之美》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学生课后完成。

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

  26.水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 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知道课文围绕缺水写了哪几个场景,并通过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通过抓数量词的方法,并运用想象与联想,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取水的艰辛。

  4. 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围绕缺水写了哪几个场景,并通过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抓数量词的方法,并运用想象与联想,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取水的艰辛。

  教学资源

  1. 我国西部缺水的图片:人、土地、庄稼、牲畜等方面。

  2. 学生积累的描写缺水状况的词语。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列4组词语,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排列?

  骄阳 干燥 炎热 风干

  期盼 渴望 盼望

  水窖 储水 一勺水

  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尽情享受 幸福舒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两个多音字血、扇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句中逗号的作用。

  4.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简单了解我国的缺水状态。

  5.在感受深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4分钟)

  1.齐读课题,交流感受。

  2.观察图片。

  3.交流描写缺水状况的词语。

  4.感知作者的生活环境,明确学习的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展示习字册。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练写1~2遍。

  4.同桌点评。

  预习作业2

  1.朗读展示

  预设:炎热干燥的气候/盼水的急切心情/水的珍贵/狂欢的情形

  预习作业3

  1.朗读展示

  2.麦秆扇(shàn) 扇(shān)风

  血(xuè)管 血(xiě)

  ①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②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3.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停顿时间适当延长,强调了水的珍贵。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6分钟)

  1.自主学习。(8分钟)

  2.合作探究。(3分钟)

  3.展示。(4分钟)

  (1)三个场景及其对应的课文:取水艰辛(1)、雨中洗澡(2)、勺水消暑(36)

  (2)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取水艰辛、雨中洗澡、勺水消暑这三个场景回忆了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难与欢乐。

  4.学习反思(1分钟)

  一是可以采用合并法进行概括;二是合并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通顺。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部分取水艰辛(14分钟)

  1.自主学习(6分钟)

  2.合作探究(3分钟)

  3.展示(5分钟)

  (1)想象画面:长长的队伍;道路坎坷,骄阳似火;滴滴汗珠;快要干涸的泉眼;弓弓的肩背

  写话示例:凌晨,天还没亮,依稀看到星星的闪烁,四周静悄悄的。村里人开始起床,他们挑着担子,三五成群地走在崎岖的小路上。

  (2)有感情地朗读。

  (3)数量词写出了水的珍贵,水的来之不易、取水之艰辛。(能够举例说明)

  4.学习反思(1分钟)

  预设答案:数量词准确、具体地写出了村里人取水之艰辛。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导入课文

  1.板书:水

  水字不过四笔,今天写来,每一笔都觉得异常沉重,你知道为什么吗?

  2.是啊,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世间万物,可是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缺水,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出示西部缺水图片:人、土地、庄稼、牲畜)

  3.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4.有一个作家,他叫马朝虎,他就出生在这样的地区,对于水,他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深刻体会,究竟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水》。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同学展示交流。

  2.导学。

  (1)引导学生观察勺子图,图字对应记勺。

  出示匀勾,作比较。

  (2)示范膝,指出右边点、撇、点的写法。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预习作业2

  1.小组推荐3名学生展示交流。

  预习作业3

  1.抽组号为2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例举电风扇扇子,说明表示事物读第四声,表示动作读第一声。

  血,单独作为一个词读xiě,也有例外,如血(xiě)淋淋。

  (2)示范朗读。

  (3)与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句作比较,引导体会逗号的表达效果。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过渡:水,在我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场景描写出水的珍贵?用简短的语句分别概括。(△)

  ②根据三个场景对应的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③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自学时间:8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采用场景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的方式指导分段。

  (3)选择1名学生作例子,指导如何把段意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

  6.组织反思。

  想一想,这篇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部分取水艰辛

  1.任务驱动。

  让我们先来感受村里人的取水艰辛。

  【学习单二】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边读边想象,假如把这段文字想象成一幅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方法提示:凌晨 ;傍晚 。

  夏天 ;冬天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③圈画出表示数量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在文字旁边作简要批注,与同学交流时能够举例说明。(△)

  ④自学时间:6分钟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指导抓住自然景物、人等方面内容进行想象。

  (2)课件显示数量词,从数量词表达的多与少中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效果。

  (3)补充荡涤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朗读并感受。

  6.组织反思。

  这句话是怎么写出取水之艰辛的?

  7.引发期待:水成了村子里何等珍贵的东西啊,于是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下一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感受水给我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与幸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一、四题,《一课一练》一、二、三题。

  2.修改课堂上的写话片段,使其成为一段美文。

  作业

  设计

  见《一课一练》、《补充习题》

设计方案 篇6

  设计理念: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和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一个偏旁。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本课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看谁能最快猜出答案: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的是什么?(太阳)

  2、你们知道太阳对我们大家有什么作用?(学生讲太阳的作用)

  3、今天就一起学习第8课《太阳》,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要求读准字音。

  (二)认识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12个生字

  a自由读

  b齐读

  c指名读

  d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2、去掉拼音读

  a自由读

  b齐读

  c指名读

  d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3、出示12个生字人读

  a自由读

  b齐读

  c开火车读

  三、朗读感悟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出感情,教师随机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关键词语:金子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等。

  4、指导朗读第二小节第三句话,帮助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再读课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学生讨论交流(同桌为一组):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2、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能够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大1500万度,太阳的体积很大,大约有130万个地球那样大,距地球约1.5亿公里,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围绕着它旋转。

  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地球表面的光和热主要来自太阳,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五、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太阳的知识,下节课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方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基于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这三方面来考虑,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和体验:体验坦诚沟通带来的快乐及对诚实行为的积极认同感。

  品德、行为和习惯:能够较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说谎的现象及原因,并领悟一些诚实做人的道理。

  社会常识:增强说实话、不说谎的诚实意识。

  能力、技能和方法:与父母、教师坦诚沟通的能力。]

  二、活动过程:

  (一)游戏:第一次,教师、学生心里各说一个数字(1-10),老师把数字说出,指名学生也说出,看是否一样。第二次,我先说明如果哪位学生说上的数字和老师一样,就有奖品,接着,我先说出数字,学生接着说,结果却一样。以游戏来开头,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通过测谎游戏,谎言将不攻自破,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不能为了一点小利益而说谎,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一举两得。

  (二)播放录象,激趣导入

  我在学校里拍下了两个有关诚实行为的事例。一是:一个学生把捡到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二是:学生甲要抄学生乙的作业,可学生乙不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育源泉,启发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体验走进课堂,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活动,树立榜样

  活动一,诚实行为汇报会。

  我设计了课外调查活动,让儿童进行诚实行为的调配活动,自己确定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对象,调查的问题。在调查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诚实的人,处处有诚实的故事,诚实的行为人人夸,在儿童的道德情感里“诚实行为是对的,不诚实的待业是错的”的道德情感已不知不觉地走入儿童的内心。

  活动二,“诚实孩子在身边”现场会将家长及各科任课老师请进课堂,一起来赞美身边诚实的行为,赞美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懂得了“诚实是金,诚实的孩子处处受欢迎的道理”,真正体验了做诚实的孩子的快乐。

  活动三,诚实孩子表彰会

  通过表彰,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诚实带来的快乐,诚实的孩子人人会夸,愿意做诚实的好孩子,同时以正面形象、榜样行为去感染儿童,启发儿童,正确引导向诚实行为学习。

  四、落实行动,总结延伸

  诚实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过程,只依赖一个单元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能重形式,走过场,而是要落实在以后的每日生活中,使之具有持续的价值。引导学生制作诚实行为卡,并贴在家里的墙壁上,让家长共同监督,以实现家校同步的目的。

  教学反思:

  本活动着力引导儿童说实话,做诚实的孩子。针对这个阶段儿童说谎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与教师、家长的沟通,使学生体验诚实带来的快乐;敢于承认错误,不说谎话;学会用诚实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测谎游戏”、“诚实行为汇报会”、“诚实孩子在身边现场会”、“诚实孩子表彰会”、“制作诚实行为卡”,旨在让儿童在与家长,教师沟通的基础上认识到诚实的好处和说谎的危害,逐步养成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展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年级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但其自制力有限,自觉性还不高。随着其年龄的`变化,教师、家长对儿童学习和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能很好的处理生活中的矛盾的时候,为了避免来自老师、家长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儿童采用说谎的办法来逃避批评。

  列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儿童就如一张白纸,但也容易受污染,特别是在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之中,因此,教师的教育、引导显得特别重要。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了四个结合: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品德的培养与儿童生活的有机结合。

设计方案 篇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且蕴含哲理的特点。

  2.学会抓住重点语段、品读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

  3.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其朴实而高尚的情操,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外婆的美好品质,以及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

  2.难点:外婆抚育儿孙成长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生命意义。

  【课文提示】

  1.手纹:手的纹路。文中指外婆缝制的衣服,还指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

  2.理解富有深意的语言,从对外婆的描写中感受其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

  【正音正字】

  虔qián 摹ó 淙淙cóng

  【词语积累】

  不伦不类 如梦初醒 冬暖夏凉 天上人间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艺术品” 〈第七节〉 )

  3.现在,大多数人不再接触针线活了,“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艺术品的?

  非常珍惜、怀念:①保存着外婆的手纹。②叫妻子临摹仿做。③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回忆性散文。文中有不少蕴含人生哲理、文质兼美的语句。以外婆的针线活好为线索,通过对外婆手纹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外婆俨然是一位艺术家,她所做的针线活就是一件件艺术品,表现了外婆对自然,对待人,对待生活的仁爱、宽容的生活态度,从而让我们感受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无限怀念以及想要延续、传承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真挚感情。

  第4段,“外婆认为一匹布要成为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这是外婆的一种人生信念,她觉得要做一个好人的话,就象做衣一样,要用真心来做衣。认真做衣,认真做人,是准则。准则:做衣如做人。

  第6段,“先洗手,穿得整整齐齐,身子坐端正。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外婆做衣服的习惯,体现了她的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第10段,“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外婆很善于把生活中的一切缝在、表达在她的衣服上。善于捕捉美的细节。在缝制过程中,这样一种灵感的汲取。从生活中发现自然的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一种绣品的美、艺术的美。正因为外婆有着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从而创造出艺术美。

  文中有许多自然清新而细腻的细节,也有闪烁着哲理光芒的语句,比如第4-6段、10-14段、17-20段,这些细节和语句都需要沉下心来品读,抓住关键词品味,联系语句前后思索,才能够深知其意蕴,才能走进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引发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根据自己的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人们说外婆“手艺好”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说外婆“手艺好”的原因是:她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

  2.如何理解“布的心情”?

  “布的心情”是指:“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也许是很伤心”。说布“伤心”是因为“布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那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这里用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外婆把布看作有生命的事物,她在对布进行一种全新的创造。这表现了外婆做衣服时的虔诚、庄重之情。

  3.“我”童年穿补丁衣服不感到委屈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

  ②外婆能将补丁做成好看的艺术品。

  4.“我”为什么要保存、复制外婆的针钱活?

  第5段,外婆把布看作人,她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布的心情。外婆已经去世了,但她的布还是存在的,它记录着外婆的心情,所以作者要保存文物,就是要体会外婆做衣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 )

  5. 外婆除了把对儿孙的关心和爱护寄托在布当中外,还有寄托了什么?

  第5段,外婆是将布当作朋友来看待,将自己的生活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寄托在布上。文中讲外婆当时“孤寂”和“悲苦”。大概那时没人与她交流,她只有向布倾诉。布上印刻着她那段时期的人生轨迹,形成她的人生态度,即无论生活如何动荡,也保持一份宁静平和。这种宁静之美是一种人性美。外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美。

  6. 如何理解“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外婆将对儿孙的感情、深爱绣入绣品,融化在绣品,儿孙们穿在身上,就能重温外婆的爱。感到和外婆心贴心,外婆永远呵护着儿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外婆的绣品中浸透着外婆的爱。

  7. 文中是如何暗示岁月艰苦的?

  第7段,从人们的穿着上,“在我童年,……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的日常服装”。从“日常”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非常贫苦、拮据的,思想压抑,不能大胆追求美,外婆还是坚持她朴素的美学。

  8. 从11-13段看,作者如何描写外婆的针线活?

  ①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②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9. “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其实,这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作者不仅难忘外婆的手纹,更难忘的是外婆的那种生活态度。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学习小结】

  外婆用精巧的手艺,在平凡的生活中,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在作者的讲述中,我们欣赏了外婆的生命痕迹。学习本文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用各自心中的样式,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忙中,往往会忽视许多生活细节。倘若我们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感悟。因此,我们要善于感受周围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11-03

经典设计方案12-01

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精选)09-14

设计方案【经典】09-19

设计方案(经典)08-21

[精选]设计方案08-24

(精选)设计方案09-04

(经典)设计方案08-30

设计方案(经典)08-14